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所理解的生活难题(二)——生活记录系列之二
我所理解的生活难题
(二)——生活记录系列之二 快要下班了,好想离开,因为看了一天的关于网络方面的书本,都写了好多页笔记,实在精疲力尽,所以此时此刻我只想回家,回到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让这个喧嚣的白天早点过去,似乎想要屏蔽掉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回到这突如其来的思考情境中、、、、、、终于熟悉的音乐响起,我快速地离开,想要绝对的安静,去思考我所理解的生活难题。
在写下这篇日志之前,我得先在心中默默地向某些人表示歉意,因为在本应该礼貌性地回应聊天之余,我却陷入了自己的沉思,实在无意对任何人敷衍,只是想抓住此刻的思绪,不想被外界打扰,恨不得下班的班车能像高铁一样飞奔,想在第一时间记录自己脑海中闪出的东西,也许稍有中断就再也找不到踪迹。
在上一篇《我所理解的生活难题》日志中,我曾尝试讨论了生活中关于理想、孤独和情感的难题,在今日却再次得出一些关于生活中其他的难题,涌在心中,不吐不快,写给自己,也愿意和大家分享。对我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思考财富,虽然在当前看来,它无法换取一丝一毫的物质财富,但每当遇见难题,打开来看,便会得到了莫大的精神抚慰,因为我坚信自我安慰比别人的安慰更具有效果,也是历练自己内心的重要途径。
(1)谋生之道
如果人活着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谋生,那么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学会去了解生命的内涵,远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科技、跟随流行时尚重要得多。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可能很少去想何为恐惧,因为你的注意力分散程度甚至比阳光的散射还要强烈。然而,当大部分的人在年纪渐长时,无论你是政坛领袖,商界骄子,还是科技巨匠,甚至只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的凡夫俗子,都会变得有所恐惧,因为你清楚地明白,生命将要进入难以抗拒的倒计时,你还会留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对生活的谋生之道,核心并不在于如何创新,关键在于如何模仿,因为安全的生活内涵就是模仿,你说不是嘛,模仿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获得
成功,如何掌握先人们的经验。
创新是灵魂,是奢侈品,所以整个世界都在呼吁创新,殊不知创新的土壤来自变革,没有深刻的领悟,何来彻底的创新。然而,整个世界却又在实践着如何成功模仿的谋生之道,这也许就是我们很难进行创新的原因吧,此处仅仅是我的个人理解,呵呵、、、、、、(2)自由与爱之道
这里的自由绝不是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因为我还不至于不自量力。我更喜欢从心灵去探索自由之道。我所理解的自由并不仅限于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它还包括我们需要摆脱内在的依赖性。
也许我们会爱一只宠物,一只鸟,你可以去照顾它,喂养它,甚至与它交谈,即使它不能给你任何回报,也不懂当下你的忧伤与难过,可你仍然爱它,甚至为了保护它,不息与同类一战,这种爱你想过吗,了解吗?这种爱是无私的,自由的,因为它们除了几声鸣叫或者俏皮的乖巧,无法给予你真正的回报,因为它们不能帮你解决任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不亲自动手,问题依然还会在那里。可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并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因为我们的爱常常被焦灼、嫉妒、恐惧和控制欲所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依赖着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的,爱与自由在这一刻是相互交辉的。
我们以平常所谓的爱去爱别人,那么为何会生气?因为我们并没有从那人身上得到预期的东西,不是吗?我们爱自己的伴侣和儿女,但是如果她们做“错”了一些事,我们就生气了,不满了,开始抱怨,现实不是这样嘛!
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这是什么,这是一种心灵交易,你也就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为何不是自由的啦,因为这是有偿的爱,而不是前面所说的对宠物的无私之爱。
所以,我认为真爱与自由应该同行,正向前一篇日志中提到的情爱最好不要捆绑,因为那不是无私的。你若真爱,便就自由;你若自由,便有真爱;这便是我所理解的自由与爱之道。
(3)快乐之道
此处,绝不谈如何快乐,因为每个人的快乐源泉并不相同,但我只是想思考快乐的属性。
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形,当你刻意寻找快乐,这本身就是不快乐的,难道不是嘛;如果,你努力追求快乐,快乐并不会降临,这就是快乐最无形的秘密,你注意到了没?就像你刻意去打扮,本身就说明了你对自己的美没有坚定的信心,于是扮美却变成了绊美。
快乐之道,在于我们要明白,快乐是结局,是你行为和思维的副产品,你不能去寻找快乐,为了快乐而寻找快乐,是没有意义的。
(4)灵魂之道
这是我这篇日志中最难以落笔的内容,因为我也不知何为灵魂,可我还是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探索一下灵魂之道。
我认为灵魂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名词,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灵魂这种物质,它应该是我们人类在千万年中与自然抗争中留下的遗产。文明是什么,四大文明古国是代言词吗,至少我不这么认为,文明的标志应该是欲望,只不过是众人的欲望与希望的集合。任何一种文明形式,都有其得以产生的土壤,它是共同意志的结果。埃及如此、印度如此、咱们中国同样如此。你生活在这个永不停止的轮回中:去办公室、做你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与人争执、嫉妒、后悔、与人闲聊、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在这些轮回中,难道你不想知道是否有比这些更有意义的事物存在吗?至少,我是常常思考,迫切地想知道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人生境界,困惑良久,但仍然不懈探索。
(5)害羞之道
如你所知,生活中有一件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坦然地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既不伟大,也不是非常有学问,更不是富可敌国。所谓害羞,只不过是你在平常只是做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卒,而此时此刻,忽然之间,居然有一大堆你根本就不认识的人把你围住,用集体的眼光打量你,这种心理角色的变迁,使你一时难以适应,于是你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丝逃离隐退之心,害羞之道的本质就是这么简单,不在于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在于你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
(6)哭泣之道
你是否已经发现,小孩子的哭泣是最真实的、最不需要掩饰的,因为他们纯真,他们简单。我们也曾如此,但长大后,整个社会却不再允许一个想哭就哭的成年人,因为社会契约的核心就是如何成功,全世界都在崇尚成就,怎么会给眼泪留下流淌的渠道呢!而我更崇尚真理与自由,当然也不能一点成就都没有,否则怎么安身立命。我们之所以不能毫无顾忌地哭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也失去了童心那份不平凡和珍贵的易感。
(7)博爱之道
博爱,顾名思义,就是博大的爱,是一种情怀。当我们年轻时,如果心中从未有过博爱之心,你如果不能以博爱之心抚爱过动物,体谅过他人,欣赏过花草。那么,当你长大以后,你会发现自己非常寂寞,非常空虚。你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焦虑和怀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求证他们是否真的爱你,会不遗余力地抓紧身边的一切,陷入恐慌与不安中。
切记,生活的难题很少在一夜之间出现,大都是点滴积累,我们需要的是一颗敏感和明晰的心。
好了,一口气写了这么多,明天还得继续上班,先处理社会赋予我的社会属性,做好生存的本职工作,才有机会追寻自己向往的自然属性,永不止步地探索生活之道!
2014-6-23
第二篇:我所理解的生活难题(一)——生活记录系列之一
我所理解的生活难题
(一)——生活记录系列一 还有几天就要离校了,原本想忆往昔的,可我还是把此时此刻的场景留给自己品味,聚散终有时,且行且珍惜吧。
在探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之前,还是先说说这喜人的春色吧。迎春、探春、赏春、惜春,恋春,这便是我对春天所藏有的情怀。
春从心出,这风,那云,这山,那水,这人,那景,我所能见的景色大致如此,它们简单、精致、迷人,毫不张扬,令人陶醉。即便是钱包丢了,即便是身份证丢了,我也并不十分慌张,在最短的时间里挂失,然后按部就班即可,不想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影响我迎春、探春、赏春的美好心情。春天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美好而短暂,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想在春天里,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感激着大自然的慷慨,感念着生活的多姿。
谈起生活,一千个读者便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就是当下瞬间的不断重复,割不断过去、现在与将来,剪不断喜怒、哀乐与忧愁,理不清理想、现实与幻想。
(1)理想
你有理想吗,为什么会有,是真的有吗?在回答关于理想问题之时,请不妨先思考一下。你的理想是自发的,还是屈服于外在环境的心理暗示。
众所周知,传统、家庭、社会、宗教、教育等外部环境都要求每个人要有理想。在父母眼里,一个没有理想的孩子就是没有出息的,在老师眼里,一个没有理想的学生就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我们不喊出自己的理想,仿佛就是另类,是不受欢迎的,我们害怕孤立,害怕落单,于是在无知中给自己披上了理想的袈裟,与此同时也给心灵套上了枷锁。正是因为对于心灵的无知,才导致我们的身体疲于奔命。矛盾、不安、焦躁、失望、期待、埋怨的我们,要么麻木不仁地跟随太阳东升西落,要么愤世嫉俗地大谈世道如何,在这样背负矛盾的心境中成长、成熟、老去。
理想是什么,是一个目标,是一种想象,是自我幻想的投射,是对今日的不满足,对明天的期望。我们应该关注生活“是什么”,还是关注生活“应该是什么”。前者强调现实主义,后者强调理想主义,人们应该立足于生活“是什么”,但必须思考生活“应该是什么”,否则内心极有可能是空虚的。很多人,在为生
活努力打拼的时候,心无旁骛,却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茫然迷失。越多地关注外在,内心就越空虚,内心的空虚,必然伴随着不安、恐惧、患得患失,想要抓住一切能够围绕自己的东西,不敢面对孤独,失去了自我,察言观色,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为别人而活,因而是无法真正享受生活的!
理想是迷人的,它能够让你鼓足勇气、积极进取,但同时它又是你许多欲望无法实现时矛盾的根源。生活中最迷人的人造风景便是大肆渲染理想之道,将无数的成功人士立为标杆,仿佛只有成功才能够作为典范,也许社会契约就是一部关于如何成功的契约,如此说来,倒也不足为奇了!然而,现实的社会、传统、教育等人造的社会,没有一个“敢”告诉你何为理想,何为生活之道,你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启示都不会留给你。实际上,关注芸芸众生的生活百态才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从小就应该被教育的内容。
(2)孤独
孤独,是一种心态,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在夜深人静时,还是在人走茶凉后,孤独会像幽灵一样缠绕在我们的左右。就像漂浮在海上的泡沫,不管你怎么用劲按住,只要你一松手,就会再次浮出水面。孤独,也是一样,在热闹与喧嚣的背后,在你害怕,想要逃离的时候,不知何时,涌上心头。人们,为了逃避孤独,不停地东奔西走,不断地交友,不停地诉说,尽量不让自己独自安静下来;可同时,人们渴望孤独,或者独处,再怎么爱热闹的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想要一个人的空间。这也许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个人空间,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空间,再亲近的人也不能走进,因为每个生命都与众不同,就像树林需要阳光,却不能相互遮挡。
总之,短暂的孤独,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己,思考难题;长久的孤独,助长了人们对生活的恐惧,变得歇斯底里。
孤独,是人类的天性,却因性别而异。孤独,对于男人,也许是少了喧嚣而显得太过冷清,也许是因为没人理解而显得暗自忧伤。孤独,对于女人,却像是少了言谈而显得压抑,少了无人问津而显得失落。抗拒孤独,无论老少,终生使命;渴望孤独,无论男女,各取所需。对孤独的理解,也许宗教的信仰者更深有体会,我只是一点点肤浅的心得,也许好多人都有不凡的见地呢。
(3)情感
情感,也许是一种心理体验或者心理活动的状态,人们根据体验的不同感觉,将其划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爱与恨、喜与悲、烦与忧、、、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的情感体验,然而你想过你为何难过、为何高兴、为何爱、为何恨、为何担心、又为何牵挂吗?我们的情感体验是主观的,却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同一份情感体验,因为不同的对象,强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探秘这种现象,足以引人入胜。
在诸多情感中,不妨说说爱吧。当然,我们这样的年龄最先想到情爱,那么两性之间的情爱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的前辈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编织出无数令人感动的辞藻。而今的我们,来日的后继者,将继续沉浸在古老的情爱世界里。然而,情爱的内容会随着物质的发展,日新月异。
传统的情爱,保守含蓄,捆绑专一;现在的情爱,大胆直白,自由随心;未来的情爱,开放赤裸,简单随性。传统的情爱,是一种束缚,一种誓约;现在和将来的情爱,将是一种契约,一种体验。人们,不再背负着传统的枷锁,随心随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一种心灵契约,合则聚不合则散,是现在及将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普遍准则,是社会社交活动准则的一大进步,这当然得益于物质的极大繁荣,生存的门槛不断降低。
情爱,它的本质是一种契约,不是吗?我们,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我们都有欲望,我们爱别人,不是标榜自己付出多少,宣称自己如何专一,不是爱另一个生命,本质上是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爱别人的,因为那是违背自然、违背伦理、违背人性的,不要让一些特例的感人事迹蒙住了自己的心智。整个社会,整个生活,随机性随处可见,不要被小概率事件折服。抽彩票可以中大奖,那你为什么不去呢,因为你知道那是低概率事件,你身边的人都不去,你已经将其作为基本常识了。实际上,人们的生活体验,在经过记忆的存储与加工之后,输出的不就是经验与常识吗?
最后的心得便是“守恒”。自然科学,有其著名的守恒定律,而在人文领域,尚较少涉及“守恒”,也许对自身的认识是人类漫长的任务,但我坚信“守恒”无处不在,你的情绪“守恒”,你的RP值“守恒”,你的能量“守恒”,你所了解的都应该是“守恒”的。
2014-4-16
第三篇: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
一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去。
于是,看不见的是,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我时常在想:生命,究竟是一次怎样亢长且复杂的过程呢?有人说:人生来是为了享受这美好的世界的;也有人说:人生来是为了还上辈子的债的——这是生命的态度。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生命的价值。
生命之中,必当推及生活。生命里与生活中的过程一样,不断上演着诸多得到和失去的片段,悲欢和离别,阴晴和圆缺,自古亦是如此,如今却又是。
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总是在交错登场,不变的只是身为主角或是旁观者的我们。记住了什么呢?
记住的和以往的都被封存于记忆力。只是,当时年少曾轻狂,剩下的只是伤痕累累的过往。当时的离经叛道,最终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也许,这便叫做“失去后才知道珍惜,遗忘了才知道记忆”一般,不知是早已注定好的宿命,还是我们至今仍未明白的很多不确定。
生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我只能认真地活下去,来逐渐认识它。
二
我们从熟悉到陌生,又从熟悉到陌生。
就像这环线地铁一样,无论怎样坐都要回到起点。
这真是一段复杂的过程啊!也不知道我们是从何时起开始熟识起来的。你的一颦一笑仿佛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自记事起便出现在我的周围。我说怎么后来见到你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我们都保留着自己的小心思和小叛逆,有时也为了自己的小自尊而伤害了对方,可是最后便又和好如初了。
呵,这些未免有些太过俗套了吧。
所以,后来,再后来,我们的故事便不像以前那样美好,变得形同陌路,渐行渐远起来。我们都没有资格和权利为对方改变什么,那只是小说的情节,大众心里的团圆。而现实往往大多披着残酷的外衣,把我们“摧残”得体无完肤,使我们从此变得不再相信任何关于美好的东西。即使它是源自灵魂深处的棱角分明的坚韧,也早已被世俗打磨得接近圆滑。这,就是现实的可悲。这,就是我们最后的结局。转来转去,原以为还可以回到原点,但是却再没有了交集。当时说好的莫弃,现在却不得不分离。
我觉得,人还得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比较好。和谐社会里,需要提高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想到了这里了。
三
看着那些一闪而过的风景,那些不断倒退的路灯。
她闻到了整个城市的忧伤。
这是今天的最后一趟班车,也是众多平凡日子当中的一刻。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也许在此时才停下来了它一天的喧嚣,变得安静下来。人们都在向着同一个地方挪动,那是每天的栖息之所,不过他们此刻的心里正在计算着,比较着,今天又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或许只有此时,才是很多譬如与假设可以存活的时间。
第四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1寒假无聊,上次去书店看到韩寒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规矩,没有想去读韩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写过《三重门》、《他的国》,还退了学等。到大学发现他的博客很多人关注、阅读,点击量惊人,很奇怪,想看看韩寒到底厉害在哪里,遂买了这本书。
韩寒的生活,赛车、写作、家庭。赛车、写作都是他喜欢的行业,他说,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真好。在书中,他好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令人羡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特权、腐败、造谣,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群众,不过这些。一个下午读下来,感觉没啥收获。但是仔细想想,问问自己,又觉得自己就这样也写不出来。
韩寒,好在哪里?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独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观点。不过现在呢,观点,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读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年,一直这些问题,韩寒苦口婆心的说着,我们听着听着,内心烦躁,怎么总是前篇一律啊。这不怪韩寒,怪这世道,怪这过度求稳的世道,怪这想改革却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过,我们要等,要耐心的等。
那韩寒除了观点之后,还有什么可取的嘛?为什么别人同样写就没他写的成功呢?针砭时弊,韩寒总是批判发在他身边的事,比如某某市长请他吃饭,某某领导请他写书,家乡的变化,微博网络上的喧闹等等,都是具体生动的例子。文字下的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社会。很多人写,或者写不真实的,或者描述不出真实……
我想,韩寒于我,就以上两点。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2韩寒——这个陌生的作家,熟悉的导演,优秀的赛车手。用这个《我所理解的生活》,灌溉了我干涸的心田。
喜欢他的文风——不羁与锋利,幽默又成熟,他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
这句话很好,生活的意义何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又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有的人奋笔疾书,风风火火的生活。有的人呆若木鸡,浑浑噩噩的'存在。我对生命要求很简朴,像韩寒那帮为这个世界多多造化则足矣。
喜欢他的向上——潇洒的献上退学申请书,平静地对老师说:“我会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他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一个人的不平凡,不在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打破常规与条条框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去追寻。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会有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心灰意冷的待在房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看电视,现在内心深处广阔的世界里,为梦想而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这些来得有点疯狂。走吧,让历史的笔记中有自己的一个小小角落。
喜欢他的乐观——赛车生涯的跌宕起伏,新手上路时的失败,开着最坏的汽车,用着最差的部件。他说这个世界再黑,甚至这个世界上再多人企图抹黑,你只需要笑,而且要裂开嘴笑,因为你的牙齿永远是白的。
不去在意人生一关又一关的障碍,他让淹没在草丛中的野花开放,他让独自在山涧流淌的小溪歌唱,他让悄悄飘逝的落叶舞蹈。成长路上风风雨雨,一路笑着前行,又何尝不是征途?安之若素,淡然处之!
谢谢你,韩寒。你所理解的生活教会我太多,你说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他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Justtodo!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3生活是什么?旅行是什么?生活是人与自然互动所创造的内容,旅行的本质无非就是生活的交换与体验。
当这本韩寒近几年博客访谈的个人杂文随笔集《我所理解的生活》一面世,我便迫不及待要读他,想走近他。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重复。一来是这本书原本就是博客文章的收录,有很多我已看过;二来是韩寒的三观虽然和世界一样在变化着,但心态和三观的走向基本是不变的,也像他自己在文章中反复提到多次的,他知道自己在不断重复的写相同的东西,只是他觉得有很多读者需要看到那些道理。这社会虽然并不好,但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让人抓住“韩寒根本就没东西可写”来大做文章。书中选的文章多是韩寒近些年的作品,思想深刻,观点独到。韩寒说,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韩寒谈微博:看起来微博能改变很多东西,但事实上在微博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得太快了,有些特别重大的公共话题也只能延续一天甚至半天。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随便哪个人出来喊一嗓子,注意力就会被分散。
韩寒在文中写到:每一个人,纵然缺点一身,但必然有一些地方是长于他人的,那时你区别于他人的标记,也是造物者公平的地方,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标记。他人的鼓励是助燃的汽油;他人的笑话,也是汽油里的添加剂。你的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远行。远行不重要,去哪里不重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才重要。千万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怕被人嘲笑。
“我所理解的生活”这句话本身的构造就相当吸引人。让人觉得亲近和可接受是因为不是题为“生活”,一个夸张的概念,一个欲强加于人的感觉,一个居高临下的视点;而是“我所理解”,只是我,我这么看,不代表你和他,也不代表生活本身;“我”呈现出来而已,坦白无虚,你可以反对,你可以不屑,甚至可以攻击;这个构造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可爱的标题。再比如题为“当我们谈论爱情,我们谈些什么”就远比“爱情是什么”可爱多了。
觉得韩寒文字亲近的原因有好几个,说两个。很难找到比他更诚实的写作者了,你会说自己的博文就是公厕吗?你会承认到现在还在随地小便吗?你会承认你看过岛国爱情动作片吗?迟迟不开微博的原因是因为清楚地在微博活动中窥见了自己的虚荣心,而且认识到自己以前年少轻狂写下的一些话是学识太浅太过骄傲的妄语(要是他还认为现代诗作者只需要掌握一个技能:使用回车键,我才不会支持一票的版税)……能够在几千万双眼睛下依旧诚实的文章,最起码已经达到了文艺追求的第一个境界。我相信这和写作者本人秉性有关,想创造是创造不来的,想刻意也是会留下痕迹的。韩寒不染学院的文绉绉,不染学术的浑气,不染所谓高等教育的虚伪。所有均来自生活。
他不时流露出对八十年代香港文化的怀念。比如写了一篇少有的煽情文风的《写给偶像》,看这篇毫无之前戏谑感的文章,才反应过来,原来他也是个文青。比如他反对“香港是个文化沙漠”的说法,理由是“一个曾经有那么多好电影的地方,绝不是没有文化的地方。”比如一进他的博客,耳边就会自动响起《大话西游》的经典主题曲《一生何求》……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4“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这几天,一直在看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还未看完,就忍不住半夜爬起来,打开电脑,敲点感想。
人的生活如福州变幻莫测的天气一般,时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而突出阴霾,狂风暴雨。生活的晴朗与阴霾取决于人的心态,取决于人对生活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最本质的自己,简单的说就是韩寒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说一个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谈何生活?那样活着的生活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只有活出了最本质的自己,才有说我所理解的生活的话语权。做真实的自己固然是难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人会被很多的东西所左右,或金钱,或权利,或……但做真实的自己依然是简单的,你只要遵循来自自己心灵最底层的声音就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世间万千恩宠,但请做回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从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始。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宁静。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回归乡村,回归大自然,我想这是人们开始慢慢的发现物质外的宁静是一种美好。也许有人说宁静的生活是人不敢奢求的一种生活的状态。其实不然,生活不需要风生水起,生活不需要奢华。也许一个温暖的午后,一杯清茶或一杯咖啡,一张藤椅,一本书就是最安逸最美好的生活。宁静不是奢侈品,很多人眼中奢侈的宁静只是被他的现实生活中物欲纵横所蒙蔽。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从福州回来,带了很多茶叶与咖啡,到家第一天就上网邮购了若干本书。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杯清茶或者一杯咖啡,一本书,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下午。多么安逸,多么舒适。如果可以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更甚是美好。
当然宁静与追求物质满足是不冲突的,人活着毕竟不是单纯为了存在于这种宁静的状态。人是需要追求物质满足的,这点毫无疑问。无物质,无生命。但请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别迷失了自我,别忘了享受宁静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千万别刻意,别勉强。
众所皆知,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为什么有人活得累有的人却活得轻松。一句话,生活,千万别刻意,别勉强。有句老话,幸福是勉强不来的。人生短暂,需如韩寒所说的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如音乐,如人,如一切的一切。试想想,每天和自己喜欢的人,或宠物,或花花草草,或书籍在一起,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生活就该如此,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这样——真实,宁静,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5最近能静下心读的书就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实看他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从刚开始的《三重门》,尖锐讽刺,锋芒毕露,在我那个年纪看来,写得还是很大快人心的,因为批判了应试教育。到后来《通稿2003》,《毒》,《草》到《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他的文笔在不断的进步和成熟,眼光也越来越开阔,近年来关注到了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写过说过的那些话。《南方周末》采访韩寒的时候,有一句话写得很好: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对韩寒的一些看法,虽然喜欢他,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韩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题目是《韩寒》,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韩寒到底代表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断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两人一直被推在风口浪尖,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无论有怎样的丑闻还是炒作,大家分来分去,还是两派,好像我们的青春里,只能是非郭即韩一样。看韩寒的书,我总是会在想一个问题,到底青春是什么,到底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但答案总是很难讲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好像是很难去追逐什么远大的梦想,或者是过分关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里,反复的提及到体制,民生问题,但杂文写得再好也经不起悲剧的一再重复。多少人在这段年少里,可能踌躇满志,想要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甚至挥斥方遒,但又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想要收起一腔热诚,过点安逸小资的生活,内心又总是不安和迷茫,好像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我们都做不了,也学得不对。
人生最邪恶的事就是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还是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就够了。记得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我们都渴望在年少时吐出惊艳世界的箴言,却从来都没看破过迷眼乱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写的文字,都有青涩的梦想,但大概从来就见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样,如张国荣的歌里唱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并不敢说是要让每个人勇敢的去追梦,但最起码,在这段仅有的青春里,我们要试着去多做一些无悔的事,对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多一点坚持,对那些看起来遥远冒险的事,多一点尝试。等到将来,我可以告诉自己,我当初坚持一些事情,绝对不是因为我当时幼稚不懂事。因为青春就是这样,它是酸,少年强说愁,但它也无限强大,有无数希望,有以后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样,当终于拿到拉力赛总冠军的韩寒对着当初打死也不相信他会成功的春萍说“我做到了”的时候,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并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我们的青春,青春无悔而骄傲。
真的很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里不留遗憾的奔跑,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第五篇:《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昨天看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这本书,和他的很多作品一样,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书里讲了很多很现实的事物现象,以及作者的自我剖析。因为挺和我胃口,所以一口气看完了。头脑里也有点想法。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韩寒是一个自由人。这是让我十分非常羡慕的。我很羡慕他能够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书,平静的对老师说,要靠版税和稿酬来养活自己。很羡慕他能够坦然的面对满屋子老师的嘲笑,甚至他自己和满屋子老师一起大笑。
根据韩寒的说法: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韩寒一定是幸福的。就算事后会后悔,但绝不因为没事前迟疑不行而空留遗憾。
而这是我绝对不敢做的。并非不想,而是很多时候十分想法十分强烈,只是由于种种羁绊,不能也不敢随心而行,就算事后由于迟疑未动而十分后悔。我和韩寒正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呢。
不要说我懦弱不堪,不要说我踌躇不前。因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和韩寒的不一样,我也渴望很多东西,我也向往许多美好的梦,只是生活就是如此残酷,很多时候我前进的方向总是和自己所想的方向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我也抱怨过,也曾想过放弃,所幸最终我还是没有放弃。我知道韩寒的那种生活方式也许是正确的、美好的,但它只适合个别人。我所理解的生活,或者说我所过的生活方式也许很无奈,但它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的。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并没有什么正确对错之分。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也许你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你可以抱怨、可以哭泣,只是一定不能停止不前。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我们已经朝另一个方向踏上了征程,从踏上第一步起,回头就很困难了。所以咯,只好继续向前走了。况且已经付出了努力,如果中途就放弃,那才是真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样想想看。心里就不会那么难受,也就觉得这条道路没有之前觉得的那么难以坚持走下去了。由此看来,生活就是一种心态的修炼的过程,经历各种各样的道路坎坷是修炼的必
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刚刚开始踏入,未来还会有很多要经历。在此献给未来的自己加加油,希望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坚持下去,永不放弃。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本很好的书。我想,每个人看了之后的感悟一定随个人经历不同而不同的,希望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