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克兰的来龙去脉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和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
2013年11月24:十万人走上基辅街头抗议,促使政府回到通往欧盟的道路上。
2013年11月30日:危机爆发:政府触动“金雕”特警部队,暴力驱散和平抗议,正式点燃危机导火索。
2013年12月1日:抗议者下午对乌克兰总统办公厅周围路障发起冲击,有人驾驶铲车冲向特警组成的人墙。抗议者和特警的冲突进一步恶化,警方和抗议者均有人受伤。2014年1月16日:乌克兰政府通过反示威法,对公众集会进行严格的限制。
2014年1月19日:乌克兰首都举行的示威集会演化为暴力冲突。抗议者向防暴警察投掷烟雾弹,警察还以催泪弹。参加集会的有约1万人,他们试图进入政府部门所在的街区。2014年1月24日:总统亚努科维奇承诺修改限制公众集会的新法案,对政府也进行改组,并特赦没有犯下“严重罪行”的示威者。反对派不同意,坚持要求总统辞职。
2014年1月28日: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提出辞职,希望能让乌克兰冲突各方达成妥协方案,结束冲突。
2014年2月14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大赦法”,其将于17号生效,在2013年12月27日至2014年2月2日期间被逮捕的公民都将被赦免。
2014年2月18日:动荡再起。上午。乌克兰示威者在首都基辅议会大楼附近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至少25人死亡,近千人受伤。当晚警方开始实施清场行动。
2014年2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和3名反对派领导人签署和解协议,将提前举行总统大选,恢复2004年宪法,限制总统权力,将总统部分权力分配给议会,他承诺邀请反对派加入政府,组建联合政府。
2014年2月22日:反对党主导议会并通过释放前总理季莫申科,解除亚努科维奇总统职务等一系列决议,确定5月25日将举行大选。
2014年2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布对亚努科维奇的逮捕令,他最后一次被人目击在克里米亚半岛。有报道称其曾试图飞离乌克兰,但其飞机从顿涅斯克离境的申请被乌克兰边防部门拒绝,理由是飞机未获离境许可。
2014年2月28日:当日凌晨,克里米亚一座民用机场被俄军短暂接管。俄确认装甲部队在克里米亚里行动,但否认在克里米亚进行广泛部署,称其实质在黑海舰队及其附属哨所反恐,未违反俄乌基地租借协议。
2014年3月3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鉴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违反七国集团和八国集团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美国决定暂停参加八国集团峰会的准备活动,知道形势允许八国集团展开重要讨论。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公布,克里米亚宣布独立并加入俄罗斯联邦。
第二篇:乌克兰局势
引起街头政治的是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一项决定。他决定不签署与欧盟深化融合的历史性协议,转而寻求与俄罗斯巩固关系。这项协议为乌克兰融入欧盟打好地基.乌克兰成为欧盟联系国,欧盟提供15亿欧元补助,并动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未来7年提供175亿欧元贷款给乌克兰。
乌克兰向西靠,让普京沉思默想。一场围绕地缘政治和战略版图的格斗就此拉锯。俄罗斯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但为了势力范围不被缩减,还是下决心开出高额价码,给乌克兰提供110亿美元的贷款,在能源供给上打折。
但政治从来都不是用钱能搞掂的。从苏联解体,到2004年“橙色革命”,再到现在,乌克兰始终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俄罗斯母亲”衍生出的一个变体,却又不知道究竟归宗何方,成为欧洲的一部分是最直接的冲动。乌克兰的西部,与波兰接壤,而波兰已经融入欧洲文化圈。当靠近欧盟的协议被总统否决后,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上便出现抗议人群。
具有威权政治思维的总统亚努科维奇,忘记了自己上台是为了平衡欧美力量。他知道乌克兰人不反俄,但也目睹波兰融入欧盟后的新姿,独立自主是民心所向。可是,他没有马上回应示威者解散议会的要求,而是坚持自己的权威,结果反对者变本加厉,把他描摹成甘当“俄罗斯从属”的形象,进而提出更高要求,宣称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加上欧美的鼓噪,乌克兰当政者愈见被动,到了不得不清场的尴尬境地。执政者和反对者,共同酝酿了“双输”游戏。
颜色革命(Coulor 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参与者们通常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拥护民主、自由以及国家的独立。他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目前颜色革命已经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这几个国家取得成功。
颜色革命发生的国家一般游离在西方价值体系之外或者社会制度之外。这个以前苏联最为典型,当然独联体国家也都具备这特点。在苏联后期,国家信仰体系崩溃,西方价值观乘虚而入,在社会上造成了思想的混乱,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运动又加剧了国民的迷茫,所以,在国家分裂的关键时刻,丧失国家信仰的军队以及政客都束手无策。属于西方价值体系内的国家没有发生颜色革命,他们叫政权轮替,不叫革命。
对于颜色革命的国家而言,颜色革命只是形式上换了一种制度,思想是引进了西方观念,但实际上对本国的利益损害也很大。这些国家普遍比较落后,而且处于大国交锋的前沿,他们之所以被利用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地位和地理优势,西方国家拉拢他们不是为了让他们强大起来,而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而把自己的发展寄希望于将自己作为挡箭牌的西方国家身上,本身就是弱智的体现。所以,革命后,格鲁吉亚被俄罗斯人暴揍了一顿,乌克兰国内局势始终动荡不安,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国内局势也存在进一步混乱的可能。
第三篇: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
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国际敏感问题。为此,必须引导学生从古代、近代、现代史中理清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搞清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古代史中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卫温至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处在郑氏子孙统治下,通过1683年澎湖一战,施琅打败郑克塽,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2、近代史中台湾问题
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但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二战后期,国际社会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把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签署《波斯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归中国版图。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败退后退踞台湾,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3、现代史中台湾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一直为实现祖国统一努力奋斗,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使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实行第三次合作,阐明了中共对台湾当局的态度,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表明中国领导人的设想,已成为一种国策,具有法律效力。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频繁,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台独”活动日益嚣张,台湾当局不断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言行,明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对台湾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如果出现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等严重问题,中国政府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完成祖国统一,包括使用武力手段。
第四篇:乌克兰局势分析
乌克兰政治危机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乌克兰政治危机,体现了地缘战略地位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乌克兰自身的内部冲突及美、欧、俄三股势力介入的原因,结合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运用分割的手法,详细分析三股势力各自的利益目的,从国际的大视角分析此次政治危机的更深层含义,从而展示出当代国际间利益斗争的最新动向和一些常用手段,使我们从中感受到当代国际斗争的严酷性,为我们自身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关键字】地缘战略意义战略利益国际斗争
2004年11月21日,位于原苏联欧洲部分西南部的乌克兰在第一轮总统选举中无候选人超过得票法定的半数的情况下,根据乌克兰选举法,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前两名――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和反对派“我们的乌克兰”领导人尤先科之间进行第二轮投票。22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了选举结果。宣布现任总理阿努科维奇获胜,俄罗斯总统普京立即发出贺电,但官方公布的选举结果与部分西方国家支持的民意调查机构的结果相反。尤先科遂以选举过程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为由,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得到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支持,并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23日,反对派候选人尤先科在乌首都基辅自称获得了选举胜利,并在乌议会大厦内象征性地宣读了就职誓言。26日,由欧盟负责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立陶宛总统阿达姆库斯、欧安组织秘书长库比斯、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等各方调解代表到达基辅进行谈判,但首轮国际调停以失败告终。同日,乌克兰东部工业重镇哈尔科夫州州长宣布,将在该州实行自治并控制辖区内军队,以防被尤先科的极右派系所操纵。卢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州以及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则呼吁,联合建立东南乌克兰自治共和国,并希望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当地时间11月28日晚,顿涅茨克州苏维埃(议会)还举行紧急会议,决定于12月5日就自治问题举行地方全民公决,但由于投票人数没有达到法定要求,所以**无效。西部的利沃夫州、伊万·弗兰科夫斯克州、沃伦州等州的议会则提出承认尤先科为总统。12月10日,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修改宪法和选举法的法案后,反对派领袖尤先科宣布“橙色革命”成功,并呼吁支持者结束围堵政府建筑物的行动,返回家园。12月26日乌克兰举行了第二轮总统选举的重新投票,28日,乌克兰选举委员会公布了第二轮总统选举重新投票的结果,尤先科以51.99%的得票率领先于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的得票率44.19%.欧盟、北约和美国对大选结果表示欢迎,而独联体观察团则坚称本轮选举为“非法”.。现任总理亚努科维奇表示会继续抗争。
这次乌克兰选举危机的爆发,其中蕴涵着新一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角力,这不是单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综合性的,包括国际间的斗争等众多因素共同干预下所造成的,其中最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其本身的地缘政治特点和政治形式,外因则包括乌俄,乌美(欧),俄美的三个利益体之间的对各自利益之间的争夺,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这场危机的发生。
一、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特点
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之父麦金德提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控制了世界。”麦金德在其全球战略“三段论”中,把大国“控制东欧”视为“主宰世界”的第一步,虽然限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没有估计到空中力量、火箭技术的飞速 1
发展和导弹的威力,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从拿破仑和希特勒欲称霸欧洲而多次东进想控制欧亚大陆岛的“心脏地带”,以及大陆腹地所具有的基本的地理优势证明,“大陆心脏”的确具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乌克兰则恰好处于这一大陆心脏之中,因此,历史上欧亚大陆强大的民族或力量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乌克兰。大约从14-15世纪起,当乌克兰人开始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出现的时候,乌克兰就遭到了蒙古鞑靼人、日尔曼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开始,乌克兰处于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之下。1654年东乌克兰归并俄罗斯。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再次归并俄罗斯。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被德国军队占领。1944年重新解放。直到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持续几百年的被控制状态才宣告结束,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解放。乌克兰的出现,在欧洲上比德国的统一更具地缘战略意义,使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更具安全感,而且乌克兰矿产丰富,西部农业实力雄厚,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原苏联主要的粮食供应地,东部重工业发达,是原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原苏飞机引擎90%由乌克兰生产,原苏6个军舰厂有3个在乌克兰,加上东部靠近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加上乌克兰拥有极具战略意义的黑海出海口,所以它极大地影响着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活动,假如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在黑海的主导地位也会因此而丧失。因此乌克兰处在的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希望重新崛起的俄罗斯和希望抑制俄罗斯的西方国家的必争之地。
二、乌克兰的政治现状
1、乌权利体制失衡
在乌现行宪政体制下,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权力过于集中,议会对总统制约能力有限,而政府就是一个总统的执行机构。总统有权解散议会,经议会批准任命总理、总检察长,有权直接解除总理和总检察长职务、任命各地方政府领导人。议会有权弹劾总统,但程序非常复杂。不过由于总统库奇马比较注重维持国家的稳定,所以之前的乌克兰并未出现严重的动荡,但自从2002年议会选举,以尤先科为首的“我们的乌克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团,反对派与当权派在议会的斗争自此成为乌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当时反对派领袖尤先科已经开始积极谋划赢取2004年的总统大选,使库奇马倡导的平衡权利的修宪改革未能在大选前通过,引发了乌克兰政治危机的体制根源。
2、乌经济东、西部发展失衡
乌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和欧盟。乌传统优势出口商品是冶金、化工、机械、军工产品,而这些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仅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占乌全国的60%—70%。此外,东部地区工业发展能源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收入主要来源于与波兰等国的经贸往来,但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乌西部地区被挡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地缘性决定,前者要求密切与俄的合作,而后者希望尽快融入欧洲。经济利益决定了东西部之间的深层次矛盾,这一因素被乌两位候选人在大选中加以利用。
3、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冲突
乌克兰现有版图的历史不足70年。1939年以前,乌西部地区基本上在其他国家的版图里。苏联成立时,西乌克兰仍被罗马尼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占据。在加入苏联时,乌是分东、西两个乌克兰先后加入的。西部地区是乌通向欧洲的走廊,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乌克兰族和波兰族、犹太族、白
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天主教,说乌克兰语。由于长期不在乌克兰的版图里,这个地区乌克兰人脱离苏联的独立要求曾经很强。东乌克兰则是另一种情况。它与俄罗斯接壤,是乌重工业区,主要工业有机械制造、冶金、国防军工、航天航空、造船业等,是乌国民经济的支柱。这里与俄经济联系最密切,人文也最相近。信仰东正教的俄族人主要聚居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克里米亚等东南部地区。自乌独立以来,东南部地区居民主要说俄语,在地缘、历史、感情上很难接受苏联解体的现实,曾经提出过区域化或实行联邦制国家的要求,还提出过分离主义口号。比如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要求回归俄罗斯事件,1993年顿巴斯(由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组成)要求地区独立等。可见,乌社会地域分化由来已久。
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二轮总统选举结果一出来时马上对亲俄候选人现任总理阿努科维奇发出贺电,虽然后来乌议会取消了第二轮投票的结果,俄罗斯也被很多学者认为它判断局势出现了失误,但是从这一事件可以发现,俄罗斯对乌克兰局势的发展是十分关注的,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乌克兰对于俄罗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不断拉拢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并最早同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成立了独联体,目的是给自己留有重新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机会,而且乌克兰是俄罗斯与欧洲的缓冲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假如乌克兰投靠了西方,那么从俄国边境到首都的一大片平原便会完全暴露在西方的面前,如果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那么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型进攻武器就可以长驱直进,深入俄罗斯腹地,这对俄罗斯必然是一种致命的威胁。而且乌克兰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路上走廊,并且乌控制的黑海也是俄罗斯对外经贸的主要海上通道,所以除了军事价值以外,乌对俄还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所以俄罗斯政府一直采取很多对策,以确保乌克兰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之下,并且加紧对东部经济的控制,而且俄罗斯还利用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人亲俄的情绪,牵制乌克兰的离心倾向,同时防止北约的东进,阻止乌克兰被纳入北约的势力范围之下,利用黑海舰队对乌进行威慑,以保证俄罗斯在乌利益不受损害。在这次选举中,俄罗斯还动用政府资源或国营控制媒体替旗下候选人助选,而且事后对“橙色革命”的强烈抵制更是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由于乌克兰问题涉及到了俄罗斯的根本利益,所以俄罗斯轻易不会放弃对乌克兰政局施加影响,轻易让步。
四、美欧对乌克兰的战略渗透
由于乌克兰是欧洲能源供给的一条重要通道,如果乌克兰的“亲西”候选人当选以后,还会为欧盟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所以由于伊拉克战争而一度冷淡的美欧关系又再活跃起来,欧盟也成为了美国对乌干涉的一个主要的响应者。美国更是这场事件中的一个主导角色,因为美国在苏联垮台以后,表面对俄罗斯的关系还算过得去,但从未放弃对俄抑制的戒心,担心俄罗斯会吸收前苏联残余的力量后重新崛起成同自己对抗的大国,因此美国从不放弃对前苏联地区的拉拢和侵蚀,以不断弱化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还借助北约东扩,将军事力量拉到俄罗斯眼皮底下。去年美国在格鲁吉亚主导了“玫瑰革命”并获得成功经验以后,认为这种形式的“革命”是达到美国战略目标的最佳手段,因此在乌克兰的选举中再次上演一场“橙色革命”,企图使乌克兰站在自己一边,从而形成对俄罗斯的包围圈,进一步打压俄罗斯的发展空间,而且美国深知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所以在此次政局危机中也显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过去两年中,美国政府先后通
过多种渠道,向乌克兰境内的反对派政治组织提供了总价值超过6500万美元的各种类型支持,并且为反对派候选人组织竞选顾问团,还竭力煽动乌克兰人民的反俄情绪,以影响乌的选情,希望对自己有利的候选人上台,谋求不断扩大美国在乌的影响力,加上有欧盟的应和,使得美国更占优势,因此美国对此次危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从这次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乌克兰的选民们被分割成立场界限分明的两大阵营,每一阵营的选民都为了能带给自己利益的候选人上台,而不惜一切进行斗争,而外国势力更是借助于这个机会,极力扩大自己在乌克兰的影响力,完全不考虑乌克兰人民的民主和主流民意,毫无掩饰地挑选自己在乌克兰的代理人,使乌克兰的国内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民众进一步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也使乌克兰成为了美欧与俄角力的战场,反映了在大国之下的小国被大国们任意摆布的现状,成为大国斗争的牺牲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在一块民主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土地上面进行所谓的民主普选,一旦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或者有外国势力的介入,那么带给人民的将不是民主的果实,而是斗争,**与分裂,带给国家的,则是更持久和更严重的伤痕。由此可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我们,坚持一种循序渐进的民主化进程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不能在条件和人民民主心理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接受西方国家的民主的糖衣炸弹,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乌克兰危机最后的走向如何,经过这场危机以后,欧洲的格局必将发生一场不可低估的改变,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国际间斗争格局的改变,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转折点。
第五篇:乌克兰局势之我见
李禅2011051290信息工程
乌克兰局势之我见
自2013年底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一举动引发了乌克兰亲欧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后,乌克兰局势不断的升温:从一开始的示威,到乌克兰内部党派的斗争,到现在的在俄罗斯、欧盟、美国三方势力两大阵行的干预下的内部动荡,现在甚至有人觉得乌克兰内战一触即发。短短的几个月,乌克兰局势房展之快,出人意料。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如此紧张的乌克兰局势呢?就我之见,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首先,我认为乌克兰内部本来就存在的“亲俄”和“亲西方”两种不同的势力直接导致这一次乌克兰的危机。任何一边的势力当选执政者,就会有另外一边的势力来反对,“亲欧洲”的人当选,那么“亲俄”的人就会来反对,同样,“亲俄”的人当选,那么“亲欧洲”的人就会来反对。而且这两边势力不是说谁占绝对的优势,基本上是比较平衡的两股力量,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导致类似这次乌克兰的危机。
其次,俄罗斯、欧洲、美国三方势力的介入是乌克兰局势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乌克兰局势发展至今已经远远超越单一国家内部事务的范畴,美俄在乌克兰特别是黑海地区的利益角逐反而成为世人瞩目的热点。
长期以来,压缩俄罗斯的地缘范围,打压俄罗斯的崛起势头是美国在苏东地区的一贯战略,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写道:“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因此它是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但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5200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乌克兰丧失独立将立即影响到中欧,使波兰变为一体化欧洲东部前沿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由此可见,乌克兰是美国用来牵制俄罗斯的重要地区。
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具有浓郁的克里米亚情结,18世纪末克里米亚就被纳入沙俄版图,此后虽经多次战火,俄罗斯都没有放弃过这一半岛。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和基辅因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多次冲突,但最终克里米亚留在乌克兰版图内。现在乌克兰“变天”后加入欧盟的几率很大,随之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将大幅萎缩,面向欧洲的开阔地带会被打下“楔子”,俄罗斯在黑海的权益特别是被视为其核心国家利益的克里米亚半岛将会丧失,这是俄罗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普京不惜诉诸武力与西方国家直接对抗的原因所在。
当前,乌克兰局势的后续发展不容乐观,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会在欧洲的东南翼生出局势极为混乱动荡的地区。从2008年俄罗斯打击格鲁吉亚的事件来看,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出现,甚至会不惜以分裂乌克兰为代价;美国和欧盟则会以俄罗斯践踏国际法为由制裁和孤立俄罗斯,但是美国和北约在军事上直接阻遏俄罗斯的手段相对匮乏。总之,乌克兰面临重重内忧和外患,其中美俄等大国角逐将在一定的时期内左右乌克兰的局势,而乌克兰被分解乃至走向国家分裂的可能性在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