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惯之后”作文指导
校本复习资料之作文指导
“习惯之后”作文指导
作文题:不管愿意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立意
1、审题: “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
2、思考角度: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3、立意可褒、可贬。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4、注意:可用题目扩充法,添上习惯的主体,习惯的对象,及习惯之后的内容,如“习惯被爱之后,我们不应情感麻木,忽略爱你的人的感受”。
二、评分方法
1、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
2、具体说明:
(1)一类卷:(70—63)
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
(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
(2)二类卷:(62—56)
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
(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
(3)三类卷:(55—49)
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
校本复习资料之作文指导
(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且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从不同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
(4)四类卷:(48—42)
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
(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
(5)五类卷:(41—28)
(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
(6)六类卷:(27—0)
(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
【批改情况】
第二篇:命题作文“习惯之后”写作指导及例文
命题作文“习惯之后”写作指导及例文
【作文题目】: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但习惯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精彩例文】: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 1
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习惯之后
习惯之后要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正如苏子游玩赤壁之后所说的“物与吾皆无尽也”的豁达感慨。
习惯,按达尔文的话说就是适应,习惯之后便是生存。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我是很不赞同的。他先争着做官,说明他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时局,习惯之后又放弃了,只可谓“只增笑耳”。他完全可以不送礼但仍为百姓办事,没准天天有酒喝还落个清官的美名。即使他被人排挤,他也可以做点别的营生,也不至于后来的那份凄苦。习惯之后,我们更懂得生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然后光逃避不行,我们更应当去完成更高的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正是这份信念让拿破仑一步步地走向权力的颠峰。人生就如从平地到山坡,平地走得很顺,但上了山坡就要慢慢习惯,有的人虽然习惯了但却满足于现状在半山腰停留,而有的人却一步步向上爬,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到达了人生的顶峰。
现在,我们即将高考。班级里的竞争、排名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待已经让我们习惯了。但是有的人却已经对这些麻木了,他们的习惯说白了是对落后现状的漠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漠不关心。一切的压力全都变成了“最后的疯狂”的动力。但我说:“卷土重来未可知”。许许多多聪明的少年因为平日的不努力,成绩不稳定而不为老师理解甚至自暴自弃。但既然习惯了,既然没有重的心理压力了,为什么不就此奋起呢?反观另一些同学却是越战越勇,他们不仅习惯了学习的潮流,而且站到了风尖浪口,引领着学业的进行。
习惯之后,我们杜绝回避,杜绝平庸,因为谁也不是天生的胜者,谁也没有权利轻视你的强大。虽然离高考时日不多,但是你未必输在能动,兴许只是基础不够坚固,兴许只是心态不够沉稳。当你抛开一切杂念,勇往向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比你刻苦的人被你甩在身后,许多安于现状的人于是渐行渐远,而那曾经让你看不见摸不着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的成功也变得清晰可见了。
习惯了是可喜的,但重要的是习惯之后你干了什么?如果我是充满潜力的你,我会说一句:“鹿死谁手还未知呢?”然后笑应高考。
习惯之后
人生有许多事情不容得我们去挑选,去逃避,我们总是在不断的习惯中向着未来前进。什么是好?什么是孬?在习惯前谁也不知道,然而当习惯之后,有些人笑了,而有些人则哭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停地向前运动,不会停下也不能停下。我们只能在被碾过之后的土地上,在已经习惯之后去判断自己的得与失。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柴油灯到电灯,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社会的现状。然而当我们从遗留的历史车辙向后看时,却发现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习惯了天更灰了,水更臭了。习惯之后,我们开始懊恼,开始明白去保护环境,于是我们又要去重新习惯,去习惯低碳,习惯节能。
在习惯之后,我们审视了自身缺点,后悔当初没有与环境自然友好相处。习惯之后的我们感悟到了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了习惯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嘴角淡淡的一笑并不能掩藏住我们哭泣的心。
习惯不分古今,习惯没有时代的差别,习惯只有好坏之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忍辱中习惯了自己的现状。习惯之后,他不停地努力,让自己铭记自己的任务。经过多年的艰苦,他推翻了凌辱自己的人,获得了成功。
他在习惯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任务,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他人看来,勾践生活艰苦,并遭受着耻辱。习惯之后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事情是不容得我们选择,习惯之后的好与坏我们是不清楚,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过程,来改变自己习惯之后的结果。环境恶化我们习惯之后才发现,但如果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常常回顾历史,常常比较古今,就会发现它变化的过程,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可以改变习惯的方向,从而改变结果。越王勾践就是在习惯中明白,在习惯后努力,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无法选择习惯的事物,但可以改变习惯的过程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习惯之后,再回顾一下整个事件,再看一下自己的结果,感悟似乎就有所改变了吧。不要在习惯之后再发出“叹”的声音。
第三篇:“习惯之后”优秀作文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评分建议:二类58分)
第四篇: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习惯之后”作文指导及
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习惯之后”作文指导及范文
【试题回放】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但习惯之后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立意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二、评分说明
1.基本原则
评分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写作基本能力,全面衡量构思、语言、文体等方面。从考生写作的实际出发,分等分类赋分,确保一定的区分度。
2.赋分等级说明
统一规定:①偏离话题,将“习惯之后”置换为“习惯”等,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②机械套用提示语的格式,先说“习惯”了什么,再说“习惯之后”的反思,而且两部分内容篇幅失当,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③文体不规范,一律四类卷(含四类卷)以下赋分;④生拉硬拽,没有“习惯之后”的内容,且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原则上都要在及格线以下赋分;⑤提倡以规范的文体写作,若有特殊的写作样式酌情给分;⑥记叙文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立意和语言等,议论文重点关注论点、论证和论据。
(1)一类卷:(70—63)
内容体现了习惯之后的影响或后果,立意深刻、独到,具有一定个性。(正面和反面立意皆可)
(记叙文)从一个小且巧的角度切入,叙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且构思精巧,语言富有意蕴;或者以独到的故事情节(或话题)为开篇,简洁而传神地进行描写,引发自己对“习惯之后”的体验和感悟,且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形象。(议论文)能紧扣“习惯之后”的内涵,作个性化的解读,认识独到、深刻,观点与材料统一且分析透彻,论证有层次感,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或者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语言智慧、幽默、犀利。
(2)二类卷:(62—56)
立意准确,以“习惯之后”为主体来写。
(记叙文)故事情节生动,有细节描写,对社会和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扣住“习惯之后”,提出有意义的中心观点,并能扣住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举例恰当,论据分析能扣上论点,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概括能力强。
(3)三类卷:(55—49)
立意正确,能体现“习惯之后”的内容。
(记叙文)主体叙述的是“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且有一定的情节,结构较完整。但是构思无明显新意,语言表达一般,且有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议论文)能从不同/ 6
角度解读“习惯之后”,形成几个相关联的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论证,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
(4)四类卷:(48—42)
基本切合题意,有“习惯之后”的认识或感悟,但有一定的游离。
(记叙文)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语言平淡。(议论文)虽然观点正确,但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联系,只列举而不作分析,且观点属于大话、套话,或者论据材料陈旧老套等。
(5)五类卷:(41—28)
(记叙文)所写故事情节明显“贴标签”,而引发的体验或感悟又与“习惯之后”若即若离,且语言表达有明显毛病。(议论文)形式上是一篇关于“习惯之后”的议论文,但或者没有自己的中心观点,或者观点闪烁不明,或者观点和材料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或者缺少论证等。
(6)六类卷:(27—0)
(记叙文)故事情节明显低幼化,乱造“习惯之后”的故事,语言表达粗俗,前言不搭后语,文章主题不明。(议论文)认识浅薄、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结构混乱、随意组合不成章法的文章。
3.特别说明: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2/3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l0分。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赋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l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参考赋分如下:不满l00字,0—5分;200字左右,6一10分;300字左右,ll—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③语言粗俗、格调不高的,最高不得超过40分;思想情感庸俗低下的,即使完篇、切题,最高不得超过25分;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3分。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采用“得分—错别字分=实得分”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得分数;卷面较差的,最多扣1分。
分类例文,仅供参考: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
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评分建议:一类65分)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评分建议:一类63分)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评分建议:二类58分)
习惯之后
习惯之后要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悟,正如苏子游玩赤壁之后所说的“物与吾皆无尽也”的豁达感慨。
习惯,按达尔文的话说就是适应,习惯之后便是生存。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我是很不赞同的。他先争着做官,说明他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时局,习惯之后又放弃了,只可谓“只增笑耳”。他完全可以不送礼但仍为百姓办事,没准天天有酒喝还落个清官的美名。即使他被人排挤,他也可以做点别的营生,也不至于后来的那份凄苦。习惯之后,我们更懂得生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然后光逃避不行,我们更应当去完成更高的目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正是这份信念让拿破仑一步步地走向权力的颠峰。人生就如从平地到山坡,平地走得很顺,但上了山坡就要慢慢习惯,有的人虽然习惯了但却满足于现状在半山腰停留,而有的人却一步步向上爬,凭借着之前的经验到达了人生的顶峰。
现在,我们即将高考。班级里的竞争、排名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待已经让我们习惯了。但是有的人却已经对这些麻木了,他们的习惯说白了是对落后现状的漠视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漠不关心。一切的压力全都变成了“最后的疯狂”的动力。但我说:“卷土重来未可知”。许许多多聪明的少年因为平日的不努力,成绩不稳定而不为老师理解甚至自暴自弃。但既然习惯了,既然没有重的心理压力了,为什么不就此奋起呢?反观另一些同学却是越战越勇,他们不仅习惯了学习的潮流,而且站到了风尖浪口,引领着学业的进行。
习惯之后,我们杜绝回避,杜绝平庸,因为谁也不是天生的胜者,谁也没有权利轻视你的强大。虽然离高考时日不多,但是你未必输在能动,兴许只是基础不够坚固,兴许只是心态不够沉稳。当你抛开一切杂念,勇往向前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比你刻苦的人被你甩在身后,许多安于现状的人于是渐行渐远,而那曾经让你看不见摸不着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的成功也变得清晰可见了。
习惯了是可喜的,但重要的是习惯之后你干了什么?如果我是充满潜力的你,我会说一句:“鹿死谁手还未知呢?”然后笑应高考。
(评分建议:三类54分)
习惯之后
人生有许多事情不容得我们去挑选,去逃避,我们总是在不断的习惯中向着未来前进。什么是好?什么是孬?在习惯前谁也不知道,然而当习惯之后,有些人笑了,而有些人则哭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停地向前运动,不会停下也不能停下。我们只能在被碾过之后的土地上,在已经习惯之后去判断自己的得与失。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从蒸汽机到电动机,从柴油灯到电灯,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社会的现状。然而当我们从遗留的历史车辙向后看时,却发现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习惯了天更灰了,水更臭了。习惯之后,我们开始懊恼,开始明白去保护环境,于是我们又要去重新习惯,去习惯低碳,习惯节能。
在习惯之后,我们审视了自身缺点,后悔当初没有与环境自然友好相处。习惯之后的我们感悟到了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了习惯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嘴角淡淡的一笑并不能掩藏住我们哭泣的心。
习惯不分古今,习惯没有时代的差别,习惯只有好坏之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忍辱中习惯了自己的现状。习惯之后,他不停地努力,让自己铭记自己的任务。经过多年的艰苦,他推翻了凌辱自己的人,获得了成功。
他在习惯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任务,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并且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他人看来,勾践生活艰苦,并遭受着耻辱。习惯之后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事情是不容得我们选择,习惯之后的好与坏我们是不清楚,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过程,来改变自己习惯之后的结果。环境恶化我们习惯之后才发现,但如果在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常常回顾历史,常常比较古今,就会发现它变化的过程,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可以改变习惯的方向,从而改变结果。越王勾践就是在习惯中明白,在习惯后努力,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无法选择习惯的事物,但可以改变习惯的过程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习惯之后,再回顾一下整个事件,再看一下自己的结果,感悟似乎就有所改变了吧。不要在习惯之后再发出“叹”的声音。
(评分建议:四类48分)
第五篇:材料作文《习惯》的写作指导
作文《习惯》
一、作文素材
(一)有关习惯名言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杰·泰勒)●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
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 培根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士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拿破仑· 希尔曾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可见,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习惯是所有伟人
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二)有关习惯的素材
1、让好习惯主宰人生
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页里面却藏着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
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他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
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点铁成金梦,也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话就像是对那个穷人说的似的,准确,深刻!即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不无警示意义。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服务于我们。否则,我们也可能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而且是不由自主的。2、1987年,75位偌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 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测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感悟: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用自己的毅力与恒心来约束自己。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发扬光大。在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或品德),现在你还剩下多少呢?
3、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虎曾经被习惯绑
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选自《习惯与自然》
要点指津: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4、海尔的20年,不论是成就,还是思想,都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海尔是成熟的企业,张瑞敏是位成熟的企业家,是位企业思想家。张瑞敏的独到之处在于预见,在于每逢关键时刻都能提出指导思想,做出决策。而更可贵之处在于每次决策过程中,他都 有个做“两次决策”的习惯,即在做决策时,都要考虑到这个决策的后果和影响,进而做出决策后的二次决策。这种“决策习惯”凸显了他作为企业家的成熟。张瑞敏在经营企业上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习惯”。时任乐凯总经理杜昌焘曾对我谈道:“张瑞敏在经营上确有他独到之处,那就是他有个爱好——总结经验。他能把经验上升到理念高度,而后又通过他的讲话,通过文化与宣传的渠道,贯彻到海尔全体干部和员工中去。这是我们很多企业主管还没做到的。海尔通过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的经验是十分可贵的。”
——选自《解读海尔的“两个习惯”》 要点指津:好习惯是发展的原动力,是走
向成功、走向成熟的必然。
5、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
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像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选自《平庸也是一种习惯》 要点指津:习惯需要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适当地改变,这样才能确保走向成功。
(三)文采佳句
1、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习惯是人成功的核心》
2、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要能够创造尽其在我的人生,就要让自己的思考习惯、行动习惯、情绪习惯中属于好的比例与日俱增,坏的比例逐日减少。习惯是人成功的核心。《习惯的力量》
3、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习惯人生》
4、成功是一种习惯。成功者就是培养了一种成功的习惯。即使做小事也要争第一,做最好,不断进取,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赢得进步。《成功就是一种习惯》
5、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从小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建立起来的“知识银行”,从小储备的“知识资本”越雄厚,以后收获的利息就越多。每个人都可以从“知识银行”中受益,终生享受它给与的利息,从而使自己的生命产生极高的附加值。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的人,却像借了巨额高利贷,它将拖累人一辈子,令人落伍、沮丧、自卑,甚至成为被社会遗弃的人。《习惯与成功》
习惯是人的道德资本
(四)、范文
习惯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的灵魂,也可以把他们从人的心里驱赶出去。”这就是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
良好的习惯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其作品以自然精炼著称,对话极为简洁。记者询问他风格简洁的秘诀在哪里,他的回答是“站着写”。海明威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
着,这种方式,使他一直处在一种紧张状态,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这种独特的写作习惯使海明威形成了简洁的文风。
习惯的养成有如纺纱。一开始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随着我们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最后它便成了一条粗绳。这个比喻正适合康德。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他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茶、吸烟、写作、讲学,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的。当地的居民甚至用他的活动来校对时间。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就在他一成不变的习惯中诞生了,康德最终成为了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不只是海明威与康德,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良好习惯。司马光睡觉时总枕着圆木枕头,人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动,人自然就惊醒了。司马光依靠这个枕头,不分昼夜地苦读,成为一个博学之人。
圣亦圣,愚亦愚,也许都是因为习惯的缘故吧。良好的习惯敦促人们向前,在不知不觉中带领人们走向成功。而有的人,被习惯支配,习惯了懒惰,习惯了堕落,习惯了恶。秦桧习惯了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依附金朝,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害国害民,终遭世人唾弃;汪精卫习惯于如墙头草般的摇摆不定,最后只得如丧家之犬,有家难回,落得机毁人亡。种种
事情不胜枚举,恶的习惯是人生的绊脚石。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使人身败名裂。长期的不良行为往往导致思维惰性,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缠得死死的。驯象人把小象用铁链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直到小象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却再也不去挣扎。
良好的习惯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恶的习惯是人生的绊脚石,我们只有自由地掌握习惯,才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