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风情导学案
第三课 西北地区之草原风情
(1课时)徐燕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我国内蒙古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___是牧民的家,他们的传统服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盛大的娱乐活动。
2.内蒙古草原的主要气候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请描述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地理区域,海陆位置)
2.自然环境
(1)内蒙古的地形以什么为主?地势起伏有什么特点?
(2)内蒙古的气候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点?
(3)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什么?请指出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上牧草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3.内蒙古草原的牧业特色是什么?
4.牧民的衣、食、住、行与牧业生产密切相关,都离不开草原,请举例加以说明?
衣:
食:
住:
行:
民俗:
5.如今草原上的人们逐渐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说说有了哪些变化?
6.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出现了草场沙化、草场退化,你有什么良策帮助牧民治理草原退化问题?
(1)“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开展造林种草活动,我国已建立“三北”防护林。(2)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场,分季节轮流放牧,使草场得到修养,防止退化。(3)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地下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止环境恶化。
(4)加强宣传,禁止乱砍滥伐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美丽的家园之所以如此美丽,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当我们面对如此令人心痛的家园时,强烈的反差将学生带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之中:我们的大草原明天会怎样,我们的人民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痛定思痛,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从而升华本课的思想情感。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三课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1课时)徐燕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图文资料说出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列举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地图等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乌鲁木齐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一、课前自学自主探究
1.乌鲁木齐是新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它位于_______________,地处________________北麓、________________南缘,自古就有“_______________”的称谓。
2.新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____。
二、课间互动合作知新
1.位置和范围:找到乌鲁木齐在我国与亚洲的位置,分析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优势?
2.交通:
(1)找出新疆的8个邻国?乌鲁木齐如果要和这些国家联系,可以通过哪
些交通方式?
(2)找一找新亚欧大陆桥贯通了哪些国家和重要城市?据此谈谈新亚欧大陆桥对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意义。
3.回忆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势
4.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三个方面来说说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5.经济地位
(1)“乌洽会”的全称是什么?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乌洽会”在中亚地区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由“乌洽会”到“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4)概况乌鲁木齐的经济地位
6.民族风情:
(1)主要的民族有哪些?
(2)了解国际大巴扎的概况
三、课内活动,反馈小结
1.乌鲁木齐的城市职能
2.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优势)
3.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表现
(1)商业繁荣(内、外)
(2)民族风情
四 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
第二篇:《草原》导学案
1、草原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用心去体会
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增加了解西部的兴趣。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揣摩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习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
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学习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我能完成以下练习。
⑴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内蒙古(mēngméngměng)同行的人(xíngháng)好客(hào hǎo)似....的(shì sì)
(2)我能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喧()拘()跤()蹄()崖()
渲()苟()狡()啼()涯()
2、我理解的词语有:
3、我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我还知道课文是按顺序叙述的,按这一顺序主要写了个情景。
4、初读课文后,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挑战自我:
1、画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把体会批注在书上,准备与同学交流。
2、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同时也生成了很多问题。让我们带着这
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草原的美。阅读提示: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
画面,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书上,这里的批注不仅是对内容、思想方面的,还
应该有对文章表达方法的认识,对于重点的优美的句段要背下来,你就会对课文
有更深的理解。
三、拓展阅读
八月末,我开车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
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
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
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
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
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
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这时除了将她比作一块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准确的说法了。但这地毯实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个它;除了天的蓝,就是它的绿;
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这地毯上的牛羊。这时我们平常看惯了的房屋街道、车马
行人还有山水阡陌,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记忆。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
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
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眼
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却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
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shà chà)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这时自然美的韵
律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净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
下来伫(zhù)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1、“冥”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读()。
“刹”应查()部,在文中应选择读音是(),“一刹那”意思
是。
2、“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
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
“亮波 ”指,“一匹大绸缎 ”说明,这
句话我体会到了。
3、短文主要写了。
4、这篇短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草原》一文有哪些异同:
四、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
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
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第三篇:草原导学案
课题 第一课《草原》
授课日期课型 自主探究课课时 第二课时授课教师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学习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
1、感受人美、景更美。
2、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学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适时板书: 景色优美情谊深厚
2、示标(内容同上)
二、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读1、2自然段: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4、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默读2——5自然段: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令人向往,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是令人难忘。从、激情相见、、(批注自己的感受)
默读全文,升华情感。
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如果你是汉族兄弟,你想说:“。
三、组内合作交流。(组内解决疑难)
四、展示。
1、分组口头叙述展示和板书讲解展示,还可根据情况加入动作。
2、学生点评、老师适时点拨讲解。
五、检测。
1、选择你读得最棒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句子展示给大家听。
2、试着背诵第1、2自然段。
3、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要提纲。
六、总结。
我的收获是:
第四篇:草原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导学案第一课时
范其勇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二、导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积累优美词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三、导学过程之初涉课文,理清脉络(学法指导: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第3题小组讨论)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渲染 勾勒 疾驰 迂回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2、读课文,我想到了下列成语:(至少三个)。
A、含“草”字的成语: B、形容草原绿的成语: C、形容草原大的成语:
D、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 E、形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成语:
3、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通过作者记述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先描写了 景色,再描写 场面,最后描写了 情形,赞美了草原,歌颂了。
四、导学过程之走进草原,欣赏风光(学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划出拟人句并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
2、我摘抄的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至少三句),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A、B、C、3、我积累的描写草原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写出了草原怎么样的特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学过程之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学法指导:)
1、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地点转换为序,把事情与情感交织起来。我们可以从地点、事件、情感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的结构:(照样子补充完整)A、地点:初见草原()()B、事件:赏美景()()C、情感:愉快()()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
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延伸,拓展提高
1、展开想象,写出“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2、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个简要提纲。
3、搜集老舍先生的资料,制作一份不超过150个字的作家卡片。
三、背诵课文1、2两个自然段。
第五篇:草原风情
《草原风情——内蒙古自治区》导学案
班级:姓名:家长签名: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说明内蒙古草原降水的空间变化特
征;
2、通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
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1、读图6—66,说说内蒙古自治区的位置特点。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2、阅读图6—6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内蒙古自治区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起伏有何特点?
(2)观察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指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降水量的这种变化对草原上牧草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3、牧人的衣、食、住、行和民俗都离不开草原,请举例并加以说明。
衣:
食:
住:
行:
风俗:
4、结合图6—74,保持了千年的游牧文化传统是否会发生彻底改变?这种改变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