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练习1

时间:2019-05-12 03:5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宏观经济学练习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宏观经济学练习1》。

第一篇:宏观经济学练习1

宏观经济学练习一

一、单选题

1.家庭和厂商在()市场上相互作用。

A.要素、产品和商品

B.要素、产品和资本

C.产品、资本和货币

D.要素、资本和货币

2.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3.“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地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6.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件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

7.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民生产净值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D、国民收入

8.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9.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助

C、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员增加薪水

10.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

C、储蓄增加D、利率提高

11.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 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 000元时,其消费为6 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B、3/4

C、4/5D、112.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是()。

A、大于1的正数B、小于1的正数

C、零D、等于1

14.一般的家庭是按如下方式从收入中支出消费的()

A、当收入增加时,收入中的消费支出比例增大

B、除了很低的收入水平外,各收入水平中的消费支出比例是相同的C、各收入水平中的消费支出比例是相同的D、当收入增加时,收入中消费支出比例是减小的15.投资乘数的公式表明()。

A、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小

B、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

C、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边际消费倾向始终大于1

16.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和税收乘数KT的关系是()。

A、KG>KT>KRB、KT > KR > KG

C、KR> KG > KTD、KG > KR > KT

17.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可以预期,这将导致均衡水平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

C、180亿元D、200亿元

18.四部门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二、计算题1.国民经济核算:

1、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如下(单位为亿元),个人租金收入为1 000,折旧费为6 000,雇员报酬为30 000,个人消费支出为30 000,间接税为4 000,个人所得税为3 000,私人总投资为10 000,产品与劳务出口为7 000,政府购买支出为10 000,产品与劳务进口6 000,净利息为3 500,公司保留利润为3 500。

(1)用支出法计算GDP;(2)用收入法计算GDP。

2、假定一国GDP是16 00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是13 600美元,政府的预算赤字是800美元,消费是11 000美元,对外贸易赤字是400美元,试计算:

(1)该国的储蓄规模;

(2)该国的投资规模;

(3)政府支出

3、假定某国当年有下列经济活动:

矿产公司支付10万美元给工人,同时开采了矿产卖给炼钢厂,售价为15万美元;炼钢厂支付了5万美元给工人并制造了钢材卖给消费者,售价为25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创造了多少价值?共增值法计算GDP;

(3)用收入法计算GDP4、一飞机厂2005年生产飞机325架,每架价格为0.52亿美元,当年卖出300架;2006年生产350架,每架价格为0.54亿美元,当年卖出325架;2007年生产380架,价格为0.60亿美元;而在2003年的价格为0.50亿美元。求该飞机厂各年度的名义GDP和以2003年为基年的实际GDP。

5、已知消费函数:C=18+0.6Y,求:

(1)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2)写出储蓄函数,并计算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6.设消费函数为C=120+0.75y。(单位:10亿元)试求:

(1)消费水平达到1120时,收入应为多少?

(2)计算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

(3)当收入为3000时,计算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7、考虑一个经济体无政府条件下的消费函数C=80+cY。其中边际消费倾向为0.6,投资I=50为外生变量,解答下面的问题:

(1)求出均衡收入水平(2)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动为0.5时,均衡收入水平将如何变动?作图说明均衡的变动(3)当投资增加为60时,均衡收入水平将如何变动?作图说明均衡的变动

8、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R=62.5,税收为T=250。(单位:10亿元)

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税收不是定量税而是比例税,税率t=0.25,其他条件不变(即仍是上题中的假设),求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1、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2、为什么的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

3、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刺激消费?

4、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政府均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有哪些?财政政策对经济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5、简述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模型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随堂练习(三)

随堂练习

(三)一、选择题:

1、某计算机助理工程师不满意现在某工厂的工作环境,辞职准备去一家信息技术公司A、周期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磨擦性失业

D、自愿失业

2、技术的进步造成部分人素质不适应工作的要求,由此产生的失业是

()

A、自愿失业。B、结构性失业。C、需求不足的失业。D.周期性失业

3、当经济中只存在()时,该经济被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A、磨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B、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D、是没有

A、自然失业率是历史上最低限度水平的失业率

B、自然失业率与一国的经济效率之间关系密切

C、自然失业率恒定不变

D、自然失业率包含磨擦性失业

5、奥肯定理说明:

()

A、失业率增加1%,现实国民收入减少2、5%;B、失业率增加1%,现实国民收入增加2、5%;C、失业率减少1%,现实国民收入减少2、5%;D、失业率减少2、5%,现实国民收入增加1%、A、财政政策

B、人力政策

C、收入政策

D、货币政策。A、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

B、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黄金量

C、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商品的价值量

D、以上都是

8、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

A、进口增加

B、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C、出口减少

D、政府支出不变但税收减少 A、通常用于描述某种供给因素所引起的价格波动

B、表示经济制度已调整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

C、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D、以上均不是

10、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美元,实际国民收入是9800亿美元,边际消找工作,这种情况的失业属于

()

4、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6、要缓和结构性失业,应该实行

()

7、通货膨胀是

()

9、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

费倾向是80%,在增加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后,经济将发生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的失业

11、在下列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哪一个最可能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A、银行货款的扩张

B、预算赤字

C、世界性商品价格的上涨

D、投资增加 A、降低政府支出会使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一直降下去

B、在短期内降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但不会影响产量

C、在短期内降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会降低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D、在短期内降低政府支出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但不影响产量

A、债权人 B、退休金领取者

C、债务人

D、答案A和B所指的人。A、人力政策 B、收入政策 C、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D、节约能源政策

15、如果存100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3%,这一年通货膨胀率1%,则你的实际补偿为

()

A、4%

B、2%

C、-2%

D、-4%

16、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0,000亿美元,实际的国民收入是9,000亿美元,在边际消费倾向为75%的条件下,增 加100亿美元的投资

()

A、将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仍未能使经济消除需求不足的失业。C、将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D、周期性失业消除

17、()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A、10%之内的通货膨胀率;B、10%-99%的通货膨胀率;C、10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D、0%的通货膨胀率、18、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失业率的办法是

()

A、减少货币供应量 B、增加货币供应量 C、增加税收

D、减少政府赎买

12、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

()

13、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者将是

()

14、对付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方法是

()

二、判断题:

1、因不满工资待遇而不愿就业属于自愿失业。

()

2、磨擦性失业是一种自然失业。

()

3、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可以消除磨擦性失业。

()

4、需求不足的失业是一种自愿失业。

()

5、只要存在失业工人,就不可能有工作空位。

()

6、刺激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可以消除结构性失业。

()

8、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的再分配。

()

9、没有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

7、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

()

10、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生产有一定的扩张作用。

()

11、假如货币供给量不变,通货膨胀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

()

三、名词解释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周期性失业

4、充分就业

5、奥肯定律

6、通货膨胀

四、计算题

1、若某一经济的价格水平1984年为107.9,1985年为111.5,1986年为114.5。问1985年和1986年通货膨胀率各是多少?若人们对1987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是按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算术平均来形成。设1987年的利率为6%,问该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

2、设某经济某一时期有1.9亿成年人,其中1.2亿人有工作,0.1亿人在寻找工作,0.45亿人没工作但也没在找工作。试求:(1)劳动力人数;(2)劳动参与率;(3)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作业

(二)一、名词解释

1.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奥肯定律

4.自认失业率

5.充分就业

6.菲利普斯曲线

二、选择题

1.一个经济体系中的失业指()

A.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工作

B.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产量

C.失业统计中的失业人数大于0 D.上述各项目都不准确

2.若纺织工人由于纺织产品积压而失业,则上述纺织业工人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永久性失业

3.通货膨胀具有惯性的原因是()

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通货膨胀预期 4.奥肯定律涉及()

A.失业率与产出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B.实际产出增长和名义产出增长的关系

C.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D.实际工资率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5.若一国经济中菲利普斯曲线为∏t=5%-0.8(u1-6%)。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该经济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为()A.0% B.0.3% C.5%

D.6%

3、设一经济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

π=π-1-0.5(u-0.06)

问:(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随堂练习(二)

随堂练习

(二)一、单项选择题

1、总需求曲线是表明

()

A、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B、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2、总需求曲线 AD 是一条

()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垂直的直线

3、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结论均正确

4、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平缓

()

A、投资支出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B、支出乘数较小; C、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较敏感;

D、货币供给量较大。

5、总需求曲线

()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右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时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会右移;

6、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

()

A、同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 B、同一总需求水平对应的价格提高; C、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减少;

7、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是

()

A、价格水平提高;

B、总需求增加;

C、同一价格水平上的总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8、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产出增加的主导力量是

()

A、供给;

B、需求;

C、工资;

D、技术

9、在垂直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

A、供给;

B、需求;

C、产出;

D、以上均正确

10、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的减少会引起

()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

()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2、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能使产出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确定

二、判断题

1、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和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F)

2、总需求曲线是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T)

3、总需求曲线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T)

4、在以价格和收入为坐标的坐标系内,总需求曲线AD是向右下方倾斜的(T)

5、常规总供给曲线表明总供给和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T)

6、在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水平的直线被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

(F)

7、用总需求—总供给曲线模型可以直接决定价格水平(T)

三、名词解释

1、总需求

2、总供给

3、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4、潜在产出

四、计算

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收入恒等式为Y=C+I+G,代入相关量得: Y=1 800-100r(1)式(1)即为该经济的IS曲线方程。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P=L,代入相关量得: 1000/P=Y-100r,上式化简为: 100r=Y-1000/P(2)式(2)即为该经济的LM曲线方程。将式(1)、式(2)联立,并消去变量r,得到

Y=900+500/P 上式即为该经济的总需求曲线。

第四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趋势

姓名: 学号:

摘 要:文章从收入分配差距分解角度看,可以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转型期,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及不同行业的职工之间也呈现出显著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

一、转型期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概况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平已经十分可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居民基尼系数1990年是0.343,1995年是0.415,1998年是0.403,进入新世纪后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0年为0.417,2001年为0.4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提供的数据表明,1996年全国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2002年为0.460.200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研究的结果已经超过0.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虽然不同来源的基尼系数在具体数值上有明显差异,尚无法得到统一的数据,但大致上各机构的数据皆显示出居民收入已存在明显的内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则显然已进入重视该问题的阶段。

表1 1990~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转型期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主要分解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三大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不仅表现出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均存在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且区域内部居民之间及不同区域的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都呈现较大的收入差距。

1.转型期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居民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分配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区域之内。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早已形成。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所造成的各种区域差距的格局至今尚未完全被改变。

1.1区域间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化

伴随转型期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随之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29.70%、17.80%,1995年为59.00%、26.50%、14.50%,2005年为55.6%、18.8%(东北地区已划出)和16.9%。1980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488.3元、336.0元和274.3元,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1.78倍;到了2006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7567元,中部地区为12269元,西部地区为10959元,东北地区18277,东部地带是西部地带的2.52倍。该变化趋势促使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见表2)。

表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及东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

从省际收入分配差距来看,转型期,中国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而且从变动趋势上看呈逐步扩大之势。省际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无明显的改善趋势。

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列的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基本均为东部城市,与收入位于较后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后的城市基本均为西部城市,且收入水平与居于前列的城市差距十分可观。2006年,主要城市中上海居民收入以7.7%的薪酬涨幅为列第1,广州以7.6%的涨幅排在第2位,北京则为7.2%,东部城市以较高的薪酬增幅继续位于城市收入前列。

1.2区域间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从具体情况考察,同一社会群体的收入区域性差异明显。

(1)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区域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与中部相比,收入水平仍较低,在1980~2005年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详见表3。

表3 农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2)区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微小,但随着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目前东部地区已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3~2006年,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中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变化基本呈现出小幅扩大的趋势(详见表4)。另一方面,西部与中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则相对接近,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两者之间收入水平地位的变化上:在2004年以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中部地区,2005到2006年间西部开始略低于中部地区。在收入增长速度上,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大增幅,上海和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4.3%和13.9%。

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1.3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将对遏制地区经济差距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实施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收入差距,但是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别不仅是GDP增长上的,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化方面的,区域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既受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增长惯性、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差异,东部地区已积累的可观实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在未来若干年间将继续存在。

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难点问题。

2.1转型期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不具同步性,大体可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不大,增长低于农村,结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降至1984年的1.54∶1;第二阶段为1985~199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度陷于停滞,结果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1984年的1.54∶1上升至1985年1.8∶1,1992年回升到1978年的水平,到1994年已升至2.86∶1,年均增长8.57%;第三阶段为1995~1997年,国家干预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降低,由1994年的2.86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1,年均下降4.55%;第四阶段为1998~2006年,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见表5)。

表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年份城乡比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数额不断上升。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02%,比1997年的40.5%下降了约9.5个百分点。此外,恩格尔系数也从侧面反应出城乡居民在社会水平上的实质性差距。自1992~20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居民9个百分点左右,以2005年为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36.7,在总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高于城镇,说明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没有改善。纵观中国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自1992~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与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是不断增大的。

城乡间以存量财产表征的贫富差距扩大得更快。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是一种组间差距,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例如,2004年占全国人口总数41.76%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了全国储蓄总额的83%,而占全国人口总数近60%的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7%。如果考虑各种货币性和非货币性福利待遇,如城市居民享受的医疗等实物性福利,城乡间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差距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在世界各国的情况中,仅有少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超过了2。此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分布差异明显,除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差别相对较小之外,各省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明显的城乡差别。

2.2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十分严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2005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高达63.73%。从整体上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收入差距整体水平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进入转型期后,其扩大趋势十分明显,且目前并无减弱迹象。

3.转型期产业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2002年行业中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与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的年人均工资的比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工资相差2.99倍,2003年迅速扩大到4倍以上并在其后的年份持续扩大,到2005年达到4.88倍,2006年差距略有缩小,但仍维持在较大的差距水平上。

3.1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不同生存状况的行业间存在极大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各不相同,各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的趋势,收入高低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兴产业,如IT电子等行业,收入状况良好,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三、结语

转型期,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等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采取对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应对该问题的首要任务是要减弱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控制其扩大趋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背景之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于解决当前各种分配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和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007.[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2、1996、2003、2000/2001.2005)[M].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996、1997、2000/2001、2003、2005.[3]曾国安,胡晶晶。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其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J].经济评论,2008,(1)。

[4]约翰·奈特,李实,赵人伟。中国城镇工资和收入差异的区域分析[A].载赵人伟,李实,卡尔·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C].255-25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胡日东,王卓。收入分配差距、消费需求与转移支付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4)。

[6]常党生。浅析现阶段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论文

班级:IBA0902学号:200905168091姓名:黄涛

200905168084梁艳

200905168067徐苏瑜

“80”后主导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

摘要:随着“80”后这个名词的兴起,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人称这是中国进入了第三个消费的黄金时期。“80”后在中国经济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下面就来详细地论述“80”后所带来的经济思索。关键词:“80”后、失业、消费、储蓄

“80后”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已不再陌生。其实这个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是文坛对于上世纪 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的统称。随后“80后”的指称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使用,后又被各个领域借用,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为什么“80”后如此广受关注?原因很简单,“80”已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舞台的主角,而他们的经济活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阶段,受思想解放的影响,他们的职业观、消费观,和储蓄观等与前人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些区别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方向。

一、“80”后的就业难题

近年来,很多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失业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现象。那就是失业人员结构日趋年轻化。由于近几年的金融风暴,很多人都无奈地从岗位上退下来,人们第一直觉会认为这部分人群应集中于四五十岁。应该是那些无法紧追时代潮流更新思维方式,以致被淘汰。但没想到四十岁以下的占了绝大部分,也就是“80”后成了失业人群的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确实是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还有另一原因,“80”后的思想较为活跃,很难在一个企业好好地干上几年。而且在工作时的态度也与前人迥然不同。就拿对加班这件事的态度来讲,稍年长点的职员对加班很少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宁可牺牲掉自己休息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责任。“70”后便是这部分人群的代表,网络上号称是“拼命三郎”。而作为“80”后,加班在他们眼中看来却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且认为加班是没有效率的表现。从对待加班的态度这一点,不难看出,生活于不同年代的“80”后,在职业的价值取向方面,更追求自由、舒适。

近两年,每当春节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些有关招工难的新闻报道,“80”后既是失业的主力军,也是就业的主人群。既然如此,那为何还会有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的就业人以不同于以往,企业急需根据现实的情况,改变招工策略,以引起“80”后的关注。

“80”后的这种职业观无疑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年轻一代失业率的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损失便是实际国名收入的减少,而这一批失业的群体又恰巧是最具有潜力,且劳动力较为庞大的“80”后,这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一些招工未满的企业,生产设备和其他一些经济资源没得到充

分的利用,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社会产品的减少,从而降低了国民收入水平,而即使失业率得到缓减,那部分失去的经济也无法得到弥补,这才仅仅针对那些真真失业的人群,还有那部分工作不稳定、追求舒适自由的人群,他们游离在社会上,使得劳动力不能够集中,这也阻碍了国民收入增长的步伐。

二、所谓的消费黄金年代是福是祸

居民储蓄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市场经济历来提倡“藏富于民”,因而它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各国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

据资料显示:25-34岁展整个消费比例的33.4%,是我国绝对的消费主力。

据巴黎百富勒研究报告,中国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消费高峰,依据是计划生育以来,即1978年之后,中国家庭的独生子女骤增,而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在消费上追求舒适便利与品牌形象。中国的消费结构随着“80”后生一代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消费主体的“80”后显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80”后作为社会的主流,他们已不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忙忙碌碌,他们更具有个性与思想,喜欢具有独特风味的商品,这一特点,使得很多商家都为之而疯狂,毕竟他们是这一消费时代的主角。不仅如此,“80”后的消费者花钱比较洒脱,尤其是这一群体中的女生,学历越高,收入越多,花钱就越冲,追求时尚,展露个性,服饰重款式,香水看香型等等。除了这种个性消费外,“80”后还热衷于娱乐消费、潮流消费、体验消费、成就消费等等,“80”后很多的消费都属于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消费,消费行为变得情绪化、感性化、冲动化,期望借此来体现自身的独特,消费的重点有时甚至脱离商品本身,热衷于其衍生的各种附加价值。

“80”后的这种消费模式体现了中国消费结构发展的的趋势,而了解这种模式有助于国家把握住这个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在经济学中,长将消费、投资和进口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消费的权重最大,因此政府经常通过一些干预来促进消费,比如减少税收,加大采购等等。“80”后这种消费固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那种。他们的这种消费是建立在冲动、攀比等一系列不理性的想法之上,所以如果简单地认为这种消费是积极的,是不正确的。拉动消费,需建立在较好的就业状况之下,消费水平并不取决于人口结构,或是人们的消费意识。关键决定因素应该是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而政府所需做的应是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三、储蓄变零、变负的背后

“80”后被冠以很多理财的美名,如“月光族”、“日光族”、“三光人士”,甚至是什么“透支狂”之类的。这些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理财观念不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限制,用宏观术语来讲就是预防性动机,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人们都不怎么懂得花钱,只希望将钱存着,为将来不能预料的意外事或者儿女买房买车之类做下充分的准备,但这样的高储蓄渐渐使得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变得较为缓慢,当然这部分人群大多属于“80”后的父辈们的一代,而“80”后,他们所想的便是如何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储蓄并不那么热衷。这主要由于他们生活在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况且,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工作的薪酬,另一方面是父母多年的储蓄。而这两者之间后者往往成为了“80”后们“坚强”的后盾。

“80”后的零储蓄与负储蓄让很多专家议论纷纷。储蓄率的适当降低固然很好,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低储蓄率意味着国民的消费水凭较高,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像“80”后的这种消费趋向与过度消费,而其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消费是建立在牺牲父母消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啃老”一说。这种意识,已趋向于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而当信用消费过度时,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所以“80”后的这种消费意愿远大于储蓄意愿的经济行为使信贷业务和内需过快地发展,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反过分地“刺激”内需会带来更严重的“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

总结

“80”后新一代的价值观念,让一部分人感到担忧,害怕中国经济的命运将会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受到严重挫折,在这部分个人眼中,“80”后是那么的不沉稳、不实干和不理性。而作为“80”后的后继者们则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现今社会是思想高度解放的时代,是追求创新的时代,“80”后的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无论是何种评价,“80” 后的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已不可改变,我们只有认真地去了解与分析“80”后的价值观念,把握住这群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实时动态,了解他们独特的经济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其实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结构,才能培养后来者们健康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经济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从而让中国经济在历史的长流中得以不断地前进。

参考资料:吴建安《市场营销学》

市场经济论坛

下载宏观经济学练习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宏观经济学练习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 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

    宏观经济学 讲稿

    宏观经济学讲稿 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梁东黎 第一章导论 一、主要参考书 1、萨缪尔逊,诺得豪斯 2、多恩布什,费希尔 3、曼昆 4、樊纲 5、周振华导论 二、学......

    宏观经济学重点归纳

    十二章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是不重复出售、不转卖、不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如①消费品,军工......

    《宏观经济学》答卷

    2014年第一学习阶段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宏观经济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试题:(每大题50分) 一、布鲁金丝研究所的著名宏观经......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011宏观经济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个人收入 2.边际消费倾向 3.自然失业率 4.充分就业 5.流动性偏好陷阱 6.......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

    宏观经济学感想

    宏观经济学感想 —应试者的盛宴,实用者的深渊 管13-1 吕腾飞 ***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 3学 分四、教学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