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06:0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

第一篇:《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

《老书记的葬礼》评析

《南方周末》的《老书记的葬礼》一文“大而全”却又不失“小而美”,题材大、入口小、挖掘深、意向远,具有典型的南周特色。下面我将从结构、内容、语言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一、构思精巧,骨骼清奇

该新闻作品标题为《老书记的葬礼》,一个名词性短语不加修饰、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内容。文章自然地从葬礼仪式进行的时间顺序行文——“8点07分,人们鱼贯而入”;“8时08分,追悼会开始”;“8点半,致答谢词”;“8时35分,追悼会结束”。这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又在内容上把全文划为5部分,分别用了小标题:“子孙辈”、“最后一次把握”、“一个时代的终结”、“身后事”、“继任者的‘容忍度’”。这样的结构横纵结合,既叙述了葬礼仪式的全过程,又回顾了老书记的生前身后事;既囊括了新闻通讯的要素,又不失为一篇讣文精品。

短段落,多分段是该作品的行文特点。娴熟运用新闻跳笔不但给新闻减了肥,显示出清奇的骨骼,而且顺应了读者的接受心理,加强了传播效果。

从微观来说,文章的最后的几个段落有六句总起句,采用了相同的句式,构思精巧、脉络清晰。“吴仁宝正在以一个楷模的方式向他的信仰同道们告别”;“以一种乡土的方式向这座他居住了数十年的旧楼告别”;“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向他的子孙们告别”;“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方式向他付出了一生的理想之地告别”;“以一个管理者的方式向他的下属们告别”;“以一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向歌颂了他几十年的记者和作家们告别”。这6句话分别从六个角度显示了吴仁宝生前卓越的政绩、简朴的生活作风、优秀的管理方式,以及作为一个长辈的慈爱和作为一个中共党员的忠诚,其典型性值得新华社四十余年的追踪报道。

二、选材精准,语言精炼

只有丰富的新闻元素才能突出人物个性和特点。这篇作品找到了丰满而充实、极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材料。正确选择恰当的材料能起到“树”形象“立”主题的作用。吴仁宝将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典范,他一生的经历可以写得很长,但作者只是有选择地挑了几个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镜头进行简笔勾画,巧夺天工的手笔却绘出了丰富的全景。

第一部分写参加葬礼的人。此处宕开一笔,从最早到场的华西村当家人吴协恩开始,理出了一条人物线,把老书记的四子一女、五个家庭的情况,特别是他们在华西村担任的职务交代清楚。吴协恩,吴协恩的儿子孙喜耀、孙媳妇周丽,大儿子吴协东,吴协东的小女儿吴芳、大女儿吴洁、大女婿孙云南,三子吴协平,独女吴凤英、女婿缪洪达,勾勒出了吴仁宝私有家族企业的轮廓。

仔细研究名字,可以发现东、德、平、恩,吴仁宝用四个儿子的名字纪念共和国的伟人们。这也显示了吴仁宝高度的政治觉悟。

人物群像中只对孙媳妇周丽进行了肖像描写:“戴眼镜、扎马尾、皮肤白净”,这点多余的笔墨正显示出其“吴家第三代中的翘楚”的地位。在说到三子吴协平时,用了三个字的不带议论性的评价:“不显眼”。又用了一句话说明了原因:因为他管理下的华西村宾馆使用劣质酱油而被父亲贬去厨房洗碗。这从侧面说明吴仁宝的严于律己,也证明其他4个子女的品行端正。在评述时,作者巧用藏舌头的艺术,引用了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和华西村长期的观察者、复旦大学教授周怡的话。他们一个是处身其中的实践者,一个是置身其外的研究者,两位的评价放在一起显得客观而中肯。

第二部分写追悼会仪式。丧事从简是老书记最后一次为华西村把握中央精神。此处文章开始倒叙,从两个角度回顾老书记的生前事。老书记时而逆潮流而动:1969年,开办了地下小五金厂;1980年代初全国的“分田到户”浪潮中坚持集体经济;时而顺时势而为:1992年正确把握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积累了后来发展各项产业的“第一桶金”,由此确立了华西村“中国第一村”的地位。老书记的时俱进的政治智慧不仅体现在生前的大作为,海体现在对身后事的把握。之所以决定让老四接班是因为老书记判断其善用华西的无形资产。

简单几件事,展现出了老书记独一无二的政治嗅觉。正如江阴市委书记蒋洪亮在悼词中对他的高度评价:敏锐把握时代脉搏,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带头人”。

三、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讣文的关键在于其感染力,超脱的境界是讣文感染力的一个外在表现。死者为大,作者并没有直接在文中臧否功过。吴仁宝将华西村打造成天下第一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典范,伴随他而来的是名和利,与此同时,围绕他的争议声四起。但无论如何现在对吴仁宝进行评价还不是最佳时机,且对的评价涉及到政治立场。“盖棺未必论定”,“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吴仁宝所缔造的华西模式是否在他百年之后依然能够延续发展,这才是对他评价的完整之时。但作者巧妙地避开了争议,全文不着一句自己的主观议论和抒情,春秋笔法值得称道。

老书记的下葬意味着“吴仁宝时代”的终结,然而他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老书记的葬礼过后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华西村的未来,这就与新书记密切相关。“老书记的离世,有人哭,也难免有人笑。”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从人们的不同表现可以客观折射出对老书记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也是摆在对新书记面前的一大考验,其应对方式显示出下文要交代的新书记的作风。摩擦、争辩和质疑主要是在“大小华西”和交接班等问题上。对于新书记,大家尚不了解,作者就用新书记拒绝某媒体的采访这一具体事例来表现其作风。“有些非主流媒体的报道罔顾华西的事实,父亲当年看了不生气,只是因为‘不值得为没由来的事情生气’。我的容忍度没有那么高。”新书记说。言为心声,仅这一句话的语言描写,新书记的直率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想见其作风,想见华西村的未来发展。

正如前文提到的,该作品对老书记的评价都是用引语间接传达的,民族宫主席台两侧的挽联是这样的:“八五风云爱党爱国爱人民 艰辛创业时代先锋 沉痛悼念吴仁宝”;“一生仁义慈亲慈友慈百姓 奉献无私道德楷模 深切缅怀老书记”。

情感的自然流露凸显讣文的感染力。作者在文字语言上的功底是成熟得到的。文章在描绘老书记的葬礼现场时写道“吴家力求后事从简,但涌来的各路人马似乎已使它足够隆重”。一个转折对比显现老书记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打了几个弯的吊唁队伍充塞了村里的长廊——老书记早年修起这四通八达的长廊,希望村民间串门从此不再担心雨雪——人们要排两个半小时的队才能来到老书记遗体前行礼。”空间上的“打了几个弯”再加时间上的“两个半小时”,从人们在时、空两个维度的表现可见他们对老书记的尊重。而排队的长廊正是老书记早年修建的,在长廊里排队前进吊唁,想必村民的心情是复杂的、感慨的、难以言说的。而这些心理活动都不是通过作者的笔描绘的,而是读者能够联想得到的。高明的藏舌头艺术,点到为止,深意无穷。

老书记的葬礼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全文哀而不伤,也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索。

第二篇:《老书记的葬礼》评析

一场简朴的葬礼

华西村,这个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村庄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能有今天的辉煌与老书记吴仁宝敏锐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洞察力是分不开的,如今,这位老书记的逝世又将对华西村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华西村仍否有能力始终保持“天下第一”的传奇呢?通过《老书记的葬礼》这篇通讯,读者似乎能有所启发。

《南方周末》的《老书记的葬礼》是一片典型的事件通讯,它通过记叙吴仁宝葬礼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吴仁宝及新一届华西村领导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吴仁宝成功缔造了一个‘理想国’。这里‘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通讯的一开始,记者就运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吴仁宝一生的成就,使人对这位已逝的领导产生由衷的敬意。接下来,记者通过“子孙辈”、“最后一次把握”、“一个时代的终结”、“身后事”、“继任者的‘容忍度’”这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记叙。

这篇通讯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其结构的编排。在结构上,大致采用的是纵式。按时间递进式结构来叙述,8点,追悼会即将开始;8点07分亲属入场;8点08分,追悼会开始;8点半,吴协恩致答谢词;8点35分,追悼会结束,结构清晰,条理清楚。虽然这篇通讯整体上是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来描写,但是在记叙过程中记者又采用插叙的手法,穿插了一系列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如记者对吴仁宝后代的描写:“吴仁宝的家庭成员担任了华西村党委将近一半的书记、副书记职位。”记者不仅详细叙述了每一个子孙的性格、任职情况,甚至还涉及吴协恩过继、婚姻等十分私密的家庭问题。另外在文中还提及吴仁宝将权力交给吴协恩的原因,按吴协平的话说就是“他善于运用无形资产”,这一细节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吴仁宝的人物性格,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些穿插在通讯中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吴仁宝及其家庭,这样一个伟大传奇的缔造者他不仅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领导者,也是一个拥有普通家庭,拥有家庭矛盾的普通人,这在无形之中使读者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这篇通讯另一大特点就是选材精当。材料是文章的骨骼和血肉,好的材料可以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主题更加鲜明,为文章注入活力。“平时仅容纳数百坐席的礼堂里,千余人排列如兵团”,“主席台两侧排开的花圈上,都是各界重量级的名字”,这些材料都体现了追悼会现场的情况也体现了吴仁宝受人敬重。另外,为扩展内容的广度,记者又选取了另外一些材料,如华西村如何积累第一桶金,如何确立“中国第一村”的地位等等,一些专家学者杜华西村及吴仁宝的分析也在这篇通讯中有所涉及。总而言之,记者在采写这篇通讯时运用了比较精当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小,但是具体,这些小而精的材料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使人产生“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感觉。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事件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时间通讯中,任务描写也是至关重要的。《老书记的葬礼》对于任务的描写也是恰到好处。为更加全面地展现吴仁宝的性格特征,记者从两方面来描写——吴仁宝身前的表现和他人多他的评价。纵观全文,是为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吴仁宝的简朴克制。从他要求葬礼从简到致富后一直住在老屋中就可以体现其为人低调的性格。“华西村的一位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丧事简朴,不仅因为老书记一贯低调——出门只吃方便面、茶叶蛋——也因为‘他老人家嘱咐仪式从简’,‘应该是考虑到党中央正提倡节俭’。”这一叙述更为直观地体现了吴仁宝质朴的性格。除此之外,身为“天下第一村”的缔造者,吴仁宝还具有以为领导者应有的素质——善于把握中央精神。吴仁宝有些时候“逆潮流而动”,有些时候顺势而为,正是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早1980年代全国“分田到户”的浪潮中坚持集体经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在1992年大屯生产原料,并因此为华西村获得第一桶金。这些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吴仁宝作为领导人的政治和经济的敏锐性。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老书记的离世,有人哭,也难免有人笑。“大华西村民67岁的李明(化名)在得知消息后,显得如释重负。”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决策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这一细节的描写更加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为全文增加了亮点。

一代人的离世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吴仁宝的逝世对华西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的后代又是否有能力使这个传奇的村庄再创辉煌,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第三篇: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经典新闻作品分析

1.消息:字数限制在1200字以内。

2.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时评、述评、短评等,字数限制在2000字以内。

3字以内。

1.2.3.4..通讯:包括新闻特写、新闻综述、新闻调查等,字数限制在3000.消息:时长4分钟内的新闻报道。.评论:包括以评论为主的述评性节目,时长15分钟内。.新闻专题:时长30分钟内。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深度报道、分析性新闻、思辨性新闻。报道角度选择好。新闻背景强。

5.提法准确、写作精细、制作精良。

一、消息的特征及其分类

消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新闻体裁,用最简要的文字及时有效地传播新闻事实。

体裁特征:具有消息头,即发布单位、地点和时间的说明,包括电头、本报讯、本台消息等

共识:一般动态消息、非事件消息、新闻素描、新闻述评等

动态消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篇幅短小,最主要的消息种类。

非事件性消息:包括综合消息、典型报道等。

前者围绕某一主题对新闻事实的综合处理。思想性、指导性强,时效性不如动态消息;

后者是对某些方面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进行报道,达到传播经验、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目的。

新闻素描:利用现场的新闻事实说话,主要手法是现场观察,注重描写和细节的呈现来反映活动中的新闻事件。

新闻述评: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文体,介于评论和消息之间。特点是以事实为由头,对事实展开论述,有较强的时评味道。

二、消息分析的角度

1、真实性分析

评价一篇新闻报道,内容是否真实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

2、新闻价值分析

迅速而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政治意义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及时判断某一事实是否新鲜,是否会对全局产生积极的影响

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的重要性大小

善于从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采访写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3、主题分析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主题是否符合新闻事实,事实是否构成记者所定主题的依据。

主题是否具有社会意义、针对性

主题是否鲜明、深刻、集中

4、报道角度

新闻角度(视角):新闻记者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如何评析:

是否揭示事物本质或能说明问题,思想性的体现

是否对某一方面工作具有影响或指导意义

是否适合受众心理

5、表达方法分析

(1)叙述是消息写作使用的主要表达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2)描写——着眼于“样子”;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分为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是新闻素描、现场目击这类消息体裁的主要使用手法。

(3)说明: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有关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和解释,便于读者理解新闻内容。一般穿插在报道过程中。

(4)对比:把相反或相对的新闻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或相映衬,明确是非,表达主题思想。运用时应该恰当、鲜明、典型、有力。

(5)设置悬念:做扣子、关子。在新闻作品中,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戏剧性,作者为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在作品中能够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兴趣,然后再解释、解除悬念。悬念要与事实相关,做到简而精。

6、语言分析

新闻语言是表达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新闻报道要锤炼语言,准确地阐述事实,体现较高的美学价值。

准确贴切:

简洁明快:

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7、结构分析

(1)内部结构(内容与主题的谋篇布局)

金字塔式:先主后次

编年体式:完整地将新闻事实以故事性的方式表达出来。适用于报道复杂、线索单一的事件

散文式:写法自由、行文富于变化、文采

悬念式:层层递进吸引受众

是否简要清晰,易于受众理解:

灵活多样能够,富有创新性。

(2)外部结构分析

导语

精练的语言反映最新鲜、最具本质的、最有意义或价值的内容,突出精华 能驾驭全文、提纲挈领

能使最广泛的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愿望

主体——导语的解释者:

对导语中最主要的事实注释、补充,解释为什么、怎么样;补充导语未提及的事实;避免将主体写成导语的重复;层次分明、主干突出、内容裁减得当。

背景 发挥对比烘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结尾:一般无刻意的结尾,不强加,通盘考虑;总结式、评论式、对比式、展望式、抒情式

消息作品一、一般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最新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进行及时报道

1、要善于选择新闻背景材料与报道角度

2、主题集中,一事一报。

3、开门见山,忌写套话。

4、客观叙事,舍弃细节。

5、注意变动,致力追踪。

6、题材广阔,应用广泛。

二、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情况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写作要求:

1、占有材料,明确主旨。

2、合理剪材,发掘本质。

3、点面结合,事实说话。

4、注重根据,交代来源。

5、客观叙事,注重分析。

三、短新闻

简讯:用最经济的文笔,通常以一二百字,甚至一两句话、数十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迅速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有社会意义的事件。

快讯:用最快的速度、简洁的一两句话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或特别重要的新闻中最重要内容。快讯一般用于特别重大的新闻。

基本特点是:

1、结构简单

2、叙事简明。

3、一般一事一报,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部分事实,不旁生枝蔓;

4、要求简而不陋,文字虽短而意思明确

5、叙述尽可能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五、新闻述评

1、定义: 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夹叙夹议的文体,介于评论和消息之间。特点是以事实为由头,对事实展开论述,以分析事实或评价事实为目的,因此有较强的时评味道。

2、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它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表一些必要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借以揭示新闻的本质,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本身的意义。

六、精确新闻

1、定义:也称精确新闻报道、精确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以及查证事实,以报道新闻(meyer,1973)。

目前新闻界最经常使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民意调查。(罗文辉,1987)在大陆,也有人认为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报道。(姜秀珍,1998)

2、特点:

以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更显客观、公正,更具说服力

时效性差,不适合突发性事件,比较适合社会问题的报道;

缺乏人情味,不生动,不容易吸引受众;

需要一定文化水平,需要动脑筋,读者面较窄;

不能确保数据一定真实地反映了现实。

3、精确新闻的公布原则

第六章 评论分析的基本视角

一、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

1、定义: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范畴。

2、特征:

新闻性: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论说文的根本特征。

论理性:

公众性/群众性

3、分类

分类标准/类 别

体裁规格

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专栏评论、述评

论证方式

立论性 驳论性

评论主体

代表编辑部,代表读者

评论对象

政治评论、经济评论、体育评论、文娱评论

是否署名

署名评论 不署名评论

二、分析视角

1论述范围。

(一)选题分析、选题: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评论的对象和、怎样评析:(1)是否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2)是否具有思想性

(二)立论分析、定义:形成或提出结论或观点。、怎样评析

1)立论必须遵循准确性原则

2)立论必须有新意

3)立论要有预见性

(三)要素分析

1、论点分析

(1)论点的提出必须尊重客观、直面现实,不能把荒谬、悖理、歪曲事实的东西作为论点。要准确使用概念和判断。

(2)论点要有新意

(3)论点要鲜明全面

2、论据分析——论据要真实、准确;典型充分;与论点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

3、论证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基本原则:论证要准确地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评论具有逻辑性。

(四)结构分析/形式分析——言之有序

评论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

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文章评论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关系、发展变化规律,围绕中心论点组织材料;

2、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按照受众的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结构。

(五)文风分析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语)

1、评论语言的通俗首先表现在质朴自然上。

“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看用的恰当与否。连用几个伟大,并不足以使文章伟大。一个很俗的字,正如一个很雅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就起好的作用。”

2、恰当地运用修辞

3、语言充满真情实感

第七章 主要评论类型的分析

一、社论

1、定义:代表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言论。社论具有制度性,在制度上代表媒体。

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原则认识。

这些文字是我自己写的,但却未必无折扣地表达出我的意思。因为文字既要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地方又是在国难前线的天津,写文章时便不得不顾虑到地方的环境和刊物的地位,尤其是报上的“社评”,文章既由报馆负责,写文章的人便需忘掉了自己。(《大公报》主笔王芸生)

选题 风格 周期、发表频率

机关报 重大、政论本位 政论色彩,庄重、规整、平衡、稳定 长、低

市场化报纸 范围广,新闻本位 时评色彩,个性化 短、高

2、社论评析的视角:

选题恰当,选题范围逐渐扩大,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扩大到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着眼于实际

说理透彻:抓住事物的矛盾和关键环节,以理服人。

文风平易近人,短而精萃,质朴感人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

本报评论员一般认为是中型评论,重要性仅次于社论。与社论只是规格上的区别,没有原则性区别。

评论员文章分为署名和不署名

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而来,主要是加重作者的身份。篇幅较长,也被称作“超重型评论员文章”(3、4千字)

三、专栏评论

发表在各种评论专栏里,个人署名的评论。这类评论选题广泛,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个人见闻,都可以议论;形式活泼,长短自由,个人风格明显。

四、短评

短小精悍的评论,有署名和不署名之分。不署名代表编辑部集体意见,一般配合新闻报道发表,针对性、思想性和时效性强;署名短评一般代表个人意见。总体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论题单一,篇幅短小,分析扼要。目前,由于专栏评论的兴起,一般纳入各种专栏评论,单独发表的不多见。

五、编者按

编者按是一种最轻便、最简短的评论形式,一般只有一两百字。大体分为两类:

评论性——提炼文章的思想,或加以发挥

说明性——介绍背景、意图。

特点:依附性,不是独立的文体;精炼——直接发表意见,不论证;灵活简便,及时。代表编辑部表态,多用于慎重场合,必要处,不可滥用。

编后:一般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报道的基本态度,借题发挥,因事议论,深化主题。

第八章 深度报道分析

一、深度报道的基本知识

新时期中国深度报道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电视深度报道兴起。

1、定义:

(1)西方视野的深度报道本(indepth reporting)“三层报道”概念

使昨天的新闻背景与今天的事件发生关系,以获得明天的意义。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2)《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2、特点:

(1)题材的重要性。(2)背景的广阔性。

(3)材料的详尽性。(4)内涵的深刻性。

(5)体裁的综合性。

3、分类:

(1)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与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独立文体: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组合文体:

整合报道

系列报道

(2)全国好新闻评委会/中国新闻奖报道分法:

◆系列性报道

◆组合性报道

◆连续性报道

(3)在内容的结构组织形式上,可以分:分析性报道、综合性报道、跟踪性报道、说理性报道和探索性报道5个种类。

◆分析性报道

◆综合性报道

◆追踪性报道

◆说理性报道/研究性报道

◆探索性报道

二、分析视角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二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

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

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

第九章 经济新闻分析

一、经济新闻概述(economic journalism)

1、定义

◆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

◆ 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

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

2、特点

◆内容专业性强:它涉及到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专业知识

◆报道范围广,全球化

◆服务性和实用性

◆前瞻性

3、问题

肤浅

刻板

笼统

二、写作要求与分析视角

1、抓核心事实,开门见山

2、通俗易懂,拒绝晦涩

3、数据处理巧妙合理

“省略尾数法”(数据的具体信息不是很重要)

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

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把意思表达清楚。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有说服力。

4、选题视角:“当下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是经济新闻”

5、注意挖掘事件之间以及事件所涉及因素之间的关系

态度

资料

预测方法

6、通过报道人来反映经济问题,以人带事

7、让枯燥的新闻幽默起来

第十二章 西方新闻作品分析

一、消息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解释性报道: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性报道。

◆揭示原因为主要内容

◆用背景性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

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主编莱斯特 马克尔: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论。而发议论是一种受观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解释是新闻的组成部分,而发议论则几乎应该严格地限于社论文章。

2、调查性报道:专门的揭露性报道,也称揭丑式报道。

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

新闻性: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而且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科学性:依靠客观、准确、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3、预测性报道:依据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新闻事件、某一重要问题或重要领域的发展前景所进行的分析性报道。前瞻性和预见性是主要特征

◆内容上

◆表达方式上

◆报道结果上

4、服务性报道:为社会公共事务或人们工作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非商务活动问题无偿提供信息的新闻。也称实用性报道,对消费者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

◆实用性 :研究读者的具体需要,排忧解难

◆新闻性:广义上包括专栏中的服务性文章

◆读者立场

二、特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按新闻价值标准分

(1)新闻性特写

(2)趣味性特写

(3)实用性特写/服务性特写

2、按内容分

人物特写

风貌特写

事件特写

3、特写与通讯

◆选题

◆结构

◆写作风格

◆表达手法

三、西方新闻作品的分析角度

1、报道题材

2、报道角度

3、钻石式报道结构:从个人的经历、具体的事件出发,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写完再回到个人、具体的事件上。有时也以总结、悬念的方式收结。

4、表现手法

第四篇:优秀新闻作品分析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

这是一篇参观记,是巴金访问波兰参观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的所见所闻和现场感受的忠实记录。在文中,作者以大量事实对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时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有意地揭露和强烈地控诉,对无数死难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站在禁锢人类的立场上,发出了提倡正义、爱好和平的呼声。本文的魅力来自于叙述的真实性,作者按照参观路线一一叙述了那些触目惊心的陈列室,这里有毒气室、焚尸炉、女人实验室、死屋和地牢,通过具体真切的场景展示显出法西斯暴行铁证如山,同时作者还不断穿插引用了解说员介绍、照片说明以及大量确凿的统计数字,这些也增强了文章不可辨驳的谴责力量。文中有时还有细节的描绘,例如,对集中营中展览的人的头发、眼镜、头发、梳子、假肢、衣服一一作了细致入微的介绍,更显出事实本身的说服力。当然,作为参观记,并不只是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本文颇有抒情意味,处处表现出作者胸怀的博大,感情的丰富,作者在行文中时时点染自己与其他参观者的纪实反映,插入由此及彼的联想,展现内心的情绪波动,时而恐怖沉重,时而愤怒激愤,使读者在了解事实的同时,进一步受到教育,受到感染。总之,这是一篇谴责法西斯专制主义的战斗檄文,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历史的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是对中国现代史上的疯狂年代——十年浩劫的最终总结。在这篇政论性通讯中,作者用那支犀利的笔,对这十年噩梦般的日子作了深刻剖析。

一、这篇通讯首先给人以事实确凿、逻辑严密的印象,十年**是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涉及到亿万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空前浩劫。在对这次浩劫元凶的历史审判中,作者面对的是几百万字审判材料,可以罗列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名下的罪状,确实是“罄南山之竹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像汪洋大海一般的事实面前,作者没有被其淹没,而是把笔变成解剖刀,从四个方面揭露和分析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怎样篡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又怎样把中国人民推向黑暗的深渊。现代造神运动,大兴冤狱、迫害干部群众,摧残知识分子、毁灭文化,破坏民主和法制,搞乱全社会,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它不仅仅在读者面前摊开了十年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画卷,将人们带回到那不堪回首的岁月,也不仅仅揭露了这伙历史罪人一个个罪恶的脚印,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人们对大量的社会现象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按照历史自身的逻辑来描述这十年的历史。它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对伤痕的回忆,而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面对历史的理性的反思,使人们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在这里,通讯显示出一种不可抵御的逻辑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对林彪、江青反革命元凶的审判,对于每个公民也是正义的一刻。

二、其次,作者多次地运用史料,旁征博引,并成功地运用对比、比喻等文学笔法,深化了主题,增强了通讯的说服力。例如:作者用古代荒淫无道的殷纣王的残暴对比“女皇”江青挑动民众互相残杀的暴行,用宋代大奸臣秦桧以“莫须有”之罪陷害抗金名将岳飞的史实对比林彪、江青一伙陷害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罪行,用明代大兴冤狱的东厂和锦衣卫的史实对比林彪、张春桥为密谋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建立的特务组织。通讯中的比喻也用得贴切、巧妙,如被审的十名主犯像《西游记》里饱含毒汁的蜘蛛精一样,用颠倒黑白和无中生有的蛛丝,在中国大地上织成了一幅大诬陷和大谋杀的罗网;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摧残文化,好比一个石碾子,在中国的科学文化园地上滚过来,滚过去,撞毁树木,摧毁花草,把泥土压硬压实,使任何种子都无法萌芽生长。恰当的旁征博引和巧妙的文字手法,加深了读者的···,使文章····生动。

第五篇: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第一部分 中国消息

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1)新闻素描。

(2)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3)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2、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1)人物新闻。

(2)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3、中原我军占领南阳(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2)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3)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4、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2)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3)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4)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5、上海严寒(1)短消息。(2)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6、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1)新闻述评.(2)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7、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1)人物新闻。

(2)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8、从邮局看变化(1)消息.(2)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3)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9、经济学家赶集(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2)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10、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1)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的重大事件。

(2)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11、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钟鸣百又八 2(1)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2)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3)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2、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1)经验性消息。

(2)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3)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13、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1)消息。

(2)写作特点:角度新颖。

14、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1)消息.(2)写作特点:避开常见的冗长、呆板的掉词,运用灵活多样的笔法,对金山同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3)《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其新,主要在于记者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新颖的表现手法,使得这条“白色新闻”,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子。

15、京郊出现“科学热”(1)消息

(2)特点: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

16、滦河水向天津奔来(1)现场新闻.(2)写作特点:写水与写人紧密结合,场面生动,波澜起伏,主体突出,首尾呼应。

17、抢菜记(1)现场新闻.(2)写作特点: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

18、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1)现场新闻

(2)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的迅速及时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写作特点:包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在一起。

19、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1)体育快讯

(2)结构特点:以“零的突破”贯穿全篇。

20、陕北有煤海 反映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煤藏丰富、煤质优良的新闻。

21、好啊!诚实永存(1)人物消息.(2)结构特点:段落短小、节奏感强。

22、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1)现场新闻

(2)特点:同在抗洪大提上的所见所闻,以实情实景、实声,鲜明直观、真实具体地报道抗洪斗争,表现重大主题。

23、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1)经济新闻.(2)写作特点:精选典型数字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并贯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24、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1)国际新闻

(2)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3)《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特色。全文分为7段,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交代有关北京材料,说明情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两位高级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次之前双方谈判的会谈要点。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设。

第二部分 中国通讯

1、别了,“不列颠尼亚”(1)消息.(2)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2、华美窗帷的后面

(1)风貌通讯(邹韬奋).(2)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3)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4)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3、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1)通讯(范长江)。

(2)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3)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4、桌上的表

(1)通讯(张明)。

(2)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3)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5、访“葡萄常 ”

(1)人物专访(邓拓)。

(2)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3)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4)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6、春夜

(1)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2)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3)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7、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1)事件通讯。

(2)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 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8、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1)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2)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3)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9、“一厘钱”精神(1)工作通讯。

(2)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10、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人物通讯(穆青)。

(2)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3)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11、水城威尼斯(1)国际风貌通讯。

(2)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3)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12、写在绢帕上的诗

(1)人物专访。

(2)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3)结构特点:以文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13、并非鱼草之争

(1)工作通讯。

(2)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3)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14、夜宿车马店

(1)通讯。

(2)宏观着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

(3)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15、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1)通讯。

(2)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16、小城风光更迷人(1)通讯。

(2)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

17、“飞天”凌空(1)人物特写。

(2)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

18、“妈妈教我放鸭子”

(1)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

(2)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

(3)《“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19、访厕所

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20、核弹元勋的“三子”

(1)人物通讯。

(2)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21、相思正是吐黄时

(1)通讯.(2)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 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

(3)《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22、华阳礁上补给忙(1)现场短新闻。

(2)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23、醒来,铜陵!

(1)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

(2)《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24、菜价追踪(1)经济报道。

(2)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25、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1)人物通讯。

(2)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3)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26、师魂

(1)人物通讯。

(2)特点: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语言朴实无华、描述自然。

第三部分 外国新闻作品

1、日本签字投降

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2、火葬——甘地永存(1)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2)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3、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1)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 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2)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3)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4)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4、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1)法新社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2)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5、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1)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2)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6、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1)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2)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7、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8、记鲁迅(1)人物特写。

(2)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9、彭德怀印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0、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1)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2)前苏联著名记者 爱抡堡.(3)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11、水面下的桥梁

(1)通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

(2)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12、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1)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美国 米尔顿·布莱克尔。

(2)写作特点:虽然场面大、事例多,但行文简洁有序、内容集中、鲜明。

13、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1)奥斯威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写下了这篇报道。此文揭露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美国

A·M·罗森塔尔。

(2)特点: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情、景事融为一体,双线交织,气氛沉重。

14、英迪拉·甘地

(1)政治人物专访,意大利法拉奇(被称为“政治访问之母”)(2)采访风格:言辞泼辣、提问尖锐、不卑不亢。

15、“老报童”罗伊去世了(1)人物特写,美国 尼尔·夏恩

(2)写作特点: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16、世界最佳急诊室

(1)特写,美国 乔恩·富兰克林阿伦·多尔夫.(2)写作特点:结构新颖,采用双线式布局方法:一条线描述这个急诊室的一次抢救活动的工作过程;一条线介绍这个“猛烈创伤中心”的现实情况和背景材料。两条线交叉并进,互为补充。

下载《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书记的葬礼》新闻作品分析(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通讯等) 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 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推荐五篇)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

    自考复习专题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中外新闻作品分析-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内容仅供参考问答题部分1.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

    新闻作品研讨会发言稿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能够参加王老师的新闻研讨会,我感到万分荣幸。我是一个刚刚步入新闻宣传工作行列的新手,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非常简单和片面,甚至还停留在朦胧和茫茫然之......

    新闻评论作品3

    不要配合恐怖分子传播仇恨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3月03日 01 版) 无法理解,怎么能忍心对那么多无辜的平民下手;无法理解,罪恶的刀怎么忍心砍向老人和孩子;无法理解,怎样......

    优秀新闻作品选读

    优秀新闻作品选读 扬州大学武新宏 主要内容 一、报纸新闻作品类型 二、广播新闻作品类型 三、电视新闻作品类型 四、网络新闻作品类型 一、报纸新闻作品类型 消息、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