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5:5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镇合并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谢存海

[本文发表于2001年]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5月23日至28日,我们对全市8县(市区)规模调整后的42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调查。调查中,各调查组先后听取了各县(市区)面上情况的汇报,召开了有关乡镇党委书记座谈会,并深入到有代表性的乡镇,与部分机关干部及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了解了合并后乡镇的运行情况,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合并的基本情况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市于今年3月份对乡镇规模进行了调整。在调整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证了乡镇规模调整的顺利进行。从今年3月1日开始,到3月15日结束,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乡镇合并任务。乡镇规模调整后,全市乡镇(办事处)由原来的167个合并为125个,减少了42个。其中,镇由原来的72个调整为68个,减少了4个;乡由原来的87个调整为49个,减少了38个。乡镇(办事处)的规模,调整前平均人口为3.41万人、面积为52.18平方公里,调整后平均人口为4.53万人、面积为69.29平方公里,分别扩大32.8%和32.79%。乡镇规模调整后,全市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办事处)达到12个,5—8万人口的乡镇(办事处)19个,5万人口以下的乡镇(办事处)94个。总起来看,这次乡镇规模调整,体现了强并弱、大并小、老并新、城区并周围乡镇的指导思想,除极个别乡镇外,绝大多数感到调得顺、并得好,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合并乡镇的运行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规模调整后,各县(市区)和调整的乡镇(办事处)在理顺关系、整顿秩序、加强管理、发展经济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合并后的乡镇(办事处)在较短的时间内渡过了“磨合”期,走上了正常运行的轨道。

(一)领导班子情况。鉴于乡镇合并后规模普遍扩大,工作量增加,任务加重,各县(市区)都选配政治素质好、领导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规模调整后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主任),同时,根据合并后乡镇(办事处)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除党政一把手外)都是双套或三套人马的实际情况,各县(市区)对他们按照任职时间先后,重新进行排名公布,从而理顺了这些乡镇(办事处)领导班子、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办事处)根据每个领导干部原来的分工和实际工作需要,明确了领导责任,确定了岗位职责。除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别负责党委、政府的全面工作外,党委副书记及其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分工,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党委副书记重新进行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如,临清的金郝庄乡、康庄镇等,对乡镇工作分六条线,设置了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城镇管理、政治工作、计划生育、政法工作六个管理委员会,每个党委副书记和经委主任(享受正科级待遇)分管一个委员会,其他副科级干部分别协助负责。二是党委副书记及其他副科级以上干部,仍按原来分工负责分管的工作,形成了工作统一部署,分工双套运作的格局。在对上关系上,分管同样工作的副书记排名在前的负主要责任;在开展工作中,各以原来分管的乡镇为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三是党委书记班子重新分工、分别负责,其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仍按乡镇合并前的分工开展工作。东阿县的牛店镇,临清的新华办事处、青年办事处、先锋办事处等乡镇(办事处)领导班子,都是采取的这种运行方式。为了规范领导班子运作,各乡镇(办事处)普遍实行民主集中制,强化了乡镇(办事处)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例如,高唐县姜店乡每周五召开党政班子成员会议,分别汇报本周工作情况和下周工作打算。通过集体汇报,既节省了领导精力,又互相通报了情况,也有利于减少推诿扯皮。目前,各乡镇领导班子总体运行情况良好,领导班子成员都能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展工作,保证了各项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机构设置情况。乡镇合并后的机构设置,各县市没有作统一规定,都是由各乡镇(办事处)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确定。多数乡镇对行政管理机构(包括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武装部、经委、民政所、司法所、计生办、财政所、土管所、农经站、畜牧站、林业站、农机站、文化站、广播站等,都进行了合并,乡镇联校及医院则暂未合并。东阿县合并后的乡镇机构基本是按原有机构运转的,合并双方的人员捆在一起,原来管什么还管什么。临清市规模调整后的乡镇机构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格局,形式上合并在一起,实际上原乡镇机构仍在原行政区域内行使职能。冠县大多数乡镇采取的是分线作战的办法,把乡镇工作分成若干条线,原来乡镇人员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分别并入各线工作。高唐县高唐镇将镇直机构精简为“四委、两办”,即农委、财委、经委、综治委和综合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理顺了工作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方便工作,合并后的新乡镇均在被撤乡镇设立了留守处、办事处或工作区。如莘县王庄集乡仍保持了两套班子在合并前的原乡镇分别办公。管区一级,有的根据工作需要重新划分了管辖范围,比如冠县冠城镇把原来两个乡镇的10个管区重划为12个管区,临清市金郝庄乡将原来的7个管区重划为4个管区;多数乡镇管区一级的管辖范围仍维持原来的状态。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事处)的机构设置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能正常运转,保证了乡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人员合并情况。乡镇规模调整后,合并后的乡镇机构为“1+1=1”或“1+2=1”,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是“1+1=2”或“1+2=3”。面对乡镇人员过多的情况,多数乡镇处于稳定考虑,维持了人员现状,但也有部分乡镇不等不靠,在竞争上岗、分流富余人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东阿县桐城镇对管区书记实行了竞争上岗,对一般干部实行了优化组合;临清市先锋办事处成立了6个工作委员会,在领导干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采取“将挑兵、兵选将”的办法配备工作人员,有效的调动了机关人员的积极性。莘县魏庄乡安排9名机关干部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10人参与两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与经营。张鲁镇规定:“机关干部兴办实体,可提前发放一年的工资;对在本镇兴办企业的乡镇分流人员,可拿出上缴税费的一半给予奖励”。今年,该镇准备分流乡镇干部职工50人以上。东昌府区沙镇三个副镇长创办的奶牛场,奶牛饲养规模已达40多头,可分流机关人员10多名。高唐县规模调整后的乡镇,均成立了水利服务中心、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中心、养殖业服务中心和高效农业开发服务中心,使500多名乡镇干部通过轮岗走向了市场,离开了机关,为下步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创造了条件。

(四)乡镇财务情况。一是移交财产及债权债务。为了防止乡镇合并中发生国有资

产流失,各县(市区)都采取了非常严密的措施,普遍成立了人、财、物移交领导小组,派出了专门的财务审计工作组,全面掌握了乡镇财务管理、债权债务、国有资产等方面的情况,并逐一拉出单子,登记造册。经上级财政、审计部门审核后,由被合并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人员签字后移交,再由合并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人员签字接受。临清市组织财政、审计、民政等有关部门,深入撤并乡镇靠上做工作,帮助进行了财务清理及财产移交;东阿县组织审计部门对撤并乡镇逐一进行财务审计和清产核资,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资产及债权债务的整体划转;等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各县(市区)在乡镇合并中顺利完成了财产移交,未发生任何资产流失现象。二是解决合并后乡镇人员的工资发放问题。尽管合并后的乡镇经济状况不同,但都积极主动的筹集资金,解决欠发工资问题。多数乡镇开始执行相同的工资标准。对以前欠发的工资一次性或分步补齐。比如,高唐县对乡镇供养人员,按财政必保工资标准,及时足额拨付资金,确保工资发放。茌平县实行“专户拨付,封闭运行”的办法,统一管理发放乡镇工资。冠县原元造户乡机关人员及教职工14个月未发工资,合并到柳林镇后,柳林镇新的领导班子研究确定,优先发放原元造户乡干部职工的工资,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东昌府区梁水镇与八甲刘乡合并后,梁水镇政府统一了新的工资标准,并补发了原八甲刘乡签发的一个月工资。莘县十八里铺镇、阳谷县阳谷镇也都分别补发了合并的原王铺乡、石门宋乡机关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问题,被合并乡镇的干部职工普遍感到比较满意。三是清理债权债务。乡镇合并后,面对财政压力,各乡镇都对清理债权债务比较重视。比如,高唐县对各乡镇的债务都逐项进行了梳理分类,对欠银行、欠县财政、欠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要求各乡镇分清轻重缓急,制定还款计划。茌平县要求合并后的各乡镇,对撤销乡镇的外欠款物、拖欠工资、各项集资及基金会存款作出偿还承诺;对外借款物,由原批准人负责限期收回,一时收不回的由借出人员负责让借款(物)人写出偿还保证书;造成财产损失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加强了财务管理。为缓解乡镇财政压力,各乡镇(办事处)本着“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指导思想,普遍严格了财务管理制度。比如,东阿县桐城镇制定了包括财务报销制度、用电管理制度、招待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电话管理制度在内的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使乡镇财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五)工作运行情况。从调查情况看,乡镇合并后普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顿机关思想作风。针对乡镇规模调整人心一时比较散乱的问题,结合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各乡镇普遍召开了领导班子会、机关干部职工会、管区负责人会等,大讲乡镇规模调整的重大意义,引导大家树立大局意识,增强责任心,克服失落感。同时,各乡镇还严格了考勤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责。不少乡镇实行了任务目标责任制,狠抓了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严禁吃喝风,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二是搞好遗留问题的清理。在这方面,各乡镇重点摸清计划生育、“三提五统”拖欠、宅基地纠纷、税费改革等方面的情况,分别采取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如,冠县原元造户乡去年全年的“三提五统”没有收缴上来,合并到柳林镇后,新班子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清理收缴任务。阳谷县阳谷镇清理债权215万元;东昌府区梁水镇清理提留尾欠176万元;阳谷县西湖乡收回外欠款30余万元。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各乡镇普遍对农村支部班子状况重新进行了分类排队,对落后村支部派驻工作组进行限

期整顿,目前已整顿好的34个,未整顿好的正在继续整顿之中。东古城镇成立10个工作组,由副乡镇级干部带队,自带被褥锅灶,吃住在村,开展对后进班子的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茌平县对65个后进村班子进行了集中整顿,有的调整了主要领导成员,有的健全了管理制度,有的理清了工作思路,有的帮助村里集中解决了一些遗留问题。四是强化经济发展措施。各乡镇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乡镇实际,提出了经济发展思路,普遍把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民营经济和组织劳动力转移作为重点来抓,把富百姓与富财政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比如,阳谷县西湖乡,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以发展大蒜、韭菜、大棚菜、池藕种植及肉鸡、獭兔、鹌鹑等养殖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方案;在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方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到目前,全乡共发展韭菜种植2500亩、池藕3600亩、肉鸡存栏20万只、獭兔2000余组;引进投资1690万元的“华洋化工公司”项目已在民营工业园破土动工,投资120多万元的“金波橡胶厂”已通过市级验收,2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4个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正在洽谈之中。莘县王奉乡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召开全乡经济工作会议,先后组织2000多人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作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发展花生、槐米、花卉、苗木等新的产业的思路。此外,冠县、临清等县(市区)今年春季的植树造林任务也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植树规模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乡镇合并后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各县(市区)乡镇规模调整都进行得非常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领导干部多。乡镇合并后,乡镇领导干部成倍增加。以东阿、冠县、临清14个规模调整后的乡镇为例,副科级以上干部多达525人,按照鲁发[2001]5号文件规定应设145职,现有人员超出规定380人,平均每个乡镇超出27人。其中,现有副科级以上干部最多是临清市新华办事处,由于该办事处是由原新华办事处、胡里庄镇和临东镇的三套人马合并在一起,副科级以上干部总数到达69人,比规定多58人。

(二)机构不理顺。调查发现,乡镇机构臃肿的问题普遍比较突出,多数乡镇党委、政府设有党政办公室、人武部、老龄委、团委、妇联、组织办公室、宣传办公室、信访办公室、司法所、民政所、残联、经委、财所、土管所、计生办以及经管站、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农机站、兽医站、种子站、统计站、广播站、文化站、法律服务站、联校、医院等,加上县(市区)直部门下派单位派出所、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法厅等,共有30多个部门和单位。此外,还有农行、信用社、供电站、供销社、邮电、电信、粮所、棉厂等。这些单位大多自行其事,有的忙得团团转,有的闲着没事干。乡镇合并后,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各乡镇采取设置几委几办的方式分线运作,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规范,形式上精简了机构,实际上原有的部门和单位一个也不少,只不过是重新归了归堆而已;二是上级部门原来派驻被撤并乡镇的单位,如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派出所等,乡镇合并后仍然保留,从而形成了一个乡镇双套甚至三套机构的局面,体制不理顺,工作不协调。

(三)财政压力大。由于合并后的乡镇财政供养人口普遍增多,工资支出成倍增加,大部分入不敷出。据调查,全市42个合并后的乡镇,能按月及时发工资的只有15个,其中莘县、阳谷、东昌府合并后的14个乡镇全部能及时发放工资。另据对临清、冠县、东阿三县(市)

14个乡镇(办事处)的调查,除临清市的新华、先锋、青年三个办事处外,其余11个乡镇都感到压力很大。其中,冠县的冠城镇、桑阿镇、东古城镇、柳林镇、辛集乡五个乡镇的财政供养人口达4972人,去年的财政收入总额为1770万元,而年工资总额却高达3342万元。高唐县杨屯乡财政供养人口933人,月工资额达到51万元,年财政缺口近500万元。莘县原马集乡拖欠工资11个月,总额165万元,与王庄集合并后共欠工资250多万元,形成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各乡镇(办事处)的教育系统,人事和业务都归县教育部门管理,而工资却由乡镇负担,即牵扯了乡镇的很大精力,又加重了乡镇的财政压力,既拖了乡镇工作的后腿,又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债务负担重。据调查统计,全市合并后的42个乡镇,债务总额达到4.17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991.64万元;规模未调整的83个乡镇(办事处),债务总额为7.23亿元,平均每个乡镇(办事处)负债871.37万元;规模调整后的乡镇比未调整的乡镇,平均债务多120.27万元。从各县(市区)对比来看,规模调整后的乡镇;平均负债最多的是茌平县和阳谷县,分别达到1818.43万元和1507万元,平均负债最少的是高唐县和冠县,分别是552.03万元和562.2万元。从债务构成看,欠银行贷款额总计1.48亿元,占债务总额的35.49%;欠企业和个人款总计9639.55万元,占债务总额的23.12%;欠农民合作基金会2034.1万元,占债务总额的4.88%;欠工资6096.43万元,占债务总额的14.62%。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贷款上项目、兴办公益事业(修路、建校等)、给企业担保等。

(五)富余人员多。由于规模调整后的乡镇(办事处)人员多为两套或三套人马合在一起,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分流压力太大,很难自行消化。据对临清市、东昌府区、阳谷县、莘县、东阿县、冠县合并后24个乡镇的调查,现有在职人员总数为4806人,平均每个乡镇201人。根据鲁发[2001]5号文件规定,这24个乡镇定员总数最多不超过2030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超过85人,富余人员总数达2766人,平均每个乡镇115人。这么多人下一步如何分流?这是各乡镇普遍感到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直接影响乡镇规模调整的效果,而且会给这些乡镇造成沉重的包袱。

(六)工作条件差。乡镇合并后,规模大了,人员多了,相应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不少乡镇办公条件非常紧张,有的三、五个人挤在一间屋里,合用一张办公桌;有的甚至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点完名后只能在院子里转圈子;大多数乡镇原来的会议室较小,现在开个范围稍大点的会议,人员根本坐不下。工作地点变了,干部职工的住房安排、子女上学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安置等都面临新的情况。有的被合并乡镇的干部职工,必须骑自行车到十几公里外的新的乡镇去上班,赶上阴雨天,难免工作会受影响。这些问题,靠乡镇自己短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

四、加强合并后乡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尽管合并后的乡镇普遍运转比较正常,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比较高涨,但是长期下去势必制约乡镇工作的协调运行,进而给整个农村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而,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明年乡镇班子换届选举,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理顺乡镇关系,全面加强合并后的乡镇建设。我们认为,应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抓好乡镇班子的思想建设。结合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教育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

宗旨观念,自觉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模范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新乡镇的大局出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致富一方百姓。其次,要抓好乡镇班子的组织建设。根据鲁发[2001]5号文件规定:乡镇党委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3人,1名副书记任纪检书记。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政府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1—2人。乡镇党政领导提倡交叉任职。乡镇人武部一般设部长1人,可配副乡级干部;乡镇人大主任一般可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也可以专职担任。除以上规定职位外,乡镇不再设置其他副乡级或享受副乡级干部待遇的管区工作机构或职位。目前,乡镇合并后已普遍配齐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下一步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尽快把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健全和完善起来,力求配强配顺。在完善合并乡镇领导班子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拔使用合并乡镇的优秀年轻干部。对现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应由各县(市区)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宜就地安排的就地安排,宜在乡镇之间、乡镇与县直部门之间交流的进行交流,年龄偏大的可提前退休或转为非领导职务。第三,要抓好乡镇班子的作风建设。教育乡镇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或工作方式,学会运用经济的、法制的手段,用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搞好服务的方式方法指导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无私奉献,奋发进取,努力开创乡镇工作的新局面。

(二)规范乡镇机构设置。规范机构设置是理顺乡镇管理关系的基础环节。在这方面应注意抓好三点:一是,本着“优化结构、完善功能、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根据省委、省政府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建议,乡镇(办事处)设置“一办、一所、五委”,即:党政办公室,财政管理所,农业委员会,民营经济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社会事业委员会(挂计划生育委员会牌子)、综合治理委员会。乡镇设置的有关助理员,可根据承担的职能,并入有关机构进行管理。二是本着“理顺上下,协调左右”的原则,对县(市区)派驻乡镇(办事处)的工商所、派出所、国税所、地税所等,进行合并归并,改变同一乡镇(办事处)、同一职能,“两所”、“三所”共同运作的局面。同时,本着人、事、财权统一的原则,将乡镇教育系统的工资上划到县(市区)教育部门,以减轻乡镇(办事处)的财政压力。三是大力压缩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省委、省政府规定:中心镇、8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设置事业单位不超过8个,其他乡镇不超过6个。限额内事业单位的具体设置,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农机、畜牧、水产(渔业)等机构原则上转为经济服务实体,不再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四是省委、省政府要求“乡镇以下不设立管区等管理层次”,鉴于管区一级在推动农村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议,撤销管区后,可采取乡镇干部兼职的办法,实行划片管理,不设固定编制,不配专职人员。

(三)妥善分流富余人员。目前,由于规模调整后的乡镇干部职工队伍都是“双套”或“三套”人马,机构干各种人员分流的压力很大,单靠乡镇自己很难把应分流的人员及时分流出来。因此,我们建议,在定机构、定岗位、定职责以及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的基础上,采取以下几条途径,搞好人员分流:(1)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达到30年以上工龄的可提前退休一批;(2)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素质,本着发挥专长、重用人才的原则,向县直部门或其他乡镇合理流动一批;(3)原在经营性事业单位工作,又有一定经营经验者,可结合机构改革整建制转移一批;(4)对有一定经营头脑、业务技术专长和经营门路者,可采取鼓

励政策,引导分流一批;(5)对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年龄较小、文化水平较低的,可动员起学习深造,进大专院校培训一批;(6)对一时难以分流,工作中又不特别需要的人员,可实行轮流离岗的办法,逐渐消化一批。

(四)切实抓好财源建设。解决目前乡镇财政困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搞好财源建设。要大力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创税农业,力争每个乡镇增加农业特产税100万元以上。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富财政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尽快培植起乡镇的支柱财源,确保乡镇每年增加工商税收100万元以上。同时,要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堵塞漏洞,制止浪费。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乡镇财政状况尽快步入两次循环。对于乡镇的债权债务,要逐项拉出单子,能收回的债权要尽量予以收回,该偿还的债务要制定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予以偿还。鉴于被撤并的乡镇均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有大量的房屋、场院闲置,要尽快将其盘活起来,发挥效益,以减少债务压力。对欠银行贷款、拖欠干部职工工资等,要一项一项的研究解决办法,能马上解决得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分期分批地予以解决。

(五)努力优化乡镇环境。乡镇工作处在农村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上,条件艰苦,困难较多,任务较重。对于合并后的乡镇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干部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更多的关心、支持。各种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先进乡镇及优秀乡镇干部的经验和事迹,树立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上级党委、政府在向乡镇交任务、压担子的同时,要注意指路子、教法子;乡镇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少指责、多帮助;要下决心制止各种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活动,除中央规定的外,不得轻易推行“重点管理”和“一票否决”。对乡镇工作的考核,要实事求是,注意实绩,防止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向乡镇乱摊派、乱伸手。对正常发放工资困难和办公、住房条件较差的乡镇,上级财政要尽力帮助解决,以稳定乡镇干部的思想情绪,确保乡镇工作的正常运转。

第二篇: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截至2006年10月底,***县乡镇党委全部采取“公推直选”的方式进行换届,全县的4457名农民党员参加了“公推直选”,占农村党员总数的83.5。目前,全县15个乡镇党委班子中,书记、副书记都按照“一正两副”模式配备。换届后,随着党委职能和重点的转变,领导班子职数的精减,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建立并实行符合乡镇实际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不仅有其现实必要性,还有很强的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了实现乡镇党委班子“增强整体合力,协调高效运转,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中,我先后深入基层乡镇、站所、村组,通过调查、座谈、走访,现就换届后乡镇党委班子运行情况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换届后党委班子精干,活力增强,效率提升

1、配备科学,结构优化,活力增强。通过严格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和规定程序换届,实现了减副职,减职数,增活力,促发展的目标。换届后,全县乡镇党委减少副书记6名,减少其他科级职位34名。党委班子结构得到了优化。一是班子成员年轻化。换届后,全县133名乡镇党委委员平均年龄39.9岁,其中,乡镇党政正职30名,平均年龄40.6岁,比换届前均有明显下降,同时配备了35岁以下党政正职3名,为每个乡镇配备了1名30岁以下的班子成员;二是班子成员知识化。乡镇党委委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7人,占65,比上届提升10个百分点。同时注重党政管理、农业科技、法律、城镇规划、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合理搭配。三是决策的整体功能提升。为10个乡镇党委班子配备了优秀女干部,14个乡镇党委配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了乡镇党委委员。通过优化结构,乡镇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整体功能得到提升。

2、角色得到转换,责任进一步增强。按照党委集体决策、委员分工负责的的运行机制,换届后乡镇领导管理层次减少,党委委员分工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协管”变为“主管”。换届前,乡镇许多由副书记牵头分管,机制处于交叉运作和多层运作。换届后,专职副书记其职责更多的侧重于党的建设、统筹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党委委员直接分管不同的,减少了领导层级,提高了效率。二是决策上由“副将”变为“主将”。换届后,党委委员职责凸显出由重在履行表决权向承担党委决策责任的转变,给党委某一方面的指挥权,增强了党委委员主动建言决策、科学决策的能力,防止了决策中的“一言堂”和失误。三是运作上由“配角”变为“主角”。换届后,党委委员直接对党委会负责,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直接提交党委会研究讨论和决定,使党委委员对负责或分管的更加凸显出驾驭全局、把握方向、推进实施、检查指导的主角职能。

3、运转更加规范,决策更趋科学。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各乡镇普遍修订完善了《乡镇党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对议事决策遵循的原则、议事决策的范围、决策的执行、重大事项决策的公开和监督、公文审批、作风纪律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考核和调研看,绝大多数乡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决策比较科学民主,班子成员心齐气顺,合力明显增强,抓发展、促发展效果明显。

二、党委班子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党委委员自身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角色转换滞后。少数干部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方法,缺乏科技、信息、政策方面的服务和引导,使其分管的从提供决策指导上缺乏科学性,主角的角色转换不到位。由于过去领导体制下形成的一批干部,从知识要求和方式上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不能通过一次换届,使他们退出“历史舞台”,只能通过培训、教育、引导,使其更新观念,增长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2、体制上带来上的掣肘,影响了乡镇党委职能的充分发挥。现行的乡镇体制,职能很多,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但乡镇党委的职权很小,财权、人权等重要的职能采取垂直管理,形成了不同层级的部门利益与乡镇职能间的“条条”与“块块”的矛盾比较多,乡镇权利弱化,乡镇党委在许多方面力不从心。

3、机制制度创新滞后,职能履行不到位。尽管乡镇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一些议事、决策、管理等制度,但大部分乡镇仍然沿用了以往的管理模式,没有通过机制制度的创新来革除中的弊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比较弱,在干部队伍管理上没有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在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上也存在“盲点”和不到位的地方,造成了一些乡镇党委平庸或者容易犯错误。

三、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的对策

乡镇党委班子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

第三篇:关于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调研报告

中共丽阳乡委员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四个方面,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乡镇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党的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对策,现将我乡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11年4月换届后,我乡共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2人,其中书记1人,乡长1人,副书记2人(含乡长),副乡长3人,人大副主席1人,其他委员3人,其中正科2人;班子成员中,党委委员兼副乡长1人。从领导班子成员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1人,31-35岁的3人(其中担任正职2人),36岁至40岁5人,41岁至45岁的3人。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文化程度5人,大专文化程度的5人。中专文化程度2人。从近期班子成员调整交流情况看,从外乡镇交流进来的5人,就地提拔6人,未变动老班子成员1名。

近几年来,丽阳乡坚持把党委自身建设作为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首要任务来抓,全体班子成员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丽阳”这个中心,围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以创建“五好”乡镇党委为目标,加强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扎实,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

(一)加强学习强素质,思想上求实。党委及班子成员坚持把学习作为改造世界观、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提高适应农村工作的首要措施常抓不懈,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专题培训学、领导带头学、请专家辅导学、分散自己学等多种方式方法学理论、学法律、学科技,培养出了一大批适应乡村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新提拔的副科级领导都是原来奋战在农林水司法调解等经济战线上的骨干,他们业务熟悉,有比较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较好地促进了丽阳经济发展。

(二)发扬民主增活力,作风上务实。在工作中,我们在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增强领导班子活力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政务财务“双公开”等一系列制度,决定大事先开展意向性调查研究,多听副职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重大决定由班子成员联席会议集体决定。在工作中,相互补台,坦诚布公,在内部有一个民主、公开的氛围,在群众中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外部形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党委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实行群众评议干部,每年年底结合工作总结和公务员考评对领导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廉洁自律,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工作中,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传统,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贯彻上级党委的指示、决议,善于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创造性开展工作。乡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把求真务实作为一条基本工作准则,有喜报喜,有忧报忧,防止和纠正了作风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和简单粗暴等不良作风。

(三)执政为民转作风,工作上扎实。一年来,党委及班子成员自觉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实践服务宗旨的标杆,认真贯彻昌江区委提出的打造产业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区目标,以加快丽阳“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为着力点,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持农村稳定,着力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1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4300万元,占年计划的146.3%,社会总产值达到3.98亿元,比上年递增27%。在农业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乡良种水稻覆盖率98%以上,培育养殖小区13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争取各类农机补贴45.1万元,新增各类农机器具117台,大面积推广机耕机收。农民人平纯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2011年达到6061元,比上年增加583元。在工业发展上,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在与12家大型企业洽谈之后,已与深圳大乘能源、江西新源车用甲醛汽油石化公司、景德镇嘉宝陶瓷等企业签订意向性协议,其中荣信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工业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顺利完成了60亩征地任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94亿元,销售收入2.76亿元,固定资产投入6.25亿元。在新农村建设上,完成街下、姜家、福建、吴家4个新农村建设点。改水379户,改厕379户,安装太阳能165户,植树1810棵,铺草皮1.2万平方米,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保障民生上,发放低保救助资金64.6万元,新农合报销补偿112.9万元,贫困户危房改造36户,维修农田渠道15公里,维修小

(二)型水库8座,新建村民便民大桥2座,为100名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新建村医卫生室2个,组建各类文艺舞蹈队13支,实施农体工程项目1个,举办大型农民文艺汇演1次。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组建一支30多人的半警力化专职群防群治队伍,成功打击盗窃团伙16批次,破获重大赌博团伙1个。调处各类民事纠纷61起,受理信访件25件,结案20件,投入信访经费20.8万元。提供法律援助33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多万元。在党的建设上,创新亮点,组建流动党支部1个,为全乡60岁以上无任何待遇村级老干部发放了生活费,为35年党龄以上老党员提供了生活资助。在全区率先实行了两个全面覆盖。全年组织发展17名,转正23名。党建工作在全区处于先进行列。

二、存在问题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乡镇党委的思想作风建设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力有限,影响了党委的号召力和调控力。当前,乡镇财政困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源不足问题更是越发凸显,收支难以平衡,造成乡镇党委政府没有能力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支持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而村集体经济又非常薄弱,农民人均收入较低,很难有能力筹措资金用于农村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建设,以致乡镇党委、政府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的号召力、调控力受到极大影响。基层干部反响最强烈的就是税费改革以后,村级建设资金无来源,资金缺口不能解决,老百姓对乡村组织信任度下降。

2、事务纷繁,弱化了乡镇党委建设职能。经济建 设是全党的中心,党建工作是党委的本职和基础性工作。然而,“上面千条线、乡镇一根针”。上级部门条条块块的工作任务都非常重要,但其最终的落实者都在于乡镇,乡镇工作任务繁重。如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工作都是乡镇党委、政府的日常性中心工作,也是硬任务,常年跟踪检查,乡镇疲于应付,且多数实行“一票否决”,责任重大,致使乡镇党委、政府不得不腾出更多时间、人力、精力抓好落实,从而相对弱化了乡镇党委抓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力度。

3、职能异化,制约了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减人减事减支,要求乡镇职能归位,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受县区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乡镇部分领导自身认识片面和操作不规范的影响,乡镇党委职能异化,给党委自身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一是异化为部门职能。一些部门的主管单位片面地认为他们的工作都是党委政府的,将他们下属单位的许多职能转嫁给乡镇党委政府,这些部门的下属单位一味地依赖乡镇党委政府。一些部门将对一些小乡镇的管理单位归并撤销,导致这些地方部门执法、管理出现真空,党委、政府不得不错位、越位地去管理这些事务,从而牵制了乡镇领导的大部分精力。二是异化为企业职能。这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上,党委政府习惯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包大揽,从计划任务落实、物资发放、产业户管理等等一应包揽,而龙头公司也自觉不自觉地将他们自己的一些服务职能转嫁给乡镇党委,一遇到市场风险,吃亏的是农民,两难的党委、政府。三是异化村级职能。许多本该村级解决的问题和建设,由于改革的推进,因因种种原因也转嫁到了乡镇党委政府。

4、选拔错位,给乡镇干部进步带来消极影响。在选拔任用上明显滞后,乡镇领导班子没有推荐任用副科干部的权力,有的人凭关系、走门子,平时工作不努力,照样得到提拔重用。从而致使一些乡镇干部觉得政治没有盼头,前途没望头,从而使乡镇领导干部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在乡镇干部中表现明显,而往往乡镇干部的激励机制又不健全。在物质激励方面,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干部福利低,难以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干部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对乡镇及领导干部的考核评定上也存在一定不科学性,从而影响了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5、改革的“后遗症”,影响了乡镇及乡镇领导的正常工作。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在以减人、减支、减事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突出,导致上访、缠访和无理取闹的人和事增多,而上级党委、政府又没有明确的政策解释和政策支持,乡镇焦头乱额,给党委正常工作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有多方面因素,从主观上看,乡镇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乡镇班子成员的学习教育不够,导致班子成员政治、思想、能力素质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问题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和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使党委自身和班子成员不能够按规则办事,不能形成一整套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从客观上看,一方面上级在考虑乡镇干部选拔作用上存在缺陷,对乡镇干部关注不够,视野不够宽、责备求全现象存在;另一方面上级在作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事务多,使乡镇干部难以应付。对乡镇基层干部压担子多,而主动指导的少,帮助的少。

三、对策建议

1、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全面夯实班子整体素质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好的作风必然要有好的思想作基础。因此,首先密切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转变学风,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继续深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三个代表”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等制度。三是以端正思想认识、创新工作制度、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在班子成员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题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各班子成员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办事效率有一个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县委及组织人事部门也应有针对性采取产效外出挂职、脱产学习、上挂锻炼等方法措施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轮训,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能力。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乡镇干部队伍。要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从而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的基础上,扩大视野,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竞争机制,使一批长期工作在乡镇、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年轻而有为的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乡镇干部的轮岗与交流,抓紧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党政干部的考核和日常管理机制。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干部政绩,根据不同类型的干部,建立科学的具体的考核标准,把干部作风方面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把干部交流同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同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建设结合起来。要通过科学的考评,让实干者得实惠,让务虚的坐不住。三坚持用好的作风和制度选好人。要把坚决防止和从严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加强作风建设的重点内容,考察干部要全面深入,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自觉抵制违反党的干部工作原则的行为,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

3、建立完善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一是要拓宽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渠道,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制度,巩固为民服务代理制,完善“民情日记”、“作风建设卡”、信访接待日等制度,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二是从县区到乡各级领导部门及领导要带头精简领导活动、会议和文件,主动变“上访”为“下访”,深入到困难大、矛盾多、问题复杂的单位,帮助干部群众做好工作。三是坚持和完善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工作制度。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维护好、发展好新旧体制变革中普通百姓的利益,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减少矛盾隐患,维护社会安定。切实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4、完善机制,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后备力量的蓄积。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作风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培养成为乡镇领导班子的接班人,为党的事业蓄积力量。一要制定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明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制定具体的规划和方法措施。二要完善择优汰劣的任用机制。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不能一味强调年轻化,要凭业绩用干部。对那些虽然年龄较大,但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乡镇干部,在大胆启用,委以重任。同时,采取职务、职级分离的方法,提高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012年2月1日

第四篇: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农村基层干部违法乱纪、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屡禁不止,因“三乱”收费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原因何在?是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作风问题、工作方式方法问题,还是有着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宁陕、汉滨的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总的感觉是,乡镇干部队伍中的大多数是比较好的,他们在自身待遇低、工作任务重、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和乡镇政权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在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乡镇面临着许多的矛盾和问题,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他们自身所无法解决的。

(一)调查中了解到,虽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乡镇政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乡镇行政权力瓜剖豆分,适同法律寥寥无几,工作任务千头万绪,乡镇政权有名无实,有限的权力难以承担无限的责任,使许多“乡官”面对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一脸的困惑和无奈。

困惑之一:乡镇何时能消“肿”?

建国以来,国家进行了好几次机构改革,大力精减乡镇机构和人员,但总是减了增,增了减,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乡镇在八十年代初期还只有二、三十人,现在是成倍增长,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一百多人。一般来说,乡镇是不愿意超编进人的,因为每增加1人,乡镇一年就要增加约1万元的财政支出。那么,这些富余人员是如何来的呢?一是“撤区并乡建镇”时,原有在区上设立的“七站八所”都下设到乡镇,全市基层站、所由原有的54个区的设置变成了200个乡镇的设置。二是部门裂变和上下对口,一些裂变出的部门都要把腿伸到基层,要求乡镇成立相应机构,人员大为扩充。三是复退军人安置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年年都有硬任务,乡镇成了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四是通过其它途径进入乡镇机关。乡镇人员都由县区管理,编制权、人事调配权、干部任免权全在上面,“上面”给乡镇塞人,不接收都不行。我们调查的汉滨区关庙镇,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163人,实有人员297人,超编134人;有条块管理的各种机构30多个,加上教职人员,全镇共有财政供养人员1100人,年仅发工资就需870万元。而且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还在不断进人,乡镇不堪重负。这些富余机构和人员,乡镇也曾想办法精减分流,但属于条条管理的部门管理权限不在乡镇,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对口”,乡镇奈何不得。加之产业和就业结构单一,人员分流渠道有限,富余人员实际上很难分流出去。纵使分流一部分人到企业、村上挂职或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还是吃的财政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困惑之二:负担为啥这般“重”?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处于国家政权的末梢。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各级各部门主张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也都依靠乡镇来进行。对上来说,乡镇政府什么工作都必须抓,什么事情都要管,除了一拨接一拨的中心工作,还有应接不暇的部门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都要乡镇牵头抓到底,所有部门的工作任务都压到乡镇头上。乡镇干部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而由于自身财力和精力等原因,许多工作是欲罢不能,欲办不成,到头来,完不成任务就“刮胡子”,出了问题就“摘帽子”。乡镇领导经常处于各种矛盾的旋涡,整天疲于应付,有的宁愿回县级部门做个一般干部,也要想方设法离开乡镇,逃离“火线”。

这些年,上级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都从自身工作角度或部门利益出发,给县区和乡镇下达一些“硬性”任务,进行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要求乡镇办这办那,造成乡镇财政寅吃卯粮。据有关部门统计,自90年代以来,大大小小的达标升级和变相达标的活动有三、四十项,几乎涵盖了所有农村工作领域。每一项达标验收,都要花费不少钱,而上级部门只是出方案、拿主意、压任务,花钱的事很少去管。这些钱到底从哪里来?“乡官”们编了一个顺口溜:“这验收那验收,都是农民身上筹;这达标那达标,都是县乡掏腰包”。名目繁多的达标验收,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明显超越了县乡财政的承受能力。许多乡镇为了应付各种达标,不得不四处借债,造成乡镇举债搞建设、负债保运转,形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据调查,安康市200个乡镇目前共负债4.8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243万元,少数乡镇负债已过千万元。汉滨区关庙镇在各类达标升级和基础建设、项目开发以及干部工资发放中产生的不良债务已达1200万元,有借银行、信用社的,有借企业和单位的,有欠干部和农民的,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还有欠施工队的,其中银行借款130万元,每年仅利息就需17万元。税费改革后,镇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仅保运转每年就有缺口40万元。在这种高负债和“赤字财政”下,乡镇干部出差和下乡就根本没有补助,差旅费也要自己想办法,一些本应开展的活动,如军属拜年、老干部慰问等,因为没有钱也就只好取消。为了保证工作运转,乡镇领导不得不发动干部职工四处借款维持时日。新债务不断产生,归还历史欠债更是无从谈起。

困惑之三:职能咋就如此“空”?

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的基层国家行政机关和乡镇人大的执行机关,并赋予其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七项职能。但水法、环保法、森林法、计划生育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都把权力授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乡镇根本没有行政执法权,形成宪法和部门性行政法规的不一致,使得乡镇领导在面对具体工作时无所适从:如果严格守法,工作将无法开展,寸步难行;如果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必然会造成越权或违法。

“撤区并乡建镇”之后,各乡镇虽然都设立了“七站八所”,但都陆续分条条上收,实行垂直管理,干部任免权和人事调配权都在上级主管部门,使乡镇政府本就有限的权力被大量肢解、剥夺,职能被严重“架空”,很难有效管理本辖区内的行政事务,组织当地的经济建设,大大削弱了乡镇政府的施政能力。同时,实行条条管理的站、所,都有行政执法权,他们将罚款和收费直接上缴到上级主管部门,实际上抽走了地方的财力,但他们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医疗费等,又通过财政“专项上解”。也就是说,工资由条条发,钱要从县乡财政的口袋里掏,形成乡镇财政“一个萝卜两头切”。乡镇有职责、无权力,有事权、无财权,实质上是一个“空壳政府”。对于条条管理的干部,乡镇领导是“看得见管不着”,上级主管部门是“管得着看不见”,致使权力失去监督,极易引出“事端”。而一旦出现了违法乱纪的事,又都由乡镇来承担责任,消除影响,乡镇领导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

困惑之四:保证运转就得“拱”?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特别是县乡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加上“金库上移,收入统管”,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以上挤下、一级挖一级”的财税管理体制。上级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挖走县乡的财力,而下拨给乡镇的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该给的不能给够,教师工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本该由国家承担的支出却全部压给乡镇,造成乡镇财政身背重负,赤字运转。据财政部门介绍,全市2002年财政总收入3.76亿元,总支出13.8亿元,缺口达80,是个典型的“要饭财政”。乡镇一级更是支出大,收入小,入不敷出,运转十分困难。“保工资、保运转”是每个乡镇领导面临的最困难、最为头痛的事情。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各乡镇就得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超常规措施四处“抓钱”。一是向上级跑。争项目,要资金,拿补贴,到各个部门去“化缘”,到领导那里去诉苦。这几乎占去了乡镇领导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二是向地里找。发展产业,调整结构,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能增加财政收入就抓什么,不管市场如何,只顾财政增收。这是许多地方要求农民强行种养的动力所在。三是向农民要。大量的财政缺口无法弥补,就在正常税费之外下达非税收入任务,由乡镇在职人员去创收,并将非税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干部工资相挂钩。以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汉阴县蒲溪镇为例,2003年共下达非税收入69.24万元,占当年财政收入计划任务的65.5。这些任务按站所编制分摊到人头,全镇机关在职干部94人,人均要创收6968.09元。这些收入从哪里来?说来说去还得农民掏腰包。

困惑之五:千头万绪都要“从”?

曾几何时,乡镇干部这个职业是个香悖悖,有地位,有威信,下村入户,很受农民欢迎。现在不同了,许多农民是“有田有地不靠你,有吃有住不求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好就骂你”,基层干部的威信和地位空前的低落,在许多时侯是“猪八戒照境子——里外不是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广大农民的法治意识、自主意识在增强,对乡镇干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干群关系和为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

乡镇作为国家的最基层政权,最接近人民群众,最知群众冷暖,理应同广大群众亲如一家,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与民办事、为民谋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使乡镇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来决定乡镇领导的去留、取舍。事实上,在我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各级政府的权力形式上来源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授予,实际上主要来源于上级党和政府组织。既然乡镇政权及其领导人员的权力来原于上级,就势必首先要向授权者的上级负责,在处理对上与对下的关系上,必将有意无意地唯上是听,而不会过多地顾及农民群众的利益,不会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而去得罪上级组织。乡镇政权作为国家权力机构最底层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国家整个政权体系中永远处于弱势,乡镇领导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就必然要考虑上面的意见,看看上面的脸色,哪路神仙都不敢得罪,哪个部门、哪个领导说的话都得服从。而事实上,一些上级领导和部门把乡镇政府看成是万能的,任何工作都朝乡镇政府的头上落实,都要和乡镇签订协议和责任状,无形中逼着乡镇去干越权、违法的事。许多乡镇领导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和千变万化的上级指示,往往感觉身不由已,力不从心,缺乏一级政府应有的独立性和必要的自主能力。

由于乡镇领导的权力来源于上级而不是群众,一些乡镇领导便不安心基层工作,不考虑群众意愿,不为民办实事,而是千方百计向上跑、向上送,走“上层路线”。同时,由于财权、事权、人权都在上面,乡镇为了搞建设、上项目,甚至本属于自身发展的事情,都要向上级实权部门请示汇报,打通关节,以取得他们的首肯与支持。因为许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决定权不在乡镇,上级部门掌握生杀大权,不去“活动”、不去“争取”,不但会“一事无成”,就连日常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

(二)乡镇政权是我国国家机器的基础组成部分,犹如木之根、水之源,乡镇运转不灵,整个机器不活。乡镇政权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干部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惑,既有运行体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也有社会舆论导向和基层干部素质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偏位的现行体制

目前乡镇所实行的管理、运作体制与乡镇工作的地位和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乡镇一级政府出现“任务刚化、权力弱化、地位淡化”的现象,形成了权力有限和责任无限的巨大反差。

第一,“高压”的管理体制使乡镇的责任刚化。各级政权组织逐级下达数量化和状态化的目标任务,并责令下级按时完成,甚至实行‘一票否决’,这种管理体制逐级传递的巨大“压力”,最终全部落到乡镇一级身上。由于过分强调上级意图和任务,往往忽视下级的工作自主权,使乡镇一级成了完成上级指令的“机器”。在“压力型”体制下,项项活动都要签责任状,尽管财力相当紧张,乡镇也只有硬着头皮上。这不仅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加剧了乡镇财政的紧张状况,也容易将乡镇干部推到农民的对立面,恶化了干群关系,影响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分割的行政体制使乡镇的权力弱化。从表面上看,乡镇一级有许多行政机构和人员,但是由于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乡镇大多数站所都是县直部门在乡镇所设的延伸机构,名义上是“双重领导”,实质上人、财、物全由婆婆直管,乡镇无权过问,也无法干涉。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下设的机构往往对上负责讲得多,对乡镇负责讲得少;对部门自身利益考虑得多,对乡镇全局利益考虑得少。而乡镇由于对大多数部门的站所无权管理,没有形成与职责权限相称的政权实体,“一无权,二无钱,全靠嘴皮搞宣传”,往往要办的事无力办成,想解决的问题无法解决。

第三,滞后的运作体制使乡镇的地位淡化。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乡镇政府实施综合管理的运作体制也必然要随之转变。但在基层,许多工作还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开展。如农业结构调整,其主体应该是农民,但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包大揽,往往不惜出钱出力,采取各种手段要求农民种这种那,结果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或是违反了市场规律,好心办坏事。一方面由于财政投入增加了自身债务,另一方面容易引发干群矛盾,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原因之二:偏差的政策法规

乡镇政府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群众最直接的纽带,中央和地方所有的政策法规都要在乡镇这一级与老百姓见面,并得到贯彻落实。然而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政策法规本身的“偏差”,常常令人无所适从。

一是政策法规变化的超常性。一些政策由于上级有关部门考虑不周,或是缺乏深入调研,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现实相脱节,操作性不强。有些政策出台后,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超常变化,甚至朝令夕改,给处在贯彻落实基层的乡镇工作开展带来了了难度,并且很容易激发干群矛盾,产生“恶性循环”。农民不管政策是哪一级制定的,反正具体的“办”与“管”都在乡镇,一旦因政策变化造成损失,便把一切归罪于乡镇,造成乡镇工作的被动。

二是政策法规之间的矛盾性。现行的宪法与一些部门性法规以及部门性法规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和冲突,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如农民负担问题,中央规定乡统筹村提留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同时规定村提留要在其中占一半以上比例,实质上等于规定乡统筹部分不能超过上年人均收入的2.5。然而,具体操作中这条根本无法做到。因为在乡统筹的五个支出项目中,中央各部门都有红头文件硬性规定应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加起来就在6以上,远远超过了2.5的标准。都是中央文件,都是硬性规定,到底听谁的?好在税费改革后,乡统筹村提留一律取消,这里仅作举例,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

原因之三:偏缺的地方财源

乡镇政权运转困难,难就难在财政上;乡镇一级存在的这问题那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穷”的问题,这是调查的所有乡镇领导一致的认识。安康作为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地方可用财源十分有限,乡镇一级的经济基础更是非常薄弱。多数乡镇缺乏支柱工业企业,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收入规模很小,导致财源匮乏,税源严重不足。实行分税制后,大宗和稳定的收入税种在中央,地方多是零星、分散、小额的税种,对乡镇而言更是毫无稳定的税收来源。特别是多数乡镇资产负债率高,财政收入不足问题非常突出。一些乡镇为了完成缴纳税费指标,不惜四处举债,甚至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从而陷入越穷越收、越收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汉滨区县河乡有财政供养人员312人,每年人员工资和公务费等各项支出需240余万元,但乡本级财政收入每年只有78万元,加上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仍有财政缺口50余万元。近年来,乡上狠抓地方财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农家乐”、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增加地方收入。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形不成规模,税收相当有限,在巨大的财政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缺口下,显得微乎其微。乡镇财政没有钱,很多好的设想就无法实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也无从谈起。

原因之四:偏低的干群素质

从乡镇干部来看,其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三不”:一是服务水平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希望乡镇干部能为他们发家致富提供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而目前不少乡镇干部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水平,整日忙于应付日常琐事,加之自身眼界、视野、受教育程度及思维方式等原因,不注重日常学习和积累,不研究变化了的形势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无法为农民提供急需的各种服务。二是工作作风不优。部分乡镇干部群众观念淡薄,与农民的感情疏远,工作方法简单,动不动就“来硬的、讲狠的、耍蛮的”,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本领。三是自身形象不廉。极少数乡镇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侵蚀,追求享受,贪污受贿,影响了整个乡镇干部队伍形象;部分乡镇领导住在城里,早出晚归,乘车“走读”,当官老爷,摆花架子,随意表态,愚弄群众,损害了乡镇政府的威信。

从农民群众来看,其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两偏”:一方面是集体观念偏淡。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对政府和干部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加之近年来各级忽视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广大农民的集体观念日益淡薄,对乡镇工作缺乏参与和支持的应有热情,对应尽的义务缺乏积极履行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认识水平偏低。突出体现在对上级法规政策的认识上,农民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对有关法规进行割裂式、趋利性理解,注意的是赋予农民的权益,而忽视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原因之五:偏颇的舆论导向

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对乡镇工作和乡镇干部的宣传出现明显的偏颇甚至扭曲,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乡镇干部形象宣传的片面化。对乡镇干部反面曝光多,正面宣传少,一旦发生干群矛盾或群体性事件,一味指责、怪罪乡镇干部。“上头批评下头骂,文艺作品搞丑化”,就连电视小品等文艺作品也经常拿乡镇干部开涮,人为地将乡镇干部推向了群众的对立面。二是对农民负担宣传的片面化。社会舆论片面的强调减负,对政府减负的义务宣传多,基层干部收缴合理税费的权利宣传少;对农民拒付不合理负担的权利宣传多,农民承担合理负担的义务宣传少。这给广大群众造成思想误导,部分农民片面认为中央一再强调减负,就是农民负担绝对数要逐年减少甚至取消,从而在农村形成一股强大的拒交风。

(三)乡镇政权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犹如横亘在乡镇干部面前的一道鸿沟,既绕不过,也避不开,只有正确面对,切实加以解决,才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对策之一:领民致富

解决目前乡镇政权运转和农村工作所面临的一切矛盾,归根结底在于加快发展,努力培育地方财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只有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乡镇政府才能从根本摆脱困境,乡镇领导才有能力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安康地处秦巴山区,十年九灾,许多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居住,250万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最终还是要实行移民搬迁,由高山搬到平川,由零户分散居住发展到集中规模居住,努力建设和形成新的集镇和村庄。这一方面可以退出垦荒地还林还草,保护一方山水;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生活生存质量和降低发展成本,通过社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双赢”。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务之急,还是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从”,立足山水做文章,抓住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要逐步转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通过土地合理流转和联户经营,集中土地资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是首先立足于财政增长,还是农民增收?一些地方和乡镇由于本级财政困难,急于抓财政,强迫农民种这种那,目的在于收取这税那税,结果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干群关系。这种做法必须纠正。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农业生产,“放水养鱼”。农民收入增加了,财政增收才有可靠的保障。

对策之二:去费免税

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十分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如减少政府审批事项,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等。但地方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维持政权的运转,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如何把地域经济搞活一点、搞富点。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工作力度上的不一致性。许多好的政策,到了下面就容易走样。尤其是贫困山区,地方财政和农民都很穷,往往出现基层干部同群众“抢饭吃”的不正常现象。这是影响基层政权运转和干群关系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除了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外,根本出路还在于“去费免税”。

“去费免税”是否可行?从国际大环境看,许多西方国家不但对农产品生产环节实行免税,还对农产品进行补贴;从财税能力上看,我国每年实际从农民头上收取的税费只有600多亿元,较之财政收入增长,只是个很小的数目,免除这一部分税费财政完全能够承受;从工作理念上看,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在800元以上才开始纳税,而农民却没有税收起征点,有些农民年收益扣除生活、生产资料和劳务外,甚至是负数,也还要照常纳税,形成城乡居民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从发展趋势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我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而免除农业税费是让广大农民休生养息、享受国民同等待遇的现实选择。由此可先,在我国实行“去费免税”不但可行,而且是必须的。

那么,“去费免税”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问题如何解决?可以采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调整财政分配体制和精减乡镇机构人员等办法进行适当弥补。那些靠税费解决经费的必要开支,如教育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行政经费等,应由国家财政支付;那些不合理的经费一律废除。对于乡村不良债务,要区别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化解:属于体制性、政策性造成的债务,请求上级政府帮助解决;属于经营性建设形成的债务,应转移给相关部门,由这些部门依靠经营收益逐年偿还;因政府自身建设形成的债务,采取拍卖部门固定资产的办法予以偿还。对于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运转中的经费缺口,应由财政转移支付全部解决,防止产生新的债务。

对策之三:还权于民

按照《村民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全体村民的自治组织,由村民选举产生并对全体村民负责。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已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服从的关系,而是指导、帮助、服务、协调的关系。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农村社区内部的一切事情,由村民委员会及其代表会议说了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村民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和民主管理的权利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决策、管理、监督中的作用,直接参与整个村务的管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并试行乡镇自治和乡镇长直选的具体办法,由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乡镇政务的监督和管理,改变乡镇权力的授予方式,扩大基层民主,使乡镇真正成为由农民群众选举产生、为农民群众出力办事的政权机构。

当然,“还权于民”,还有一个教育农民的问题。毛主席说过:“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还很有限,独立观念和维权意识还不强,在对待村民自治,尤其是村委会选举上,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致使一些地方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进入村委会。就调查的几个乡镇来看,在村民自已选举产生的村委会中,有20左右的村委会主任是地方宗族势力,30左右的村委会不能发挥作用或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有的村委会主任上任后,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的,是真正的“村官”,不服从党支部的领导,甚至同乡镇政府对着干。一些村民也认为村委会主任是自己选的,就要为自己办事情,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要个人利益,不要集体利益,稍不满意就产生怨狠,或者结伴上访。针对这种情况,各级要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民教育活动,使农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会依法办事,成为时代需要的新型农民。

对策之四:强化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这是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必须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乡镇习惯于采取“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完成突击性任务组织工作组”的方法,这种思维必须改变。乡镇政府的任务,就是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和服务。但如何实施管理和服务,才能“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这就要求乡镇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学会运用招商引资、推进改革、开拓市场、协调服务、抓点示范等办法开展工作,真正以为人民服务为已任,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从乡镇自身建设或乡镇干部教育管理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理顺条块关系,明确乡镇对“七站八所”的管理权。对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农、林、畜、水等乡镇办或民办公助单位放权于乡镇,由乡镇直接管理;对供销、信用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恢复民办合作性质,按社章实施管理;对下伸到乡镇的国有商业企业性质的单位,转制后下放给乡镇,实行乡镇自行管理;对财政、税务、工商、土地等垂直管理行政性单位应改为乡镇职能机构,列入乡镇政府部门序列,实行以乡镇为主、业务主管部门为辅的“双重”领导。二是明确乡镇的行政执法权。应由县区将一些必要的行政执法权授权或委托到乡镇,使乡镇政府有职、有责、有权。三是给足给够乡镇作为一级政府的权力。要在确定乡镇以块为单位的人事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乡镇以下权力,即对乡镇财政的决策支配权、对信用社的资金融通权、对“双管”单位的综合协调权、对工商行政管理和地方规章制度的监督实施权、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决策权。乡镇政府实现了权、责、利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对策之五:精兵减政

精减机构,分流人员,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的有效途径。当前,要着力研究和解决乡镇人员分流的问题。因为县级以上单位人员分流途径较多,万一不行可以往下派,但乡镇作为最基层政权,富余人员无处可派,分流渠道又不通畅,而且年年都有硬性安置任务,人员越来越多,负担越背越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还权于乡镇,堵死“进口”。要按照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原则,把各站所人员进出、调动、人事任免的权力全部收归乡镇,杜绝部门对乡镇人事权的干扰,确保乡镇编制和人员的收缩。另一方面,要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疏通“出口”。要在继续推行“末位淘汰”、“择优上岗”等现有干部人事改革方案的同时,尽快探索组织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到企业和村上任职、搞山地开发和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新的干部分流方案,下狠心、动真格地抓好人员分流工作,真正建立起高效、精干的乡镇政府。

第五篇: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2007-12-12 18:09:1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2)

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农村基层干部违法乱纪、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屡禁不止,因“三乱”收费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原因何在?是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作风问题、工作方式方法问题,还是有着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宁陕、汉滨的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总的感觉是,乡镇干部队伍中的大多数是比较好的,他们在自身待遇低、工作任务重、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和乡镇政权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开

展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在社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乡镇面临着许多的矛盾和问题,而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他们自身所无法解决的。

(一)调查中了解到,虽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对乡镇政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明显加大,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乡镇行政权力瓜剖豆分,适同法律寥寥无几,工作任务千头万绪,乡镇政权有名无实,有限的权力难以承担无限的责任,使许多“乡官”面对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一脸的困惑和无奈。

困惑之一:乡镇何时能消“肿”?

建国以来,国家进行了好几次机构改革,大力精减乡镇机构和人员,但总是减了增,增了减,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乡镇在八十年代初期还只有二、三十人,现在是成倍增长,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一百多人。一般来说,乡镇是不愿意超编进人的,因为每增加1人,乡镇一年就

要增加约1万元的财政支出。[第1文秘网-http:// 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那么,这些富余人员是如何来的呢?一是“撤区并乡建镇”时,原有在区上设立的“七站八所”都下设到乡镇,全市基层站、所由原有的54个区的设置变成了200个乡镇的设置。二是部门裂变和上下对口,一些裂变出的部门都要把腿伸到基层,要求乡镇成立相应机构,人员大为扩充。三是复退军人安置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年年都有硬任务,乡镇成了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四是通过其它途径进入乡镇机关。乡镇人员都由县区管理,编制权、人事调配权、干部任免权全在上面,“上面”给乡镇塞人,不接收都不行。我们调查的汉滨区关庙镇,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163人,实有人员297人,超编134人;有条块管理的各种机构30多个,加上教职人员,全镇共有财政供养人员1100人,年仅发工资就需870万元。而且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还在不断进人,乡镇不堪重负。这些富余机构和人员,乡镇也曾想办法精减分流,但属于条条管理的部门管理权限不在乡镇,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对口”,乡镇奈何不得。加之产业和就业结构单一,人员分流渠道有限,富余人员实际上很难分流出去。纵使分流一部分人到企业、村上挂职或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还是吃的财政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困惑之二:负担为啥这般“重”?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处于国家政权的末梢。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各级各部门主张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也都依靠乡镇来进行。对上来说,乡镇政府什么工作都必须抓,什么事情都要管,除了一拨接一拨的中心工作,还有应接不暇的部门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工作都要乡镇牵头抓到底,所有部门的工作任务都压到乡镇头上。乡镇干部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而由于自身财力和精力等原因,许多工作是欲罢不能,欲办不成,到头来,完不成任务就“刮胡子”,出了问题就“摘帽子”。乡镇领导经常处于各种矛盾的旋涡,整天疲于应付,有的宁愿回县级部门做个一般干部,也要想方设法离开乡镇,逃离“火线”。

这些年,上级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都从自身工作角度或部门利益出发,给县区和乡镇下达一些“硬性”任务,进行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要求乡镇办这办那,造成乡镇财政寅吃卯粮。据有关部门统计,自90年代以来,大大小小的达标升级和变相达标的活动有三、四十项,几乎涵盖了所有农村工作领域。每一项达标验收,都要花费不少钱,而上级部门只是出方案、拿主意、压任务,花钱的事很少去管。这些钱到底从哪里来?“乡官”们编了一个顺口溜:“这验收那验收,都是农民身上筹;这达标那达标,都是县乡掏腰包”。名目繁多的达标验收,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明显超越了县乡财政的承受能力。许多乡镇

为了应付各种达标,不得不四处借债,造成乡镇举债搞建设、负债保运转,形成沉重的债务负担。据调查,安康市200个乡镇目前共负债亿元,平均每个乡镇243万元,少数乡镇负债已过千万元。汉滨区关庙镇在各类达标升级和基础建设、项目开发以及干部工资发放中产生的不良债务已达1200万元,有借银行、信用社的,有借企业和单位的,有欠干部和农民的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下载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汇编)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2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 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对乡镇政权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五篇

    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农村基层干部违法乱纪、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屡禁不止,因“三乱”收费而引发的群体性......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最终版]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

    市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汇报

    市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汇报近年来,X班子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责权清晰、运行规范、协调高效”的原则,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积极探索X领导班子工作运行机制,有力地......

    大生小学领导班子运行情况

    大生小学领导班子运行情况 1、班子整体情况。学校共有领导干部6名,48岁以上的3人, 40岁以下的3人。整体比较年轻,结构比较合理。向心力、战斗力强。2、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校长......

    县委领导班子五年运行情况报告最新[精选合集]

    县委领导班子五年运行情况报告范文最新近年来,x认真贯彻落实中央、x省委和x市委有关精神,按照“集体领导、分工负责、责权清晰、运行规范、协调高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加强县委......

    最新换届县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

    县委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XX县委班子共有成员10名,其中,男性9名,女性1名;博士研究生学历1名,硕士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7名,专科学历1名;60后7名,70后3名,平均年龄48岁;正县级3名,副县......

    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总结[范文]

    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督查机制,规定每季度公开一次,组织人员开展检查、监督、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劳动义务工和积累工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并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