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仅供参考,自主选题,柜式规范,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
1、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试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以人为本”的思想。
5、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迷信的根源
6、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你认为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让人真正爱智慧。
7、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终极真理。
8、以自然科学某学科的内容或发展史为例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以大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例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0、以名人的成长历程为例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1、以名人的成名过程简析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相互关系。
12、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阐述某件当前重大时事。
13、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调节。
14、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15、以著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为例阐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6、当前应当怎样正确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
17、以宜宾或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例讨论:为什么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18、任选社会意识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9、任选社会职业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20、任选一种当前的热门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二篇:马原课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本题目仅供参考,各位老师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自主决定选题;要求各位老师对学生提出比较正规的论文规范,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注释都要有)
1、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试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以人为本”的思想。
5、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迷信的根源
6、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你认为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让人真正爱智慧。
7、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终极真理。
8、以自然科学某学科的内容或发展史为例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以大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例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0、以名人的成长历程为例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1、以名人的成名过程简析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相互关系。
12、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阐述某件当前重大时事。
13、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对人的心理与生理活动的调节。
14、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15、以著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为例阐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
系。
16、当前应当怎样正确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
17、以宜宾或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例讨论:为什么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18、任选社会意识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9、任选社会职业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20、任选一种当前的热门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
第三篇:马原课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论文参考题目
(本题目仅供参考,论文规范键词、引:摘要、关言、正文、结语、注释都要有;文章字数文科生2500字以上,理工科学生2000字。)
1、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证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以人为本”的思想。
4、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当前中国社会迷信的根源
5、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终极真理”,所谓“普世价值”是不是终极真理。
6、以自然科学某学科的内容或发展史为例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7、以大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为例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8、以名人的成长历程为例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9、以名人的成名过程简析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的相互关系。
10、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阐述某件当前重大时事。
11、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说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12、以著名人物的奋斗历程为例阐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3、当前应当怎样正确和评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命题?
14、以宜宾或某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例讨论:为什么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15、任选社会意识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6、任选社会职业的一种,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
17、任选一种当前的热门社会现象,从哲学角度阐释其存在的原因,做出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
18、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第四篇:马原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三十多年来的贫富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仍处于不平等状态,所有制关系的调整与变动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在渐次削弱。治理对策应该从切实提高劳动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毫不动摇地坚持“两个主体地位”,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有力保障等方面入手,从而为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键词】 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 GDP 和人均收入都出现了超常增长 而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1994年,我国贫富差距是逐渐上升的,在 20 世纪 90年代末出现短暂的下降后,又开始逐渐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将通过马克思经济学深入分析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成因,进一步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认识。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状况
改革前夕及改革初期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总体上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在0.2 以下,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在 0.21 到 0.24 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逐年扩大,2000 年达到0.417,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 的警戒线,此后一路上扬,2003 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48,2008年达到 0.466。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居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之首的美国。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二、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探讨
导致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又有政府行为方面的因素;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仍处于不平等状态
贫富差距源于收入分配不公,而收入分配不公又源于初次分配 对初次分配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对此,马克思也曾做过形象描述: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交换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决定本质上正如马克思先前所描述的一样,而且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劳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动愈发不利于劳动者。2.所有制关系的调整与变动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在人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由以前的相对平等状态变成现在的完全不平等状态,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掌握着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而广大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在这种境遇下,为了利润最大化,一些私营企业主总是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不能再压低的水平。一些企业领导层凭借自身行业优势,在使自己获得高额收入的同时潜在地抬高了本行业职工的福利收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高收入利益群体,拉大了不同行业职工个人收入的差距,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3.以 按劳分配 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在逐渐弱化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具体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在分配方式上只能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不同人群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性质及其多寡不同,而且呈现出“多者愈多”“贫者愈贫”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这就必将导致“按劳分配”逐渐被“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取代,使得当前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三、解决贫富差距的路径初探
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扭转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有利条件。
1.切实提高劳动在收入中所占比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资强劳弱的现实境遇下,要切实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一是要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刚性增长机制,保证职工工资性收入和平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都不能低于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工资协商制度,通过三方协议来解决相应主体缺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工会阵地建设,完善工会相关法律法规,使工会成为劳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路径。三是要认真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的相关规定,促使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落到实处,严肃查处企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不良行为。
2.毫不动摇地坚持 两个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企改革 创新国企运行模式 大力发展各种集体经济等手段使公有制经济以更大规模 更快速度发展;必须在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提高公有制经济质与量的同时,保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尤其是在总利润,总就业人数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只有保持这样一种优势,才能为实现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3.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新探索,要求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在这一总体思想指导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变GDP至上的观念和做法,要求发展要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这说明我们不能总是靠牺牲公平来保持经济增长,因为这种增长是竭泽而渔,不可持续既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精神相悖,也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全会还特别强调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应该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指导思想,这就突破了促进农业发展就是帮助农民的理论,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高度肯定,必将对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资本论: 第 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4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第五篇: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今已有三十三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三十三年,也是坚定道路深化改革的三十三年。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头等大事。
关键词:结合国情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党政建设
正文:
首先,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又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革命前辈已经指出道路,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很好的验证了这一道路的正确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结出了两大理论硕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理论成 果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理论成果为邓小平理论。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迪,其中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是善于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的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永远常青的科学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创新是我们党和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辟了一条在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的抉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包括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概括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在“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指导下,不断解决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这两大课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新时期如何坚持从严治党①:从严治党 首在落实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就做不到从严治党。经过这些年努力,各级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抓好党建,是各级党组织最大的政绩。“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连日来,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对领导干部的考核问题自去年以来颇受高层重视。特别是去年12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新时期如何坚持从严治党②: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 拧紧思想建设“总开关”,确保党员、干部精神上不跑冒滴漏 ;今年4月29日,中央纪委发布了四川省原副书记李春城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消息,通报指出,李春城“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巨额损失”。让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谨防“牛栏关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社会,政党作为一个组织,要想运行得好、有战斗力,制度保障是最基本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总书记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放在一起强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认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不能是两张皮,各干各的,而要相辅相成,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总书记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放在一起强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认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不能是两张皮,各干各的,而要相辅相成,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今年4月29日,中央纪委发布了四川省原副书记李春城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的消息,通报指出,李春城“滥用职权进行封建迷信活动,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巨额损失”。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谨防“牛栏关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代社会,政党作为一个组织,要想运行得好、有战斗力,制度保障是最基本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总书记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放在一起强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认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不能是两张皮,各干各的,而要相辅相成,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新时期如何坚持从严治 党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 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保持自我警醒的重要方式。新时期如何坚持从严治党④:让干部时时感到戒尺就在身边 从严选任,防止“带病提拔”从严考核,防止“为官不为”从严监督,“为官”就该“不易”新时期如何坚持从严治党⑤:改作风,一场输不起的战斗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