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政府发债权限拟适度放开
地方政府发债权限拟适度放开
东方网4月22日消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2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张德江委员长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鸣起作的关于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飞作的关于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为规范航道规划、建设、养护和保护,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航道法草案的议案。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刑法有关规定的解释草案的议案、关于提请审议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解释草案的议案。
据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韩洁高立)是否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一直是预算法修改的难点和焦点。21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稿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适度放开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但同时设立多道“防火墙”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2012年6月提交审议的草案二审稿恢复了现行预算法不允许地方自行发债的规定,在第28条中明确 “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飞21日在作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时指出,草案二审稿在征求意见中收到意见提出,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适度放开地方政府举债的权限,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使其法制化、透明化,并就这些年来地方政府举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对相关规定作出修改。
草案三审稿在第35条中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般公共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
李飞说,三审稿对地方发债也规定了诸多限制,如明确举债主体为“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债方式限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用途应当是“一般公共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并“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债务还应有 “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此外,三审稿还在债务规模和管理方式上设“防火墙”:举债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同时,强调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管,如第78条将“经批准举借债务的规模、结构、使用等情况”列入各级人大对本级决算草案的审查重点,第93条对违法举债或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的,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篇: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中新网10月20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今天发布关于印发《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的通知,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试点省(市)发行的政府债券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采用单一利率发债定价机制确定债券发行利率,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通知全文如下:
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财政厅(局、委):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为加强对2011年自行发债试点工作的指导,规范自行发债行为,我们制定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强对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省(市)(以下简称试点省(市))的指导,规范试点省(市)自行发债行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2011年试点省(市)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
第三条 试点省(市)发行政府债券实行发行额管理,2011发债规模限额当年有效,不得结转下年。
第四条 试点省(市)发行的政府债券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2011年政府债券期限分为3年和5年,期限结构为3年债券发行额和5年债券发行额分别占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的50%。
第五条 试点省(市)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建本省(市)政府债券承销团。试点省(市)政府债券承销商应当是2009—2011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原则上不得超过20家。
第六条 试点省(市)财政厅(局、委)应当与本省(市)政府债券承销商签署债券承销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承销商可以委托其在试点省(市)的分支机构代理签署并履行债券承销协议。
第七条 试点省(市)可以在本省(市)政府债券承销商中择优选择主承销商,主承销商为试点省(市)提供发债定价、登记托管、上市交易等咨询服务。
第八条 试点省(市)发行政府债券应当以新发国债发行利率及市场利率为定价基准,采用单一利率发债定价机制确定债券发行利率。
第九条 发债定价机制包括承销和招标,具体发债定价机制由试点省(市)确定。
承销是指试点省(市)与主承销商商定债券承销利率(或利率区间),要求各承销商(包括主承销商)在规定时间报送债券承销额(或承销利率及承销额),按市场化原则确定债券发行利率及各承销商债券承销额的发债机制。承销总额小于发债额的差额部分,主承销商予以包销。
招标是指试点省(市)要求各承销商在规定时间报送债券投标额及投标利率,按利率从低到高原则确定债券发行利率及各承销商债券中标额的发债机制。
第十条 试点省(市)应当加强发债定价现场管理,确保发债定价过程公平、规范、有序进行。
第十一条 试点省(市)政府债券应当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集中登记、托管,债券发行结束后应当及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上市交易。
第十二条 试点省(市)自行发债收支实行预算管理,具体事项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09]21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试点省(市)政府债券会计核算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库[2009]19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试点省(市)应当建立偿债保障机制,在规定时间将财政部代办债券还本付息资金足额缴入中央财政专户,具体事项参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部代理发行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兑付办法〉的通知》(财库[2011]52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试点省(市)应当通过中国债券信息网和本省(市)财政厅(局、委)网站等媒体,及时披露本省(市)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状况等指标。试点省(市)在发债定价结束后应当及时公布债券发行结果。
第十六条 试点省(市)根据本办法制定本省(市)政府债券发行兑付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试点省(市)应当提前两周向财政部报送债券发行计划,并于发行结束后两周内报送债券发行情况。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权限放开申请书
编号:
WMCISJEA140527
情况说明 尊敬的公司领导:
现根据公司的安排,陈钢手里的独联体区业务全面交接给我。烦请公司领导批准放开原陈钢客户资料备份到服务器的查看权限。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销售科
海外营销部
2014 年 5 月 27 日
证明人:
部门审批:
管理部备案:
中心审批:
第四篇:马明哲:适度放开出口信用保险市场
马明哲:适度放开出口信用保险市场
时间: 2010-03-03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支持。
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同比负增长16%,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负的44.8%。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出台《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简称“国六条”),其中“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作为第一条被提出。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研究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竞争,支持出口贸易”。
出口信用保险是支持和促进出口的有力工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2001年成立,是我国唯一经营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财政全资拥有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经过迅速发展,为中国的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解决了出口企业的融资难等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的出口信用险模式和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无法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需要。
马明哲在提案中指出,我国目前的出口信用险存在覆盖率低、服务网点少、市场整体承保能力低三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出口信用险的商业化经营。
结合我国出口遇到的困难和国务院的政策导向,马明哲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持。提案中的具体措施有:第一,鉴于我国仍处于信用保险业务发展初期,目前可保留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地位不变,享有国家补贴。但同时按照国际常用的商业性(短期)和政策性(中长期)的分类,允许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支持;第二,长期来看,在市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借鉴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由国家指定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经营或者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第三,为了控制风险,保持险种健康经营,由保监会设立参与经营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的准入制度,以保证参与经营公司的质量。建立经营业绩定期汇报制度,便于监管整个市场能够稳健地向商业化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际通用的贸易促进手段,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对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的加快起着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许多国家都先后以不同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0%以上。纵观其发展历史,在信用保险发展初期,国家政策主导出口信用保险,用以支持出口贸易的开展。随着经验的增长和市场化的深入,将可市场化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通常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交由商业保险经营,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通常为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由国家指定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经营或者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据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用保险最为发达的欧洲地区为代表,信用保险业的市场化趋势正成为该行业的潮流,西方信用保险市场化步伐加快,变成以商业市场为主(尤其是短期险),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为辅的新格局。比如世界三大保险集团德国的 Euler Hermes、法国的Coface和荷兰的Atradius均是受政府委托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机构,业务已经占全球市场规模的80%以上,支持的全球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贸易强国的经验表明,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经营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篇:对地方政府发债难题待解的调研思考
2009年3月27日,总量为30亿元的2009年****自治区政府债券(一期)作为首期地方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公开招标。自此,总额为2000亿元的地方债陆续开始发行。那么,此举是中央将放开地方政府发债的积极探索,还是迫于当前扩大内需背景下缓解地方资金困难的无奈之举?人们将拭目以待。但是,不管怎样,此次地方债的发行,还是具备了
某种特殊的含义,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或许将开创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新纪元。如在预算管理方面,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全额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市、县级政府使用债券收入的,由省级财政转贷,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地方政府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管理。而允许届时还本确实存在困难的地方财政,经批准后可按一定比例发行1年~5年期新债券的规定,也为地方政府发债的常规化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然而,与发行前的轰轰烈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债上市以后,二级市场反应冷淡。究其原因,除了市场普遍认同的利率、“流动性折价”等因素以外,地方政府对债券的承载能力以及地方政府过去的债务情况也是投资者在选择地方债时考虑的因素。因此,从当前我国地方债发行的现状和遭遇看,建立地方政府发债的常规机制,将面临两大难点与考验:
一是地方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窘境。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当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要时,地方政府只能借助于债务融资。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收入层面相对规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但在事权划分方面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划分也比较模糊。于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财权逐层上收,事权逐层下放,而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导致的结果便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收支缺口不断加大,财政自给率低下,县乡财政困难现象愈发凸显。据统计,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给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102%下降到2005年的59%,其中省级财政自给率从1993年的68%下降到2005年的57%,县级从1993年的77%下降到2005年的47%,乡级从1993年的140%下降到2005年的77%。因此,发行地方债对收支缺口如此之大的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而地方债本身,也难堪其重。
二是地方政府庞大的存量债务隐藏着巨大的财政风险,成为地方债持续发行的巨大障碍。尽管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借债务,但事实上,由于收支矛盾突出,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举债行为,且其所负债务种类之多、负担之重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从当前政府统计口径看,地方政府总债务中包括直接债务、担保债务和政策性挂账三个部分。据统计,陕西省2007年底债务总额达1272亿元,相当于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2%,其中直接债务886亿元、担保债务345亿元、政策性挂账约40亿元;河南省2007年底债务总额为2171亿元,占gdp的14.5%,其中直接债务1805亿元、担保债务158.2亿元、政策性挂账208亿元。因此,有学者估计,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2008年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如此巨额的债务负担,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财政风险也因此不断加大,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头号杀手。
从国际经验看,地方政府发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债务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来源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便是发达经济国家也不例外。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当地方经常财政收入不能满足地方支出需要时,允许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我国,要真正建立起公开透明的地方债制度,上述两大难题必须先行求解,这是地方债务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降低地方政府对债务的依赖度。财政收入方面,要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把地方税制的改革和完善作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完善共享税制度的同时,努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税制体系,为地方政府履行自身职责提供更为坚实的财力基础;财政支出方面,要合理界定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针对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务,要将相关支出责任适当上移。与此同时,要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规范政府支出范围,切实解决政府越位问题,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转移支付方面,要加大转
移支付的力度和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的配套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财力水平确定有差别的资金配套比例,减轻地方政府资金配套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地方政府收支差额,提高财政自给率,降低其对举借债务的过度依赖。
其次,要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一要准确统计地方政府债务(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存量数额,这是制定债务化解办法的基础。二要对地方债务进行清理、归类,按照债务成因、性质和用途等,分清责任,区别对待。三要建立化解地方债务的长效机制。在明确偿债规模和偿债责任主体以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统筹规划,每年从本级政府经常性预算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偿债资金,开辟较为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形成目标明确、资金充足、实施有力的债务偿付机制。按照“化解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则,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数额,消除财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