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告》提纲

时间:2019-05-12 23:0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告》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告》提纲》。

第一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告》提纲

《2000——2010×××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

告》

提纲

第一部分: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2000---2010年)

一、常规数据统计

学校性质及轨制、教师数、学生数

二、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台数:总台数

教师机学生机

师机比生机比

网络建设情况:是否有校园网

其他: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电视台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开课情况、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学生参考率(高、初中毕业水平测试)

教师培训:

项目培训: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农远工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验、研究和教研

课程整合评出的教学能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手

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国家级、省级(含13150工程))立项

数、结题数及题目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学生参与数经费投入情况: 投入:学校自筹、政府投入

使用:硬件、资源、培训、维护。

三、教学资源建设

四、电子政务和各种管理系统建设

学校办公系统、档案、人事、资产、学籍、图书等

五、本学校政策决策与行政推动

产生影响的主要政策

行政推动的主要措施

六、管理和教学应用的成果(亮点)

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信息化与素质教育

信息化与学生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

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管理

七、问题、策略与建议:

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如:观念、管理、教学、应用、经费、机制等。)

(要求字数不超过3000字,着重写出学校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第二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实 施 方 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呈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矫正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曾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将学校正规课程和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要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逐级的培训学习,开展中老年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力争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课件等资源,并能进一步加工、整合成课件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视频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另外,要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领导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常态性工作,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教研主任、电教负责人、电教人员、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主持开展此项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把学校信息化资源内容分为专题资源和教材资源两各模块。专题资源模块是指教育教学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学科的系列专题等。教材资源模块是指各学科每章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习题、微课(针对章节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相关材料(与知识点相关的文字、图片、媒体等拓展材料)等。资源类型分为:课件类(含多媒体课件和 CAI 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整理、教材配套资料、教师开发制作等方法来获得这些资源的建立。专题资源由专题负责人收集整理上传到网站指定目录,教材资源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通过集体备课后上传到相应的科目、版本、年级、章、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案

优化教学是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打造高效课堂办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打造高效课堂要求要进一步精细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课堂上少、慢、差、费的局面。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是必然的选择。

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明确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尽可能多的以活动为载体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又要体现灵活性,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何时用讲解,何时用启发,何处用训练,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自信培养,激发热情,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提高教师操作技能,借助教育技术工具来完成教学工作,我校采取“以校为本”的培训方法,充分利用专职计算机老师,在本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使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达到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目的。

学校以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以建设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重点,全面开展我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领导小组。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确实体现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在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应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文稿演示软件的使用;因特网的信息服务;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掌握中牟县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使用方法和校本资源库的浏览、上传和下载的操作方法等。另外,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

学校分别采用专家讲座电视学习、专题讲座,学科骨干教师讲座,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案例分析,问题沙龙六种形式,对教师实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学校利用每周二、周四晚自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平时教师互帮自学或者在学校局域网内进行网上培训。培训结束后,学校要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起钩来。学校为全体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时效性能和作用。

第三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上级规定的建设标准,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水平实现教育强校的目标,特从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方案、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培训方案四个方面,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效能,锤炼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学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2、发展目标

3、具体目标

4、当前现状

(一)硬件设施现状

(二)软件设施现状

(三)人员素质现状

5、需求分析

(一)硬件设施需求

(二)软件设施需求

(三)人员素质需求

6、实施策略

(一)硬件设施建设实施策略

(二)软件设施建设实施策略

(三)人员素质建设实施策略

7、保障措施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1、课件的类型

2、课件开发的流程

3、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和开发

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单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以来以教师灌输、传授为主要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中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专题学习网站的概念和组成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⑴结构化知识展示:展示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把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片、图像、动画等知识结构化重组。

⑵扩展性知识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结合学科特点的不同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计算工具、作图工具、“几何画板”、仿真实验室等)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⑶网上协商讨论空间: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⑷网上自我评价系统: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并将其设计成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2、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原则

1)专题学习网站不象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和网络课程等是面向普通大众,一旦专题内容确定,它就有特定的受众群,究竟供哪门学科、哪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使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2)内容的整合性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与网络课程的最大差别在于网络课程的内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科书知识点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的,它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则是以某个专题为线索,集合与专题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内容。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和顺序,在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有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模块,从而达到高度的整合。

3)功能的综合性原则

专题学习网站展示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知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庞大资源库,便于教

师和学生搜集和检索资料;构建了协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专题进行讨论协商;提供了在线评价体系,方便学生进行网上自我评价,这是综合性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库、网络课件等无法比拟的。

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策略

1)注重专题的提取,加强知识的有机融合专题不等同于单个知识点,也不等同于课程,它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的知识点提炼而成,体现知识的有机融合。这些知识点可以取自一门学科也可以覆盖多门学科。专题选取的切入点要小而精,便于“小题大做”,对专题做深入透彻的研究,避免专题过大,蜻蜓点水式的空泛而谈。

2)重视内容的整合与拓展,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a.将相关的知识点非线性地有机组织融合在一起,形成科学的逻辑体系,设立与专题相关的多个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b.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是非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一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的内容,而是可以涵盖与该专题相关的跨学科的内容,体现了整合性;另一方面它可以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填充新的内容,体现了拓展性。

3)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在专题学习网站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例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学科工具和网站链接、以及网络通讯工具等,使专题学习网站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的信息获取、情境探究、协作交流、自我评测的认知工具。

4)实现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超链接结构可以实现专题内容的有效组织和灵活获取,适合于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此外,超链接结构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则是围绕一条主线(即专题)展开,进行结构化重组,形成一个既有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即图式)的结构体系,在体系中重新划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点。可以按照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三个方面来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

三、优化教学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

(一)、以生为本,优化思想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准确定位自己,教师要做课堂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整个课堂都应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同时交融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必须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成长的舞台。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和合作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有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数学课堂就会由教师的舞台转换为学生的舞台;有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数学课堂就会由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以生为本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思想,课堂教学就会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就会让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能、解决数学问题和激活数学思维中学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技能和愉悦探究数学王国,从而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目标,高效课堂在教学设计环节就有了可能性。

(二)、解读教材,优化内容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通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由于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围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中的“保底目标”和“发展目标”了然于胸。在教学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等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落实“下保底”目标,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实“上不封顶”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授知识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教本上的知识,有时可以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端科研成果,目前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实际生活中对学习数学有帮助的事例。给学生以“趣味性”和“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改变以前沉闷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把握课堂,必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改进策略,优化过程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关键

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明确“这个”数学、空间、概率等的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材中设计的超市购物活动,可以设计为收购粮食活动,收购蔬菜活动,但前提是要把新知识要点承载其中。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尽可能多的以活动为载体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让数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生活场景,一

个个实践活动。在“教不用教”的潜移默化中完成数学学习。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又要体现灵活性,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何时用讲解,何时用启发,何处用训练,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数学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自信培养,激发热情,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打造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但优化了教学设计,只是打造高效课堂“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还有许多精细的教学环节需要我们去优化。

四、学校校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宗旨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进程,立足校本,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培训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学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深入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念与操作的结合上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4、根据学校实际,采取分层培训的方法。

(三)、培训对象

校本培训的对象为本校的教师,但根据校本培训的特点,培训必须分层次进行。

1、组建一支实施校本培训的核心队伍,校长必须是核心队伍成员。这支队伍(大约占全校教师10%)应该接受过较高层次的培训,或者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龙头。

2、培养一支大约占全校教师30%以上、各学科兼有的骨干队伍。这批队伍将是课程改革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推广新课程的师资“校本培训”的主要“师资”队伍。

3、面向全体,采取多种形式,自上而下的逐级培训与自下而上的“问题研究”策略结合。通过培训活动与互动参与,以及问题、课题探究活动等,达到在研究与实践中建设优质师资队伍的目标。

(四)、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重在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因此,内容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1、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在接受校本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性课程的教育要求。

2、课标解读。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性质、类型、内容、形式与手段。强化目标意识,重视目标研究,是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走向成熟的必经途径。因此,各学科以课程标准为主的校本培训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实践操作为主的策略研究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的培训包括教学案例分析、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问题研究、经验交流等等。

4、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该学会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教学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教师的这种教学与研究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唯有在自己的课堂教学里亲身参与研究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校本培训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做到“教与研”紧密结合,研究与行动合而为一,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共同发展。这样,通过校本培训,教师的素质提高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教学的外部行为上,而且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五)、培训形式

1、专家讲座。以理念与通识学习为主的培训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

专家讲座——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重在转变教师观念。

2、骨干教师讲座。理论如何与本校、本学科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的、共同性的问题,以骨干教师讲座的方式集中授课。

骨干教师讲座——将自己参加培训获得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起来结合,重在指导实践。

3、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教师展示自己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渗透、落实新课程理念,组织观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4、案例分析。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供教师研究、交流。

案例分析与观摩(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有利于学科课程的专题组织研究,重在探讨理论如何在实践中的运用。

5、课题研究。问题即课题。开展以校本为主的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6、问题沙龙。提炼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组织部分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展开针对性的探究。

课题研究、问题沙龙等——针对性的“问题”研究,重在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如:针对“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课的不同点”、“一年级刚入学学生能否组织有效活动,如何组织”、“统一要求与关注个体——课堂教学管理”、“数学课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参与”、“语文课如何落实面向全体”、“艺术课如何实施小组合作”等问题展开探讨。

此外,还可以通过经验交流、读书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六)、培训时间

1、集中培训——可以利用开学前的准备周,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

2、教研组研讨——合理安排课程,按照学科组每周安排一个半天的空课时间,专门用于校本培训。

3、课题组研讨——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课题,不定时进行。

4、中心组探讨——组建学校教科研中心组,开展“问题攻关”,每个月不少于一个单位时间。

5、校园网传输——力争建起校园网,让大家在校园网上及时发布信息进行交流。

(七)、资源开发

1、师资队伍建设

(1)请进专家培训。有条件可以请专家到校进行培训;条件不足可以购买专家讲座光盘,通过观看专家讲座进行培训。

(2)外派骨干培训选派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培训。这些派出培训的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理念更新的前卫一族,是最佳的校本培训资源。他们参加培训后结合教学实际开讲座,培训其他教师;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带头、示范;承担相应教育科研任务。

(3)利用资源培训

利用各种培训机会(观摩活动、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利用各种教育刊物、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和信息资源学习、培训。

(4)校际之间的师资交流。

2、硬件资源开发

确保经费投入。

(1)购买课改学习资料,尽量做到人手一份;

(2)订阅教育教学刊物;

(3)从电脑室网络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八)、组织保障

立足校本的培训不同于外派培训,必须有组织机构,有相应的制度,才能保证校本培训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1、成立校本培训领导机构。校本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由校长亲自抓。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各科组组长、骨干教师及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分工负责抓好培训的各项工作。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把校本培训和教师的年终考评及岗位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校本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校本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九)、家长培训

我们认为,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家长学校的配合作用不可忽略。因此,应该把家长纳入校本培训的对象范围,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对他们进行培训:

1、家长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召开家长会,宣传课改,了解课改。

2、给家长发放资料,学习课改知识。

3、举办“开放日”,让家长体验课改、参与课改。

4、通过家长学校,组织收看课改专家讲座,研讨教子方法。

5、指导家长参与评价。

6、通过建立家长学校联系卡等方式,加强沟通,配合教育,推进课改的实施。

总之,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我们要利用好太和县教育区域资源的优势,大力研究,敢于尝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课程实际,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学内容和教学观念,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第四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汇报材料

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汇报材料

(青州市高柳初级中学)

青州市高柳初级中学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72人,专任教师52人,是青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潍坊市动漫实验学校。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把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来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可以概括为“四抓四促”,即“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抓规范管理,促运行机制;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一、抓教育投入,促条件改善。

近几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原有的电化教学设施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影响了我校素质教育实施进程。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出发,群策群力,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强信息技术设施配备,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水平。

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建设为契机,先后投资100多万为所有班级安装了多媒体,彻底实现了“班班通”,更新了50套高配置学生电脑,各功能处室配备了办公用机,所有专任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基本实现了教师上课无尘化、办公无纸化。所有电脑全部接入互联网,开办了校园网站,实现了远程资源、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全面共享,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也为我校向数字化校园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学习培训,促技能提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要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把教师培训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实践应用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水平。

1、集中培训:集中时间、人力、物力,就信息化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2、专题培训: 利用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进行专题培训,针对一个程序、一个软件和设备规范使用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使用操作水平;

3、问题培训:信息中心对平时中出现的小问题,进行整合、归类,利用教研活动、教师集会时,进行问题的解答与分析;

4、问题交流:针对教师们在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信息中心除进行包科室指导外,还建立了交流平台,让老师们把平时出现的疑问发布到网上,集思广益,让大家共同想办法,并由解答人制作成相应问题的幻灯片发布在网站上,让其他教师在遇到同种情况时进行参照解决。

5、以赛代训:通过打字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形式有效地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三、抓规范管理,促运行机制。

1、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业务校长具体分管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教导处主任兼职中心主任,做到了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分工具体、责任到人。

2、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从设施建设、设备维护、资源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使相关人员既知道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做,并使每位

教师都能做有目标,行有规范。我们先后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领用借还、报损报废等制度,制定了校园网管理制度,建立了有效地管理机制,使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管理使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科学规范。

3、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转。在安全措施上,安装了防盗门和监控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了设备管理档案,信息中心人员经常深入各工作岗位检查指导管理和教学应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研究解决学校存在的疑难问题。

四、抓设备应用,促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信息化教育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转,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设备的应用工作:

1、网络教研。通过潍坊数字化网络这个平台,老师们的教研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加强,教学教研的视野面也随之开阔:在网上,能跟很多知名的学者专家交流;能跟知名教师进行教学问题探讨,不自觉中,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加强。最为明显的是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的显著改进。由于实行先周备课,使得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较之以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先周备课制度和检查制度,彻底改变了原来个别备课组存在“应付”集体备课情况,老师们在课前的集体备课力度加大了,讨论的问题更加细致了,也更有针对性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多了,整个教育教学面貌较之以前有了根本的改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真正做到了教学方法共研,教学内容互商,教学问题同做,教学资源共享。

2、电子备课。鼓励教师全面实施电子备课,备课中我们进行了三步式管理,即第一步老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因特网制作、整理好自己的电子教案及相关课件,保存到自己的微机中;第二步教师集体研讨修改,形成适合

自己教学的个性教案,并把自己的备课添加到自己的资源库;第三步把自己的备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相应文件夹中,便于学校检查、资源共享、集体单元备课和教学使用。

3、资源积累。我们不断完善资源建设系统,包括:农远资源(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络资源(因特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购置资源(学校为教师购置的信息资料,包括录像带、光盘等)、自主研发资源(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料),实现了远程资源、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全面共享。

4、教研活动。利用信息化设备积极开展电化教学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选,引导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和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广大教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数字化管理。在合理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我们依托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校园网,将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纳入了信息化管理范围,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优质、高效。

尽管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先进学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尚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迎难而上,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做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激励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创设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根据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激励制度

1、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取得合格证书。

2、教师参加各级、各科教学软件、课件竞赛评比评选活动中获奖的。

3、教师参加校、区、市组织的教育信息化论文竞赛中获奖的。

4、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教育信息化竞赛中获奖的

以上获奖均根据《河棚镇中心学校教育教学奖励规定》,给予奖励。

二、考核

1、在学校网站发表教育反思与心得体会。

县级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2篇、总结、体会1篇; 校级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1篇、总结、体会1篇; 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1篇、总结、体会1篇;

0—3年年轻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2篇、总结、体会1篇; 其他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反思或总结、体会1篇

2、结合师训工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运用多媒体课件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并记入师训档案。

3、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多媒体课达到总课时数的15%以上。

4、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不能推荐优质课的评选。以上要求均纳入教师岗位考核评估之中,并列入年终综合考核之中。

河棚镇中心学校

下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告》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报告》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罗湖外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总结提纲1

    罗湖外语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总结提纲 罗湖外语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长期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核心,打造学科特色为主线,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方向,积极开展课改......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提纲

    附件1: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提纲一、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与应用情况1. 人机比:近五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计算机人机比与生机比、城镇中小学......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校陆续添加了许多现代化得硬件设施,这些设施为我校信息......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度里,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科教局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中心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建设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以......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度里,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建设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以及设备利用率上都......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度里,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建设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以及设备利用率上都较......

    xx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总结

    xx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总结 xx小学现有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人,专任教师45人。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把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