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浣沙国学社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系分团委浣沙国学社简介
浣沙国学社是我院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原名为浣沙诗社。现隶属于水利系分团委社团部。他以“书画兼修、以文会友”为宗旨。网罗全院文学书法爱好者,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社员通过对诗词歌赋,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的学习研究来丰富自我,培养兴趣,开拓眼见,增加文学底蕴。同时也在校园营造了一种人文气息,渲染了我校文学气氛,使学生在感受优美文字的同时感悟人生,释放情怀,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
浣沙国学社现拥有文学部、国画部、书法部三大部室。各部室之间和睦相处,相爱相惜,共同为我院文化事业献出应有的力量。浣沙国学社还努力团结校园以外的文学力量,2010年11月,由我院浣沙国学社、开封大学书法社、河南大学书法社组织的开封高校书法联盟在各院领导的审批下正式成立。加强联系,团结合作,文化开放成为我社走出黄河水院的一个积极理由。更加期待的是,在我社以及河南大学书法社的共同商讨下,河南高校书法联盟即将成立,这将预示着我院国学社将成为河南省各大高校书法社的领头者。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浣沙国学社绝对是广大文学书画爱好者不悔的选择。来吧,我们伸开热情的双手拥抱你,让我们一起在五彩的大学校园中享受青春,释放激情,挥洒汗水,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
守诚求新创业修能
第二篇:浣 溪 沙教案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咱们来到多媒体上课,还有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吗?要不先来听首音乐放松放松.(播放音乐)这是老师很喜欢的一首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实这首歌唱的是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这么美的音乐有没有让你放这松了点呢?咱们上课吧!
一、认识词牌
1.六年的学习生涯,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吧,还记得以前接触过哪些词?
2.刚才大家说的“清平乐”、“西江月”都是——词牌名(板书)。
3.词是一种诗歌体裁,一个词牌就是一种曲调,同一个词牌可作出不同的词。其实词牌还有不同的文化和风格,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同样动人.(1)念奴娇 这个词牌名正是因这位名唤“念奴”的女子而得名,人也妖娆,词也绰约。
(2)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3)虞美人 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虞姬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个小小的词牌中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
(4)浣溪沙 这里还有一个词牌是源自浣溪女子西施的故事,哪一个呢? 读读这首词的词牌:浣溪沙(跟老师一起板书,特别是沙字。并非轻纱的纱,而是沙子的沙)再读一遍
(5)以前接触过以“浣溪沙”为词牌的词吗?(出示)晏殊、秦观的“浣溪沙”,轻声读读。
(6)晏殊、秦观的“浣溪沙”给了你什么的感受:(变红课件的两句诗)美丽的哀愁(板书)这就是浣溪沙中美丽的哀愁
6.晏殊、秦观他们是婉约派的代表,而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的浣溪沙又是怎样的呢
7.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词,老师这有个读诗要求(指名读要求)第一步: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第二步: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第三步: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
二、初次阅读
1.咱们先来完成第一步。自己打开书本读一读。注意要读的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2.同桌相互读读,检查一下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3.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首词和我们以往学的词有所不同。(指名回答)4.是啊,这是作者为词写的一段小序,谁来读读?你从这段小序中,知道些什么? 5.你的理解真好,蕲水是一个地名,这首词正是作者游历蕲水清泉寺的即兴之作。6.谁愿意来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她有没有读准字音。
7.很好,他注意了词上下阕之间的停顿,而且有个容易读错的字音他都读准了 少:这个生字,读—,谁道人生——(生接:无再少)师:哦,你是怎么知道它读shao?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看来借助注释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好方法。7.谁再来读读这首词?举手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一读。三、二次阅读
1.看来同学们把词的字、句都读正确,读通顺了,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词的上下两阙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不同的内容我们还能像刚才那样,用一样的语调,一样的语速读吗? 现在你们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范读)2.明白了吗,那就请你们细细再读“浣溪沙”,可以借助下面的注释弄懂词的意思,用你的朗读,表现出不同内容的抑扬顿挫。(课件)3.谁来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4.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不同内容语气的抑扬顿挫呢?谁来评价一下? 5.你听得可真仔细,请你来读一读吧。
6.上阕轻柔舒缓,下阕激扬有力,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情,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浣溪沙。四、三次深读
1.刚才两步阅读,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但要做到“声声含情”,还需要我们更深地体会。只有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才能真正地走进词的意境。
接下来,先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块儿去欣赏欣赏清泉寺的美景吧。(师范读上阕)(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漫步在松树林间,徜徉在涧水旁,笼罩在蒙蒙细雨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兰牙,松林,小溪,沙路。。师:这里的兰牙,暮雨指的是什么?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雨声、杜鹃、流水)师:几处细小的眼前景物构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春光,置身如此美景当中,你的感受如何?
(指多名说感受,并读出你的感受)
师: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看山下——生读:兰牙短浸溪,看松间——生读:沙路浸无泥,听林中——生读:潇潇雨中子规啼
师:兰牙浸溪,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轻啼,自然的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啊!那就让我们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来再读,慢一点。
(3)“一切景语皆情语”,眼里的风景取决于看风景的人的心情。大家看到的是美丽,感受到的是愉悦,那苏轼呢?此时的苏轼是在怎样的境遇下欣赏眼前的景致的呢?
(补充“乌台诗案”背景,学生精心默读)
师:这样的生活境况,会让苏轼在看景的时候,比我们多一份?(悲凉,哀愁)师:这就是美丽的哀愁啊!带着这份“美丽的哀愁”,再来读读词的上阕吧!2.苏轼身贬黄州,生活困顿与日俱增,面对暮雨潇潇,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怎样奇妙的遐想,自由读读词的下阕,师:我们常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这里的溪水却是向西流,那就是“逆流而上”。由水可逆流,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谁说人生无再少?
师: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师:难道人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吗?
师:是啊,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只要心不老,青春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罢了。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答
师:是啊,黄鸡一唱又一天,白发一根又一年,与其这样哀叹着时光流逝,还不如尽情地欣赏眼前的美景: 看山下——兰芽短浸溪,看松间——沙路净无泥。听林中——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苏轼身贬黄州,生活困顿,还能如此尽情欣赏美景,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晚年的苏轼(苏轼晚年资料)
师:是啊,苏轼并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而是这样写道: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当有人对你说:苏轼啊,你被贬黄州,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你还能做什么啊?你会坚定地告诉他们: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个)
当亲人对你说:苏轼啊,你已经48岁了,年近半百了,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你就别管了!你会微笑地告诉他们: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个)
当你又看到了自己华发早生,自己怀才不遇,朝中却奸臣当道的处境,有那么一丝心灰意冷的时候,你又会执着地对自己说: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齐)
(5)在苏轼直面人生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浓浓的斗志。其实这样的斗志不仅出现在浣溪沙里,还出现在他被贬黄州时的其他作品中,我们在他的“卜算子”里,读到了他的气节:
我们在他的“定**”里,读到了他的潇洒与豁达: 我们在他的“念奴娇”里,读到了他的豪迈;
我们在他的“浣溪沙”里,读到了他的乐观与勇敢。
3.今天,这些词在我们的课堂上串成了一条线,那是被贬黄州的四年,一个真的英雄,用自己积极的斗志书写出了生命中最辉煌的一页。
4.当我们走进苏轼的《浣溪沙》,又再次走出来时,你能不能完成第三部的诵读要求了呢?(练习、反馈)配乐齐读
五、拓展仿写
1.其实,在诗词中留下过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作品还有不少,也都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面对年华老去时的乐观: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感受怀才不遇时的乐观:
李白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会时代变迁时的乐观: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面对人生低谷时的乐观: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然还有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古诗词的长河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佳句,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浣溪沙 美丽的哀愁
积极的斗志
第三篇:《浣 溪 沙》 作者:晏殊
《浣 溪 沙》 作者:晏殊
《浣 溪 沙》 作者: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公元991-1055)字同叔。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代词人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谐和。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作者最有名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流利圆转、明白如话,意蕴深广、富於哲理。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因对仗工巧流利、富於内涵而成为千古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了。
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燕子的北来南去,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华的交替。“燕”,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 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全词串讲】
喝著一杯杯美酒,听著一首首歌词翻新的曲子。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天气,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麼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言外之意】
清歌美酒、对酒当歌,何等快乐!然而却触发了对去年经历的类似境界的回忆:同样的晚春天气,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美酒清歌。这不免使人生出对美好景物的爱怜,对逝去光阴的流连,希望美景的重现:夕阳再现为东升的旭日!花儿落去,无法挽留。但似曾相识的燕儿飞来,给人以安慰、减少一些哀愁。美好事物的消失,不是生活的尽头;或许只是,更美好事物即将到来的一个兆头,它将使未来的生活更有奔头。
思索吧,反覆地想一想吧,当你在人生的路上走来走去的时候。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简析】
听一曲新歌,饮一杯醇酒,真是安闲满足、如坐春风。可是,时序转换,今年不是去年,去年不再,人事不同,能无枨触!夕阳西下,一去不返,向进曾见夕阳西回?这明白如许的吟咏,道出对宇宙人生多少事物的体认。眼前花落委地,令人无可奈何。忽见燕子翩飞,似曾相识,原是去年旧燕,今又归来。在此一念之间,便觉花落复有花开,春去复有春归,日落复有日出。原来,宇宙人生多少事物,有一次性的一面,亦有重复性的一面。有一去不返的一面,亦有永恒的回归一直。然这回归重复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重现中有渐变,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第四篇:国学社
做有国学底蕴的法律人才
(2009-1-5 23:43:58)
2008人大法硕教育与实践论坛 国学修养与法硕素质教育演讲稿
于 莲
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国学和法硕素质教育。国学这些年很热,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讲《庄子》,我们人大也设有国学院。但前天晚上我在宿舍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宿舍一位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却把我问住了。他问我:“你们先别说国学和法硕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还搞不清国学到底是什么呢?”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后来我跟他讲了一下民国时期国学和西学的争论,他问我:“那国学就是《论语》、《庄子》、《史记》吗?学国学是不是就是让大家背些古诗、《三字经》什么的?和现在到处在开的国学班一样?”我想了一想,我觉得,国学并不仅仅是那些经典,学习国学也不是要求我们都去背《三字经》、《论语》。当然该背的还是要背的,该熟读的还是要熟读的。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的老师曾要求我们背一万首诗,一千篇文章,一百本书。很惭愧,我一项都没做到,所以我赶紧转专业学习法律了。但是当我现在学习法律的时候我有感觉到本科四年读文史哲专业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影响。虽然我不会背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做不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但我感觉,国学其实是给我一种熏陶,让我们有一些底蕴。具体联系到我们法硕,我想学习一些国学,了解一些国学,做一个有底蕴的法律人才,我们法硕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嘛!
说道国学给我们的影响,我想第一点应当是让我们有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了对自我的定位问题。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国内应当算是NO1了吧。虽然现在就业压力比较大,但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学生就业还是不错的。我看过今年刚毕业的这一届师兄师姐们的毕业统计,工作也都是很好的。那么在解决了工作,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的定位问题,人生价值问题。我们将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这个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分析说清教徒的生活目的在于上帝。他们积极地创造和积累财富其目的在于成为上帝的选民。他们的价值在这里。那我们呢?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宗教的传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定位自己呢?这个坐标点在哪里呢?康有为先生当年看到西方政治上有民主体制,精神上有宗教,所以也模仿着搞变法,并将中国的儒学进行宗教化,将孔子彻底脱人入神,拜为教主,试图建立中国人的宗教。所以有所谓的“保国、保种、保教”嘛!蔡元培先生则认为是美学,所以提倡美育,认为要以美育代替宗教。二位先生说的都很好,但我个人更认同另一种观点,中国人的坐标是历史的。我们的价值是在历史中实现的。中国古代史学很发达,很注重修史。每个朝代都有义务为前代修史。连元朝也不例外,虽然《宋史》修的不太好。现在我们也在修《清史》。这是我们的一种思维习惯。流芳千古、遗臭万年、“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价值在历史中实现,我么要修史让前人的生命价值的以体现。我们有历史的责任,对祖先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所以司马迁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宋代大儒张载谈及人生价值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这种价值坐标现在被严重破坏了。因为自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批判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革”,我们不断地“打倒孔家店”、“推翻吃人的礼教”、“破四旧”、“批林批孔”,人们矫枉过正,在批判封建流毒的时候把传统文化破坏掉了。特别是我们大陆,由于“文革”,传统的价值体系被破坏殆尽,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总是觉得国人价值缺失,没有信仰,道德沦丧,出现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国学在这方面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让我们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找到生命的坐标。我们不是孤立的,我们是五千年文化的一环,我们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的价值就在这里。
可能有些同学,特别是还在读的同学会觉得我现在还没工夫呢,找工作就够头疼了,生活不易,这些太远了。但我觉得不,大家还是应当读一读的,特别是我们法硕。我们本科都不是读法律的,大家转来读法硕,尤其是人大的法硕,更多的是因为人大的牌子,为的是用人大法硕三年来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所以我们更容易急功近利,更容易浮躁。那么读一些国学,让我们有一点历史厚重感,不那么浮躁,不是很好吗?
当然,我们现在的生活离这些可能还有些远,大家生活的都不容易,压力也都比较大,说太多历史责任大家可能觉得沉重。那么国学的第二点影响就是让我们稍微能轻松的生活,生活得更加有情趣。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儒、释、道,所谓“六儒三佛一分庄”。儒家一般对责任,对秩序强调的多一些,要求我们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但这样子的生活比较郁闷,比较痛苦,总是忧。所以古人对佛学、老庄很推崇。比如说苏轼,一生仕途不顺,极其郁闷,但他有另一个天地去解脱,那就是佛法和老庄。否则哪有心情做东坡肉啊!佛学和老庄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任自然”。我们总是生活在重压之下,斤斤计较于现实利益的得失。我们要考试,要找工作,要赚钱,要面对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我们什么时候静下心来想想这些东西真的需要吗?我们是在追逐这些东西呢还是被这些东西所支配?我们有没有以自己生命的方式善待自己?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怎样来体认自然?怎样来认知自我,而不是想《庄子》里写的那个混沌一样被人每日凿一窍,结果和众人一样有了七窍后却“七日而浑沌死”。我觉得读一读国学很有用,读一读《庄子》,读一读《心经》,很短一百字左右,感受一下什么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一读《五灯会元》,感受一下禅宗的机警和智慧,生活会多很多乐趣。
第三点我觉得对学法律的人来说也很重要。学一点国学会让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生动、优雅。我们都知道嘴皮子和笔杆子对于法律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怎样才有好的口才和文笔呢?有人说逻辑很重要,对,逻辑对法律来讲很重要,逻辑是法律的生命嘛。但逻辑好就行吗?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良好的国学修养对于我们以更加准确,更加生动,更加优雅得体的方式来表达是非常有好处的。平时可能不觉得,但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会发现古人的表达实在太到位了。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时引用的那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还能想到比这更准确,更生动,更优雅的表达吗?连百度搞网络的都用这句词。
而且就算我们不去用这些,知道这些也是很有用的。2005年5月大陆为台湾造了一艘轮船“中华和平”号,下水的时候连战的夫人出席了,她当时引用了两句唐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贺。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当时有人撰文称这是连夫人“精心拟制的作品”,让人看了啼笑皆非。如果说这两句诗有些冷僻的话,那么还有一件事就太搞笑了。我买了一本《三国志》,一个同学看见后对我说:“咦,《三国志》,小说啊?看完后借我看看。”我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们既然是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这种错误就不要犯了吧。
所以我觉得虽然国学和我们所学的法律联系不是很大,特别是实务性的部门法。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法律硕士,研究生,学学国学,对我们还是很有好处的,让我们做一名有国学底蕴的法律人才。
“刑不上大夫”,最早见于《礼记·曲礼》。这里的刑就是指法,从夏禹刑开始,经商汤刑、周九刑,到周穆王时期的吕刑,规定了五刑和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关殷商、周的史籍中并不乏大夫甚至比大夫地位高的贵族被判刑、处死,商纣曾醢(h i)九侯、脯鄂侯、剖比干的心,周公曾杀管叔和蔡叔,春秋战国时大臣被诛戮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贵族并非都不加限制地享有法外特权。不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诉讼程序以及适用刑法上是与庶民、奴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可以不像一般人一样出庭受审,可以赎刑或者缴纳罚金免除其罪,有的应处死刑的可以予以放逐,即使判处死刑,在行刑时也有别于常人。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贵族,不同程度上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为了在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但不是说他们犯罪后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不受刑罚制裁。虽然战国时“法不阿贵”的主张已被提出,但是由于产生特权的基础还存在,“刑不上大夫”原则逐渐演变为封建法律中的“议”、“请”、“减”、“官当”等特权制度
据说现在给犯人剃光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在古代,剃光头是一种刑罚,叫髡刑。这一刑罚最早见于《周礼·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积。”髡刑与墨、劓、剕、宫等肉刑同属损害人身体完整的刑罚,因为古人将发作为“体”的一部分。三国曹魏时有完刑,实际也是髡刑,就是完全剃去受刑者的头发,使其头成丸状。古时男子蓄发,并以之为美,长发更美,剃发无异于去首。髡首有标记的作用,常人不去头发,罪犯去头发,让人一看就知道谁是罪犯。髡刑主要是作为附加刑使用的,秦时对刑徒加施髡刑,汉代在完城旦舂刑上加施髡钳,魏晋以前一般都是与徒刑并用,因而髡首也成为徒刑的别称。不过,北齐时髡刑变成了流刑的附加刑。与髡首相近的一种刑罚是耐刑,耐只是剃去犯人的鬓、须,是秦时最轻的亏伤人体的刑罚,因而成为对少数民族首领、郎中以上有身份的人施加的特殊刑罚
在战国以前,“刑”往往用以专门表示法律,也指征伐战争和施用肉刑。但战国时期成文法以各种形式公布之后,“法”作为表示法律最恰当的用字逐渐深入人心,而“刑”以后一般专指刑罚。汉文帝以责打身体、强迫劳役等代替肉刑,并强调要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刑罚改革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当时的“刑罚”并不是说对犯罪人用刑以示惩罚,因为“刑”与“罚”是有区别的,“刑”是指肉刑和死刑,而“罚”则指以金钱赎罪,有谓“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尚书·吕刑》)。后来才泛指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方法,“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明史·刑法志》)
汉文帝废肉刑,将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的笞刑取代黥、劓、刖左趾,使笞刑成为汉代重要的刑种。汉景帝时,制定《箠令》,规定用于笞刑的刑具应是长五
尺、本大一寸、末薄半寸且平节的竹板,受刑的部位是臀部,行刑者不能换人。魏晋时,妇女受笞刑不能打臀部,而要打背部。隋朝时笞刑被正式定为新五刑之一;唐以后笞刑的刑具改为用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荆条;清朝时小荆条改为长五尺五寸、大头一寸五分、小头一寸的小竹板。虽然笞刑并非损伤肢体的肉刑,但笞打也触及犯人的皮肉,往往笞刑没有执行完就把人打死了,也是一种酷刑,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除。
南朝梁武帝将杖刑正式列入刑书,使其成为法定刑,实际上杖刑也主要是打屁股,所用的“杖”是生荆制作的。廷杖也属于杖刑,不过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杖刑。廷杖的下令施刑者是皇帝,受刑的是朝廷大臣,受刑地点多是在朝廷上,施刑由太监指挥。廷杖最早也出现在汉代,不过使廷杖成为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明代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廷杖程序。明嘉靖初年,发生“议大礼”事件,受廷杖的大臣就有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
古代刑法中允许犯罪的人缴纳一定的财物抵免刑罚,这个制度就是赎刑。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战国时期的司法实践中,案情有疑问而无法查清、定罪量刑遇到困难无法确认或者犯罪者“意善功恶”时,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汉朝时将赎刑作为国家聚敛财富的手段,允许用纳钱、出缣、输作赎免刑罚,汉惠帝时买爵三十级就可以免去死罪;汉武帝时纳钱五十万可以减死罪一等,司马迁被处宫刑本可以用钱赎刑,但由于家贫不足以自赎。隋唐以后,赎刑形成了非常严密具体的制度,每种刑罚都规定了相应赎金的数量,哪些情况适用赎刑制度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唐朝时,应当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员亲属,犯流罪以下的,都可以用金钱赎罪。清朝时,官员犯笞、杖、徒、流及杂死罪的都可以纳赎,老、幼、废疾及妇女犯徒刑罚的收赎,官员正妻、有财力的妇女以及过失杀人的在杖一百后余罪可以赎罪。
历朝历代用于赎罪的财物不同,汉代以前是用铜;汉时用以黄金计价的粟、缣(细绢);晋、宋、齐用金、绢;北齐、北周用绢;唐、宋用铜、金以及牛马杂物;元用中统钞;明用钞、钱,间或纳米,甚至可用工作抵偿;清用银。赎刑对后世司法、刑罚的腐败起到了很坏的影响,正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第五篇:国学社工作计划
读书社团活动方案
一、活动意义
阅读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通过开展读书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文化氛围,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二、活动目的
1.通过读书活动,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热情,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陶冶其情操,充实其文化底蕴,提高其综合素质。2.通过读书社团系列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特有的“书香校园”特色,不断提升我校图书室品位。
3.启动学校、班级、家庭小书房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读书是最快乐的,让每一个父母更加关注孩子的读书情况,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4.通过读书活动,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爱护书籍、热心读书,形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活动对象
九里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四、活动主题
人人参与,养成读书习惯;品味书香,创建书香校园。
五、活动时间
2012年4月--2013年4月每周周四下午活动课
六、活动地点
学校阅览室
六、活动实施过程
1.四月初,在学校召开 “书香溢校园 知识伴我行”启动仪式,在全校师生中掀起读书的热潮。同时向五六年级推荐读书目录,制定书香家庭、读书之星的具体要求标准。各班级宣传、发动学生参与读书社团活动,有条件的班级建立图书角,开辟“读书交流园地”,全体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到学校图书阅览室选取自己要读的书籍。2.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评选“读书之星”活动。“读书之星”要求:爱护书籍,热爱读书,成绩优秀,声音宏亮,读音准确,富有表情,且平时能坚持读书,并认真写读书摘记、心得体会。3.总结表彰,阶段性读书竞赛活动结束后,社团要进行总结表彰,对读书活动中涌现出的“读书之星”等读书先进个人,将发放奖品,以鼓励他们在读书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七、组织领导
组 长(指导老师):杨红艳
成 员:五六年级各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师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弘毅”国学社
2013—2014学年工作计划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弘毅”国学社旨在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的每一位普通学子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得以接近,了解,交流,承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并能尝试能用自己的心得来解决生命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自己做起,影响身边的人。2013—2014学年,国学社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经过教研组的布置,结合社团工作的实际,发挥语文教研组的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力争围绕大局有新作为,新成效,新发展。现将2013学年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社员招募:
国学社的主要研习成果合并入校本教材《圣人的教诲》,国学社的活动一度被选修课替代,故此需重新招募社员。
招募对象: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全体高
一、高二年级学生。其中包括国学社的以下行政人员: 社长:1名,统筹社团日常活动运行。
宣传干事:2名,负责社团活动的影像记录,制作、张贴贴海报,管理社团QQ群。
文化干事:2名,负责社团活动的文字记录,起草宣传文案,发布活动通知。
联络干事:2名,负责社员资料管理,协助安排活动场地,联系兄弟社团。
二、举办常规活动:
1、以经典研读为中心举行专场读书沙龙活动;
2、延请校内外名师举行专题讲座;
3、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织各类参访、旅行、交流等活动。
4、以书面总结、演讲、话剧等形式进行学习汇报,并与校文学社、演讲社、话剧社等兄弟社团进行良好互动交流。
三、社团活动的场地和时间:
活动地点暂定为厚学楼五楼
考虑到我校高
一、高二年级的课程安排,活动时间暂定为周三第8、9节课。
四、活动经费:
国学社所需活动经费主要将用于以下方面:
1、专场读书沙龙活动研习材料的印制;
2、专题讲座名师聘请及相关材料的印制;
3、社员学习心得及作品的集结成册;
4、相关参访交流活动。希望能得到学校的鼎立支持。
以上即是本学年国学社的工作计划,我们也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