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老书记
我们的老书记
文/小超
千言万语人们在诉说你,字字句句倾诉着百姓的敬意。
滇西粮仓的美誉,只是因你而唤起。
草鞋草帽,你留给了人们太深的记忆。
千家万户人们在传颂你,点点滴滴感动着华夏大地。
万亩荒山的绿衣,只是因你而披起。
为公为民,你留给了人们无数的甜蜜。
我们的老书记,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老书记,是你把党旗渲染得更加美丽。
党旗因你而更加美丽。
这是近几天写的一首关于杨善洲老书记的歌,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老书记的精神,在我很小时候也就听大人们讲过老书记的故事,以前一直认为老书记离我们很远,只知道他是一位大官儿,直到2008年2月份,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时才真正的意识到他的那份执着追求,也就是那时候知道了他和大亮山的故事。如今老书记离我们去了,可他的精神却感动着这片神州大地,感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第二篇:我们的老班长
我们的老班长—孙杰文
孙杰文,男,1964年出生。1984年进入国电长源南河水力发电厂电气运行,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电气运行值班员。
多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孙杰文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全面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无法计算人生的路途有多远,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是旅途中的每一个站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道风景。提起孙杰文,认识他的人总会说,他是一个忙碌的人,而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充实的人。他能够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建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了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明确了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坚定信念,激励自己向高素质人才靠拢,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
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力和才华。他凭借自信和优秀的组织能力当上了班长,而后以身作则。其实,圣洁不在于自身的修养有多么好,而在于把这种高贵的品质用在对待别人上。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用他的话说,既然同志们相信我、选择了我当班长,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大家。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当今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时代,孙杰文清楚地知道,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新时代工人,才能在今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广泛涉猎和学习各种新专业知识,全力打造一个的全新自我,同时,他始终牢记,作为一名班长,应当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同志们的表率和带头人。
三、成功的人生在于勇于创造,创新,敢于担当
让生活恬淡成一汪平静的水,然后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他深知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但他具有坚定的信念,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他说:一座大厦最重要的是根基,做什么都不要好高务远,踏踏实实才是成功的起点。
一切的成绩终属于过去,以后的道路还要自己坚定的向前走,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争创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工人,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自己努力去创造。
第三篇:《我们的老院》读后感
读《我们的老院》有感
作者:张弦 图书馆馆员
“……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有想到,北京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这是诗人北岛在他的散文集《城门开》的一段话。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旧城区的改造已经提速,北京的城墙和城楼早已推倒,北京老城中的小胡同和灰瓦红窗的四合院正在迅速地消失。连力主保留旧城的梁思成的故居也早已片瓦无存。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们在这场运动中很快天各一方,那些往日热心开朗的街坊邻居们正在逐渐失联。即使偶然相逢也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所形成的文化习俗在数十年间迅速地消亡。当然文化本来也是一条流动的河流,它不是静止、固有的。如何取传统文化之长,如何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有机地相融,我们大可以借鉴我们的几个东亚邻国的做法。要是听任这一切无声无息地消失,那么我们很可能变成一个找不到根的民族,成为一个失去文化自尊的族群。
当年那些老院人家如今在哪?看似平静如水的老院中曾经发生过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当我翻开这本厚重的散文集《我们的老院》,我的视线仿佛穿越了影壁,砖雕,垂花门,看见那排浪般的灰瓦向着低矮的天际涌去,鸽子成群飞过瓦蓝的天空。那一户户人家,一个个平凡的生命里藏着我们民族安怎样的文化密码和价值取向?藏着多少辛酸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荒诞而曲折,或平凡而深情。体现出肖老师对故土的情深义切,对老院邻里的缅怀与思念。也许因为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缘故,那些埋藏在肖老师心底的记忆在他年老时忽然被激活,变成他的写作财富!
正如肖先生的书中写道:“我们大院里,住着各色人等,尤其是老一辈人,表面上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这里面写下的十几个故事,数十个人物又将逝去的大杂院还原在我们的眼前。仿佛一张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当我走进街边到处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之中,我突然惊讶于自己对过去的无知,我突然感觉到自己与父辈和祖辈的隔阂,当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到底经历过什么,当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心底还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创伤时,他们就快或者已经离开了我们。过去的数十年时光给了我们父辈们怎样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又是遵循怎样的模式走完自己生命的历程?这正是本书吸引我读下去的魅力之一。
在个人被原子化的时代里,无助和孤独会促使人自发的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比如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兴起的复国运动,比如文革之后的寻根文学。但是现代的工业文明和各种政治运动正在不断地将人们之间的血缘纽带、宗教纽带、乡土情结撕裂开来。将人群分割成一颗颗沙粒,将我们与我们的过去连根拔起,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感到一片模糊或者满足于历史教材上的粗略记载与简单总结,而忽略了在历史的漩涡中挣扎着的那些与我们血脉相连的父辈。肖老师写的这部的草根历史恰恰让我感觉到历史的呼吸与温度,让我一次次沉浸到对那些久远往事的感动中。
我想起书中写得一个裱糊匠老吴。一个壮实,幽默、和善的中年汉子,特别爱和孩子们讲故事,特别疼老婆的一个男人。就是这样一个受人欢迎的大叔却在文革伊始就被一张大字报打倒了。大字报的作者是掌握着每个人隐私的街道主任。他的罪名有两个,一是做过国民党童子军的教官。还一个是害了两个共产党人。我查阅百度得知童子军是国际性的青少年社会运动。童子军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和国民党并无隶属关系。在童子军前面加上国民党三字就足以让可怜的裱糊匠成为历史反革命。害两个共产党员更是莫须有,实际上他是将两个被追捕的地下党藏在跳马箱里面,救了他们的命。但当时他连名字也没有问过他们,所以也无从证明。就这样他白天被监督起来扫厕所,晚上被关起来受审问。
最后他自杀了,自杀前的头一天他的两个嫁出去的女儿回家与他划清界限。在自杀之前的那个凌晨他曾走进妻子的房间希望得到她的支持与安慰,却被妻子厉声呵斥出去。在蒙冤受屈、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用一根绝望的绳子在公共厕所中结果了自己。文革结束后,两位被救的地下党员找到老吴家准备向他致谢时,他却早已撒手人寰!
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屈辱也许还不是最致命的,让人最终崩溃的更多源于自己亲人的冷酷与自私。当我们遭遇到未知的灾祸与巨大的挫折时,身边是否有一个能给予你理解与鼓励的亲友?在大风大浪面前我们是选择逃避还是担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在那样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里,为求自保或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公无私,为了表现对敌人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政治态度,多少人将自己的亲友,同事或者邻居送入深渊。不经历那个时代我们怎么知道如今有的人为什么会对别人的痛苦如此冷漠,甚至充满幸灾乐祸的恶意?
裱糊匠的妻子也许只是为了自保或者为了保护儿女而表现出对丈夫的绝情或厌恶。而更可耻的是积极分子商家老太太和革委会主任大屁股黄这类的小丑。
商家老太太本来是个尖酸刻薄于一体的家庭妇女。在做积极分子以前就逼得商先生的私生女跳了护城河。就这样一个不受街坊邻居待见的老太太却在文革中变成街道上的积极分子。一朝权在握就把令来行。为了扩大自家捉襟见肘的住房面积,她盯上了老梁家的那间高大敞亮的北房。她不惜揭发早在抗战期间就已经破产的老梁是资本家,将比他小十几岁的媳妇变成语义含混的小老婆。这两顶帽子就把老梁遣送回了原籍。更惊奇的是老梁那间北房一下变成商家老太太的了。这间北房成了积极分子在那个时代最大的红利。这个商家老太还带着她家二女美莉去翻译老孙头家里抄家,楞说他的打字机是发报机,烟丝是美国炸药,老孙头是美国特务。老孙头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让他们给活活吓死了。
讽刺的是商家老太自己也被人揭发了。而揭发他们的恰恰是他家的三女儿。风头正劲的跳梁小丑现了原形,连最让她脸上有光的解放军女婿也和女儿离了婚。商家老太正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正如作者在文中总结的那样,那真是一个扭曲的时代,扭曲的不仅是人的历史和精神,更是人的心灵。
一个饭店跑堂的老宋带着乡下老婆和两个女儿过着勤俭持家的小日子。跑堂的老宋却能写一笔好字。连那些老师见了都感叹高手在民间。他在文革初期调到局里专门在天安门附近给造反派写大字报。就在此时灾祸降临了。宋家大女儿活泼开朗,能歌善舞。宋家二女儿是个文学爱好者与本书作者经常在一起讨论诗歌散文。在一个大热天里宋家二女像一只受惊的小猫衣冠不整地敲开了作者家的门,扑倒在作者的怀里抽泣不止。接着老宋的大字报突然出现在了墙上。跑堂老宋居然是国民党时期的河北省政府机要秘书。他的事记在他的档案里面了,也早就处理过了。现在革委会大屁股黄将它从档案室里翻出来就是为了霸占他家的女儿。
老宋的历史成了大屁股黄换回自己私利的一张王牌,()揭发、恐吓、然后批斗、遣送还乡,甚至殃及池鱼,连带他们的孩子,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宋家大姐牺牲了自己嫁给了大屁股黄。宋叔逃过一劫,而宋家二女为逃避大屁股黄的纠缠扒火车来到北大荒想加入作者所在的知青点却遭到当地领导的拒绝。最后下放到甘肃嘉峪关的养马场,因为生活条件太差病死在了大西北。最后她将自己的诗集寄到了作者手中,这样一个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文学青年夭折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让作者为之扼腕叹息。
但在那样一个暴风骤雨的时代,个人的愿望和梦想又何其渺小呢?哪个青年能扼住自己命运的喉咙?在一个出身决定前途的时代,有的人一落地就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尤其是取消高考后青年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被堵死的年代。更有一些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可以任意伤害和威胁他人,将别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权利面前,法律、道德和公平可以统统无视,像大屁股黄一样肆无忌惮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一个人性的黑暗被放大的岁月里,人性的善良也会在此时熠熠生辉。在许多不起眼的角落里,坚贞的爱情、深厚的友谊、温暖的亲情在悄然开放,最后结成一个个的传奇。
书中的大雨和大雨妈也许是大院里最不起眼的两位。可是在文革中一个凄凉的夜里,他们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大雨妈是河北农村人。她是一个被进城的将军抛弃的女人,一个在雨夜中带着孩子走投无路的母亲,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学保洁员。她嫁给大院里的邱老师最后送走了他。史无前例的时代来了。她的前夫和前夫后来的妻子在批斗中双双自尽了。留下她前夫和另一个女人生下的孩子小雨无家可归。大雨妈不顾自己可能受到的牵连,不顾自己收入的微博却在此时义无反顾地收留下这个孩子,大雨对小雨这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是关爱有加,让他在这凉薄的世界感受到手足的温暖。
正如书中所写道的:“因此,真的能够因为血缘并且能为血缘而迅速走到一起的人,其实,靠的是血缘,更是内心的善良和坚强,这是个那个荒唐年代唯一还能够温暖人心、安慰人心之处,也是人们能够走出那个荒唐的时代而让生命和情感延续下去的地方。”
还有那个在秋夜将马牙枣分给小猫的九子。小猫的姥爷姥姥都被红卫兵当作大地主和日本特务斗死了。那年秋天的分枣不再是街坊邻居联络感情的聚会而成了划清阶级阵营的表示。就在这个时候,九子却力排众议敲响了早已无人问津的小猫家的大门。
“我看见,是小猫开的门。小猫推托着,九子坚持着。月亮那么亮,把他们两人这一切的举动照得那么雪亮而凄然。”(摘自《我们的老院》)
患难中的温暖也许是让一个人继续走下去的烛光。最近新闻报道的甘肃女孩跳楼的事件和上海世外小学杀人事件,再次让我见到人性中的自私与残忍。当我们指责别人的冷酷的时候,是否反思过是怎样的一种文化与价值观造就了如此的灵魂?那段疯狂而荒诞的历史与当下的种种社会问题又有怎样的因果联系呢?
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一批底层人们的历史命运和心理感受。述说了北京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历史的舞台虽然可以由振臂一呼的强人占据,但历史的车轮是由看似卑微的草民推动的。透过这本书我似乎触摸到那个曾经烟火味十足的老院和共和国一段即将被遗忘的往事和父辈们饱经沧桑的灵魂。
【书籍简介】
《我们的老院》是肖复兴创作的散文集,2017年1月首次出版。
在作品中,作者以朴实平和的文字,讲述着自己童年的无忧时光与青少年时代的阵痛与迷茫,同时也纪录下了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喜怒哀乐、苦痛与忧伤。读者也得以在这个微小的生活空间中,窥见一个时代普通国人的生存风貌。
全书共有三十五个故事,故事的主角均为生活在老院的形形色色的人,肖复兴以自己的某种观察入手,以生活的某个断面介入,以被描述对象在特别的人生阶段、历史阶段中的际遇串联起人物一生的命运,每一个故事篇幅均不长,故事中均有大量细节。该书故事曲折,情节生动。
2018年4月23日,该书入选“2017中国好书”图书书目。
第四篇: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经典话语
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18日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坚信“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共同富裕,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吴仁宝曾任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称号。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华西村不仅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庄共同致富,帮助宁夏、黑龙江分别建成了“省外华西村”,还为全国培训了数以10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
>>影响
村属企业已脱个人色彩
华西村所属企业江苏华西集团公司是一个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104家,形成了冶金、纺织、化纤、仓储、建筑房地产、旅游、金融服务和商贸等支柱产业。截至
2012年末,华西集团未经审计的总资产358亿余元,净资产121亿余元。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8亿余元,净利润2亿余元。
华西集团控股公司华西股份在深市上市。在华西股份近年年报中,已无吴仁宝的身影。华西集团法定代表人吴协恩是吴仁宝第四子,其于2003年7月至今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任华西股份董事。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张诚认为,吴仁宝的去世对华西集团来说在感情和精神上将带来一些损失和遗憾,但近年来华西村及华西集团的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多年来公司进行多元化发展,大幅引进高级人才及使用现代化管理制度,相信华西集团能保持良好的运营能力持续发展。
□吴仁宝经典话语
【华西提倡“一村两制”】
我们华西提倡“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我认为,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要公私双富有。
【做干部,要“三不倒”】
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那如何才能不倒呢?要能上能下,能官能
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当就当“有本事”的干部】
当好一个村书记,一定要有开拓精神,而且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是为了当稳这个官,老老实实、平平庸庸,甚至叫群众脱皮掉肉,那是干部没本事。
【带领共富要做好“三头”】
为带领全村共同富裕,我们要自觉坚持做好“三头”:吃透上头,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工作动向;熟悉下头,不坐办公室,深入第一线,做到厂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晚上碰头,汇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总结当干部的60年】
我这60年,总结起来就是,50年代“听”,听话;60年代“顶”,暗顶;70年代“拼”,拼命干;80年代“醒”,如梦初醒;90年代“警”,警惕骄傲;21世纪“新”,不断创新。
>>人物
中国农民第一人吴仁宝
吴仁宝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
缔造“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是中国东部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半个世纪以前,这里的农民经常挨饿,到今天,则是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上个世纪末,在人们羡慕的目光中,华西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家家都有电话的“电话村”,以及第一个“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
集体资产1764元,欠债1.5万元,一台30马力的柴油机,是1961年华西大队成立时的全部家底。
1969年,在成为“艰苦奋斗、改变山河”农业学大寨典型的同时,吴仁宝觉得,农业积累太慢,中央的政策还是想把农村搞好。他在村里偷偷建了一个五金加工厂。这成了华西村集体经济起飞的第一步。
吴仁宝“一个会议赚了一个亿”的传说广为流传: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吴仁宝在次日凌晨3点召开了村领导大会。他判断,全国经济要有大发展。此前一直坚持不借债经营思路的他要求动员一切资金,囤积3个月的原材料。“3个月后,华西村每吨6000多元购进的铝锭,涨到了1.8万元。”
到2012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524.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
忙于传播致富经验
有人说,一直对生活充满着自信和希望的吴仁宝就像一台“播种机”,他渴望着把“共同富裕”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的心里。在他的推动下,华西村支援黑龙江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建了一个“华西村”。他还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又通过“智力扶贫”,带动外地10万人脱贫致富。2006年开始,他还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来华西村交流、学习。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村帮村,户帮户,最终实现全国富!”
近10年,几乎每天,吴仁宝都在华西村为前来旅游、参观和学习的人介绍华西村发展历程和他个人的思想,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他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痛,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无论何时,我都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他出版了《吴仁宝文集》《吴仁宝箴言》《社会主义富华西——吴仁宝宣讲报告集萃》等著作。为此,吴仁宝被誉为“中国农民第一人”和“农民思想家”“农民语言大师”。
一些听了吴仁宝报告的国内游客说,“我们那里山也好,水也好,就是缺个吴仁宝”。
吴仁宝的传奇人生,使他先后成为电视剧《华西村的故事》、电影《吴仁宝》的主人公,并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第五篇:《老书记的葬礼》评析
一场简朴的葬礼
华西村,这个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村庄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能有今天的辉煌与老书记吴仁宝敏锐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洞察力是分不开的,如今,这位老书记的逝世又将对华西村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华西村仍否有能力始终保持“天下第一”的传奇呢?通过《老书记的葬礼》这篇通讯,读者似乎能有所启发。
《南方周末》的《老书记的葬礼》是一片典型的事件通讯,它通过记叙吴仁宝葬礼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吴仁宝及新一届华西村领导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吴仁宝成功缔造了一个‘理想国’。这里‘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通讯的一开始,记者就运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吴仁宝一生的成就,使人对这位已逝的领导产生由衷的敬意。接下来,记者通过“子孙辈”、“最后一次把握”、“一个时代的终结”、“身后事”、“继任者的‘容忍度’”这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记叙。
这篇通讯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其结构的编排。在结构上,大致采用的是纵式。按时间递进式结构来叙述,8点,追悼会即将开始;8点07分亲属入场;8点08分,追悼会开始;8点半,吴协恩致答谢词;8点35分,追悼会结束,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虽然这篇通讯整体上是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来描写,但是在记叙过程中记者又采用插叙的手法,穿插了一系列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如记者对吴仁宝后代的描写:“吴仁宝的家庭成员担任了华西村党委将近一半的书记、副书记职位。”记者不仅详细叙述了每一个子孙的性格、任职情况,甚至还涉及吴协恩过继、婚姻等十分私密的家庭问题。另外在文中还提及吴仁宝将权力交给吴协恩的原因,按吴协平的话说就是“他善于运用无形资产”,这一细节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吴仁宝的人物性格,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些穿插在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吴仁宝及其家庭,这样一个伟大传奇的缔造者他不仅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领导者,也是一个拥有普通家庭,拥有家庭矛盾的普通人,这在无形之中使读者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这篇通讯另一大特点就是选材精当。材料是文章的骨骼和血肉,好的材料可以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主题更加鲜明,为文章注入活力。“平时仅容纳数百坐席的礼堂里,千余人排列如兵团”,“主席台两侧排开的花圈上,都是各界重量级的名字”,这些材料都体现了追悼会现场的情况也体现了吴仁宝受人敬重。另外,为扩展内容的广度,记者又选取了另外一些材料,如华西村如何积累第一桶金,如何确立“中国第一村”的地位等等,一些专家学者杜华西村及吴仁宝的分析也在这篇通讯中有所涉及。总而言之,记者在采写这篇通讯时运用了比较精当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小,但是具体,这些小而精的材料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使人产生“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感觉。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事件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时间通讯中,任务描写也是至关重要的。《老书记的葬礼》对于任务的描写也是恰到好处。为更加全面地展现吴仁宝的性格特征,记者从两方面来描写——吴仁宝身前的表现和他人多他的评价。纵观全文,是为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吴仁宝的简朴克制。从他要求葬礼从简到致富后一直住在老屋中就可以体现其为人低调的性格。“华西村的一位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丧事简朴,不仅因为老书记一贯低调——出门只吃方便面、茶叶蛋——也因为‘他老人家嘱咐仪式从简’,‘应该是考虑到党中央正提倡节俭’。”这一叙述更为直观地体现了吴仁宝质朴的性格。除此之外,身为“天下第一村”的缔造者,吴仁宝还具有以为领导者应有的素质——善于把握中央精神。吴仁宝有些时候“逆潮流而动”,有些时候顺势而为,正是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早1980年代全国“分田到户”的浪潮中坚持集体经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在1992年大屯生产原料,并因此为华西村获得第一桶金。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吴仁宝作为领导人的政治和经济的敏锐性。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老书记的离世,有人哭,也难免有人笑。“大华西村民67岁的李明(化名)在得知消息后,显得如释重负。”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决策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这一细节的描写更加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为全文增加了亮点。
一代人的离世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吴仁宝的逝世对华西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的后代又是否有能力使这个传奇的村庄再创辉煌,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