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学科学生学习要求
高一B部语文学科学生学习习惯要求
1、定计划的习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2、预习、查工具书和记笔记的习惯。
主要记这么一些:A、提纲。B、疑难。C、方法(解题技巧、思路)。D、悬念(老师留下的让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E、体会。每人备好《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成语词典》等常见的工具书。
3、适应老师的习惯。——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风格,要学会适应老师。4、问的习惯。——问比答重要。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你都可以问;不耻下问。
5、演讲、辩论的习惯——学会整理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并表达出来。6、读的习惯。——不开口不叫语文。要经常读。
A、有目的读。B、联想阅读。C、质疑而读。珍惜电子及图书阅读课。关于高中生读名著,高一学生每学期读两本名著,假期读两本名著,写读书笔记。每学期可开一次或两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7、写的习惯——读万卷书,写万言字!
A、坚持每周日记周记(写、抄结合)不少于1000字。生活札记——记录见闻、思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B、每二周一次课堂写作,两节课时间。
C、学习小说散文或戏剧后,写读后评论。
D、写诗歌赏析。
E、征文及自由创作。(优秀者推荐发表。)
8、端正书写习惯。——首先要写工整;其次要写漂亮;还要符合要求。提倡临习名家“行楷书”字帖。
9、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10、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
第二篇:高中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要求
高一B部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要求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素质整体提高。
高一年级语文教学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充分发挥本课程优势,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尊重语文课程特点,重视语言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中还应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教师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应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着眼于课程目标,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精心钻研并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5、针对不同专题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有所侧重地采用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既要针对文本类型,又要理解并尊重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根据不同专题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有侧重地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文本研习”要帮助学生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建立人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关系,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近文本的本义,积累文本阅读的经验,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还要不断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对文本的精微之处产生独到的体验。“问题探讨”可采用通常的讨论交流、质疑论辩、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能否得到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活动体验”要重视直接经验,强调经历与参与。要尝试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方案,创造性地设计活动,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加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
6、组织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广泛阅读,没有捷径可走。在课内文本教学之外,应该高度重视课外阅读,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要科学地使用《语文读本》。《读本》内容有的是课本内容的扩展,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解释或补充,有的可作为课本内容的辅助,有的则是相关知识的介绍。应该结合课内文本教学让学生阅读《读本》中的相关文章,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积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并逐渐从兴趣阅读过渡到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二要强调阅读整部文学名著。要根据课标推荐的范围,研究落实本年级必读的经典名著,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三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分享阅读体验,交流阅读收获,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7、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学生由学校、家庭走上社会,开阔自己的视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生活中学会“感动”,有所“发现”,从而感受人生,积淀情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要倡导、激励学生写日记、周记或生活随笔,经常进行开放性作文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纷繁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并能将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具体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进行创造。三要采取多种作文批改方式。在教师批改之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批改,组织学生互改互评,在交流中观摩借鉴好作文,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在相互展示和评价中提高写作水平。
8、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除按教材要求上好口语交际课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如课上讨论和回答问题、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而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诸如课前三分钟讲演、专题讲演辩论活动、召开座谈会练习即席发言、练习做节目主持人或小记者等,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
高考语文题型:共计:150’
一、科技说明文阅读:3选、3分=9’
二、课外文言文圆度:3选、3分=9’
三、古诗词鉴赏:2简答11’
四、古诗文默写:(初高中)6’
五、现代文阅读:(25’)1多选 5’2简答 12’1论述8’
六、语文表达:(20’)病句 3’成语3’排序 3
漫画、改错、关键词、单复句转换、造句······5+6=11’
七、作文:60’
高考语文特点
1、阅读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文学素养 阅读能力:看文字、抓住别人要说什么?(目的)
举例数字、字母、图形文科:文章、材料
语言表达能力:将你的想法准确、明了地让别人理解 文学素养:谈吐举止、气质、底蕴
第四篇:科任学科假期学习要求
科任学科假期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开学第一次教研活动进行闭卷考试)
2、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A4纸打印;(8月29日上交教研组长)
3、坚持练习教学基本功(钢笔字、简笔画等),下学期向全校教师进行汇报展示。
4、认真制定下学期所教学科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科任学科下学期校本教研安排:
各学科集体备课及教学基本功训练地点及负责人:
体育学科:朱丽华二楼会议室
音乐学科:王晓婷音乐教室
美术学科:廖芸婷美术教室
品德学科:沈克蕾劳技室
科学学科:杨磊科学实验室
健康、信息技术、地方、综合实践:管红莉卫生保健室
科任学科全组“同课异构”课例研究地点:一楼会议室
总体要求:
1、要求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有病有事提前请假,不允许无故缺席;
2、认真学习,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
3、及时上交各类材料,质量高。
具体安排:
1、每周一10:00-11:25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由各学科组长负责,要求有主讲人、主讲内容、有记录,有实效。
2、每周二、四10:00-11:25分学科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要求有记录、有实效。
3、每周三10:00-12:25分进行科任学科全组“同课异构”课例研究,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课前说课、上课、课后反思,A4纸打印说课稿、教学设计(含教学设计意图)、课后反思并在课后第二周上交。
要求听课教师认真观察,做详细课堂记录,依据课程标准用A4稿纸写出详细的评课意见,在课后第二周上交评课记录。
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及时收交各类资料,并做好记录。
上交各类材料格式及要求:
字体:仿宋
标题:四号
正文:小四号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各2.1; 装订线:1.3;
段落: 行距 固定值16
第五篇:高中语文学科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学科专题研讨会心得体会
《奥林匹克精神》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走进语言现场”,属于“活动体验”,它不同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不同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不同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它不以解读文本、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而是要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感性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理性的思维活动;是老师导演下的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活动。活动体验课非常强调语文活动,以承认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具有主动性、能动性为前提,“活动”只是载体,而关键是“体验” 活动。实施活动体验课,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文本与活动、活动与体验等几组关系。从教学实践看,活动体验课的教学流程通常包括确定主题、设计方案;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体验、自得自悟;多方引导、深化体验;促进反思、评价反馈等五个阶段。
《奥利匹克精神》是“在演讲厅”系列中的一篇经典演讲词。它是同学们接触过《不自由,毋宁死》,初步了解、掌握关于演讲的一些技巧之后,再次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教材呈现的文本是演讲词,也就是演讲稿,不同于演讲本身,演讲包括演讲者和听众两个方面。活动体验是训练倾听还是学习演讲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要处理好“听”与“说”,“倾听”与“演讲”的关系。上课老师各有特色,精彩纷呈,关注学生,想方设法,反复演练,在实践中掌握演讲技巧,展现说话能力。他们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明确的体验重点,或演讲为主,或有听和说两个方面的活动体验和训练。学生记录开始时不理想,除了自身的听力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问题外,那就是演讲的效果有问题了。过度到演讲的指导和训练这一课堂主要目标上来。
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演讲是演讲者——具有一定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演员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而不是舞台的听众,这些听众不是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艺术表演。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听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听众去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当学生不能感受彼时彼刻顾拜旦的心境,面露微笑,表情嘻嘻哈哈时,江宁高中的沈童老师用自己的演讲实践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演讲课,学生立即明白了,“言传身教,以简驭繁,效果突出。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讲要借助语音、语调、语速、重读、停顿、抑扬、表情、手势等来体现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演讲活动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努力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体现语言的魅力,增强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小组合作体验演讲时,沈童老师让9个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同时带头向组员演讲,组员倾听,然后换人,依次类推,基本上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演讲要诉诸口头,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奥林匹克精神》演讲词属于翻译作品,欧化语言,长句较多,影响听众,这里的听众就是学生的倾听效果,在活动体验过程中要设法考虑停顿或将长句化为短句,或换一种易于倾听的表达方式。沈童老师指导学生演讲时不必拘泥于事先写好的演讲稿,只要大致意思表达清楚,听众听得明白,这才是真正抓住了演讲的本质,是演讲的关键所在。镇江实验高中的焦娇老师在仅有的短短的20分钟的预习时间里,学生合作分工,分配角色,老师扮演顾拜旦,语文科代表担任主持人,其余同学担任各国代表或记者,焦娇演讲可谓精彩绝伦,老师以身师范,学生为之倾倒。也有上课老师与学生切磋演讲技巧,师生互动。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比如说第2小节:“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喜悦的神态;“包括但又超越了”,关键词语要重读;“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述了;“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象的目的;“当这种内心……融合在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绚丽的梦想”,自豪、肯定、有力。“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实践演讲其他几段,如第5段,奥林匹克精神除了“大众参与”之外,还有哪些内容?请再听一遍这段话“面对一个……力量之一”。促进世界进步,构筑未来。再听下面这段话,促进世界进步的哪些方面呢?“虽然……不足以……,不能……也不能……但是……”。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语段,如末段第7小节,反复训练,多次实践,通过“倾听”活动,学会“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并筛选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通过演讲活动,体验、感受到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个性和风度;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学生自己探索演讲的魅力所在;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与初步的控场能力。
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激发学生兴趣,为练习倾听并筛选有效信息热身;同时引起学生情感上对演讲者的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使之对体验演讲跃跃欲试。
在交流、演讲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学会倾听;在提高演讲能力这个环节,组织学生参与演讲,引导学生体验演讲的技巧;通过分组讨论,给学生一个合作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注意“点”与“面”集合,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参与者,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强调重在参与。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可以说,这样的活动体验课学生终身难忘,终身受益,演讲的技巧远比对付考试有用、实在、实用。如果不是基地活动,“走进语言现场”基本上都成了走过场,语言表达的魅力学生将无从体验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