第一篇:对我县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我县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众兴镇来安社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主任刘勇
11月30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先生所作的《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发展》专题报告,听后很受启发。我县作为老的纺织基地,纺织工业基础雄厚,前景广阔:1960年从上海迁到泗阳的泗绢集团,现在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绢纺企;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泗阳嘉泰纺织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县纺织业的领军企业;近几年随着千仞岗服饰、华威纺织、博泰纺织、阿齐兰、正大亚星、温州豹子头服饰、香港大南制衣、比恋奴服饰、金频果纺织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我县纺织业也将实现更大发展。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唯有夯实基础、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才能经得起挑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推进和落实。
一、夯实基础,打造区域品牌
我县作为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有着几十年棉花大规模种植历史和经验,由于种植能力及棉花品质较佳,国家还在我县设立了棉花原种场这样的棉花籽种培育基地,纺织业生产资源丰富。上世纪60年代,我县转接了来自上海的绢纺厂和纱厂,它们一度成为我县的经济支柱,培养出素质较好的劳动力资源。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继续巩固生产资料丰富和劳动力素质较高两项优势,使之成为我县纺织业振兴的坚强基础。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打造区域品牌。鼓励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着力打造强势品牌,实施纺织服装产品品牌经营;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要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二、注重创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鼓励先进纺织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鼓励中小纺织科技服务企业的创新与创业,在集群内部形成向科技要市场,向科技要利润的良性竞争。增加企业自主研发的投资,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投资同样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通过收购或者共建海外研发中心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力争取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支持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企业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建设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张纺织行业规模和总量的主动力,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阵地,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利用业已形成的招商网络、客户资源和平台,强化专业招商,抢招大客商,主攻大项目,全力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力争在招引大项目、旗舰型项目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需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泗阳经济开发区建设规模,重点加大纺织产业集群专业园区建设,迅速形成连锁带动效应。
瞄准未来产业集群方向,突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一是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扶持现有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信息服务业体系。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为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快构建生产要素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企业新模式,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担保再担保体系,并引导信用担保向园区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倾斜。
第二篇:泗阳县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泗阳县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纺织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了我县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现已形成了以棉纺织、绢丝制造为主,兼有毛纺、针织、服装行业等渐趋完备的产业体系,具有了一定比较优势和较好发展基础。但日前,受全球经济动荡、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县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均遇到较多困难,行业运行态势明显不佳,面临着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严峻考验。
一、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8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7户,从业人员 3.5万人,全县含在建的棉纺生产规模超过150万纱锭、织布2000万米、成衣1亿件(套)。据统计数字,1至11月份,全县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5.4亿元,同比增长33.90%;增加值14.03亿元,同比增长20.3%。面对困境,我县纺织服装企业生产之所以能保持增长,主要由于2010年纺织服装行情较好,企业纷纷增加投入、扩充产能所致。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有泗绢、舒尔雅、许村家纺、泗水纺织等。在建的聚润纺织、苏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二、面临的不利因素及存在问题
1、市场稳定性较差。
2010年,因棉纺企业发展行情较好,导致棉花价格由年初的一万三每吨涨至三万四每吨,成本的加大收窄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棉-1-
纺企业因而转投原材料价格较低的化纤生产。今年,化纤原材料价格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常用的黑化纤从年初的八千元每吨,涨至目前的一万每吨,藏青化纤价格目前为一万一千五每吨,军绿、玫红等有色化纤价格目前为一万四左右。截止12月,棉花价格下降至一万八左右。但目前,各家企业发展思路不同,为避免趋同竞争再次出现,部分企业将继续以化纤生产为主。绢纺企业由于占市场份额较小,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条吐价格近两年维持在五、六万元每吨,并且订单随市场需求变动,总体发展比较平稳。
2、利润空间缩小。
年底,由于天气寒冷,企业尽量避开高峰用电,进一步降低用电费用。并且低温导致车间温湿度不够,对产品质量与产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企业也纷纷作出相应措施。例如侨兴棉纺现在开了三个班,抓好温湿度的“日夜差”与“次差”,尽管这样仍旧影响产量,供不应求。亿洋针织还通过封门等方式维持车间保温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不下滑。目前,由于化纤产品销售价格抬不上去,泗阳大部分企业处于微亏状态,都打算12月底停产放假,年后开工。
3、产品技术含量低。
今年,受欧美债务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紧缺等因素影响,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狭小,甚至出现亏损现象,企业纷纷由自主生产转向来料加工,赚取加工费,来维持企业的运转。泗阳代加工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于江阴等地,目前形势不佳,如涤棉的加工费价格为四千元,比年初降低了六百元左右。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设计能力不够,附加值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4、产品外销面临困境。
我县纺织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由于贸易壁垒、出口退税、欧美债务危机等因素,国外市场进口需求下降,并且用工、原材料等成本的增加使纺织服装出口的报价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削弱,从国外拿到的订单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出口大幅下降,企业出现限产现象。目前,原材料和用工价格的优势使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了欧美等国际市场棉纺产品订单的主要市场,现在印度进口棉纱为两万五每吨,比国内低近两千元;工人人均工资人民币三百元左右,是中国工人工资的六分之一。
5、资金缺口大,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周转资金不足,是棉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纺织企业投资较大,所需的流动资金较多,从民间融资利息高、风险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借高利贷现象,贷款成本高。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使银根持续收紧,加之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不高,金融机构对这一行业放贷的控制更加严格,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再融资难度加大,很容易出现资金供需失衡的现象。
6、用工难的形势有所缓和。
目前,外地纺织企业工人的工资待遇尽管比本县的高,但是工
作时间更长,因而最近返乡的一线工人逐渐增多。年后,纺织企业招工暂无较大问题,用工形势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少数企业以乱承诺、抬高工资待遇等非正常手段无序竞争的现象,造成了行业内劳动力市场混乱。并且劳动力素质不高、培训工作跟不上也与用工强力需求的状况形成明显的反差。除了泗绢、舒尔雅等规模较大企业
聘请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外,小规模企业的一线工人和各类技术型员工仍有缺口。
三、思考与应对措施
纺织行业目前面临着重重困难,从企业自身来说,要沉着冷静,全面分析行业市场形势,采取对策,从容应对。
1、树立品牌意识。为应对能源、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应在原有竞争优势上,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创立自主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舒尔雅目前已批下来7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专利。金频果积极发展现有品牌“娇柔”。泗绢集团每年都成功开发5个以上省级新产品,“苏丝SPCC”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一举实现了我县本土民营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的零的突破。
2、加快技术进步。
面对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只有降低生产成本,才是生存之道。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加大生产线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寻求利润空间。并尝试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现在泗绢集团已建立省级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绢纺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
3、大力开发国内市场。
欧美债务危机,国际市场萎靡,以往主要依赖出口的纺织企业应该转变营销思路,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开发国内市场上,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4、改善用工环境。
今年下半年以来,侨兴棉纺、嘉泰纺织、舒尔雅、千仞岗等纺织服装企业的工人平均工资上涨三百元左右,达到二千二每月。为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一是做好企业员工稳定工作。杜绝企业虚假承诺,防止招工的无序竞争造成用工市场混乱和盲目流动。二是做好员工储备工作。继续加大宣传,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乡工作。并依托我县纺织学院和各类职业学校,加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三是做好构建和谐劳工关系工作。完善用工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吸引工人、留住工人。
5、增强金融扶持力度。
目前,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紧张危机,为保护我县广大纺织企业,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确保企业资金链不能断掉。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纺织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推进银企合作,对于对纺织企业扶持较大的机构给予奖励补助。二是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降低银行融资的门槛、简化手续,扩大质押物范围,促使土地、股权等都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物,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加大对纺织行业互助基金的配套,设立过桥资金,县财政负责筹集、监督和管理,专项用于纺织等行业企业“过桥还贷”资金周转。
6、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
一是协会应深入企业,分析研究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做好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并积极向县政府建言献策,认真发挥好政府与
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扩大交流合作。今后协会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外出学习知名纺织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策略;同时可组织企业定期参加各类展会,开展经贸活动,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拓展市场。三是针对当前我县个别企业存在着低价竞争、互挖人才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律协调作用,营造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致力维护行业稳定。
面对危机,企业应树立信心,有政府的关怀、企业自身的努力,相信坚持便会迎来跨越发展的明天!
第三篇:对后整理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后整理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自《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概念层面可谓异彩纷呈,从工业4.0、工业信息化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AI,无人工厂等等,似乎工业智能化、无人化时代近在眼前。
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工业现在还没有走完自动化,还有很多工业甚至连半自动化都做不到。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对此所做的判断很客观,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首先要强调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
通俗地讲,自动化是设备按照设定的程序和要求,自动完成工作,多用于流程性很强的单一重复性工作。信息化就是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的总称,即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化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环境状态,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将环境状态变化情况数据化、变量化,控制系统根据目标需求对设备进行控制,使其自动调节状态完成工作,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先说自动化,目前后整理设备基本上大都已实现了单机的自动化,大量采用PLC,触摸屏,变频器技术,使各种指标参数数字化了,调整方便而且精准,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整体的自动化程度还是有差距的,目前设备生产厂家主要工作还是放在如何提升设备的自动控制技术上,如工艺参数在线采集与自动控制,通过各种新型传感器,对生产设备的工艺参数,如速度、张力、温度、压力等一系列的参数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并由自动控制装置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在线实时的调整;采用自动装备代替人工,如机器人(机械臂)、搬运小车(AGV),实现车间物料的输送,大大减少了工人的体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
再来说信息化,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各种通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被大量运用到各行各业。对工控行业来说,各种通讯协议的采用帮助我们减少接线,提高了大量数据的快速准确的传送速度。WiFi技术帮助我们利用手机和ipad直接监控触摸屏的数据和功能。利用局域网使我们能在车间办公室或控制室监控数据和状态。利用互联网和云技术,把需要采集的数据放在云服务器,使用手机,ipad,电脑等个人终端设备通过专用软件或浏览器访问云服务器就能监控数据了。以上技术均在我公司现有的起、剪、烫、磨等产品上进行了测试,可以推广使用。通过局域网进行集中监控的技术已在圣山印染、宏兴印染得到运用。
重点来说一下我对智能化的理解。智能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小到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大到无人化工厂,再到能够进行深度学习的AI人工智能,都在智能化的范畴内。智能化必须以自动化、信息化为基础,从广义来说它包含了自动化和信息化。从制造行业来看,可分为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具体可分以下步骤:
一、单机的智能化。这是自动化向全面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目前正在重点研究和开发的方向。采用各类传感器,如称重、位移、温度、光电传感器、旋转编码器、伺服技术、视觉系统等,实现如张力、温度的自动闭环控制,位置的精准定位,缝头的自动检测和避让,自动磨针等功能。
二、生产成套线的智能化。在单机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机台之间的张力自动控制,单动和联动的选择。利用局域网或互联网对工艺参数进行在线采集和监控,对程序远程下载,对故障远程诊断。随着IT的飞速发展,现在更多是通过云技术,在云平台上实现上述功能,并能管理数据和历史存档。
三、工厂的智能化,它包含了设备的全面自动化和管理的智能化。一个工厂通常有多个车间,一个车间有多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有不同的工艺和产品,要实现智能化管理,首先要实现单机的自动化和生产线的智能化,对工艺参数进行在线采集和集中控制,即SFC系统,这是基础。然后需要对生产状况、设备状态、能源消耗、生产质量、物料消耗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进行高效排产和合理排班,显著提高设备利用率,这就是制造执行系统(MES),是中间层。顶层就是ERP,即企业资源计划。
四、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就是AI人工智能。它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从语言、感觉到记忆再到思维这一过程也可称为“智慧”。它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能够感知外部世界、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二是具有记忆和思维能力;三是具有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四是具有行为决策能力。
我们目前重点要做的是加强单机的智能化,推进生产成套线的智能化,规划工厂的智能化。从现阶段来看,要在印染行业推广智能化还存在很多难点:一是设备的自动化率还不高;二是粗放型管理,管理思路和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资金的投入;四是人力资源的投入。
不管怎样,自动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智能化,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智能化、无人化时代终究会到来,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四篇: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一、纺织工业的主要特点 纺织工业按行业分为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服装业包括服装、制帽、制鞋;化学纤维制造业包括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按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分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2000年全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12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6.6公斤,纺织工业利税约600亿元,主要产品纱的产量657万吨,化学纤维产量694万吨,服装产量165亿件。我国纱、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3%左右。“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净创汇170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主要行业。从我国纺织工业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纺织作为国内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出口形式如何对行业运行至关重要;
3、产能总体过剩,常规产品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基本不具备开发高新产品技术能力,企业间的技术、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4、纺织行业整体效益不佳,波动频率快、幅度大,抗风险能力较脆弱,优质信贷客户群体较小,再融资能力较弱;
5、由于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问题出现在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因此我国加入WTO后,实际效果比入世前原来预计的差距很大。
二、纺织工业产业政策
1、国家“十五”重点发展调整政策“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纺织业继续实施淘汰落后、改组改造的政策,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棉纺织:在巩固压锭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是更新改造1000万锭的生产能力,以及配套进行织机的改造,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无梭布的比重达到40%。毛纺织:继续压缩淘汰落后毛纺锭,并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实现工艺、设备的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达到高速、高效生产。积极采用赛罗纺、双组份、包缠纺等新型纺纱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重点是提高毛纺面料的整体水平,开发高支纱、轻薄型产品,使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麻纺织:优化现有麻纺织加工能力,加快麻纺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以及麻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解决细纱条干均匀度、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大麻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丝绸业:在淘汰落后缫丝、绢纺、丝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是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真丝产品,提高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化纤仿真产品。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飘逸、舒适、华丽的特征,全面提高丝绸面料档次。针织业: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开发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等,扩大针织品出口。对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继续实施调整和发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纺织工业主要的增长点。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目前化纤企业的结构、分布、规模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主要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扩建,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开发品种,提高质量。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40%,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化纤行业总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个大型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化纤原料要重点发展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对现有装置的改造和扩建。聚酯的发展要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业,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日产400吨以上的装置进行改造和扩建,以降低现有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成纤维要积极开发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复合型纤维。重点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细旦、混纤特色长丝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突出抓好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纤维、织物的新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抓好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pAN碳纤维及其原丝、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复合纤维、熔融法聚氨酯弹性纤维、聚乳酸纤维、水溶性pVA纤维、海岛型纤维、皮芯型纤维等。粘胶纤维要控制污染、不布新点,重点是开发品种,提高质量。积极研究开发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纺丝技术,加快推进粘胶纤维环保技术的应用,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治理”等环保措施。产业用纺织品:根据我国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纺织机械: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结合36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五个方面40项重点纺机产品的开发
研制。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涤纶、腈纶、氨纶、粘胶成套设备;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装置;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经编机和电脑横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面料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丰富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料、助剂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开发。重点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激光制网、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环保产品,使高档面料的比重达到60%,满足服装加工和出口的需求。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中国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外商投资政策 鼓励外商投资的纺织产业目录: 1)纺织化纤木奖(年产10万吨及以上,并建设相应的原料基础)2)工业用特种纺织品 3)高仿真化纤及高档织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加工 4)纺织用助剂、油剂、染化料生产 限制外商投资纺织产业目录:(甲类)1)常规切片纺的化纤抽丝 2)单线能力在2万吨、年以下粘胶短纤维生产(乙类)1)毛纺织、棉纺织 2)生丝、坯绸 3)高仿真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纶维等特种化纤(不允许外商独资)4)纤维级及非纤用聚酯、腈纶、氨纶(不允许外商独资)
三、我行纺织工业贷款及质量情况和原因分析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至2001年各年末,我行对纺织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215亿元、224亿元、158亿元、15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当年全行信贷余额的2.09%、1.91%、1.4%、1.1%、1.058%,占比在逐年减少,并且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纺织业贷款不良率(按“一逾两呆”口径)分别为48.1%、47.7%、39.7%;2001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纺织业不良率为38.15%,不良额60.27 亿元,其中次级类20.11 亿元、可疑类29.01亿元、损失类11.15 亿元,不良贷款率多年始终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贷款行业中排在较差位次,贷款处于高风险状态。造成我行纺织工业贷款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纺织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在弱化,国际竞争能力在减弱;纺织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产品结构尚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高新技术纺织的开发滞后;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 1)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已经接近或高于部分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若考虑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优势也不明显。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价值,美国的劳动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这两个数据是29.9和1.2;韩国分别是12.9和0.8,反而比中国还低20%。2)天然纺织原料价格低廉优势的弱化:我国棉花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过去我国一直以棉花生产大国和棉花价格低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年我国棉花市场价格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有时超过了国际市场。3)城市土地价格原来许多是国拨土地,现在城市土地价格几乎与发达国家相近。4)过去受政府减免税政策保护已不存在。
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目前,我国纺织新型设备引进的较多,纺机制造行业对这些设备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工作明显不足。
3、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目前,属于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为50%,我国仅占14%;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占有率均在90%以上,我国仅占32%、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全自动气流纺生产效率比环锭高4_5倍,无梭织机比有梭织机效率高4_8倍。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加上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如棉纺织,发达国家纺部万锭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业已达到万锭用工30人的水平,我国万锭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4、企业生产规模小、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化纤行业为例,1999年化纤企业平均规模为1.3万吨,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7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2.6%,与国外先进
化纤企业比较,平均规模相差很大。纺织行业经过重组和改造,已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但在化纤、纺机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服装行业中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用人多,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财务管理不到位,营销力量薄弱,市场适应性差,开发创新和用人机制不健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5、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6、综合经济效益多年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1992年前,纺织工业曾因取得可喜的效益而辉煌过,但自1993年来,因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行业整体竞争水平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一蹶不振,连续多年亏损,到1996年全行业亏损17亿元,国有纺织亏损106亿元,纺织成了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行业。
四、项目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合理、领导管理者素质较高、企业文化理念先进、公司人员、资金、财产资源配置比较合理;
2、项目筹资成本低、建设投资省、生产成本低,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在国内外竞争实力较强;
3、公司信用记录良好,银企合作关系密切,公司历史业绩突出,财务状况良好;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技术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强,资金比较充裕,产品品种多样化、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
五、纺织工业贷款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贷款总量风险和客户风险及防范措施
1、我国纺织业近几年内,仍然难以彻底摆脱贷款高风险行业的范围,充分认识我国只是纺织工业大国,尚不是纺织工业强国,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全球纺织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对纺织行业应作为我行严格控制或限制的贷款行业。近几年内,我行纺织业贷款应总量维持不变或适当压缩,以调整客户结构和盘活不良贷款为主,保留大的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客户,少数生产效益多年比较好并保持稳定、市场前景较好、贷款担保措施可靠的中小客户也可适量保留,多数客户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
2、选择新的客户要更加谨慎,贷款条件要更加严格 由于我国纺织业综合竞争实力较弱,整体效益较差,国家投资力度较弱,各家银行也都在收缩贷款,纺织企业在市场上融资较困难,纺织业的融资基本上还处于卖方市场,因此我们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除对跨地区、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外,其他企业客户必须严格谨慎进入,所有贷款都应落实可靠有效的担保措施,严格控制发放信用贷款。对任何纺织工业贷款客户,都不能轻易抱有一家银行独办的想法,对一家客户的信贷需求大包大揽,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对新建企业和达不到合理规模的企业一律不发放贷款。
3、对三资纺织企业也不能盲目随意贷款,大包大揽,采取强有力的担保措施,可采取由外资银行开具备用信用证等担保措施。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盘活消化在国外的不良资产(处置闲置设备和过时技术或卖不动的技术和设备),有的在作投机,有的是母公司在本国难以为继,到我国求得一时生存希望。对外国企业包括大的跨国集团,也必须识别其是否在国际上具备长期竞争实力、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能见到三资企业或国外跨国公司就不加认真评审,就予以大量投放贷款和追捧,甚至全额信用贷款,一家独揽全部信贷需求。
4、对技术、产品品种、资源成本和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适当择优投放贷款。
(二)客户贷款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1、借款人资信风险与防范深入分析借款人经营业绩,专业技术水平,领导管理者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管理创新能力、心理素质、敏感力、亲和力、团结力和威信力等;寻找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队伍素质,借款人还款信用记录,近几年财务状况等,对有重大信用问题的客户,必须严加控制。
2、产品市场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技术、产品创新和质量决定了市场,过去那种一贯完全靠上生产能力、靠资源和人力优势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据预测,全球纺纱能力和化纤生产能力均过剩10%左右,织布能力过剩13%左右,国内生产能力更是严重过剩。对技术含量低,大路产品,品种花色单一,色调深浅、纱线结构、织纹变化较少的产品不得再投放贷款,对产品市场要从品种创新、性能价格、可替代性、技术含量等方面竞争能力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判断,不可轻信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等之类的言辞。同时切不可把产品档次高、规格高与产品有市场完全等同,还要看此品种产品的下游企业或消费者经济上能否承受、能力上能否消化。纺织产品市场波动幅度较大、频率较快,有人分析,国际纺织品贸易波动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一年半在波峰,一年半在波谷。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客户产品的变化周期,并使之与我行贷款发放和回收周期相适应。切不可凭一时一事的市场状况,来决定贷款的发放,对贷款客户的产品至少要观察前5年预测后3年,才能做出贷款决策。
3、投资成本风险与防范 由于我国纺织机器设备国产化率低,先进技术和设备基本靠引进,在我国建厂普遍与在设备产地国建厂要高出许多,有些生产设
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有的企业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个人小团体利益,还在坚持盲目引进,由此可能造成项目投资成倍的上涨。例如,我国“八五”期间兴建的6万吨聚酯项目需投资8至10亿元,而目前建设10至12万吨的聚酯项目选用国产化技术设备仅需3亿元左右。目前部分世界大牌的知名纺织设备生产厂家,已由设备技术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直接到我国建厂占领我行纺织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要作投资成本比较优势分析。例如,苏州杜邦化纤公司,杜邦公司只需将其二手设备拿到国内参与合资建厂,就可对国内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4、生产成本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化工、煤化工、农业的供给,化纤原料目前还要靠大量从国外进口,纺织原料供应货源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纺织品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我国入世后,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受国际影响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更理智地分析判断贷款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比较优势,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5、建设和生产条件风险与防范 对厂址、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水文、地质是否符合建厂要求、原料来源、建设生产资金能否落实、筹资成本是否合理,环保治理状况或环保治理措施是否得到环保部门的批准认可,相关配套建设是否得以落实和可以做到同步建设等,要逐一审查。
六、主要技术经济参数附录一: 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全国 棉纺织业 其中: 印染业 毛纺织业 麻纺织业 丝绢纺织业 针织品业 企业单位数 户 18862 4560 850 1090 231 1617 1890 亏损企业数 户 3891 906 193 288 50 364 435 亏损面 % 20.63 19.87 22.71 26.4 21.65 22.51 23.02 出口交货值 亿元 2791.94 776.16 239.16 155.25 22.41 147.54 279.45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8176.25 2546.52 497.00 517.27 70.41 641.96 534.88 产品销售成本 亿元 7105.91 2241.54 456.96 447.49 60。17 579.35 467.63 产品销售费用 亿元 176.34 39.56 8.32 11.57 1.90 6.55 12.42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 亿元 41.91 11.65 1.61 2.37 0.5 4.02 2.41 管理费用 亿元 424.12 139.56 17.59 27.99 4.75 24.52 29.77 财务费用 亿元 174.83 58.63 7.44 15.74 2.58 16.29 10.66 其中:利息支出 亿元 158.73 55.10 6.79 13.49 2.49 15.37 9.49 利润总额 亿元 290.07 78.95 11.73 17.05 1.40 13.88 13.57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 亿元 70.10 17.59 5.31 9.56 1.08 7.53 6.01 应交增值税 亿元 246.83 89.11 8.74 13.26 2.94 19.85 14.71 资产合计 亿元 9772.77 3059.92 516.33 845.78 138.22 711.01 582.26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4408.58 1311.61 230.33 449.35 62.27 260.57 279.67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 亿元 919.77 265.28 58.17 94.34 9.28 41.54 72.81 其中:产成品 亿元 857.54 257.17 45.45 101.73 19.09 49.5 57.22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3808.9 1257.18 219.11 276.89 54.35 346.62 217.10 负债合计 亿元 6451.45 2172.65 355.31 563.74 109.18 508.24 393.41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人 7515192 2828488 270995 475824 138454 581957 487809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续表 指标 单位 服装及其他 其中: 服装正在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其中: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制造业 合成纤维制造业 企业单位数 户 6763 5877 815 133 556 476 亏损企业数 户 1271 1113 194 27 143 113 亏损面 % 18.79 8.94 23.80 20.30 25.72 23.741 出口交货值 亿元 1256.52 1256.52 70.38 13.20 45.98 28.41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2042.79 1775.86 1185.38 147.37 1012.02 198.92 产品销售成本 亿元 1747.48 1516.92 1013.83 126.3 864.39 164.04 产品销售费用 亿元 73.26 65.72 15.09 2.13 12.13 5.24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 亿元 9.09 8.24 9.04 0.55 8.37 1.08 管理费用 亿元 101.18 87.45 58.30 9.32 47.86 19.11 财务费用 亿元 24.21 20.97 33.10 4.87 27.76 4.38 其中:利息支出 亿元 19.20 16.77 31.33 4.57 26.38 4.15 利润总额 亿元 80.44 72.05 62.48 4.85 56.86 8.23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 亿元 13.15 11.46 9.28 1.54 7.49 1.89 应交增值税 亿元 48.45 42.56 40.55 5.94 34.04 7.16 资产合计 亿元 1716.78 1489.50 180
3.71 281.14 1498.58 308.19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950.08 833.74 584.15 88.27 483.97 163.24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 亿元 249.18 212.9 91.28 20.9 67.52 38.55 其中:产成品 亿元 187.66 167.62 74.42 13.73 58.76 25.41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亿元 488.35 426.59 906.33 118.31 778.55 90.47 负债合计 亿元 992.22 863.92 1041.47 169.76 854.94 195.19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人 2085426 2085426 443298 111710 306417 173968纺织行业主要技术指标(1999年)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值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值 粘胶纤维正品率(混合)% 99.56 每百米布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 千瓦.时 33.36 粘胶纤维一等平率(混合)% 65.45 棉布织机设备利用率 % 92.3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短纤维)千克 10。37 棉布织机设备运转率 % 93.72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长丝)千克 1072 棉布织机每台时产量(混合)米 3.57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短纤维)千克 189平均纬密 根/10 厘米 252.8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长丝)千克 319平均幅宽 厘米 131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短纤维)千克 792 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 % 95.48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长丝)4 千克 1259 精梳涤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 % 96.5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短纤维)千克 550 中长纤维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 % 96.52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长丝)千克 758 每百米印染布用烧碱量(折100)千克 3.56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 1561 每百米印染布用标准煤量 千克 51.7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长丝)千瓦.时 7669 棉毛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 % 99.54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 1672 绒布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 % 99.3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长丝)千克 5344 单面布衫裤入库一等品率 % 98.06 合成纤维正品率(混合)% 99.27 绒线入库一等品率 % 99.36 合成纤维一等品率(混合)% 94.39 其中:针织绒入库一等品率 % 99.47 锦纶正品率 % 99.04 每百千克绒线净用毛条量(包括化纤)千克 103.62 每吨锦纶用原料量 千克 1090 绒线精纺锭千锭时产量 千克 37.58 每吨锦纶用电量 千瓦.时 2940 其中:针织绒精纺锭千锭时产量 千克 36.35 每吨锦纶用标准煤量 千克 966 精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 % 97.7 涤纶正品率 % 99.25 每百米精梳毛织品净用毛条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 40.37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短纤维)千克 1089 精梳毛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 2.88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长丝)千克 1058 粗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 % 97.14 每吨涤纶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 511 每百米粗疏毛织品用洗净毛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 65.04 每吨涤纶用电量(长丝)千瓦.时 1682 粗疏毛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 2.57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 393 毛毯入库一等品率 % 93.21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长丝)千克 397 每条毛毯用洗净毛(包括羊毛及化纤)千克 2.16 腈纶正品率 % 99.99 提花毛毯织机每台时产量 条 1.18 每吨腈纶用原料量 千克 942 麻袋入库正品率 % 99.91 每吨腈纶用电量 千克 1590 每百条纯麻麻袋耗用熟麻量 千克 88.6 每吨腈纶用标准煤量 千克 2207 纯麻麻袋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维纶正品率 % 98.55 苎麻布入库一等品率 % 94.41 每吨维纶用原料量 千克 1188.77 每百米苎麻布用纱线量 千克 24.25 每吨维纶用电量 千瓦.时 2901 苎麻织机每台时产量 米 2.54 每吨维纶用标准煤量 千克 1987.33 桑蚕丝正品率 % 99.42 棉纱一等品率(纯棉)% 99.23 白厂丝平均等级 级 3A19 精梳涤棉纱一等品率 % 99.21 绢丝入库一等品率 % 98.42 中长纤维纱一等品率 % 99.58 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 % 93.18平均纱号 号 19.87 丝织机台时产量 米 5.09 每吨纱(线)通扯净用棉量(包括化纤)千克 1077 丝织品平均幅宽 厘米 148 每吨纱(线)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 千瓦.时 2246 每百千克桑蚕丝用毛蚕量 千克 314.19 棉纺锭设备利用率 % 98.73 每百千克桑蚕丝用标准煤量 千克 1285.58 棉纺锭设备运转率 % 95.97 每百米丝织品用原料量 千克 14.41 每千锭时平均产纱量(混合数)千克 19.11 每百米丝织品用电量 千瓦.时 57 棉布入库一等品率 % 94.98 每百米丝织品用标准煤量 千克 16.12 精梳涤棉布入库一等品率 % 97.04 内销成衣服装合格率 % 98.16 中长纤维布入库一等品率 % 98.49 出口服装合格率 % 99.53 每百米布用纱线量(包括化纤)千克 19.65 布鞋合格率 % 99.09附录二: 淘汰落后纺织工艺和产品目录
一、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序号 名 称 淘汰期限 1 建国前细纱机 2000年 2 年有“1”字头的细纱机 2000年 3 1997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 2000年 4 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生产的细纱机(即未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或行业主管部
门下发细纱机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生产的细纱机)2000年 5 1332SD落筒机 2000年 6 BC272、BC272B型分条梳毛机 2000年 7 B701A型绒线摇绞机 2000年 8 B311C、B311C(CZ)、B311C(DJ)型毛精梳机 2000年 9 151M-K251A型丝织机 2000年 10 Z114型小提花机人造毛皮机 2000年 11 GE186型提花毛圈机 2000年 12 Z114型人造毛皮机 2000年 13 LMH551型平网印花机 2000年 14 LMH551型园网印花机 2000年 15 LMH303、303B、304、304B-160型热熔染色机 2000年 16 LMG731-160型热风布铗拉幅机 2000年 17 LMG722M-180,LMH722D-180型短环烘燥定型机 2000年
二、落后产品 序号 名 称 淘汰期限 1 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 2001年 2 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 2001年 3 B591绒线细纱机 2001年 4 使用期限超过20年的各类国产毛纺细纱机 2000年 5 ZD647、ZD721型自动巢丝机 立即淘汰 6 D101A型自动巢丝机 1999年 7 ZD681型立巢机 立即淘汰 8 DJ561型绢精纺机 立即淘汰
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第6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银行对纺织行业调研报告
一、纺织工业的主要特点
纺织工业按行业分为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服装业包括服装、制帽、制鞋;化学纤维制造业包括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按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分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
2000年全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12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6.6公斤,纺织工业利税约600亿元,主要产品纱的产量657万吨,化学纤维产量694万吨,服装产量165亿件。我国纱、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3%左右。“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净创汇170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主要行业。
从我国纺织工业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纺织作为国内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出口形式如何对行业运行至关重要;
3、产能总体过剩,常规产品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基本不具备开发高新产品技术能力,企业间的技术、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4、纺织行业整体效益不佳,波动频率快、幅度大,抗风险能力较脆弱,优质信贷客户群体较小,再融资能力较弱;
5、由于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问题出现在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因此我国加入WTO后,实际效果比入世前原来预计的差距很大。
二、纺织工业产业政策
1、国家“十五”重点发展调整政策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对纺织业继续实施淘汰落后、改组改造的政策,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棉纺织:在巩固压锭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是更新改造1000万锭的生产能力,以及配套进行织机的改造,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无梭布的比重达到40%。
毛纺织:继续压缩淘汰落后毛纺锭,并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实现工艺、设备的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达到高速、高效生产。积极采用赛罗纺、双组份、包缠纺等新型纺纱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重点是提高毛纺面料的整体水平,开发高支纱、轻薄型产品,使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
麻纺织:优化现有麻纺织加工能力,加快麻纺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以及麻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解决细纱条干均匀度、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丝绸业:在淘汰落后缫丝、绢纺、丝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是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真丝产品,提高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化纤仿真产品。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飘逸、舒适、华丽的特征,全面提高丝绸面料档次。
针织业: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开发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等,扩大针织品出口。
对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继续实施调整和发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纺织工业主要的增长点。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目前化纤企业的结构、分布、规模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主要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扩建,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开发品种,提高质量。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40%,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化纤行业总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个大型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化纤原料要重点发展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对现有装置的改造和扩建。聚酯的发展要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业,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日产400吨以上的装置进行改造和扩建,以降低现有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合成纤维要积极开发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复合型纤维。重点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细旦、混纤特色长丝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突出抓好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纤维、织物的新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抓好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pAN碳纤维及其原丝、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复合纤维、熔融法聚氨酯弹性纤维、聚乳酸纤维、水溶性pVA纤维、海岛型纤维、皮芯型纤维等。
粘胶纤维要控制污染、不布新点,重点是开发品种,提高质量。积极研究开发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纺丝技术,加快推进粘胶纤维环保技术的应用,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治理”等环保措施。
产业用纺织品:根据我国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纺织机械: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结合36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五个方面40项重点纺机产品的开发研制。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涤纶、腈纶、氨纶、粘胶成套设备;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装置;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经编机和电脑横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面料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丰富繁荣市场,扩大出口。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料、助剂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开发。重点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激光制网、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环保产品,使高档面料的比重达到60%,满足服装加工和出口的需求。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中国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外商投资政策
鼓励外商投资的纺织产业目录:
1)纺织化纤木奖(年产10万吨及以上,并建设相应的原料基础)
2)工业用特种纺织品
3)高仿真化纤及高档织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加工
4)纺织用助剂、油剂、染化料生产
限制外商投资纺织产业目录:
(甲类)
1)常规切片纺的化纤抽丝
2)单线能力在2万吨、年以下粘胶短纤维生产
(乙类)
1)毛纺织、棉纺织
2)生丝、坯绸
3)高仿真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纶维等特种化纤(不允许外商独资)
4)纤维级及非纤用聚酯、腈纶、氨纶(不允许外商独资)
三、我行纺织工业贷款及质量情况和原因分析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至2001年各年末,我行对纺织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215亿元、224亿元、158亿元、15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当年全行信贷余额的2.09%、1.91%、1.4%、1.1%、1.058%,占比在逐年减少,并且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纺织业贷款不良率(按“一逾两呆”口径)分别为48.1%、47.7%、39.7%;2001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纺织业不良率为38.15%,不良额60.27亿元,其中次级类20.11亿元、可疑类29.01亿元、损失类11.15亿元,不良贷款率多年始终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贷款行业中排在较差位次,贷款处于高风险状态。
造成我行纺织工业贷款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纺织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在弱化,国际竞争能力在减弱;纺织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产品结构尚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高新技术纺织的开发滞后;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
1)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已经接近或高于部分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若考虑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优势也不明显。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价值,美国的劳动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这两个数据是29.9和1.2;韩国分别是12.9和0.8,反而比中国还低20%。
2)天然纺织原料价格低廉优势的弱化:我国棉花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过去我国一直以棉花生产大国和棉花价格低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年我国棉花市场价格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有时超过了国际市常
3)城市土地价格原来许多是国拨土地,现在城市土地价格几乎与发达国家相近。
4)过去受政府减免税政策保护已不存在。
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目前,我国纺织新型设备引进的较多,纺机制造行业对这些设备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工作明显不足。
3、技术装
心理素质、敏感力、亲和力、团结力和威信力等;寻找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队伍素质,借款人还款信用记录,近几年财务状况等,对有重大信用问题的客户,必须严加控制。
2、产品市场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技术、产品创新和质量决定了市场,过去那种一贯完全靠上生产能力、靠资源和人力优势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据预测,全球纺纱能力和化纤生产能力均过剩10%左右,织布能力过剩13%左右,国内生产能力更是严重过剩。对技术含量低,大路产品,品种花色单一,色调深浅、纱线结构、织纹变化较少的产品不得再投放贷款,对产品市场要从品种创新、性能价格、可替代性、技术含量等方面竞争能力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判断,不可轻信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等之类的言辞。同时切不可把产品档次高、规格高与产品有市场完全等同,还要看此品种产品的下游企业或消费者经济上能否承受、能力上能否消化。
纺织产品市场波动幅度较大、频率较快,有人分析,国际纺织品贸易波动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一年半在波峰,一年半在波谷。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客户产品的变化周期,并使之与我行贷款发放和回收周期相适应。切不可凭一时一事的市场状况,来决定贷款的发放,对贷款客户的产品至少要观察前5年预测后3年,才能做出贷款决策。
3、投资成本风险与防范
由于我国纺织机器设备国产化率低,先进技术和设备基本靠引进,在我国建厂普遍与在设备产地国建厂要高出许多,有些生产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有的企业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个人小团体利益,还在坚持盲目引进,由此可能造成项目投资成倍的上涨。例如,我国“八五”期间兴建的6万吨聚酯项目需投资8至10亿元,而目前建设10至12万吨的聚酯项目选用国产化技术设备仅需3亿元左右。目前部分世界大牌的知名纺织设备生产厂家,已由设备技术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直接到我国建厂占领我行纺织品市尝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要作投资成本比较优势分析。例如,苏州杜邦化纤公司,杜邦公司只需将其二手设备拿到国内参与合资建厂,就可对国内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4、生产成本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化工、煤化工、农业的供给,化纤原料目前还要靠大量从国外进口,纺织原料供应货源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纺织品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我国入世后,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受国际影响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更理智地分析判断贷款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比较优势,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5、建设和生产条件风险与防范
对厂址、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水文、地质是否符合建厂要求、原料来源、建设生产资金能否落实、筹资成本是否合理,环保治理状况或环保治理措施是否得到环保部门的批准认可,相关配套建设是否得以落实和可以做到同步建设等,要逐一审查。
六、主要技术经济参数
附录一: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表
指标单位全国棉纺织业其中: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绢纺织业针织品业
企业单位数户******0
亏损企业数户***364435
亏损面%20.6319.8722.7126.421.6522.5123.02
出口交货值亿元2791.94776.16239.16155.2522.41147.54279.45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8176.252546.52497.00517.2770.41641.96534.88
产品销售成本亿元7105.912241.54456.96447.4960。17579.35467.63
产品销售费用亿元176.3439.568.3211.571.906.5512.42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亿元41.9111.651.612.370.54.022.41
管理费用亿元424.12139.5617.5927.994.7524.5229.77
财务费用亿元174.8358.637.4415.742.5816.2910.66
其中:利息支出亿元158.7355.106.7913.492.4915.379.49
利润总额亿元290.0778.9511.7317.051.4013.8813.57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亿元70.1017.595.319.561.087.536.01
应交xx亿元246.8389.118.7413.262.9419.8514.71
资产合计亿元9772.773059.92516.33845.78138.22711.01582.26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4408.581311.61230.33449.3562.27260.57279.67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亿元919.77265.2858.1794.349.2841.5472.81
其中:产成品亿元857.54257.1745.45101.7319.0949.557.22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3808.91257.18219.11276.8954.35346.62217.10
负债合计亿元6451.452172.65355.31563.74109.18508.24393.41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人75***8270995475824***7487809
2000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续表
指标单位服装及其他其中:服装正在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业
企业单位数户676358778***
亏损企业数户127111***13
亏损面%18.798.9423.8020.3025.7223.741
出
口交货值亿元1256.521256.5270.3813.2045.9828.41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2042.791775.861185.38147.371012.02198.92
产品销售成本亿元1747.481516.921013.83126.3864.39164.04
产品销售费用亿元73.2665.7215.092.1312.135.24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亿元9.098.249.040.558.371.08
管理费用亿元101.1887.4558.309.3247.8619.11
财务费用亿元24.2120.9733.104.8727.764.38
其中:利息支出亿元19.2016.7731.334.5726.384.15
利润总额亿元80.4472.0562.484.8556.868.23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亿元13.1511.469.281.547.491.89
应交xx亿元48.4542.5640.555.9434.047.16
资产合计亿元1716.781489.501803.71281.141498.58308.19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950.08833.74584.1588.27483.97163.24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亿元249.18212.2991.2820.967.5238.55
其中:产成品亿元187.66167.6274.4213.7358.7625.41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488.35426.59906.33118.31778.5590.47
负债合计亿元992.22863.921041.47169.76854.94195.19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人***4329811***73968
纺织行业主要技术指标(1999年)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值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值
粘胶纤维正品率(混合)%99.56每百米布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千瓦.时33.36
粘胶纤维一等平率(混合)%65.45棉布织机设备利用率%92.3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短纤维)千克10。37棉布织机设备运转率%93.72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长丝)千克1072棉布织机每台时产量(混合)米3.57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短纤维)千克189平均纬密根/10厘米252.8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长丝)千克319平均幅宽厘米131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短纤维)千克792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95.48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长丝)4千克1259精梳涤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96.5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短纤维)千克550中长纤维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96.52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长丝)千克758每百米印染布用烧碱量(折100)千克3.56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1561每百米印染布用标准煤量千克51.7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长丝)千瓦.时7669棉毛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99.54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1672绒布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99.3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长丝)千克5344单面布衫裤入库一等品率%98.06
合成纤维正品率(混合)%99.27绒线入库一等品率%99.36
合成纤维一等品率(混合)%94.39其中:针织绒入库一等品率%99.47
锦纶正品率%99.04每百千克绒线净用毛条量(包括化纤)千克103.62
每吨锦纶用原料量千克1090绒线精纺锭千锭时产量千克37.58
每吨锦纶用电量千瓦.时2940其中:针织绒精纺锭千锭时产量千克36.35
每吨锦纶用标准煤量千克966精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97.7
涤纶正品率%99.25每百米精梳毛织品净用毛条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40.37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短纤维)千克1089精梳毛织机每台时产量米2.88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长丝)千克1058粗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97.14
每吨涤纶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511每百米粗疏毛织品用洗净毛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65.04
每吨涤纶用电量(长丝)千瓦.时1682粗疏毛织机每台时产量米2.57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393毛毯入库一等品率%93.21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长丝)千克397每条毛毯用洗净毛(包括羊毛及化纤)千克2.16
腈纶正品率%99.99提花毛毯织机每台时产量条1.18
每吨腈纶用原料量千克942麻袋入库正品率%99.91
每吨腈纶用电量千克1590每百条纯麻麻袋耗用熟麻量千克88.6
每吨腈纶用标准煤量千克2207纯麻麻袋织机每台时产量米
维纶正品率%98.55苎麻布入库一等品率%94.41
每吨维纶用原料量千克1188.77每百米苎麻布用纱线量千克24.25
每吨维纶用电量千瓦.时2901苎麻织机每台时产量米2.54
每吨维纶用标准煤量千克1987.33桑蚕丝正品率%99.42
棉纱一等品率(纯棉)%99.23白厂丝平均等级级3A19
精梳涤棉纱一等品率%99.21绢丝入库一等品率%98.42
中长纤维纱一等品率%99.58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93.18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