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工作思路--XX军供站工作情况汇报
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服务水平为军供工作提供一流的服务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工作情况汇报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全市辖11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70万,境内京包、沪兰、集
二、集通、丰准铁路贯通全市,京拉高速、208高速为主干道的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举世瞩目的神州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这里着陆。
乌兰察布人民朴实勤劳,古道热肠,热情奔放,特别是对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有着丰厚的感情,在这里,曾流传着许许多多拥军爱民的动人故事,热爱人民军队、爱戴人民子弟兵,是乌兰察布270万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
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壤上服务人民军队的一个军供专门机构。近年来军供站每年接待过往部队官兵都在3万多人,占自治区军供接待任务的80%以上,是华北战区最重要的军供站之一。仅2005年接待过往官兵就达41680余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集宁军代处的业务指导下,军供站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适应部队对军供站服务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在部队往来批次逐年增多,数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接待工作,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多次荣获军地各级党委的表彰奖励。2002年,被乌兰察布市委、政府、乌兰察布军分区评为“双拥先进集体”,2004年被北京军区评为“先进军供站”,并被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仅2005年,就收到部队发来的感谢信150余封。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军供站工作
“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是我们做好军供工作遵循的原则。对此,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军供站工作高度重视,要求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军供服务,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市“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根据工作需要,市委、政府及时调整军供服务部门的领导机构,经常听取军供工作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市委书记吴永新明确要求,凡是军供站工作需要,有关部门要迅速予以配合,帮助解决一切困难;分管副市长王忠经常深入军供站现场办公,并多次主持召开财政、公安、商务、卫生、铁路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确实解决军供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乌兰察布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年,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里拨出专款70余万元,同时设法协调自治区民政厅拨款50余万元,彻底改造重建了旧的用餐环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余人就餐的高标准餐厅,灶具、炊具及冷冻、清洗、消毒设备全部更新,并配备了现代化的餐饮用具。另外,近两年市里还拨出基础设施费用30余万元,用于军供站的建设。现在,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已成为一个具有舒适环境、一流设备的先进军供站。
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和部队对军供工作的新需求,军供站工作人员明显短缺,亟需增加人员编制。在乌兰察布市刚刚进行过机构压缩编制,人员定岗编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市里对军供站的编制网开一面,给予特事特办,破例为军供站增加了5个编制,补充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军供工作是大事,服务军队的工作一点也不能马虎,这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是讲政治的需要”。市委领导多次指示有关部门。
有了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饱满,从心里把做好军供工作当做政治大事来对待。
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力服务部队需要
军供站的工作表面上看就是为部队提供餐饮,没有多少复杂的工作。可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却把做好工作上升到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人民子弟兵的高度来认识,站里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要带着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做工作,”民政局局长张景文多次现场办公,提出军供站是地方政府联系军队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军供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军供站一班人团结进取,加强自身建设,为创建一流的军供站努力拼搏,不断进取。
军供站的工作琐碎,责任重大,为强化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站里整章建制,细化工作,把每个工作流程都建立在制度中,做到了严格规范。例如,接到部队后首先安排做什么,由什么人负责接待;伙食安排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碗筷消毒有什么的规矩,由什么人来负责等等,事无巨细,样样有规则,件件有人管。值班、请示、报告、检查等对应服务部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成为制度,贯穿于人们的行动中,从而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快速保障能力。
军供服务有着许多特殊性,部队来去没有确定时间,餐饮要求快速卫生,官兵随时发生的一些特殊困难,都是我们军供工作所面临并要努力做好的,为此,乌兰察布市军供站根据部队往来情况和所需,精心准备每一次接待,详细制定各类接待方案,尽心尽力做到优质服务,部队满意。
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喜好各异。为使他们来到乌兰察布市吃得好,吃得习惯,军供站的同志们每次受领接待任务,都要仔细询问官兵来源,制定出不同风格的膳食食谱。“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我们摸索出的各地饮食爱好。为此,我们对每次中转吃饭的官兵,都要精心调换食谱,让干部战士吃得舒服,吃得满意。对一些少数民族、病号,军供站在事先都要与部门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喜好,为他们精心准备饭菜。去年六月,人民解放军防化工程学院的600多名学员来站就餐,事先军供站了解到有十几名少数民族,还有几
位病号,军供站为他们分别准备了可口的饭菜,还为几位病号准备了药品,那天,站领导无意间听说是一位学员的生日,立即派人为他买来了生日蛋糕送到他手中,这位学员十分感动。临别时,一位首长激动地握着站领导的手说,“你们满腔热忱地为军队服务,把军人当家人,让我们感到了乌兰察布人民对子弟兵的真情,我代表部队感谢你们”。
三、延伸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部队对军供服务的需求也在变化。乌兰察布市军供站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根据部队对军供服务的新需求,积极调整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延伸服务范围,使军供工作的服务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服务再上新水平。
2005年春,军供站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举办了一次“进军营,访亲人”主题实践活动。全体党员把活动地选择在离乌兰察布市170多公里的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演习基地。在此,我们发现驻训部队在训练结束后,官兵吃饭发生了困难,从而萌生了在朱日和基地建立军供分站,延伸服务范围的念头。回来后,请示局党组,得到局长张景文的大力支持。张局长向地方党政领导做了汇报,并几次率领军供站负责人前往训练基地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协调建站。
这个建议得到地方党政的全力支持,更深受基地官兵的欢迎。说干就干,没有资金,张景文局长带着军供站领导筹措建站资金设备,并多方请求援助。内蒙古军区后勤部、乌兰察布军分区、朱日和车站以及集宁军代处马维民主任与铁路部门的积极协调等都为分站提供了很大的物质援助。
2005年9月27日,乌兰察布市军供站朱日和分站正式成立。分站一成立,就遇上巨大的接待任务。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分站就完成接待任务32个军列,接待官兵8283人。其中最多的一天接待人数达到1300人。
一个小小的分站,只有8名工作人员,如此繁重的接待任务,没有一个人被压垮,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在那些日子里,从站长到工作人员,都是半夜起床五更睡,没明没夜,不分彼此,不分职位。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全力以赴保障部队需求,服务好每一个子弟兵。
接待工作不定时,没规律,随时随地都可能受领任务。只要接到任务,大家不管有多累,都会二话不说投入工作。有时候,工作一天刚刚躺下,便有任务通知,大家一骨碌爬起身来,立即开始准备。任务重时,一两天不睡觉是常事,有时候,送走部队后,大家累得饭也顾不上吃一口,就睡着了。
尽管接待任务繁重,但分站的同志们仍然坚持科学营养、口味对路的膳食原则,精心准备每一顿饭菜。为保证供应的食物优质安全,大家还走访了基地周围的全部粮店和蔬菜、肉食商店,选择最好的材料供应部队,同时,每顿饭的食品卫生检验都不少。
朱日和基地气候恶劣,终年黄沙漫漫,7、8级大风常刮不断。虽是十月,但这里已是冷风刺骨,寒气袭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分站的同志们住在帐篷里,二十多天不曾脱过衣服。他们不怕累,不怕苦,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每一次接待任务。有几次睡到半夜,他们住的帐篷被大风掀翻,再起身摸着黑把帐篷重新扎好。有的同志不服水土,拉肚子闹病,但没有一个轻言离开。“只要让子弟兵吃上可口的饭菜,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
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乌兰察布市军供站的同志们都坚守着自己的职责,牢记着自己的使命。
我们在开展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和双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兄弟单位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军供站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急需我们全面加强军供站建设,不断改善军供站条件,扩大接待能力,拓宽服务项目,提高军供服务质量。
第二篇:创新工作思路--XX军供站工作情况汇报
创新工作思路--XX军供站工作情况
汇报
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服务水平为军供工作提供一流的服务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工作情况汇报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全市辖11个旗县市区,总人口270万,境内京包、沪兰、集
二、集通、丰准铁路贯通全市,京拉高速、208高速为主干道的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举世瞩目的神州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这里
着陆。
乌兰察布人民朴实勤劳,古道热肠,热情奔放,特别是对人民军队、人民子弟兵有着丰厚的感情,在这里,曾流传着许许多多拥军爱民的动人故事,热爱人
民军队、爱戴人民子弟兵,是乌兰察布270万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壤上服务人民军队的一个军供专门机构。近年来军供站每年接待过往部队官兵都在3万多人,占自治区军供接待任务的80以上,是华北战区最重要的军供站之一。仅2005年接待过往官兵就达41680余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集宁军代处的业务指导下,军供站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适应部队对军供站服务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在部队往来批次逐年增多,数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接待工作,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多次荣获军地各级党委的表彰奖励。2002年,被乌兰察布市委、政府、乌兰察布军分区评为“双拥先进集体”,2004年被北京军区评为“先进军供站”,并被自治区民政厅评为全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仅2005年,就收
到部队发来的感谢信150余封。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军供站工作 “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是我们做好军供工作遵循的原则。对此,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军供站工作高度重视,要求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军供服务,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市“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放在全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根据工作需要,市委、政府及时调整军供服务部门的领导机构,经常听取军供工作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市委书记吴永新明确要求,凡是军供站工作需要,有关部门要迅速予以配合,帮助解决一切困难;分管副市长王忠经常深入军供站现场办公,并多次主持召开财政、公安、商务、卫生、铁路等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确实解决军供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乌兰察布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去年,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里拨出专款70余万元,同时设法协调自治区民政厅拨款50
余万元,彻底改造重建了旧的用餐环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800余人就餐的高标准餐厅,灶具、炊具及冷冻、清洗、消毒设备全部更新,并配备了现代化的餐饮用具。另外,近两年市里还拨出基础设施费用30余万元,用于军供站的建设。现在,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已成为一个具有舒适环境、一流设备的先进军供站。
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和部队对军供工作的新需求,军供站工作人员明显短缺,亟需增加人员编制。在乌兰察布市刚刚进行过机构压缩编制,人员定岗编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市里对军供站的编制网开一面,给予特事特办,破例为军供站增加了5个编制,补充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军供工作是大事,服务军队的工作一点也不能马虎,这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是讲政治的需要”。市委领导多次指示有关部门。有了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情
绪饱满,从心里把做好军供工作当做政治大事来对待。
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力服务部队需要
军供站的工作表面上看就是为部队提供餐饮,没有多少复杂的工作。可乌兰察布市军供站却把做好工作上升到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人民子弟兵的高度来认识,站里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要带着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做工作,”民政局局长张景文多次现场办公,提出军供站是地方政府联系军队的桥梁和纽带,做好军供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在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军供站一班人团结进取,加强自身建设,为创建一流的军供站努力拼搏,不断进取。
军供站的工作琐碎,责任重大,为强化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站里整章建制,细化工作,把每个工作流程都建立在制度中,做到了严格规范。例如,接到部队后首先安排做什么,由什么人负责接待;伙食安排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碗筷
消毒有什么的规矩,由什么人来负责等等,事无巨细,样样有规则,件件有人管。值班、请示、报告、检查等对应服务部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成为制度,贯穿于人们的行动中,从而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快速保障能力。
军供服务有着许多特殊性,部队来去没有确定时间,餐饮要求快速卫生,官兵随时发生的一些特殊困难,都是我们军供工作所面临并要努力做好的,为此,乌兰察布市军供站根据部队往来情况和所需,精心准备每一次接待,详细制定各类接待方案,尽心尽力做到优质服务,部队满意。
部队官兵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喜好各异。为使他们来到乌兰察12全文查看
第三篇:我县商业局关于创新工作思路的工作汇报
我县商业局关于创新工作思路的工作汇
报(1)
XX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局根据区委二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推动商贸创新发展”的目标,始终坚持突出一个重点,紧贴两项职能,抓好三项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在3月份,被评为全市“发展商贸流通”先进县(市、区)的激励鼓舞下,今年引进名商名店取得重大突破,招商引资完成1178万元,超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1000万,综合达标评分完成72分,超过政府下达的40分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都达到了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要求。
一、突出一个重点,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我们根据区里要求把引进世界名店“肯德基”列为主攻重点,制订“肯德基”招商计划,春节尚未过完,就在区领导的带领下远赴武汉主动上门与“肯德基”高层领导进行协商洽谈,元宵前正式达成合作协议。3月16日,“肯德基”代表应邀到考察正式签订了《招商引资协议书》和《房屋租赁经营合同书》,迈出了“肯德基”落户的重要一步。4至8月份,为“肯德基”腾出经营场所,真是几经磨难,付出了艰辛努力。我们会同百货公司与一楼承租户进行了20多来回的磨合,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在协调未果的情况下,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几经努力,终于在8月中旬初腾出场地交肯德基使用。“肯德基”开业的所有工商、税务、卫生等证照我们全程服务。9月29日开业,副市场燕爽代表市委、市政府出席开业庆典,区委、区政府、区人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参加开业庆典。“肯德基”开业的10月份,为区地税局交税万元,以此推算,每年可为地方上交百万元税款,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二、围绕两个职能,规范和创新市场管理与监督
1、创新生猪定点管理模式。全面放开猪肉批发环节,是今年生猪定点管理又一项重大改革。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激活竞争机制,今年3月以来,我们针对实行了近9年猪肉批发环节经销商相对固定、家族式垄断,缺乏市场竞争现象,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放开生猪经营权。经过市场运作检验,市场竞争效益凸显,经营秩序良好,市场肉价也较为合理,生猪定点屠宰量比上年同期上升20%,彻底改变了中心城区以往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与生猪调、销价格严重脱节的局面。比如进入5月份后,在全国的猪源趋紧、毛猪收购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市的猪肉市场零售价也趋于稳定,一刀下为元/市斤、瘦肉和排骨为元/市斤,普遍比南昌市零售价低元/市斤,比新余、抚州等地零售价也低元/市斤左右,这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现象,受到了领导和市民的认可。上半年,我区共宰杀生猪上市18316头,比上年增加1371头,增长%,完成市经贸委下达任务62%,居全市第一。下半年,虽然生猪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由于我们管理工作到位,屠商队伍趋于安定,市民消费心理稳定。预计到年底可基本完成市经贸委下达的4万头目标任务。
2、扩大酒类监管范围,备案登记工作进展顺利。今年,我们在去年备案登记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开展了上门服务、督促检查。把酒类经营监管延伸到等5个乡镇和城乡结合部,到目前有302户个体经营户进行了酒类备案登记,有10户酒类经营大户办理了《随附单》手续,登记备案率达到%,超过市里下达的目标要求。
三、做好三块工作,促进城乡市场繁荣和企业品牌的创新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有序进行。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内贸行业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在流通领域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措施。今年,我们在去年26个农家店验收合格的基础上,会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易初东方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深入全区各乡镇进村入户实地考察,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经市经贸委考核验收完成21家的农家店建设任务。
2、继续做好“中华老字号”申报工作。今年,我们把申报“中华老字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区老字号企业发展情况重新进行调查,完善申报资料推荐“堆花酒”申报“中华老字号”的各种材料已报送商务部,今年有望申报成功。
3、切实抓好市场运行网络监测及社会发展情况分析资料报送工作。一年来,我们按区政府要求,每月及时准确地向政府上报商贸流通运行情况分析资料,为政府及时掌握经济发展情况和指导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市场运行监测正常有序进行。得到省、市的通报肯定,经我们推荐申报,商务部专项扶持区市场运行监测硬件建设,已无偿下拨10部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设备,扶持我区10个基层样本监测企业硬件建设,推动了市场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四、实现四个突破,推动商务管理创新
1、全面安排了XX年企业改制任务。一是按照年初工作布署,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主动推出味源食品厂土地整体掛牌项目,近期,我局将区政府呈报《关于加快味源厂等企业改制相关问题的请示》,一经政府批准,将立即推开。二是以人为本、多方筹措资金,安置职工。今年,安置职工25人,支付安置费34万元。三是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人性化处理改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副食品公司对身患绝症自己自愿参加改制人员,特事特办,做到标准统一、阳光操作,赢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科学管理、规范运作,有效盘活企业存置资产,促其保值增值。一是4月份对全系统所属企业进行了一次国有资产基本情况调查,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节约和合理地使用资金,严格控制费用支出。三是坚持招商与盘活资金并重。实现企业资产存量盘活增值。
3、加强综治信访工作,维护企业安全稳定。一年来,处理信访案件5次,接待信访200多人次。
4、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工作组,按时按要求进驻曲濑乡大巷口行政村大路自然村开展工作,现各项帮扶工作进展顺利达到区里目标要求。
五、XX年商贸工作思路
XX年商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商贸工作,积极作为,谋划商贸发展新路子,以商贸经济全面繁荣,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1、准确定位。根据区经济发展实际,商贸工作定位“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社区便民店、乡镇农家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创新商贸发展的始终。
2、创新思路。根据商贸发展规律和中心城区特点,总的思路是:做大总量、提升层次、培育支柱、打造特色。
第四篇:创新工作思路
业务部 创新工作思路
一、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督促引导下属积极有效的工作;
二、开拓思路、多角度去考虑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尽量准确的预测客户信息,并根据客户和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销售计划》。达到既能满足客户的产品需求,又不至于产生大量的库存积压;
三、合理安排产品运输,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做到既能“用最少的钱,发更多的货”,又能尽量减少产品损坏率。
四、针对现有小品种较多的问题,考虑怎样才能处理好品种较多的安排、生产、频繁分批发货等问题;
业务部
2012年6月13日
第五篇:创新工作思路
我们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做法是:
一,工作思路
根据重庆国企,非公企业同步发展的实际,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新形势下重庆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是:三服务,一加强,大联合,大协作,开放式,多层次.即牢牢把握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行政职能部门,企业(集团)党组织,各级工商联及所属商会,区县科协等各方的作用,在巩固,扩大原有工作领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新模式,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从不同层面上合力,同步推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二,主要做法
(一)转变角色,联合协作,理顺关系,大力推进开放式,多层次的企业科协工作体系的建立
过去,重庆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基本上由市科协一家“独唱”.全国企业科协工作会后,我们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方针,抓住各种机会,联合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把市科协由“独唱”变成“指挥”和“领唱”,把区县科协和其他行政部门,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由“听众”和“陌生人”变成“合唱队”和“乐队”成员,大家齐心协力共唱一首歌,同演一出戏,努力推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是利用重庆市科协“三大”召开的机会,扩大重庆市科协常委会,全委会中企业代表的比例.在市科协“三大”675名正式代表中,企事业科协代表为181人,占27%,比上一届增加了11人.同时,我们专门授权市工商联科协组建了27人的工商联科协代表团,加上其他名额,参加市科协“三大”的非公企业代表达到38人,占企业科协代表数的21%.目前市科协24位副主席中,有5位来自企业科协,4位来自高校科协;31位常委中,有8位来自企业科协,4位来自高校科协.二是联合国资委,经委,科委,教委,工商联等部门,发挥企业(集团)党组织的作用,加速企业科协组织建设.XX年将联合市相关部门分别召开非公企业,园区,央企和主要市属国企(集团),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动相关工作.计划年内在重庆主要工业园区和机电,化医,轻纺三大控股集团成立科协组织,并授权其在下属企业中恢复,建立科协组织,发展科协会员.三是在中国科协出台《企业科协组织通则》后,根据重庆实际制定实施细则.通过《细则》明确企业科协的审批,备案程序,理顺市科协与区县科协,机关单位科协,园区科协,工商联科协,企业(集团)科协之间的关系,达到既调动各方积极性,又规范管理的目的,为开放式工作格局的形成提供支持.(二)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探索为非公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新形式
非公企业情况千差万别,领导人对科协认识参差不齐,过去国企科协工作中“一把钥匙开万把锁”的做法已不适应要求.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非公企业科协组织建设中采用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发挥好重庆市工商联科协的作用.市工商联科协XX年5月成立后,我们从活动经费,组织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除每年拨付专项活动经费外,还将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选举为市科协副主席,将分管工商联科协工作的党组副书记选为常委,进一步加大了全市非公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今年一季度,市工商联直属会员单位成立科协14个.二是“找老板”与“找老总”并举,建立科协组织与建立非公企业科技工作者联络站并行.对部分对科协认识暂时不到位和建立科协组织暂不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加强与企业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经理等“老总”和研究院,技术中心,开发部等部门的联系,建立“非公企业科技工作者联络站”,与非公企业科技工作者建立畅通的,不同渠道,各种层次的联系.目前,我们已经建立“科技工作者联络站”7个,其中包括了重庆力帆,宗申,隆鑫,迪马汽车等知名非公企业.三是探索发挥工商联下属商会的作用.从今年起,我们专门走访工商联主要商会,宣传成立企业科协的意义和作用,并邀请商会秘书长参加企业科协活动,使秘书长对科协组织和科协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市工商联医药商会会员中已有3家民营医院,5家民营医药企业成立了科协组织.(三)采取多项具体措施,推动“讲,比”活动全面深入开展
“讲,比”活动已开展多年,各地都总结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开展“讲,比”活动的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科协的需求,分别采取不同措施,积极推动“讲,比”活动的开展,使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讲,比”活动开展有机结合,互相支持.一是筹建“讲,比”活动示范企业.计划XX年建立10家“讲,比”活动示范企业,其中一部分是组织体系健全,“讲,比”活动成效明显的国企,另一部分则是建立了科协组织,有一定规模,董事会(管理层)有积极性的非公企业,市科协将联合区县科协重点指导帮助非公企业科协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比”活动,并从经费上予以一定支持.二是加大支持企业科协重点“讲,比”活动的力度.XX年重庆科协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对多家企业科协的重点“讲,比”活动进行了支持.其中,拨款15万元支持重庆科技学院科协开展“重庆市非公企业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项目,拨款7万元,联合重庆市安监局支持西南兵工局科协“西南兵器行业的安全现状及对策”项目,拨款5万元支持嘉陵科协“通用工种教学片拍摄”项目.下半年将继续支持长安公司科协,重庆市璧山县科协的活动.三是表彰“讲,比”优秀主题活动,组织“讲,比”活动优秀事迹巡展.在两年一度的“讲,比”活动表彰中,除表彰先进集体,科技标兵和优秀组织者外,还对区县科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的创意好,组织好,效果好的主题“讲,比”活动进行表彰.同时,对评选出的“讲,比”活动各项先进以展板形式在全市企业进行巡展,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创新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