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思考
现代农业经济学论文——
关于对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思考
(2007级经济管理专业)
学号:20071019姓名:周嗣东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乡镇政府处于改革的前沿,其职能履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实行免征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必将直接触动我国农村基层政治体制的变革,目前在新的形势下,乡镇政府向何处去,乡镇政府的职能
一、目前乡镇职能的现状
1、法律法规对乡镇政府职能的规定过于泛化。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对乡镇政府职能做出了规定,但从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看,乡镇政府的职能规定不具体,表现在如地方组织法只是对乡镇政府的职能权限范围进行了原则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职责范围和内容,即具体应该做什么没有明确规定。
2、全能政府的运作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政府”思想的影响,乡镇政府目前依然习惯于充当管家,承担着很多本应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理不好的事情。具体表现在仍然习惯于采用行政方法代替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经济利益,习惯深入微观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承担着本应该属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某些职能,而无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乡镇政府也就难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何界定,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3、乡镇政府权责严重不对等。无论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还是实际工作任务来看,乡镇政府明显存在责大权小的问题,即承担的职责任务重、可运用的权力资源少,导致了乡镇政府严重依赖垂直管理部门,甚至变成上级政府的附庸,无法真正成为乡村有效管理的主体,无法真正落实自己的职责权限。
4、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目前乡镇财政主要实施的仍然是“承包式”的财税体制,这一体制促进了有一定非农产业来源的乡镇积聚财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乡镇的财政实力,另外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其他地方乡镇债务普遍较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减少,而很多乡镇依然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导致乡镇的财政危机进一步突出,靠转移支付等方式勉强维持,而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上级政府又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乡镇,致使乡镇政府财政危机四伏,财政的危机容易引发职能危机,为乡镇职能异化埋下了伏笔。
5、乡镇干部素质不适应农村工作需要。乡镇干部队伍现状不适应农村工作实际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乡镇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一是乡镇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很多乡镇干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岗位所需要经济科技等理论知识,缺乏指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产的经验和技能,难以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乡镇干部责任感不强。主要表现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不够,调查研究不深,缺乏奉献精神,对上级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贯彻执行不力。
二、新形势下,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目前农村社会力量还较弱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依然需要较深介入农村社会生活,其现阶段的职能应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乡镇政府作为沟通中央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对维护党的形象和体现上层建筑的管理意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乡镇政府应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在贯彻落实政策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如“两免一补”等都要严格执行,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挖掘政策潜力,按照政策进行科学民主决策,使政策顺应民情民意,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三是搞好党的政策宣传,让老百姓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自觉性。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要求乡镇政府应该把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抓好。一是要遵循经济和市场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乡镇政府要克服经济政绩的冲动,从直接的经济干预中退出来,把发展经济的职能交给社会和群众、交给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制定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广普及实用性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农业生产。三是要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不断培育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拓宽二、三产业的发展渠道,集中精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终达到本乡镇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
3、积极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农村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新时期乡镇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目前乡镇政府应主要提供好以下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是做好基础设施类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配套服务。在诸如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必须在上级政府财力的积极支持下,做
好基础项目建设中土地征用、关系协调等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二是供给社会稳定类农村公共产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成为了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能。乡镇政府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等综合治理手段,为农民建立一种农村治安机制,让农民在安全的环境下生产与生活。三是供给农村公益类公共产品。目前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不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因此,乡镇政府要在上级政府财力支持下,把工作重点放在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产品上来,通过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网络,完善农村养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特困户的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切实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和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四是供给乡村文化类农村公共产品。文化建设是农村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改变农村面貌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些腐朽没落文化趁虚而入,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宗派势力抬头。乡镇政府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服务功能,积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实现“乡风文明”。
4、做好多方面关系的协调。乡镇政府一直是国家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一种中介角色,乡镇的协调对于造就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十分重要。在目前形势下乡镇政府主要要协调好以下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与村委会关系。乡镇政府应加强对村委会的工作指导,开展对村委会工作的定期督查,协调解决好村内矛盾和村间的纠纷,加大对困难乡村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等。二是处理好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乡镇政府要积极培育第三部门习惯,尊重其自身
发展规律,减少直接干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借助第三部门实现乡镇微观领域的高效管理。三是处理好企业的关系。乡镇企业目前正成为乡镇经济增长的亮点,在处理与企业关系时乡镇政府应积极为企业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在正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要积极理顺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关系。二是强化乡镇干部的转型培训。三是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四是注重人员结构的合理配臵。五是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力度。六是彻底制止乱收费行为。七是加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
第二篇: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工作如何定位的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乡镇工作如何定位的思考
随着乡镇和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乡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乡镇工作该干什么,如何干,乡镇工作如何定位?笔者对此谈几点浅显的看法和见解:
一、分析形势,对乡镇工作进行准确定位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乡镇干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催粮要款”、“刮宫引产”这些任务上。现阶段,随着农村税费的取消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原来长期围绕土地转、农民转、税费转的乡镇干部,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今后乡镇工作究竟该干什么、怎样干,非常迷茫。在此情况下,只能听领导安排,推一下,动一下。而乡镇领导,有部分自己都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如何能安排其他干部?在此情况下,只能是整天转转、看看。
对乡镇工作进行定位,仍然要抓主要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明确工作思路,才能进行准确定位。当前农村主要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村负债的问题,二是社会稳定的问题,三是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乡(镇)村层层打主意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五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要求与人多地少、分散经营及乡镇政府及其部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所以,对当前乡镇工作定位,可以理解重点就是保运转、保稳定、促和谐。
二、强化措施,推进乡村工作顺利开展
1、严格预算约束,确保乡(镇)村两级正常运转。从税费改革后的乡村两级财务收支概算来看,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一个乡镇即使乡村两级打100~150万元预算缺口,可以说都“算不拢
帐”,更不用说消赤减债。税费改革前,乡村运转缺口主要靠三条途径进行弥补:一是向农民摊派;二是靠乡村干部借款或高息向社会举债;三是“寅吃卯粮”,将有限的资产资源拍卖或拍租若干年。因为有向农民摊派这一途径,乡村干部才有胆量借款,社会资金才敢流向乡村。税费改革后,向农民摊派这一途径被堵死。与此相关联的,第二条途径即由乡村干部举债维持乡村运转,在第一条途径被堵死,而乡村又缺乏稳定收入渠道的情况下,乡村干部已没有借款的意愿或借不到钱。而有限的资产资源,也已经“卖”或“租”得差不多了,近些年内已无钱可用。形势真正严峻的是:大多数乡村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在资金使用上仍然无预算、无计划,办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做一些可干可不干的事,甚至干一些不该干的事,一到年关就躲、逃债务,严重影响基层政府形象。《预算法》已颁布多年,但是乡村两级基本没有执行。
2、创新工作机制,全力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乡村两级要按照减事减人减支的思路,稳步推进乡村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从财务管理、土地流转等方面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才能维持乡村的正常运转,也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并积极谋求发展。一是改革乡村机构设臵,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职数,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乡村干部队伍。按职能定位进行乡村机构设臵,对原由政府统管的职能,能够交由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要尽可能将该职能分离出去,实行社会化管理。二是改革用人与报酬制度,减少行政成本。要改变村组干部领取固定工资的作法,除个别职业化的村干部外,其他人员如财会、计生、民治调等村委委员,只领取误工补贴或工作绩效奖励。三
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谋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创新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规范村级财务行为;创新债务偿还机制,破解债务缠绕难题;规范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拍租拍卖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
3、切实改变农村工作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不折腾”应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不折腾”并非消极无为,而是积极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引导和服务。即使看准了的事情,在领导意识没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之前,也只能引导和服务,而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推行。“流泪的红辣椒”、“伤心的白萝卜”等“逼民致富”事件不应再演;为了“政绩工程”而进行的达标升级活动更应立即叫停。除防洪大堤培修等大型工程需政府组织外,对于村内及村间道路桥梁、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应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和劳务进行办理。要坚决改变以往简单的依靠行政命令抓生产的工作方式,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大户为示范,通过典型带动,组织开展生产,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要进一步巩固减负成果,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综合补贴、农业保险、计生奖励、农村低保、教育资助、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不得增项加码。中央财政每年通过转移支付保证了乡镇村人员的基本工资和运转支出,乡镇村就要将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和谐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任务,不给上级和中央添乱。
4、逐步减少农村居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并将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最终达到减少
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把对农民的培训与劳务输出提高到改善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解放农村生产力、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之有一技之长,具备到城市择业或定居的更大内在动力。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劳务市场联合,定向培训农民。地方政府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培训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立一套有效的培训体系。三是切实加强劳务输出,将劳务输出作为一个产业来抓。要帮助农民算好外出务工账,包括经济收支账、子女发展账、人文环境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发布信息,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对外出人员,地方政府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当其在外地受到挫折的时候,要从法律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鼓励农民进城。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在户口迁移、购房办证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农民进城后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吸引农民放弃那一亩三分地,真正实现举家进城。那样,将在发展农业集约生产、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城镇三产业的繁荣、拉动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农民子女教育质量的提高。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劳务培训、输出和土地流转,通过8至15年的努力,将年轻一代农村居民输送出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且无法估量的。把农业劳动者吸纳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来,实现乡村经济持速、健康、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思考李子明
2006年理论研究奖评
关于撤乡并镇后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思考
中共喀喇沁旗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子明
乡镇政府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准确科学定位,讲求实绩与效率,努力建设绩效型政府。
2005年,我旗作为自治区乡镇机构改革第一批追加试点单位,率先实施了新一轮的乡镇机构改革。由于准备充分,部署周密,发扬民主,阳光操作,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极大地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形象,营造出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加速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进程,缩减了机构编制,实现了政府“瘦身”,减轻了财政负担。改革后,各乡镇顺利交接了资产负债及工作任务等,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鼓足了干劲,纷纷整合资源,谋划区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运行良好。可谓是改革改出了干劲,改出了士气,改出了动力,改出了素质,改出了效能。然而,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完成机构撤并和人员精简后,对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及履行方面的问题仍需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从改革后运行情况看, 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及履行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上下未联动。机构改革后, 乡镇仅设3个办公室和3 1
个中心,但旗县区级机构没有进行改革,势必造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另一方面,合村并组没有跟上,撤乡并镇后的村级组织显得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让精简人员后的乡镇政府有些吃力。上述两种情况致使乡镇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乡镇机构和人员的再次膨胀。二是权责不对等。建设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落实安全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等,都是乡镇躲不开的任务,但乡镇却不具备项目管理、资金审批及违法违规处罚等方面的权力,加之有些站所编制上划,人权、财权归上级部门,事权归乡镇,使乡镇处于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三是干部适应慢。改革后,机构减了,人员少了,服务面大了,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干部还没有树立起绩效型政府建设的理念,还未实现由命令型向指导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彻底转变,服务群众、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方法还有待于提高和完善。四是服务难度大。撤并后,乡镇辖区面积扩大,人口增多,服务半径延长,加之缺少交通工具, 干部下乡有困难,群众办事不方便,原有的工作体制、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的难度比改革前有所增加。五是债务压力大。撤并前,乡镇政府多年以来改善办学和办公条件、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出资办企业破产等等,就已经形成了乡镇债务。撤并后,债务总量相对增加,还有些债权人害怕债权债务关系受到影响,加紧催要,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
分析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及履行的问题及成因,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上下联动,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旗级机构应整合资源,归并职能,实行撤、并、转改革,解决目前上下级机构头大尾小的问题。对村组机构也应整合资源予以合并,减少村组数量,扩大村组规模,以强化村级班子、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关于合村并组改革,目前主要面临两大有利时机,存在两大制约因素。两大有利时机为:一是借助第六次村委会换届之机实施合村并组,可以减少村组干部未到届带来的阻力,有利于合村并组选举会议组织召开及整体部署的实施,更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干部群众都在议论和等待合村并组,这说明合村并组已成为大势所趋,干部群众已有心理准备,可以大大降低号召动员、统一思想的难度。两大制约因素为:一是各村组债务、人均净资产不一致,成为制约合村并组的首要问题:二是合村并组后村组干部职数将减少,部分村组干部怕落选存有抵触情绪,成为制约合村并组的又一突出问题。因此,合村并组首先要由旗级或旗级以上党委政府统一部署, 强力推进,营造出良好的大环境。否则单凭乡镇实施,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其次是各乡镇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进行清产核资,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合并前后资产与负债的权属及总量不变;第三是深入调研,按照地域相近、民风相同、产业相似、规模适中、方便群众的原则制定合并规划,并根据调研情况和总体规划,制定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第四是周密部署,严格程序,稳步实施。坚持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分村召开“两委”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村民大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深入动员,统一思想,形成全民参与支持合村并组的良好氛围。时机成熟,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先合并选举村党支部,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选举产生村委会,实现顺利合并。通过配套改革使乡镇政府摆脱被动局面,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二)科学定位,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政权组织,担负着稳定一方社会,发展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群众的责任,应按照因事设岗,按岗择人,权随责走,人随责配的原则,划定乡镇政府人权、事权、财权和责权, 凡是下放到乡镇的职责,都下放相应的权力,让乡镇依法作为,履行职责,建立起权责一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政府管理体制。因此,乡镇政府应强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有实绩,讲求高效率,把着力点放在宣传落实法律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工业经济、建设公益事业、推进城镇化进程和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一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走市场化路子,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二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服务的路子。三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由封闭型政府向阳光型政府转变,走社会化路子。四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由权治型向法治型转变,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
化、法制化的路子。同时,对不应由乡镇政府承担的职能进行剥离,由村级班子承担起相应民间事务管理和村民自治类职能,大力发展和培育各类产业协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承担起民间组织应承担的具体职能,使乡镇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三农”服务,充分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三)创新措施,探索干部队伍建设新路子。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教育乡镇干部强化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建立完善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激励干部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使乡镇干部实现“五个转变”,提高“五种能力”。即,一要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不断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二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三要由指挥型向引导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四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五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四)完善机制,提升乡镇服务水平。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深化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将乡镇村干部职务、职责、联系方式,各项业务的办理程序、所需手续、资费标准、政策依据,最实用的法律政策、道德常识,各类媒体涉及“三农”的致富信息、技术和道德法制专栏播出时间等,进行统一汇集整理,编发《便民服务集锦》,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过乡镇自办电
视节目、编发乡镇简报、组建宣讲团等有效形式,向群众提供政策法规、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培养、挖掘、搜集各行各业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编发《典型人物汇编》,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依托乡镇政务综合服务大厅、村级民情接待站、组级民情信息员,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制,为群众和企业代办各类服务事项,对矛盾纠纷和破坏投资环境行为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推行综合联动机制,实行村“两委”班子、乡镇业务站所、乡镇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三级调处,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民情听证制、监督考核制等长效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质量。
(五)加快发展,化解乡镇债务。乡镇债务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一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坚持任期内“零负债”的原则,确保不形成新的不良债务。同时量入为出制定还款计划。二要盘活闲置富余资产,偿还一部分债务。三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化解一部分债务。四要广泛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乡镇债务得到有效化解。
第四篇: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查报告
乡镇作为权力传递体系的末端,长期以来形成了传指令、收税费、包村组的工作模式,农业税免征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出现观念、方法、思路、模式的不适应。令人堪忧的是许多乡镇无所适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感觉抓党务太虚,抓经济太难,抓稳定没权,抓服务太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林业、土地、司法等部分业务职能的上收,使得乡镇的职权越来越小,造成部分乡镇处于留守“内阁”状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乡镇职能如何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调查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职能等方面进行调研,现就调查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镇政府职能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现状
(一)目前乡镇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能职责
根据工作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目前乡镇政府所发挥的基本职能:一是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群众;二是乡镇政府对上级政府和部门;三是乡镇政府对本机关的行政干部。
从第一个方面看,乡镇政府的职能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场秩序维持、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城镇规划和建设、民政优抚、纠纷调解、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综合来看,主要是提供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农村经济三项。
从第二个方面看,乡镇政府的职能包括“防火墙”和贯彻落实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如计划生育、耕地保护等。所谓防火墙,其基本着眼点是保证墙内的安全,而不是扑灭墙外的火,因此它与乡镇政府为本行政区域内提供秩序的功能相仿,但又不完全一样。比如,上级政府为防止在重大活动期间出现上访事件,要求乡镇提前排查不稳定因素的工作。
从第三个方面看,乡镇政府要为自己的干部提供基本的生活待遇,并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规则,保证整个行政系统正常运转。从实践看,干部的基本生活待遇问题是乡镇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而是乡镇政府的头等大事。
二、改革后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工作不但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很快凸显出来,给乡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一)目前乡镇履行职能存在“不适应”的表现
1、乡镇职能仍然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一是乡镇职能错位。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二是乡镇职能越位。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直接接触农民群众,也承载了农民群众众多的期望,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管理模式的定势影响,乡镇职能仍然出现泛化现象,政府管的事情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就像一个全能政府,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该放的权不放,强制农民干这干那、干涉农民生产经营,随意替农民决策。很多需要市场本身解决的问题,政府却要下指标、定考核。三是乡镇职能的缺位。《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室、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缺位”的情况由于教育、卫生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实际上乡镇政府已经不履行这些职能了,但这些指标考核没有少,这就带来不少工作没有做到位和没有做的现实。
2、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不适应。长期以来,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关干部几十年来所贯行的“安排生产、催粮要款、刮宫引产”,曾一度是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和乡镇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现在,不仅沿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取少予”变为“只予不取”。过去,以农业税费为抓手,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迫使农民种这种那。现在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经没有了市场和空间,也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乡镇工作“失重”,干部心里“失衡”,整天围绕群众忙一些“芝麻绿豆”的事,一些乡镇干部因此无所事事、迷茫困惑、消极失落。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准备不足。
3、发展思路不适应。长期以来,农业税费一直是保证自身运转、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财源。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且重在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农业无税,乡镇无钱,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农村抓农业农村的乡镇干部来说,是最大难题。
4、管理模式不适应。乡镇是我国政权结构的最基层,乡镇以下的村组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但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务的方式把农业税费等法定事项交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执行完成,并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活动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领导管理,实际上把村委会当作下属行政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重新修订和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和被广大农民奉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这个核心纽带不复存在,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对村组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成为乡镇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二)乡镇履行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农村税费改革到现在,我县乡镇在转变政府职能进程中表现出速度不快、动作不大、效果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阻碍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时,普遍反应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一是责任与财力不相称。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足额及时到位,乡镇政府预算内的财政保障水平有年提高,但是这种提高只是相对改善了人员和公用经费的供给,也就是 “养兵的钱相对多了”,但乡镇政府干事的钱仍然非常紧缺,绝大部分乡镇政府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谷城县的10个乡镇中,仅有两个乡镇向县财政做贡献,其余8个乡镇还都需要县财政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乡镇没有多余的财力用来兴办公益事业、开展公共服务,无论怎样强调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只能是空谈。二是责任与权力不对等。乡镇干部普遍反映乡镇权力被缩小、职能被收缩,但责任并未减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常常运用权力势能和利益控制权,把相应的主要工作责任强加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乡镇,形成权与责的严重失调,产生条块关系的许多矛盾。三是“全能政府”的模式未根本转变。部分乡镇工作还在靠传统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工作上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农技中心、农机中心、计生服务站、畜牧兽医站等机构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还未完全分离,政事不分,部门职能政府化。运用行政命令手段,随意剥夺村委会的自治权利,政社不分,村级职能政府化。四是考核乡镇政绩指标体系不够合理。有人把乡镇形容成:残缺不全的政府、残缺不全的职能、残缺不全的部门和包罗万象的责任。可在对乡镇的考核上并没有因天生残疾而放松,县直各个部门都对乡镇制订各种各样严格的考核标准,动不动就搞检查评比,乡镇疲于应付。而且在考核的标准作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把机构编制、人员配备、设备添置、资金使用等作为指标,动不动就扣分,形式主义严重,不注重效果,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乡镇买部门的帐。由此而出现了乡镇不能搞的事情,通过考核逼着搞;乡镇不能办的事情,通过考核逼着办;乡镇干不好的事情,通过考核逼着干;乡镇不愿说的话,通过考核逼着说。乡镇对此苦不堪言。
2、工作因素。转变政府职能应该是转型时期乡镇的一项中心工作,但实际上,由于上下改革不同步,上级给下级指令性的中心工作头绪多,各种检查不断,致使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能腾出时间抓政府转型、抓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迫使主要领导为了开门过日子,就得忙于跑资金,无暇顾及职能转变工作。
3、干部因素。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部分干部习惯于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跳不出“吃财政饭”,拿固定工资的束缚,缺乏创业精神和进取意识。据调查,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干部真正自谋职业的寥寥无几,很多干部愿意下海,但必须保工资。部分干部对改革麻木,对农村改革的背景、形势和任务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干部。事务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部分干部的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不少镇虽然制订了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考核落实难、考核量化难、考核兑现难,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四是一些干部效能意识和服务理念薄弱,当前一些乡镇人浮于事、效能低下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当前乡镇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加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领导职数减少,广大中层干部感觉提拔无望,难免产生悲观思想,缺乏进取精神、服务意识。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部分乡镇干部存在茫然失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税费改革后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心中没有底。
4、群众因素。一是部分农民的觉悟较低。农业税免征后,基本消除了农民的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调整了农民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一方面确实缓解了以往部分地区干群矛盾突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部分农民极端个人主义抬头、集体主义观念更加淡漠的问题。导致大部分乡镇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处于“老办法不能用,新新办法不会用”尴尬境地。在经济上没有制约手段,工作上又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协商、发动、示范、服务等方式开展工作。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个别农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乡镇政府和村组干部无法通过“一事一议”来兴办公益事业,农村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失修,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发展。还有一些地方出现农民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的情况,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上门做工作,占地农户根本不理解。政府想通过法律渠道进行解决,而法院根据内部内部精神拒绝受理涉农诉讼。时间拖延下来,农民把房子也盖好了,乡镇政府在处理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显得毫无办法。因此,乡镇干部普遍感觉推动工作缺乏手段,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农民对过去与干部产生的怨结“心有余悸”,在工作上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三是村民自治水平不高,对政府指导、支持、帮助的依赖性较强,乡镇不能真正从琐粹的村务管理中摆脱出来。
三、我县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中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改革后乡镇在履行职能中存在的困因,我县积极引导各乡镇根据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通过理顺内部运行机制,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按照“三大办”的管理体制,对所有上岗人员实行定岗定责,通过改革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促使机关干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已平稳度过了“阵痛期”,整个工作已按照新体制运作,乡镇职能正在有效发挥。归结起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乡镇政府职能正在由组织指挥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农村税改后,我们要求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抓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上,过去那种指令性、强制性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被逐步淡出,转向引导型、示范型、协调型的服务工作模式,乡镇干部的工作也由“要”字型转向“帮”字型和“带”字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服务作为贯穿农村工作的主线,在服务中体现行政管理;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乡镇工作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引导型服务。
二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正在由计划干预型向市场调节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过去那种定计划、下指标的领导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跳出过去传统的农村工作领导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转变。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要求指导生产,发展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农民跑市场、选项目、找准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迈进。
三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责正在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一些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纷纷涌现,“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经济发展模式给基层干部、尤其是对乡镇干部如何开展农村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大包大揽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要求乡镇必须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乡镇传统职能责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搞好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逐步交由群众或社会中介组织实施,变过去的直接管理经济为间接管理。通过培植市场主体、组建产业协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加快乡镇角色转换,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协会组织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使乡镇工作从大量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乡镇政府角色的本位回归。
四是乡镇政府行使职能正在由行政推动向依法行政转变。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围绕由行政命令转向依法行政,由依“权”办事转向依“法”办事的目标,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各项农村政策法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镇行政行为,规避行政随意性,减少行政干预性,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教育和引导的手段推动农村工作,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非法宗教、邪教组织和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信访工作方面,针对集体访和越级访,能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调处争端,缓和情绪,化解矛盾。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五是乡镇干部角色正在由行政管理型干部向技术服务型干部转变。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工作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核心就是要加快乡镇干部转型。通过培训学习,变农业型干部为经济型干部,变管理型干部为服务型干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本领和服务质量,根据农民群众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完善乡镇服务体系,落实干部服务责任,把服务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项目,如何帮助和扶持农民实现这些愿望,成为新时期考验乡镇政府执政水平的标志。
四、深入推进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转就灵,这种转变将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也将根据农村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虽然我县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进入无税时代后,引导乡镇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当中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但这种探索毕竟还很肤浅,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下一步,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探索、完善、巩固、提高的原则,按照新时期农业生产需要、农村工作形势和农民增收致富要求,从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完善建立乡镇工作制度入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地进行改革和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困扰乡镇的诸多难题,逐步使乡镇工作与群众需要相统一,与发展相同步。
(一)科学界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从对未来农村社会管理的构想出发,积极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政权组织、人大组织、经济和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管理的管理体系。一是科学界定职能。要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在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调节经济、监理市场、管理社会、服务公共等方面,其工作重点就是要保稳定、抓发展、搞服务,大力促使乡镇工作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强化乡镇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职能,从根本上构筑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平台。二是理顺县乡关系。进一步明确县乡职责,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增强乡镇政府的独立性。县级部门重点对乡镇实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任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对乡镇的“规定动作”,引导乡镇增加“自选动作”,取消对乡镇无关大局的行政指令性任务和评比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对于个别必须下达的任务,首先考虑乡镇的职责界定,考虑农村工作的实际,避免过多过滥的“一票否决制”和“目标责任制”。三是理顺条块关系。加强和完善乡镇政府职权,对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评议乡级部门并给县人大常委会反馈结果的制度,实行乡镇部门负责人调动任免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制度,赋予乡镇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权、考核权和调配权,切实解决乡镇职能缺省问题。对土地、林业等涉及执法的工作事项,能委托执法的,由县级部门委托乡镇执法;不能委托执法的,统一交由具备执法资格的县级部门组织实施,乡镇彻底退出。四是理顺乡村关系。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坚持服务而不决断,引导而不包办,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切实指导好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民间组织、经济中介组织建设,乡镇重点做好跨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灌溉等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尽量减少乡镇对村级组织的行政命令和干预。
(二)加大对乡镇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当前,乡镇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在乡镇自身努力的同时,上级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增强乡镇政府的财力。按照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为乡镇履行职责配置相应的财力。明确规定确需乡镇政府配合完成的工作,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运转困难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分部门分配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县级财政一个“漏斗”对乡镇的财政经费拨付办法。二是化解乡村债务。在锁定债务,分清债务性质的基础上,上级组织应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逐步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三是加大倾斜力度。上级部门要在资金、项目上继续加大对乡镇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多为农村加快发展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四是优化工作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重视选拔优秀的乡镇干部到领导岗位。把乡镇干部住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落到实处,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向乡镇倾斜。正确处理压担子、给任务与教方法的关系,对工作不力的要批评教育,对工作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助乡镇干部解决。对乡镇干部在艰苦条件下,为民服务、为民增收,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给予公正的评价,为乡镇干部营造在艰苦条件下畅心的工作环境。
(三)改进服务方式,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作为乡镇干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服务群众,事无巨细,都要亲历亲为。因此,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作为内陆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乡镇往往保守大于创新、怕字大于敢字,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工作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创”的勇气,存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现象,迟迟不能使乡镇走出困境。为此,要进一步引导乡镇坚持用加快发展来破解工作难题,以思维和观念的创新来带动乡镇体制创新,在转变思维中寻找出路,将心事用在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创新性重点工作。二是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多放权,少揽权“的原则,对村级管理要由越俎代庖向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作用转变,对镇直部门管理要由包揽一切向严格监督方面转变,积极推进政事、政经分开,结合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将服务性、技术性和社会中介性质的机构彻底从乡镇党政机关分离出去,尤其是那些政府想管管不了,想管管不好的事,要大胆放权,把职能下放,通过实行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行方式进行管理和引导,真正达到减少事务、减少开支,使乡镇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要善于抓典型,抓示范,抓宏观管理,减少行政命令,防止盲目干预。尤其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采取组建农业产业协会、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措施,重点搞好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给群众做好示范,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带动群众自觉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做什么,群众就往往乐于接受。四是在能力培训上下功夫。要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水平,必须强化乡镇干部的能力培训,切实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根据现阶段农村工作需要,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开展技能转型培训,围绕农村政策、先进适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服务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适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创新运行机制,促进管理方式的转轨
税改后,乡镇政府从以前管得过多、过宽、过细、过杂的经济干预中脱离出来,转向教育引导企业和农户去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上来。然而,市场在哪里?资金从何筹?技术怎么学?信息如何来?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微观为宏观。乡镇干部要从过去一年四季忙于催耕催种催收的微观管理彻底转为宏观调控,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规划镇村两级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对重大问题的把握和决策。二是变指令为指导。禁止具体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捏合行为,要改变过去采取传达式、电话式、会议式、命令式、文件式、包揽式等行政指令的方法来开展工作,善于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说明教育、示范引导的手段和方式来开展工作。通过制度宏观发展规划和帮助村组、企业制定发展计划来指导和引导农户、企业发展。三是变人治为法治。要坚持依法行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协调,靠法律来管理。切实纠正过去那种在农村工作中的随意命令、胡乱指挥、不负责任的行为,实行政务透明,实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考核结果公开。坚持重大决策征求村委会、乡镇直部门和企业意见,汲取社会智慧,实行民主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篇: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2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社会发展学院 政教0901 090304125 欧月丹
摘要:目前在现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乡镇政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方向和重点,并且能够通过实现这些工作重点达到实际的明显飞跃。
关键词:问题经济建设机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镇政府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乡镇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乡镇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即将实施,乡镇政府职能必须随之转变,重新定位。
一、目前乡镇府存在的问题
(1)乡镇管理体制与农村发展需要不适应。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不统一。主要是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目前,随着征收税款这项工作的消失,新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还不够明确,乡镇干部无所事事,必然导致人浮于事。
2、乡镇职能的错位、越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一是乡镇职能错位。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二是乡镇职能越位。乡镇职能泛化,就像一个全能政府,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该放的权不放,强制农民干这干那、干涉农民生产经营,随意替农民决策。
3、乡镇干部队伍状况与农村工作现实需要不适应。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部分干部跳不出“吃财政饭”,拿固定工资的束缚,缺乏创业
精神和进取意识。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干部。农业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
二、乡镇职能定位的两个基本方向和一个重点
一个乡镇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管理层的建设密切相关,这就是两个基本方向,其他职能定位转变也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比如公共服务,我们是一直在强调的,我们在继续贯彻下去的同时要发现其内在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会发现这些就是那些神来之笔,会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所以我们职能定位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公共服务的服务方式转变。
(1)发展经济职能。首先,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一个城镇可以有
自己的支柱产业,带动内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就拿我的家乡来举个例子,我家在宜兴市高塍镇,高塍是中国闻名的“环保之乡”,为“江苏省环保产业集群区”和“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已成为高塍的特色支柱产业,环保产品占据了全国1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远销美国、东南亚、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多家,而且在看宜兴的其他城镇,丁蜀镇以紫砂壶产业为支柱产业,官林镇以电缆为主干产业,想必应该都知道远东电缆吧,那就是官林有名的企业之一。所以说,宜兴,一个县级市,能够有如此的经济实力,离不开部分对总体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其他城镇应该学习到这一点,要去探索实
践从城镇实际出发,寻找能够当做龙头的产业,但其他产业也不能停滞,而是要有重点,有主有次。然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这样能更好的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只能使整个城镇的经济效益上去,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给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自由空间。
(2)管理层建设。这个重点主要是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所想到的,主要是干部的选拔和干部的监督机制,完善农村工作的考核机制。第一,选拔乡镇干部的方法不要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维持农业型和经济型干部、行政管理型和技术服务型干部的平衡,既要注重从农村现有的班子中、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乡土秀才中选拔村干部,又要注重把熟悉农村的优秀地县乡机关干部以及热爱农村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优化组合干部资源,增强干部压力。大力促进干部转型,加快乡镇干部由生产型向经济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提高干部驾御市场经济和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第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干部行为。乡镇政府同农民的接触最经常、联系最直接,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关键。要下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全面学习各项涉农政策法规和《行政许可法》,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第三,完善农村工作的考核机制。可能大家都会想到近些年的干部腐败问题,虽然我们所知道的可能那一小部分被放大了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所以要进行乡镇的内部考核,要实行权责统一、目标考核、效能管理。考核目标的确定,从过去单一的数量考核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实行一个产业、一支服务队伍、一套考核标准,以业绩为取向,以民意为根本,让群众评议干部。彻底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实行岗位分配和目标责任分配制,使干部有权力也有压力,有责任也有动力,彻底消除干部等待观望的依赖思想,充分认识到落后就会受罚、不努力就会淘汰,增强干部紧迫感和责任感。
(3)服务方式的转变。一是由指令性向引导性转变。过去,有些乡
镇的服务是指令性的、强制的,一讲服务就是收费,实际上却是以行政命令代替了服务,损害了农民利益。面对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千家万户的素质差别,服务不可能面面俱到,服务不可能同一标准。今后,除义务教育、疫苗接种、重大疫情防治等非强制不可的项目外,在为农民服务上,应该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要求,代办不包办,引导不强迫,给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农民自主决定。二是由简单化向深层次、多样化转变。过去,一些乡镇服务的方法简单、方式单
一、内容单调,认为服务就是春播时帮助农民种地。这样的服务不但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而且干部也不会有所作为,乡镇服务职能也无法落到实处。这就要求乡 镇干部不但要把服务作为职责,而且要
贯穿始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抓住农民急需解决的信息、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开展服务。乡镇不但自身要搞好服务,而且要承担起服务的组织协调责任,积极探索涉农部门全员服务、龙头企业牵动服务、科技实体辐射服务、中介组织专项服务等多渠道、多角度服务的路子。三是由干群脱节向干群互动转变。有些乡镇的服务是干部坐在屋里计划出来的,是领导拍脑门拍出来的,不切实际、不重实效。有的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符。要真正实现服务,必须把农民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重点;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确定服务项目;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决策、让群众选择,以契约方式,实现干部与群众互动。让群众能够信任干部,这样干部的工作群众也会很好的配合,总之,要尊重群众的权利。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情况下,我们乡镇府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努力实现经济职能的新定位,管理层的改革,并且,转变服务方式,政府并非万能,而要有重点、有目的地转变工作重心,想要实现整体的飞跃,首先便是抓住主要矛盾进而解决它,然后才个个击破,这样,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迎来新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