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乐平市创业服务年活动营造浓厚氛围绩效考核
乐平市创业服务年活动营造浓厚氛围绩效考核
之新闻宣传资料汇编
新闻宣传报道目录:
以科学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张良华《 人民日报 》(2010年08月31日07 版)
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对于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有好的思路来引领,更需要有好的机制来保证。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管用有效的机制,不仅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思路,而且即使有了好的思路也难以落实。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江西省乐平市坚持通过健全和完善学习培训、项目落实、干部考核机制,完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保障,实现了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番。
健全和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完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正确,事半功倍。如何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思路?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乐平市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曾被评为江西省十强县(市)。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些有利因素却助长了部分干部群众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意识,影响了乐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实际,乐平市委、市政府从创新干部学习培训机制入手,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主动向先进地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解放思想学浙江”的要求,每年都选派中层干部到温州市等地集中学习培训;选派小分队到一些发达省份蹲点考察、招商引资,研究借鉴他们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家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增强了“慢进即退的忧患意识、挖潜创优的机遇意识、合作双赢的开放意识”。在此基础上,乐平市提出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化为重点,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民生保障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的发展思路。
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实机制,加快发展步伐。优质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抓好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抓手。抓好项目建设,既要注重项目引进,更要注重项目落实。乐平市在抓住国家扩大
内需机遇、大力引进项目的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项目落实机制,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建立项目责任机制,推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奖惩办法”的做法;建立项目调度机制,每月由书记召集四套班子例会,调度重点项目进度,每周由市长召集办公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具体问题;建立项目考核机制,所有项目都进行考核评分排名,考评结果在每月例会上通报、在每年的“两会”上集体亮相,并作为干部评价和使用的重要依据。3年来,乐平市共完成投资244.89亿元,居江西省前列。
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强化发展保障。正确的发展思路能不能得到落实,关键在干部。乐平市坚持通过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重德才、重政绩、重公论、重潜质、重结构”为导向,在全市乡(科)级领导班子中实行绩效考核,将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5项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力求准确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明确规定,在年度考核中5项重点工作综合排名末三位的乡镇(街道)干部原则上一个年度内不予提拔,单项工作排名末位的责任领导和责任股室负责人原则上一个年度内不予提拔。实践证明,这些做法不仅极大激发了全市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热情和干劲,而且明显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度。2009年,在江西省99个县(市、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调查中,乐平市名列第七。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乐平市委书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乐平建立农民工培训体系
江西省乐平市在实施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中,坚持把返乡农民工宣传教育与就业培训结合起来,与组织劳务输出结合起来,与全民创业行动结合起来,与园区特别是引进项目用工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以“学校、劳务市场等为主体,用工企业共同参与”的返乡农民工培训体系,并在广东、福建、浙江建立了驻外劳动保障站19个,为众多返乡农民工搭建了就业平台。目前,该市已有14.9万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占全市返乡农民工的93.6%。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市20个乡镇、269个村建立了一支长期为返乡农民工服务的队伍,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千人服务格局。稿件来源:农民日报责任编辑:蔡薇萍
乐平:懂技术的农民路更宽
http://.cn/wlb/nmrb/nb5/201004020052.htm
我到广东打了五年工,做的都是些粗活,没学到什么技术,工资不高,去年一遇到公司裁员,我就成了第一批被裁下来的富余人员。”近日,在江西省乐平市的一个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现场,来自众埠镇的马三保深有感触地说,“前一阵回来了,不用花钱还能学到技术,以后再出门就是技术工了。”像马三保这样,回乡后在劳动技术培训中心忙着学技术的打工一族有1280人。
学好技能再出门近年来,乐平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9.5万人,创经济收入超过8亿元。去年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农民工返乡。为了尽快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情况,该市充分依托市、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网络,系统地登记和了解务工人员的去留情况,掌握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第一手材料,及时明确了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措施和目标,特别是对专业设置、课时安排、就业安置和创业帮扶等都做出了统一的规划,并将其纳入了农民工免费培训的范畴,把这些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该市就业服务局确立了20多所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作为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重点培训实用性强的服装缝纫、电工、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汽车驾驶和建筑类等技能。该市还统一对学员进行免费考核和鉴定,给达到相关标准的人员免费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其实现再次就业提供技能资质,增加就业机会。
家门口也挣大钱在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的同时,该市引导农民工向城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流动,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人力资源外出向返乡创业致富这一更高层次的推进转化。有一部分返乡农民工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创业经验和技术,该市首先对他们的创业意识进行转变和培训,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接着通过实用创业能力的系统培训,引导他们进行创业分析、投资理财、成本核算、选择项目、构建现代企业管理运营理念,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信心。目前,申请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的达到100多户。为了给返乡农民工提供更
多的就业机会,该市按照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十项措施及有关精神,及时组织一些驻乐平企业招工招聘,一些大型企业还推出了“免费培训、合格就业”的招聘方案,积极吸收返乡农民工前来就业,“紧急招聘”的广告随处可见,返乡农民工高兴地说:“家门口能打工还能创业,机会比外面更多。”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责任编辑:蔡薇萍
江西乐平举行纪念《侨法》颁布20周年宣传活动
2010-11-01来源: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
[提要]”10月30日,江西省乐平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侨法》)宣传活动在西街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归侨侨眷前来咨询,他们围住工作人员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
中新网南昌11月1日电(程万海 何柳斌)“归侨侨眷离退休费、退职生活费是否可以由国内亲友代领?”10月30日,江西省乐平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侨法》)宣传活动在西街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归侨侨眷前来咨询,他们围住工作人员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
据介绍,目前乐平市有侨资企业4户,侨心小学5所,归侨11人,侨眷219户2012人,外籍华人189户1342人,华侨89户522人,港澳同胞217人,留学生102人,“这些年,随着乐平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国读书、做生意以及回乐平创业、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是《侨法》颁布20周年,《侨法》在市民中的宣传和普及也日益重要。”乐平市侨联副主席卢敏介绍说。
据了解,乐平是江西省重点侨务工作县(市),历年来,该市高度重视维护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工作,积极落实归侨侨务补助,建立节日走访制和“一对一”帮扶制,切实解决归侨侨眷的实际困难,对涉及侨务信访工作做到立接立办,办结率达100%,深受归侨侨眷的赞誉。
乐平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宣传活动中热忱解答归侨侨眷关心的侨务政策问题,向过往行人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侨法学习一问一答》宣传页等宣传材料等资料1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疑问30多件。
第二篇:营造文明城市浓厚氛围
江海街“四项”举措营造创建全国
文明城市浓厚氛围
为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来,江海街采取四项举措进行多方位宣传,一是内街内巷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如出版宣传墙报、张贴宣传海报等,向社区居民宣传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二是单位宣传。积极发动辖内机团单位、企业、商铺和学校开展创建工作宣传,做到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三是上门宣传。结合综治、计生等日常工作,逐家逐户上门派发各类宣传资料,做到户户有宣传,有效提高创建文明城市的群众知晓率和支持率。四是主题活动宣传。通过组织开展“文明交通从我做起”百日大行动等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张及倡议书,让群众了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曲江街道创新工作措施 营造文明城市创建
氛围
全市全国文明城市迎查动员大会后,曲江街道立即召开街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以舆论宣传为关键,环境整治为重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快速推动辖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是全面造势。全街道村、辖区、重点企业单位共悬挂条幅72条,制作宣传戗牌58块,发放宣传资料近
60000份,通过宣传栏、标语、问卷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营造浓烈的创建氛围,让辖区居民人人皆知,广泛参与。二是创新形式。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创新思维,多措施、多渠道发动宣传,主要有通过网站、短信群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通知每位居民,呼吁每位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创全国文明城市、做文明扬州市民”的宣传及文明礼仪讲座;组织小学生志愿者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口号写在扇子上,送给社区残疾人、居家养老及退休老人,既送清凉,又起到宣传文明创建知识的效果。三是强化督查。机关领导干部分别前往各自的挂包村、社区、企业单位,指导、监督基层单位开展创建工作,主要领导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确保创建工作不留盲点,不留死角,扎实高效地推动辖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第三篇: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
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 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
根据省、市文明办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手段,营造了浓厚的精神文明创建氛围,形成了一定的精神文明创建声势,为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召开有关部门专题会议,并协调各相关单位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与此同时,由县文明办制定下发了《“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和《各部门文明标识牌明细表》并下发到各单位,对文明标识牌的型号、尺寸、制作的数量及文明用语的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明确提出要把此次活动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文明单位保级、晋级和各党委年终评比的一项重要条件。
我县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全县人民“讲文明、树新风、重道德”的创建热潮,营造了精神文明宣传的浓厚氛围。
1、新闻舆论宣传,增强宣传力度。
县电台、电视台通过开设“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活动专栏,对全县创建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报道。县电视台在每天早午晚播报新闻之后的三个黄金时段,全屏播出 “营造浓厚精神文明创建氛围,掀起精神文明创建热潮”活动宣传标语。
2、网络声讯宣传,扩大宣传覆盖面。
我们积极协调县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公司,利用彩玲、短信、手机报等声讯媒介,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发送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语和创建常识,目前已发送宣传短信4200余条(次),扩大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
3、社会宣传,借力使力。
在社会宣传方面,我们整合各单位力量,加大了投入力度。近期投资16万元,制作高速公路入口大型广告牌1个,县内中岗楼体大型广告牌1个,县委、县政府门前、文化活动广场、商业步行街等重点位置共设立中型广告牌12个;制作“讲文明、树新风”文明车贴500个,宣传条幅50余幅;制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画500份。通过这些宣传教育手段,全方位来提升全县精神文明创建宣传力度,真正营造了浓厚的精神文明创建氛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深入细致的工作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目前我县的精神文明宣传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广大市民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精神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切实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人人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热潮。
第四篇:强化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强化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 “市容整治与景观建设”活动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为切实解决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品位问题,以活动为契机,将市容整治和景观建设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活动切实推动市容整治和景观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宣传工作,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投身到全区市容整治与景观建设活动中,自觉提高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市容整治与景观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开展“五进”活动,加大对广大市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成立了市容市貌整治宣讲团,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的“五进”活动,先后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和个体工商户中,开展了以城市卫生管理、交通安全、社会礼仪等为内容的“百场讲座”活动,受教育面达13000多人次。宣讲期间,会场内外站满了前来听讲的市民,整个会场座无虚席,反响强烈。各成员单位也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区工商局开展了对个体工商业者的诚信服务和规范经营秩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与个体工商户签定了“五包”责任书;区教育局及各学校也对广大师生进行了以市容市貌整治工作为重点的专题教育,并划分了卫生责任区,签定了卫生整
治和文明礼仪教育责任书。与此同时,各乡镇(街道)相继召集农村、社区干部召开会议,分层次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意义,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市容整治与景观建设活动的自觉性。
二是全方位开展宣传,营造市容市貌整治的强大舆论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先后在报刊上刊发新闻稿件共计十余篇,电视台共播出各类新闻稿件157篇。加强舆论宣传,各部门单位共悬挂各类宣传标语126条;向广大市民编发文明礼仪短信35000条(次),在电视台联合制作宣传公益口号42条。加强资料宣传,先后编印各类教育宣传资料3.4万份,其中,由区文明办编印了《市民文明公约》10000份;城市管理办公室印发《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宣传单15000份。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扩大教育宣传效果。教育系统在全区城乡中小学开展了“讲文明、树形象”市容整治与景观建设活动启动仪式,开展了“讲文明话、行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万人签名活动,并给学生家长发放了“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积极投身市容整治活动”为主题的倡议书;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巡展宣传”活动,共展出70余块内容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规、禁毒拒毒、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知识展板,参观学生达到2万多人(次),持续巡展40余天,教育广大青少
年增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意识;印发了《不文明行为问卷调查》2000份,列举了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不文明行为50项,向社区居民、机关干部、在校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收回1980份;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发出《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文明祭扫活动的公告》,在电视台制作播出了主题宣传公益广告10条,在各居民小区张贴了文明祭奠的倡议书,社区干部在清明前后进行昼夜巡逻检查,制止市民在城市的乱焚烧、乱祭奠行为,市民在城区祭奠的现象较往年大幅度减少,保洁意识、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四是强化督查,狠抓教育宣传工作落实。为进一步推进各单位、各部门市容市貌整治教育宣传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3月中旬以来,领导带队,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先后深入各级党政机关、工商企业、街道社区等单位,对市容市貌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教育宣传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督查中,对各责任单位深入开展教育宣传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及时给予了肯定,对工作开展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部门单位提出了批评,并通知限期补课、整改,通过督查检查,使活动向纵深推进。
第五篇:如何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如何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一种人文环境及这种人文环境在教师身上展示出来的人文精神。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至少应该具备两大特征:一是教育科研行为的自觉性,即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是因为某种外在压力或个人功利的被动行为,而是出于一种职业内在需求的主动自觉行为;二是学术环境的开放性,即既有学校统一的、富有弹性的教育教学规范,又有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教师思想活跃,改革创新意识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
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批量”诞生和成长的摇篮。要形成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就必须实现教育科研的群众化,即教育科研必须在广大教师中得到普及,形成“无处不科研,无人不科研”的局面。因此,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应当以实现教育科研群众化为中心,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教育科研观念。观念支配行动,教育科研观念制约和影响着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心理、情感、意志和毅力。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科研观念,才能将教育科研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学校管理者要使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形成关于教育科研良好的舆论主流。首先,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育科研与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不会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教师,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意识。其次,要引导教师克服和消除错误的教育科研观念,如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是专家、学者专利的“教育科研神秘观”;害怕搞教育科研影响升学率,影响教育质量,怕但风险的“教育科研恐惧观”;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个人名利思想表现的“教育科研名利观”;认为搞不搞科研照常教书的“教育科研无用观”,等等。
第二,抓教育科研骨干。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形成过程呈现出不均衡性,即总是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科先动起来,既而带动全校教育科研的滚动发展,促进浓厚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因此,必须抓骨干,树典型,带全体。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科研骨干力量,并通过总结宣传骨干教师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骨干教师的科研成果,或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感到教育科研既可望又可及,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结成科研帮扶对子,或成立以骨干教师为首的各种课题小组,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第三,抓教育科研普及。教育科研的广泛参与是形成浓厚教育科研氛围的重要条件,学校要采取措施,调动全体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普及活动。首先要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为许多教师不是不想,而是不知道怎样开展教育科研。其次要普及科研任务。学校应当将教育科研作为刚性任务落实给每一位教师,做到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任务,不留科研空白。同时,普及教育科研,还应当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差异性原则,即要根据教师科研能力、学科性质、特长
优势等差异,分层次、分类别给教师下达科研任务。二是渐进性原则,即对教育科研不熟悉或能力较弱的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从解决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开始,从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三是保护性原则,即要允许教师出现失误甚至是失败,保护教师的教育科研权利;对教师的科研成绩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发现、总结和表扬鼓励,保护教师的教育科研兴趣。
第四,抓教育科研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是形成浓厚教育科研氛围的重要保证。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教育科研制度,包括申报立项制度、经费资助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等等,使教育科研工作有序开展,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抓教育科研活动。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有四种形式:一是会议活动,如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以及学术讲座、报告会等等;二是校际之间、与其他学术团体、科研机构之间的联谊活动,这种形式比较往往比较灵活,活动内容也不仅限于学术方面;三是竞赛活动,如优秀论文评选、教学技能竞赛等;四是观摩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外出考察学习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接受熏陶、提高能力。
第六,抓教育科研硬件。教育科研氛围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软环境,但这种软环境的形成离不开硬环境的建设。因此,学校要想方设法保障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所必要的设备设施,加强学校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电教器材以及电脑网络的建设,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抓教育科研网络。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加强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保证教育科研有计划、有领导的进行。目前,许多学校建立了与教导处并列的教科室,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主管,并在教科室下设中心教科组、学科教科组(年级教科组),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科研与管理网络,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提高,逐步推进,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教育科研氛围的形成。其次,学校在加强内部科研网络建设的同时,应当与校外科研组织、学术团体、兄弟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形成纵横交错、开放式、立体化的科研网络,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教育科研氛围不断积聚,日益浓厚。
浓厚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和检验标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
一、学术氛围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学术氛围是通过各类学术性制度和活动积淀形成的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
反映,包括制度氛围和观念氛围。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启迪思维,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开拓研究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广而博、专而精”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要求研究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着浓厚学术氛围的综合性高校,多领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丰富多彩。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活动,可以从中获取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知识来源,完善知识结构。
(二)培养科研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研究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听取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讲研究思路、方法,感受他们探求的执着和成功的喜悦,能激励研究生热爱专业,在进取中品味人生,在求知中修身养性。浓厚的学术氛围还能促进研究生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提升科学素养。
(三)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主。发散思维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变通性, 即灵活改变思维方向和思维路径, 触类旁通;二是独特性, 即从不同角度、用新观念思考问题, 得出独到的见解。学术活动采取交流、讨论的方式, 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与碰撞, 可使研究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思维路径去思考问题,突破因长时间钻研某一狭窄领域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局限,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路, 从而形成创新思维,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改革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
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科学的培养体系。高校要下力气改革课程设置,修订培养方案,通过完善的培养环节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首先,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数,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第三,修订培养方案,将定期进行学术报告、选听和参加学术报告作为必修环节,计入学分,建立起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的制度。
(二)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创造性氛围。分析发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大多出自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国际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大师以及我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很多来自同一个研究单位,从事相近的研究。其中的奥秘就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秀学术团体的熏陶和启迪,可大大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性思维水平。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基本的仪器设备,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基本保证。因此,高校应该着力培育优良的学术环境和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我校结合国家、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创新工程中心等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对相关和相近学科进行整合,搭建创
新平台,引进高水平人才,对于科学研究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潜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强化导师创新意识
研究生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导师的创新意识在于能高瞻远瞩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融合不同学科领域或同一领域不同方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要鼓励研究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遴选、培训和考核工作,要强化导师的创新意识,把科研工作的创新性作为导师的核心能力素质。
(四)制定配套措施
首先,学校要重视研究生学术氛围的营造,完善相关制度。如鼓励研究生成立学术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等,对各类学术活动进行指导,定期对学院和社团的学术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形成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学院和导师要重视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和质量,进行必要的指导。学院要多举办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第三,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学术活动的重要性,由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第四,学校要对各类学术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活动场所,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实践
(一)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为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教育部2003年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从这一计划的实施目的和要求来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交流平台的构建是这一计划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各高校认真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并提供经费支持,发动研究生积极参与交流学习。如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分别承办“中国三农问题”、“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
2007年,山东省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我校承办了以“聚焦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首届“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农业与生物技术分论坛”。我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石油大学承办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分论坛”、青岛理工大学承办的“土木建筑与环境分论坛”、山东师范大学承办“物理科学与技术分论坛”等,参会同学提交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论坛优秀奖。
基于不同社会热点问题涉及不同学科的一系列国家和省研究生创新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多领域、高起点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参加相关学科的论坛,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定期举办学术活动
我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开展,指导和支持研究生会自主、定期、规范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自2004年起,我校每年组织研究生举行学术进展报告会,主讲者主要是二三年级的博硕士研究生。报告会由校院两级研究生会精心组织,参与人数多,影响
广泛。
研究生的学术进展报告定期举行,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勇于突破常规,提出创新观点,相互切磋,在研究生中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对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全校研究生互相学习、交流学术的平台。
研究生会开展的“名家讲坛”以系列报告会的形式,就研究生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展开系列报告及讨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提供更科学的科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