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措并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多措并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的法定职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是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现实选择。虽然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需要我们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明确重点,因地制宜,切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义务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关乎教育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发展,规定了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法律义务。为此,各级政府必须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目标,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调整和完善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和资源配置,把逐步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作为政府转变职能、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和紧迫任务。在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力度,而义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公共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惠及广大群众。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乡区
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把义务教育办成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教育。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发展机会,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前提。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把薄弱学校建好、建强。如果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择校问题就会渐趋缓解。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积极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保障全体公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
4、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不发达,这是本县最基本的县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头也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县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并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办好农村教育,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各种学习需求,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5、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举措。
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据统计,有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处于脱离(离土离家)或半脱离(离土不离家)农业生产的状态,还有1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是闲置的。这一方面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大量的农村人口要转变为非农人口,这不仅是一个户籍转变的问题,关键是这
部分人要具有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素质。为此,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以促使我县农村人口的非农转变。
二、在推进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1、政府教育经费整体投入水平偏低
由于缺乏刚性约束指标,加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我县在义务教育经费上投入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正是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受到很大的影响。
2、教育资源配置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取得阶段性成绩,但学校扩容问题以及校点布局分布不合理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发展不够均衡。一是配套学校建设不到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小区明显增多,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均衡,出现班额过大和班额不足,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带来一定难度。
3、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偏大、缺少年轻教师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农村大部分学校,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需求,但信息技术、音、美、体、健康等学科专职教师较为紧缺;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亟待转变与更新,教师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教师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虽然大多数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但这种高学历、低水平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农村初中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除工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部分骨干教师外流。
4、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目前,不同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并直接引发“择校热”。尽管义务教
育阶段各类学校招生采取“就近入学原则”,但现实中择校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不惜在好学校附近购房、租房。尤其是近年来,我县的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它们既有政策上的支持,又有强大的财力上后盾,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给本来就不均衡的县域教育增加了更多的不均衡因素。
5、农村学生流失数量呈上升趋势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在乡镇初中一年级平均辍学率低于5%,二年级达到25%,三年级达到10%。调查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学生监护人责任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无长远眼光,只求贪图眼前的一时享受,除此之外,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是农村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之一。再加之学校领导和教师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尖子生身上,对中等生和差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差生往往使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造成这部分学生与教师互不信任甚至对立,最终导致这些学生远离课堂,远离校园。
三、多管齐下,强力实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教育专项资金,加强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扶困助学工作。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1)提高工资待遇。适当提高农村初中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对农村教师评职给予倾斜政策。
2)全力打造充满活力、激情奉献的教师队伍。要切实做好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抓好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提高三支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校长专家化、教师学者化”。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一流教师队伍。并建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3、进一步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义务教育要坚持主要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和兼顾升学的办学
方向,大胆改革现有的办学体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进行符合实际的办学模式改革。学校可根据学生升入初中时的基础知识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确实差,升学无望的学生举办专业班。专业班以学习专业为主,文化课为辅,可以从初一开始举办。
4、调整学校布局,通过整合、重组等多种途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扶持,本地社会力量蓬勃发展,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5、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首先,建立健全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督查和问责制度,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违规行为和相关责任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其次,以治理奥赛班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的突破口,坚决清理、整顿各级各类社会补习、奥赛辅导机构和教辅市场,管住校长,管好学校,坚决斩断奥赛班的利益链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还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6、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确保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的适龄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力度,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爱和辅导。积极创造条件,尽全力保障残障少年儿童和少数民族学生平等接受教育。
7、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
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此之后,各校要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同时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8、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励教育持续发展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解放思想无止境。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体制机制障碍,大胆改革,走出新路。首先,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要把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建立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其次,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要对原有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创新,引入实行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方式,优化校长、教师的统筹调配机制。再次,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要把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全面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中,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科学设置组织构架、职能权责、工作机制,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督导制度。
第二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 苟建丽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省政协的工作安排和我们接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课题,今年3月,教育委员会与民盟四川省委、民进四川省委、省教育厅一起,就加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解决农民子女读书难问题赴广安、达州、南充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狠抓了教师工资发放、学校正常运转、危房改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省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两基”目标。到2005年,我省181个县(市、区),经省政府“普九”评估验收的159个县,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有22个县未“普九”(全在三州)。
今春以来,国家实施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据统计,四川免收学杂费人数97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250万人,补助住校生活费的学生85万人。农民群众普遍称赞实施新机制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子
女的关怀,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源头上治理了中小学乱收费,非常拥护和欢迎。
二、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农村学校“普九”负债量大面广,几乎校校欠债;学校收入减少,运转困难,教师待遇普遍下降;教学及校舍建设、危房改造资金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而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教师编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代课教师普遍,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留守学生”占农村学生的40%—70%,隔代管理,孩子身心健康令人忧虑。
三、加快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规定,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重点是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大政策和投入倾斜,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鉴于我省实际,建议地方部分财政投入应以省、市为主。在实施“两免一补”的同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经费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机制,增加透明度,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三)继续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打好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项目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民族教育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四)尽快解决校舍危劣房问题,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安全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规定,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严格测算每年所需校舍维修资金,并按照中央和省规定的比例,由各级财政负责全额落实到位;二是严格按规定
程序进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由省统筹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力争一年内在我省全面消除D级危房,逐步进行危劣房改造,使农村学校师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五)尽快建立化解学校债务新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面积负债,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转、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乃至农村的稳定。我省市县财力普遍较弱,靠有限的财政积累分期偿付,无力在短期内化解学校负债问题。建议加大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债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全面解决这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切实依照相关法规,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严格执行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一是在镇(乡)政府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加强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的合作,协调本地区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本地农民外出务工的登记、指导、分析和培训制度;三是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作为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政府要从政策、制度、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本地农村中小学校积极地支持和保障。在学校教
育经费划拨中将“留守学生”管理教育纳入预算项目,为学校开展有关工作提供条件和支持;五是要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研活动,帮助老师探讨并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水平。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六是在社会各界中广泛提倡为“留守学生”做实事,倾力帮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村教师编制少,工作辛苦,收入、待遇、福利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直接导致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城镇学校或民办学校流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由于财政困难,许多农村教师没有享受住房、医疗、保险等福利政策,工作没有奔头,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建议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包括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把教职工津补贴和社会保障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负担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社会保障缴费,消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完善教师编制制度,按农村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实事求是的师生比;放宽农村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开。
第三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0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01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10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09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第四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五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将就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几点我的观点: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
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
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