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随笔:“乖孩子”也需要爱
教育随笔:“乖孩子”也需要爱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教师的最大愿望就是:别哭闹、听话就行了,但这是不现实的,总有一部分幼儿大哭大闹。怕影响其他幼儿的情绪,对哭闹的幼儿,教师关注的的别多,经常抱抱亲亲他们,带他们出去玩一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她们玩,甚至还给他好吃的。此时,不知老师是否留意了那些“乖孩子”不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笑脸绷得紧紧地,脸上无笑容,一言不发。
这些幼儿,来园前,家长对他们进行了“熏陶”,教育他们上幼儿园不哭不闹,要做个好孩子,并戴上了勇敢听话的桂冠。但是,这些孩子同样也有分离、焦虑,他们离开父母、亲人的怀抱,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教师和同伴,他们也紧张、恐惧,也思念自己的亲人。但是,他们千方百计的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是个“乖孩子”。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有的“乖孩子”离开老师的视线,会偷偷抹眼泪,见到老师时,又装出如无其事的样子。
对这些“乖孩子”,教师如果忽视了他们,不但他们的心理、情绪会受到压抑,性格变得孤独,学会看人脸色行事,而且时间长了这种压抑的情绪还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关心、爱护“乖孩子”,多亲近他们,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父母般的爱心温暖他们,引导他们参加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高兴起来,真正感到幼儿园像我家,老是像妈妈,从而从心理上消除分离焦虑。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成为一名身心健康快乐、懂事的孩子
第二篇:小班上学期教育随笔捣蛋王也需要爱
小班上学期教育随笔捣蛋王也需要爱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管是主题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遵守纪律和守规则的幼儿,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疼爱,反之,那些“捣蛋王”听到的,只能是教育和训斥,其实,有时细想起来“捣蛋”的孩子也有很多可爱之处。
晨晨是我们班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白净的皮肤,可爱的脸蛋,看着都着实招人喜欢,而他就是我最头疼的“捣蛋王”,小手就没有闲的时候,特别是在游戏的时候,总是与小朋友发生纠纷,告状的屡见不鲜,在我观察中,晨晨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每次在玩区域活动时,他都表现积极,愿意参与游戏,也希望老师会关注他,喜欢他。从我关注他后,我发现晨晨与小朋友交往的方法不对,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所以告状的也就见怪不怪了,如:在玩区域活动时,在区域里随意走动,随意拿或抢玩具,“老师,你看晨晨,跑我们这里抢东西”“老师,他挤我们”“老师……”。
每当发生这种事情,我都有意识地,悄声提醒他,教他正确的交往方式,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鼓励他与小朋友们搞好团结,要学会分享玩具,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和小朋友们商量,不能硬抢,大家一起玩才快乐,在主题教学活动时,让他有表现的机会,因为他聪明好动,上课喜欢回答问题,我就多给予表扬,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了小小的气色,慢慢的'他和群了,会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调皮的孩子也不列外,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耐心,也许一个眼神或一个提示,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应,让爱走进幼儿的心田,让世界弥漫爱的芬芳。
第三篇:爱也需要理解演讲稿
同学们,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郝春笛。三十多年前,春第是一个农村男孩,上学的学校就坐落在村边公路旁。学校的老师又都是一个村里的人,和春笛的爸爸妈妈都认识,这些老师对孩子的管理也比较宽松,所以春笛一直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孩子们集中一起娱乐的乐园。
然而这一年,他们班新分配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按说能让年轻女老师上课那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春笛的同学却一点也没感觉到幸福,因为这名女老师要求特别严格,他要求农村小孩也说普通话,作业必须写完一页写一页,不准有写一半就翻过的现象,即使写错了也只能在下面接着重写,而不能随便撕掉,要求背的文章必须按时背会,春笛最头疼是背课文,尤其是鲁迅的课文,虽然鲁迅是近代人,但他的文章春笛看不懂,背着也没意思,还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古诗好背,这一天早晨女老师又要检查背诵,今天背诵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笛不是背不会,实在是不想背,年轻女老师检查到了春笛,看他背不下来,老师特别生气,严厉的说“虽然你聪明,但聪明用不到正道上,也是白费,”说完用书狠狠的拍了他的脑袋,同时下达了处罚决定,晚上放学要女老师要亲自到春笛家陪着春笛把要背的课文抄写十遍,这不是明摆着要去家里告状吗,再说春笛课从来没有被老师打过,春笛恨透了这个既严格又会告状的老师。
中午放学,女老师整队往出送学生,刚出校门,突然迎面撞过来一个装满粮食的大汽车,这条路上经常有收玉米的汽车通过,女老师看见汽车冲过来,就大喊,“同学们,往校园里跑”。于是大家掉头一窝蜂往回跑,而春笛呢,这时候还在想着上午老师批评他的事情,根本没发现危险,眼看着汽车就冲过来了,这时候这个柔弱的女老师一下抓住春笛狠狠的把他扔了出去,紧接着女老师也被汽车撞出去10多米,汽车是因为拉得粮食多造成刹车失灵,后来是顶在了两米高的校墙上才停了下来,女老师没等被送到医院已经死了,同学们都安然无恙,只是春笛老师扔出去的时候,脸上蹭调了一块皮,后来这块皮一直留下了伤疤
再后来,春笛上了大学,进了城,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有一天女儿哭着回家说,今天他的简便计算错了两道,老师让重做十遍。这个老师是赤裸裸体罚学生,女儿决定明天不去上学了。春笛看了看女儿,回身从一个暗抽屉里拿出一踏纸,是工工整整手抄的100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春笛给孩子讲了他和他的女老师的故事,沉默了一会又说,一个果树不裁剪也能结出果子,但品种会低劣,味道会苦涩,要想结出好品种就要修剪枝叶,老师的批评就是修剪枝叶的剪刀,剪刀剪下每一个无用的纸条对于果树来说都是疼痛的,但对于果实来说是必须的,老师正因为爱这棵树才会修剪他,批评是老师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只有能够理解这种爱的学生才会成长,成才,成功。爸爸以前因为不理解老师的爱,而让自己脸上有了伤疤,也因为脸上有了伤疤,爸爸才常常想起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却因为爱学生而献出生命的女教师。老师的爱也需要学生的理解。听春笛的话,女儿什么也没说,坐下来安静的做作业去了。
第四篇:留守儿童也需要爱
留守儿童也需要爱
在赤东的日子里,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对我的触动最大。因为我小的时候,和很多赤东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个留守儿童。我出生在广东汕头,那时候爸妈都忙着打工赚钱。出生五个月的时候,我就被送回到我的家乡——江西于都,从此寄养在外婆家里。外婆家里虽然很穷,但对我的爱却是无微不至的,以致于到现在,我都觉得外婆格外的亲切。我的童年是充满爱的,有外公外婆照顾,有朋友伙伴一起玩耍,独独没有严肃的父爱和慈祥的母爱,童年的爱,又是残缺的。所以对于那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我更多的是理解和关爱,常常会找他们聊聊天,放了学,都会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的陪他们玩耍。因为他们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弥补他们残缺的温暖!
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外出工作,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朋友代为看护的孩子们。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在像赤东这样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非常普遍。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我们江西师范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师范生参加看护、教育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些孩子在学校被定义为“坏孩子”,而真正的过错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孩子的父母。
所以,我希望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五篇:教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爱
鄂州市太和镇谢埠小学吴亚炬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老师们,我们从事的是滩羊底下最辉煌的职业,我们应该用爱的言行书写人生,应该用博爱诠释教育。用爱融化学生心底的坚冰,用慈爱滋润每棵稚嫩的心田。
“爱”,是每个人都需求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就是需要爱。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们常把老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老师是浇灌花朵的园丁;更为甚者,把师爱比作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是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护要高于母爱,因为师爱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老师要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老师的关爱、鼓励、呵护,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得到最大的进步。
这次学习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专家对于学生的爱,讲话时总是亲切地称学生为“孩子”。一个简单的称呼,让我们感受到对于学生的那份浓浓爱意。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怎样来爱孩子呢?
1.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重在“育”而不是“教”,允许学生说“不”。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总希望学生能言听计从,老师怎样说,学生就应怎样做,没有给他们自主的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抹杀,是对幼小心灵的抹杀,他们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只要学生一张口,教师就说“不”,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2.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到了吗?我们应适时赞美和表扬学生,鼓励与接纳他们,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3.在教育中体现“爱”、奉献“爱”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