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5: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篇: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

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 镇党委、镇政府把修建乡村公路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至2010年底,全镇33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实现了100%硬底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山区农民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为xx镇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镇村村通公路还普遍存在重建轻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一、目前我镇乡村公路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基本情况完成了村村(行政村)通公路,并全部实现了硬底化,彻底改变了“晴天灰尘滚滚、崎岖不平,雨天路滑泥泞,乡村行车难,农民行路难”的状况。

据调查,乡村公路实现硬底化后,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我镇所有实现了硬底化的乡村公路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弯多路窄,没有路基,没有标志标线,没有排水沟,会车困难,道路缺少养护,而且大多数乡村公路危险路段没有防护栏、防撞墙等安全防护设施。由于乡村公路配套设施不完善,路虽然通了,群众也方便了,但也给道路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也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我镇乡村公路建设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我镇乡村道路建设这几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我镇乡村公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原因是:

1、资金缺口大。乡村道路建设资金来源有三方面:省下拔15万元/公里,市2万元/公里,其余资金村民自筹。根据目前乡村道路建设价格,每公里道路建设资金均在25万元以上,一些偏远行政村、自然村由于人口少,自筹部分资金难已完成,不要说配套设施,就连村通公路硬底化都在多方支持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任务。

2、乡村公路配套设施费用没有打入乡村公路建设预算。没有配套设施经费,是造成我镇大部分乡村公路配套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3、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不完善。没有建成一条完善一条,很多乡村公路只建不养,乡镇没有相关部门及专职人员负责乡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

4、由于镇、村经济基础差,他们没有能力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完善乡村公路配套设施,因此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5、镇、村对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乡村公路配套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出钱捐资的积极性不高,办法不多。

三、完善乡村公路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

1、继续把修建乡村公路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实现全镇行政村100%公路硬底化基础上,建议县政府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自然村的公路硬底化建设。

2、制定相关乡村公路管理方案,按照“修一条、完善一条”的原则,统筹乡村公路的错车港湾、路肩、边沟、护岸、防护墩、防撞墙、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促进乡村公路全面健康发展。

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同时,积极筹集建设资金,一方面加强项目规划申报,积极争取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引导村集体和村民捐资投劳,加大投入。

4、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建立乡村公路管理专门机构。做到建路与管护相结合,以地方道路站为主,以镇、乡、村为辅,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村级公路养护管理,制订落实村级公路养护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保障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乡村公路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5、完善警示标识标牌标桩。要在公路沿线醒目位臵设臵标牌和宣传牌,在交叉道口和临河、临崖等危险路段设臵警示标牌、标桩等设施。通过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路等级化、标准化和美化。

6、加强宣传教育,促进乡村交通安全工作的良性循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因此,要将乡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为政府工作行为,建立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并认真抓好落实。

要搞好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不仅仅只是修好公路,完善配套设施,更要着重农村做好农村交通运输事业,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做好农村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今年是“十二五”的规划年。制定一个科学合理、远近结合的农村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十分必要。玉峰镇党委、政府自下而上做好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并提出年度工作目标,重点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客运线路规划和运力投放规划,做到路、站、运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确保路通车通。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采取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交通规划得到实施,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见成效,年年有改善。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村运输经营者负担。与农村运输的票价和收入相比,农村运输经营者的负担较重,是妨碍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认真调查了解当地农村客运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和收入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扶持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降低经营者负担,适当减免交通规费,在营业税、工商管理费等其它税费的征缴上给予政策优惠。

四、推进城乡运输一体化,实现城乡运输有效衔接。统筹规划和调整城乡运输网络,引导公交客车向农村延伸线路、增加停靠站点,加快对农村客运线路的公交化改造,促进城乡客运统一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最大限度减少旅客中转次数,方便旅客出行,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五、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农村运输创造宽松环境。对农村客货运输市场准入,只要符合条件,可以采取登记、备案的方式,放松管制,开放市场;经营期限可以从宽掌握,经营期限届满需要延续经营的,应予鼓励。扩大农村客货运输经营自主权,要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鼓励城市企业经营农村客货运输。要重视农村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帮助解决车辆维修、加油等实际困难。

六、加强农村运输市场监管,保障运输安全。农村运输安全是道路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对经营者,特别是驾驶人员的管理。加强车辆管理,从事农村客运的车辆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防止报废车辆、安全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要严厉打击超载行为,坚决制止农村运输车辆严重超载现象;加强对赶集、庙会和其它大型集会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教育,使他们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超载车、客货混装车及其它非载客车辆。

在“十二五”即将来临之际,我镇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机遇,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快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为保持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我市推进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推进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2月,市交通运输局在南通市率先成立了如皋市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全面开始履行乡镇辖区内运输、公路、港口、航道、内河交通安全等部分行政管理职责。通过半年来的实践,乡镇交通运输执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轨道,打造了基层交管所的全新形象,省内先后有6个县(市)兄弟单位前来学习交流。

一、组建机构,归并职能,隶属关系重新理顺

(一)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根据省政府《关于规范全省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执法主体资格的批复》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市交通运输局从去年底开始着手组建如皋市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局党委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并与市编办反复沟通协调,形成了组建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实施方案。今年2月市编委会以皋编〔2012〕23号文批复,同意设立如皋市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为交通运输局下属的副科级建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综合所设综合科、法制稽查科两个科室,编制12名,其中所长1名,副所长2名,科长2名,副科长2名。综合管理所增挂如城中心交通管理所牌子,城北、磨头、丁堰、搬经、石庄5个运输管理所全部更名为中心交通管理所,每所编制9名,其中所长1名,副所长2名。各中心所为市交通运输局所属的正股级建制事业单位,同时作为市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的分支机构。

(二)选优配强班子成员。市编办批复后,市交通运输局立即进行综合所班子及中层干部的选拔配备。一是选定班子成员。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的核心。为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该局明确以50岁以下的原基层运管所党政正职、运管处正股级以上干部为选拔对象。邀请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全程参与监督,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经过民主测评推荐、组织考察、党委票决、任前公示等程序,确定了班子成员人选。如今综合管理所3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周岁,基本具备了有学历、有能力、有活力的要求。二是任命中层干部。中层干部作为单位的中坚力量,是领导班子的得力助手和参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层干部任命上,该局结合科室特点,本着年轻化、专业化的原则选优配强。现有的3名中层干部平均年龄35岁,体现了干部队伍配备的科学合理。

(三)理顺归并管理职能。根据市编委会的文件,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在市交通运输局领导下,实行乡镇区域内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履行乡镇辖区内运输、公路、港口、航道、内河交通安全等部分行政管理职责,业务受运管、公路、港口、航道、地方海事等管理机构指导。为进一步理顺综合管理所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避免交通内部本身的重复执法、相互扯皮现象,市交通运输局多次召集运管、公路、航道、海事、农路办等部门负责人会议,反复沟通协商最终形成局会议纪要和皋交管〔2012〕5号文件,对综合所管理

职责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综合所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职能:一是道路运输管理。负责除国道、省道、县道、规划主城区外的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主要查处辖区内乡道、村道客货运输、汽车和摩托车维修、机动车驾培、客货场站管理、客货运代理等领域违法经营行为;负责村村通公交考核,乡镇道路客货运输组织协调工作,负责道路、水路运输业务咨询,参与乡镇客、货运站和客运网络规划、建设管理。二是公路管理。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桥梁)管养及考核工作,协助乡镇做好局管乡道以下的农村道路的路政巡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现场制止,现场制止无效的,及时报公路站路政管理部门查处,并协助其执法。三是等外航道管理。参与等外级航道上码头建设管理和航政管理,对等外航道上发生的交通运输违法行为进行现场制止,并协助航道管理部门进行查处,协助地方海事部门对等外级航道上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协助镇政府对乡镇渡口和农用自备船进行监督管理。各中心交管所负责所辖乡镇区域内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统一以综合管理所的名义行使执法权,接受综合管理所的执法指导。

二、认真履职,规范执法,综合管理初见成效

(一)综合管理的主导地位明显提升。综合管理所组建后,市交通运输局首先理顺综合管理所与各中心交管所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综合管理所更好地行使对各中心交管所的执法指导权,该局在下发全年目标责任制考核文件时,明确规定交通运输局只对综合管理所进行考核,各中心交管所由综合管理所进行指导、考核。日常工作中,局也以综合管理所为牵头部门,一般情况之下,不再直接对中心交管所下达行政指令和工作任务。同时为理顺综合管理所和中心交管所的党组织关系,该局积极向上争取,经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建立综合管理所党总支,撤销原隶属于所在镇的原基层运管所党支部,新建的各中心交管所党支部直接隶属于综合管理所党总支。下一步还将着手组建综合管理所工会和团支部。

(二)交管队伍的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如皋市交管部门担负着全市2326公里的镇管农村公路的管养考核、路政巡查,137座农村客运站亭的维护管理,76辆镇村公交的检查考核以及172家维修企业、14家驾培企业的乡镇驾培点、40家客货场站的监督管理。另外还要协助查处交通运输违章违法行为及港河码头的管理,执法和监管的任务十分繁重。市交通运输局通过“三个抓”来提升交管队伍的执法能力。一抓强基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学习和竞赛活动,以此提升综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执法能力。同时要求对本辖区内的农村公路、村村通公交线路和站亭、客货运、驾培、汽修、内河港口码头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形成完整的台帐资料。综合所法制稽查科编制了不同类型的违章处理范本,进行案例剖析,为规范执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抓日常监管。在农村公路管养监管中,注重巡查和考核相结合,每月上路巡查不少于20天,每季对各镇农村公路管养考核一次,为拨付农村公路管养经费提供依据。在村村通公交服务质量监管中,采取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对所有公交车和客运站亭监督检查

不少于2次,每季对村村通公交服务质量综合考核一次,为市财政补贴提供依据。在运输市场日常监管中,深入客货源集散地查纠违章,配合公安、教育部门源头查处“黑校车”。三抓专项整治。3—4月份开展了机动车维修市场整治活动,维修市场杂乱和无证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到交通窗口办理经营许可证的业户明显增多。5月份配合港口管理局开展了港口经营秩序整治,对318家港口码头和吊机进行了调查摸底。6—7月份开展驾培市场整治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促进了乡镇运输市场经营秩序的规范。

(三)基层站所的对外形象明显提升。综合所成立以来,通过三大举措着力提升基层站所的对外形象。一是转变作风,提升服务理念。在交管系统深入开展“走基层、转观念、改作风”活动,注重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切实帮助企业和业主解决实际困难。在维修市场整治活动中,改变一贯强制整治的做法,交管执法人员主动上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告知办理证件的相关流程,先后有10多家维修业户主动到市民服务中心交通窗口办理许可业务。二是更新设备,提升执法效能。今年综合管理统一为各中心所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台式打印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提升了基层交管所的办公自动化程度和执法效能。三是统一标准,提升外部形象。根据省厅“四统一”的要求,该局将中心交管所标准化建设作为亮点工程全力推进。先以磨头中心交管所为试点,对照交通运输部《交通执法机构外观标识》和《交通执法车外观设计规范》,从大楼外观形象到楼内办公室场所;从执法公示栏到标志标识牌;从执法车辆改装到执法服饰配备,实现了标准化更新。下半年将全面完成其他5个中心交管所的标准化建设,向社会展示全新的基层站所靓丽形象。

三、敢为人先,积极探索,行业监管走出新路

组建乡镇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所是一项创新之举,没有现成路子和经验可以借鉴。市交通运输局敢为人先,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交管行业监管和标准化建设的新路子。其启示是:

(一)推进综合管理改革,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一项成功的决策离不开思想认识的统一。接到省政府批复和省厅相关文件后,在市交通运输局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认为组建综合管理所是一项新生事物,打破了原有机制,容易引发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还是等等再说;也有人认为就事论事好,在运管处增挂一块牌子就行了。局党委高度重视,组织了认真的学习,切实认清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通过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认为,交通综合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应该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理顺基层交管部门的内外部关系,明确其综合管理职能,切实改变“费改税”以后基层交管所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的状况,使他们发挥好“小交通局”的作用。既然要改,宜早不宜迟,该局决心在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大胆实践,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二)推进综合管理改革,必须创新思路,破解难题。组建初期,从现有交管干部中选优配强综合所领导班子还有一定难度。经过测评推荐,局党委准备从市运管处抽调精干力量

充实到综合管理所。由于综合管理所是新组建,不知其发展前途如何,有的同志不愿去,局党委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打消了其顾虑,使他们愉快地走上新的岗位。各交管所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力量不足的问题。该局合理调整人员,做到各所力量相对均衡,新老搭配基本合理,并将长期借用在局机关的部分人员安排回所,充实了各所的力量。同时利用空编缺编积极向上争取,招录新进人员,注入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加强激励考核,树立先进典型,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针对过去基层交管缺乏权威执法难的问题,该局赋予基层交管所监督管理权和经费划拨建议权,使交管所在辖区各镇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推进综合管理改革,必须求真务实,不断完善。推进综合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虽然综合所的职责权限已经明确,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与运管、海事、公路、航道等部门协调磨合。交管人员过去执法面比较窄,没有综合执法的经历,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局狠抓交管执法人员的岗位培训,要求各相关部门上门授课、传授执法的技能和经验。在现场执法中,这些部门还指派执法人员跟班指导,现场剖析案例,对各自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目前,综合管理所由于刚刚组建,还没有网上执法平台,不能实施网上执法,下一步还需要加强网上执法平台建设,解决手工填制执法文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要努力借助运政信息指挥中心这一平台,实现综合执法的信息化管理。(高康钱进樊东燕)

第三篇:农村社会管理与“法治进乡村活动研究”

第七届“中国·西部法治论坛”征文

农村社会管理与“法治进乡村”活动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社会管理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矛盾纠纷、社会治安以及公共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转变农村普法宣传管理理念,构建起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新型农村普法宣传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 普法 “法治进乡村” 法治建设公约 守法家庭 人民调解

作者简介:宋文刚,男,回族,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农村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农村社会管理的成效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有着不同的特征。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七十年代末,这一阶段的农村社会管理,以生产组织管理为特征。生产组织不仅具有生产的职能,而且还具有对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的行政职能。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由于土地已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户的生产职能得到确立,集体生产组织的生产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则相对弱化,政府的农村社会事务性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的进步与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对农村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表现在,村级管理法治化水平低,村民自治措施不管用,村级管理弱化,功能难以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关于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外来人口、劳动用工方面存在的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最简单的办法不是加大政府管理,而是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秉承“大社会、小政府”的法治原则,让社会管理回归社会,将社会管理法治化。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社会管理不仅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应尽的义务。人民不仅有权管理社会,人民也有义务管理社会。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意。

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法治进乡村”活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总结、借鉴过去20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提出“法律进乡村”拓展和延伸为“法治进乡村”的“法治”活动。是对乡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化、拓展和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举措。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对切实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牧民依法维权和依法履行义务意识,提升村级事务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法治进乡村”活动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村级管理弱化等问题为切入点 焉耆回族自治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县辖四乡四镇三个国营农牧场,46个行政村,15个居民委员会,215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3万人,居住着回、汉、维、蒙等29个民族。焉耆县成立了“法治进乡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法治进乡村”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为充分发挥“法治进乡村”领导小组作用,我们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了定期会议研究、工作推进、工作汇报督查等制度。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保障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2008年初,焉耆县“法治进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46个行政村进行筛选,把经济基础雄厚、两委班子强劲的七个星镇呼尔墩村、包尔海乡包尔海村、北大渠乡十号渠村、五号渠乡中五号村、永宁镇下岔河村做为试点,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每个试点乡村,对乡、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调研,广泛了解当前焉耆县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探讨。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发现当前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村民自治措施不管用,功能难以发挥,热点、难点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村级管理弱化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关于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外来人口、劳动用工方面存在的的问题。焉耆县“法治进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村级管理弱化等问题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及各项制度建设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活动为引导,以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为保障的“法治进乡村”工作思路,重点解决解决乡村突出问题。

二、“法治进乡村”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及各项制度建设为“抓手”

焉耆县“法治进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合法、管用”的原则,结合各乡(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逐一指导各试点村委会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修改,然后,以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对村委会和村民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细化,使村民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基础上,明白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活动从热爱祖国集体、遵规守法、履行义务、家庭和睦、计划生育、科技兴农、移风易俗、学文重教、民族团结、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生态环保十二个方面分自评、推荐、申请验收、授牌四个步骤对争创农户进行评分,按宣传发动、申报互评、验收授牌三个阶段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享受信贷、民政福利、参军、计生等方面的优先权。

三、“法治进乡村”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活动为引导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方案》的三个阶段工作要求,焉耆县“法治进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分汉、维两种文字,为各试点乡村印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方案》小册子,抽调人员和试点乡(镇)村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试点村,向每家农户赠送一本《农村法律法规知识读本》、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和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方案》小册子,逐户开展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方案》的宣传,做到了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方案》家喻户晓。使村民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学习法律、村规,引导村民积极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提高了村民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营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遵规守法的氛围。

联合工作组向村民逐户发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申请表,指导村民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评选标准自行评分,向所在村民小组提出参评申请。村民小组初评,提出各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的建议名单,并推荐给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初审,确定申请名单,将材料申报至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对材料进行审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进行验收、公示,对公示后无异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由乡(镇)政府为其授牌。2009年底,全县共为五个试点村1600余户“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进行了挂牌。2010年年“法治进乡村”试点工作经验已在全县所有村委会推广。

四、“法治进乡村”活动要以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为保障 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焉耆县积极整合资源,结合“法治进乡村”工作,实行调解工作前移,积极构建高效运转协调的“人民调解工作大格局”,掌握了调解工作的主动权。做到了“法治进乡村”和人民调解工作三结合:

1、组织建设的结合。利用现有的人民调解三级网络建成了“法治进乡村”法律宣传三级网络。全县25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又是258个法律宣传组织。

2、工作职责的结合。焉耆县规定人民调解员一职三责,即:人民调解职责、法制宣传职责、社情民意收集职责。全县1933名人民调解员同时又是法制宣传员。

3、工作环节的结合。焉耆县将人民调解工作和农村普法宣传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培训。在每年的调解员培训课程中,加入法制课,使调解员掌握调解技巧的同时熟知法律知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为了使农村法律普及工作不留死角,《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规定,村委会应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坚持以防为主,调防结合的方针。村民邻里发生纠纷时,首先要申请调解委员会调解,申请调解做到三天内进行,做到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在查明纠纷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法律、村规,执行法律、村规解决纠纷。2008年至2009年5月,焉耆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纠纷2954件,调解成功率达96%,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法治进乡村”和人民调解相映成彰。

五、“法治进乡村”活动取得的成效

1、农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的宣传普及,以及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活动的开展,革新了普法宣传的形式,使以往农民被动学法转变成现在的主动学法,使农民在讲权力的同时,明白了还应该讲义务、讲责任。村民不出积累工,拖延水费的现象基本杜绝。

2、和谐农村的氛围初步形成。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的宣传普及,以及争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活动的开展,村民的道德观念显著提高,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治理,矛盾纠纷明显减少,通过人民调解逐级解决纠纷的意识已经形成,实现了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3、依法治村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的实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村两委班子所肩负的责任,进一步规范了村务、财务管理。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4、村务管理的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的推广和落实,使村干部明确了在难点问题上应负的责任,也使村民明确了在难点问题上应承担的义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守法家庭”的高调评选以及当选家庭所享有的各项优惠待遇,使广大村民感受到了尊规守法给家庭带来的荣誉和好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公约》逐步成为村干部管理村务、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法宝”和广大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武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2005年10月11日)。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1年2月19日)。

(3)向春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 [平装],中国人事出版社,第1版(2011年8月1日)。

(4)《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开展自治区“法治六进”活动的实施意见(试行)》(新党办发[2007]17号)。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县民政局局长xxx

一、基本现状

农村敬老院是农村社会福利院,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老有所养的场所。‚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县敬老院造成严重损毁,仅有的8所敬老院基本丧失集中供养功能。2008年以来,县民政局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按照‚打破农村敬老院原始布局,整合乡镇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福利院功能,实现‘多院合一’、覆盖片区‛的指导思想,积极加强敬老院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县中心敬老院1所,改扩建或新建农村敬老院12所,可入住五保集中供养对象1500人,全县集中供养率达到73.67%。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我县除县中心敬老院有编制、人员和部分工作经费外,其他乡镇中心敬老院多数由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兼管或兼任院长,个别农村敬老院聘请了1名临时工。农村敬老院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均不明确,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利于农村敬老院的长期发展。

2、资金保障不足。全县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通过民政救济资金进行解决,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尚能勉强维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敬老院的运转十分困难。加之随着集中供养五保老人数量增加、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敬老院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目前,入住县中心敬老院的五保户每人每月需要生活费450元,入住乡镇敬老院的五保户每人每月需要生活费300元,加上医药费用和日常开支等,仅靠民政救灾救济资金和医疗救助资金支撑,资金缺口较大。

3、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全县农村敬老院院长大多由乡镇民政干部兼任,敬老院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聘用的当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受管理体制、养老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员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故就行‛等消极思想,工作激情不高,主动性、创新性不强,加之这部分从事管理和服务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医疗、护理等工作培训,直接影响到敬老院的管理和供养服务水平。

三、对策及建议

1、理顺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敬老工作,规范农村敬老院管理,建议一是规范管理体系,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实施意见,明确乡镇敬老院的单位性质,落实乡镇中心敬老院管理人员编制,选好配强农村敬老院院长,二是充实管护队伍,坚持‚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根据农村敬老院实际供养总

人数,按照管护人员与供养人员1:10的标准,选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实行定岗、定薪等办法,落实好管护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中心敬老院建管模式为主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敬老院入院准入、财务、民主管理监督等制度。同时建好入住老人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台账,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敬老院供养信息库。

2、提高保障能力。资金短缺是目前影响农村敬老院正常运行的带共性的问题。建议一是将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丧葬费、医疗费以及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经费、房屋维修费、取暖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由民政部门统一缴纳农村五保老人新农合参保费用,并从农村医疗救助中解决其医疗费用差额,进一步提高敬老院的保障水平。二是充分利用省直管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补助份额,进一步缓解县级财政压力。三是创新运营机制,积极探索托养、寄养等服务项目,将农村敬老院打造成以供养为主、以托养、寄养为辅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切实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四是创新发展‚院办‛经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为农村敬老院送项目、送科技或对口帮扶,帮助各农村敬老院发展养殖、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切实提高敬老院收益,不断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3、引导社会参与。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各种正常或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孤寡老人、残疾老人越来越多,仅靠政府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党委、政府研究制定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的社会养老实施办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捐建敬老院。同时,创新建立关老、爱老、敬老、助老社会志愿组织,积极争取大型企业、企业家对敬老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村敬老院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0000

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迁安市水务局李雪松王晨曦郑连合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

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条件。本文分析了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饮水不安全的成因、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饮水安全;存在问题;经验和建议

1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近年来,迁安市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但是,仍有部分农村因水源短缺、污染等问题,依然威胁着群众的饮水安全,为此迁安市编制了《迁安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计划在五年内全部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据《迁安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迁安市已通自来水且饮水安全的村有437个,占农村总数的81.8%,饮水不安全村55个,涉及7.03万人,其中缺水村50个,涉及6.58万人(水量不足14个村涉及1.84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17个村涉及2.3万人、方便程度不达标19个村涉及2.44万人),水质不达标村5个,涉及0.45万人。

2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原因

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干净的生活饮用水,其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方便程度和保证率等四项指标。迁安市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主要存在水质和缺水问题。水质不达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工矿企业发展迅速,相关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及时配置,部分企业乱排乱放,导致工业废水入渗,加之地质构造复杂,部分地区污水长期沉积,不能自洁;②农药、化肥和杀虫剂使用,以及生活污水随降雨入渗;③对水源水不进行净化处理和化学消毒。缺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水量不足,有资源性水量不足问题,也有工程性水量不足问题;②保证率低,主要表现为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③方便程度不达标,主要是取水距离长,冬季全天候供水困难。3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迁安市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本市自筹资金,持续加大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饮用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在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

3.1前期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一方面,迁安市农村饮水安全前期工作经费仅占工程总投资的2% ,用在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前期工作组织、项目评审评估以及检查验收等方面,而工程监理费提取又无明确规定,造成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水务部门技术人员较少,力量比较薄弱,对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人员待遇较低,给工程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3.2建设标准偏低

迁安市目前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有一部分不能够做到全年全天供水和定期水质监测。农村饮水工程没有防冻设施,只能保证春、夏、秋三季全天供水,而冬季则只能定时供水,用水户储水备用,从而造成了饮水的二次污染。迁安市在城区和重点流域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水源地分布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开展全面监测工作难度很大,所以没有完全做到水质的定期监测。

3.3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意识差,水源保护困难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强,对饮用水安全程度仅凭主观判断,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淡薄,乱弃生活垃圾、浪费水、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现象普遍。

3.4水费收缴困难

用水不花钱的思想在农村群众心中根深蒂固,水费收缴十分困难,没有水费资金保障,工程就得不到日常维护,也不会正常运转,工程不正常运转,群众就用不上水,自然又不会交纳水费,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3.5管护维修不到位

多年来迁安市建设了大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所用设备如潜水泵、变频器、消毒设备都是易损设备,尤其是变频器和消毒设备属高端产品,而村里的管理人员一般对这些设备不熟知,一旦损坏不知怎样修理、去那里修理,造成了整个工程不能良性运转。4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问题的几点经验和建议

4.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必须加强前期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前期工作是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建议加大投入前期工作经费并落实到位,同时提高设计单位资质标准,提高设计质量。在投资计划下达前基本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前期工作,以加快工程的建设进度,并确保工程质量。

4.2引进技术力量、加强科技推广

技术力量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结合当前国家提倡大学生到基层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吸引技术上人才。组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针对农村供水的特点,在水源开发与保护、工程建设自动控制、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攻关,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同时做好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推广和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4.3加强水源地保护的教育与宣传

农民群众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对象,也是安全饮水的直接实践者。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农村水源保护宣传工作力度,以提高农民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的认同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

4.4防治水污染,做好水质监测

根据水源工程的不同类型和所处的位置,按有关水源卫生防护的规定,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加大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力度,特别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严格监控化肥、农药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加强禽畜养殖环境管理,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建立完善的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建立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水质的检测、监测,优化检测指标和监测频率,有效评价供水水质。

4.5加强饮水工程建后管理

迁安市建设了大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大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也有小部分工程在建成后只使用一段时间就濒临瘫痪,老百姓又恢复到吃水难甚至是无水吃的困境,所以只有搞好农村饮水工程的建后运营管理,才能确保工程永续利用,才能确保农民长期受益。农村饮水工程的建后管护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权责明确的饮水工程管理体制;二是制定合理水价,规范水费收缴使用,同时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推行阶梯水价,增强广大农村用水户的水忧患意识,此外还要加强政府引导,对农村用水户的水费首先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法,将吃水必须交纳水费的理念深入人心,然后再逐步转为农村群众自己负担所使用的全部水费;三是创建农村饮水工程维修组织,迁安市成立了专门的饮水工程维修队,对全市农村饮水工程进行上门服务,工程设备定期维护,尤其是变频设备的维修与调试,收费标准采用保本微利的原则,可解决我市农村饮水工程后顾之忧。

4.6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以增强经营管理活力为重点,以提供良好服务、实现良性运行、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不同类型

工程应实行不同管理体制。一是农户自用的分散式供水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农户自用为主的饮水工程,政府可酌情在经费上给予补助,这类工程作为农民的家庭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二是在单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中,推行多种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在单村供水工程中,受益农户较多,应组建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三是在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推行按“股份合作制”企业管理。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多都是跨村或跨乡的农村管道引供水工程,以向乡属企业、乡级机关单位、乡镇集市固定个体户供水为主,兼有村民生活供水任务的农村供水工程,应参照“股份合作制”企业办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内劳动者平等持股、合作经营,劳动者与所有者相结合,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的办法。

作者简介:李雪松(1980-),男,工程师,大学文化,现从事农田水利技术研究。

下载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乡村公路配套建设和管理,发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研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