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意识和行为
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意识和行为:例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或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如让孩子按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1、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东西准备好;
2、晚上按时上床休息;
3、早上按时起床;
4、10分钟之内叠好被子、洗漱;
5、20分钟之内吃完早饭。
第二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走好人生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到涌泉相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方式上,以往比较多的是事说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利用身边最直接的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无论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书本,或者由家长讲个感恩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只是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却没有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应该感恩,感恩的心情是怎样的,感恩的人心情怎样。
父母在为孩子艰辛操劳、无私奉献的时候,有的孩子坦然接受关爱而不思回报,享用的心安理得;有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忧愁。
所以感恩教育需要父母有意识一时的去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教他们懂得尊重他们,对他人的帮助实施怀有感激之心,而不是忘恩负义。从而让孩子生活的更富有,更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感恩品德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
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品德的力量,逐渐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人格,进而道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2、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杆一些利索能及的活儿,体会到劳动是辛苦的,享受劳动成果是快乐的。
3、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之心产生于理解,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狂妄自大的人事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
4、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个性。他们自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就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劳动得来的。
5、多用“谢谢”这个词
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是“谢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一切,即使是递纸条这么简单的事情。“谢谢”这个词,每位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着去多说。
6、学会分享给予 我们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不仅要求孩子孝顺父母,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忘恩负义。让孩子知道以友善之心对待任何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才更快乐。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就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的时候,仍然要感谢生活,做个生活的主人。
各位家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孩子塑造快乐、健康的自我,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三篇: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下面谈谈对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一些看法:
一、家长以身作则
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遇到家长违反规则的时候,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就要勇于承认,要做出合理解释。
二、提前讲好规则,给孩子留下努力的空间
家长在制订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全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使他产生抵触情绪,并留下孩子努力的空间。譬如:孩子晚上学习认字的时候,会提前告诉她今天在规定时间内要认几个字(不要定的标准太高,让孩子专心致志就能达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看一会电视,如果提前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陪她玩传球的游戏,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三、让孩子尝到违反规则的后果,适当采取自然惩罚法
让孩子亲身体验到违反规则所带来的后果,当然,那些后果非常危险的情形除外,譬如:对于孩子的随处乱画行为,要明确告诉她,除此之外的地方,如果乱涂乱画,就会受到惩罚——自己把地板擦干净,画得再好也不能得到表扬;不爱惜玩具,摔坏了,就再也不会给买同样的;学习时如果不认真,就取消看电视的奖励。
四、标准一致
平时多与老师和家里的其他人沟通,做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标准一致,家里所有成员之间标准一致,让孩子没有空子钻。譬如:幼儿园规范孩子吃饭时夹菜夹自己面前的,饭后收拾碗筷,在家里也配合老师,要求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按老师的要求规范孩子的行为。
五、注意加强日常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引导
规则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养成的,所以应该重视生活中规则意识的引导。譬如:孩子喜欢看《巴巴爸爸》,其中有一集讲的是沙漠没水的故事,孩子在洗漱的时候,就对她说“沙漠的小动物都没水喝了,快渴死了,我们得救他们,省点水给他们喝吧!”,孩子很配合的节约用水,并且提醒家长洗手时节约用水。
总之,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
第四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第一,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
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当孩子遇到困惑时,家长需要给他们建议,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他
们必须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想叫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反省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教训,告诉他们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孩子提高判断力,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第三,家长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的主
人。虽然家长很明白什么事需要怎样做,但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会独立做决定。孩子从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到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家长给他的正确指导宝贵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家长可以提意见,但最后做出决定的还是他们自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他们做决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第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不要事事命令孩子,要先沟通,征得孩子的同意。当孩子承诺的事情没有做到时,要让他自己承担责任。同时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勇气,并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实践。家长的信任比控制和处罚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
第五篇: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对待。
一、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独立自主是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他是主体,教育者无论是家庭养育者还是学校教师只是指导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成人先要从观念上明确孩子既是和我们相对的平等主体,要尊重他自身的成长特点;又要明确我们的引路人身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点、建议、协助,而不是大包大揽。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其次,独立自主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根本品质。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呵护不是永远的温室,总有一天,他要独立去闯世界。纵是父母达官显贵,也不能陪他一辈子;纵是有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之时。更重要的是未来社会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成功人士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家长无法准确预见,所以能够教给孩子的只能是一种能力,可以随时面对风云变幻、处乱而不惊的适应能力,而独立性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二、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意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开发大脑潜能,而且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会独立,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开发。孩子独立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幼儿时期,孩子肌肉的发育和完善有赖于抓、握、捡、投,爬、坐、立、走等动作的协调发展。而这种能力的锻炼不一定非得去亲子园,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去做。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认知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利于大脑刺激,开发智力。
学会独立,可以培养自尊、增强自信。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等情绪,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学会独立,也就学会了承担责任。其实每个人都有依赖的心理,但依赖不是小时侯吃饭、穿衣都要父母帮忙完成,而是在父母的示范、帮助下自己学会并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依赖也不是长大后遇到了困难就推给别人,而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有人给你鼓励、支持,给你建议、提示。学会了独立,才可以把自己照顾妥帖,才可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完成,也才能明白有很多责任要自己担当。所以独立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学会独立,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动手去做了,就一定会遇到难题、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如果父母不给解决而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孩子的小脑袋瓜肯定会转起来的。思维的懒惰性一旦形成,要比习惯、动作上的懒惰性更难改善。
学会独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无论吃饭、穿衣、洗漱等小事,还是一个兴趣的坚持,甚至一项生活常识的掌握都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都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当孩子最终完成一个任务收获喜悦的时候,毅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当孩子日久天长养成了好习惯,坚持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孩子独立意识怎样培养,其实是问给父母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件“作品”,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最优、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呢?但这个作品不是静止的,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人,随时都处于发展中的动态的人。所以哪些东西你能教给他,哪些东西具备了永远都不会过时,这些东西你该如何给予,是一个需要掌握原则和方法的问题。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问题上,我认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如下。
原则。
第一,抓住时机,从小培养。0-3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到未来一生的发展。恰恰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所以要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培养独立意识,从而发掘孩子巨大的内在潜力。
第二,方法科学,层次明确。给孩子提供明确合理的标准,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经常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激发其对自己的肯定,培养自尊。对于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好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症结,进一步克服。对于禁止的行为,一定要说明原因、理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否定式。而对于道德范畴的不良行为如故意伤害等也要进行情感解释,通过让孩子明白自身行为与他人悲伤之间的关系既起到阻止作用又培养同情心。如果更为严重的则要进行严格、及时的惩罚。
途径。
作为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较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孩子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个体,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一切又都是险象环生的。所以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次次冒险。而这种冒险的情怀是被父母鼓励着还是被扼杀掉,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依恋质量。当他从父母那得到鼓励并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一次关于独立的锻炼。而当他的想法总是被阻止(无论是初于何种考虑),他也就被剥夺了一次次学会独立的机会。所以父母要学会充当孩子的安全基地,在他冒险寻求挑战时可以获得力量和支持。
其次,父母要采用温和、支持、民主的养育方式。在早
期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其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父母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说“你做什么都不行”“这么笨呢”之类的话,而是给他信心“我相信你能做好”“一定行的”。遇到关系孩子利益的事情,要多和他商量,真正把他当成家庭的一员。
再次,父母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一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还可让他们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的任务,如三四岁的孩子可让他们喂鱼、浇花、剥豆、分发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负责取奶、洗手绢、洗袜子等。二是随时与孩子沟通,启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都是好奇好问的,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动脑思考,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要很快就给出现成答案,或者说这个我也不知道啊。不知道的要和孩子一起思考,甚至翻书找资料给出一些启示。三是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充分拓展自主空间。凡是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都要让孩子充分接触和了解,家里、社区、公园、城市,倒垃圾、做家务、闻花香、过马路,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是生动的教材,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你都是老师。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孩子才能自由、自在、自主地成长。
最后,学会尊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蓝图。很多家长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做自己的“接力棒”,所以希望孩子念名校、出类拔萃。其实孩子虽小,但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理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他才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才会有所成就。如果违背意愿,只能是兴趣索然、被动应付,不会有好成绩,甚至于反抗、背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生命。
孩子就是一棵树,独立生长是他的天性。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雨露,给他必备的滋养;是阳光,给予他向上的指引;是园丁,给予他必要的修剪。而其它,全有赖于他自己的生长。他会长成什么样呢?他自会长成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