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5篇

时间:2019-05-12 19:2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篇: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日前圆满结束,在两会审议讨论期间有14名代表提出:河南省应大力推行大村庄制。大村庄制,就是用村庄合并的方式实现农民聚集居住。在河南省平原地区,把几个相邻的村庄合并,建设6层左右的楼房,可节省大量土地。建设楼房的费用,可由农民分摊,但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建议每个农民每年补偿500元,补贴20年。合村后,富余的土地由农业工人负责生产。新城镇的建设,使得原先没有市场价值的村落有了市场价值。人口聚集,会使得当地的市场价值放大,产生新的产业,餐饮、百货都会因此而兴起。聚集的程度高,投资者才会去投资。这些就是聚集的好处。另外,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也会加快。现在农村很多都是设置简单的小诊所,如果人口聚集了,就可以建设较高标准的医院。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积极进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探索、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1月27日,笔者随同河南省孟州市河阳街道和河阳国土所组织的部分村组干部、国土协管员到河南省新乡市两个县共五个农村社区参观学习,收获颇丰。现结合当前部分地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思考并整理后有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建房规划的引导。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需要引入工业化理念,在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通过政策措施的规划引导,推动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通过转移就业实现持续增收。在新一轮农民建房热潮到来之际,如果农户仍在原址按传统习俗建房,十几年后还会再拆再建,不仅造成巨大的土地资源和资金浪费,而且难以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留下历史遗憾。建议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规划,将农民建房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加以引导支持。

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国的农村缺少的不是新房,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提倡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主要目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巨大的支出,单靠地方政府难以承担。建议中央制定5—10年规划,由国家财政按每个社区人均1500元左右的投资标准给予支持,主要用于农村社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设施、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可采取中央、地方分级负担的办法解决。

三是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建议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避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复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是加大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农民贷款依然较难,门槛仍然过高,且农民的资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变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建议中央金融部门出台有关金融政策,创新金融品种,督促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农户建房的信贷支持。土地政策方面,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质量不降的前提下,可允许试点实行5—8年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同时,鼓励地方根据各地财力对到社区

建房的农户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是试点带动,重点扶持,分步推进,建议各地根据实际,选择一些县、乡、村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予以扶持。孟州市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孟州市河阳国土所辖区,所辖17个行政村中,近年来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等原因,户数最少的村有150余户,最多的村户数达到1100多户。加之沿袭的居住习惯,农民居住的多为单体独院式房屋,宅基占地小到一分,大到三、四分,有的甚至一户两宅。农村建房占地多,造成村庄规模越建越大,占地面积小则200多亩,多达1000余亩。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拦路虎”。原来并不金贵的土地如今成了“金疙瘩”、“抢手货”。

如何做到既保证新农村建设发展用地,又保护耕地红线不动摇?河阳国土所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镇村庄发展规划方面,对农村利用不充分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重点在规划新农村、用好废弃地、建设高层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河阳辖区缑村耕地2200亩,1100多户4500多口人,人均不足半亩地。用于发展工业和农业的土地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村民分家单过而形成的“空心村”成方连片,占全村总面积的20%。而近200户群众家的宅基用地少,住房条件差,居住环境急需改善。针对这种情况,缑村在河阳街道及国土所的帮助、指导下,确立了旧村改造,向“空心村”要发展空间的村镇规划思路。并将村内一处闲置多年、占地近10亩的旧厂房拆除,兴建集农民居住和商贸为一体的农民综合服务楼。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座高6层、设施齐全的高档农民公寓在缑村的“空心村”上拔地而起。该楼占地面积3950平方米,而建筑却几乎翻了近三倍,达9399平方米。目前,这栋农民综合服务楼及其配套设施的二层车库、路面硬化等工程全部竣工并交付群众使用。据测算,缑村农民综合服务楼节约宅基用地23亩,解决了70户共300余名村民的住房难题。为农村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宅基用地难题,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示范带动作用。群众们都高兴地把这栋楼称为“农民公寓”。目前,该村正筹建农民公寓二期工程,春节后可望开工。村庄全部改建后,可腾出800亩土地。同时,河阳国土所帮助辖区上段村、梧桐村和北何村,依托所处城中村的地理位置及孟州市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建设的契机,在做好“村庄变社区”规划、建设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优惠政策,加快“空心村”治理步伐,向空间要发展。同时,河阳国土所还通过开展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的办法,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优化用地布局,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破解了“空心村”治理难与发展受到用地‘瓶颈’制约的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孟州市河阳国土所辖区缑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发展相对较快,农村变社区建设也是刚刚起步。通过新乡市试点建设情况测算得知,每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平均投入需要953万元(按每个社区6000人规模,人均1600元左右),新乡市5—8年重点区域启动329个新型社区需31亿元,如此巨大投资,对新乡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农业大市来讲,单靠地方财力和农民自身积累是很困难的。建议国家和各省、直辖市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具备条件的乡镇予以倾斜支持,以切实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走出一条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第二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工业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国情,决定了在我国进行农村城镇化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感。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关键字: 三农农村城镇化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表现

农村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镇规划,叫农村城镇化建设,具体说是指县域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中过程。

1、人口的分布由原有较为分散的农村居住点逐步向相对集中的小城镇集结。其结果是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业人口比重日益下降,城镇与农村的差别不断的缩小,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2、农村土地由原有比较单纯的的从事农业生产逐步缩小,出现大量的住房用地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建设用地,农村土地逐渐的流失。同时,随着农村公路的修建,出现住房逐渐向交通方便的路段发展,以至于特别是在山区或丘陵坡上大量的空置房,无人居住,其结果严重浪费了农村土地。

3、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建设以拉动内需的政策,主要用于了农村公路、工业区开发等固定资产的建设。各城市先后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使城郊农村城镇带来发展契机,在城镇规划及农民自主创业的拉动下,出现了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对加快农村城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4、大量的闲置农民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就业,同时返乡农民工也在家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对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当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为以城市功能区建设为动力,带动农村城镇化

近年来,萍乡实施万亩工业园计划,其工业区向北发展,位于北部的赤山镇万新、横板、院背等村被划为开发区,带动了该镇部分农村的改造,加快了区域内城镇化进程。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1.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占该镇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镇住宅区面积有所增加,城镇经济更加活跃。

2.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城市交通和道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城市公共交通投资累计有所突破2城市道路总长度快速增长,运营车辆的增加以及运营线路网的扩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大大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

3.城市供水供气能力增强

随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如建成了天然气供气项目,不仅为政府节约了大批投资,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气质量。同时,随着工业园区的建设及城镇设施的完善,城镇供水项目得到完善,可喜的是大部分村已铺设管道,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会覆盖全镇。

4.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近年来对全镇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率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镇GDP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表明城镇化对城镇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促进作用。

5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人数

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能增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改变产业和就业结构。2

6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科教文卫、人口及劳动力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科教文卫、人口文化水平也得到同样快速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为了利用城镇对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集中所带来的集聚效益和城镇经济的扩散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大城市有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它们能够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孕育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极大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因此,相对于小城镇而言,大城市更能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一大片区域的繁荣和进步。

2、城镇基础设施落后

城镇基础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企业落户,不利于城镇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影响城镇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使城镇工业集聚效益不强,影响城镇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并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

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造成了农地的大量减少,同时由于缺乏治理污染的措施,小城镇的企业所排放的“三废”还污染了大量农田,严重影响农地质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

五、加强农村城镇化的措施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赤山镇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较大,近几年产业结构虽有所升级,但还是出于农业区生产粗放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赤山镇需利用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的聚集。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

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建立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4 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中的引导作用,适时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城镇化转到由政府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方向上来,实现由自下而上城镇化向自上而下城镇化的转变。

7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六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1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中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许多地区正是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在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空间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要采取几下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核桃园镇利用山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合理有序的开发山石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山石资源为依托,洋葱、大蒜种植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核桃园要充分利用金山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我镇积极与人设局进行沟通,了解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经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要求,能够找到好环境,高工资,有前途的工作。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镇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乡镇全覆盖,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核桃园镇府前广场建设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府前广场总投资218万元,占地16.6亩,毗邻满庄新村商贸一条街,于金山旅游区练成一体,成为核桃园镇娱乐、文体休闲中心。镇党委政府注重广场日常维护,致力于服务全镇群众,为全镇群众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设施齐全、广阔卫生的绿色场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摆到了更高的位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趋势,更是群众生活需求的体现。针对群众需求,近年来,核桃园镇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结合金山旅游资源,精准谋划,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开工建设满庄新村、齐山新村,建设完工府前广场,为近千户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住房,为两千多户群众提供了完善现代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下一步,核桃园镇计划快步推进环镇北路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道路清障工作,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吴平坊新村、凤凰山社区,将核桃园镇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

第四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抓住煤矿沉陷区群众搬迁安臵的契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率先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通过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为经济转型腾出了空间,改变了旧的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同步城乡和谐居住环境

一是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布局规划。新建社区做到“三个尽量”,即尽量向县城集中、尽量向镇区集中、尽量多村并建,实现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全市303个行政村有73个并入城区、81个并入镇区、149个通过合村并点建成56个新型社区,形成城区为主体、重点镇为支撑、新型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在规划建设中引入“城”的理念,本着“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的原则,一步到位,高标一流,使新建楼房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彰显大气洋气雅气,努力建设“百年社区”; 制定“1+25”的配套规范,注重道路、水电气管网、通讯、垃圾及污水处理,学校、幼儿园、卫生室、超市、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三是交通廊道规划。按照道路“842”和绿化“532”进行规划,郑州至***

区快速通道为双向8车道,两侧各50米绿化带;***区至各中心镇道路为双向4车道,两侧各30米绿化带;各镇区至新型农村社区道路为双向2车道,两侧各20米绿化带,形成顺畅快捷的绿色通道。

二、注重合理布局产业,实现城乡集约节约用地

一是就近规划建设创业园。在全市布局4个省、郑州市级产业集聚区,在城区、镇区、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创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方便群众就近就业。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留出一部分用于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实施合村并城、并镇、并点后,预计全市可节约土地8万多亩,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用地保障。三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鼓励引导社区居民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目前,全市集中流转土地

6.8万亩,共涉及13个乡镇、1.78万户。

三、着力破解资金难题,带动政府与民间资金帮扶

一是根据实际,利用煤矿包赔、上级奖补、政府配套、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二是按每户10000元标准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奖补。三是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教育、环保等涉农项目和资金,首先保障社区建设需要。四是鼓励引导“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和民营企业家捐资帮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2008

至2011年,共奖补资金3.2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4.1亿元,带动民间资金25.2亿元。

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打造城乡干净整洁品牌

以道路拆迁和廊道绿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道路顺畅、宜居生态、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一是按照道路两侧“532”的标准进行拆迁绿化,郑登快速通道新密段两侧各50米,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王超路、王观路道路两侧各30米,镇区至社区道路两侧各20米内及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全部拆除。印发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拆迁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拆迁范围、补偿原则和标准,加强组织领导和拆迁补偿资金发放,强化督促指导和拆迁群众安臵等,确保和谐拆迁、稳定拆迁、安全拆迁。目前,已拆迁73万平方米,绿化培土38万方,绿化栽植427.25万平米。二是在全市持续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等一系列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游园绿地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配备环卫工人7400名,达到每个村民组均有清扫保洁员,改变了过去“脏乱差”形象,树立了新密干净的品牌。

五、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激发社区建设干事热情

一是专门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由四大班子领导挂帅,统筹协调、督促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对规划、土地、资金等重要问题,及时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二是专题研究制定《***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范化指导意见》等两个文件,对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土地整理、土地流转、社区配套农民创业园区税收奖补、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等十个方面出台政策,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严格兑现奖惩。拿出专项资金,对工作推进力度大、效果好的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实行重奖,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截止目前,共拿出专项资金300万元,对11个单位给予了奖励,并对4个工作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给予批评。

第五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及路径探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及路径探讨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是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和现代城市社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自身变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节约资源、集聚发展的现实选择。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观念滞后、用地困难、资金缺口大、缺乏规划和政策难配套等困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走“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发展战略、“城乡等值”的社区建设理念和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22-03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农村社区”,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第一次将农村社区建设放在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地位,表明我国社区建设步入城乡并举的新阶段。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理论阐释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首先出现在西方的一个概念。“社区”一词最早于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基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但直到今天,人们对于社区仍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构成必须是具备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服务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六大要素[1]。

其实人类最早的社区形态是农村社区,由于发达国家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其学者对社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集聚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它的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有不同阐述,但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新型农村社区虽然脱胎于传统农村社区,但与其有重大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人口集聚能力增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同质性下降。第二,产业多元化。不仅包括农业,还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旅游业、商贸物流等多种产业。农业也不再是传统农业,而是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第二、三产业将逐渐成为重要收入来源。第三,“村民自治”逐渐转变为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和功能不断提升与完善。第四,居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社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新型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社区: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城市社区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而新型农村社区是在农村社会内在变迁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试点阶段。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形式较城市社区更趋多元化。不同的村庄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迅速分化,农村社区呈现多元化特征。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较城市社区更为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注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既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又要提升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既是农民生活的共同体,又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地域。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比城市社区建设更为漫长。城市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发展卓有成效。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完善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人口规模为基础,以一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现代人际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服务社区居民需求、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为目标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重大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要让农村居民享受到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旨在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1.是农村变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的农村是由一个个自然村落组成的,以宗族、血缘以及地缘关系为纽带,具有高度同质性的熟人社会,其社会交往结构相对独立,社区治理也自成体系。然而,进入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以后,传统乡土社会已经逐渐脱离孤立、分散、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日益卷入开放流动的大社会,呈现出开放性、变化性、流动性、异质性等特征,表现在:一是农村大量中青年人口的外出直接导致农村人口结构的日趋两极化和空心化,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严重乏力。二是农村工业化使得农村职业结构不断异质化。工业化浪潮向农村的推进逐步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同质性职业结构,由原来相对单一的种养业开始走向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三是农村阶层结构不断分化并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传统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不同的阶层,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四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匮乏导致乡村权力结构单一。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建设严重滞后,乡村自治难以真正实现。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失为农村治理与发展的一种新路径。

2.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外在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切入点。新型农村社区搭建起新的制度平台,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表明农村和城市一样是国家的基本单元,一起被纳入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可以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改变城乡居民发展权利、发展机会不对等的状况。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国民待遇和农民生活质量,让乡里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而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是节约资源、集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人口集聚。新型农村社区大都由多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庄数量减少了,必然带来人口流动,促进人口集聚。二是土地集约。人口集聚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社区规划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了土地供应和利用效率。三是公共资源集聚。社区通过地域上的集中建设,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解决了一些小行政村、自然村重复建设或无力建设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公共支出,压缩了建设成本。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支农资金统一使用的平台,原来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进行配置,既便于管理,又提高了使用效率。四是经济积聚。通过人口集聚、公共资源集聚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各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其经济的发展,并修建配套的商业区、超市、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为经济集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匮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艰巨。尽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土地”和“资金”的问题,成为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是摆在当前的两大难题。

1.观念滞后。不仅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当地政府没有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而且部分农民受传统居住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和信任度较低,甚至有抵触情绪。一些干部及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上几个项目,各种设施新一点,村容村貌好看点,道路干净点,没有准确认识和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本质。

2.缺乏规划。由于农村长期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致使居民点建设随意性较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居民点建设无序化,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平面与立体建筑错乱交织,水、电、通讯、广播光缆等基础设施分布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渐提高,部分群众在原宅基地建了新房,使用不到几年要被拆除或到社区重新建房购房,不仅心理上难以接受,经济上也难以承受,又造成极大浪费,政府部门在工作推进中有很大难度。

3.政策难配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住建、民政、金融、环保、卫生、教育等部门协同参与和配合。但由于目前政策尚不完善,又没有具体的扶持措施,乡镇一级政府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领者、引导者,在现阶段更多的是扮演参与者角色。由于乡镇政府职权弱化,财政紧张,有效作为的空间有限。因此如果不出台具体的统一的政策措施,以及各部门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资源,而只靠乡镇政府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变得十分被动。

4.建设用地难。建设用地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由于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紧,但需求量大。虽然部分地方采取在原有居民点范围内拆旧建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或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了部分建设用地,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发展建设用地需求,若不破解用地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会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5.资金缺口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资金投入巨大的公共服务工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投入不足。由于长期受到城乡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各级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集体经济收入锐减,多数村负债现象严重。资金缺口大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难题。虽然个别地方将涉农、惠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但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建设需求。加之部分群众收入低,无力在新型社区建房或购房,也阻碍了社区的发展。如何拓展资金来源,建立起有效的融资途径是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的关键。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实行“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建设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今后的推进过程中,要防止“以指令为导向”和”以模仿为导向”的建设模式,两者都置农民的实际需求于不顾,造成有限的资源投入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极大不对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受益群体是农村居民,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也理应是农村居民,因此,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立足点在于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驱动和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指导的原则,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根据人口、地域、规模、产业发展特点,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分类推进,走多元化的社区建设道路。

(二)推进“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发展战略

根据联合国权威定义,社区发展“是一种经由全区人民积极参加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量,以促进社区经济、社会进步情况的过程。”[2]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政府在这场变革中都起到了组织发动、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从我国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这对于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各种要素向农村社区合理流动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农村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居民应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社区的实质是培育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长期过程。“农村社区建设者在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能否充分认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意愿和公共需求,事关农村社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3]因此,在自上而下地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在家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在社区建设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要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增进农民的长远利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发展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经济既是物质基础,也是与城市社区的一个显著差异。二是发展社区文化教育。社区的各类学校将得到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将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三是改善社区环境。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社区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整治,社区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居住条件将不断改善。四是完善社区社会保障。逐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社会福利制度。五是建设社区民主。通过社区民主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民主意识和政治诉求能力。

(三)树立“城乡等值”的社区建设理念

城乡一体化不是追求城乡一样化,而是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立地位平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城乡利益共同体。农村社区在生态涵养、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休闲娱乐、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日益突出,其目标是建设更有魅力、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适宜居住的美好家园。这个家园可能没有城市社区“高贵”、“华丽”,但农村社区里的居民既能享有城市居民等值的公共服务,又能拥有城市社区没有的乡土生活。正如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的缺点”,二者不能相互取代。目前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也表明,农村具有城市稀缺的许多东西――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田园风光、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不同但等值,都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四)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资金不足是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瓶颈,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至关重要。在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金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如居民点改造、社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招标、投标和议标等形式统一采购和建设,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经济由单纯依靠“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结对子帮扶机制和社会募捐机制,争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捐赠等更多的社会力量;通过兴办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置换出的土地,以县(市)区为平台,实行挂牌拍卖,拍卖收益除国家政策性收费外,其余全部返还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可以通过农民自筹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为优化自身生活环境出力。

参考文献:

[1] 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1).[2] 朱勇,孙玉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经验综述[J].中国民政,2007,(4).[3] 徐珊.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角色与行为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0).[责任编辑 吴高君]

下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有效路径——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合集)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

    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渡口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小渡口镇胡烨辉小渡口镇位于澧县东部,毗邻津市,距离县城15公里。全镇集雨面积12.5万亩,总人口4.5万人,辖23个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集镇现有面积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新型城镇化是巨大引擎,必将给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所以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区域综合发展。 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5篇范例)

    浅谈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共5篇)

    农村社区治理与村民自治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农村社区的特点,总结农村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外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介绍一、正确认识和估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确立长期思想,更不可急功近利。省委“九次”党代会提出的......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的作用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五个方面内容的关系 (三)现在的新型农......

    农村社区变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变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