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5:3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周光华

怎样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社区党建,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提供坚强的保障。为此,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党建工作进行初探及思考。

一、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影响社区党建工作的推进.(一)社会层面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党建认识不到位。一是社区居民认识不够。许多居民习惯了过去村庄的管理模式,对社区各项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二是社区干部认识不够。社区党建工作思路不开阔,创新点子不多。三是有的党组织重视程度不够。

(二)社区党组织对社区管理存在不适应的地方。社区干部多数是从居委会或村干部中重新组合而来,其思维模式、工作方式还停留在村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上,党组织的活动范围主要限于本支部,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单位党建工作方式,不能迅速适应社区党组织职能向服务和管理的转变,难以较快完成从农村党建领域向社区党建领域的跨越发展。

(三)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党员流动性大,党员管理难。一些单位的在职或退休党员将户口迁入社区,但组织关系不愿转入或未及时转入社区。这些情况给社区党组织掌握了解问题、开展活动、教育管理等带来新的困难。

(四)社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目前,政府财政对农村社区投入比较少,政府下拨给社区的费用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和完成上级部门下达任务所需经费的要求。

二、积极营造氛围、激发活力,让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

(一)营造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党建的浓厚氛围。认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居民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精神,了解建立社区的意义,使之对社区建设的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自觉融入社区党建工作中来。通过黑板报、宣传窗、横幅、资料等各种途径和方法,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活动。

(二)加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党建工作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大力实施核心工程。要建立由“县、乡镇领导牵头,社区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由驻区单位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科学规划社区建设,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形成社区党建的合力。二是大力实施共建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共建活动,通过建立共建制度,增强驻区单位“驻在社区、关心社区、支持社区”的意识,形成党委领导、部门配合、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做到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三是大力实施保障工程。县、乡财政要加大对社区服务体系的投入,逐步改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条件,逐步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和干部待遇。

(三)不断改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首先,要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拓宽选人视野,注重社区班子配备建设,推行社区工作者专职化;建立社区党务干部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努力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的结构,使社区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其次,要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要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新理念,以服务促管理,寓监督于服务。加强党员分类管理,采取思想沟通、设岗定责、爱心帮扶等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人性化、个性化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活力。再次,要切实提高居民素质。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法治思想教育,提高居民适应城市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引导居民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致力于培养共同参与意识,聚合成共同的社区精神理念,实现新型的农村城镇化。

作者单位:珙县孝儿镇人民政府

第二篇: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1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欠账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

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三产之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做好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农村家庭现在已经到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空巢老人现象将在城乡普遍存在,农村老龄化现象使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借鉴国内外解决人口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城镇进行试点,尽早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定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XX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

摘要: 农村城镇化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在实践中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科学合理的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做好做大强城镇支撑产业,解决好土地利用、农业现代化、工业产业化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关键词:城镇化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升级

目录

一、农村城镇化的涵义解析和人口现状.......................31.1、城镇化的基本涵义............................31.2、农村人口居住现状............................3二、XX镇城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3三、XX镇城镇化建设的策略..........................43.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43.2、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43.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3.4、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43.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53.6、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

性..............................5四、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54.1、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我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54.2、农村城镇化为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6

4.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6

4.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6

参考文献:............................6

一、农村城镇化的涵义解析和人口现状

1.1、城镇化的基本涵义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集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城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 “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不足两大制约,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生态脆弱区人口的梯度转移,为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条件。城镇化还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果,特别是为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条件。

1.2、农村人口居住现状

人口的定居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定居形态:一是分散定居、独门独户;二是集中定居,农村人口属分散定居,不利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单位投入的利用率极低,不能得到分工带来的利益,不利于信息交流,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服务产业的发展。总之,人口分散而居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困难,教育难以推进,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难以产生聚集效应,这一切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二、XX镇城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XX镇作为原有体制的产物,XXXX年成立XX乡,XXXX年撤乡建镇,XXX年XX乡并入XX镇,全镇面积约XX平方公里,人口约XX万人,辖XX个行政村和X个居委会,XX镇作为XX县的边贸重镇,也是林业大镇,农业主导产业是棉花,2011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3%,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被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主导,城镇化建设滞后。

主要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只要求农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但由于技术的落后,我镇现代化产业得不到升级改造,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而且由于大多数劳动力,为寻求更高的经济报酬,都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农业基础产业后劲不足,无法提供初始的工业化积累。我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主要是矿业和纺织业,真正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上农村工业发展分散、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城镇建设无序发展,导致我镇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发展缓慢

三、XX镇城镇化建设的策略

3.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XX镇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较大,近几年产业结构虽有所升级,但还是出于农业区生产粗放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XX镇需利用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吧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引导企业合理的聚集。

3.2、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

3.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建立农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3.4、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

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3.5、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政治宏观调控下,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过财税政策,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径地引导社会资金、招商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6、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

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4.1、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我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转移到城镇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和农村产业化种植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2、农村城镇化为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4.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

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

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3]费孝通:中国城镇化道路【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4]王志强:小城镇发展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合乡并村工作中过激、过快。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必须在搞好统筹规划、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向心力。)

一、农村社区规划要合理

确定农村社区的规模和范围,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在社区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规划图,包括村庄规划图、村庄给排水图和村庄绿化图等。要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增加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行政村规模调整规划,稳妥慎重推进,避免大拆大建模式和低档次重复建设,有力地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要坚持规模适度原则。原则上不再保留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要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方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原则,适度确定规模。通过调整,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村,发

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坚持地域相邻原则。行政村规模调整一般在相邻村之间进行,合村并居后的地域结构、交通结构和管理体系等,要能体现方便快捷的效果、坚持尊重历史、兼顾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生活习俗,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着眼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就近就便的原则进行规划。三要坚持优势互补原则。选择确定拟合并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选择产业关联度大、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为重点推进对象,力求通过合村并居,使农村资源配置趋于合理、资产组合更为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农村社区设施要配套

农村基础设施配置的最大问题是居民点规模小、人口密度小、无法满足高门槛基础设施的配置需求,许多设施如供暖、供气等因不经济、使用效率低而无法配置。而要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社区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应根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和乡风民俗等因素合理确定。

一是行政办公设施。要通过整合、调剂、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或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行政服务,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内部配置综合服务厅、社会保障站、纠纷调解站、计划生育站、公益服务站、综治服务站等。二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各地实际,社区中心村庄或较大村庄,可设置集市等商业形式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农资服务超市、日用百货超市、洗浴室等可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改扩建或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部设置。三是教育服务设

施。学校的设置需要根据社区规模合理设置,原则上 设置一处中学,设置一处小学。在扩建或改建学校设施中可以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学校为基础扩展兼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继续教育功能的新型农村学校。四是卫生服务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积极开展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构建安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结合中心村选址,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1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并实行一体化管理。五是文体娱乐设施。在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对文娱设施进行改扩建或新建,设置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文教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等。六是节能环保设施。农村社区将农村茅草土屋移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标准社区,既要改变小、散、旧状态,也要清除脏、乱、差局面,使农村转变为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镇。

三、农村社区宣传要到位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着干群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干部对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有的干部存在畏难心理,怕资金难筹而导致举债建设或“乱尾工程”,怕征地拆迁的难度大、影响干群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农民存在模糊认识。有些农民虽有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但对社区建设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的农民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等、要、靠”思想严

重。有的农民担心合村并居只是“一阵风”,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日后难以兑现。有的农民受宗族观念影响,担心搬到新社区后,难以被异性群众接纳。

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误区,有关部门要改进工作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策划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高质量的宣传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再宣传、再动员、再鼓劲。积极组织宣传人员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大会为村民讲解社区建设的宗旨意义和政策内容。采取定点展览和流动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干群参观社区规划蓝图,组织群众到外地或试点社区实地参观,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建设社区的积极性。

四、农村社区机制要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员组织到位,配套政策优惠,管理机制协调,强力引导推动。同时,要加强对推动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二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要严格依照《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进一步深化村民自治,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 规范村民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切实维护好社区居

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的开展,争取社区建设资金。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保障村民的利益,从而调动社区居民的极性,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参与,为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打好群众基础。

五、农村社区法制要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独立的社区法律,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法律更是一片空白,能够作为社区建设的规范性起指导作用的只有国务院、民政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和个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社区建设的依据仅仅是当地市政府或县政府制定的一些对于置换土地的实施办法,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关于合村并居规定,社区建设仅仅是模仿其他地区,照搬模式,这严重制约了社区的建设。社区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尚未明确,管理模式仍采用传统的村民自治方式,居民权利义务不清,管理关系混乱,严重影响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各项法规政策是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为避免合村并居走弯路或走错路,国家及其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区建设,确定社区委员会的性质和管理职能。国务院和各部委应当制定引导性的政策文件,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合村并居实施方案,规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应明确社区居民在新社区中享有的权利和担负的义务,按照社区

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完善社区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种农民团体和农民组织,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转。

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旧村拆迁或者新村建造,而是一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工程,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不定框子,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大胆探索,积极试点,主动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多出经验,多出成果,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

第五篇: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

农村社区治理与村民自治

摘要:农村社区治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农村社区的特点,总结农村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村社区工作,就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农村社区民主建设;村民自治;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建议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何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实现农村社区建

设的发展和提高,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一;二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三是生活简单,人际关系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郁:四是组织意识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农村社区民主建设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农村社区建设的地位日总要,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产物。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突出的是民主二字,指的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把政府指导和群众的参与结合,全方位的发展农村!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农村民主建设呢? 1.全面推进村民民主选举

按照相关法律及各地法规,由村民直接选举或罢免村干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民主选举既是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的关键,有事搞好社区民主建设的基础。民主选举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2.全面推进村民民主决策

民主决策,就是按照有关的法律规章,在农村设立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村中大事和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问题,村民委员会都必须通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村民会议是本村村民参与最多、规模最大的会议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村民们的要求和愿望,同时也是实行村务决策的有效组织形式,有效的保证了当地村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3.全面推进村民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就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共同管理村内事务,维护村内秩序。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通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让村民就村内事务发表意见,直接参与管理;并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及法规,再结合本地的实际问题,全村村民讨论指定章程,让村民和村干部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制定出合理的规章维护秩序,经济管理。村民也要有具体的村民行为准则,主要涉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农村社区的民主管理还应确立以家庭为主体、以村庄为本位、发展乡村社会的农村管理制度;确立村庄的集体自治权,放弃原有的以村民个图权

利为中心的权利设置体系,变成以农户为中心实现村民权利自治!

4.全面推进村民民主监督

只要是村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私情,应该向村民公开,听听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村务动摇采取一定的形式让村民知道,从村民的角度看问题,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切身实际多为村民考虑,村民通过一定形式的监督村中重大事务,对村委会的工作及村干部的行为实行监督,建立一些村委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更好的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5.大力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

要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就是村民组织起来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做好监督工作!自我教育就是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指示和村委决定,通过宣传、解释、传达!三个方面自我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农村社区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社区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

善,这些方面有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从社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减缓,乡镇企业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从上世纪末期,随着我们城镇的发展,农业投入与产出效益比率明显的下降,城市中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收入因此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下降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自身发展模式的相对落后,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第二,农民外出务工任然有些障碍。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政策落实可能有些还不是很到位,一些地方和一些企业在进城务工的劳动力的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有可能还不是很到位。农村劳动力对于用工信息渠道不是很畅通。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第三,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寄,1978年为2.57:1,1985年下降到1.86:1.此后,扩大到1997年的2.47:1,1999年的2.65: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3.23:1。1998年到200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仅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的15%。多数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5:1乃至6:1。

第四,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破坏严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各种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工业污染严重。另外,乡镇

企业布局也不是很合理,不仅造成污染治理的困难,而且污染物处理也是一个大问题。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形式,是党和政府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和支持广大农民自己能够管理自己,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措施,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治理模式,是国家在农村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下村民奥一大自主管理本村的事务!在我国,自制形式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行政自治和群众自治,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的民主制度,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 村民自治的发展历史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阶段:

(一).村民自治的探索阶段

我国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广西罗城、宜山等一些地方农民自发组织成村委会,以取代正在迅速瓦解的生产大队,生产队组织等,后来村委会社会职能逐渐的扩大,在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兴办公益事业,制定一些村规,维护村里的治安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成为了村民进行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组织。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颁布的新《宪法》明确了村委会的法律地位。1986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也颁布了《关

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更加强调要发挥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之前,除了个别的地方,全国农村大多数地区设立了村民委员会了!

(二).村民自治的发展完善阶段

1987年法律的颁布了,农村村民自治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1988年6月,民政部开始在全国的村里实行乡村的选举,村民自治进入了制度化运作阶段。1990年,民政部又发布了《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指导纲领(试行)》,对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1994年10月,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冠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多项制度,从而使全国的村民自治活动开始走向规范和制度化。到1995年底,全国村民在村民自治示范单位的影响下,自治活动不断的深入也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到1998年6月,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相继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三).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阶段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强调要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1988年11月4日经过届九届

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提议通过新的村民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村民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4年国家更加进一步强调了管理工作。目前村民自治已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村里都推行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务公开制度。

二、村民自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

(2)村民自治是一种小范围、低程度的自治。村民自治的性质是群众自治

(3)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基本内容是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群众评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

(4)村民自治在涉及本村村民利益的事务同时也不可避免要设计政府下派的任务。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既处理村务又要处理政务,但不同的是他们自主处理村务,通过政府授权处理政务。

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社区治理,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和支持,村名当家作主推进农村社区发展!完善村民自治的体系,推进村民自治的全面发展!处理好村委会与乡村政府的关系,处理好村委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让新农村更好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建议

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社区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繁荣社区文化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提高。

1、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要合理利用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通过争取整合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把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覆盖到城乡基层。

2.科学规划管理。必须科学规划,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期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建设,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地科学规划管理。3.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多多完善一些基本设施,为社区公益事业多做一些贡献,让村民能够享受到这些福利。

4.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建设。农村居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具有核心的组织领导作用。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的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要完善社区组织设置,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要不断加强支部、居委会班子培训,提高其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组织队伍的建设。

5、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社区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搞好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6.积极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创新。要针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村群众居住环境等特点,积极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

7.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是当前农村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文明和谐村镇、文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演出等活动,弘扬农村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大力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8、发挥驻城乡社区单位的作用。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帮助社区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等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社区通过优化环境为驻社区单位做好服务!

下载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社区党建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合集)

    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非常高兴,市委组织部覃部长莅临XX指导工作,下面我将谈谈关于XX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肤浅认识,我想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一、关于......

    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和成因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关于城镇化建设政策 对接和落实情况的汇报xx市卫生局 2012年5月14日市政府督查室: 现将我市卫生系统城镇化建设政策对接和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省卫生厅与我市的政策对接和......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分析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从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

    社区党建思考

    当前城市社区党的建设工作与传统街委体制下的街道、居委会党建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路和措施还有许多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5篇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