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关于《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纲要草案征询公众意见的公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城市总体规划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市委、政府在2010年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决定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支持下,经过我市各相关部门和中规院的共同努力,编制工作开展顺利,《乌兰察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已于2011年2月18日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论证评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现将纲要草案的内容向社会公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公示时间从2011年2月22日起至3月22日止,将通过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网站、乌兰察布市规划局网站和文化广场展板进行公示。
欢迎各社会各界以书面、电子邮件、网站留言等各种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通信地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乌兰察布市西路40号乌兰察布市规划局,联系人:李培龙、张凤林,张文东,联系电话:0474—8323875,8323874,8323845,传真:0474—8323845,邮箱:WLCBGHJ@163.COM。
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1日
总体规划简介
一、区位关系
乌兰察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北与蒙古国接壤,不仅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国际通道。市府所在地集宁区,东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130公里,南距煤都大同100公里,北距陆路口岸二连浩特300公里。境内高等级公路有北京至西藏、二连至广州两条高速公路、110、208国道和呼和浩特至满洲里大通道,铁路有北京至包头、集宁至二连、集宁至通辽、丰镇至准格尔四条铁路,集宁区至张家口电气化铁路正在建设,北京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
二、行政区划
乌兰察布市辖一区一市四旗五县,即辖1区(集宁区)、1市(丰镇市)、4旗(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5县(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共11个旗县市区和一个工业园区管委会,总面积
5.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历史悠久,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是我国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中期:2016年—2020年;
远期:2020年—2030年
四、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其中:
市域:为乌兰察布市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45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集宁老城区、新区和周边需要统一规划控制的区域,为287平方公里。
五、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区包括集宁区、察哈尔开发区和察右前旗的黄旗海镇、玫瑰营镇、平地泉镇和黄旗海湿地,面积1525平方千米。
六、战略定位和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双重门户、三北节点、风电之都、京津生态屏障。
1)双重门户: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呼包鄂城市群向东拓展,与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交接的门户城市;中国连接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北亚对外开放的国际性的门户城市。
2)三北节点:内蒙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枢节点城市。
3)风电之都: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清洁能源工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把绿色能源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扩大风电发展规模。规划乌兰察布风力发电预期装机容量要达3300万千瓦,着力建设沿阴山北侧风电开发带、绿色能源产业集群,构筑“空中三峡”,打造“风电之都”。
4)京津生态屏障:乌兰察布将建成以生态草原、蒙族民族风情文化、山水风光、高山草甸、火山岩地等为特色的内蒙古草原上新兴的区域性草原文化旅游中心、草原旅游明珠,成为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北京的后花园和自治区的绿色窗口。
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总人口和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近期2015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2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02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
规划中期2020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4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32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
规划期末2030年乌兰察布实际居住人口为28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为18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5%;
2、市域空间和城镇发展战略
顺应乌兰察布市进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趋势,主动对接京津冀城市群和呼包鄂城市群,融入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做强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功能。积极培育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引导城镇相对集中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改善城镇支撑条件,提升城镇设施水平。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以产业
化促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放宽户籍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生态移民、失地农牧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促进进城人员住有所居,创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3、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通过强化轴向骨架生长,构建十字型城镇空间,到2030年最终形成“一主一副,两通道”的城镇点轴空间发展格局。
市域城镇发展主轴带: 沿着京呼高铁、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和110国道、集张线等交通干道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带。
市域城镇发展副轴带: 沿着208高速形成的城镇发展轴带,也是国际战略通道。
市域城镇发展通道:
一条是沿着呼海大通道的城镇发展交通贸易支线,形成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条是到四子王旗的城镇发展交通旅游线和神舟家园旅游线,形成的城镇发展态势。
八、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城市性质
华北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之一;
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对接京津冀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职能
1、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物流中心;
2、国家级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3、京津冀都市圈休闲旅游目的地;
4、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具有草原生态风情的宜居城市;
5、乌兰察布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约48万人;
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60万人;
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80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约70km²;
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约90km²;
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约120km²。
九、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1、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向东、向南。
2、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为:开辟东向适度拓展,向南优化提升,向西涵养生
态,向北更新整合。
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确定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范围为:西北至二广高速、南至京新
高速、东至泉玉林河,在此范围内编制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4、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带、四片多组团”。
其中一轴指的是沿解放大街、工农北路和工农南路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另
一轴指的是沿察哈尔西大街、察哈尔东大街一直向东,跨霸王河往东的东西
向城市发展轴。
两带是指沿霸王河和泉玉林河的西北-东南向城市滨水景观风貌带。
四片区分别为集宁老城片区、集宁新城片区、河东片区和察哈尔工业片区。
十、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布局
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确定四个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分别是集宁老城区公共服务中心、集宁新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白海子公共服务中心和高铁公共服务中心。
市级商业服务设施:结合恩和大街和解放大街两侧的商业设施,建设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商业气息、以商品零售业为特色的市级商业服务业中心。利用乌兰察布区政府和中共集宁区委员会用地功能置换,加强大型商业设施向此区域集聚。其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引入高品质的商业机构,强化购物与文化、娱乐、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结合。
市级文化中心有两处,一处位于集宁新城片区的格根西街北侧,一处位于河东片区白海子综合服务中心南部。
市级体育中心有两处,其一是现状基本建成的位于集宁新区中心永宁路两侧的市级体育中心。第二处位于白海子南侧,和高等教育相邻的市级体育中心,建设高水平的体育服务。
第二篇:《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实施评估报告
一、评估目的
《秦皇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称现行总规)于2008年12月31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至2015年底,实施期限已经过半,为了有效地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正确指导,现按照住建部印发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要求,对现行总规开展全面的评估,并以本次评估为契机,重点梳理我市城市建设短板,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总规修编和其它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或依据。
二、实施期限:2008至2015年。
三、评估范围:分为市域-滨海地区-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的评估范围,并采用2015年行政区划调整前的行政名称和辖区范围,重点对秦皇岛市中心城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三、实施绩效评估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并结合秦皇岛实际情况,主要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1.阶段性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资源环境保护情况较好 人口规模、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情况较好,资源、环境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
2.城镇体系:中心城区实现规模转变,重点城镇发展迅速
在现行总规 “两带一轴”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指导下,南部沿海城镇发展带初具规模,北部生态保护带保护较好;中心城市实现了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规模转变,城市人居环境和功能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县城空间进一步拓展,功能逐步完善,各县县城均步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现行总规确定的9个中心镇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其中5个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3.综合交通
(1)对外交通建设成绩斐然,区域对接能力有效加强 在现行总规指导下,北戴河机场、津秦客专、承秦高速、新火车站等一批重要交通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极大地完善了秦皇岛市和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西港搬迁工程进程相对较慢,港口建设方面距离总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2)组团高速互通格局基本成形,国道改线工程稳步推进
滨海地区“4+2”组团之间,均已实现高速道路相互连通;北戴河区205国道改线工程已经完成,对缓解暑期北戴河区交通压力起到了重大作用。102国道市区段部分完成向北改线,过境交通基本不穿越城市内部;现行总规确定的秦抚快速路、滨海快速路均在逐步建设当中,建成后海港组团与抚宁、北戴河新区联系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3)中心城区道路网进一步拓展
现行总规指导下,海港组团西部归提寨片区、城市北部片区、深河片区开发建设,片区城市道路相继建设完成。龙港路、民族北路、长江西道、华山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建成通车。北戴河组团主要实施戴河片区道路建设,及海滨片区宝二路、鸽赤路等旅游道路改造。山海关组团结合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对古城内和周边多条街巷实施改造,修建了石河东路、港山大街等重要干道。城市道路网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现已形成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辅助的公共交通体系。
4.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
(1)供水:现行总规实施以来,引青济秦工程已经进入三期阶段,水资源调配进一步优化,新建开发区水厂、北戴河西部水厂(计划2016年建成投产),城市供水能力稳步提高;
(2)污水:在现行总规指导下,完成了山海关、抚宁和昌黎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当前形势,我市又启动了市第二、三污水处理厂的迁建工作,其中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用,海港区西部和北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
(3)供电:按照现行总规要求,新建昌黎500kv变电站,与天马站、热电厂共同承担全市供电需求,新建孟姜、港东、深河等220kv变电站和耀华、吴家房等多座110kv变电站,城市电网容量得到了迅速提升;
(4)供热:现行总规实施以来,按照规划要求扩建市热电厂、富阳锅炉房和开发区动力公司锅炉房,新建开发区东区锅炉房,同时,为了适应当前环保要求,新建京能热电厂,逐步取代同和热电厂;
(5)供燃气:按照现行总规要求,建设了杜庄天然气门站和制气厂、西港路、抚宁、北戴河、山海关共5座调压站,秦皇岛市大部分出租车、城市公交车和部分长途客运车辆已实现“油改气”,我市的能源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6)环卫:按照现行总规要求,新建宏远医疗垃圾处理厂、北部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宏图建筑垃圾处理厂,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已经选址待建,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用地布局: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居住用地占主导
(1)发展方向:秦皇岛城市建设仍以海港组团为主,总体表现为西向、北向拓展趋势明显;“三大组团”格局明显,组团功能逐渐趋于完善,同时,由于西港搬迁改造工程进展缓慢,海港组团中心片区的滨海休闲娱乐中心尚未形成;受村庄安置成本、铁路等限制因素的影响,海港组团东部片区和海阳片区发展相对缓慢;
(2)各类用地:现行总规实施以来,行政中心搬迁工作稳步推进,以居住用地为主导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提升;市棉纺厂、耀华玻璃厂、烟机厂完成搬迁改造,工业用地的退城进郊计划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新建老年大学、海港区文化活动中心、北戴河文化图书馆和北戴河科技馆,市级文化中心选址已经确定,目前正完成相关规划编制。环保学院完成搬迁,河北农大海洋学院启动西迁北戴河新区大学城的准备工作;同时,中心城区内建设了深河公园、石河公园等大型公园和街头绿地,园林绿化工作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取得了一定成绩。
6.文化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实施到位,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得以彰显 在现行总规指导下,先后编制了《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山海关关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山海关区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规划》、《山海关东头条至东三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山海关东三条至东八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秦行宫遗址保护规划》、《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北戴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重点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保、省保单位数量较现行总规实施前均有增加;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严格按照现行总规文化保护内容实施,2011年,山海关东头条至东三条、东三条至东八条历史街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街区,街区空间格局、历史风貌保存完整,彰显了街区特色和古城风貌;
7.景观风貌:城市设计体系趋于完善,组团风貌特色更为明晰
现行总规实施以来,我市先后按照现行总规关于城市景观风貌控制要求,组织编制了三个城市组团和北戴河新区的总体城市设计,以及11个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完善了城市特色风貌控制体系,使我市的城市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四、问题梳理
1.发展空间不足与土地空置现象并存,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
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尚未达到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同时,大部分区、县和园区都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剩余建设用地内有大量村庄分布,政府或园区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村庄集中安置问题,导致该类土地不能整合利用;二是部分建设用地位于建成区外围,基础设施配套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受港口、铁路或各种市政管廊的影响,土地整合、盘活相对困难;三是区、县政府或园区管理部门就部分土地,与开发单位进行了初步商议或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尚未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而这部分土地被区(县)政府或园区管理部门视为已经出让。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政府和园区基于近期发展需求,将现行总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白地”开发殆尽后,将空间拓展方向更多是瞄准了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造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居高不下,同时,也给我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海岸线、林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带来一定压力,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面临蚕食危机;
2.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压力大
除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其它园区产业结构不优、层级不高、创新不足、布局不合理,重大支撑项目偏少,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和系统谋划不够,贡献率低,在区域发展聚焦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的形势下,秦皇岛市各大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3.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市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滨海地区城镇仍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需要更广阔的腹地做为支撑,为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提供品质稳定、数量充足的劳动资源、产品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而非滨海地区的城镇发展缓慢,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不能与中心城区实现经济互动,造成城镇发展资源的单向流失,城乡经济两极化发展;
4.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仍有待完善
适应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对外交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县、区间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尚未全面形成,过境交通穿越中心城市和县城,与城市交通互相干扰;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支路网密度低,中心城区拥堵严重;公共交通相对滞后,场站设施配套不足,公交出行比例低。
5.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有待提升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应的环卫、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压力明显加大,特别是城市环卫、供热、供水等设施面临容量不足的窘况,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布局不均衡,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
6.港产城互动融合有待加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港城发展空间的矛盾逐步显现。海港区临海不见海、港口铁路疏运分割城市严重、煤尘污染大、占用生活岸线等问题日益突出,港口功能单一,主要以煤炭中转运输为主,对地方经济带动和服务能力不强。加之腹地货运通道不畅,临港园区发展严重滞后,港城互促互进、共同快速发展局面尚未形成。
7.城市中心区风貌特色不明显,滨海地区规划管控有待加强
秦皇岛做为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城市,市府所在地海港区,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一直未能取得突出成绩,西港搬迁进展缓慢,城市临海不见海。城市内部精品建筑缺乏,城市风貌特色不足。城市滨海地区用地管控不够严格,未能发挥岸线最大价值,近海地区部分建筑退让不足,公共开放空间与绿化空间不够,缺乏统一的沿海天际线规划引导,滨海景观质量有待提升。
五、评估结论 综合多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应对秦皇岛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修编,力求在符合长远目标的前提下,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秦皇岛市的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六、针对总规调编的具体建议
1.着重研究城市定位、科学预测城市规模
综合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和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以及秦皇岛市自身资源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新的发展条件,按照宏观规划指导要求,结合《秦皇岛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等最新的规划成果,对秦皇岛市的发展定位、发展规模、空间结构、产业选择等进行全方面分析研究,提出科学发展策略。
2.落实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全面融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建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编,将京沈二通道、京唐秦城际铁路、承秦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在规划中予以落实。结合《秦皇岛市综合交通规划》相关内容,积极推进相关建设,继续完善公路网格局,实现外部交通全面对接。此外,随着西港搬迁改造工作的持续推进,秦皇岛港的功能转型升级及邮轮港的建设也需纳入规划中。
3.整合产业园区优质资源、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建议整合市域现有园区的优质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的原则,建设一区多园的产业平台,以有限的资源,重点承接首都教育、医疗、培训、央企总部、科技等功能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非首都功能承接平台体系。坚持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推动传统工业产业中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高标准构筑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建议结合已经编制的《秦皇岛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在编的《秦皇岛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本着“高标严控”的原则和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现有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整合梳理,纳入总体规划调编内容。按照新的区域背景和发展态势,重点对滨海地区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布署,结合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新理念、新技术,同时要考虑城市暑期的基础设施压力,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
5.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盘活存量土地
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做好村庄安置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严格控制居住用地的增长,改变现有的“以房补房”的拆改政策,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加城市就业岗位,改善城市环境,带动城市人口机械增长,快速消化存量住房。
6.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强化支路网建设,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合理配置停车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结合“三城同创”的具体目标,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规模,强化绿地服务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7.强化海域的规划控制和引导、研究推进“港城互动”
建议总规调编要关注海域的保护与开发,包括海上填岛、海上客运交通建设、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岸线功能调整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导。重点从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环境影响等方面研究港口与滨海地区的关系,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疏港交通,促进港口升级,提升港城环境品质,展现滨海城市风貌特色。
8.积极适应和促进“多规合一”建设工作
新一轮总规调编应结合市里的“多规合一”工作,改变以往的组织编制和实施模式,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组织和综合协调机构主导本次总体规划调编,以统一的发展战略为引领,统筹协调多部门的发展思路,相关县区、部门全面参与,将新的总体规划做为秦皇岛市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确保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三篇:2012-2030年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
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2012-2030年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清丰实际,确定了南进、东拓、西控、北优、中疏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繁荣清丰、和谐清丰、宜居清丰、生态清丰、绿色清丰的发展目标。规划控制面积156.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4.2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15年15万人,2030年30万人。
城市性质:中部地区的家具之都,濮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濮清一体化的重要一极,以孝道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家具制造业、盐化工、机械制造、医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工业经济中心。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带舒展、双心辉映、四轴互动”的城区空间结构。
一带舒展:指沿马颊河形成的生态风光带;
双心辉映:指规划沿朝阳路围绕清丰古城形成的“旧城中心”和沿人民路南侧形成的“新城中心”;
四轴互动:指一条沿南箕街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主轴线,三条分别沿朝阳路、人民路和人和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次轴线。
新版县城总体规划已于2012年6月经市政府批复实施,依据总体规划,我们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30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10平方公里以马庄桥为支点的复合型新区规划。我们将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格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实施。把清丰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生态、水韵、绿色、宜居的美好家园。
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公示公告
前言
为适应我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建设,加快濮清一体化进程。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2010年4月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总规划师高中岗教授编制了《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编制历经现场调研、资料收集、规划范围确定、初步方案汇报,征求市县级相关部门意见,于2011年3月10日给县四大班子和县直相关部门进行方案汇报,定稿,2011年5月,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11年5月编制单位在充分吸收各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对评审稿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成果草案。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适应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要求,现将《清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草案)予以公示,以更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与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充分对接,在最终方案中对合理化建议、意见予以体现。请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将您的意见和建议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在2011年7月25日前送到清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或发到指定的电子邮箱。
联系人:马耀钦王中秋
联系电话:7221663 7209104
电子邮箱:QFGH066@126.com
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包括县域规划和县城规划两部分。
(一)县域:清丰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827.8平方公里。
(二)县城规划区控制范围:1)城市规划区:东至潴泷河和福东线,南至马庄桥镇界和柳格乡寇家村,西至固城乡驻地和大屯乡驻地,北至高堡乡才古庄村。用地控制总面积为156.7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东至产业集聚区东侧边界、南至东赵店、和潘生村南、西至现在的西环路西500米、北至金水路北1000米,规划面积34.22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方向及性质:清丰县城市发展方向“南进、东拓、西控、北优、中疏”。城区未来主要向南发展,实现与濮阳对接,在现状人民路以南形成新城市城区。向东106国道以东发展至规划产业集聚区边缘为产业发展区,向西至现状西环路以西500米规划为远景城市功能发展区,向北至现状金水路以北1000米,建设生态和部分城市功能补充区域。最终实现沿马颊河形成生态风光带,沿朝阳路围绕清丰古城形成“旧城中心”和人民路以南的“新城中心”以106国道和南箕街商业产业带为龙头的两城四轴规划格局,使清丰县城成为集产业发展、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为一体的“中部地区的家具之都,濮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濮清一体化的重要一极,以孝道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三、详细规划要点:
规划重点与经济发展战略:本次规划的重点是研究清丰县在“濮清一体化”中的角色地位,明确县域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寻求合理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用地结构,组织处理好县域交通网络与县域城镇发展的关系,突出城市特色,改善环境;积极推行濮清一体化战略,主动对接濮阳市、中原油田,借助濮阳、清丰一体化的大平台,以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为契机,面向国内外大市场招商引资,重点发展家俱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机械制造和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业,扩大食用菌(尤其是白灵菇)、辣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发展清丰的“红、白、绿”三色农业,改变清丰农业产业种植结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目标:按照“改造提升老城区、高标准建设新城区、综合开发马庄桥”的思路,以城区综合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城管机制,提升县城品味,积极融入濮清一体化,建设园林生态新城。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把清丰县建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健全、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实现富裕清丰、和谐清丰、宜居清丰、绿色清丰的发展目标。
(二)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带、两心、四轴、五节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带”:即S212省道与G106国道之间的清丰城镇带;“两心”:即清丰县城和马庄桥镇;“四轴”:即以县城为中心,以对外交通为依托,经过六塔、瓦屋头向东南发展轴线,经过高堡、马村、仙庄沿G106、S302组成东北发展轴线,经过大流、古城、阳邵向西北沿X012、X009、X014组成西北发展轴线,经过韩村向西沿S302组成西部发展轴线;“五节点”:即以高堡乡、韩村乡、仙庄乡、瓦屋头镇、古城乡五个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节点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按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中心城镇、中心村、基层村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将现有514个行政村,整合成79个新型农村社区的目标。
(三)县域基础设施规划:规划期内自来水普及率城镇达到100%,乡村达到90%;规划在各乡镇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在县域内各乡镇规划九座变电站,力争建成一镇一变,一变拥有双电源、双回路线;各乡镇规划建设液化气罐装站,鼓励建设小型管道液化气站;三条濮清南干渠,马颊河及潴泷河在城区段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各乡镇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卫河按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
(三)县城用地规划:
1、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764.59公顷,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6.74%;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2.33%;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6.21%;绿地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4.93%(其中,公共绿地用地267.31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9.67%,人均11.14平方米)。
2、居住用地规划及配建指标:城区2030年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为1015.61公顷,纯居住用地943.42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34.13%),人均纯居住用地39.31平方米。在政通大道、朝阳路、西环路、乾坤路、和义路、人民路、寒烟路、南箕街、文化路等路网围合的区域布置建设九大居住用地片区。
3、教育用地规划:为了进一步解决入学难、就近入学难的问题,本次规划综合考虑居民区配套、旧城区改造,尤其是人口密度密集区域,原则上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中学,分别在政通大道、人民路、南箕街等主次干道围合的九大居住用地片区内规划建设小学15所,中学8所,高中2所。
4、公共设施用地:高标准建成生态示范园、文化宫、科技馆等一批代表清丰形象的城市精品,集中供热、水系建设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城区三年出形象,老城区五年换新颜。规划行政中心南侧结合马颊河风光带设置一处市政广场;在南部新城区综合服务中心中部,凤鸣路以西、南箕街两侧,新建一个城市级文化中心(包括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在综合服务中心南部建公共体育设施;在人民路以北、凤鸣路以东新建一所综合医院。在产业集聚区和南箕街南段,规划布置两处教育科研中心。
5、综合交通规划:充分考虑濮清一体化,实现清丰与濮阳市对接,逐步打通四条道路:即现有的106国道、政通大道,规划的西环路(清丰)—开州路(濮阳)、南箕街(清丰)—文明路(濮阳);
城区内道路网规划:“八横八纵、双环围绕”的道路网系统。通过县域公路网等级提升改造,使清丰城区与各个乡镇的连接由县域内公路骨架网线相连接,加强了各乡镇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交通更加便捷,主要包括S209(卞张线)、S302(葛嘴线)、S213(吴黄线)、S101(郑吴线)、X012(寺城线)、X014(元城线)、X017(里城线)等;
“八横”自北向南:乾坤路、东西大街、朝阳路、黄河路、文化路、人民路、江渎路、寒烟路;“八纵”自西向东:诚睦路、政通大道、惠风路、南箕街、凤鸣路、和义路、创业大道(新106国道)、建设路;“双环”分别为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南环路组成的城市环道(内环)和距离内环向外1—2公里左右形成的城市快速路环道(外环)。
6、中心城区绿地规划:规划绿化系统结构“一带、两环、七心、多节点、点线面相结合”,以马颊河风光带为主,形成清丰特有的水系,挖掘老城区四条护城河和南部生态水库,沟通潴泷河形成清丰特色的水系。在城区内水系两侧设置不少于10—100米宽的滨水、滨河景观游憩绿地;在城市规划高压走廊两侧预留25米的防护绿地;城市主干道两侧设置15—25米的绿带,形成城市的景观大道;在中心城区内建设7座城市公园或公共绿地。
7、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1)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两所供水厂,使其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日,远期规划考虑使用南水北调用水和黄河水,在城区西南侧设地表水水厂1座,供水规模为7.5万吨/日;
2)逐步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规划在姚庄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3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雨水实现就近排入沟渠内,规划中心城区排水体制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制;
3)为实现气化清丰,保证县城供气,规划新建清丰县吉张吴至清丰县城区的高压输气管线,气源接自西气东输管线,新建一座高中压调压站,使我县用气量达20万立方米/日; 4)为尽快解决居民采暖和工业用热问题,规划在城区东北角新建热源厂1座,使其设计规模满足未来县城的供热需求,减少分散供热产生的污染;
5)规划在韩村乡西北、高速公路以西建设1座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200吨,近期采用卫生填埋,远期可考虑建生活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理。
清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1年7月1日
8月16日,我县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原则通过了专家评审。据悉,自2012年8月聘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我县编制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以来,多次对接,几易其稿,形成了评审稿。这次评审会是由省发改委委托河南省工程咨询中心组织的,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市规划院等专家参加评审。省发改委、国土厅、环保厅、商务厅等部门人员参加了会议。我县特色商业区呈”T”形,总面积0.57平方公里,北起启明路,东至和义路、凤鸣路,南至人民路、江渎路,西至幸福大道、惠风路。
第四篇:绍兴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公示
为了保障绍兴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2005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市启动了《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该规划已于2010年5月经省政府审查通过,报国务院审批
绍兴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日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简介
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市总体规划。1.市域:辖一区三市两县,即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完善城镇体系规划。2.规划区:范围为绍兴市区(越城区)全部行政区域和绍兴县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其中越城区362平方公里,绍兴县1177平方公里)。规划重点:进行四区划定和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1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55平方公里。规划重点:编制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市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培育中心镇,合理发展小城镇。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近期2015年城市化水平66%,远期2020年城市化水平72%。
(三)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个密集区、二大组群、三条轴线”。“一个密集区”指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大组群”指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嵊新城镇组群;
“三条轴线”指依托主干交通线形成的绍北、绍西、绍东三条城镇发展轴。
(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1.一级城镇1个:绍兴中心城市,由镜湖绿心、越城片区、柯桥片区(绍兴县城)和袍江片区组成。
2.二级城镇5个:县(市)域中心城市4个(诸暨、上虞、嵊州、新昌)和绍兴滨海新城。3.三级城镇12个:省级中心镇(皋埠镇、钱清镇、杨汛桥镇、平水镇、大唐镇、店口镇、崧厦镇、章镇镇、丰惠镇、长乐镇、甘霖镇和儒岙镇)。
4.四级城镇56个:一般镇。
(五)市域综合交通 1.发展目标
逐步确立“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的交通地位,实现“杭绍都市区内一小时通达”、“绍北城镇密集区内半小时通达”和“市域一小时交通圈和两小时旅游圈”的目标。
2.公路交通
(1)高速公路网络结构为“一通、三纵、三横、三连”。“一通”:杭州湾嘉绍跨江公路通道。
“三纵”: 沪昆高速(杭金衢高速)、常台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杭绍台高速公路。“三横”:杭绍甬沿江高速公路、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三连”:诸永高速公路、绍诸高速公路、杭州湾钱江通道及连接线。(2)国省道和区域干线公路网络为“五纵、八横、六连”。3.铁路交通
干线铁路:形成“两纵、三横、十一站”的结构。“两纵”指沪昆铁路(又称浙赣铁路)和沪昆客运专线(又称杭长客运专线);“三横”指萧甬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甬金铁路;“十一站” 指沪昆客运专线与沪昆铁路诸暨客运站(并站设置)、萧甬铁路钱清货运站、萧甬铁路绍兴东货运站等。
支线铁路:保留漓渚铁路专用线;在新绍兴货运东站及附近地区修建石油和化工产品专用线、煤炭专用线及货场;新建上虞进港铁路专用线。城际铁路:杭绍甬城际铁路、绍诸城际铁路(漓渚铁路)、杭州至绍兴至台州至温州城际铁路、杭州至金华至衢州城际铁路。
4.水运交通
形成“一河、两江、七连、三线”的水运体系。5.航空
利用杭州和宁波的机场。
(六)市域重大基础设施
1.在保留现状水厂的基础上规划新(扩)建4万吨/日以上水厂12座。
2、在保留现状污水厂的基础上规划新(扩)建5座污水厂。3.1000 KV变电所1座,500KV变电所7座,220KV变电所56座。4.在绍北城镇密集区及诸暨和嵊新组群新建天然气分输站和门站。
三、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一)“四区”划定
禁建区总面积约为765km2,限建区总面积约为262km2,适建区总面积约为327km2,已建区总面积约为185km2。
(二)规划区人口规模预测
预测2015年规划区内总人口约为260万人,2020年规划区内总人口约为285万人。
(三)规划区城镇建设统筹规划 形成“一城、六片”的空间框架结构。“一城”即绍兴中心城市;
“六片”即环绕绍兴中心城市周边的东部片区、南部片区、福漓兰片区、钱杨片区、安齐片区和滨海片区。
四、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 1.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2.城市特色
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预测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约140万人,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约160万人。其中镜湖绿心和越城65万人,柯桥50万人,袍江45万人。
2.用地规模
预测2015年中心城市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
(三)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间结构。
“一心”: 由镜湖生态绿心(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其南部的镜湖新区共同组成的区域;
“三片”: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
“三楔”: 北部镜湖绿楔、西南部鉴湖绿楔和东部湿地绿楔。
(四)镜湖新区建设 1.发展定位 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示范新区,融合越城、柯桥、袍江的综合性城市新区。2.功能组织和规模
主要安排办公、教育、文化、体育、会展、商务、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建设规模约为20平方公里。
(五)用地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建设市、片区、居住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网络。2.居住用地
中心城市居住用地以二类为主,在北部新区及城市南部地区适当布局一类居住用地。规划形成15个居住片区。
3.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柯桥片区、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和袍江片区,形成集中发展态势。
4、仓储用地
在货运东站集中布置仓储用地,形成为城市和区域服务的综合性物流中心。同时,结合工业用地集中布置仓储用地。规划商贸物流园区2处,在柯桥、袍江和铁路货运东站各建一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
(六)城市道路交通
1.城市道路网按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设置,建立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完善的路网系统。
2.城市公共客运系统由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共同构成。
(七)绿地系统 规划形成“一心、二环、六湖、三楔”的绿地系统,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对绿化指标的要求。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风貌
(1)保护现存18条河道和84座桥梁,形成“三纵、二环、六线、八池”的河湖水系;(2)保护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乡风貌带;
(3)保护古城以三山(府山、塔山、蕺山)、三塔(应天塔、大善塔、文笔塔)为制高点,与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空间格局形态。
2.保护越子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路、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八片历史文化街区。
3.划定文保单位及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4.保护和利用好已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掘绍兴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城市水系 1.功能定位
强化防洪排涝、调节生态环境、涵养城市生脉、丰富城市景观、凸现水乡特色。2.水系结构
(1)建设“四环、四网”的城市生态景观河湖体系;
(2)中心城市北部建设 “十纵、七横”的骨干排涝河道,南部建设南池江等11条南北向骨干排涝河道。
(十)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 1.重点建设区域
在镜湖绿心和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确立5个重点建设区域:镜湖城市核心区、迪荡新城、会稽山旅游度假区、柯北新城、袍江工业新城。
2.城市综合体
在镜湖绿心和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重点推进25个城市综合体建设。
镜湖绿心(5个):高铁、高教园区综合体、城市核心区综合体、迎恩门风情水街综合体、环镜湖商务休闲综合体、东浦古镇综合体。
越城片区(7个):越子城综合体、鲁迅故里旅游综合体、和畅堂城市综合体、迪荡商贸商务城市综合体、迪荡湖休闲综合体、青甸湖休闲旅游综合体、会稽山度假休闲综合体。
柯桥片区(8个):轻纺国际贸易区综合体、柯北市场创新区综合体、轻纺市场综合体、大坂湖水乡都市休闲区综合体、瓜渚湖北岸城市综合体、笛扬商圈综合体、物流直通关综合体、独山世纪城综合体。
袍江片区(5个):绍兴国际汽车城综合体、绍兴物流基地综合体、袍江商务居住综合体、袍江科技创业综合体、“两湖”休闲旅游综合体。
第五篇: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前 言
为指导佛山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
(1)市域: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1.66平方公里。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
(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文件(2)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
《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
《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其他相关规划
一、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和区域、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区域影响力和生态文明水平,将佛山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
(三)城市规模
2020年,佛山市域常住人口910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18.26平方公里。
(四)发展战略
1、战略一:以人为本,民生改善
加快四项“基础服务”和四项“基本保障”的建设。逐步完善外来人口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系民生的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社
会养老保障体制和多层次的养老设施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丰富市民公共生活。
2、战略二:转型提质,城市升级
区域融合,加快广佛肇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域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纵深推进广佛同城化,强化两地高端服务协作;加强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深化与国外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
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空间资源,构筑“强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划定城乡功能分区,引导分区差异化发展;加强城乡联动,以公共交通、绿道等网络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大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
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城市升级,构筑功能卓越的组团城市。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加强重大项目和设施的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佛山新城崛起、桂城千灯湖片区拓展、禅西新城开发和禅城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市域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的建设。
交通引导,加强市域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构筑联系中心城区的快捷交通体系,引导市域组团式发展;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功能混合的TOD社区,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岭南文化发源地和集聚地的人文风采;打造祖庙东华里、南风古灶等岭南
特色鲜明的人文风情区;以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名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标志性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3、战略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区域绿地、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架构的绿道体系,形成网格化的区域生态布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环境质量;推进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区建设,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探索低碳智慧示范区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设施高效,打造支撑力强的智慧城市。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建设无缝对接、换乘方便的智能化公交网络;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设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与运作效率。
二、区域协调发展
(一)广东省层面
以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广州市、深圳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型高端服务功能的辐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强化与湛江港、茂名港、阳江港的现代物流业合作;加快传统产业向粤西沿海和西江流域地区的梯度转移,加强与粤西湛江、茂名等省域中心城市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
(二)珠三角层面
强化广佛同城效应,携领珠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扩大与港澳合作领域,加强与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合作,积极参与珠江口湾区战略。增强要素集聚和生产服务功能,加强与中山、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产业协作,促进珠江口西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共享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建设南沙疏港铁路,共享南沙港;高标准建设佛山西站,建设成为广佛都市圈的主要客运枢纽之一。完善建设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高快速路,加强与周边枢纽与城市的联系。
广佛同城城镇空间结构图
(三)广佛肇层面
重点建设现代服务核心区、空港经济发展区、临港产业发展区、高铁枢纽产业发展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5大产业合作区,加强与广州、肇庆产业合作,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绿色屏障、打通区域生态廊道、协调边界区域绿地,与广州、肇庆共保生态格局,维护可持续的区域生态环境。
(四)广佛层面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一核、一环、一带、四轴、多极”的同城发展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与广州都会区共同构筑广佛都市圈强核。加快佛山2号线-广州2、7和22号线,广州7号线-佛山3和11号线等9条广佛城市轨道衔接建设,实现“一小时都市圈”。加快建设花都空港地区、金沙洲地区、芳村桂城地区、广州南站周边地区及五沙地区五片先行发展重点协调区,发挥同城示范效应。
三、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规划
(一)城镇空间结构
佛山市域形成“双环、四轴、三心、五组团、多个重点镇街”的“强中心、多组团”网络型城镇空间结构。
1、构筑“1+2+5”城镇空间格局
1个市级主中心:即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商务与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平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城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环境品质。
2个市级副中心:大良-容桂副中心(包含伦教街道),重点建设顺德新城,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狮山副中心,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区,打造产学研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设佛山市产业新城。
5个区级中心:指西南组团、高明组团、大沥组团、西樵组团、北滘-陈村组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周边镇(街)发展。
其他重点镇(街):包括里水镇、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南山镇、白坭镇、丹灶镇、杨和镇、明城镇、更合镇、九江镇、龙江镇、勒流街道、杏坛镇、均安镇15个镇(街),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2、构建两条发展环带
依托佛一环交通廊道,整合中心城区与周边镇(街)发展空间,形成佛山内环城市发展带;依托珠二环交通廊道,整合市域重要产业园区,形成佛山外环产业发展带。
3、打造四条发展轴线
打造市域四条发展轴线,包括:依托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城市轨道5号、8和14号线、二广高速-324(321)国道的东西向发展轴线;依托城市轨道2号线、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广明高速-魁奇路的东西向发展轴线;依托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1号和5号线、佛开高速、佛山一环高速公路西段-佛清从高速的南北向发展轴线;依托广珠城际轨道、城市轨道3号线、105国道-佛江高速北延线-广清高速的南北向发展轴线。
(二)协调发展规划
1、市域各区协调
禅城区重点加强张槎智慧产业与罗村新光源产业协作,强化与南海区桂城街道、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及佛山西站的交通联系。
南海区重点加强与禅城区的服务功能协调、道路交通衔接,共同打造禅桂商务区;加强狮山镇与三水区乐平镇的汽配与电子产业协作、丹灶镇与三水区白坭镇的新材料与现代物流产业协作、九江镇与顺德区龙江镇的家居产业协作;强化与高明区的跨江交通联系、一江
两岸景观协调。
顺德区顺德水道以北镇(街)加强与禅城区的产业协作与交通联系,引导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功能南延;加强陈村镇与南海区桂城街道三山、平洲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协作,加强跨区路网衔接。
高明区重点加强与南海区共建西江两岸的生态绿地;加强与南海区西樵镇的跨江交通联系;加强与南海区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
三水区重点强化与南海区狮山镇、丹灶镇在汽配、电子、新材料、物流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加强与狮山镇交通通道的建设。
2、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协调
中心城区与广州:重点加强金融前后台、商务会展、商贸物流等服务功能协调,完善交通、用地、生态建设的衔接;加强广州南站周边地区、芳村桂城地区、金沙洲地区等广佛同城边界协调区的同城整合。
中心城区与南海区:重点加强佛山西站周边地区在功能、用地方面的协调,强化与大沥镇的服务协作,加强与狮山镇战略性交通廊道的衔接与贯通,协调佛山机场周边建设,满足净空要求。
中心城区与顺德区:重点加强与大良、容桂、北滘、勒流、龙江等镇(街)在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家居产业的协调发展;强化平洲、三山地区与陈村镇的商贸物流协作;进一步完善佛山新城与北滘、陈村等顺德水道以北城镇的道路交通衔接。
四、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观光型、都市型、外汇型、品牌型和生态型等五大类型农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环保、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专业市场与会展、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商贸零售、旅游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三)产业布局
1、重点产业集聚区
建设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大良-容桂产业集聚区、荷城-杨和产业集聚区、西南产业集聚区、狮山-乐平产业集聚区、北滘-陈村产业集聚区、大沥-里水产业集聚区、南海西部产业集聚区。
2、重点产业园区
农业:重点建设南海、高明、三水3个省级农业园区,着力推进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陈村花卉世界、广东万顷园艺世界等8个农业园区建设。
工业:重点建设佛山国家高新区“一区五园”,包括南海园、禅城园、顺德园、高明园和三水园。
服务业:重点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新城现代服务集聚区)、千灯湖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绿岛湖都市产业区等28个服务业园区。
五、市域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一)规划目标
建立“市域特色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实现对佛山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特色风貌保护
自然生态风貌重点保护由基塘农业、江湖河涌水系构成的岭南水乡景观,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构成的南粤自然山林生态景观,由郊区现代农业园构成的都市农业景观。传统人文风貌重点保护、彰显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历史地段等传统风貌集中地区以及民俗活动风貌集中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引导现代城镇的岭南特色风貌建设,塑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城市形象。
(三)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20个历史文化街区、11个历史地段、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334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69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一)交通枢纽体系
1、铁路枢纽:建设佛山铁路客货运枢纽,包括佛山西站客运枢纽、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规划形成由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站、三水南站、佛山站、西樵站、三水站、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构成的铁路客货运枢纽体系。
2、公路枢纽:建设与完善“七主”+“九辅”的公路客运枢纽体系,“五主”(物流园区)+“十三辅”(物流中心)公路货运枢纽体系。
(二)交通通道建设
区域交通通道:规划建设集铁路、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等多种区域交通设施为一体的区域交通主通道,进一步完善佛山市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快速联系通道,与广州、肇庆等周边城市共同构建“两横两纵一环”区域交通主通道,强化佛山-广州、佛山-肇庆、佛山-江门、佛山-中山四大联系通道,加强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联系。
市域交通通道:构建中心城区辐射周边地区的完善交通体系,建设集城市轨道、快速路、新型交通(快速公交等)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强化中心城区与大良-容桂副中心、狮山副中心以及其他城市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中心城区以外的城市组团之间通过环形高速交通通道高效连接,实现市域交通网络化。
(三)对外交通系统
1、航空
携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享共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加快佛山新机场选址论证和沙堤机场搬迁工作,做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机场航线网络,与广州机场形成功能互补;发展通用航空,开拓航空业务市场。
2、水运
加强与周边广州南沙港、珠海高栏港等国际港口的联系。加强港区建设,发展海河联运,着力建设三山港区、三水港区、九江港区、高明港区、了哥山港区、北滘港区、勒流港区7大重点港区。
3、铁路
建设与完善“四线三站”高速客运铁路,规划新建佛山西-阳江铁路,衔接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至阳江,与贵广、南广、京广-广深港构成“四线三站(佛山西站、佛山新机场站和三水南站)”高速客运铁路布局,强化对粤西地区的辐射力。
建设与完善“四线五站”普速铁路:广珠铁路保留既有货运功能,增设客运功能,增设西樵站(客运站),实现深茂铁路引入广佛枢纽;
广茂铁路(三水至广州段)货运功能外迁至柳肇铁路,该段仅保留客运功能,设置三水站、佛山站2个客运站。上述广珠铁路、广茂铁路与柳肇铁路、南沙疏港铁路,以及佛山站、三水站、西樵站3个客运站,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2个货运站,形成 “四线五站”普速铁路线网。
4、城际轨道
建设与完善广珠城际轨道、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佛莞城际轨道)、广佛江珠城际轨道、肇顺南城际轨道,规划新增“佛山西-机场联络线、广州-四会城际线”2 条城际轨道,形成城际轨道网,实现与珠三角城市 90 分钟可达。
5、公路
连接区域交通枢纽,共享区域级对外交通设施,与广州共同构建辐射珠三角及以外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构筑一体化综合运输网络。佛山市内规划形成“两环、五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道路交通系统
佛山市内形成“八横、七纵”的快速路网骨架,构造一体化和高效畅达的客货运交通系统。市域出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中心城区与其它组团的出行时间不超过35分钟,中心城区内部出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
(五)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建设与完善14条城市轨道,其中规划期内建设11条城市轨道。
七、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一)规划目标
建立“区域级-市级-区级-镇(街)级”四级公共中心体系;优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布局,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多样化的商业服务业体系,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区域级公共中心1个,为中心城区综合型公共中心。规划市级公共中心2个,为大良-容桂综合型公共中心、狮山综合型公共中心。
规划区级公共中心5个,包括西南组团综合型公共中心、高明组团综合型公共中心、大沥组团商贸工业型公共中心、西樵组团商贸旅游生态型公共中心、北滘-陈村组团商贸工业型公共中心。
规划镇(街)级公共中心15个。
八、市域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一)规划目标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乡安全。
(二)规划内容
提高防洪排涝设防标准,蓄泄结合,重点建设堤防和排涝体系。
按照国家规范要求合理设置避震疏散场地、避震疏散通道,完善生命线系统工程的抗震设防。合理设置消防站责任区和消防站,各站装备逐步按社会救援抢险要求配置,完善城市消防供水、消防通道、火灾报警和消防指挥通讯系统建设。规划建设配套完整、布局合理的人防体系,并结合城市建设开发地下人防工程,实现人防建设适应防御现代战争及防治平时重大灾害事故。加强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应急体系。
九、市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空间管制
市域划定禁建区,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森林公园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分洪口门、矿产资源密集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地质灾害极易发地区,西江、北江、顺德水道等主干河流,重要生态公益林等地区。
市域划定限建区,范围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森林公园非核心区、河道堤防保护范围、蓄滞洪区、水土流失中度敏感与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一般农田、园地、林业生产基地、生态公益林等农林用地集中区域。
市域划定适建区,范围包括已划定为建设用地的范围和城市发展
优先选择的潜力地区。
(二)生态绿地系统
加强区域绿地保护与城镇绿化建设,全市形成“一心、两脉、三区、五环、系点成廊、织廊成网”的生态绿地结构。
(三)水系规划
保护主要地表水体和水生态环境,控制水面率和河网密度,彰显岭南水乡特色。重点建设“三廊(西江、北江、顺德水道)、一区(佛山新城示范水系区)、两环(中心城区两条环城水道)、多带(多条城市内河滨水景观带)”的市域水系生态网络骨架。
(四)绿道网规划
规划区域绿道总长度352.6公里,城市绿道总长度1327.4公里,其中城市绿道主框架共计419.5公里。
(五)环境保护规划
1、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和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2、污染控制:市域范围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逐步达到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与城镇生活垃圾有效处理。
十、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环、两轴、四心、多节点”。
一环:指东平河、佛山水道及两岸构成的环城生态景观带。两轴:城市综合发展主轴线,指连接佛山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祖庙商业文化中心,以多种高端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发展轴线;季华路-魁奇路商务商业发展轴线,是依托季华路、魁奇路沿线区域形成的、集聚多种功能的城市商务商业发展轴线。
四心:包括佛山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禅西新城中心和祖庙商业文化中心,“三新一老”支撑“强中心”战略实施。
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多节点:包括三山低碳新城、佛山西站交通枢纽、禅西新兴产业
基地、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南庄陶瓷商务会展中心、石湾陶瓷酒文化区、鄱阳奇槎商务区。
(二)功能片区布局
中心城区划分为21个功能片区,包括:
中心城区功能片区布局图
综合服务片区:佛山新城片区(中德工业服务区),绿岛湖片区,祖庙片区,千灯湖片区,石湾片区,北园片区;
综合居住片区:绿岛湖南部片区,张槎东部片区,石石肯-奇槎片区,光明新城片区,佛一环东线片区,佛一环西线片区,平洲片区,沙良河片区;
商贸物流片区:佛山西站枢纽片区,三山低碳新城片区,乐从南部片区;
都市产业片区:张槎智慧新城片区,二桥北沿线片区,禅西新兴产业片区;
生态休闲片区:南部生态休闲片区。
(三)土地使用规划
2020年,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59.85平方公里,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222.49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8.26平方公里。
十一、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由区域(市)级公共中心、专业服务中心、镇(街)级公共中心组成的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4个区域(市)级公共中心:佛山新城综合服务中心、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禅西新城综合服务中心、祖庙综合服务中心。
规划7个专业服务中心:佛山西站枢纽服务中心、三山新城商务服务中心、禅西新兴产业服务中心、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南庄陶瓷商务会展中心、鄱阳奇槎商务中心、石湾陶瓷酒文化中心。
规划2个镇(街)级公共中心:张槎综合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
(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文化设施:保留已有的市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2处,分别是佛山图书馆和石湾图书馆;文化馆4处,分别为佛山市文化馆、佛山城区文化馆、南海文化中心、石湾文化馆;博物馆2处,分别为佛山
市博物馆、禅城区博物馆。规划1处市级文化设施,为佛山新城市文化中心。建设7处区级文化设施,包括禅城区图书馆、禅城联合图书馆、禅城区文化馆、南海区图书馆、南海区文化馆、南海区博物馆,在南庄镇绿岛湖预留区文化设施发展用地。设置镇(街)级文化活动中心6处。
教育科研设施:
在南庄镇佛山高新区和乐从镇南部工业区,新增2处科研基地;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的建设。保留佛山科技学院、佛山广播电视大学、佛山教育学院、南海电视大学等已有4所高等院校用地。在南庄镇绿岛湖预留教育科研用地。保留并完善已有11所中等职业学校;利用已有中专教学资源,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于一体,注重妇女及失业女工的招生及技能培训。
设置普通高中30所、完全中学6所;初中49所、完全中学6所;按每1.5万人设立一所小学,每所小学服务半径约500米,规模以18、24班为宜。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建立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机构。
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已有的市级体育设施,包括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等。新增南海体育场、南海体育馆2个市级大型体育场馆。新增张槎街道-石湾街道、乐从镇、桂城街道3个街道级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
设置三级综合医院12家:保留已有的8家三甲医院,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成为三级专科医院,南海区新建一家三级综合医
院,在佛山新城新建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各一家;在南庄镇绿岛湖片区预留医院建设用地。设置二级医院12家:保留已有的6家二级医院,将禅城区张槎医院建设成二级医院,新建二级民营专科医院4家及港澳台独资医院1家。
按每3-10万居民或每个镇(街)所辖范围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重点建设口腔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
建设佛山新城、千灯湖、禅西新城、祖庙等4个大型商圈,佛山西站、三山新城、陶博城、平洲、乐从、鄱阳奇槎和石湾等7个其他商圈。
十二、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一)历史城区
划定历史城区范围221公顷。保护历史城区的总体风貌和格局,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快速交通的发生量,增加慢行交通设施、公交线路及站点、中小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广场、绿地。
(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
划定品字街、梁园、莲花南、任围、祖庙-东华里、新安街、霍氏大宗祠、南风古灶、沙滘西村低地、沙滘牧伯里10个历史文化街区和路州塘边历史地段。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历史文化街区、历
史地段实施保护与规划管理。
(三)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
严格保护佛山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南风古灶、高灶陶窑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宕贝丘遗址、林家厅、梁园等13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03处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7处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和近代工业遗存,加强城市考古及地下文物的勘探保护工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空间载体,保护其社会基础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提供其传承发展的空间,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创新。
十三、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一)规划目标
构建“健康、绿色、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力争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
(二)对外交通规划
构建“城际轨道+高快速路”为骨架的对外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建设与完善“两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的快速路网。
(三)公共交通规划
完善公交系统,形成骨干公交(轨道+中运量公交)和常规公交的公交发展模式。规划1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规划期内建设与完善佛山地铁1-7号线、11号线。规划9条中运量公交线路。
(四)道路网规划
规划构筑“七横、九纵”方格网式的城市道路骨架,配以多条“联络线”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补充,共同构成网络状、四通八达的城市主干道系统。
(五)慢行及静态交通规划
引导“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建立居住区、公交枢纽、就业区之间的联系通道,构建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强机动车停车场和停车库建设,鼓励小区或公共建筑配建停车泊位对外开放。
(六)城市交通枢纽场站
1、客运枢纽规划
(1)高速铁路客运枢纽1个,为佛山西站。(2)普速铁路客运枢纽1个,为佛山站。
(3)城际轨道客运枢纽3个,为佛山新城站、南海站和张槎站。(4)公路客运主枢纽3个,为佛山汽车客运站、湖涌汽车客运站、佛山西站汽车客运站;公路辅枢纽2个,为南海汽车客运站、佛山新城汽车客运站。
2、货运枢纽规划
(1)公路货运主枢纽1个,为三山国际物流园区;公路货运辅枢纽2个,为南庄物流中心、乐从物流中心。
(2)重要货运港区1个,为三山港区货运枢纽(包括三山港平洲作业区和三山港本港作业区);一般货运港区2个,为南庄港区(南庄港沙村作业区和南庄港光明作业区)和乐从港区。
十四、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一)整体城市风貌特色
重点塑造现代城镇风貌、传统人文风貌、水乡基塘风貌三大特色。
(二)景观风貌分区
中心城区划分为祖庙历史文化风貌区、佛山新城中心服务风貌区、乐从创新产业风貌区、佛山西站枢纽门户风貌区、南庄水乡文化风貌区、张槎现代服务风貌区、千灯湖金融风貌区、平洲综合居住风貌区、三山低碳新城风貌区9个景观风貌分区,引导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建设。
(三)景观轴带
中心城区形成“两主一带四次”的景观轴带体系。
城市景观中轴线:串联历史城区、佛山新城以及沿线的公共设施和公园绿地,整合沿线的商贸会展、教育科研、创意产业、文化展示、行政服务、商业服务、娱乐休闲等功能,打造历史与现代景观协调的城市形象地区。
季华路公共景观轴:串联通济桥、南风古灶以及沿线的公共设施
和公园绿地,整合季华路沿线的商业服务、现代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展现现代城市形象。
环城生态景观带:串联、整合东平水道、佛山水道等水系和南部生态片区,展现岭南水乡特色和生态文明城市形象。
打造佛山新城建筑文化景观次轴、千灯湖建筑生态景观次轴、中轴线-千灯湖商业商务景观次轴、佛山西站-绿岛湖-禅西生态景观次轴4条景观次轴。
(四)景观中心和景观节点
中心城区形成“四心十二点”的景观中心节点体系。
祖庙商业文化景观中心:重点控制祖庙、东华里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形成城市传统商业和文化风貌景观核心。
佛山新城现代都市景观中心:整合佛山新城的大型公共设施及东平河滨水景观,构筑新城现代建筑景观风貌,形成城市对外展示形象的现代景观核心。
千灯湖现代商务景观中心:整合千灯湖、佛山水道一河两岸景观,打造融合现代城市景观与滨水休闲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核心。
禅西新城现代服务景观中心:完善禅西新城区的生产配套、生活配套和城市休闲设施,打造以现代服务为特色的城市景观核心。
打造中轴线北门户创意会展景观节点、两园深村商业休闲景观节点、北园金融商业景观节点、乐从家居展贸景观节点、佛山西站交通枢纽景观节点、智慧新城高新产业景观节点、禅西新兴产业基地景观节点、平洲现代商贸景观节点、三山低碳新城景观节点、南庄陶瓷商
务会展景观节点、鄱阳奇槎商务景观节点、石湾陶瓷酒文化景观节点共12个景观节点,凸显城市空间特色与可识别性。
十五、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
(一)规划目标
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二)重点更新片区
以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城镇为主要更新对象,划定佛山西站更新片区、张槎更新片区、佛山老城更新片区、季华路城市大客厅更新片区、千灯湖金融高新区更新片区、三山新城更新片区、澜石更新片区、佛山新城更新片区等8片重点更新片区。根据总体规划布局和现状建成情况,分别采取功能提升、功能完善、综合整治、用地清退4种更新方式引导更新改造。
十六、地下空间
(一)规划目标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鼓励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逐步实现城市新开发区及更新地区的立体化开发。新建项目地下化的比例达到10%-15%。
(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区域
竖向分层:地下空间开发分为浅层(0至-15米)、中层(-15至
-30米)、深层(-30米以下)三个层次。规划期内以浅层、中层空间为利用重点,适当拓展深层空间。
平面布局:
规划形成“一纵、两横、多节点”的地下空间平面布局。“一纵”:依托佛山地铁1号线、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形成串联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至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的南北向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轴线。
“两横”:依托广佛肇城际轨道、佛山地铁3号线、佛山地铁6号线,形成串联佛山西站枢纽服务中心至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的东西向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轴线;依托佛山地铁2号线、佛山地铁4号线,形成串联禅西新兴产业服务中心至三山新城商业服务中心的东西向地下空间利用发展轴线。
“多节点”:是结合城市公共中心和轨道站点,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地区。包括:千灯湖综合服务中心,祖庙综合服务中心,佛山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佛山西站枢纽服务中心,禅城北站枢纽服务中心,南海站枢纽服务中心,禅西新兴产业服务中心,禅西新城综合服务中心,张槎综合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三山新城商业服务中心。
十七、规划实施保障
(一)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和法规建设
建立符合佛山实际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的层次及内容。加强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健全规划实施的法制体系。
(二)建立规划联动机制
建立“多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军事设施保护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供应计划等互动一体的城市发展调控体系。
(三)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决策机制
完善以事权划分为基础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涵盖各级政府规划编制、实施建设等过程。
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决策机制。各级政府设立相应层级的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规划委员会负责总体层面的统筹和协调。
完善重点建设内容的综合协调机制。从组织机构、运转机制强化区域经济、重大设施、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力度。
(四)完善规划公开和公众参与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过程。
(五)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机制
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对规划实施和规划内容提出评价意见,及时修正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
名词解释:
1、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城镇体系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4、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5、中心城区
以城市主城区为主体,并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以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
6、城市性质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城市规模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8、常住人口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常住人口的规定,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以及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9、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10、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确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而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
11、历史地段
指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但尚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标准或尚未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
12、历史文化街区
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