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镇政府职能定位问题
___县编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镇政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乡镇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乡镇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即将实施,乡镇政府职能必须随之转变,重新定位,[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下面我就乡镇政府职能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定位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乡镇政府存在问题
1、乡镇管理体制与农村发展需要不适应。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不统一。主要是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目前,随着征收税款这项工作的消失,新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还不够明确,乡镇干部无所事事,必然导致人浮于事。
2、乡镇职能的错位、越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一是乡镇职能错位。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二是乡镇职能越位。乡镇职能泛化,就像一个全能政府,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该放的权不放,强制农民干这干那、干涉农民生产经营,随意替农民决策。
3、乡镇干部队伍状况与农村工作现实需要不适应。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部分干部跳不出“吃财政饭”,拿固定工资的束缚,缺乏创业精神和进取意识。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干部。农业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
二、乡镇职能定位的基本方向和重点
1、乡镇职能定位的基本方向
乡镇根据法律法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大职能上。
(1)发展经济职能。科学制定乡镇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搞活农产品流通等等。
(2)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依法指导和帮助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推进社区和乡村基层组织自治;为落实公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维护社会安全秩序。依法惩处各种犯罪活动;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等等。
(3)公共服务职能。把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设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逐步将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农户,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通过政府投资和组织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给,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加大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改变农村面貌等等。
2、乡镇职能转变的工作重点
根据乡镇职能的重新定位,应该紧紧抓住乡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一重点,加快乡镇角色转换。服务不是新话题也不是新要求,但随着改革深入和形势发展,服务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已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重中之重。免征农业税后,乡镇管理体制的改变,只有服务才能构起政府与农民的纽带。只有服务搞好了,才能实现乡镇职能的根本性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服务作为贯穿农村工作的主线;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坚持领导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
在服务方式方法上,应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指令性向引导性转变。过去,有些乡镇的服务是指令性的、强制的,一讲服务就是收费,实际上却是以行政命令代替了服务,损害了农民利益。面对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千家万户的素质差别,服务不可能面面俱到,服务不可能同一标准。今后,除义务教育、疫苗接种、重大疫情防治等非强制不可的项目外,在为农民服务上,应该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要求,代办不包办,引导不强迫,给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农民自主决定。
二是由简单化向深层次、多样化转变。过去,一些乡镇服务的方法简单、方式单
一、内容单调,认为服务就是春播时帮助农民种地。这样的服务不但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而且干部也不会有所作为,乡镇服务职能也无法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乡
镇干部不但要把服务作为职责,而且要贯穿始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抓住农民急需解决的信息、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开展服务。乡镇不但自身要搞好服务,而且要承担起服务的组织协调责任,积极探索涉农部门全员服务、龙头企业牵动服务、科技实体辐射服务、中介组织专项服务等多渠道、多角度服务的路
子。
三是由干群脱节向干群互动转变。有些乡镇的服务是干部坐在屋里计划出来的,是领导拍脑门拍出来的,不切实际、不重实效。有的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符。要真正实现服务,必须把农民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重点;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确定服务项目;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决策、让群众选择,以契约方式,实现干部与群众互动。
三、乡镇职能定位的对策和建议
乡镇职能重新定位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必须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乡镇职能转变,从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完善建立乡镇工作制度入手,逐步使乡镇工作与群众需要相统一,与发展相同步。
一要尽快转移乡镇工作重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作需要,将乡镇工作重心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服务、抓产业转移。重新整合乡镇机构岗位设置,大量精简合并一般事务性机构。通过机构调整和职能界定,使乡镇工作与外部市场、与农民收益、与主导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检验乡镇工作效果,从而强化乡镇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要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和模式。按照产业化、专业化服务的要求,对干部实行包产业、包项目、包技术、包销路等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优化组合干部资源,增强干部压力。大力促进干部转型,加快乡镇干部由生产型向经济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提高干部驾御市场经济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
三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干部行为。乡镇政府同农民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关键。要下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全面学习各项涉农政策法规和《行政许可法》,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
四要完善农村工作的考核机制。乡镇的内部考核,要实行权责统一、目标考核、效能管理。考核目标的确定,从过去单一的数量考核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行一个产业、一支服务队伍、一套考核标准,以业绩为取向,以民意为根本,让群众评议干部。彻底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实行岗位分配和目标责任分配制,使干部有权力也有压力,有责任也有动力,彻底消除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充分认识到落后就会受罚、不努力就会淘汰,增强干部紧迫感和责任感。
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既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转就灵,这种转变将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也将根据农村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必须按照探索、完善、巩固、提高的原则,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地进行改革和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第二篇: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2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社会发展学院 政教0901 090304125 欧月丹
摘要:目前在现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乡镇政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方向和重点,并且能够通过实现这些工作重点达到实际的明显飞跃。
关键词:问题经济建设机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镇政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乡镇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乡镇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即将实施,乡镇政府职能必须随之转变,重新定位。
一、目前乡镇府存在的问题
(1)乡镇管理体制与农村发展需要不适应。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不统一。主要是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目前,随着征收税款这项工作的消失,新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还不够明确,乡镇干部无所事事,必然导致人浮于事。
2、乡镇职能的错位、越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一是乡镇职能错位。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二是乡镇职能越位。乡镇职能泛化,就像一个全能政府,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该放的权不放,强制农民干这干那、干涉农民生产经营,随意替农民决策。
3、乡镇干部队伍状况与农村工作现实需要不适应。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部分干部跳不出“吃财政饭”,拿固定工资的束缚,缺乏创业
精神和进取意识。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干部。农业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
二、乡镇职能定位的两个基本方向和一个重点
一个乡镇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管理层的建设密切相关,这就是两个基本方向,其他职能定位转变也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比如公共服务,我们是一直在强调的,我们在继续贯彻下去的同时要发现其内在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会发现这些就是那些神来之笔,会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所以我们职能定位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公共服务的服务方式转变。
(1)发展经济职能。首先,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一个城镇可以有
自己的支柱产业,带动内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就拿我的家乡来举个例子,我家在宜兴市高塍镇,高塍是中国闻名的“环保之乡”,为“江苏省环保产业集群区”和“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已成为高塍的特色支柱产业,环保产品占据了全国1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远销美国、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多家,而且在看宜兴的其他城镇,丁蜀镇以紫砂壶产业为支柱产业,官林镇以电缆为主干产业,想必应该都知道远东电缆吧,那就是官林有名的企业之一。所以说,宜兴,一个县级市,能够有如此的经济实力,离不开部分对总体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其他城镇应该学习到这一点,要去探索实
践从城镇实际出发,寻找能够当做龙头的产业,但其他产业也不能停滞,而是要有重点,有主有次。然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这样能更好的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只能使整个城镇的经济效益上去,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给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自由空间。
(2)管理层建设。这个重点主要是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所想到的,主要是干部的选拔和干部的监督机制,完善农村工作的考核机制。第一,选拔乡镇干部的方法不要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维持农业型和经济型干部、行政管理型和技术服务型干部的平衡,既要注重从农村现有的班子中、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乡土秀才中选拔村干部,又要注重把熟悉农村的优秀地县乡机关干部以及热爱农村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优化组合干部资源,增强干部压力。大力促进干部转型,加快乡镇干部由生产型向经济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提高干部驾御市场经济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第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干部行为。乡镇政府同农民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关键。要下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全面学习各项涉农政策法规和《行政许可法》,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第三,完善农村工作的考核机制。可能大家都会想到近些年的干部腐败问题,虽然我们所知道的可能那一小部分被放大了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所以要进行乡镇的内部考核,要实行权责统一、目标考核、效能管理。考核目标的确定,从过去单一的数量考核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行一个产业、一支服务队伍、一套考核标准,以业绩为取向,以民意为根本,让群众评议干部。彻底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实行岗位分配和目标责任分配制,使干部有权力也有压力,有责任也有动力,彻底消除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充分认识到落后就会受罚、不努力就会淘汰,增强干部紧迫感和责任感。
(3)服务方式的转变。一是由指令性向引导性转变。过去,有些乡
镇的服务是指令性的、强制的,一讲服务就是收费,实际上却是以行政命令代替了服务,损害了农民利益。面对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千家万户的素质差别,服务不可能面面俱到,服务不可能同一标准。今后,除义务教育、疫苗接种、重大疫情防治等非强制不可的项目外,在为农民服务上,应该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要求,代办不包办,引导不强迫,给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农民自主决定。二是由简单化向深层次、多样化转变。过去,一些乡镇服务的方法简单、方式单
一、内容单调,认为服务就是春播时帮助农民种地。这样的服务不但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而且干部也不会有所作为,乡镇服务职能也无法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乡 镇干部不但要把服务作为职责,而且要
贯穿始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抓住农民急需解决的信息、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开展服务。乡镇不但自身要搞好服务,而且要承担起服务的组织协调责任,积极探索涉农部门全员服务、龙头企业牵动服务、科技实体辐射服务、中介组织专项服务等多渠道、多角度服务的路子。三是由干群脱节向干群互动转变。有些乡镇的服务是干部坐在屋里计划出来的,是领导拍脑门拍出来的,不切实际、不重实效。有的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符。要真正实现服务,必须把农民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重点;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确定服务项目;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决策、让群众选择,以契约方式,实现干部与群众互动。让群众能够信任干部,这样干部的工作群众也会很好的配合,总之,要尊重群众的权利。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情况下,我们乡镇府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努力实现经济职能的新定位,管理层的改革,并且,转变服务方式,政府并非万能,而要有重点、有目的地转变工作重心,想要实现整体的飞跃,首先便是抓住主要矛盾进而解决它,然后才个个击破,这样,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迎来新的一片蓝天。
第三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
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要一环,**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工作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经济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干
少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干部交流不畅。相当一批干部长期在一两个地方,甚至几十年在一两个岗位上工作,制约了乡镇干部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恰当定位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合理界定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解决各自
存在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各自职责,使乡镇一级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因事设置。有效盘活干部人力资源,合理并岗定责和分流干部,促进干部职能和职责的转变;积极调整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新形势下乡镇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想头、有甜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吃“行政大锅饭”的问题。
(二)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触动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并经过一个上下互动、有序衔接、互促共进的过程。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跳出乡镇看乡镇;否则,仅仅依靠乡镇自身改革来求得职能转变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不仅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纳入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去考量、运作,同时也要推进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各级行政体系协调运转。同时进行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四种关系:即县乡关系、条块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党政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在地市乃至省一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支出,统一转移支付,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二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进对农村投入手段,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投入机制。把钱投入到最需要、最应优先投入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整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共识,国家完全可以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骤统筹拨付,既避免了基层政府跑资金要项目、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资金多渠道分流的跑冒滴漏、客观制造腐败高发地带,同时又可避免资金分散使用、轻重不分、效率低下。
(四)大力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
建议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乡镇政府不该管的事儿,该剥离的职能,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承接、转移;放手发展民间组织,深化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供销社、信用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探索建立服务农民的有效机制和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理想模式。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紧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尽早解决,使乡镇政府轻装上阵。在摸清债务底数的前提下,分清债务性质,坚持多管齐下,分类处理。凡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等公益性债务的,应由财政出资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属于集体组织经营性债务的,应明确偿还责任;凡是属于确实无法偿还或因垫税等形成的呆坏账,应及时核实处理,等等。与此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乡镇经济事务的管理,坚决控制新债的发生。
(六)下功夫抓好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工作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积极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基础前提。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抓紧抓好,切实解决转变乡镇职能中干部不适应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并积极与各类大专技术院校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有计划分层次地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积极推行乡镇干部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认证制度,实行挂牌持证上岗工作。抓好长、中、短班的结合培训,以短、专、快的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办好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市、县两级把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工作计划,经费实行财政单独预算,力争在短期内将所有乡镇干部轮训一遍。通过直接有效的培训,力促乡镇干部由行政型、指挥型、命令型、“万金油”型向学习型、技能型、示范型、服务型干部转变,以推进乡镇职能更快更好转变。(**县委)
第四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要一环,**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工作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经济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内容已经改变,新的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中重要一环,**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方式,经济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
干少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干部交流不畅。相当一批干部长期在一两个地方,甚至几十年在一两个岗位上,制约了乡镇干部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恰当定位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合理界定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解决各自存在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各自职责,使乡镇一级的各项规范有序。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因事设置。有效盘活干部人力资源,合理并岗定责和分流干部,促进干部职能和职责的转变;积极调整农村的组织领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方法,形成新形势下乡镇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想头、有甜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的主动性。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吃“行政大锅饭”的问题。
(二)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触动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组织形式的变化,并经过一个上下互动、有序衔接、互促共进的过程。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跳出乡镇看乡镇;否则,仅仅依靠乡镇自身改革来求得职能转变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不仅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纳入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去考量、运作,同时也要推进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各级行政体系协调运转。同时进行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四种关系:即县乡关系、条块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党政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在地市乃至省一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支出,统一转移支付,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二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进对农村投入手段,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投入机制。把钱投入到最需要、最应优先投入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整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共识,国家完全可以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骤统筹拨付,既避免了基层政府跑资金要项目、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资金多渠道分流的跑冒滴漏、客观制造腐败高发地带,同时又可避免资金分散使用、轻重不分、效率低下。
(四)大力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
建议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乡镇政府不该管的事儿,该剥离的职能,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承接、转移;放手发展民间组织,深化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供销社、信用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探索建立服务农民的有效机制和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理想模式。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紧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尽早解决,使乡镇政府轻装上阵。在摸清债务底数的前提下,分清债务性质,坚持多管齐下,分类处理。凡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等公益性债务的,应由财政出资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属于集体组织经营性债务的,应明确偿还责任;凡是属于确实无法偿还或因垫税等形成的呆坏账,应及时核实处理,等等。与此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乡镇经济事务的管理,坚决控制新债的发生。
(六)下功夫抓好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积极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基础前提。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抓紧抓好,切实解决转变乡镇职能中干部不适应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并积极与各类大专技术院校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有计划分层次地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积极推行乡镇干部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认证制度,实行挂牌持证上岗。抓好长、中、短班的结合培训,以短、专、快的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办好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市、县两级把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计划,经费实行财政单独预算,力争在短期内将所有乡镇干部轮训一遍。通过直接有效的培训,力促乡镇干部由行政型、指挥型、命令型、“万金油”型向学习型、技能型、示范型、服务型干部转变,以推进乡镇职能更快更好转变。(**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