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在书中润泽
生命在书中润泽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曾有一位老师对我说:当你把很多书看完了,你把收获写下来。现在,我就把它写下来。
在书中得到知识
当我把第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看完后,我发现这世上竟有这么多巧妙地知识。我以前都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自从我把《百科全书》看完了以后,我才知道:要离开火车两米的地方,避免卷进火车底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唯有书中的知识永存。
在书中感受痛苦
我是看小故事长大的,对于那些成功之钥我是不会忘记的,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些黯淡伤神的悲惨故事,我怎能忘记呢?人物的悲惨身世,悲惨经历,我们虽不曾经历,但却可以感受那份揪心苦痛。那时那刻,我的心,我的思想,就这样,在激烈地碰撞中成熟,我生命也在痛苦中得到升华。
在书中润泽生命
在书中,痛苦,开心,流眼泪,这都是无法避免的;在书中,我们成为了高尚的人;在书中,我们清洗着人类肮脏的生命。
读者们,你们还没有忘掉那位老师吧?
那位老师就是书,他现在正在问我:你寻找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了吗?是的,我尊敬的老师,我寻到了,而且是在不停地寻,孜孜不倦地寻,永远地寻
养正西山学校六年级 梁明钊
第二篇: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记退休科技干部赵琦
本刊记者李伟杰彭永通讯员吉展郭先瑞
不久前,在洛阳日报特约通讯员表彰会上,参会的一位耄耋老人特别引人注目,他一边翻阅着由《洛阳晚报》编辑部编著,旨在宣传和弘扬洛阳厚重历史文化的《经典洛阳》系列丛书,一边与比他年轻得多的通讯员交谈。他就是81岁的河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退休干部赵琦。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叱咤风云的豪言状语,而是凭着知识分子的一片赤诚,把自己的精力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基层和他毕生热爱的新闻宣传事业。从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到偏远的农村一线,从翻译领域到新闻写作领域,从服务三农、服务工业到与病魔作斗争,六十年如一日,这位已至暮年的老知识分子、科技干部始终在为党、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奉献着。让我们把记忆的时针拨回到20世纪50年代。
蒙冤下放
20世纪50年代初,赵琦就读于西北大学外语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国家燃料工业部电建总局北京设计院担任苏联援华专家的翻译。时值“一五”时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建设任务艰巨,翻译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赵琦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1958年,工业基础薄弱的河南省急需技术干部,特派人员去中央请求支援“工业大跃进”。抱着支援地方工业建设的殷切情怀和美好愿望,赵琦主动向组织上提出拉家带口到河南工作。到河南后,省电业局领导听说他既懂外语又会写作,就把他留在局机关做文字工作。白天,他下基层搞调研、写材料、出简报;晚上,应工会请求,他编教材、写讲义、上大课,为机关干部补习外语,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赵琦还积极向党报党刊投稿,1959年11月23日《河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的《郑汴高压输电线送电》一文即出自他的手,此文还被新华社转发。1960年9月,受极左路线迫害,赵琦一家5口(其中一个孩子还没满月)突然被强制下放到距省会郑州数百公里之遥的南阳邓县一个偏僻农村。
“刚来到地处南阳西南部的邓县吴集公社前张大队,眼前的景象使我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儿。这里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农民的屋舍不是茅草搭起就是土坯围成,农民生活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得益于这种磨炼,使我真正认识了身边的人,懂得了一条沉甸甸的人生真谛:奉献,并不是在人生的画幕上描绘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而是要在人生的旅途中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锲而不舍地追求,执著顽强地拼搏,具有一种九死无悔的献身精神。”赵琦说。
转眼间,赵琦从一位省直机关干部变成了农村大食堂的炊事员,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令人窒息,但是赵琦却从容对待,他认为,当时发生在信阳地区的“饥荒事件”正在向全省蔓延,作为一名国家干部,既然上级安排自己做炊事员,说明这个岗位重要。于是,他调整心态,一方面虚心学习炊事技巧,一方面坚持原则,杜绝多吃占现象。每次做饭,无论是粗细粮还是瓜菜,他都不厌其烦地反复用秤称量,连锅里加多少水他都一碗一碗去计量。他一身正气,处事公道,不久社员们就推选他为食堂管理员。这期间,一个大队干部仗着家族势力,横行乡里,多次从食堂偷粮食,赵琦意识到如果不刹住干部多吃多占的歪风,大饥荒的后果就会十分严重。于是,他不顾全家人的安危,挺身而出向上级反映情况,直至这个老资格的大队干部被撤职。赵琦对自己家人一点也不照顾,他3个幼小的孩子整天喊饿,但是他从来没有多给他们打一口饭。
1964年,时任邓县县长的姚敏在下乡检查四清工作时发现了赵琦一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长期下放农村无人过问,姚敏深深地被赵琦忍辱负重、为党为国分忧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这种
轻视知识、浪费人才的状况而震怒。根据中央重视知识分子工作的有关文件,姚敏当即决定调赵琦到县科教部门任职,全家恢复城市户口。
情系三农
1967年夏,邓县发生了特大洪灾。洪水犹如一群脱缰的野马肆虐横行,淹没了大片田地,冲毁了许多电线杆。自参加抗洪救灾开始,赵琦就一直没有走进家门。县城受灾也很严重自己家中也已被洪水入侵,衣物、床被、家具全浸泡在水中,但当赵琦接到上级调他去灾情最重的白牛公社的通知后,便把家赶里的事情托付给妻子樊瑛,火速赶往白牛公社抗洪一线。
已经被暴雨袭击了整整一周的邓县再降大暴雨,位于延陵河畔的白牛公社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压力:护堤的大树被洪水冲倒,多处堤防开始漫水,整个延陵河巨浪滔天,已经严重威胁到数万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形势万分危急。
冒着狂风暴雨,赵琦与公社、大队干部一起迅速将乡亲们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暂时躲避,把慌乱的群众安定下来。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洪魔终于被驯服,鳞爪飞扬的恶龙被再次捆上了锁链,乖乖沿着延陵河河道急速流去,久违的太阳也开始露出了笑脸。
像救灾一亲,哪里工作繁忙,哪里就有赵琦的身影。
到县城工作后,赵琦听说县高中缺乏外语教师,无法正常上课,他二话不说,立即拾起教鞭走上讲台,一干就是3年。直到该校外语教师配齐后,他才又回到县直机关。当时,农业问题是邓县的头等大事,组织上发现赵琦有深厚的三农情结,就把他从文化部门调到该县粮食办公室工作。在这个岗位上,赵琦一干就是近20年,直到调回郑州。20年里,邓县几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到处都留下了他踏实的脚印。
当年,邓县不仅农业落后,交通也十分不便,而做粮食工作要经常下乡统购统销、防灾减灾、检查粮食储存、推广优良品种。在近20年时间里,他记满了几十本工作日志,里面有生产大队乃至生产小队的基本情况,还有当地的社情民意,还有气候、土壤、灌溉、水保、养殖等,翔实的记载为邓县领导及时了解掌握三农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利用自己下乡的间隙,赵琦经常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农民在粮食生产上少走弯路。每当他遇到有些农户因贫困揭不开锅时,就积极为他们寻找生产自救的门路,还将身上的钱和粮票捐出来。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积极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河南省委的直接过问下,赵琦终于结束了20多年的下入生涯,回到久违的电力工业战线。
根据他的学历、资历、能力,报清上级批准,河南送变电公司给他评定了当时为数寥寥的中级职称。此时的赵琦已年过半百,但他工作热情不减,决心把失去的支援地方工业发展的时间弥补回来。他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分内工作干,分外工作照样干,不计名利,不图报酬。在搞好资料工作的同时,工会活动他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他助一臂之力,新闻报道他废寝忘食,统一战线工作他更是一马当先,电力建设系统的民盟盟员一致选举他为直属河南省民盟的基层组织负责人,负责电建系统的党外高中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1991年,赵琦退休了,但对于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文明城市建设的问题他仍很关注,每当发现问题,就拿起手中的笔及时写成稿件,投给新闻媒体,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创建文明城市赵琦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余热。他先后被多家报刊、电台聘请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平均每年发稿50篇,最多的一年发稿近百篇,年年被评为优秀党报通讯员。
坎坷的经历和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使赵琦健康受到重创。2000年春,他突然觉得体重下降,视力模糊,头痛难忍,被诊断为脑瘤癌变,对此饱经磨难的赵琦泰然处之。他患癌十年,抗癌十年,写稿十年。只要病情稍稍稳定,他就继续与党报、党刊联系,提供新闻线索。
第三篇: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陈雁翎
也许是生物遗传的作用,抑或是一种“天缘”,我像母亲一样选择教书育人这个职业。1995年,我带着憧憬和幻想,跨进了教育的大门,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群学生,一方黑板,一盒粉笔,这一站就是14年,在这14年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当一名好教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有句话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呆板与严肃,但不能原谅老师的无知。有一次,学习课文《爱迪生》时,有几名同学对课文中“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进行了多少次试验”中的“多少”表示不满,因为有关资料已写过试验共达“一千六百多次”。同学们说:如果课文也用这样的数字,我们不就更佩服爱迪生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了吗?现在的学生信息量大,思维活跃,他们有时提出的问题,常常令我不知所措,被 “挂”在讲台上。传统中“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教育哲学在信息汪洋中显得底气不足。“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是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法宝。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先后自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坚持订阅《小学语文教师》,了解最新的教研动态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科协论文竞赛,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2003年,我代表东风公司参加湖北省第七届小语优质课竞赛,获得二等奖。
当了14年班主任,平凡而有意义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根植与爱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运用各种方法,舍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耐心诱导,打开他们心灵深处的秘密,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正。
这14年来,发生在我身上的都是这些平平凡凡的小事。说句心里话:如果我取得了点滴成绩,都来源于我身边同事对我的热心帮助与支持。4月8日我儿子不慎被烫伤之后,同事们关心我,安慰我。帮我监考、阅卷、乃至上课。总之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还有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与照顾。我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中以成绩来回报帮助过我的同事和关心照顾我的领导。
第四篇:生命在奉献中燃烧
生命在奉献中燃烧
——林建权事迹演讲稿
2004年2月28日,星期六,这是令德化县成千上万干部群众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上涌镇千亩的山林,还夺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年轻的生命。
当天上午11时30分,上涌镇挂职党委副书记的林建权,正在往村里检查矿山安全工作的途中,接到了下涌村琵琶山发生大火的火情报告。此时,假如他以到矿山检查工作,无法赶到火灾现场为由留在矿山,他就可以避免一场灾难。但面对险情,林建权没退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参加扑灭森林大火。
由于已经数月没有见到一丝雨点,又遇上6级以上的大风,风干物燥,山上的草木干燥得沾火就着,一时间,熊熊大火借着不断变化的风向四处漫延。面对肆虐的火魔,林建权临危不惧,与干部群众奋力扑救。一个多小时后,火势基本被控制了。
正当扑火的干部群众刚想坐下休息时,他们发现琵琶山对面300多米处的另一山头突然冒起浓烟。在这处起火点的东南方是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北方是桂阳乡上千亩的生态公益林,西南方是拥有近万亩森林的葛坑国有林场,而山脚下又是当地村庄。一旦火势漫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一定要将火龙斩断扑灭!”林建权一边高喊,一边带领20多名干部群众沿着一条山间小路,一路小跑,赶到距离起火点800多米处的葫芦坂山脚下。到达目的地后,干部群众即从上到下一字排开,弯下身子,挥动柴刀,决心辟出一条防火隔离带。凭以往扑火的经验,300米以外的火源烧到这边就要半小时以上,而不要半小时,这边防火隔离带早就开辟好了。不料,无情的火魔却突然乘着一股强劲的旋风,不一会儿就从对面的山头席卷而来,扑向灭火的人群。
当林建权抬头发现眼前已是一片火海后,立即带领干部群众往尚未着火的山顶上跑去。在这危急关头,林副书记不停地催促干部群众撤离,大叫:“快!快跑!”
一个、两个、三个……不断有人从林副书记身边越过、跑向山顶。这时,冲天大火像张牙舞爪的巨蟒,席卷而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林副书记,无情地把林建权整个吞噬了。林副书记高大的身躯蜷卧在厚实的土地上。据现场勘察推测,在扑救火灾的过程中,离林副书记十几米远的地方就有一处可供避火逃生的空旷地带,假如他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而抢先躲进安全地带,他就不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林副书记为了保护别人,选择了直面死神,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大火被扑灭了,森林、村庄保住了,然而林副书记走了,带着人们对他的无限眷恋,走进了大山,永远留在了他热爱的那片土地。
39岁,人生最灿烂、最壮美的季节;39岁,是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然而,林副书记却倒下了,倒在葱茏的瓷都大地上。林副书记的牺牲,感动了瓷都德化。白花如雪,白幛如云,追悼会那天,许许多多的干部群众自发前来悼念,送别的队伍绵绵数里。林副书记走了,但他永远活在瓷都人民的心里。
林建权是德化县盖德乡三福村人,参加工作后他多次受到泉州市司法局和德化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曾荣获1992及1995泉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2000年全市“三五”普法先进个人;2000年泉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作为基层干部的林建权淡薄名利,用鲜血和生命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诺言!谱写了一曲新时期人民公仆为民谋利的英雄赞歌!
2001年3月,林建权到德化县很不适应村枣坑村挂职任该村副书记。林建权的到来给枣坑村带来了新的希望。枣坑村是老区基点村,革命时期为党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地处重山之中,交通不便,村民的发展意识较低,枣坑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我们一定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一到村里,建权同志就掷地有声对村两委的干部说。
为了这句誓言,林建权一心扑在了枣坑村的扶贫工作中。人家一到节假日就携妻带子逛公园,而他却继续在深山的工地上挥汗如雨。林建权在枣坑村任职仅一年的时间,就为该村确立了七个扶贫项目:修建水泥路,开辟林区路,购置村部办公楼,确立小水电发展项目,架设卫视地面接收器,发动村民发展致富项目……这些项目陆续上马后,枣坑村不仅还清了原先的欠款,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建设小水电站后,每年可创利润40多万元。现在枣坑村已有28户在县城买了房子,还有3户农民购置了高级小轿车。
农村的民间纠纷纷繁复杂,别人都说农村司法调解工作难做,可别人躲都躲不及的麻烦事,到林建权手里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2003年,永安市王锋楚到上涌镇办起了锰矿加工企业。引资办厂,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是好事,可是在安排村民就业时出现了问题。锰矿首先安排了厂区所在地的村民进厂就业,邻村的村民不服了:“锰矿所在的山我们也有份,凭什么先安排他们的人进厂?”两村不少村民聚集在工厂周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两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林建权获悉情况后多次走访了两村有威望的老年人,反复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安排工厂所在的自然村村民先进厂,是因为动用他们的耕地开了公路,并且矿厂也能为各个村增加经济收入,以后有岗位了,村民都能进厂。”村民接受了,矿厂也有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发展加快了。如今,两村都有不少村民到该厂务工,靠辛勤劳动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
林建权在抓好综治、企业等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帮助挂钩村发展经济,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上涌村村民林瑞圣种植了50亩的德化梨,长势很好,可是春季来临时,林瑞圣犯愁了:没有技术,怎么进行“花穗嫁接”?正在林瑞圣发愁时,林建权雪中送炭,带着镇里的农技员翻过一个个山坡、越过一道道沟坎地,来到梨树园,为林瑞圣送来了嫁接技术。过后不久,林建权又来查看果园,林建权看着新芽吐绿的梨园,还笑着说等结了果,他定要再来亲手摘一个尝尝。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今年林瑞圣的梨园挂满了果子,却再也盼不来林副书记了。
村民惦记着林建权的好,上涌镇的干部更清楚地记得,林建权在上涌镇挂职近两年期间,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年终镇里进行干部考核时,全镇70多名干部无一例外为他投了“满意”票。
这可是林建权用不断燃烧的生命换来的。
林建权走了,当看到工作人员从岗位栏上撤下他照片时,镇干部们热泪盈眶,他们知道再也没有机会向林建权投满意票了。但他们知道瓷都人民不仅为他投了满意票,更在苍翠的瓷都大地上为他树起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第五篇:生命在高原腾飞观后感
《生命在高原腾飞》观后感 马虎军
电视专题片《生命在高原腾飞》于11月21日在宝鸡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对张宇先进事迹高度总结提炼,应用了张宇在西藏和宝鸡工作生活的场景,还原了痴情与忠诚,历练与成长的全部内容,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真实朴素、情节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张宇精神的丰富内涵,艺术地再现了张宇为民、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观看这部纪录片后给我触动很深。
张宇同志是从我市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援藏干部的楷模,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用热血与生命践行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为西藏发展、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突出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人社千部,我一定要以张宇同志为榜样,牢记宗旨,牢记职责,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张宇同志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
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张宇同志始终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行动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积极探索长效维稳机制,切实抓好寺庙管理,扎实开展边境防控,始终工作在维稳第一线。我们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始终牢记维稳第一责任,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头脑清醒、态度坚决。
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他努力克服工作、家庭、身体不适等重重困难,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下基层、搞调研、谋发展,把内地工作新思路、新观念与噶尔县实际有机结合,科学制定噶尔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了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开创了噶尔县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我们学习张宇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视职责如生命,锐意创新、敢于攻坚、埋头苦干,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工作业绩。
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为民亲民的公仆情怀。他把噶尔当家乡,视群众为亲人,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积极为农牧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交口称赞。我们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牢记党的宗片,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忘我拼搏的奉献精神。他从不言苦,从不叫累,全身心投入工作,父亲去世匆忙料理后提前返回岗位,身患严重高血压仍超负荷工作。他的足迹遍布企业学校、田间地头,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们学习张宇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模范践行“老西藏精神”,在艰苦和复杂环境中锻炼党性、磨练意志,自觉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向张宇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胸怀远大理想,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学习他脚踏实地、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谋长远、干实事,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学习他爱民亲民、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爱民有真感情、为民有真举措、惠民有真成效;学习他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舍小家顾大家,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格尽职守、开拓进取,在组织需要的岗位上创造优秀业绩。
学习先进,贵在行动、重在实践。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将联系工作实际,在增强针对性上下功夫,在体现时代性上求实效,要把学习张宇同志先进事迹与自觉锻炼党性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学习张宇同志先进事迹与自身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岗位创先进;要把学习张宇同志先进事迹与争创一流业绩结合起来,爱岗敬业、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关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