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阆中市高观中心校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实验阶段研究计划
阆中市高观中心校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中国的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瑰宝。写好字
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在2009年7月,学校课题组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围绕“以字立人”课题开题的基础上,提升至 “全面普及书法文化教育,初步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的探讨思路,继续采取“定人、定时、定量”三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实验,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本阶段拟定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国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 以其特有的育德、启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更好的挖掘、发挥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把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健全完善组织机构:
组长: 吴国民
副组长: 赵正禄王子阳
成员;何志向、田斌 等8位负责书法教学的教师
三、实施方案
(一)、阶段性研究的内容:
在上一阶段形成良好坐姿、掌握汉字基本框架,重点偏旁的基础上,全面普及书法文化教育,初步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
(二)、实验目标:
1、继续加强双姿训练,大幅度提高双姿合格率,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多渠道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初步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
3、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书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4、通过书法练习,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实验原则:遵循整体性、渐进性、兴趣性、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四)、实验措施:
1、继续采用“三定”方式,即:定人---每班定课题实施教师;定时---仍然采用把每天下午第三节40分钟定为书法练习课;定量---大的方面指每学期规定每生两本量的练习,小的方面指每周星期一至四是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时间,星期五是书法教师培训和布置下周练习内容时间。
2、因我校书法教师不够专业化,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学校将聘请专业书法教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
2、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除积极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各种比赛外,拟定学校的比赛日程,增强学生的习字兴趣。
3、增加课题研讨的涵盖面。我们的目标是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整个高观教育教学质量的飞跃。
4、抓教师的双姿和三笔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教育教学
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书法教育中学生受老师影响很大。教师的三笔字训练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强化与日常结合。要求教案、板书、作业批改,书写规范认真,不写错别字、繁体字,不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必须参加每周五的教师培训。
5、注重学生书法作业的批改,要求课题实施教师必须把此项工作当成教学的一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单纯的为研究而研究,持之以恒,把她渗透到整体教学中。学校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纳入到教师各项工作检查和教师个人考核中。
6、利用社会资源的整合,加大家校联系的力度。书法练习是一个持续性的长久过程,而小学又是奠基阶段,从学校到社会,高度重视,切切实实把练字教学做好。
四、本阶段主要活动安排
2009年7月——2009年12月学习校本书法教材
2010年1月——2010年6月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
2010年7月——2010年12月课程活动的开展
2011年1月——2011年8月以书法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拓展
第二篇:金鱼小学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实验阶段研究计划
金鱼小学校“农村小学书法教育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实践课题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中国的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瑰宝。汉字自产生以来,一直肩负着巨大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记载与传承、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的进步与提高。写好字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写字课程纳入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它着眼于让学生从小喜爱写字,参与写字活动,并为他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综合素养。我校也把书法教育作为专门的实践研究课题,在2011年9月至12月,学校课题组完成了一阶段的课题实践,组织教师收集和学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书法教育等理论专著和实践研究成果,教师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技巧都得到了较大空间的提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将进行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围绕不断总结书法教育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打造以书法教育为特色的墨香校园,遵照 “提高学生书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采取“定人、定时、定量、定阶段”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实验,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本阶段拟定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的国粹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 以其特有的育德、启智、审美、健体的功能,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更好的挖掘、发挥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把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健全完善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王丹汤小婧
主研人员: 谢东才吴红琼石万会
成员:
三、实施方案
(一)、阶段性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课题进行深入的行动研究不断总结书法教育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在形成良好坐姿、掌握汉字基本框架,重点偏旁的基础上,全面普及书法文化教育,初步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充分发挥书法教育的综合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倡导“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对学生情况进行 调查分析对比,收集典型案例,教育材料,学生个案资料,对各种材料进行研究整理,编写适合各年段的校本书法教材。
(二)、实验目标:
1、继续加强双姿训练,大幅度提高双姿合格率,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利用书法教育中汉字文化的内涵滋养,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自古以来,人以德重,字如其人。通过写字教学,能陶冶高尚的人品。书法习练、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人手脑密切协调活动的生理过程,同时也是历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心理过程。我们通过学生书法的习练,引
导学生沉静专注,力戒浮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刻苦努力,锲而不舍;细心观察,心领神会;强化记忆,谋划布局。
3、通过氛围打造、活动促进、制度保障、标准引领多途径形成学生书法创作和欣赏的能力。
4、多渠道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初步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
5、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书法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4、通过书法练习,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实验原则:遵循整体性、渐进性、兴趣性、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四)、实验措施:
1、采用“四定”方式,即:定阶段----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段,每段有适应每段年龄特点的练习目标和内容。定人----每班定课题实施教师;定时----把每天下午第三节40分钟定为书法练习课;定量----大的方面指每学期规定每生两本量的练习,小的方面指每周星期一至四是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时间,星期五是书法教师培训和布置下周练习内容时间。
2、因我校书法教师不够专业化,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学校将聘请专业书法教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提高书法教师的自身水平。
3、抓教师的双姿和三笔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书法教育中学生受老师影响很大。教师的三笔字训练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强化与日常结合。要求教案、板书、作业批改,书写规范认真,不写错别字、繁体字,不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必须参加每周五的教师培训。
4、组织教师走出去。学校要鼓励教师上网找资料,看实况录像,组织教师出去交流,听讲座。开阔老师们的眼界,增强老师们对创建墨香学校的信心。
5、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除积极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各种比赛外,每周各班向学校报送“写字小能手”。并在下周一的红领巾广播台进行公布,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6、注重学生书法作业的批改,要求课题实施教师必须把此项工作当成教学的一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单纯的为研究而研究,持之以恒,把它渗透到整体教学中。学校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纳入到教师各项工作检查和教师个人考核中。
7、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定位中间、兼顾两头”,即以中等书法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同时顾及优生与差生,进行“分层学习,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点与鼓励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8、利用社会资源的整合,加大家校联系的力度。书法练习是一个持续性的长久过程,而小学又是奠基阶段,从学校到社会,高度重视,切切实实把练字教学做好。
四、本阶段主要活动安排
2012年1月—2012年2月调查分析,设置实验班
2012年3月—2012年4月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
查实验班写好计划
2012年5月——2012年6月课程活动的开展
2012年9月——2013年11月课程活动的开展以书法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拓展
2012年5月-----2013年6月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写
第三篇: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初中数学个人专题研修阶段性计划
黄龙县初级中学 刘俊峰
内容提要:本课题以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为载体,拓宽初中数学教学的领域,扩大初中数学教学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初中数学内容所相应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建立初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广泛联系,并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和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涉及数学的问题。实践证明,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丰富的,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在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丰富经验和快乐感受。
2、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的研究,让数学学习变的有用武之地,使学生构建起“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从探索到学习再到利用。
3、研究和形成初中数学课堂生活教学情境创设的操作模式,做到体会生活,创造生活。
4、通过本课题研究,为教师在初中数学生活化方面提供丰富的借鉴材料。探索出培养学生善于学习数学,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创设的研究。
3、帮助学生建构生活化数学体系的研究,指导学生收集与处理数学信息的研究,指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4、让学生学有所用,在遇见事情时能用数学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
(三)研究原则
1、探究性原则
设计的主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通过探究获得的一定成果。教师设计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各项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资料,确定问题和课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强调思维过程和结果并重,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扩展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根据变化的条件,转换思路,重新组织和解释信息,勇于对事物进行尝试和探索,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中坚持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不束缚在教材之中,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科技发展的实际,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继承和发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准备过程和形成过程,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身边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社会生活大舞台上充分的展现,使其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3、合作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经常需要与他人合作,一起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到合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要鼓励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探索问题,合作创新。
4、多元化原则
前面已经说过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也有两面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既让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学到新的解题方法,又让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从其中体会问题解决得方式,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浅显化原则
每个人都喜欢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学习的目标进行解题——组合,把新知识变成那些我们熟悉的老问题,再把这些问题进行组合,就行成了新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黄龙县初级中学初一(5)全体学生。
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问卷法、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游戏互动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五、操作策略:
(一)分步达成
首先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向学生灌输数学的生活化与生活的数学化的思想。然后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下学习数学知识,并能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素材。最后还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并能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倾向于鼓励的评价体系
实践活动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创造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难题。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维持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实践活动的毅力,对实践活动采取多种评价的方式和措施,把优秀的设计在橱窗和学校宣传栏中展出,在班级的生活数学栏中展出,学生自己给优秀的作品命名,组织学生参加评比,对其他同学起示范和表率的作用,每次的实践活动都以量分的形式公布出来,对优秀的实践活动者,适当地进行物质奖励,到期末累计总分进行总评,记入成绩单,把实践能力也作为一项数学能力的重要考核项目,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也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和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六、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初步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思路
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的有关理论,并做学习摘记。把优秀文章和教学方法、案例等推荐给其他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实行资源共享。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和统一教育教学观念;借鉴 他人的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初步形成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思路。
2、对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前测 全面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有关资料并编制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问卷。于2013年9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让学生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了解学生的数学生活化的意识,以及在这方面已具备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调查资料,建立档案,以便与后测作比较,针对实际情况,完善和修订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坚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平时在备课时尽量体现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生活中有关的数学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从中不断积累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案》时,先布置让学生去找一找身边的中心对称图案。可以是校园里的建筑,可以是一些商标、店标等等;既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去找,也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街道,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丽的中心对称图案。学生在找的同时自然的就会去辨别哪些是中心对称图案,哪些不是中心对称图案,对中心对称图案的定义与性质会有更好的认识,也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里的数学。
2、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解决问题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于课前准备、课堂探索和课后作业之中,为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经常安排学生调查、上网或通过书籍查找资料、收集资料、为新课准备学习素材、小制作、参观等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之前,学生先去在生活中收集常见的图形,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事先去做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等立体图形,然后在课堂上去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以数学周记和自编数学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活的教科书,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头脑中的知识储存,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用生活的眼光来观察生活,逐渐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但是学生往往对身边存在或发生的事难以察觉或视而不见,通过对数学周记的辅导,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促进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能自觉地扑捉生活信息,并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以数学周记的形式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同时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生活数学的练习,获得提示和灵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三)成果评价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
编制问卷并组织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测评,对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来自多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为了分析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否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因素,除了对实验班学生的检测外,还随机抽取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自我评价,以便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研究数据。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和编辑研究材料。
第四篇: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课题实验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和谐发展。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和谐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师与生的和谐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应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统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统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缺少意义的,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引导学生参与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际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实际教学当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践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同时,其他同学在通过听、看的同时挑出其缺点和不足,这样,既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三、激励评价,扬起自信风帆
激励评价,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再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
四、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
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我们的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魅力。
实验表明,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如何协调相处,使之和谐,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第五篇:书法实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阆中市高观中心校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我校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从2009年7月——2011年8月是课题实施研究的第二阶段。近两年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按照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计划的步骤,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研究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从组织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在校长的倡导下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成立了由吴国民校长任组长,副校长赵正禄、王子阳任副组长,何志向和田兵为课题负责人,以及由书法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具体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确立实施方案,形成工作计划,制定各项制度。带领实验教师要学习写字教学的理论,收集、整理国内报刊写字教学的理论,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吸收其有益成分为我们所用,设立书法室,要求每周每位教师练习一篇钢笔字和一板粉笔字,每学期进行一次书法比赛,在校内外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开展各项活动的常规制度,从措施上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课题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只有精心开展好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课题研究才会有所成效。因此,课题组要求各课题研究人员在开展课题活动前必须精心准备,认真开展,活动后用心整理材料,及时总结分析,撰写相关的文章,对活动及时反思、小结,分析研究活动中反映的问题、活动策略、实施过程的的得与失。以便在下次活动中改进、提高,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开展中对研究出有重要价值的研究人员,课题组要给予奖励。
三、各类研究活动有序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效果。
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的研究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9年7月——2009年12月 为“学习校本书法教材”阶段。第二阶段:从2010年1月——2010年6月为“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阶段。第三阶段: 从2010年7月——2010年12月为“课程活动的开展”阶段。第四阶段:从2011年1月——2011年8月为“以书法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拓展”阶段。
1、学习校本书法教材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墨轩人生》校本教材,供我校学生书写使用,为学生学习书法提供蓝本,学生通过学习这套教材,了解一些著名书法家学习书法的故事,同时通过欣赏和书法练习,掌握各种书法体的书写特点及书写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以字立人的效果。
2、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
为了进行这次课题研究,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和学生书写活动调查很有必要,全校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课题组老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了各项调查活动。在这次调查活动后,同学们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成员对活动材料进行整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反思小结。课题组主持人李林老师写了《社会调查用字的反思》,宋猛老师写了《规范书写情况调查反思》,敬舒涵老师写了《关于学生书写用字情况的调查反思》。从不同角度对课题开展的调查活动及时反思、分析、总结。通过这次调查课题组成员和参加课题的学生明确了目标,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和研究思路,学会了开展课题的方法。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上对正确应用汉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汉字书写也重视起来,在校内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字书写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课程活动的开展
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三定”方式,即:定人---每班定课题实施教师;定时---仍然采用把每天下午第三节40分钟定为书法练习课;定量---大的方面指每学期规定每生两本量的练习,小的方面指每周星期一至四是书法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时间,星期五是书法教师培训和布置下周练习内容时间。同时通过师生书法比赛、书法知识擂台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并制订各类评价、奖励细则,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4、书法活动的拓展
通过书法活动的教育和开展,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培养,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并在期末开展评比“六星”(—学习之星、孝顺之星、节约之星、礼仪之星、健康之星);开展文明班、卫生先进班、优秀中队等评选活动,从而对学生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导向作用。让学生践行“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育理念。
四、研究过程扎实开展,书法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形成了一支既掌握了书法教育理论又具有较高书法技能,工作踏实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批书法教育骨干,学科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2、学生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
全校学生书写工整,学生掌握了很多的书法知识和书法技巧,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品质得到了内化。通过书法教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明显好转。在研究期间,学生参与书法竞赛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得奖励,我校郑霖霏同学的硬笔书法在“阆中市艺术节”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总之,学校所有学生综合素质有大幅度提高。
3、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校园文化的主要基调是以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研究期间,学校创建了以《弟子规》为内容的书法教育文化长廊,校园内到处可以感知书法文化,师生和谐共处,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
4、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通过实施阶段的研究,学校形成了一些研究报告和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形成、品质的内化、强身健体等方面的经验小论文,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五、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一)可以在进一步拓宽书法实践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上进一步探索。
(二)教师的综合素质制约着书法艺术教育的发展。
师资素质一直是教育科研的瓶颈问题。就本课题而言,教师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审美情趣、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进一步规范书法艺术课题管理和制度的建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参与的广度和力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的深入、良性的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还要把新课程理念下书法实践教育课题继续深入探索下去,把育人之“道”寓于新课程理念书法实践教育之中,使新课程理念下书法实践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