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8.01.01

时间:2019-05-12 23:1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8.01.0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8.01.01》。

第一篇: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8.01.01

【法规标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发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发文字号】京卫医字[1997]第106号

【批准部门】【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1997.11.21【实施日期】1998.01.0

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法规类别】司法【唯一标志】16786998

【全文】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公安局

北京市司法局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 北京市卫生局

关于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7年11月21日 京卫医字[1997]第106号)

市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市人民检察分院、市人民检察院北京铁路运输检察分院、各区县人民法院、铁路运输法院、各区县人民检察院、清河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市公安局各分(县)局、业务处、铁路公安局、市司法局各处室及所属各单位、市监狱管理局各处室及所属各单位、市卫生局各处室及所属各医院: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提高其鉴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和卫生部关于颁发《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机构的实际情况,决定成立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

一、委员会的性质和组成人员。

该委员会是我市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的内部管理机构,其成员主要由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监狱管理局和市卫生局的主管领导和部分精神病学的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名,负责规范、管理和协调全市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

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及职责。

委员会下设精神病司法鉴定管理办公室,由市卫生局负责组建,负责对我市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统一安排全市各级政法机关提出需要作出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工作。

三、精神病司法鉴定管理办公室负责聘请经市政府指定医院的精神医学专家组成专家组,指导有关医院的鉴定工作,为政法机关提供咨询,对政法机关有疑问的鉴定结论进行复核,必要时直接作出鉴定结论。

四、司法精神病专家组的鉴定结论,在程序上是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的最终结论。

五、有关精神病司法鉴定、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的具体实施管理办法,由市卫生局负责制定。

六、本《通知》自1998年1月1日施行。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司法局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

1997年11月21日

lar_9782

第二篇:精神病司法鉴定

精神病司法鉴定研究

摘要:精神病司法鉴定一直备受公众关注,因为公众通常把“犯罪”与“精神病”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焦点问题在于犯罪者是否该做精神病鉴定,以及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些争议说明了我国精神病司法鉴定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因而笔者对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内容、特点、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我国现在司法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而笔者对于其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鉴定精神病精神病司法鉴定

一、精神病司法鉴定概念及内容

精神病司法鉴定也称为司法精神病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由一定的机关、组织或单位运用法精神病病学的知识对被鉴定人的精神病状况作出客观判断的活动。对精神病司法鉴定理论界还有人称其为法精神病学鉴定即“利用法精神病学学科专业知识对一定人是否有精神疾病进行的鉴定 ”

根据现行法规的要求,在精神病鉴定过程中,司法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作为鉴定专家,不仅要判断被鉴定人是否有精神疾病,还要进一步就被鉴定人是否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作出判断,即判定其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这一法律问题。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鉴定的启动、主体以及鉴定意见作为证据使用等相应的程序问题。比如专门规定了精神病鉴定只能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且精神病鉴定时间不计入案件办理期限。

二、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特点

(一)鉴定对象的复杂性

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对象是最为复杂的人类精神世界,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尚不能对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给予全面、正确的剖析与发现,“迄今对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仍然缺乏精密的客观的理化检验手段或方法,主要还是依据病史和精神状况检查所见即临床表现来确定”。1精神现象属于人类探索尚未完全成功的一个领域,多数精神病的成因缺乏科学、有力的结论加以证实。精神医学发展所处的初级阶段限制了精神病鉴定科学的发展水平。

(二)鉴定的误差性

精神病鉴定需要对行为人实施行为时的精神状态作出判断,判定其在实施相应行为时的动机以及是否具备辨别、控制能力。人的主观动机只能依靠客观的外在信息进行辅助证明,对于精神状态的鉴定只能依靠鉴定时所掌握的证据材料与相关信息加以回溯性的推理与判断。回溯性判断的准确性依赖于判断所依靠的信息是否充足、准确,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难以避免。

(三)手段的有限性

除少数器质性精神病会导致被鉴定人大脑生理结构发生变化之外,大多数精神疾病难以通过医学仪器或者其他测试手段进行客观、准确的检测。与医学上通常所依赖的化验、检验等客观性较强的诊断手段不同,精神病鉴定人主要依赖的是阅读书面材料、倾听与观察等主观性较强的检测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人更愿意将精神病鉴定视为社会科学,而非自然科学。1 李从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实践和理论》,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四)结论的主观性

与其他类型的鉴定如法医、物证、痕迹、文书鉴定相比,精神病鉴定的主观性更强。精神病鉴定专家需要综合运用精神医学与法学知识,对于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医学要件)以及是否具备辨别、控制能力(法律要件)发表个人意见,得出判定意见更多依赖案件材料、周围人评价、与被鉴定人面谈时的场景等信息,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对个人经验的依赖程度较高,不同鉴定人对同一鉴定对象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经常持不同意见。司法精神病鉴定主观性较强的直接例证就是多次鉴定的结论不一致率较高,并由此引发了较严重的重复鉴定、多次鉴定问题。

三、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现状

我国对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1989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精神病私法决定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以及散见于《刑事诉讼法》等中的相关规定。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现状进行简单的评析。

(一)精神病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

从管理主题的权利类型上看,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管理体制属于行政权利管理型体制,即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社会准入与推出等有国家行政机关直接管理。根据《暂行规定》的规定,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由地市以上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统一运作,其成员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卫生机关的有关负责干部和若干专家构成。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活动中的精神病鉴定机构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0条的规定,刑事诉讼中的精神病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无论是由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还是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来进行鉴定,其共同的内涵都体现为鉴定机构选择由国家公权利来运作。

(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制度

司法鉴定的启动是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始,而司法鉴定的实质开始始于鉴定人的选任。应当注意的是鉴定的启动不同于鉴定的申请,在我国目前的规定下,申请人的鉴定申请并不必然的会使得鉴定活动开始运行,也就是说在我国鉴定活动的启动与否其决定权在于司法机关。在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实施人员、实施内容、实施时间等方面的内容由法院决定。这一点在《暂行规定》中也有体现,在《暂行规定》第五章规定委托鉴定时仅仅列出了司法机关作为委托鉴定的唯一主体,考虑到现实中鉴定活动的开始不可能由鉴定机构自己发动这一情况也就是说鉴定活动的开始必须由委托机关的委托作为根据,因此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单一的司法官启动制度。

(三)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程序制度

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程序制度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保证鉴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鉴定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人员的人格尊严,实现鉴定工的公正和效率的目标。在我国,诉讼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司法精神病鉴定,但是由于鉴定活动的启动权实际上由法院掌握,加上法院可以依职权要求鉴定,因此关于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申请不是鉴定的必经程序。司法机关在委托鉴定的时候必须出具《委托鉴定书》并提供相关材料,鉴定机关在鉴定结束后应当制作《鉴定书》。

(四)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范围

根据《暂行规定》,在诉讼中需要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情况有:刑事案件中主要有

(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 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三)确定被鉴定人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应当采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议。民事案件中有

(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意思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

(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调解或审理阶段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此外在对待各类案件的被害人等,在其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侵犯行为有无辨认能力或者自我防卫、保护能力的情况以及确定案件中有关证人的精神状态,有无作证能力。

此外,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四、精神病司法鉴定的问题

(一)精神病司法鉴定启动难

精神现象的复杂性与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对于案件处理的决定性影响两项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精神病鉴定的启动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具体分析有下述原因:

(1)法院启动难

媒体与公众热议的典型案例多集中于法院启动难问题上,事实上这一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在诉讼进程中处于最终裁决阶段,疑难复杂案件中的精神病鉴定所累积的各种复杂问题与因素汇集到法院,法院成为矛盾的最终承担主体。刑事司法实践中90%以上的精神病鉴定是在侦查阶段启动的,经过审前程序的筛选,未启动鉴定的案件到达法官面前时,鉴于先前侦查、起诉部门的决定,否定多数启动鉴定的申请不足为奇。

(2)鉴定的启动与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采纳紧密关联

如果将精神病鉴定的启动环节与后续司法人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采纳环节结合起来观察,我们就能更为清晰地认识启动环节在我国精神病鉴定程序中的特殊地位。由于精神病鉴定的高度专业性,绝大多数法律职业人士自认为是外行,难以对鉴定专家的意见进行审查判断,结果司法人员对于鉴定人的鉴定意见往往是一味接受,极少进行法律所规定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审查,甚至有学者估算,司法机关对精神病医学鉴定的采信率高达90%以上。2

(3)启动鉴定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精神病鉴定的启动本身就意味着决定启动的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将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精神病人实施的侵害行为通常表现为杀人、伤害、放火等严重暴力犯罪,社会影响极大、民愤极大。在一个对精神病人基本人权的正确认识和包容程度仍然比较匮乏的国度,在一个报应刑观念依然十分强烈的国度,启动精神病鉴定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即使是普通刑事案件,司法人员仍然会考虑一旦启动鉴定,极有可能出现被告人应当减免刑事责任的结果,且对于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被告人,现有的强制医疗措施很难配套,如何处置精神病人也是公安司法机关感到异常棘手的问题,精神病人分流渠道的匮乏严重限制了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正常程序启动鉴定的努力。为了避免鉴定后无人管理、精神病人再次危害社会,或者为了避免自身机关支付相应的医疗、鉴定费用,办案人员势必谨小慎微。

(二)评定标准混乱

在评定环节,首先是鉴定主体资质问题,即哪些机构有权进行精神病鉴定。现行刑诉法第120条规定,“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这被认为限定了鉴定主体范围,同时造成了资源浪费。“刑诉法草案将会摒弃这一点,从而扩充鉴定机构的范围。”这也就意味着,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不仅仅局限于省级人民政2 何恬:《重构司法精神医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府指定的医院,而是扩充至各研究所和鉴定中心,只要这些机构具有相关资质。长期以来,鉴定标准,尤其是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标准混乱,是精神病司法鉴定行业一大沉疴。一般而言,精神病司法鉴定需要两个要件,一个是医学要件,一个是法学要件。医学要件是基础,首先要确定有精神障碍,再考察案发时精神障碍所表现出的症状对作案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而判断责任能力达到的程度。

(三)鉴定过程粗糙

质量是精神病司法鉴定的最大问题。很多鉴定机构的操作方法过于简单粗糙,通常只是对公检法系统送来的材料进行鉴定,缺乏实地的考察和亲自搜集信息。在实践中,由于精神病司法鉴定建立在阅读书面材料、倾听、观察等主观性较强的检测手段上,因此,结论很难完全统一。但精神病鉴定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从而影响最后的判决。同时,对于专业鉴定人员给出的鉴定结果,法官很难再进行实质性的审核,采信率很高。

四、精神病司法鉴定的改革建议

(一)细化启动考量因素

目前办案人员在决定是否启动精神病鉴定时没有任何的参照依据,完全凭个人的经验与直觉。在缺乏科学的考量因素指导的情况下,办案人员的判断与普通人完全无异。这种决定是否启动的机制彻底演化为武断的个人判断过程,公信力极低。对于决定是否有必要启动精神病鉴定应当设置相应的审核条件,即具备一定的事实与情形表明“可能有精神病、影响其刑事责任能力”,就应当启动精神病鉴定。通常情况下,司法人员会就被追诉人的家族与个人精神病史、作案动机、作案手法、诉讼中的思维、逻辑等表现与反应情况四个方面进行判断,因此可以围绕这四个方面设置启动考量因素,在被追诉人或其家属、辩护人提供初步的支撑依据与材料后,司法人员认为存在较大可能性的情况下,就应当决定启动精神病鉴定。启动的事实条件的证明或者判断标准达到类似于优势证据的标准即可,即存在精神障碍的可能性大于不存在精神病障碍的可能性,不宜设置更高标准。

(二)在部分案件中设置强制启动机制

强制鉴定应当存在于司法实践中精神病存在可能性较大的特定死刑案件中。根据我们的调查,精神病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连杀数人或者杀害亲属的故意杀人行为,动机不明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包括爆炸、危险驾驶等,对于这些精神病多发的典型犯罪类型可以考虑设置强制启动机制,即当被追诉方能够提供属实的精神病家族史或者个人先前的就医记录、单位或邻里的情况反映证明时,办案人员必须启动鉴定程序。

(三)增设救济机制

对于被驳回的当事人的启动申请,也应当考虑设置必要的救济程序,允许申请人向另一独立机关或者上级办案机关提出重新审查的要求。在公权力机关垄断启动权的现状下,设置救济程序是防止启动决定权被滥用的重要预防与监督机制。由于精神病鉴定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也就是说,距离案发时间越近,鉴定结果越接近客观,而对于直接关系到被追诉人刑事责任有无的精神病鉴定问题,允许对初次申请的否决情形进行即时救济殊有必要。对于追诉机关不同意启动鉴定的决定,可由同级法院审查;对于法院不同

意启动鉴定的决定,可由上级法院进行上诉审查。

精神病鉴定主要依赖专家的经验,使用极其有限的判定工具和欠成熟的精神医学知识对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物——人类的精神世界作出判断,任务的艰巨性、过程的复杂性与结论的高度主观性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项需要同时娴熟运用法学与精神医学交叉学科知识的专业活动,不仅要求司法精神病鉴定人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更应强调司法鉴定人与法律职业群体两类主体的合理定位与沟通协作。因为我们要改革精神病鉴定体制,保障更多人的基本权益。

参考书目:

刘昀: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的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8(4):52-53

郭希芳:我国刑事诉讼司法鉴定问题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42

张永忠: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书的认证[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34

张妍霞:从邱兴华案审视我国的司法精种病鉴定启动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5):36-37邵卫.:从邱兴华案审视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制度[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78-79

第三篇:精神病司法鉴定

精神病司法鉴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其他有关法规,为司法机关依法正确处理案件,保 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规定,精神病司法鉴定。

第二条 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根据案件事实和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作出鉴 定结论,为委托鉴定机关提供有关法定能力的科学证据。

第二章 司法鉴定机构

第三条 为开展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工作,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 级市,应当成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负责审查、批准鉴定人,组织技术鉴定 组,协助、开展鉴定工作。

第四条 鉴定委员会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卫生机关的有关 负责干部和专家若干人组成,人选由上述机关协商确定。

第五条 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置若干个技术鉴定组,承担具体鉴定工 作,其成员由鉴定委员会聘请、指派。技术鉴定组不得少于两名成员参加鉴定。第六条 对疑难案件,在盛自治区、直辖市内难以鉴定的,可以由委托鉴定 机关重新委托其他盛自治区、直辖市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第三章 鉴定内容

第七条 对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下列人员应当进行鉴定:

(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

(二)民事案件的当事人;

(三)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

(四)违反治安管理应当受拘留处罚的人员;

(五)劳动改造的罪犯;

(六)劳动教养人员;

(七)收容审查人员;

(八)与案件有关需要鉴定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鉴定委员会根据情况可以接受被鉴定人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 定的要求。

第九条 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包括:

(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 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三)确定被鉴定人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应当采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议。

第十条 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任务如下:

(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 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意思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自我鉴定《精神病司法鉴定》。

(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调解或审理阶段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第十一条 确定各类案件的被害人等,在其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 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侵犯行为有无辨认能力或者自我防卫、保护能力。

第十二条 确定案件中有关证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作证能力。

第四章 鉴定人

第十三条 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的,可以担任鉴定人:

(一)具有五年以上精神科临床经验并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的主治医师以上 人员。

(二)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主检法医师以上人员。

第十四条 鉴定人权利

(一)被鉴定人案件材料不充分时,可以要求委托鉴定机关提供所需要的案件 材料。

(二)鉴定人有权通过委托鉴定机关,向被鉴定人的工作单位和亲属以及有关 证人了解情况。

(三)鉴定人根据需要有权要求委托鉴定机关将被鉴定人移送至收治精神病人 的医院住院检查和鉴定。

(四)鉴定机构可以向委托鉴定机关了解鉴定后的处理情况。

第十五条 鉴定人义务

(一)进行鉴定时,应当履行职责,正确、及时地作出鉴定结论。

(二)解答委托鉴定机关提出的与鉴定结论有关的问题。

(三)保守案件秘密。(四)遵守有关回避的法律规定。

第十六条 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追究法律 责任。

第五章 委托鉴定和鉴定书

第十七条 司法机关委托鉴定时,需有《委托鉴定书》,说明鉴定的要求和目 的,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被鉴定人及其家庭情况;

(二)案件的有关材料;

(三)工作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

(四)知情人对被鉴定人精神状态的有关证言;

(五)医疗记录和其他有关检查结果。

第十八条 鉴定结束后,应当制作《鉴定书》。《鉴定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委托鉴定机关的名称;

(二)案由、案号,鉴定书号;

(三)鉴定的目的和要求;

(四)鉴定的日期、场所、在场人;

(五)案情摘要;

(六)被鉴定人的一般情况;

(七)被鉴定人发案时和发案前后各阶段的精神状态;

(八)被鉴定人精神状态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见;

(九)分析说明;

(十)鉴定结论;

(十一)鉴定人员签名,并加盖鉴定专用章;

第四篇:北京市司法鉴定机构

北京市司法鉴定机构

北京市司法鉴定机构公告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我局对北京市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人及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了重新审核登记,编制了北京市《国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现公告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机构名称: 北京首诚法医学司法鉴定所

法定代表人:郭岩 机构负责人:郭岩

住 所:北京市东城区银闸胡同25号

电 话:010-65260156 邮 编:100006

业务范围:法医临床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郑恩涛 董杰昌 王恩普 郭岩 张明杰 李长海周维军

机构名称: 北京盛唐法医学司法鉴定所

法定代表人:张舸 机构负责人:张舸

住 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东街3号

电 话:010-68236290 邮 编:100039

业务范围: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杨玉璞 王宝义 郭红滨 李天宝 胡志强 何新爱

机构名称: 北京亲缘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

法定代表人:王维国 机构负责人:马旭

住 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12号

电 话:010-62179076 邮 编:10008

1业务范围:法医物证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马旭 刘庆 王毅 王琳 陈先丽 程捷

机构名称:北京朝阳医院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

法定代表人:王辰 机构负责人:刘敬忠

住 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8号

电 话:010-85231624 邮 编:100020

业务范围:法医物证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刘敬忠 肖白 吕月平

机构名称: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室内环境司法鉴定中心

法定代表人:张斌 机构负责人:张斌

住 所: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路55号

电 话:010-63524189 邮 编:1000

54业务范围:微量物证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王栋 赵寿堂 胡玢 靳江红 李孝宽 夏敏 李孝平郝利君 汪彤

机构名称: 中国邮票博物馆邮票鉴定室

法定代表人:蔡文波 机构负责人:朱熠

住 所:北京市建国门内贡院6号D座

电 话:010-65185517 邮 编:100005

业务范围:文书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朱熠 秦军 朱彤 关鹤舞 王晓旻 刘玉璞

机构名称: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

法定代表人:曹玮 机构负责人:王铁安

住 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9号

电 话:010-88550799 邮 编:100740

业务范围:声像资料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李智 杨丹 李杰 王斌君 冯朝辉

机构名称: 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

法定代表人:徐显明 机构负责人:张方

住 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电 话:010-62229792 邮 编:100088

业务范围: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文书司法鉴定、痕迹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刘革新 肖承海 陈碧 王建强 陈大光 郭金霞 张鹏莉张方 张小宁 杨绿君 洪坚 王杏捷

机构名称: 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

法定代表人:孙东东 机构负责人:孙东东

住 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大校医院对面

电 话:010-62751624 邮 编:10087

1业务范围: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精神疾病鉴定、文书司法鉴定、痕迹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张若羽 唐宏宇 王向群 桂秋萍 于国 张文生 王岳韦立新 王新 刘瑞爽 李向红 赵雷 李晓农 文载律孙东东 李晓霓

机构名称: 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

法定代表人:纪宝成 机构负责人:何家弘

住 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贤进楼B区503室

电 话:010-62511268 邮 编:10087

2业务范围:文书司法鉴定、痕迹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徐立根 刘晓丹 许明 周惠博 李学军 刘保萍刘品新

机构名称: 北京华夏物证鉴定中心

法定代表人:王锡烈 机构负责人:杨春松

住 所: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5号

电 话:010-82693878 邮 编:10009

1业务范围: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法医毒物鉴定、文书司法鉴定、痕迹司法鉴定、微量物证鉴定、声像资料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杨春松 许溥博 金怡珠 王智慧 涂光忠 沈亚中崔志刚 詹楚材 李纬东 翟建安 杨东明 庄洪胜杨文涛

机构名称: 中天司法鉴定中心

法定代表人:谢和平机构负责人:谢和平

住 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嘉业大厦B座1302室

电 话:010-67671252 邮 编:100079

业务范围:法医病理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法医物证鉴定、文书司法鉴定

执业司法鉴定人:

贾明春 李长青 苑志勇 周淑敏 谢和平白培元麻永昌 崔家贵

第五篇:2007061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的通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的通知

粤高法发[2007]13号

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精神病司法鉴定结论是判断被告人是否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加强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对当前刑事审判工作特别是死刑案件的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强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提高死刑案件审判质量,切实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特通知如下:

一、务必充分认识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执行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保证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

二、加强与检察机关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以期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做好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

三、在一审案件中,凡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及其家属或辩护人在一审终结前提出被告人患有精神病并要求对其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且能提供患有精神病的事实依据的,应当委托有关部门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应当委托鉴定而没有委托的案件,本院在二审或复核阶段将直接发回重审。

四、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章)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四日

下载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8.01.0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精神病司法鉴定有关工作的联合通知 1998.01.0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

    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试行) 时间:(2011-01-11) 字体 --【大 中 小】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司法鉴定工作......

    疑似精神病的服刑人员司法鉴定分析

    229例疑似精神病的服刑人员司法鉴定分析 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杨明辉,张俊,何如宽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监狱服刑人员中精神状态和司法精神病鉴定情况。方法:选择某监狱系统内的所......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委托司法鉴定工作的规定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委托司法鉴定工作的规定(试行) 京高法发[2011]293号 2011年10月01日 10:55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法院委托司法鉴定工作,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委托司法鉴定工作的若干规定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委托司法鉴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北京市法院委托司法鉴定工作,加强委托司法鉴定工作的管理,保障案件审理和执行的公平和公正,根据最高......

    精神病管理培训通知

    荣河镇宝井分院2015年关于举办精神病 管理培训通知 各村卫生室: 为提升我乡镇精神病管理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强化项目服务管理,确保服务质量,特此举办此次培训。培训通知如......

    关于规范司法鉴定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汇编)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司法厅 关于规范司法鉴定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 2007-12-5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各市、县司法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

    司法鉴定工作流程

    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工作流程 一、鉴定的受理 (一)初审----由鉴定人负责 1、决定受理的,应当复印委托人(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者收取委托人的介绍信,并作为司法鉴定业务档案卷宗......

    检察院司法鉴定工作(精选合集)

    检察院司法工作人员,直接接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协助公安机关拘捕逃犯,参与行刑过程的监督。你要怎么写检察院司法鉴定工作呢?小编精心整理的检察院司法鉴定工作,希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