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5: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难上加难!如何破解?教育的智慧是古老的智慧!语文教育更是如此!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激发兴趣,大量阅读,勤于动笔。

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

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体系

一年级

课本中没有专门列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一年级上册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句完整的话:如“谁在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以及学写简单的问句。

一年级下册学习用如下句式写完整的一句话:“谁替谁干什么”“„„正„„呢!”“„„渐渐„„。”“„„一边„„一边„„。”“„„那么„„那么„„。”“„„十分„„。”“„„已经„„。”以及写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课本中没有专门提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式,可以要求学写如下的句子:“„„吗?”“„„吧。”“我要给„„。”“„„像„„。”“我说„„。”以及学习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二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5处写话的练习:

教材单元主题写话主题

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

爱祖国,爱家乡写一段夸家乡的话

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写写小动物的样子或有趣的事

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画一幅画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走进科技世界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或暑假里的打算

三、人教版习作编排的优点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彰显自由。

四下“语文园地一”的校园写景,写物,也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

“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可以对父母说、对小伙伴说、对邻居说,也可以对其他人说。提供了多项内容的选择,增加学生写的自由度。

此外,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一次习作自定内容。

2.提供多种形式,训练写实、想象、应用等多种作文类型,丰富形式。

写实:把自己观察和看到的人、景、事、物写下来;

想象:有看图想象、写童话故事、编故事等;

应用:写观察日记、导游词、读后感、发言稿、故事梗概、建议书、活动小结、演讲稿等。

3.围绕单元主题,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体现教材的整合 55

性。

如:三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四下:“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五上:遨游汉字王国六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此外,还有许多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整合在一起的。

4.重视习作中、习作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评价,重视习作的交际性。如:

三上“语文园地一”的写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下“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要求“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

五上“语文园地三”选择一种物品写说明性文章,要求“写完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介绍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四、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不足之处

1.习作范围过于宽泛,教师、学生无从下手。

如:三上“语文园地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先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然后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选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写成一篇习作。

还有自定习作内容的,如三上“语文园地八”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或烦恼„„

对策: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话题,缩小范围,便于指导。

案例: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全班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习作范围可以为: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范围适当变小,学生又能自主选择内容和形式。

2.习作要求过于模糊,训练体系不够清晰。

如:三上“语文园地七”的编童话故事。习作的要求是:“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对童话的写作需掌握怎样的规则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适当的写作技法。

又如:小学阶段教材上共安排5次写人的习作

三上: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

三下:写自己:结合口语交际,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

四下: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五下:写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遇见的陌生人。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六上:写自己的小伙伴:用一两件事介绍你的小伙伴,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对策:对照年段目标,确定规则,明晰要求,重点突破

案例: 《抢糖果》活动作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不容易把一段话写具体,设计这一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写明白。

五、人教版教材习作教学建议

(一)构建立体型、网络状的写话与习作训练序列。

主要以下面三条线为基本框架: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单元习作训练线:

一般每个学期训练8次左右。这条线的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构思、表达、修改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基本是有序的写作训练。

二是学生课外自由练笔训练线:

在一周时间里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选内容体裁、自拟题目写话与习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生缺乏自主发现、感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提供和他们的年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自由习作的话题范围。一个学期安排10次—20次自由弹性选择练习。

这条线是在教师引导、提示下的自由写作,它重在追寻习作表情达意的价值,感受交流沟通的乐趣。

三是读写结合训练线

一是课内读写结合训练,它注意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知识的迁移,学习片段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读后感和随笔的训练。通过训练,学习课文作者的思路、结构、写法和语言。这条线的训练时间一般在阅读课内进行。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起每册都设计了“小练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添加或删改。

二是课外的读写结合训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记录读书笔记,概括读书梗概,抒发感想体会等,一个学期的训练次数根据阅读量、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可多可少。小学“自由规则整合式”习作序列的构建(见附表)

(二)重视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利用身边的资源

1.活用教材资源

说到开发课程资源,有些教师常常大动干戈地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其实,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往的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方式上都更显丰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无不蕴涵着习作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1)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茂,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几乎课课都有图片或照片。这些图像或作为导语的背景,起到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或作为课文中的插图,起到帮助理解,丰富感受之效用;或置于课文后练习里,起到积累运用,延伸拓展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像,或“看图写话”,或“读写结合”,或“自由习作”,引导学生与图片亲密接触,开展习作训练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

四上《巨人的花园》插图想象写话

巨人的身体成了一个特别的游乐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站在巨人宽宽的大腿上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舞,乐得巨人眉开眼笑,伸出食指为男孩打起了节拍。几个坐“滑梯”的孩子玩累了,索性趴在巨人的腿上,缠着他讲旅行时的见闻。突然,巨人感觉肚子上像被虫子叮了一下。低头一看,才发现一些孩子吊着他藤条似的胡子荡起了秋千。一个小女孩荡得太猛,一不小心就摔到他的大肚子上。她一点也没摔疼,一骨碌爬起来,又“嘭嘭嘭”在巨人的大肚子上跳起了蹦床。其他孩子也没闲着,有的在巨人的手指上翻跟头,有的在他耳朵里探险,还有的刚从他的头发迷宫里走出来„„

三上第八组的单元导语:“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递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导语配有一幅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帮助的情景图。利用导语中的观点让学生写写《爱是什么》、《爱的表达》的小诗;利用背景图写写运动会上同学间的鼓励,或者拓展开写写家庭里亲人之间的关爱,平时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情景。

《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半夜里妈妈为我盖上的棉被/爱是摔倒时爸爸伸出的温暖大手/爱是奶奶每天精心烹饪的佳肴/爱是爷爷不知疲倦讲述的故事/爱是什么/爱是我为妈妈端上的一盆洗脚水/爱是我为累了一天的爸爸捶捶背/爱是我陪行动不便的爷爷下象棋/爱是我教返老还童的奶奶打腰鼓/爱让我们家温暖如春。

(2)活用课文后的练习

新教材设计的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等。除部分课文后练习安排了“小练笔”,几乎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词、句、段的积累,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设计写话训练。学生有参照物可仿,自然易于下笔。像这样积累型的练习,教师若能稍加留意,转换角度或变换形式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经典语言模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后有一练习:“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学生在完成这一练习后,不妨让学生模仿这些句子的写法,写写考试时教室安静的场景,一个人独自在家静得害怕的情景,等等。

(3)活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与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习作主题,又加强了课堂内外习作的衔接,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习作训练活动。

三上安排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有一小组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整个过程中,学生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整个活动,“写”的过程自主,“写”的形式多样,“写”的成果丰富,习作训练贯穿始终,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善用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认为:学生的资源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是教育应该利用的宝贵资源。儿童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培养其再现生活,如实表达具有特殊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习作资源。

(1)撷取身边平凡小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的事是层出不穷的,这是作文素材的大仓库,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发引导: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少先队等集体组织的大型活动,以及班级、校队举行的小型活动;还有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学科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发掘学生个体在课间、在社会上、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甚至于学生之间打架了、闹矛盾了都可以写一写。

三是引导学生写玩玩乐乐的事儿。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玩艺或玩法儿,如吹泡泡、玩滑板车、玩溜溜球、„„流行什么就引导学生写什么。学生之间开展的比手劲、抢凳子、踩气球、筷子入瓶、“张冠李戴”、“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也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2)引导观察自然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和多种动植物写文章,如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星星、月亮、太阳,风、雹、雨、露等景象和变幻,各类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的形态特点和各种鸟、兽、虫、鱼的生活习性等。特别是要因地制宜,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我们鼓励学生早起,写写《城市的早晨》、《小区的早晨》、《乡村的早晨》,金秋十月带领学生来到农村看桔园丰收情景,尝衢桔香甜滋味,观桔农剪桔之忙碌,写写《来到桔园》、《剪桔子》等文章。

(3)关注学生心路历程

鼓励学生把心里想什么付诸于笔端,可以写高兴、喜悦、希望,也可以写痛苦、失望、后悔、伤心、烦恼等,总之想什么,不分对错,只求真实;怎么想,毫不隐藏,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作业多了,有学生发出抗议,写下《作业论》;“神七”飞天,有学生感慨写下《我为中国航天科技喝彩》;品尝奥运盛宴,有学生洋洋洒洒写下《2008奥运随想》等日记。学生随心所欲,任由心潮驰骋,读来虽觉幼稚,但可贵的是真实。

3.巧用生成资源

语文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巧妙利用学生状态资源

一次语文教研课,亲眼看见一位语文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进行习作训练的情景。老师引领同学们正准备美读《桂花雨》,打算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再进行一个小练笔。此时课堂里冒出的两只小黄鸭打乱了课堂。显然,这两只小黄鸭是学生们早就带进教室藏在课桌下的。

于是教师毅然决定收留两只小黄鸭,让这两只鸭子在班里安家落户。按照计划,本该让孩子们仿写一个片段。教师看看孩子们的兴奋点还是集中在鸭子身上,干脆建议同学们根据这堂课的整个过程,自由取材命题练笔。

(2)及时捕捉课堂意外资源

上《秋天的雨》一课,当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时,突然有学生发出抗议:“学校一次都没组织过我们秋游呢,太没劲了!”我趁机征求意见、布置习作。

写申请书递交学校

拟定一份秋游计划

推荐一处秋游的好地方

写一则简讯或写一篇通讯报道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三)降低评价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

与其努力的教,不如认真的评。意思是如果在努力的“教”和“评”这两者中做选择的话,良好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1.坐着——以平和的心态关注

坐着,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多做。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很多职责是引导而非包揽,是指导而非力行。

(1)把“批”留给老师,把“改”还给学生

一般的理解,“批改”似乎是同一个概念,是教师行使其“权威认证”的法宝,其实,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改”应该还回到学生的手中。

(2)把“评”让给全体,把“改”交给个体

与教师的“批”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是“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评”的重任归之为教师的职责之内。其实,“评”与“批”应该有其殊异的内涵:“批”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评”则应该涵盖学生个体对一次训练的看法和见解,不仅仅只是教师的看法。因此,把评议的权利让给学生,不仅切合学生自己的实际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更能够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

2.蹲着——以低视角介入

蹲着,就是将评价的视角放低。如何蹲着?

(1)把跳高杆降低,抬抬脚就能过去

学习就如跳高,把跳高杆放得很高,学生就是跳筋斗也跳不过去势必挫伤积极性。过去我们强调“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在孩子对习作不感兴趣的时候,不妨让他“抬抬脚就能过去”。降低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一种免费的助推器,可以让人的潜能超常规的发挥。

一学生:第一次作文只写3句话,两句不通顺。

(2)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评价的作用是促进,而非甄别,更不是给孩子以断语。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一句话:一篇文章没有写好,没关系;十篇文章没有写好,也没有关系。因为写不好文章不会死人。你看社会上很多人不会写作文,甚至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他们却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出自己的事业。关键是什么?是做事情的态度。写作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写作是真诚的,是努力的,那么哪怕只有一句话,照样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紧张极了,要是手上有一块铁,我一定能把它捏出皱纹来!

(3)轻美文创作,重真情实感

当前日趋兴盛的以“美文”创作为主要目标指向的文学创作式作文,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文学化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全体学生,更不可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教师的美文化追求,势必会导致大部分的中下生在作文学习中无法体会到成功感的激励。挫败感的重复必然导致作文兴趣的衰减,甚而厌倦作文畏惧作文。

我们欣赏能写出“美文”的学生,也会将这样的作文供全体同学欣赏。然而我们同样注 59

重那些普通的作文,让学生述说真情实感,反映一思一得,表达一己之见,刻画一物一人,只要是带有个体思考性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均是好文章。

例1:学校来了一群法国阿姨,这群阿姨是女的。

例2:爸爸说:“我小时候没饭吃呀。”

我问爸爸:“爸爸,你是不是吃不饱饭才来我们家的呀?”

3.躺着——以博大的视角促进

躺着,让孩子们忙碌起来吧!很多时候,老师的辛苦是自找的。为什么我们把学生看成弱智呢?为什么我们把自己当作拐棍呢?世界没有老师,孩子们就不会走路吗?也许并非如此。评价,应该着眼于过程和体验,着眼于方法和情感,着眼于孩子知识的习得经历而非习得的结果。

所以我们提倡活动型作文。活动型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形式,作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建“场”——需要指点

活动作文,需要老师去建立一个活动的“场”。

A、社会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首先要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社会中去,让孩子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B、学校活动: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的新鲜事物,关注学校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积累身边的素材,从而增强表现生活的能力。教师的职责,就是提醒、建议、要求、促进。

C、情景活动:生活报告会、观点报告会、事例评点会、建议设想课等带有教师设计意图又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情景性活动,是教师联系社会和课堂进行作文活动的极佳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组织。

D、思维创意活动:儿童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现象力,这是我们教师教好作文的最大的帮助。活动不一定就是肢体的活动,思维的创意活动更是激发学生作文欲望和动机的载体。童话续写、合作童话、儿童小说改编以及教师提供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故事编写等,都可以很好的丰富作文训练的途径。这些活动,老师动动嘴巴,学生就会忙得不亦乐乎,可谓是小杠杆可以撬起大地球。

E、单项训练活动:如说话课、观点课、辩论课、演讲课、异想天开课、笑话与幽默课等,单项训练学生的表达、思辨、想象、语言等能力。这些不妨也交给学生,我们看看,如果受到学生的邀请,有兴趣的话,咱们参与一下,指点一下,提升一下也未尝不可。

开展活动作文课:夹弹珠、托乒乓球比赛、画鼻子、吃西瓜、品尝花生、体验盲人、看动作猜成语、拔河比赛、击鼓传花、我和糖果有个约会、抓光„„

(2)解“套”——给个态度

作文之难,难在“套”多,不仅仅孩子,也包括老师,有时候成为了“套中人”。作文教学和评价,需要教师去主动解“套”。教师给个态度,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简单的说,所谓的“套”,有以下这些:

教师的“套”:“积极”、“健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自然”„„诸如此类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思想上无形的“套”。崇高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生活中全都是崇高的话,生活就是一种“理想”。认识生活,就是要认识到生活中崇高和平常同在,高尚和丑恶并存,开心和苦恼共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混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的是一个真实世界。

教材的“套”:“把教材当圣经”的思想除了教师,学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是“考试”的蓝本。因此教材的好与坏都成了学生思想的枷锁。教材的权威性代替了他原来的“教学的载体”的范畴,成其为“套”,便好理解了。

教育目标的“套”:教育不是培养“圣人”,但我们的教师或社会的期望或多或少的期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圣人”。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都这样身体力行的做着。“学校十年功,社会一分钟”的悲哀或许正昭示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在“价值取向”上犯了指向性的错误。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挖掘快乐写作的源泉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

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 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 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做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专 题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教 学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2016-06-30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互批互改”模式的研究》

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最大的包袱就是作文批改。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然而,“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不大理睬,无动于衷,上次作文的毛病,下次作文照犯。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视“教作”而忽视“教改”。有的教师认为,作文作文就是教学生怎样作文。学生懂得了怎样作文,自然就明白怎样修改。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检查上,又是改正错别字,又是修改病句,甚至学生作文条理不清楚也给理清了。认真批改就行了,有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大胆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在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失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作文和修改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师生主客体位置倒置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忘记了作文的学生。”以致于学生主动探究作文得失过程被剥夺。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环节由“看客”成“主角”、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我们决定在作文批改中一改过去教师独自包揽的传统做法,下放权力,对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三、研究目标:

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

2、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

3、怎样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训练学生的修改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即课题组成员搜集大量的有关文献并组织大家学习。

2、行动研究法,即课题组成员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交流总结法

六、实施步骤:

(一)探讨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1年11月)

1、收集、整理、学习文献资料。

2、探究制定学生互评、自改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首先,与学生在“面”上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分为书写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切实有效的做法是,学生联系写作知识和自身的写作实践,熟悉、掌握整体批改标准,然后由浅入深,批、练、改结合,批改主要依据每次作文训练重点,分项侧重训练突破。

其次,掌握了批改标准,互批互改具体实施可采取循序渐进、灵活多样的形式:一对一式、多对一式、四人小组式等。

第三、自我修改。学生在同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老师对习作者的修改和评价者给与评价指导。

(二)实践积累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自改。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在课题组内进行探讨、研究,商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互评自改的方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课题组成员回顾一年以来实施课题的经验及困惑,以文字形式呈现。

2、交流经验总结,并汇集成册。

七、预期成果:

1、学生习作互评、修改集

2、教师论文集

3、作文评改展示课

4、课题经验交流(录像)

5、文献集

第四篇: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整个语史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小学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不但是学生不愿意完成的板块,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头疼棘手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7-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许多小学生的写作状况是:一提到作文就害怕,作文时无话可说,写不出来的同学不在少数,即使写作文也是敷衍了事,写作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到了毕业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多少,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很差。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对作文教学也摸索出一些方法,下面谈一些做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情感和兴趣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而从写作中感受快乐,优秀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

2.要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使上述活动能顺利地交互进行的关键因素是写作的认知策略。

3.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会写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这时,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向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写作练习。如在一次写“第一次___”的写作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没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没能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文写得空洞、不真实。

4.坚持训练

写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诸如材料的运用,布局谋篇,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等等。因此,写的训练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模仿是一种有效的作文练习形式,对于初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起步作文。这里的模仿练习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原文照抄全搬,而是运用“范文”作者的思考、观察以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以得到进步。其次,可以通过加强作文片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片段训练是降低作文难度的一种方法,对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很有帮助。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截取自然中的一个小景观,生活中一个小场景,或者人物的语言、表情等等进行观察,然后用简练的话描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后是加强作文篇章训练。这是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篇章训练在片段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涉及的问题较多,综合性较强,因此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而耐心的指导。

5.评改结合

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作文讲评课上,教??要特别注意挖掘作文欠佳学生的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词、一句话,都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这也符合小学生喜欢表现、热爱被表扬的心里特点。但作文仅评不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只有评改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为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附加分”的作文评分方法。根据学生作文进步的程度,酌情予以加分。

总而言之,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第五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他们常常抱怨没有什么好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作文要有一定的步骤,我按照作文教学“四步走”:“看”、“说”、“写”、“评”四步进行。

一、看,即观察事物,获取写作材料。

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二、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

新教材每组都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双向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是指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就是口语交际的主要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话题,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课堂上,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性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三、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

引导学生将所说内容列提纲,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不能空讲做法,应该是写中悟法,写中用法,习作能力的根在于阅读教学,在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在阅读教学中悟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的习作方法(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用两个片段尽力把本次习作与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紧密相结合,突出本次写作的难点。出示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悟法,在写作过程中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做到每次习作有一得。同时在学生展示写作片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进行点评,形成写作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四、评,即评改作文。

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教师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习作后的讲评、批改。其实,讲评、批改也是习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习作后的讲评、批改也同样要重视。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必须要认真抓好讲评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讲评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便于总结习作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习作讲评作好准备。当然,对于学生的习作,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相互批改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批改时,要先教给学生批改方法和符号,有时可师生共评,有时可学生之间互评,营造良好的评改氛围。每次习作草稿或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同学相互批改,老师查看,有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集体批改,形式可多样,学生会饶有兴趣,自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评价学生习作时,主要可采取激励性评语,即使水平很低的学生习作也有值得教师肯定和鼓励的地方。在评改习作时,可以分小组由学习小组长负责组织互相批改,然后在全班交流,由学习小组长推荐有特色的习作,并说明推荐理由,针对推荐的几篇习作师生共同评改、赏析,最后将这些习作张贴在“新秀舞台”栏目里供大家学习。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评改的积极性。

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把握好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靠一点一点扎扎实实的累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扎实的教学,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写作文,能用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广阔的生活中放飞心灵。我们期待着。

下载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王丽霞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作文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1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作文教学。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如果把学生比喻为一条鱼,那么兴趣环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学生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写作的信心和毅力就会增......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黄宾虹在论山水画的技法时,曾言“学习传统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宜入邪;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打破学生对作......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素......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观摩习作课有感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小学张红 2012年4月23日—4月26日,我有幸倾听了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小学语文专委会举办的重庆市......

    小学语文低年级习作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习作教学 摘要:内积累法、“六要素”教学法和事件支撑化法、特点凸显法等建议,提高小学生习作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习作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