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的实践与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保障问题的实践与思考
第十三督导组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国策的具体实践,是市委市政府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国土资源部门服务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责无旁贷,在秉承“法不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想法为”的原则下,认真研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保障问题进行初步实践和探索。
一、保障用地的政策措施
(一)灵活运用政策,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一是对利用原农村居民点的,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进行拆旧建新,不再重新审批,依据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对,建设的位置、面积经调查核实后,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二是对利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的,不受年度用地计划指标限制,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三是借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个平台,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规模整治、分步实施”的思路,组织编制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四是利用好增减挂钩政策,抓住使用“三项
整治”指标报挂钩的机遇,在妥善安排挂钩建新区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占用耕地(或其它农用地)的前提下,编制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方案,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二)抢抓工作机遇,搞好土地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的衔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2009年开始编制,而新的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启动。为了搞好衔接,市国土资源部门以县、乡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二调”数据对接为契机,对现行土地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进行深入研究,在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其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进行充分衔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预留发展空间。
(三)加大支持力度,为社区用地提供优惠政策。对凡是新型农村社区用地的报件,只要项目规划符合政策要求,材料齐全的,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审查并上报;对新型农村社区内属于通乡通村的道路(含村内的道路硬化)、公共设施、村民住宅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属于经营性用地办理手续的,尊重社区和村民意见,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或国有建设用地;对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新拆旧整理复垦后,新增加耕地面积大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部分,作为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允许流转,保证发展二、三产业用地,实现农民的就地就业安置;鼓励和支持把发展农业为劣势的低
丘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为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工则工的农用地或建设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直接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变发展农业的劣势为发展工业和林果业的优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用地指标少,保障难度大。2012年上级下达我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450 公顷,其中含南阳市中心城区用地计划31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全省全年也只有2666多公顷。而市县区今年重点项目预测用地就达5860多公顷。仅有的建设用地指标相对全市经济发展用地需求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保障,应主要通过挖潜和盘活存量来解决。
(二)两个规划编制时间相差远,衔接压力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主要涉及县乡两级,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分别于2009年11月19日和2010年4月27日由省、市批准实施。借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二调成果”对接的机会对其进行调整,完成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衔接。对接工作上级要求今年5月底完成,6月1日开始用新的数据库审批用地报件,到7月1日前不能完成的市县,将停止其土地报批;而我市大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还没完成。因此,两个规划实现“无缝对接”,时间紧、压力大。
(三)受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新的问题需进
一步的研究。尽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有多条途径可以解决,但或多或少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利用旧村改造手续简单,但前期拆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繁重的维稳工作,基层政府感到压力大,有回避倾向;利用未利用地程序简单,政府投入少,维稳压力小,不受指标限制,但这类地少,又多分布在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若做为农村社区用地,达不到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的目的;土地综合整治对于新型农村社区来说以一个乡镇为单位编制项目规划比较适宜,但群众认识跟不上,涉及面广,融资难,问题多,组织难度大;大部基层政府寄希望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用地问题,但此类用地报批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年度指标的限制;利用商业开发模式建设的社区用地需办理征收手续,程序多,申报周期长,如果组织不好,极易出现新的违法违规和小产权房。
(四)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基层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为降低拆迁难度,不愿利用旧村址,转向占用成本较低的耕地进行建设,借承诺规划可调整之机,要求调整占用基本农田。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占好补劣,建新易、拆旧难、报批难的问题,给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遗留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有关建议
(一)加快规划编制。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
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抓住土地规划和“二调成果”对接的机会,充分实现两个规划的无缝衔接。实施旧村改造的乡镇,要认真研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充分衔接,统筹兼顾,减少报批环节,提高运作效率,从而实现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二)及早谋划,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不能等到项目上马时才申报,要克服畏难情绪和观望思想,不等不靠,未雨绸缪,早准备、早行动,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实施村庄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的乡镇,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依法办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规范有序地依次跟进。
(三)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在当前国家实行紧缩土地供应政策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不能期盼上级给指标,要把眼光放远,把目光盯在存量土地盘活挖潜上。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既要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又要多途径、多角度宣传国家土地政策和闲置土地利用政策,营造依法依规、规范有序的良好用地环境。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与思考(共)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与思考
闻集乡宋 森郭东华
闻集乡地处虞城县东南部,辖25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4.2万人口,5.5万亩耕地,连霍高速公路横穿该乡。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闻集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闻集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聘请专家学者规划设计,将全乡25个行政村的104个自然村规划为3个大型社区。
一、以民为本,科学运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搞好科学规划,明确建设方向。让农民搬进新居,不只是简单的拆迁改造,还要考虑到农村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要有一个长远全面的科学规划。闻集中心社区在建设中做到先期规划、通盘考虑、实施功能分区,规划了居住区、项目区、行政区、生活服务区等,并在规划中为将来发展留足空间。
干群充分酝酿,科学制定方案。在政策制定阶段,我们依照上级有关政策,通过外出考察,结合本乡实际,因地制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则,按照“4+2”工作法要求,深入群众家中,广泛征求意见,拿出初步改造方案,然后召开不同层次会议,逐条讨论研究,最终得到群众认可。使群众“明白签约、清楚补偿、高兴搬迁,顺利回迁”。
坚持以民为本,做好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和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宣传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拆迁政策,宣传拆迁建成后的美好前景。
干部率先垂范,确保顺利建设。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乡、村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带头拆迁,率先垂范,舍小家、顾大家,不计得失,争做先锋,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始终不能从小农经济观念中转变过来,思想观念僵化、守旧。因此,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积极性不高。满足现状,停滞不前的农户大有人在。特别是有部分农户,生活水平比较低下,自认为能吃上饭就可以了,根本不关心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以,观念守旧是影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
资金短缺问题。搞农村城镇化建设,就要增加投入。无论是建立各种批发交易市场,还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论是搞科技培训、人才教育,还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搞好农村基础建设,也同样更离不开资金,资金哪里来,由谁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根本利益,但是否愿意出资,这都是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再之地方配套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城镇化建设项目资金匮乏,启动资金和配套资金也
没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建设资金更是短缺,难以满足城镇建设资金的需要。
交通运输问题。农村城镇化实施后,建立各类批发市场及劳务市场,农民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由农业生产进入了农产品流通领域。因此,交通和运输便成了关键。从目前情况看,有的社区交通运输环境还不适合农村城镇化发展。
征地拆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土地征收拆迁过程中,虽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补偿,并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但部分群众对房产、地上物及土地的补偿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一些重大工程推进速度缓慢,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同地同权不同价的问题。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要改变农村集体用地的所有权,首先办理土地征转审批手续,把农村集体用地改变为国有土地,才能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城市建设用地“同权”。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主要受所在位置、交通条件、土地市场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这就造成了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同地同权不同价的问题。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提升城镇化质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社区建设应注重宣传引导。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考虑群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
暂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施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能力。
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
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近两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要通过政策扶持,贷款优先等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选择村情好,群众觉悟高的村做为试点村先启动,政府积极搞好各种服务,创新实践,培植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促启步。将政府的引导为群众的自愿行动,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力、顺利、健康推进。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外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介绍
一、正确认识和估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确立长期思想,更不可急功近利。省委“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今后河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时间可能5年10年或更长些时间,豫北、平顶山等地的实践证明,新型社区建设3年才有了看相,也可能5年10年才能完善。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一项新的工程,必将受到各个方面的干扰,包括思想领域、政策领域、物质方面束缚。必须敢想敢干、敢创新、敢担当。
3、通过社区建设集约、节约用地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但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从关心农民出发,着重引导激励,而不能强迫命令,搞“一刀切”。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农民的集中居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城市标准设计、目的是实现人口的集中居住、公共设施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 1
变。人口入住是核心,其他都是为核心服务的。工作中必须坚持这个核心,一切措施都要围绕这个核心。不要把房产开发当成社区建设的全部,只能作为有益补充。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6个难题解决好,建设才能有成效
1、规划问题。
规划关键是高标准,一方面找一个好的设计单位,另外一个是政府拿钱,而不是开发商投资搞规划,只有这样,设计单位的才不受开发商理念主导。比如舞钢枣园社区,政府一次拿出160万做规划,修建性规划又拿了80万。多高的标准?新乡县古固寨社区规划设计确保五十年一百年不落后,这就是高标准。
2、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是最难的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如何争取上级批准,二是地如何拿到手。针对占用农地的社区,总的原则是“占补平衡、集约用地”,市政府文件已经给出了答案,除去正常报批用地指标外,更多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解决社区建设用地指标,这个需要立项审批;二是利用“三项整治”增减挂钩政策,解决用地问题;三是先建后拆的,县、乡、村和建房农户层层签订拆旧复垦协议,三年完成复垦归还挂钩指标。这是最大的政策、最好的政策。关于土地如何拿到手问题,土地是农村
集体所有、一家一户管理使用。要想用地有三种方案,一个是征用;一个是先行租赁,限期置换归还农户;比如,平顶山舞钢林楼社区,每亩地付给农民1000元租金,开发商一次补偿农户15年共计1.5万元,15年后土地重新发包时,调整土地归还农户,有效的解决了用地问题。第三个是相邻兑出,地滚到社区,谁建房谁兑地,这个工作量比较大,但这种方法最好。
3、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建设社区中的瓶颈问题,解决不好,社区无法启动,启动之后无法顺利建设。学习外地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项目,这个由政府主导,主要是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的投入;各类项目资金,如农、林、水、文教、卫生、交通、新型社区建设、小集镇建设、扶贫开发、环保、广播、通讯、电力等;土地开发收益资金。二是市场化服务项目靠招商解决。三是居民住宅和商用房建设资金,这个事情说明白了就是从群众袋子里掏钱。具体办法各地多种多样,比如:群众自己拿钱的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由建筑商拿钱的统规统建、提前预售、现房销售等,驻马店还有群众无偿提供土地,房产分成的办法,豫北滑县的老宅基地换房,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的新民居贷款等等。对于经济困难的,还可以整合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资金、城建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的倒房重建资金。
4、农民入住问题。
这是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通过完善功能,打造环境,吸引群众是正确的,但不是根本。外地经验一是低房价,甚至成本价卖给农户。新乡古固寨祥和社区二期工程,已经不盖独体、连体别墅了,全部是多层和小高层,多层是6层,均价每平方500元,第6层250元,小高层是11层,均价1100元。二是入住优惠政策,先拆后建达到复耕条件的奖励1万元,先建后拆补助少,先入住可以享受城市低保、政府安排就业培训和免费提供就业机会等实惠。三是协调贷款,解决农户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宣传发动充分,对象准确,居民住宅建设前进村入户调查宣传,对象定位于急需建房户、符合分户条件的、打工经商的、居住条件差经济条件差的困难人口等。五是堵住乱建房口子。
5、如何开发建设。
全部把社区建设交给开发商来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区建设需要了,开发不能包打天下。外地的经验一是公益设施全部由政府主导,二是房产建设开发商主导或群众主导。三是开发与群众入住紧密结合。政府与企业共同测算拿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房价、入住范围、付款办法、如何奖励优惠、拆旧建新等等一整套措施,交由群众讨论。通过预售宣传发动,让农民主动来社区来订购房屋,交订房保证金,让开发商不愁房屋销路,缓解资金压力,加快推进。
四是开发商提供了低价房屋,其利益通过出让优势地块来解决。
6、项目资金整合问题
社区所在镇政府要积极向上级争取社区建设项目,凡先启动的社区优先申报项目。
四、发展产业是支撑
发展产业一定要走在社区的建设的前面,把发展特色产业,土地流转当成目前重要的事情一起抓。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支撑起农民入住社区的基本需求,没有产业,农民在社区也住不安稳,没有产业,农民也没钱购买社区的房屋。对先来社区购房的农户,镇政府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和生计问题,并鼓励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等措施。
2012年5月29日
第四篇: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的作用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五个方面内容的关系
(三)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与过去的新农村的区别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作用和意义
二、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可喜进展和成绩
(一)彬县概况
(二)主要做法
(三)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第五篇: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思考
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思考
农村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成员关系紧密、家族观念强,规模小、人口分散,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同质性较强,社会流动缓慢等特征。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大潮撞击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小农经济为根基的社会关系,传统的封闭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田园农耕式村落社区的结构开始分化,流动性和异质性逐渐增强,家庭小型化、生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日益显现。
一、我市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多年以中央1号文件出台扶农、惠农政策,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思考和入手,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出要“规划引导村庄适度集聚,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我市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于2005年编制完成了《农村村民集聚点布局规划》,全市347个行政村,按800人左右为一个集聚点,把原2941个自然庄台规划为789个社区。近几年,随着园区和小城镇建设的推进,部分散、乱、小、弱的自然庄台得到撤并。目前,已纳入城镇或园区建设的村庄共63个,占规划村庄的7.9%;即将纳入城镇或园区近期建设的村庄共44个,占规划村庄的5.6%;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或产业特色村共49个,占规划村庄的6.2%;各乡镇、园区正在探索出一条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新路子。
1、工业推进型。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调整完善“一区四园”体制机制,虹桥工业园区先后完成了园区概念性规划、虹桥新城用地布局规划、虹桥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兴产业片区一期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拟定了“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三个片区、四大板块”的发展格局。2009年以来,虹桥工业园区共拆迁1145户、拆迁面积达29.3万平方米,征用流转土地318公顷,启动了沿江大道、六圩港路、兴园路、界河路、二桥港路、四通路、上同路等七条总长27.3公里的道路建设;引进香港凯旭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惠天然投资有限公司和南通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打包开发虹桥新城,完成了幸福安置小区,启动了虹桥新城农民集中居住房建设。园区管委会将农民安置区建设分为三类:一类社区直接进新城开发建设;二类社区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新城安置建设;三类社区原则上允许农民在宅基地原地翻建。三个类型的社区按照工业项目建设时序来展开拆迁、安置、建设、规划等工作,新型农村社区已呈现出基本的雏形。
2、城建拉动型。2009年,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把黄桥确定为“小城市”和“副中心”来建设和打造,使其成为苏中地区的工贸强镇、文化名镇、旅游重镇,成为“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苏中新城。目前,全镇已建成两个农民安置区和七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安置区和集中居住区均按照城市居住区的设计标准,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
3、村企共建型。2006年,姚王镇桑木村大胆尝试农民集中居住,在首期确定的380亩土地上,实行村企共建的运作方式,按照高、中、普三个档次滚动建设700套农民公寓,已入住的200户村民,他们把老宅拆除后复垦还田,节约了土地资源,改善了居住条件。
4、整治出新型。曲霞镇印达村、古溪镇顾庄村、黄桥镇东顾村、张桥镇西桥村、根思乡井坔村等,在规划保留的村庄拆违建绿、造桥修路、整治管线、出新墙面,并在空闲地营造景观,既保留了原村庄的风貌,又展现了新农村社区的景象。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原因
**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
1、思想认识缺位。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城乡差别难以很快消除,所以城乡统筹发展不可一蹴而就。就领导层面、工作思路而言,存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畏难情绪;从基层干部角度看,存在着被动等待思想;从村民角度看,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2、基础设施脆弱。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村虽有村庄建设规划,但在建设时,不按规划实施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道路、桥梁建设、河道整治等方面随心所欲。个人建房有的先建后拆,有的先拆后建,也有的边建边拆,还有的只建不拆,无序建设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还有不少村庄不注意保留并整治原有水系、植被,名木古树被砍倒,池塘水渠被填塞,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制约因素多元。一是居住习俗。部分村民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故土难离,特别是有老人的农户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原址,集中居住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农民就近作业已成习惯。二是资金压力较大。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工程量大,统一的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三是面广量大。全市规划了近800个村庄集聚点(社区),城区以外15个乡镇,即使每个乡镇每年建设2个新型社区,需要25年才能完成。
三、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标、原则、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经历了探索、实践和逐步推进的过程。
(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市“三城四片五重点”战略,构建主城区、小城市、重点镇、新社区的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借鉴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1、规划合理、管理有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整合要素,切实加大新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力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便民、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
2、设施配套、服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通讯、广电、垃圾污水处理等)、医疗卫生、综治警务、文化体育、社区教育等服务设施齐备,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规模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条件较为便利。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居民自我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全面发展,各项服务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功能较完善,能较好地满足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生态和谐、文明祥和。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消费意识及良好的卫生习惯;能源利用合理,垃圾污水有效处理,环境整洁,绿化充足,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学习氛围浓厚,文化生活丰富、特色鲜明,群众知荣辱、爱家园,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形成科学、民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明礼诚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幸福,人际关系和谐。
(二)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不是对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要根据农村发展实际,顺应农民的客观需求,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
1、遵循有利于发展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集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2、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兼顾当地民风习俗,对具有良好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予以保留和保护。
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整体生态观促使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实现滚动式持续发展。
4、与原有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
5、住宅与居住环境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舒适健康的整体住区环境。
6、规划与农村社区发展的阶段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分期、分批、分步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对策
1、制定目标量力而行,以循序渐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依托镇总体规划,兼顾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分阶段逐步实施。
近期,五年内可先行选择具备代表性和近期可操作性的村庄进行规划研究和建设探索,选择建筑质量较差的片区或者非农田用地进行相对集中地出新或新建,营造既集约又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环境,部分有条件的农民进入社区居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推开作出示范。
中期,用6-10年逐步扩大建设,保留整治型庄台,从农村住宅建设延伸到完善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开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服务环境整体框架。使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多数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积极有效地向城市集镇集聚,农村的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远期,用10-20年推动农村社区基本成型,农村居民基本进入规划的居住区,且与之配套的社区系统相应完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有机体,具备自我维护、管理的能力。农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普及,农业将以规模经营为主,农村社区的管理制度也基本到位。
2、编制农村发展规划,以综合规划引领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要从区域范围着手分析其产业发展的前景,确定一批发展潜力大且符合农村社区实际的产业项目加以扶持引导。规划要按新型社区的标准要求进行编制,在综合性大规划的前提下,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在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农民家庭自身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农村住宅较之城市住宅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开放性,住宅底层空间要开敞,要便于交往,住宅楼栋之间的互动空间要有生活气息,宅间绿地要表现出一种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居住氛围,不能简单地用城市居住模式来代替,而要有所区别,特殊情况可设置独立产业用房,增加庭院生产功能等,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的需要。
3、适应区域发展环境,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社区建设。要把社区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与市域、省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方向协调一致,借助区域发展的力量实现腾飞。通过规划,协调好新型社区自身经济与市域经济的关系,整合社区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从宏观层面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定位定性。一区四园周边的村庄、列入集镇区近期建设的村庄要顺应形势、乘势而上。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研究分析村庄发展的现实条件,预测村庄宜农产业发展的前景,确定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作出多种可行性方案比较。同时,对村庄不适宜发展的产业,要提出限制性布局措施。
4、合理实施拆迁改造,以撤村并点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撤村并点,有利于较快地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虹桥、黄桥两镇在拆迁老村台、建设新社区时,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原则,改善了居住环境,彻底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几年列入园区、城镇建设范围内的村庄,要超前思考、科学规划,征询群众意见,力求拆一村,建一区。
5、注重乡村民俗特色,以一村一品展现农村社区面貌。新型农村社区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特有的空间格局、民俗文化等。社区建设规划要尊重自然与景观环境,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及景观塑造,就地取材,以最小的花费塑造出极具居住质量的聚居场所以及简洁质朴的建筑形象。同时,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融合旧村庄的脉络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转换。
6、构建三级社区网络,以重点突破促进整体推进。建议新型农村社区布局以“中心社区—一般社区—基层居民点”三级网络布局为宜。
中心社区:中心社区即以一个规模较大、区位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或者几个规模较小但村民居住较集中的自然村规划确定为服务功能强、带动作用大的中心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在3000人至5000人。人口规模要求在3000人以上,是因为一处居民点如果少于3000人,就难以“养活”稍具规模和档次的市场化服务项目,如超市、美容美发、餐饮娱乐等,未来的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开放的,会与城镇发生更多的联系;同时中心社区的人口规模也不宜过大,5000人以上会造成一种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形态,这就违背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定位,新型农村社区本质上应是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聚居区。
一般社区:一般社区以规模较小且村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自然村为对象。一般社区应当具备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吸纳能力,人口规模在1500人至3000人为宜。
基层居民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旅游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纪念性建筑和民居的,设立基层居民点加以保护;对于村庄位置较偏远分散,村域面积较大,现有人口较多,耕作半径较远,集并后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也可设立基层居民点。
中心社区—一般社区—基层居民点可作为全市一般性布局的要求,各乡镇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对于综合功能较为齐全的村庄,可设立为区域内主导型社区,以区位条件为依托,规划建设成辐射能力较强,范围较大,集聚效益较高的新社区;对于以特色生态、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为支撑的村庄,可设立为生态田园型社区,以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为依托,规划建设成具有景观风貌的新社区;对于以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产业为支撑的村庄,可设立为文化旅游型社区,以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古村落、古建筑、民俗风情建筑为依托,规划建设成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