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叙事,给孩子一个“他”
给孩子一个“他”,让孩子做自己
班级的孩子,听讲比较认真,可是发现一个问题,上课总是不愿举手,不知道是因为不愿意还是没有懂,课堂的氛围总是不是很积极,我想了解孩子们到底是怎样的想法。于是,班队课上,我问孩子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问题,有些小朋友明明听的很认真,作业做的也不错,可是上课就是不愿意举手,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谁能来说说看?良久的沉默,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举手。
我觉得这样的僵持不是很好,于是我想应该换个方式,于是我说:既然没有人愿意试试,那么我们换个说法,有哪位小朋友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的时候很积极的,也可以来说说,你为什么愿意勇敢的举起手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果然有一个小朋友举手了,抓住这个机会,我好好表扬了这个勇敢的孩子,但是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本以为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去就会有好的形势,没想到,还是错了。
突然,在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我想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我说,既然我们都不愿意说,那这样吧,现在请你来猜猜看,你觉得你身边的同学不愿意举手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这样好不好?没想到,话音刚落,就举起好多小手,意外之喜。赶紧听了孩子们口中的“他”不举手的可能原因:我归纳在黑板上的有几点
1、害怕说错了,就要一直站着不给坐下。
2、害怕说的不好,小朋友们会笑话。
3、因为之前举手了,老师一直没有叫到。
4、上课没有认真听,没有听清问题等等。孩子打开了话匣子,说的津津有味,也似乎都很有道理,我突然明白,原来原因有那么多,之前都是我未曾重视过的。
于是,趁热打铁,继续道:既然,刚才我们找到了那么多小朋友可能不举手的原因,那么接下去你能不能帮老师出个主意,看看我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又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被采纳的是:在不影响认真听讲的情况下,跟同桌赛一赛,谁的举手次数多,下课可以加一颗星,从下节课就开始。今天的班队课效果不错,于是跟孩子们说,以后的班队课上我们都可以来找这样的一个话题讨论一下,所以,平时请你认真观察班级中的好现象及问题,留到以后的班队课上进行交流。
在接下去的几天里,我发现班队课的效果真的不错,每次上课总是能看到高高举起的一片小手,让我很欣慰,原来,借用这样一个“他”可以让孩子有这样的改变。
第二篇:给孩子一个适合他快乐成长的环境
给孩子一个适合他快乐成长的环境
2013年06月
时间过得好快呀,一转眼轩轩已经是教育五园大班的小朋友了,其中的变化是显著的,作为家长我不要求孩子什么都行,但一定要培养他对事情感兴趣,我也希望他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健康的成长。三年前没有育儿经验的我们匆忙的为两岁多的儿子选择了一家就近是我私立园,儿子在那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从一开始的哭闹不适应,到后来的习惯,儿子也真让我们上了不少火。小班时总是爱生病,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生病,抵抗力真的很差,所以我那时觉得搞好他的身体是第一重要的。后来到了中班,他们就开始了繁重的学习生活,开始的时候我还会觉得很骄傲,因为相比同龄的孩子他可能会的更多,更早。但我越来越发现儿子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每天都是很枯燥的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就连放学后也要写两篇作业,没有一个户外的活动场所,每天都只能被关到一个空间有限的室内学习,我觉得儿子有点可怜。在奶奶家姑姑们让他表演个节目,可是儿子不会也不敢,这一切让我决定为儿
子重新选择一个幼儿园,因为我想让他快乐的成长。
所以儿子来到了教育五园智慧星三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来到这的初期我还担心他会不适应,可是儿子让我很放心,这的大操场,大教室,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告诉我他很喜欢这。学校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一次次的锻炼着儿子,六一儿童节的时候看到儿子第一次站到这样的舞台上表演节目,没有了胆怯,很大方的说唱,站在台下的我们真的很高兴,儿子进步了。有时候回家后儿子会给我们唱歌·跳舞·说儿歌,我们发现儿子挺棒的,他还懂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姑姑们也表扬他懂
事了,进步了。
我觉得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必须接纳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的表现是好或者不好,学习是好是差,都得接纳他,只有接纳了孩子今天的表现,才能心平气和,不带情绪地和孩子说话。我相信有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表现不好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指责或者打骂孩子,因我以前也是这样,结果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和我对着干。而且抵触我说的话,也不喜欢我。后来我反思了自己,是不是我自己对孩子太严厉,结果造成孩子的心里负担?孩子怕我不是一件好事。必须接纳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接纳你。沟通和教育才能开始。不要做一个家长式的家长,而应该做一个朋友式的家长,让孩子觉得和你是平
等的,这样,孩子有什么话都会跟父母讲,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动向。
所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兴趣最重要,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给他一个适合他快乐成长的环境,多一些关心·爱心,奉献心,再多抽一些时间陪他。每 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只要我们多用心,相信大家都能教
育好自己的孩子!
第三篇: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虽然“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但是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伦,身手不凡,机遇也会和你擦肩而过。
人生中的机遇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季羡林曾经为世人列出一道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无疑是成功者,拿这个公式相对照,他的天资是聪颖的,他的勤奋是十足的,这都是基本要素,是他大写人生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季羡林的成功,同样也得益于他抓住了机遇。
(一)启发孩子抓住身边的机遇
在当代的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确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抓住了这些机遇,往往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善于不善于举手争取回答问题,在竞选中善于不善于争取到一个既能为大家服务,又能锻炼自己能力的职务。所以有不少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和能力。
妈妈三年前讲的故事
小力今年成了中学生了,开学第一天就兴冲冲地回来。一进门就大喊:妈妈,我当上了班长了!妈妈高兴又略带不安地说:你成吗?在小学从来没有担任过这么重要的工作呀!小力说:怎么不成,这个工作还是我争来的。今天开班会的时侯,班主任说:“你们在小学的情况我不十分清楚,请在小学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向前跨一步。”我一想,这一定是选班干部,这个机会我可不能丢掉,我在上小学时是个小队长,也算个班里的干部……。因为,这时我想起上四年级时您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司令员检阅新兵时,突然有一个新兵向前跨了一步,大声地问候:“司令,您好!”。结果这次检阅,在成千上万的新兵中,司令员只记住了这一个聪明的新兵。想到这里,我立刻向前大跨了一步。在向前跨了一步的三个人中,经过班主任的口试,再加上每人试当一周班长,最终选中了我。
母亲以前讲的故事,竟然在三年后启发了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总是成人去替孩子去抓住,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自己走向成功,总是容易以失败者的面貌活着。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重视机遇的意识,并启发孩子善于自己去抓住。
“我想参加板报组”
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安排同学开始默读课文之后,就慢慢地在一行行桌椅之间踱步,督促学生认真读书。当他走到林非同学面前时,看到他没有读书,而是卖力气地在作业本上画画。老师就耐心地引导他:“现在要抓紧时间把课文读好,不要做不该做的事情”。
可是没有想到,当老师第二次来到林非同学面前时,林非不但仍然没有读课文,而且把画满了画的作业本得意地向老师这边推了推。这时老师的火真是不打一处来,怒冲冲地责问道:“你这是在干什么!”,林非的回答居然是:“我想参加板报组”。这个回答着实让老师大吃了一惊。
其实是事出有因。刚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向全班讲了一件事情:“咱们班要成立板报组,要选拔几个能写作、能画画的同学参加”。林非这个爱画画的学生,当然是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能被选中,于是想尽办法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才能,认为这自然是现在该做的“天下第一大事”了。至于课堂上读书的任务,在林非的脑子里恐怕是早就无影无踪了。
这就是儿童,他的不成熟性,使得他在热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忘掉世界上一切其他事情。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应该说就是他们无法避免的弱点,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才会慢慢得到改变。但是在这不遵守纪律的后面,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可贵的主动性,这个孩子善于抓住机遇的意识,应该肯定,成人的任务是将他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把洗澡水和婴儿一同泼掉。
现在,许多家庭对孩子“包办过多”,常常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选择权力,自然也影响了他们学会在关键的时侯抓住机遇。
例如,小时侯,穿什么衣服,由家长来选择,长大些上什么兴趣小组,也由家长来决定,毕业了考什么大学,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由家长来“拍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不仅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危险来了让人抱着走”,更严重的是他即使遇到机遇,也是只能“等着家长的来挥手”。一个人,如果从小形成这种没有任何的主动性,自主性心态,再好的机遇,也容易从他身边溜走。
(二)引导孩子寻找可能的机遇
我们这个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不过有些机遇并不是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需要你去寻找。“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当然没有,但是要想寻找到“馅饼”,想办法得到它,总是存在着可能性吧?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不去寻找?障碍我们去寻找机遇的原因,是我们头脑中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方式。
错误思想障碍了我们寻找机遇
争取才有可能性,争取不到没损失
80年代,有一次我到上海去开会,行前我考虑到,除了开会,最好还能借此机会拜访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于是我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信,提出了我的请求,很快收到他表示同意的回信。
在上海开完会之后,我如愿拜访了刘老,只不过中途有波兰代表团临时来访,刘老和我商量:“我看只好先外后内,先接见外国朋友?明天我再到你住处拜访你,我有车……我还有许多话要对你讲呢”。
第二天,我借了团市委的一处漂亮的办公室(当时团市委办公楼是在上海有名的童话般的建筑物——外国富商为他的女儿修建的一座女儿梦中见到的楼),接待了刘老。
当时一些上海的同行,好奇地问:“我们本地人也很少有机会见到刘老,你是怎么联系上的?”
其实,这件事情做起来很简单,只要去做,一般都能够成功,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做?原来他们一是觉得不太可能成功;二是害怕万一对方拒绝,自己多么丢面子!而我的想法相反:一是如果不去做,才真正完全没有可能,做了还有可能性;二是做了,最坏的结果,就
是对方不同意,这也不是失败,我还是原来的我,并没有什么损失。有人会觉得丢面子,这种虚荣心是中国人的弱点,害了不少人。其实愿意向别人请教,没有什么不光荣的。事实也证明越是卓有成就“大家”架子越小,我虽然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科研人员,就得到了钱学森1[1]、华君武的亲笔回信指导,原因只是我争取过。
我感到我们民族心理中,进取精神、开拓精神不足,是一个应该引起关注的致命弱点。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然后,才谈得到引导孩子寻找、发现可能的机遇。
家长出个好主意,引导孩子寻机遇
下面这位家长就是改变了“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的心态,“敢于天下先”,为孩子寻找机遇,出了个好主意。
妈妈的好主意——“一定让老师坐着”
妈妈听说孩子明天要春游,就专门找孩子郑重其事谈了一次话。妈妈说:“我发现很多学校的春游,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座位不够的时候,总是老师站着。”孩子说:“是啊!老师年纪大,有的身体还不好……”妈妈说:“明天你们春游,我建议你带头给老师让座”,孩子说:“可是,老师老总说,孩子们,你们年纪小,应该受到保护”,妈妈说:“这是老师严格要求自己,你们更应该为老师考虑。明天,你们要千方百计,一定让老师坐着”。
第二天,孩子就和同学联合起来,主动地给老师让座,开始老师坚决拒绝,但是架不住学生热情地“软硬兼施”,老师只好“盛情难却”地笑纳了。
这次春游总结时,在全校大会上,校长专门表扬了这件事。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孩子自己也会牢记一生。
家长这样做,并不是包办代替,更不是高压灌输。因为,在孩子内心里,实际是有关爱老师的认识和情感,只是由于年龄小,一时找不到表达自己意愿的恰当方法。这时候家长参考、建议性的好主意,及时给孩子提供了思想和行为升华的外部条件。
一次次成功,将使孩子逐渐形成新的意识,练就新的能力。善于寻找机遇,敢于抓住机遇的优点,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孩子上学以后,进入班集体,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开始。引导孩子关心班集体,启发他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愉快成长,应该是有远见家长自觉要做的事。
有的家长误以为,孩子只有当上班干部,才能有关心班集体的机会。其实,并不是这样。即使是班级里的“平头老百姓”,只要有一颗爱集体的心,就会发现有数不清的表现关心班集体的机会。例如,要开主题班会了,主动借给班集体一盆花;有同学生病了,带头去看望、补功课;黑板没人擦,默默去擦干净;班集体订计划,积极提建议„„做一个无名英雄,心里也会美滋滋的。
亲子共同探讨方法,引导孩子战胜挑战
家长引导孩子寻找可能机遇的时候,还要善于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认识程度,引导他不但能够及时发现和抓住机遇,还能够成功地战胜挑战,把事情做好。
“这些草莓挺可爱”
在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会上,校长希望能够有人自荐一个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小明的妈妈立刻举手,抓住了这个锻炼孩子的机遇。
回到家里,妈妈满以为孩子会高高兴兴地准备发言。没有想到孩子一口拒绝:“谁答应谁去讲”。妈妈着急地问:“你在幼儿园不是经常代表大家发言……”孩子说:“那可不一样。
在幼儿园,我是全园最大的,在小学,我是全校最小的,还有那么多家长,一个个瞪着眼睛瞧你,想起来就害怕”妈妈干着急,急中生智地说:“你就假想下面都不是人,就不害怕了”,没想到,这句话对孩子起了作用。孩子感兴趣地问:“假想他们是什么?”妈妈说:“比方,假想他们都是大萝贝”,孩子说:“我不喜欢大萝贝,我喜欢草莓”。妈妈赶紧说:“那好,你就把他们当成草莓,赶紧准备去吧”。
开学那天,孩子的发言很成功,回到家里还在喃喃地说:“这些草莓挺可爱”。
这个故事是我参与评选北京市模范家长时,听到的一位家长经验介绍。这位家长真了不起,她不仅积极地帮助孩子寻找机遇,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根据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出点子帮助她克服恐惧,最终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
面对机遇时的境界
家长不能单纯为寻找机遇而寻找机遇,寻找机遇的目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孩子全面提高素质,善于迎接各种挑战,智慧地运用内外条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寻找和抓住机遇,并不是最终目的,更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更不是满足极端个人主义自私的需要。应该说,抓住机遇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是服从于目的的。家长在培养还在抓住机遇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在面对机遇时,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得失?如何与别人合作?才是不可忽略的更重要问题。在此时如何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也是需要家长深入探索。
把机遇让给别人
在一个四年级的综合课上,全班同学正在热火朝天地设计游戏,小梁已经设计了三个游戏,个个都得到好评。接着他还帮助同学,让设计尽可能更加完善。小梁是一个班干部,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
过了一会,老师安排了一个展示环节,想通过游戏设计的展示,把每个同学的创新成果贡献给全班。对这个环节,大家都很重视,个个争先恐后地冲上讲台,一个讲完,另一个马上跟上。开始小梁也挤在同学中争取发言,后来,我看见他慢慢地退回自己的座位上。我凑过去问他:“这么好的机遇,你怎么还不抓住?赶紧展示你的设计啊……”小梁慢吞吞地说:“把机遇让给他们吧,我的机遇还很多。”
看来,这个同学已经理解,在抓住机遇的后面,更重要的是目的,抓住机遇的目的是使自己和大家全都健康发展。这个同学表面看,是放弃了一个展示游戏设计的机遇,而实际上,又抓住了一个展示自己精神境界的机遇。
在当前比较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在引导孩子抓住机遇的同时,更需要强调目的。因为如果丢掉了正确的目的,单纯让孩子掌握抓住机遇的方法和手段,反而会把孩子引向歧途。
第四篇:给孩子一个微笑
给孩子一个微笑
“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微笑,是一种无声的亲切的语言。微笑,是一种无声和动人的音乐。微笑,是人类一种高尚的表情。微笑,永远是生活里明亮的阳光。在顺境中,微笑是对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微笑是对创伤的理疗。
孩子有时表现的不尽如人意或行为反常,可能很大程度上与过高的期望和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当有关。只愿意看到孩子的进步,不能微笑面对他们的某些不足,也许是造成孩子表现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着这么多学生,如果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每个学生,你就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而学生在被欣赏的眼光中,在充满信任的肯定中,在满怀热情的交流中,在恰如其分的鼓励下,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们不能失去微笑,孩子需要微笑,就像鸟儿不能失去翅膀,花儿不能失去芬芳,鱼儿不能失去大海。因为微笑的力量是伟大的。请让我们保持着嘴角的弧度面对每一个孩子。既然微笑的力量如此神奇,又何须再吝啬那一个表情。
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让世界充满活力,让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阳光明媚、翠柳依依。
给孩子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因此给孩子多一些表扬和鼓励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五篇:教育随笔: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
教育随笔: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
教育随笔: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在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方面,我们幼儿园就严格遵守《纲要》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对于我们幼儿老师来说,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孩子们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体活动时不能像小学生一样坐端正、不乱讲话、回答问题要举手、一味的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生动的游戏,干巴巴的说教索然无味„„就像喝水时,有些孩子不喜欢喝,如果以小火车跑累了,需要加油,油满了,小火车才可以跑得更快,这样,要比枯燥的说教、讲道理而有效。
在家庭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不断提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期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智能提高班,让幼儿获得更多超前的学习知识,过早地抹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面对一些有“小学化”倾向的家长,我会依照《纲要》以及《指南》,引导家长以正确、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幼儿超强学习的种种问题。
一天早上,瑞妈和我交流时说:“让孩子写字,他就是不写,还愁的哭,这可怎么办,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学了。”我听后大吃一惊,中班的孩子就要他写字,这不是在折磨孩子吗?于是,我就说:“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敢于发现并实践、验证的阶段,这种超前学习会扼杀幼儿的天性和学习兴趣,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并给她讲了“三年及危机”事情。告诉她与其逼孩子写字,还不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阅读,培养好的习惯。瑞妈意识到自己这种让孩子超前学习的弊端,不断的点头说道:“还是多陪孩子游戏吧,不再逼他学习了。”
摈弃小学化教育,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童年,这是我们做幼儿老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