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电子稿格式(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5: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电子稿格式(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电子稿格式(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

第一篇:!论文电子稿格式(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试论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学号:

姓名:

季 专业 指导教师姓名单位哈电大职称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摘要……………………………………………………………………………….I

一、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

2(一)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地位................…………….2

(二)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

3二、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作用、职能及存在的问题...........……………….4(一)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作用………………………………………….4

(二)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5(三)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7

三、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9

(一)撤销乡镇行政建制,改设县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9

(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精简人员……………………………10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

3摘要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转向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县级机构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全盘机构改革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由于乡镇管理的特殊性,它也是我国机构改革的一个最难攻克的堡垒。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时下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乡镇行政机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行政管理

试论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也是党在基层的重要组织层次。处于我国政权体系基础和末梢地位的乡镇机构肩负着管理农村和引导农村发展的重任,我们党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上级机构涉及农村工作的意图计划最终都要通过乡镇这一级去贯彻落实,都要通过乡镇行政管理活动才能直接化作乡镇人民的实际行动[1]。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直接面向的人口多达10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的最直接反映。农村社会的安定,农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城乡差距的缩小,基层民主的建设,农村村民社会扩展等都与乡镇机构领导和职能发挥密切相关。乡镇机构如何进行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和管理不断变化的农村,引导农民、农村走上民主、现代的富裕之路这是乡镇工作面临的紧迫挑战。

一、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

乡镇行政管理是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辖区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的管理。在整个国家行政管理中,行政管理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家行政管理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宏大系统。它从纵向上可分为中央、省、市(地)、县、乡五个层次,其中,乡镇行政管理是最基层的一级。如果把整个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比成一座大厦,那么,乡镇行政管理无疑是这座大厦的根基。我们党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命令、指示,最终都要通过乡镇这一级去贯彻落实,都要通过乡镇行政管理活动。

以下正文部分(略)

注释

[1]南兆旭,《行政参考:美国及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机构设置之一》,西迪商务出版公司,1999年,第140页。

[2]人民日报评论员,《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保障》,人民日报,1998-11-19。

[3]张春,《县域论》,科技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06页。

[4]叶兴庆,《农村税费改革要有新突破》,经济研究参考,2003(2),第34页。

[5]蔡永飞,《乡镇改革应着眼于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中国农村研究网。

参考文献

1、王宗军,龙竹.我国现阶段乡镇财政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2、徐立京,魏劲松,冯举高:襄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可贵探索,经济日报,2005-06-24。

3、沈延生,张守礼,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罗明,乡镇机构改革之我见,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2月。

5、何开荫,乡镇机构改革新思路,政策咨询.2001年6月。

6、陈杰,乡镇改革建言,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3-11。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论文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姜芹

[摘要]: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遵循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将是我们的重要课题。[关键字]:语言文字;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三维培养目标出发,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的规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

有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进一步改革语文教学,遵循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将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拼音文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汉字源于生活实践。能够表达众多微妙的情感。对其工具性的忽视,使语言文字教学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困扰。但好在我们已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第一,教学观念上要真正转变、更新

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赋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它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

第二,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

教学的基本规律

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有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生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法语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

讨。

第三,要在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关系

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应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第四,要改进教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讲,而是有赖于学生实地操作训练,在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吟诵,重语感,重表达,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倡多读多写等等。这其中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中掌握技能。而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范文课,加强诵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继承并发展这些至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但是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想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倘若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联系现实,便会大谈作品时代背景,讲资本主义国家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中类似现象等等;倘若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与评价,便会在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小女孩形象上大做文章,尽情抒发;倘若当作语言工具的理解与运用的一个示例,就应当着力于课文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感知,理解人物,体会每次幻想的内容。任何学科,任何课文教学都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中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参考文献]:

1史灿方.浅谈语言文字的形式力[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 2李春来.对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论文

《白鹿原》中人物悲剧比较分析

摘 要:《白鹿原》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灵与肉的冲突。众多生命在传统礼教文化的压抑下的人性扭曲、痛苦与毁灭,构成了白鹿原这个“鏊子”上人物命运的悲惨景象,显示出巨大的悲剧精神,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悲剧

一、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悲剧比较——封建卫道士封建伪道士之间的悲剧;悲剧

二、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盲目革命者与清醒革命者之间的悲剧;悲剧

三、田小娥与鹿冷氏的悲剧比较——主动反抗者与被动适应者之间的悲剧。

关键词:人物悲剧

白鹿原

命运

悲剧

一、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悲剧比较——封建卫道士封建伪道士之间悲剧

在白鹿原这块传统文化丰厚的沃土上跃着一位族长——白嘉轩。他是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最丰厚,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历史把沉重的文化内容沉淀在白嘉轩这个人物身上,沉重的历史负累化为他痛苦的一生。他是一个勇敢而又怯弱者;又是一个仁义而又残酷者,是一个崇高而又虚伪的矛盾悲剧结合体。黑格尔称:“谁如果要求一切事物都不带有对立面的统一,那种矛盾,谁就是要求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应该存在,因为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心灵的威力就在于它本身设立矛盾,忍受矛盾,克服矛盾”。“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①他宽厚仁慈、不计前嫌,这一切构成了他的个性魅力。他的为人,他的处事无不散发着传统人格的魅力。在白嘉轩心目中,他想建立一个所谓的和谐社会,即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礼教仁义的道德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安定。但是这个和谐乌托邦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证明)。因此,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必然使白嘉轩的生命历程中充满矛盾和悲剧。②矛盾的爆发使他一次又一次陷入痛苦的绝境,这些灾难使这个坚强的生命体不断的受到打击,以至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但是白嘉轩依然痛苦的活在白鹿原上。总之,白嘉轩这个封建卫道士,就是想以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封建礼教武装自己,并以此来实现他在白鹿原的统治。然而几千年传统封建文化秩序一贯制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文化的天空已经开始坍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等),他妄想做这历史激流中一隅顽石,于是他被冲垮就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了。

鹿子霖是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代表,他同样上一家之长,同样受到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但是,与白嘉轩坚决维护不同,他对待封建文化的态度不是那么的坚决,而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道士。一方面他也和白嘉轩一样主持正义公道,维护仁义白鹿原的美誉;另一方面,他又干的尽是些见不的人的勾当。③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描写的这一个人虽然敲榨剥削乡民,私饱中囊嗜私舞弊,但他们在人格上也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其重义轻利的闪光点。修建祠堂、办学校,首先支持两个孩子到城里上学,鹿子霖不但表现出他非常的组织才能,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英明和大度,他同样是白鹿原上受人尊敬的乡约。这就是在中国悲剧中,“恶”的势力往往以“伪善”的正义面孔出现,这就必然地在行动上不可能剑拔弩张,反倒是温情脉脉或道貌岸然。”④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一直贯穿全书的始终,这样一对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对立体,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又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为自己的儿女而痛苦,鹿兆鹏的拒婚,参加共产党;白孝文的堕落,白玲的叛逆,使这两位家长在精神上都受到巨大的打击,正是因为他们子女的反叛,使他们在白鹿原上演绎着悲剧的人生。当然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深层次分析,白嘉轩的悲剧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盲目信仰与残酷执行而鹿子霖的悲剧源于一种非理性文化。所以作者把白嘉轩的道德人格与鹿子霖的功利人格对照着写,目的是在思考为什么作为正义和邪恶的双方在社会的大动荡时期经历着同样的悲剧。但是,在一个制度和思想到了末路的时候,他们的这两种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都要受到打击和毁灭的,都要经历悲剧的人生。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和毁灭。就个人来讲,他的牺牲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来看,却是罪有应得,足以伸张“永恒正义”的。

悲剧

二、黑娃与白灵的悲剧比较——盲目革命者与清醒革命者之间的悲剧

黑娃可以说是《白鹿原》中人生起伏最大而又最令人惋惜的悲剧人物。他一生集土匪、国、共、儒家信徒等等身份于一身,从不安分的雇农到农协运领袖到红军战士到聚众山林的土匪二头目,国民党保安团营长,共产党副县长,新政权的死囚被处决。走完了他悲剧性的人生历程。

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勤劳、质朴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却与父亲鹿三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从小倔强、执着、反叛、生性好动而不安分守己。这一切,就决定了他必然与白鹿原上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宗法社会格格不入,并且不断发生摩擦、碰撞,以至最后走向反抗。他参加“风搅雪”式的农民运动,遥遥地与他企求美好生活与向往平等自由的心理目标相联系。大革命浪潮席卷而来,黑娃本性中受压抑的能量找到了渲泻的突破口,他把婚姻上的反叛和政治的、阶级的反抗不良觉地结合起来,怀着对富人和祠堂的憎恨,投身大革命,打土豪、办农协,砸宗祠里的石碑。然而,可悲的是,他虽然在毁族规、砸招牌,却一点也有跳出宗法文化的樊篱,有革命的果敢性但缺乏革命的目的性,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思索造成自己不平等地位的社会根源以及革命的意义,只简单地把革命理解为铡人和毁乡约砸石碑。这种缺乏理性的盲目做法,不可能带给他理想中的结果,最后只有落荒而逃。

然而,在黑娃的命运中还存在着更大的悲剧性。在白鹿原,作为反抗者的黑娃一方面想逃出白鹿原那个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环境却又逃不出而被它牢牢的束缚在原上;另一方面他又想容入那个等级森严、贵贱分明的环境而白鹿原又容不下他而把他拒之原外。这就是中国传统宗法文化在白鹿原上巨大的力量的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荡生活,既增加了他的仿徨与苦闷,也消磨了他的人生意志。受降招安后的黑娃似乎热衷于什么,又在己方,不在明处而在暗处。这一切都表明这个盲目反抗者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下矛盾的悲剧人生。

可以看出,由于缺乏丰厚的知识与理性作为个人对于现实认识的支撑,黑娃的反抗还只是在外在力量的影响下才发生的,还属于一种自发的反抗,因而这种反抗的动机也是盲目的,反抗力量也是有限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缺乏先进思想的作为行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他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使他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思想的影响。这也就注定了他的反抗是要失败的,他的人生也会成为悲惨的。

作为“五四”新文化影响下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确切的说应该是叛逆的女性形象白灵的反抗就是已经上升到自觉阶段的反抗。与黑娃的反抗相比,白灵接受了新式教育,主动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具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具有了更加坚决的反抗精神和更多的同仁志士,因而她是最坚定的反抗者,最彻底的革命者。但是就是这样她也没逃脱悲剧的命运。她对事业非常执著坚定,在革命工作中白灵显示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地下工作的时候,在白色恐怖之下,毅然承担了许多情报的接送工作。在自己的同伴一个又一个被扔进城市的某一处枯井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背叛,反而更加勇敢更加坚定。但是这样给她带来许多痛苦。首先是与最疼爱自己的父亲反目,接着是与兆海爱情的破灭,再就是革命运动的失败,被迫转移,身怀六甲却要四处逃难,有家不能归,过着流浪的生活,到最后到了根据地,以自己最大的热情的才华给根据地带来欢乐和笑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光明的前途,不是理想的实现,而是被自己的同志活埋。她的死是令人悲痛的,一切的言语都无法形容这种悲痛,这与鲁迅先生所写的《药》里面的夏瑜相比,两者惊人的相似。夏瑜作为先觉者,却死在不觉醒的同胞面前,然后还遭人诬蔑和嘲弄。白灵的死再次说明了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的残酷和巨大的牺牲。白灵死亡的悲剧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甚至她的死亡悲剧比鹿兆鹏媳妇、田小娥的死亡更令人深思。

总之,在白鹿原上,不管是仁义者还上邪恶者,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不管是坚定勇敢者还上犹豫怯弱者,不管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世的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我们再一次看到《白鹿原》这部厚重的历史题载小说,反映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在社会前进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的描写,把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近它末路的时期,依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也使人们看到,要改变一个落后的社会的艰难和代价。使读者再一次从中领略到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古老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种种压抑与迫害,这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对悲剧精神的一次深刻的体验,它把痛苦和挣扎展示给每一位读者,揭示出他们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这对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仅以浅陋之笔,抒个人之见,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作品,以发现它更丰富伟大之处。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②、⑥陈忠实.《白鹿原》

③、④熊元义.《回到中国悲剧》

⑤奥尼尔.《论悲剧》见《美国作家论文学》

参考书目: [1]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熊元义.《回到中国悲剧》华文出版社 [4]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5]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6]易新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7]傅其山.《西方文论》中国文艺出版社

[8]张亚斌.生命的苦难与悲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9]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楼昔勇.《美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易新鼎.《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四篇:专接本——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

四家诗:=(三家诗+毛诗)

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chang)的古文“毛诗”晚出,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情。

楚辞: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直接来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大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主,或是自喻,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第二编、秦汉文学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纪中显示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简答

第一编、先秦文学

神话的简要分类:

一、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二、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三、洪水神话(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黄帝与蚩尤之战)

五、发明创造神话(后羿)

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特点: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具体、形象;随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神话消失的原因:中国神话历史化;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诗经》的内容分类:祭祖颂歌和周祖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农事(七月);燕飨(xiang)、怨刺(变风和变雅);战争徭役;爱情婚姻 《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赋是基础)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诗经》中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

3.《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现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4.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左传的艺术成就:

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2.《左传》叙事,往往很重视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指描写战争,《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3.《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把事件叙述的颇具戏剧性;

4.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个人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个人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5.《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从人物都有鲜明的描写,尤其是士,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2.《战国策》“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主要特色还有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的对偶排比有关

《孟子》的散文成就

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2.“孟子长于譬喻”在论变种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4.《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庄子》的艺术成就或艺术价值:

1.《庄子》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

2.“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构成了瑰玮諔(chu)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形象诙谐的论辩风格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楚辞》对文学的影响:

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语言描写而言,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

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2.3.4.初创,自高祖至景帝,多种沿袭余绪,这个时代代表贾谊和枚乘

全盛,自武帝自宣帝,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以司马相如为首《史记》 中兴,从元帝至东汉和帝,掀起第二次高潮,扬雄、班固 由盛转衰,从安帝至灵帝,张衡集中体现了现代文学的历史转变,抒情短赋陆续出现《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的最高成就

枚乘《七发》艺术特点:

对先秦文学的借鉴;逐步盘开手法的运用;移步换形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七发》在文学上的地位,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上林赋》意义:

在内容上——帝国形象的塑造;一统观念的弘扬;时代精神的体现

司马相如的艺术成就:

1.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成方式; 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3.据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首开风气之先,很容易收到紧迫、急促的效果,使作品具有奔腾跳跃的气势;

4.总之,司马相如这篇作品所创造的是一种巨丽之美,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壮阔画面,成为后世赋家争相效仿却又无法企及的楷模

扬雄《甘泉赋》对写景发展:

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对骚体赋赋予新的功能

《史记》的体例特点:

1.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2.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3.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

《史记》的叙事成就:

1.《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史记》各层次人物专辑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

3.《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溯根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 4.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史记》的人物刻画:

1.《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画面,本纪、本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能准确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

2.《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怨。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抱怨。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两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

1.2.3.4.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代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做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愿望; 总之,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之间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书法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遗响

两汉乐府诗如何取材:

1.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即使摄入画面,对于偶然性、突发性的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尚奇倾向;

2.两汉乐府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xie)取一二个生化片段,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联系情节的故事;

3.两汉乐府诗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它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

4.叙事手法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于叙事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腐蚀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5.以寓言的形式叙事,称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史记》与《汉书》在写人上的区别:

1.《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2.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但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汉书》记述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3.《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的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

《史记》和《汉书》在写法上的区别:

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已引起读者的注意;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古诗十九首》哲学关系:

永恒与有限的关系;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忧郁与欢乐的关系;来去与亲疏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感受:

敏锐的节序感;微妙的空间感;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古诗十九首》写作特点:

1.《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反复低徊;

2.《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3.《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

小知识点

1.诸子中《庄子》援引神话最多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淮南子》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宫305篇,全书主要采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按乐分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了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内容上:风雅,从形式上:比兴

5.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6.《尚书》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记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商书·盘庚》是最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7.《国语》以记言为主,晋最多

8.许多作者是战国后期纵横家,用言辞打动君主目的联盟,刘向定名《战国策》 9.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10.语录体《论语》、韵散结合体《老子》、对话体《孟子》、寓言体《庄子》、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荀子》和《韩非子》 11.《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12.先秦说理文,最有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一般认为内为庄子所作

13.《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式是“以卮言为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14.《庄子》一书,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15.刘向,编成《楚辞》一书,王逸《楚辞章句》

16.《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的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17.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18.《九歌》11篇,不同诗篇祭祀不同的神,《东皇太一》——天神,《山鬼》——山神,《国殇》祭祀阵亡将士之魂

19.《九歌》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 20.《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 21.《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的灵魂和主调,《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于礼义

22.《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 23.李斯《谏逐客书》 24.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25.刘向《新序》《说苑》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

26.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和《鵩fu鸟赋》最为著名

第二卷

简答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的自觉的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人情感的抒发

二、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植分期写作特点: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前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俗):

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浓郁的悲剧的色彩

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二、描写有简单趋向繁复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着重写躬耕的生活经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 他有些田园诗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统摄。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然而一经诗人 笔触,往往出现警策,只是白描,朴朴素素,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首先,是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 其次,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写意到摹象

陶诗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是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其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而谢灵运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1)表现其建功立功的愿望和书法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

2)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shu卒的生活 3)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

谢眺诗歌的写作特点

1)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的探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已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2)谢眺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因此他的诗音调流畅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

3)谢眺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

庾yu信诗歌前后的特点: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期 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主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

后期以乡关之思为哀怨之辞——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主歌是什么:

1)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感遇》 2)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3)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他提出一种“骨气端翔,音调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

王维田园诗的写作特点:

1)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2)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王维、孟浩然山水诗写作的区别: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孟浩然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常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2)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果说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的话,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李白乐府诗的写作特点:

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蜀道难》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到细致的描述《上李邕yong》

2)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将进酒》 3)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一个想象紧接着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

4)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诗里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5)在李白诗里,用最多的色彩字是“白”,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清爽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1)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收京三首》 2)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杜诗提供的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诗歌的写作特点:

1)2)3)4)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的

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杜诗的律诗的写作成就:

1)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最成功的是七律

2)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起来更加亲切

杜甫的集大成表现: 首先、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得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即使只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不平则鸣”说;“笔补造化”;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愈诗歌的写作特点:

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

李贺诗歌的写作特点:

总的来说: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

一、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表现其苦闷情怀,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剧色彩的意象群

二、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三、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

刘禹锡、柳宗元诗歌风貌的异同:

相同——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不同——首先、刘禹锡的诗,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的诗作。与刘禹锡相比,柳宗元诗又别具风貌,简言之,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郎丽,柳诗淡泊简古

《新乐府》五十年前的诗创的得失:

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字穿插其间 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的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白居易的《新乐府》又是有不少遗憾的:

其一、创作的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

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所以写的枯燥乏味 其

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

《琵琶行》与《长恨歌》在艺术表现上的两个特征:

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

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

古文运动发生的原因: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一部分人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期王朝中兴

文学文风的改革也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以骈文而论,华美的形式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

其一、是“文以明道” 其

二、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彩前人遗产 其

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其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开拓性体现:

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从辞采来说,即一致反对骈文末流,尽量吸收骈文的优长;从语言来说,即力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从技巧来看,韩愈善于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善于通过比喻、排比、细节描写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韩愈古文的写作特点:

韩愈的议论文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师说》最有代表性》,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摄人的气势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其传记文《张中丞传后叙》从而一举打破了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使之成为一片片生动的人物传记

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

二、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

唐传奇的分期及特点:

1)初、盛唐时代的发轫期——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

2)中唐时期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方面,就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3)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出现了不少传奇专集,涌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

李商隐诗多义性的原因:

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诸如珠泪、玉烟,源于内心,内涵远较一般意象复杂多变

2)李诗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或改造,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

3)李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联系,其意象往往错综复杂,不受现实生活中时空与因果顺序限制

李商隐凄艳浑融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

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

在艺术上具有博大的气象和完整性——拥有自己的意象群;李诗技法纯熟;情感的统一

李诗的艺术成就:

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

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的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

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中类型做出贡献

四、在体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韦词与温词的区别:

温词是客观描绘,非常隐约,唤起人一种深美的联想而已。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 温词异象迭出。韦词则是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 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

李煜的本色和真情性突出表现:

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 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 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名词解释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以创作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题材著称。诗歌以五言为主,诗风恬静,作者一般具有佛道或隐逸思想。

盛唐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又被称为“高岑诗派”,以反映边塞风光、战争以及由此而来的征夫思妇情感为主,诗体以七言为主流,诗风慷慨悲壮,是盛唐时期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

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是悲愤,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都是深沉阔达的,每欲喷薄而出时,中和处事的心态,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沉郁,是情感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出自杜甫的《进雕赋表》,但后世一般作为杜甫诗歌的定评。

大历诗风: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代表诗人是韦应物、刘长卿。

大历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卢纶、韩翃hong、钱起等,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韩孟诗派: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形成于贞元、元和年间,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元白诗派:诗歌主要注重写实、崇尚通俗、强调讽喻,倡导诗歌为君、为民所作,诗歌体制新题乐府为主,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诗歌流派。

元和体:以次韵惆怅为主,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诗篇”包括元稹的艳体诗,这类诗是元和年间文人交往唱和的代表,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古文运动:中唐韩、柳等倡导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骈体而散文,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都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标志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

小知识点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1)2)3)4)《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曹植的诗确如锺zhong嵘rong《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5)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成孔融、陈琳、王粲、许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6)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7)嵇康《幽愤诗》其四言《赠秀才入军》 8)锺嵘《诗品》评嵇康诗为“峻切”

9)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10)“繁缛”本指繁密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

11)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却以《咏史》诗八首奠定地位。《咏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12)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13)郭璞的游仙诗今存19首,9篇为残篇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 14)辞彭县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15)陶诗的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16)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17)《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18)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9)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谢灵运。20)鲍照。谢灵运、颜延并称元嘉三大家。

21)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22)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体系,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23)“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要的小道理。24)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25)志怪小说按内容分为三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佛法灵异

26)志人小说按内容分为三类:笑话;野史;逸闻轶事——刘义庆《世说新语》成就影响最大

27)《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juan,记行则高简瑰奇“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1)上官体: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上官体的“琦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卢、骆生年较早,其年辈比王、杨为长,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但他们都——官小而才大,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使唐代诗歌有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走向江山和塞漠。3)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

4)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5)张若虚仅存两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6)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自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二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刘长卿等。

7)在大历诗坛,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而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人李益。8)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9)苏轼所谓“郊寒岛(贾岛)瘦”之“郊寒”一语,可以说是对孟郊特点的最好概括。10)小品代表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11)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号“三十六体”

12)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13)《霍小玉传》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14)温庭筠称为花间派的鼻祖。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

汉语言文学 专业教育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汉语言教学小论文

汉语言本科班;阿依努尔。阿卜力克木学号;

***3

下载!论文电子稿格式(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电子稿格式(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言文学论文(伤逝)

    试论《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常永奇 内容摘要:很多作家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的探讨都是在“五四”时期内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约束性和理想性,本文结合当今爱情观及现今爱......

    汉语言文学论文5篇

    论文名:浅谈汉语言文学专 业:汉语言文学层 次:专/专升本姓 名: 目 录 论文摘要„„„„„„„„„„„„„„„„„„„„„„„„„„„„.2 论文关键词„„„„„„„„„„„......

    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

    浅谈灵感的非自觉性特性及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内容摘要: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激情,这是人们对灵感来源的最朴实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小说的创作都是作者长期生活积淀和突发灵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尴尬、灰色、无力的人生 ——方鸿渐形象分析[内容摘要]首先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即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新闻专业上课通知 文学院二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上课时间定于2012年2月25日(周六)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如下: 教材自己解决,教材版本向任课教师咨询。2.......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

    汉语言文学

    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专 业概况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胜任文化 、宣传、教学、管理等......

    汉语言文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化的枷锁——论中国国企改革的步履蹒跚 [2009-4-16] [0]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2009-3-9 14:49:04] [1]论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教学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