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学院教师出版教材
数学学院教师出版教材
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宋立新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获得校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1.宋立新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张力宏主编,《高等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王宪昌主编,《数学思维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获得校级优秀教材三等奖
范钦杰、付军主编,《数学分析问题解析》,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006年以来出版教材情况.姜玉秋主编,《复杂种群动力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2.刘影、程晓亮主编,《数学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程晓亮、刘影主编,《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4.刘影、程晓亮主编,《数学教学实践(高中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王宪昌主编,《数学思维方法(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6.王宪昌主编,《数学文化概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7.程晓亮、刘影主编,《初等数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8.刘影、程晓亮主编,《中学竞赛数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9.车明刚、程晓亮主编,《高等几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10.杜奕秋、程晓亮主编,《近世代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11.冯志新、沈永祥主编,《复变函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12.程晓亮、刘影主编,《数学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第二篇:应用数学学院教师工作条例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教师工作条例
为全面落实并高质量地完成学校各项教学任务,明确教师职责,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院教师教学工作条例。
第一章 教师职责
我院任课教师根据各项教学工作的需要,由学校在获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中聘任。新任课教师一般应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辅导工作,参与并熟悉辅导、答疑、实习或实验、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等教学环节,经岗前培训合格或进修完相关课程经考核合格,并通过由所在教研所组织的试讲,院审定后方能取得任课教师资格。任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
第一条:教师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条:教师应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风尚进行教学,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三条:教师要严格遵照《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工作规范》做好各项工作,服从分配,勇挑重担。教学工作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我院教师每学期须完成额定的教学工作量,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踊跃申报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研课题,撰写教研论文或调查研究总结报告,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努力搞好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集体活动。
第四条:教师应积极参加校、院及教研所组织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特别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工作。
第五条:教师应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教学文件的有关规定,遵守教学纪律,做到治学严谨,教风端正。
第六条:教师应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本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联合和分工,了解先行课的教学情况和后续课的安排,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负责编制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负责课程的主讲、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含实验报告)、考核等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并指导、检查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课外学习等环节的执行。
第七条:教师应推荐选用或编写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确定教材应从专业性质和学生层次出发,注意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第八条:教师应负责课堂教学和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九条:教师应与所属教研所负责人、班主任等交流教学信息,共同解决教学中的 有关问题。
第十条:教师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接受工作考核与评价。
第二章 课堂教学
第十一条:备课。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熟悉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及基本内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认真钻研和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体系结构、重点和难点。认真撰写讲义,编制教案,填写教学日历或授课计划一式三份(任课教师、学院、教务处各执一份),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确定授课方式(指讲授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视听课或电教课等)。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取得学生名册,提倡集体备课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第十二条: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全面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和难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知识容量密度适宜,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保质保量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第十三条:任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努力学会编制电子教案,积极采用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大教学知识量,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逐步做到最优化和现代化。
第十四条: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前提下,任课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优势,广泛收集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介绍本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发展成果,扩展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
第十五条:教师上课时应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语言清晰、板书工整。
第十六条:教师课堂用语应是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十七条:坚持课堂考勤制度,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第十八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安排好时间、地点进行辅导答疑。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补充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全面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辅导答疑应以个别辅导答疑的形式为主,对多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采取集体辅导答疑的方式。对学习有困难或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要主动给予重点帮助。
第十九条:教师要按照课程的要求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并认真及时批改、返还给学生。专业课的作业一般要求全部批改,其余课程作业至少批改1/3,学期缺交作业达到作业总量1/3者,教师应提出取消其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的要求报学校教务 2 处,并要求其参与课程重修。
第三章 实践教学
第二十条: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内容组织实验教学,开课前要研究制定实验教学方案和实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减少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教师要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提前一周将实验项目通知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对未预习学生应停止其上实验课。实验进行时,教师必须在场巡视指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范及安全规则进行实验。并要事先预作,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并能及时处理。实验完成后,要督促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对不合格的应要求学生重写或重做。要严格考勤,凡缺实验课时达1/3者,不得参加该实验课的考核。
第二十一条: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必须按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的要求进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实习任务,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内容和要求,解答和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全面关心学生思想状况、实习效果、生活和安全问题等。实习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院或学校报告。实习结束,指导教师应认真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或做出实习鉴定。所有教师都应根据安排承担实习指导任务。
第三章
考试考查
第二十二条:教师应严格遵守《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定》和《广东工业大学监考工作职责》,按照《广东工业大学课程考核基本要求》做好考试工作。
第二十三条:各课程考试的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相当的难度。不同教师教同一门课程,必须统一命题,实行A、B卷制。
第二十四条:命题教师须提前将笔试的两套试题及标准答案、评分标准交教研室主任或院主管领导签字备案。
第二十五条:教师在学生复习备考期间,一律不出复习题,亦不得根据考题圈定或暗示复习范围和重点。
第二十六条:任课教师应对所教学生认真进行考试资格审查,对经审查为取消考试资格的学生应登记,并报院教学秘书处备案。
第二十七条:监考教师应严格考试纪律,提前进入考场,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擅自离开考场,不得做与监考无关的事,不得与学生交谈或对学生进行暗示,以保证良好的考风和严肃的考纪。发现学生作弊应立即制止,并在考试后立即报校教务处处理,不得隐瞒或自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教师评卷要严肃、公正,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阅卷评分,绝对禁止提分和其它弄虚作假现象。对考查课程要认真负责,不可应付了事。任课教师应在考试后三天内送交学生成绩单和考试情况分析表,在此之前不得向学生透露评分情况和成绩。
第二十九条:评卷结束后,教研室应做好考试质量分析,包括试卷命题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考试成绩的非正常情况,如大面积高分或不及格比例过高的情况,应找出原因,并提出处理建议。
第四章 教学纪律
第三十条:所有教师在执教期间,均应坚守教学工作岗位,任何人都不得擅离职守。因特殊情况必须离岗者,须事先书面申报并经院分管教学的负责人签署批准意见后方可执行,一般一学期不得超过两次,每次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
第三十一条:教师不得随意调课或自行找人代课,不得中途离开课堂,不得携带BP机、手机等干扰教学秩序的通讯工具,不得在课堂上吸烟。一般不以坐姿讲课。除学校或院统一安排外,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停课。
第三十二条:教师须严格课堂纪律,按课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授课,不得随意变更。不得上课迟到、提前下课和拖堂。
第三十三条:教师(包括辅导教师)应按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按规定的课型、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按各教学环节的要求自觉履行其职责,不得增减课时。
第五章 奖励与处分
第三十四条:凡自觉遵守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习管理、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经院教学委员会评定,将给予奖励和表彰。奖励以精神奖为主,辅以物质奖励,具体方式有:通报表扬、发给奖状、证书、奖章、奖品或奖金。获奖情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晋职提薪的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从2001年9月开始执行。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2001年7月修订
第三篇:2011数学教材解读精选
2011数学教材解读精选
一、编排指导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新理念体现得比较充分,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作为新教材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现将我在五年多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实施新教材的老师共同分享:
1、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2、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控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编排结构
1、版本的编排有些偏难
比如:第一册的有关钟表的认识这一单元,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整时、半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可接受程度。可第二课时让学生认识“几点多一些”、“快几点了”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学生毕竟才6周岁,他们对“多一些”、“快一些”等这些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区分,认知能力达不到这个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部分学生很难接受。
有部分习题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很难自己独立完成作业,而需要由教师或家长来陪同完成,如果没人辅导是完不成学习任务的。
2、版本的编排忽略了学生实际
在第三册乘法、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材编排中,北师大教材比老教材增加了一半的课时教学,编者意图非常明显,要学生通过操作体会乘法、除法的产生和意义,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但是也许他们忽略了学生实际,现在已经是21世纪,学生已经对乘法、除法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也很难按照编者的意图,循序渐进的体会知识。
另外,实际问题的编拟要考虑到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但也要考虑拓宽学生视野.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新”,留给教师自主的空间大,希望有不同看法的老师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三、编排内容
1、各册教材安排的内容 年数与代数
级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6—10的认识和一加减法 上 10—20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100以内数的认下 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100以内数的二加、减法(2)上 表内乘法(1)表内乘法(2)
数一
数
比一比
认识钟表 认识人民币
认识钟表
找规
律
长度单位 空间
图形
认识物体和图形
分类
位置
图形的拼组
角的初步认识
观察物体
统计
概率
简单统计表
条形统计图
(以1当1)
条形统计图
(以1当2)
综合实践
数学乐园
我们的学校
摆一摆,想一想
小小商店
我长高了
看一
看,摆一
数学
广角
排列 组合
推理
摆
复式
克与表内除法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千克
图形条形剪
统计表
剪一解决问题
下
万以内数的加减(1)万以内数的加减(2)三有余数的除法
上
多位数乘一位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三两位数乘两位数
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 解决问题
大数的认识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 上
除数是两位数的找规
律 测量
时、分、秒 年、月、日
与变换
四边
形
位置
与方向
面积
角的度量
平行
统计图
(以1当5)
可能
性
条形统计图
(横向与省略)
平均数
条形统计图
(复
有多
重 填一填,说一说
掷一掷
制作年历
设计校园
1亿
有多大
你寄
搭配 排列
组合
集合思想
等量代换
统筹
优化 除法 四则运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四运算
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乘法
五小数除法
上
简易方程
因数与倍数 分数的意义和性五质
下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六分数乘法
上 分数除法
四边形和梯形
位置与方向
三角
形
观察物体
多边形的面积
图形的变换
长方体和正方
体
位置
圆
式)折线
统计图
统计
与可能性
(概率
初步)
中位
数
复式
折线统计图
众数
扇形统计图
过贺卡吗?
营养午餐
小管
家
量一量,找规律
铺一
铺
粉刷
围墙
打电
话
确定起跑线
植树
问题
数字编码
找次
品
鸡兔
同笼
百分数 合理存款
自行
统计
圆柱
推断与预
和圆锥
测
节约用水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统计图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可能性
有趣的平衡
设计运动场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找规律解决问题
组合问题
逻辑推理
车里的数学
抽屉原理 六下 负数 比例
数的认识
复习与整理 式与方程 比和比例 的量 数的运算
常见
图形与变幻
图形与位置
三、编排特点
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教材力求加强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力求“返朴归真”,突出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反映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在处理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选取了包括数、运算、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尽早领略数学的全貌。
本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各领域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本教材更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及运算的意义,强调发展学生的数感,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数的认识
数是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数能用来表示一类集合的数量,能用来表示一群事物的顺序,能用来表示测量的结果……特别,在数字化的现代社会,数更是成为人们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数的学习中,应使学生在获得有关数的概念的过程中,体会数的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1)注重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数的含义
无论是整数、分数、小数,还是负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都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因此,教材对它们的学习,十分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突出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例如,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的内容,教材呈现了“可爱的校园”,创设了一个十分具有童趣的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提出“你能数出有几只小兔吗”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从具体的事物数量中抽象出“数”,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数与实物的对应。“快乐的家园”的情境,丰富了学生对数所代表的事物的认识,使他们体会到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教材还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及动手操作中体会数的含义,如基数、序数、逐一计数的含义,数的构成,位值制的意义等。其中,位值制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对它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记住数位的名称、会读写数上,而应注重从逐一计数到分组计数的飞跃,发展学生对位值制的真正理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的单元中,教材关注使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在表示抓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的活动中,设计了“怎么拨、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表示出豆子的多少。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数目,学生将认识到使用较大的单位(十、百)的必要性,体会位值制的含义。同时,教材还设计了看谁数得快、你拨我写、将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制。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10以内数的分解和合成”的处理。传统教材中,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之前需要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合成”,并将数的分解和合成作为加减法运算的算理。这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数的分解和合成与加减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本套教材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这样做并不是忽视学生对数的构成的体验,而是将它与加减法融合在一起,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有趣的游戏等途径,不断加深学生对数的构成的认识,发展数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的游戏,学生从主题图中可以观察到: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其中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有2个小朋友摇绳,6个小朋友跳绳;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个小朋友穿裤子;有4个小朋友是男生,4个小朋友是女生。在实际情境中,学生不仅体验了8的构成,更加深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且这一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又培养了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关注对大数的感受
比较数的大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材没有停留在单纯地比较两个抽象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层面上,而是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这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中,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运用语言描述鸡85只、鸭42只、鹅34只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百以内数的范围内),可以说鸡的只数比鸭的多得多,鸭的只数比鹅的多一些。据一项调查表明,较大的数据在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而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值信息,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材中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与表示的内容,重点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例如,教材从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多种角度,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对万、亿等大数进行感受。
(3)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数是现代社会人们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大至国际间军事情报、经济信息、科技动态的密码传递,中至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辆牌号、身份证号的表示,小到学号、房间号,可以说数字无处不在。因此,教材鼓励学生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例如,教材设计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调查班级编号、饭店房间号、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是如何编排的,以此为启发给学校的每个学生进行编码,要求从每个学生的编码中能看出这个学生是哪年级哪班的、哪年入学的、是男是女。又如,在“百分数”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分别调查并估计班级里男同学、用右手写字的同学、戴眼镜的同学、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今天到校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以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自己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数的运算
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但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运算能力的理解并不全面,将其仅仅等同于运算技能(即算得又对又快),并且由于考试等原因对运算难度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是否还需要学生计算那样难的题目,并且算得那样快?当然,基本的运算技能是必须的,但“基本”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是否应将精力放在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上?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教材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数的运算内容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关于数的运算内容的设计,教材首先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之中。
例如,对于除法运算的引入,传统教材总是人为地将除法划分为“等分除”(即将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的数量)和“包含除”(即告诉每一份的数量,求能将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于是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等同于将大量精力放在背诵“两种”除法的“意义”并在各种题型中“分辨”它们上。而事实上,无论是“等分除”还是“包含除”,它们都表示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这正是除法的意义。为此,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学习除法前设计了四个“分一分”的活动,它们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这里的“分一分”与过去教材的分物活动是有区别的,过去分物活动有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一份一份地分),还要将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这里的分物活动对分的步骤不作统一要求,不出现等分除,包含除,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强调学生利用自己的策略实际进行操作,并在操作中体验除法的含义。四个“分一分”活动,从开始的不是平均分到平均分,每一个活动虽然分的物品不同,分的数量不同,所求的问题不同(每份有几个或可以分几份),甚至在分配过程中可能出现有余数的情形,但都是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部分的活动。学生在丰富的背景中,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将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抽象出除法的意义和除法算式,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接着教材又安排大量的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让学生能解释除法的意义,并能应用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也许有的人会怀疑没有学习过除法的运算,学生能得到分物活动的结果吗?其实,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学生完全可能获得最终的结果,并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于“分糖果”中的将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每次给每个小朋友分1块,直到分完20块;有的学生在第1次给每个小朋友分1块后,发现还剩不少块,于是第2次给每个小朋友分2块,接着再给每个小朋友分1块;有的学生对数量有比较好的感觉,可能一开始就每个小朋友分2块……学生将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估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的能力和习惯,依赖于对于数的理解(如数的相对大小、数的等价形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它能帮助学生发展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增强他们运用数及运算的灵活性,促进他们对结论的合理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对于运算结果的把握,也有利于减少运算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因此,教材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和在计算前进行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然后,教材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并尝试根据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两位数的连加”内容中,教材创设了“套圈游戏”的情境,未进行精确计算之前,先提出估计淘气是否能赢的要求,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估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同时,教材在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估算活动,如50元可以买哪两种玩具,春游时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等,鼓励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或预先估计运算结果的习惯。又如,在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单元中,教材多处安排了估算的活动。有估计一篇文章大约多少字,估计有多少片树叶,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尝试探索估算的策略,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特别是“将整体化为相等的局部,通过估计局部的数量进而估算整体的数量”的思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鼓励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办法。而传统教材往往忽视这些不同的方法,直接给学生介绍成人通用的方法。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本套教材的每一册都一贯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内容中的“买铅笔”活动,教材创设了一个小动物买铅笔的情境: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并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方法,而是呈现了四种思考的策略:一根一根地减;把15分成10和5,10-9=1,1+5=6;把9分成5和4,15-5=10,10-4=6;9+6=15,15-9=6。又如,对于“小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教材首先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算式(如0.3×0.2),那么如何得出结果呢,教材呈现了利用单位的换算、寻找规律、利用面积模型、转化为整数运算等多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教材对同一问题安排了不同的算法,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更不能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办法。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直接教给学生如何计算学生完全可以掌握,何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尝试、思考、讨论上,结果还不都是会做几道计算题。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满足于会做几道计算题,显然学生单纯模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强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获得发展,而这些目标(尤其是,后三者)的实现应依靠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正是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自己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在“算法多样化,”的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强调几点: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探索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价值的。二是,交流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学生自主地探索运算方法后,必须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学生应学习澄清自己的思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还应学习倾听他人的方法,从而进行反思,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蜻蜓点水”或无效的讨论不仅达不到思维碰撞的效果,而且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一无所获。三是,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作为交流中的一员,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同时,他也完全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另外,作为引导者,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交流的有效和深入。四是,防止“过度”多样化。它的意思是指每一种方法的提出应是学生自己经过了思考,并且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些方法在数学上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代表了学生对数学不同程度的理解,而不能因为追求多样化而人为造成许多方法。
(4)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笔算技能,避免繁杂的运算
要获得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效地运用运算来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具备基本的笔算技能。同时,加强估算,也需要有一定的运算技能作保证。因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笔算技能是数与运算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一直是比较重视的,并且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本套教材注重学生对运算法则的探索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保证他们技能的掌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中,除了设计许多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神奇算式的找规律活动、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林医生的诊断错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同时,教材严格按照《标准》中对运算技能的要求,避免繁杂的运算。这一方面是因为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运算技能的要求应该降低。因为,有关数的繁杂运算,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法则、会用笔算较为熟练地从事基本的四则运算,以后更为复杂的题目只可能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而对于他们加深对运算意义的认识并没有多少帮助。因此,应该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过程中,如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工具、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运用运算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等,这些都是运算能力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不需要这种熟练的技能,而这一学习过程却要花费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有害于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国内近年来有许多调查结果都表明了这一点。
(5)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器和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将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计算器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进行复杂的运算,更重要的是借助计算器学生可以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探索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规律。因此,数与运算的学习中要重视计算器的使用。本教材在四年级引入计算器,对于计算器的引入,教材不满足于单纯介绍和计算,而是设计了利用计算器来探索规律的活动(如奇妙的宝塔、奇怪的142857、寻找神秘的数)。这些问题的重点不是进行计算,而是通过对计算结果的观察发现有趣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引入计算器后,教材注意将其与课程内容适当结合,利用计算器来探索规律,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
也许有人会担心,学生使用计算器是否会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运算能力)。确实,我们要防止学生进行任何运算时都使用计算器,允许使用计算器,并不意味着淘汰传统的笔算。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够决定什么时候需要计算器,能够选择使用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并且判断答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能力。同时,计算器的引入也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虽然机器接替了大量计算,但对机器的使用者来说,聪明地设计合理的算法和解释结果将变得很重要。学生将需要更加充分地理解运算的意义,需要对现实世界的数量知识有广泛了解,需要能估计出数量级,而这些能力并不是通过大量地训练笔算就能得到的。但这里确实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必要的笔算训练对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增强学生对运算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必要”的标准是什么?计算器何时使用才能够保证不削弱学生的基本笔算技能?更进一步,如何保证数学理解力与数学技巧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已经探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国外一些资料记载了下面的事实:“对70多项调查研究的最新数据分析表明,计算器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技巧的掌握并没有明显损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90页,林恩?阿瑟?斯蒂恩编,胡作玄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另一方面,一些数学教育工作者担心过多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将忽视对运算技能的培养,而会有碍于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效率以及学习新的数学的能力。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也正在做着积极的探索。(如李士??先生的文章《熟能生巧吗?》,载《数学教育学报》1996(3))总之,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6)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能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与运算的首要目标。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运算的含义,运用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加以检验。
谈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讨论一下算术应用题的改革。算术应用题是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算术应用题的设计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学生解答的应用题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应用题“不应用”,有的甚至是人为编造的。第二,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套搬题型的现象比较严重。诚然,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解符合“题型”的问题时的速度。但设置应用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忽视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只是套搬题型,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何能提高?第三,呈现形式单一,基本上是纯文字叙述,既无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又与信息及其呈现形式丰富的现实世界不相符合。以上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一接触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感到无从着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对算术应用题进行改革,本套教材对此有以下做法。
第一,精简缺乏实际背景的、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正如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指出的“不能在奇招怪招上消耗时间太多”。同时,增加富有现实意义的、与学生经验相符合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问题。
第二,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包括数的认识、运算等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起,就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数及其运算的内容,教材不但呈现了传统的购物情境,还在小数的加减中设计了比较大小的问题,在小数的乘法中设计了世界人口的数量、分布与环保的系列情境,在小数的除法中设计了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实践活动。并且安排了“体育赛场”的综合活动,综合运用小数的四则运算解决体育中的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运算的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真正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思考讨论,寻找问题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根据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加以解决。
第四,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老师的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合理,就值得肯定。这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
第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其信息来源往往是多途径的,对话、媒体、标牌、广告等都可能呈现出信息;呈现的形式也许是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的;信息也许杂乱无章,需要你重新组织,而且经常是多余或不足的。因此,教材注重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提供信息、呈现问题。必要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或者是补充。
第六,强调对问题的解加以检验,不仅仅是检验解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考察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3.常见的量
对于常见的量的学习,教材强调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量的实际意义;从多种角度体会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时、分、秒”的单元中,教材通过“2001年7月13日晚上10点零8分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引入对时间的学习,然后安排了“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的活动,目的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而不是将钟表作为知识点介绍给学生。教材还设计了“1分能干什么”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心跳、读字、写字、拍球等熟悉的活动对1分进行体验,并要求学生亲自估计1分的时间。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千克、克”的认识时,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千克”和“克”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单位,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规律
建立模式、考察模式、寻求规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化规律、模式的探索和描述应从低年级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变化规律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世界和数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规律,这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加强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运用符号刻画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代数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对它的学习存在着困难。比如,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存在困难。又如,关于相等的概念,学生在数与运算的学习中通常把它作为计算的符号,而在代数学习时需要把相等符号作为两个式子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些困难的存在,需要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变化规律、模式、符号等非正式地接触,以为后来的正式学习奠定丰富的感性基础。
因此,教材设计了大量探索规律的活动,学生将尝试寻求并解释数、图形、运算、实际问题中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初步学习利用表格、图象、符号等来刻画简单的变化规律。具体如下。
第一,强调数与运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如,数的顺序关系、大小关系;两数的和与加数的关系,两数的差与被减数及减数的关系,两数的积与因数的关系,两数的商与被除数及除数的关系;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加法、乘法的运算律,等等。
第二,提供机会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发现数、图形等蕴涵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例如,在学习了最大公约数后,教材安排了探索4和1,2,3,4,5,…,20等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否有什么规律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将4和1,2,3,4,5,…,20的最大公因数列成表。通过观察表,学生将发现虽然4和1,2,3,4,5,…,20的最大公因数不同,但这些最大公因数呈规律性的变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个规律用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在对表和图的分析中,学生将初步感受到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函数思想的萌芽。
第三,使学生认识某些特殊关系。如,相等关系,不等关系,包含关系,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等。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容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变化现象,鼓励学生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从中提炼出正比例和反比例模型。
第四,在方程的学习中注重符号表示和方程模型的作用。在“方程”的内容中,教材不是单纯地注重方程的解法,而是突出了符号表示的作用,注重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教材首先从字母表示数入手,设计了运用字母表示儿歌、母亲的年龄、摆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数、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运算定律等问题,突出了字母表示的意义。在方程的引入中,力求突出模型的思想,从几个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建立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如猜数游戏、保护残疾人)。并且,在整章中安排了一些寻找规律的活动,如有趣的页码、图形中的规律等。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注重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教材中不仅包括人们所习惯的标准的平面图形,而且还包括大量空间中的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促使学生在对空间的把握、图形的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突出用观察、操作、想像、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图形的度量等,使学生体验更多的刻画现实世界和认识图形的角度和工具。
1.图形的认识
对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无疑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教材注重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有关图形的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活动体验常见图形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观察物体、拼摆图形、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展开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教材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包括人们所习惯的标准的平面图形,而且包括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的二维和三维图形),使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这些图形,经历从现实源泉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孩子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砖头、纸盒、箱子、书等,更是给他们以长方体的形象;他们从小玩的皮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教材对图形的学习是从认识立体图形开始的。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单元中,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多种物体,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中,学生将抽象并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然后,在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单元中,教材通过“画(印)出立体图形的某个面”的活动,得到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这种安排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也初步揭示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精心设计观察物体等内容,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为了促进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把握,仅仅依靠平面图形是不够的,应设置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空间的内容。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设计了“观察物体”的系列内容,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观察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这是学生从三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过渡。进一步,教材分层次安排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内容,如表示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和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由远及近、由下至上观察物体,感受观察范围的改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联系的看法。多种的观察角度和丰富的观察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一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中,教材设计了“搭一搭”的活动:笑笑已经用小立方体搭好了一个立体图形,淘气通过询问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几个正方形,最终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并要求能尽可能少的提问。这个活动体现了立体图形与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像、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趣味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对空间的理解,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又如,在第二学段的“观察物体”内容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它先站在地上,接着抬起了前腿,然后跳上了凳子,最终爬上了桌子,在这个过程中,贝贝分别看到了什么?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中,学生将借助生活经验,想像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实物的形状,而这需要对空间有比较好的感觉。
(3)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像、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教材设计了大量观察、操作、思考、想像、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充满想像和富含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图形的性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立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如度量性质、组合性质、稳定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地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亲身实践远比只是看一下要获得更多的对图形的“洞察”。例如,在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用七巧板中的某些板分别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活动。这是一个实践性较强、思考空间较大、综合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索和交流自己的方法的过程中,将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4)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传统教材往往局限于对规则图形的探讨。为了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现实空间,仅仅是规则图形是不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中,教材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在一张正方形纸的一角上画一个点,以这个点为中心将正方形不断旋转相同的角度,描下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最终你会得到一个神奇的图形。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对简单图形不断地进行旋转,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将从中感受到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又如,教材还安排了“神奇的带子”的实践活动,通过制作莫比乌斯带,然后对它进行有趣的实验,学生将认识图形世界的神奇。
2.图形的测量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问题,对于测量的学习表明了数学的价值和实际应用。同时,测量的过程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应用其他数学知识(包括数与运算、图形、统计等)的机会。在传统的数学教材中,图形测量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度量单位的换算和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学生往往不了解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对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没有体验,也缺乏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测量的亲身实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强调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量及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估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明确要求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工具和度量单位。
(1)在具体情境中,注重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对于周长、面积、体积等的学习,首先应理解它们的意义。这并不等同于记忆它们的定义,而是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其实际意义。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周长”单元中,教材首先强调对周长含义的体会。结合“小蚂蚁沿树叶的边缘爬过一周”的有趣情境,直观说明周长的含义。进一步,教材安排了描出树叶、图案的边线,摸一摸课桌面、数学书封面的边线,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量一量树叶、图形的周长,比较不同图形周长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2)经历用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对于度量单位的学习,首先应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此,教材提供了大量实际测量的机会,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例如,一年级下册“观察与测量”单元中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教材设计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有的学生用铅笔测量,得到6枝铅笔长;有的学生用文具盒测量,得到3个文具盒长;有的学生用手??测量,得到4??长……然后,提出“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该怎么办呢?”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使他们在互相比较结果的过程中,体会到为了方便交流的需要,必须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在此基础上,再认识标准的度量单位(厘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获得了对度量单位实际意义的初步认识。
(3)在测量过程中,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学生还需要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对度量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教材为此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1分米2、1米2的活动,使这些单位变得直观、具体。在对“体积单位”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切一个体积是1厘米3的正方体、制作一个体积是1分米3的正方体、搭出一个体积是1米3的空间物体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获得对体积单位的直观体验。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设计了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单位换算仍是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内容,但教材注重探索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这种关系有直观的体验。当然,学生还应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但教材控制了换算的复杂程度。例如,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里有多少个1厘米2,再通过直观操作或计算来检验原先的估计是否正确,从而确认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2=100分米2、1米2=10000厘米2等结论。
(4)重视估测
在测量的学习中,应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估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学生在估测方面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他们将在实际问题中发展估测的策略,积累根据问题确定精确度的经验。
例如,教材在对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安排了估计身高、步长、前臂长、凳子的长度等活动;对周长的学习中,安排了估计黑板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的鞋底的周长等活动;对面积的学习中,安排了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图形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等活动。这些活动将加深学生对量及其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探索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规则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公式,仍然是图形测量内容的重要方面,但教材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以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实际上,对于规则图形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对于“长方体体积”的探索,教材首先从对几个长方体体积的对比中,鼓励学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然后用一些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分别记录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的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比较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测、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学习了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后,还要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材安排了包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6)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
对于图形测量方法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规则图形上,学生还应有机会尝试探索不规则图形及物体的测量方法。实际上,在这些探索活动中,学生不仅将进一步发展对面积、体积等意义的理解,还将初步体验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为此,教材安排了“估计自己鞋印面积”的活动。学生可以在鞋印上画出透明的正方形格子,由此进行估计。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计算出鞋印覆盖住的整方格数,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不足近似值;再计算出被鞋印接触过的所有方格数,由此得到鞋印面积的过剩近似值,鞋印的实际面积介于二者之间。根据经验,学生还可能认识到方格分得越细,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越接近,这种认识实际上蕴涵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教材还安排了“有趣的测量”的活动,鼓励学生探索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些测量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数学思考的能力。
3.图形与变换
小学阶段,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图形变换的现象,人们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出图形变换的事实。了解这些现象的基本特征,体验变换的整体特征,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本部分内容学习的主要目标,这对于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与欣赏图形美都是重要的。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变换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 其实,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通过折纸、转风车、照镜子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反射等的体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旗帜升起、螺旋桨转动等,以及建筑、植物(如枫叶)、动物(如蝴蝶)等物体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反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变换现象,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变换现象,整体感受变换现象的特征。前面所举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正说明了教材的此种特点。在整体感受变换现象特征的基础上,教材还设计了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包括一些有趣的图案)经变换后的图形的内容。
(2)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学生应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欣赏变换的应用,并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有关现象,进一步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例如,教材呈现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学生在观察这些图案时,将发现其中包含的熟悉的图形;将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组成,如是否运用了变换;将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图案,发现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明美;将以此为启发,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与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3)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在传统的数学课程中,图形的相似是初中才学习的内容,并且其侧重点主要放在了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证明一些图形问题上,学生往往对相似在生活中的应用缺乏体会,也缺乏对图形相似(不仅仅是三角形相似)的丰富的直观经验。实际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给了学生体会相似的最直接的经验。当学生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各边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保持角不变),学生将观察到变换前后图形在形状上、度量上的关系,这为认识图形的相似奠定了感性基础。因此,教材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体会图形的相似。
4.图形的位置
确定位置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空间的新视角。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探索确定图形或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初期,学生将尝试辨认物体的方向,会看懂自己生活环境的路线图,这既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建立空间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中安排了“位置与顺序”的单元,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概念,同时在观察教室的活动中,又综合运用这些概念。教材在二年级上册中安排了“方向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是辨认东、南、西、北,并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环境中建筑物所处的方向。教材在二年级下册中安排了“方向与路线”的内容,进一步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方向,并结合生活中的交通图、游乐园的情境,说一说行走的路线,设计一些简单的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或图形的位置。教材在第二学段“方向与位置”的内容中,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确定位置的素材(如班级中学生座位的位置、学校附近地点的位置、小动物的位置、大本营附近地点的位置、舰队相对于观测点的位置、地图中城市的位置),使学生从中抽象出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情景或大量数据时能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是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本套教材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将统计与概率思想作为教材的主线之一
由于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同时,不确定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如果缺乏对不确定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往往较难建立这一思想。为此,本套教材将统计与概率的思想作为课程的主线之一,从一年级起,安排了统计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从二年级起,安排了可能性的内容,让学生逐步认识不确定现象。当然,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力求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2.注重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根据《标准》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因此,教材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统计活动,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例如,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教材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决策,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形成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的观念,如为了更好地组织比赛,需要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学习阅读和完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着重于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中统计内容的学习素材,都十分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班级同学的生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奖牌给哪组”。通过处理与自身关注的问题有关的数据,学生开始懂得数据可以用来了解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预测。例如,统计冷饮店前三天卖出的冰糕的情况,为第四天的进货提供依据;根据几名运动员的有关数据,决定球队应该引进哪位运动员等。
4.在数据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尽可能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生将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中,探索如何以简单而直观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描述数据,理解统计图和统计量等内容,并据此做出合理地判断。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学习中,教材没有直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2个小组的投篮比赛的数据,如何决定谁获胜”。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发现两个组投进的总数不同,但人数也不同,应该看平均每个同学投进了几个球。在对上面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认识到它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指标之一,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了解了统计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在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中自然地展开的。
5.注重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实验,使学生体验不确定现象
由于概率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对不确定思维比较陌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现象,需要对它们进行研究,同时直观认识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同时,教材非常重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鼓励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二年级上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教材通过有趣的猜测活动(抛硬币、摸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到不确定现象及其特点。同时,结合调查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感受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以及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特别是,教材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分别将转出的两个数字填在方格中,看谁转出的两位数大”。通过做游戏,学生将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代表不同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位值制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多次做这个游戏,初步感受事物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当转出9时,大家都会将它放在十位,但如果转出7呢?有的学生可能会冒险不将它放在最高位,而希望下次转出比7更大的数,但多次游戏后,学生将体会到下次转出8,9的可能性比转出6,5,4,3,2,1,0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进一步安排摸彩球的内容(两种彩球的数量不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摸到不同彩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安排了旋转转盘、抛纸杯、摸球等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6.在具体情境中,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及学习的深入,学生还应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学习,教材注重的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重视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处理成计算问题。具体来说,教材从等可能性入手,围绕着“游戏公平吗”这一专题,在学生辨别和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中,体会等可能的意义。由于素材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避免了过早接触抽象术语。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可能性的计算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为了体会数据与可能性的联系,教材还安排了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推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内容。如根据所模球的颜色的统计数据,判断摸到各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小,并由此估计袋中所装的各种颜色球的比例;根据两名运动员的有关数据,推测谁将赢得比赛等。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可能性模型的作用,教材还安排了设计方案的活动。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根据《标准》的要求,教材逐步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的活动。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等的能力。
第一学段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的。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亲身实践、生动有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教材安排了“购物中的数学”“旅游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等题材,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应用。像这样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旅游中的数学”,从出发、租房、游览、吃饭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很自然地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典型问题,以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互相进行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生还可以探索搭配中蕴涵的规律。
第二学段是以综合应用的形式呈现的。这里的综合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的全面综合。因此,这种综合应用是通过适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的,同时也必将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涉及的综合应用的活动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探索规律的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活动等。
第四篇:教师工作计划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下面写写帮文库的小编整理了几篇关于教师工作计划的范文!提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范文教材篇一
时间过的好快,转眼间愉快的假期已经过去了。新的学期开始了,新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为了能够较好的完成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现对本学科计划
教学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转变角色,便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肯钻研、善思考、勤动手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感受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范文教材篇二
一、指导思想
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教学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范文教材篇三
光阴荏苒,在我们又怀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初一教学中时,感到一切都是新的,以前的所有都化为一种努力的意识。经过上学期的工作,感觉初中生的语文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语文学习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学期着重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爱上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本学期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新课改为契机,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一批有扎实、活泼、语感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语文能力强的现代中学生。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时,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知识,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训练,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学之余,有目的地学习新课改理论,以用于教学实践。平时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积累与运用。有意识地学习优秀课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把握一些重要的方法,做好初一语文教学工作。
2、认真备课
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加大备课力度,认真领会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使学生对当堂所练内容能当堂消化。保证课的质量。
3、认真学习新的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尽力付之于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好电化教学。
(二)认真做好指导和批改工作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太差,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但是大部分同学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很高的,并且有很大的积极性。本学期将有目标、有目的地加大对部分学生的课后辅导,尤其是作文的指导。
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和反馈工作。要精选课后作业,并且及时批改,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及时反馈,杜绝学生作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有目的地做好作文指导和批改工作。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他们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本学期将认真指导学生作文,鼓励他们多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要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平时多给学生创造写作的氛围和写作的灵感,使他们真正地爱上作文。能写出真正的内容。课后加大作文批改力度,分析好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在反馈时让学生注意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上好作文批改课,让学生相互批改,让他们自己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缺点,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热情和作文能力,也从而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初一学生中,有很多语文成绩差的学生,仅有个别成绩好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本学期决定加大力度,做好优生的提高工作,主要措施
(1)、巩固基础知识,把学生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巩固。加大字词的理解掌握。
(3)、加大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部分学生从未看过什么文学书籍,因此知识面太窄,平时做题理解能力上不去。本学期将有意识地指导他们阅读分析,鼓励他们广泛地阅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文学视野。
(4)、提高作文水平,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力争每天一篇日记,并且保证质量。教师做到及时批改,每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并尽量找相同题目、相同体裁的例文让其比较,以扬长避短,提高作文能力和作文质量。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的缺点。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认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 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加大科研的研究力度
本学期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的辅助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增强现有课题的实践研究力度。
不断吸收和借鉴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争取多写经验论文。
六、结合相关材料,重点文章,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地把握这些文章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加强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从散文诗中,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从环保材料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所以,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古代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文。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博大胸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上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能力,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范文教材篇四
为了圆满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使日常的教学工作能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迎接明年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结合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初步学会记叙文写作。引导学生逐渐更新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力争使全体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学生状况分析]
我今年新接任的六年级(2)班的语文,班里的学生原有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因此新学期中,应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继续培养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47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25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书写,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种类型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教师工作计划精选5篇范文教材篇五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现在学生41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 21 人。总体来看,这个班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寥寥无几,有六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
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5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何嘉俊、张志文、刘汶锋等,他们上课有时不专心、学习较懒散,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陈晓君、欧敏玲、李杏华、麦均仪这四名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6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局部仿写练习。另外,本册向学生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所设各题,可能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三、本册教材主要教学目标
(一)、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培养自己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浯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三)、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303/28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206/181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写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类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
(四)、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听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五)、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六)、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篇: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刘树洁 蟠龙镇车头小学 341002 联系电话:*** 邮箱:liushujie880314@sina.com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钻研和理解教材,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领会和把握教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单元的知识结构
首先,要了解单元内容的安排层次与结构。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能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可以依据单元内容的结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认识新内容。单元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知识递进式的,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掌握计算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再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试商和调商,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其中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学习口算,用口算求商支持笔算学习,接着通过变化计算数据,由商是一位数类推到商是两位数,启发学生总结计算方法;除法笔算的试商 1
和调商,先通过试商但不需调商的内容,学习试商的基本方法,再分别学习初商偏大、初商偏小的调商,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二是知识并列式的,如低年级的表内乘除法,按几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除法,把单元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学习过程基本相似,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知。三是知识分解式的,如学习圆的内容,就分解成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几部分依次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知识。
其次,要确定和把握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和把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一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从单元内容的编排中体会与领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到位又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连加和加数接近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具体编排主要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归纳方法。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上,就是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计算方法,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以及加数接近整百数的估算,并能用简便算法连加;在过程与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从中体会、感悟和发现、归纳算法,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类推、归纳等思维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上,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要求,主动学习新的计算,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积极探索的意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等。
二、研究例题的教学内容
钻研和理解数学教材,明确例题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数学是一个有结构的知识体系,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包含众多的知识点,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结,才形成了有确定内容的结构系统。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某个部分的内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积累。因此,数学教材一般设置例题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例题落实知识系统中 相应的知识点,并感悟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所以,钻研教材必须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以便围绕知识点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学习习近平行与相交,教材设置了5道例题。其中例1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的概念,认识平行线;例2主要以形成的概念为基础,学习习近平行线的画法,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例3着重让学生建立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例4同样以垂直概念为基础,学习垂线的画法,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例5则是帮助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5 道例题的知识点,同样也是每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研究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
教材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经过加工,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研究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也是钻研和理解教材的重要方面。首先可以了解知识是怎样引进的,这对于安排教学活
动的起点很有好处。教材一般根据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引人内容。用实际问题引入时,常常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数的认识和运算,一般都是引导学生依据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与过去的学习经验,思考并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心理倾向,产生学习愿望,主动地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的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引入时,常常通过学生的操作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思考,或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体验与积累,再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获得认识。
其次可以了解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教材结合内容的阐述,呈现了教学过程与层次、活动内容与方式。教材的有些内容,以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获得方法或结论。例如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估算,在由实际问题引人乘法算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估算经验,探索、交流和感悟估算方法,再用笔算来验证,确认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并体验乘法笔算连续进位的处理方法。有些内容,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抽象、概括,获得数学公式或结论。例如许多数学概念或计算公式等,就是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些内容,以分解并认识知识点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或阅读、接受等活动,依次认识一个内容的多个知识点,再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研究练习内容与层次
一定量的练习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材重要的部分。钻研和理解教材,同样需要研究教材的练习安排。首先,要分析练习安排的内容与作用。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钻研和理解教材,需要分析练习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安排的,分别是什么意图,从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的练习一般都注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巩固理解到实际应用有层次地安排,以适应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每道习题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分析练习的层次与习题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按认知过程逐步展开学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扩展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应用范围。{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2.王秀玲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3.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4.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5.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