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

时间:2019-05-12 06:3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

第一篇: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

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课堂互动,实质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的交互主体性,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往进行下去的前提;从动态角度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交换着思想、情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互动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当前,课堂互动理念已深入人心,广为实践。但无可否认,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师生间群体互动较多,师生间个体互动较少;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较多,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互动内容上,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互动深度上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等等。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许多,教学质量却不见有太多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提高课题教学效益。

一、恰当把握时机,增进互动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随意互动就能够提高课堂质量的,也不是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互动就什么时候互动,就能够有效果的。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师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动”要恰当。一般说来,应把握这样三个时机:

1.“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1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而非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如,在《月光曲》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区分事实和联想,认识联想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将重点确立在包含联想的8、9两节,首先组织同学赛读、师生赛背;在此基础上,先分析第8节中联系与写实,认识联想的判断形式,再让学生找出第9节中哪些是联想部分,比较删去联想部分的效果;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包含联想内容的一段文章,展开添加联想文字的扩写小训练,并当堂相互评点。如此围绕课文教学重点展开互动,既做到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迁移,也实现了阅读理解向写作训练的迁移。

2.“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①师生互动应“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地有效性地互动,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如,李镇西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在指导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和同学聊在14岁时有没有想过爱情,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怎么回答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假设问了会怎样等问题,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勾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热烈地品味、交流、争论有关想法。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提高了课堂效益。

3.“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

在师生合作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环境下,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如,某教师在进行《黔之驴》公开课教学中,有位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黔之驴”而不叫“黔之虎”?这个问题教师也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常识解答,有的说是因为黔地没有驴,有的说是因为驴太蠢了等等,始终没有说服力。教师自己也没有想出满意的答案;于是灵机一动,说道:“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大家思考,我们不妨先把这一问题放在一边,等到分析全文后再来找满意的答案,如何?”然后继续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在教学中,继续思考,忽然想到了文章的主旨是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强的人,想到作者的政治遭遇,想到柳宗元在《三戒》序中说“出技以怒强,染卒迨于祸”这样的话,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解释比较好。于是在后面让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目的时又抛出这一问题,并适当地介绍了作者的遭际和《三戒》序中有关的话,结果学生回答说:“用驴子象征外强中干、愚蠢的人比用虎来象征更贴切,以‘黔之驴’作题目更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实文章的主旨。”此处师生互动双方均互有需求,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互动,事实上师生双方也做到这一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凸现学生主体,强化互动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现,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②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我们要改变观念,确立学生的疑问意识。在传统的观念中,好老师的责任就是释疑解惑,学生没有了疑问,我们就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一位好老师。其实不然。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有疑──无疑──更大的疑,这才便于激活学生探索欲望,创造追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要确立学生疑问高于教师提问,学生质疑先于教师质疑的观念。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问学生答,总是教师讲后学生问,或者是学生问后教师又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再次,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提问,不因学生提问的水准低或不符合自己的思路就批评学生。要对学生的提问作正面的回应。最后还应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这样,在民主质疑中互动,互动的质量就能够得到全面保证。

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③这一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事实上,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

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

必须努力创设“辨析”中对话的探索氛围,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鼓励合作探索。因为“辨析”中生生对话,使学生更多了解一些领略他人精神世界的机会。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想象是多么匠心独运,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灵活鲜动。虽然有时在辨析中未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如在《壁虎》中于老师首先抛出“题目可否再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反复思考,在学生出现三种意见后,于老师仍抓住题目作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概括各段内容后,再加以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加好,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改为“壁虎捉虫”好。而于老师自己认为不改好,但他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当然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意见”──他说。这样民主质疑中互动,既让学生始终保留着互动热情,又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善教乐学,激活互动

课堂互动要求双向主动,即做到善教与乐学,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互动,而且在精神上实现互动。

1.教师要掌握善教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选准切入点。这是互动教学的前提,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二是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师生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激发兴奋点。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注重启发与诱导,唤

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四是培植发散点。这是互动教学的目的。创新就是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加以发散,勇于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可从过去、现在、未来,已知、未知,动态、静态,顺向、逆向等方方面面展开发散,使学生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标新立异,开拓创造,以培养学生发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

2.引导学生乐学

乐学是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发挥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不墨守成规,而应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新知,主动地追求进步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智慧。(2)富于批判性。它是互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3)展现创造性。要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造”。

第二篇: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做相机诱导、及时处理吗,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它应当是一种“软设计”。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让其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为主。

鉴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的认识,“软设计”在课堂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从当前课堂的主要弊端着眼,应当大力克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

其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如果教学设计完全是刚性机制,教学活动必然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上课就成了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

其三,课堂教学还极富创造机制。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师生双向合作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预测”,如何付诸实践,还得根据学情来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软设计”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语文课堂教学“软设计”的内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对照图式: 当然,以“软设计”为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我在执教《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就能说明这一些:出示课题“观潮”之后,教师先问学生,“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看’的意思。”教师穿针引线,再问:“课文中还有一个‘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了。”“那你能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编个课文标题吗?”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有人提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抓住“奇”字,要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纳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潮去景奇”(第6小节),并且再深入一步要学生深思“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认为有关系,钱塘江“奇”的原因与这里(海宁县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不难归结出:“潮前境奇”。而且,教师单刀直入,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如果说,这一步是以教师的组织引导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的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象,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探究。这一部分无疑应当是以“软设计”为主,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去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最后,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课文按顺序先写‘潮前境奇’,再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现在,请你再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课堂教学就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去强迫学生顺着老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发现,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些作课堂交流,为浓度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步步扣‘奇’,不离中心。而通过课堂交流各展所长,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样的“软设计”,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整,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升钢琴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升钢琴课堂教学质量

木阿太·阿里木江

(新疆喀什艺术学校, 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844000)(北方音乐投稿邮箱:1216320264@qq.com)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学有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要想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差异,为学生积极营造善于发挥、善于创造的空间,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本文从目前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提升钢琴课堂的教学质量问题。【关键词】钢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钢琴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向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多种有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目前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班级内部学生钢琴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主修钢琴专业,有较强的演奏技巧、扎实的理论功底,学习积极性较强;部分学生虽谈不上专业,但也具备一定的钢琴知识;部分学生可以说是零基础教学。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所以说,教师很难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钢琴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钢琴教学设备以及钢琴师资比较匮乏,在音乐教室中开展“集体授课”的音乐教学模式比较受欢迎,能进一步降低一对一的教学成本。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限制了钢琴教学的课时以及功能,教师无法更好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只能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点评。另外,在钢琴集体课中,普遍采用数码钢琴的方式开展教学,这种钢琴的键盘力度轻、缺乏声音的层次性,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机械的指法练习进行演奏,不想触键,长此以往,学生演奏水平很难提升。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冲突

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以及集体加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大部分学校钢琴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师生双方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全面分析、观察学生的演奏水平,分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及真实的钢琴演奏水平。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存在教学内容的主观性以及教学形式客观性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钢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钢琴课堂教学质量

(一)全面提高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更好的提高钢琴课堂教学质量,需要充分调动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多种有效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融入钢琴课堂教学中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钢琴学习的快乐。

与此同时,还应该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落实到底。结合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钢琴基础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说,针对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强化钢琴学习中的逻辑性指导;对于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加强新奇、风度、生动事物的关注,“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长与进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准确视奏。教师专业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教学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拿到新的钢琴演奏曲目时,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教师专业、准确的视奏。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钢琴演奏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加强乐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专业型。

其次,自弹自唱。这种教学方式,是钢琴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标准比较高,一方面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一方面还需要良好的乐理知识、演唱水平,多方面综合素质有机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自弹自唱效果。教师线束的弹奏,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强化音乐欣赏教学。在钢琴教学中,会涉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艺术风格与音乐欣赏。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新曲目时,将作曲的背景以及作家的创作经历、特点等教给学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加强钢琴教学方式的创新

有效的钢琴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创新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灵感、思维的启发,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合作的进行钢琴之时学习。比如说,将乐曲内容改编成为动听小故事,并通过形体动作让学生们感受正确的律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弹唱或唱歌,更好的带动、感染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钢琴教学分为。欣赏法也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教学方式,指的是在学习新曲目时,需要充分了解作曲家的背景、作品创作的地点与时间。并有机整合乐章故事、情节、资料让学生感受乐曲的生命力。新形势下,还需要积极开展预习法教学,也就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新曲目,与此同时,教师加以指导与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弹奏、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将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以及谈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教师的钢琴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也为学生学习渠道、学习方式的拓宽提供了良好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登陆中国声乐家学会等重要的网站学习,进一步获得最近的钢琴动态,指导学生加强钢琴交流与讨论。一方面,积极开展钢琴专业讲座,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钢琴类的专业比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对钢琴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钢琴技能。

(五)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传统的教学方式遏制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必须针对教学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推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钢琴演奏成绩。将两者的分值比例设为3:7.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的综合性评价,更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还需要将学生的课堂表面、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综合性的纳入考评体系中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进钢琴教学科学、合理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以及目前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开始入手分析,从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加强钢琴教学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升钢琴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黄颖仪.论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20)

[2].塔季亚娜·扎伊采娃.钢琴家巴拉基列夫的教学原则[J].卞萌,译.钢琴艺术,2003(10)[3].吴金华.论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J].武夷学院学报,2010(3)[4].于雪松.试论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26)[5].江琳.论如何提高高校钢琴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5)[6].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7)

第四篇: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80年代传入我国,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技术,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魅力,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并在新课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特征,教学方法入手让人们了解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概念 特征 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到底是什么,它主要教学什么,有那些用途?有许多的人都无法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对于课堂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到底有多重要。要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它的概念是什么。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过程。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征又有那些呢?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征

(1)强调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教学设计的最根本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理论把事物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例如相对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本课程教学的关系。所以,教学系统作为一种“人为系统”,其本身是分层次的,而且由于参照点不同,系统的构成也是灵活多变的。

(2)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语文教学设计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分析学习者的不同特征为依据;强调学习者内部潜能的挖掘;注重个体差异,着重考虑对个体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平等学习的对话者、启发有方的指导者、率先示范的榜样者、模拟实践的设计者、开放教学的实践者、公平公正的评价者。语文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学习。

(3)以学习理论为基础。

当代语文教学设计依据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把语文教学过程分为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两部分,注重对语文学习事件(学习的内部过程)和语文学习结果的分析,将教师授课视为语文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事件),对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和语文行为技能的改变起支持和推动作用。

(4)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指把教学目的、范围、意图、领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目标或业绩目标,即按照期望学习者身上出现的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结果的方式对教学目标作具体说明,这种说明包含了行为(做什么)、条件(在什么具体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三种成份。当代语文教学设计强调用含义明确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避免使用含义模糊的行为动词,如“学习、了解、体会”等。

(5)提高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程序操作过程。

语文教学设计强调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运用科学原理周密分析语文教学任务,确定学习任务的类型,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相对应,以达标度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强调遵循学习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并且拟定了教学活动的展开程序,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到告知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适当的学习材料和任务、提供学习指导,从而诱发学习行为并提供反馈和作出评估,最终促使记忆与迁移。

(6)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系统教学设计虽然以学习者为焦点但丝毫不意味着教师学素养高低与学习结果无关。恰恰相反,与以往的做法相比较,系统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师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通过系统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够指导帮助教师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7)要求教师对语文教学任务进行周密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要求把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即终点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过渡目标或从属技能、过渡目标本身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过渡目标又以哪些先决条件习得作为支撑。换句话说,教学任务分析是要查明新学习本身以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体现层级关系或组成关系,并以哪些原有的知识技能作为先决条件。

(8)在学习归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教学”原则。

从“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基本观念出发,语文系统教学设计确定了“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条件”新思路,亦即“分类教学”的原则。所谓“不同的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对学习的类型做出归类。当代语文教学设计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将学习任务的类型划分为:

①言语信息(陈述性知识)②智力技能(程序性知识)③认知策略(策略性或情境性知识)④动作技能 ⑤情感态度

⑥社会交往等诸种领域

如果在备课中一旦能够确定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种或几种类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促使学习有效地发生。没有进行合理的学习归类,就会导致教学无的放矢或失之笼统。

(9)要求教学目标与检测项目的对应匹配。

如何保证全部语文教学行为都能够不脱离教学目标呢?系统教学设计认为行为目标与教学结果检测项目之间必须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行为目标至少应有一项检测项目加以落实,必要时常常用几项检测项目(不同类型、不同形式)检查一个行为目标。再加上讲解实例、课内尝试练习和课外练习作业的选择,系统教学设计为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了可靠的监控调节机制。

(10)强调必须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体现为按照时间流程和空间条件制约的教学环节实际展开的程序。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根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学习任务归类,考虑对教学任务所作的周密分析,教师可以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处理,策略、方法、媒体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做出优化决策。

语文教学设计又将学科内容定位为:语言知识性,历史文化知识定位,语言能力性定位,语文意识的定位四种。语言知识性: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文选型的,所以,语文的知识定位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一是,它的所谓知识体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显得不成系统。二是它的所谓知识都包容在每一篇课文之中。三是知识系统庞杂。历史文化知识定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中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文理科都能交互使用的材料就被有意识地用试题的方式加以引导,这样高考题中的文史兼容性考题数量就日渐增多,而且范围广泛。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物理等都成了考查的内容。语言能力性定位: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的目标,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离开学校能独立地阅读和表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得越深,运用得越好,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好,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为此,我们是否应该毫不可惜地把把一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东西去掉,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如:字词的教学,句子教学,语段的教学等。语文意识的定位:语文教学设计要有语文的意识,也就是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积累的意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积累便没有语文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须记忆的内容大体可分三个系列,即言语系列,内容系列,知识系列。二是思考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三是借鉴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机的延伸。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来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运用。

参考文献:

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蔡明、王立英、张聪慧:《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

第五篇: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教学内容选择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教学内容选择

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 蔡亚卿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从学生的角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语文教材教学化的具体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卷和标准答案教,教学内容及进度由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育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执行者和接受者,更是语文课程的创生者和开发者。为此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要考虑“教师应该教什么”?更要思考“学生需要我们教什么”?既要思考“应该怎么教”?更要思考“实际用什么去教最好”.一、课文价值取向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课文从使用性质归属来看,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既是教师教的凭借,也是学生学的凭借。那种彻底颠覆教材的说法值得商榷。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叶圣陶先生有权威的解释,他认为课文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凭借,重要工具”。他又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种种的的书”的“锁钥”;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要想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必须讲求效率,讲究方法,使学生能凭借课文“习教材之一例”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

课文是语文教与学的首要凭借,这本来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说课文和教学的现状都存在着很大问题。

课文本身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材沿袭了选文的传统,知识和能力零乱缺乏系统,可以说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系统构建上患了先天缺乏症。实际上在“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搞不清楚,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十分模糊。

以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课文阅读提示为: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这样的阅读提示实际上作用是有限的。首先告诉了学生课文写什么,讲的是“脱险的经历”,然后告诉学生说“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就上述提示来说要教师和学生关注只是作者写的内容是什么。就此文而言,一般学生一看便知写的内容.阅读提示应该关注的是学生阅读中要注意的是什么?如此就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行为程序;二是要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思维程序和对象。阅读的行为程序就是阅读中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以及如何看,包括速度、方法、注意点等。阅读中的思维程序和对象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和对象,具体分为阅读前我们要注意什么?阅读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阅读后我们要注意什么?显然上述阅读提示没有起到应有的提示作用。

再来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这是教材希望教学后完成的任务。教材设计了三个题目: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二 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级出一期专栏。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问题。先看第一题,教材只是要求“朗读课文”,到底怎样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精读还是略读?“复述故事情节”要求倒是清楚的,“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这属于情感价值要求。再看第二题的两个小题,均属拓展题。第三题选做题是阅读后写作任务。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过于宽乏,模糊.实际上我们的教材普遍存在教学模糊的问题,王荣生教授批评说是“课文名存实亡”。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凭借,现状是“课文名存实亡”,那我们怎么办?面对现实,我们要充分发挥其“锁钥”作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正确把握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要编所有人都认可的教材几乎是不可能的.应面对现行课本,经过处理,进行理想的语文教学.理想的语文教学应当具有语文学科意识。也就是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具体说:

(一)有积累的意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积累便没有语文学习。在阅读过程中,须记忆的内容大体可分三个系列,即言语系列,内容系列,知识系列。言语系列包括字、词,精彩的语句、语段等;内容系列包括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常见典故、精彩细节、著名观点、独特体验、有意义的经历等;知识系列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以及种种表现手法等。(二)有思考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思考有微观、中观、宏观之分。微观指语句而言,如传神的动词的选用,或生动形象,或意味深长;不同句式、语气的选用,或句意悬殊,或情感有别等;中观指语段而言,如一段话要旨的体现、结构的特点、思路的安排等;宏观指全篇而言,如全文的立意布局、作者的感情倾向、文章的风格特色等。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其实都是一种思考。(三))是借鉴的意识,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机的延伸。阅读过程的借鉴,更多的是模仿层面的实践活动。字词的仿用是一种借鉴:或名词动用,或贬词褒用,或大词小用;语句的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整句仿写,或特殊句式仿写,或有关修辞格的仿写;语段仿写是一种借鉴:或总分,或分总;或纵向铺陈、或横向列举;或情景交融,或叙议结合;整篇仿写也是一种借鉴:或一线贯穿,或双线并进;或先抑后扬,或托物言志;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等等。四是创造的意识,创造是语文学习的高境界。阅读过程的创造,更多的是一种联想或想象,一种置换或转换,一种质疑或补充等。总之,要把语文意识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并逐渐增强语文能力。

二是要有“用课文”的意识。也就是要我们以课文为凭借,举一反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的目标,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离开学校能独立地阅读和表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当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得越深,运用得越好,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越好,而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要以课文为凭借,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譬如教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问题,那就要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 ⒈到课题上找,围绕课题寻找疑点。⒉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⒊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来寻找疑点。⒋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⒌就文章矛盾处提问。

又如,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特色语段,这类语段往往在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能给读者阅读、写作方面以较大启发。深入分析这样的语段,对学生领会文章的特色,了解作者风格,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技巧等具有重要意义。《生命 生命》一文中有这样几个段落:

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⑸

我们要教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从文本出发理解作者语言的表述层次,先怎么说,后怎么说。“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在“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中,作者感悟到: “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并且想到“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作者感悟到“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利,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作者感悟到:“决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 “无论未来的命运如何„„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然后还要明白,作者这样说好在什么地方,明白感悟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感悟需要过程,是逐步深入的。选择这样的语段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对文章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凭借课文中得到启迪,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要有拓展课文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时巧妙地运用这些资源,对文本作适当的延伸,通过丰富的资源,还原生活情境,缩短时空距离,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具体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注意:

(一)材料的拓展基于文本,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正如特级教师陈军说的,“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只有立足文本的拓展才是有效的,否则所有的拓展都是玩弄的噱头,没有意义。在这个案例中三处引用资料,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材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残暴,陈涉这位起义领袖意识深处的局限性及司马迁的史学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材料的拓展基于学生,教的目的是学生的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

②的提升,因此,选择和运用资料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注意量的把握,过多会成为材料的堆积,学生应接不暇,无法消化,更不用说内化;另一方面注意度的把握,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理解,越精彩的材料也是一堆废料。当然,材料的运用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领,通过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材料,通过材料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验文本,以此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的目的。案例:

我在教学《陈涉世家》时,当谈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末统治的残暴、无道,不得人心呢?”时适时投影资料: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30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20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平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书·食货志》

当谈到:陈涉树起了反秦的第一面大旗,建立了张楚政权,但陈胜的起义之路走了多远呢?他为什么不能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建功立业,成就一代伟业呢?请结合课文的内容用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说其中的理由,适时投影资料: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臵,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苟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失败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当谈到:《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而陈涉就其出身来看,是一个被雇佣者,并没有世代保有其国;就其起义来说,也无非坚持了六个月,就被叛变的车夫杀死,但作者为什么要把写入世家呢?适时投影资料: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换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

——《太史公自序》 “陈胜虽已死,其所臵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 ——《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是节选自史学巨著《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地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经典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仅仅在文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文本作不痛不痒的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则无疑是对经典的一种糟蹋和亵渎。在这个案例中三处引用资料,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材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残暴,陈涉这位起义领袖意识深处的局限性及司马迁的史学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引用作适当的延伸,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还原历史语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远的时空。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认识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以及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学观,真正的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地上出语文课的精彩,上出语文课的真味,为学生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二 言语是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教学要教什么?是教言语作品的内容还是教言语作品的形式,是着眼于言语的内容还是言语的形式,也就是说教内容还是教言语,即教“说了什么”还是教“怎么说”。语文教学的这个问题可以说从古到今都有论争,古人强调“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就把内容放在第一位。建国后,语文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把思想政治内容放在第一位,文革中则走向了极致,直接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革后拨乱反正人们又走向了另一极端,纠缠于僵化的、割裂的、游戏式的言语形式训练(但这并非是真正的言语形式)。新课程改革展开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讨论,其实质仍脱不了内容和形式的范畴。

语文的内容和形式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阅读教学要要循文解意,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深入体验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因意悟文,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文形式的理解。而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则要学习利用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

言语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归宿。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既然语文教学要围绕“落实言语”,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言语形式上做文章,应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过程中体会、理解言语的表现力,在学习中提升自己言语的表现力。具体地说也就是要在“听、读”的吸收过程中学会体会和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言语作品,在“说、写”的言语输出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言语表现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阅读上有相应的表述:“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在听、读上要关注言语的使用的具体性、独特性、个体性,同时,在写和说中也要关注言语的具体、独特和个性。

(一)、言语具体运用:得体性。

得体就是在言语的运用中注意话语的适宜,切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性的说明文,作者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介绍中的就十分注意语言运用的具体可接受性。“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这是明 清两代的皇宮,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这样娓娓说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因为要使读者通过阅读对故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文化层次读者。作者这样介绍道:“从天安门往里走,沿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門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橫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在門的两侧。”我们阅读后就会感到,一是方位感特别强,二是语言十分通俗。

得体性还体现在特殊的语言场景中语言的运用,比如七年级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文,“我”站在悬崖上下不来,“父亲”前去不是惊恐地得喊“快下来”,而是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语言的得体,“快下来”只会增加孩子的惊恐感,导致悲剧的发生,而这样说孩子就会镇定得多。我们教师就要让学生去体会,联系生活去思考,这样无疑会使学生体会语言使用精妙,也会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取生活的经验。

又如七年级(下)《珍珠鸟》一文,“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其中作者“挨近”一词的选用,就充分体现了小鸟从害怕到信任这么一个心理过程。如果用 “靠近”就无法体现这一过程,可见作者用词高超。

在我们的言语表述中不注意得体性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我们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述的得体。如有位学生在写芦苇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他写道:“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芦苇遍及各地”,这里显然作者不顾对象特点,只顾自己表达需要,难道不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就不长吗?

所以在阅读中注意作品的言语运用的得体性,在写作中注意写作的对象,注意自身的身份,注意说话表达的适宜得体十分重要,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的学生言语的得体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言语运用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言语的敏锐度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言语运用的精妙:独特性。

语言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言语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练、生动和性格化。在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作家言语运用的独特性和作品中人物言语的独特性。

关于言语运用的独特性,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我们往往关注的只是文

本的内容,而忽略文本的言语独特的表现力,尤其是一些作者刻意而为的言语的表述。这在我们语文教材所选取的经典作品中出现尤为普遍。

如教材九年级(下)《孔乙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进而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存在作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言语表达的作用就在于: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同时也表现了社会的冷漠,深化小说的主题。又如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句子呢?是不是表达错误?经过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持生存,加上 “我”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这一悲剧的一种无奈和愤慨。

又如八年级下《春酒》,作者回忆自己小时侯“偷”吃春酒有趣情景: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里的动词“伸” “舔” “靠” “点”显然是作者经过精心推敲后才选用的。

作品中人物语言的独特性,这是作品人物灵魂的外显,经典作家都是十分注意作品的人物言语描写的。如九年级(上)《故乡》里“豆腐西施”杨二嫂对话描写就充分体现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如此刻画充分体现了杨二嫂尖酸刻薄的个性。

关注的目的在于积累,通过积累丰富自己言语储存,并不断地改善修正提高自己语言的敏感度,使自己的言语运用更准确、精密、丰富、生动,在运用中使自己言语的表现力更强。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是能有所创造的。这主要是需要我们教师的积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说话训练和写作中出现富有表现力的佳句妙词,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有一位学生写自己已经过世的奶奶,他回忆说:“她有时会长时间地看着我,好像要把我永远地留在她的记忆中。”“奶奶最喜欢听的是别人说我聪明,而实际上我不管怎样在她的心目中总是最好的。”应当说凡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积淀,而从心底而发,则言语的表现就特别精彩,表现力也就特别强,也许学生是无意而为,我们应该呵护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萌芽,直至长成大树。

(三)、言语的生命存在:个性化。

言语一旦输出就是一种独立的生命存在,其必然带有个性色彩。语言的个性是作者在言语运用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它与一个人的个性性格、教育经历、生活体验等有关。语言的个性表现不一,大气是个性,轻灵是个性,绚丽是个性,深邃是个性,质朴是个性,清新是个性,犀利是个性,幽默也是个性。关注个性化的语言更是走近作者,走进作者心灵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生个性语言的途径之一。

但是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现象是十分令人忧虑的。从原来的单纯的追求知识,掏空语文教学的灵魂,走向笼统、玄妙,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掏空了语文教学。现在的情况是,当我们教完一篇文章,学生连这篇文章作者的语言个性也无从感受和体验,所谓的体验、感悟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口头上,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的纸面上,落实根本无从谈起。

比如八年级上孙犁小说《芦花荡》,我们就要对孙犁小说语言有所了解,可是我们的老师对此不闻不顾,只是讲了什么修辞手法,自然质朴的生动描述,但忽略了作者最为主要的写作风格,那就是诗化的言语形式的追求,即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于一体的言语个性。对美的语言的追求,将古典文学的语言简洁和民间语言的自然与朴素融会于一体的写作风格是作者有别于其他作家的言语个性所在。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体会这一种个性特点。当学生读到“天空的星 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如此,自然对于孙犁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对于其人其文就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肤浅的而是立体生命的存在。而当我们进一步思考到孙犁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语的表现,领悟到他在抗日战争那艰难的岁月贡献给当时人们美的亮色动机,我们可能就更接近了作者的心灵。

文字只是一个符号,我们要透过符号的背后,体会感受作者生命的存在。比如说明文,说明文就是作者通过文本使读者知物明理。为了准确而读者不误解,作者就会十分注意言语运用的科学和规范,而又怕读者对科学性、规范性语言的厌烦,作者在科学和准确的前提下往往对语言又进行了修饰。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据说”就是一种留有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严谨的言语个性品质,同时可以感受到其语言风格朴素自然、规范特点。“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这是作者刻意而为“通俗”地说,因为他为了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苏州园林。“他

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在朴素和规范中又点缀几处“亮色”。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分明不是在纸上说,而是与我们直面而谈,我们才可以体会“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运用语言的精妙。

倡导个性的语言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但长期以来,我们学生为了迎合政治、社会、老师,丧失了自己的本我,说空话、假话、套话。但真情和个性的语言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倡导鼓励。需要注意的是个性不是对语文规范的反叛,现在有些学生把网络上的不规范语言也当作是一种个性的体现,这是错误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写作中把“我”叫 “偶”,“是”叫 “系”,“拍马屁”叫“pmp”,“东西”“东东”。这不是个性而从众,实际上他们已经丧失自己的个性,只是时尚话语的应声虫而已。让学生说真话,自己的话,说规范的话,说与自己教育经历相称的话,说有修养的话,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纵上所述,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要关注语言,要在落实语言上下工夫,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的敏感度,通过吸收富有表现力的言语材料,通过对具体、独特和个性言语形式的揣摩、品味、理解、辨析、感悟、积累、模仿、运用,提升学生言语的表现力,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应体现语文学习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语文学习规律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各种因素间的本质联系,决定语文学习活动发展过程的轨迹和方向。语文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自己的思想丰盈、精神深邃;而又因为自己的思想丰盈、精神深邃,才有可能表达或者表现出自己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语文学习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影响并制约着学习原则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认识学习规律,并用这种认识指导语文学习实践,利用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水平。

语文学习有着内在的规律,归纳起来有如下规律:

(一)学与习相互促进规律。

学习的本来含义就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可见学必须与习相结合,也就是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无论解释作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好,或者解释成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也好,它都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当时所谓“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叶老进一步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语文学习属于社会生活一部分,语文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自然也无法摆脱实践,理所当然应该把生活实践放在首位。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把在生活实践中能灵活运用语文这一交际工具作为语文学习目的。其次,根据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实践论原理,一面接触实际,一面研究原理,从实际了解原理,据原理处理实际,其三,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知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他们“自己证实过,经验过”得到“真个理解”,获得“真知识”。而衡量学习的标准也应该是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与习是相互作用促进的。实践是语文的本源,语文学习离开了实践就无法真正学到语文,“学”只有与实践“习”相互结合才能把语文真正学到手。

案例: 下面是黄汝平老师设计的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眼睛写出人物的个性的教学案例。

1、先出示一张祥林嫂的图片:

2、例文引路: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对生活已经绝望)“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3、动笔操练:

出示同学照片,抓住照片上这位女同学的眼睛,描绘出人物的肖像的个性。生:王英的眼睛黑亮黑亮的、水汪汪的。让人觉得很深情,很温馨。生:黑葡萄在向你诉说昨日的故事。师:你想说明她的眼睛什么特点? 生:会说话,给我有点忧伤的感觉。师:哦!

生:一副黑框眼镜像玻璃一样挡在眼睛前面,但是没有遮住她那敏锐又带有幽默的目光。从他那风趣的语言中我领略到幽默的内涵。

生:她总是微微一笑,毫不夸张,一双含笑的眼睛即使在镜片的遮掩下也显得清澈如水。生:她有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却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这其中还夹杂着阳光的味道,圆圆的脸庞,一对不算大但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以及小巧的嘴巴,很一般,却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她那张脸给人颇有书卷气的文雅。她说起话来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可嘴巴却总是撅着,使人忍俊不禁,也许是为了舒缓紧张的气氛,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她总是时不时地蹦出几句英文,逗得大家直乐。

意图:例文引路,操练实践。

语文学习中学与习相互促进作用规律告诉我们:首先因为语文来源于实践,学习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个性体验,通过学习积累促进学。二是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语言学习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同时要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二)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规律

语文知识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等语文现象和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概括性认识;语文技能指个体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动作系统。知识和技能是互相相互用的的关系。

知识和技能谁先谁后,首先由技能派生了知识,但通过知识的传播,反过来指导技能,在技能的继续实践中再发展丰富知识。形成了:技能—知识—技能—知识—技能,循环演变和发展过程。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这样的现象,语文知识学得多、记得牢的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并不比语文知识掌握差的学生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没有多少

语文知识甚至根本不懂语文知识的人,口语交际能力却要比经过学校多年学习语文知识的学生要强。由此可知,语文知识不是形成语文技能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实践运用、反复操作才可获得;另外,中学生需要的是学习言语而不是研究言语,对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技能比学习语文知识重要。

学习语文技能比学习语文知识重要,并不是说语文知识没有任何作用。相反,适当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语文技能的提高,而语文技能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知识掌握和深入理解。

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八百课》《文章面面观》中指出阅读文章要思考七个方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和那一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体制)

2、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未见的或与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3、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文法)

4、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有什么不同?(修辞)

5、文章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6、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

7、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以上各点阅读指导充分关注了知识和技能相互作用关系,虽然提出于上世纪,但对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仍有相当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学生一定语文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规范使用语言。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适当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要注意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即多教一些怎么做的知识。

(三)重感悟的规律

所谓感悟就是感受领悟,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进行充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对话中,学生凭借语文和语境直觉,对言语对象产生情感,形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生成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阅读能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是因为中国语言的“模糊性”、“深沉性”,这种根植于东方大地上的“内涵”有其特殊性。“模糊性”、“深沉性”、“内涵性”,需要我们透过文字去感悟。其中的“直觉”很重要,而这种“直觉”是对语言的原始信息的感受,有时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直觉的基础上对言语对象产生共鸣,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而完成意义的生成。王弼曾说过:“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对感悟的过程倒是作了比较好的阐释。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自己的感悟检测学生感悟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崔峦老师指出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教师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提前 “游泳”,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案例: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解读,教师应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抓住课文的主线——“父亲对我的严和疼”,整体把握设计教学: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感性理解父亲)→作者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回归文本)→挖掘“严”和“疼”的内涵(深刻体悟)→最后回归整体“这样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价值判断)。这一教学解读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的严厉和慈爱,体验“我”的伤心、委屈和感动,欣赏林海音作者语言的风趣凝炼,体现了阅读教学有效的学习过程。自己先游泳,自然知道水的深浅,才能准确地进行阅读评价,这样学生不仅感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熏陶教育。

从方法的角度,我们应该教学生以感悟的方法。首先是把握言语的表现形态: 生动流畅感、分寸感、情味感、形象感。其次是掌握言语感悟程序:①找出找出最有价值的语言点;②“读透”文本,融入文本;③切己体察,形成情感的共鸣;④走出文本,深入感悟。然后

是方法的指导:①走进去,直觉感知言语生动、分寸、情味、形象;②找准切入点:词句、标点、详略、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③想象激发感悟,品读生成感悟;④积累运用,进一步内化感悟。

为此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以具体的方法予以保证;在时间上教师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思考,充分交流。再从空间上看,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感悟教学非“感”不实,无“悟”则浅,关键在于立足言语形式,由“感”而“悟”之,合“感”而“悟”。

(四)、学与思相互作用规律

语文和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辨证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工具,思维借助于语言的依附,才能实现交流,因此,我们说思维离不开语文。离开了语文思维就失去了依托。同时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物质外壳,它与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好语文,一是要多思:要有自己独立思考意识,不盲从,不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二是要勤思:要做到不动脑子不读书,在思考中理解积累学识,开启智慧。书不仅要“吃”进肚子里,更要及时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三是要善思: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要学会多角度多方向思考;要善于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要学会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冷静、周密、快速地思考和正确判断。四是深思: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原形毕露。五精思: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要有的放矢,抓住特征、规律进行思考,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思考。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你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最后一课”与平时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课文谈谈你的发现?

教室里的氛围与平时不同:喧闹——安静 同学们的表现与平时不同:吵闹——静坐 老师的穿着与平时不同:随便——庄重 老师的态度与平时不同:严厉——温和 教室里的人与平时不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吗?

因为柏林来了命令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难怪孩子们安静了,老师温和了,老人们后悔了,镇上的人们,都到学校来了!这“最后一课”带给阿尔萨斯人民心灵的震撼地确是非常大的!

这一环节设计就充分体现教学中既让学生学会善思又让学生学会去深思。

所以,在中学阶段,我们要以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又要通过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真正做到学而有思,思而有得。

(五)整体把握的规律

整体把握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我国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琐碎的分析讲授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手进行诵读和写作教学,注意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除较短的识字造句蒙学阶段外,着重让学生诵读整篇文章和整部著作,从整体的角度反复体悟文章思路的转折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写作上,着重进行整篇的文章和谋篇布局的练习。古代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方法体现了整体性语文教学思想。古代语文教学很注意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尤其强调训练的大密度、高频率,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古代语文教育思想中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实践性体现了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整体特征。

语文教育有着无法与传统割断的关系。但是,随着前苏联分析教学法引入后,我们语文教育走上了一条重分析讲解的道路,背离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性,重肢解课文,轻整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往往是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写作方法、风格技巧,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学生是不讲还知道,一讲就糊涂。本来还有兴趣,一讲兴趣全无。新课程改革后,才有所扭转。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上述表述,正是揭示了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整体性特点。

案例: 浙江省临海外国语学校朱晓群老师《风筝》一文的教学设计就较好地体现了整体把握的教学理念。

1、先出示了文学评论家对这篇文章主题的不同研究结论: ①表现同胞手足亲情。

②表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自省精神。③表现鲁迅知错必改。

④批判封建的老幼尊卑伦理道德。

⑤批判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提倡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⑥批判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无抗争而使虐杀者得以横行无忌。⑦表现着对春天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然后,围绕上述研究结论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文章,找出相应言语信息。

表现同胞手足亲情。

1、从课前提示可以知道,教材编者希望同学们能够感受到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而且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里,也是强调“亲情”这个主题。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中“亲情”的具体内涵应该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手足之情”,应该是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

2、请找出文中表现亲情的语句,读一读,加深体验。①“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不许弟弟放风筝是为了他有出息。“出息”这个词什么意思?出息:有发展前途或志气(临海方言:呒介杀)。我想许多同学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不让你看闲书是为了你有出息?可见哥哥不许弟弟放风筝的出发点是对弟弟的爱。

②“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 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这一句从“我”的心理最能表现对弟弟的爱。“变了铅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铅块的特点是冷冰冰的,沉甸甸的。在此处鲁迅先生强调了“很重”,运用什么修辞来强调?反复。鲁迅先生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当时内心的体验。我们可以用哪几个词语来概括他此时的心情?“内疚”“后悔”“自责”“痛苦”“沉重”。

③“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

二十年前对弟弟犯的错,一心想着补救,而且当面向弟弟检讨,以求弟弟的宽恕。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果然……发见了他。”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这一句表达地贴切吗?你曾有过“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这样的体验吗?从中可知鲁迅平常都很关注他的弟弟,似乎多日不见就紧张起来。“便跑向”可见他急切地要找到弟弟。“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果然……发见了他。”对他弟弟的心思一清二楚,一下子就找到了弟弟。

⑤“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小兄弟彻底忘了哥哥对他的伤害,全然忘却哥哥的错处。理解哥哥为他好。

(二)鲁迅严于解剖自我的自省精神。

1、吾日三省吾身。——《论语》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

鲁迅先生在许多文章都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把自己的错误展示在读者面前。他最终成为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就在于他具有严于解剖自我的自省精神。

2、虽然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并不是宣扬自己的自省精神,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

了他对自己不留情面地解剖。

3、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令人厌恶的一面? ①“不许放”表现了哥哥的专制。偏激、极端。②“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理解“笑柄、可鄙”这两个词: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可鄙:令人鄙视、看不起。以一己之好恶和一己之偏见对小兄弟采取不许、鄙视和嘲笑。

③“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此处的心理描写很精彩,细腻而传神的写出了一个强者在抓住弱者违背自己时复杂的心理。直接描写心理的是哪几个词?“满足”“愤怒”,这两个词准确概括了哥哥当时的心理体验,但鲁迅先生不满足于只用这两个词来描述,他还写了这两种心理产生的原因:在压制弟弟中获得满足,因弟弟瞒着他、不听从他而愤怒。使得读者能更充分得感受到他的思绪。

在此作者为我们如何进行心理描写作了很好的示范,“直接描述心理的词语+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大家读一下这个句子,再来感受一下:“满足+破获秘密”、“愤怒+瞒了我的眼睛、苦心孤诣地、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鲁迅。④“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读着这一句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哪个同学来表演一下。表演到位了吗?我们对照一下文中的描写,品味里面的关键词。

“即刻:表明动作迅猛。”“抓(折、拆)断:表现用力之大,力有多大愤怒就有多深。”“掷(扔):使出全身的劲。”“踏扁”的前面用逗号断开,更突出了这个动作,从而表现出要彻底毁坏这个风筝,踏上一脚才解气。更能表现出“我”的愤怒。

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盛怒之中,动作粗暴、野蛮。鲁迅先生正是这样不留情面地刻画出自己丑陋的一面。

⑤“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 其中“傲然”这个词让我们感到了哥哥的盛气凌人、趾高气扬、鄙视弟弟。⑥“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我不知道”与“也没留心”是否写一句就可以了?更能表现漠不关心弟弟的感受,自己达到了制止的目的就满足了。冷酷、无情。

4、第五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①“惩罚”

谁对他进行惩罚?鲁迅先生自己。什么样的惩罚?精神上的惩罚。自责、心情沉重。②“不幸”

为什么不是“庆幸”自己看到了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正确的观点?换成“庆幸”或“幸运地”好吗?

这个“不幸”是因为知道了之后,鲁迅先生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在精神上自我惩罚。“不幸”更能表现自己看到书时沉痛的心情。

③“虐杀”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对当年的一幕用“精神的虐杀”来表达,足见鲁迅对自我批判的严厉。

5、一个人越是正直他对自己的行为就越严厉和不信任 ,所以最终恰恰是这些最圣洁的人指责自己罪恶感越深重。——弗洛伊德 《文明及其缺憾》

(三)表现鲁迅知错必改。

1、一心想着补救。

“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一连串的动作层层递进,表达了真心悔过,尽力弥补过失。

2、当面向弟弟检讨。

“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

二十年前对弟弟犯的错,一心想着补救,而且当面向弟弟检讨,以求弟弟的宽恕。……… 老师总结:

《风筝》这篇文章的研读,我们了解了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面的。《风筝》这篇文章丰富而多维的思想内涵,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文本的解读应该有整体观念,虽然我们在分析某一主旨时侧重在某些语句,但是我们刚才在分析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任何一个主旨的表现都是融入整篇文章的,难以割裂。

这一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整体把握的教学理念,从整体到局部,部分和整体结合做到恰倒好处。

为此,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就要注意:要充分给学生阅读和理解、欣赏、评判时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诵读、默读能力,学会读懂整篇文章,会读整本书。

四、教学内容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要求:“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的基础,其责任是重大的,所以语文教育必须在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下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

坚持以育人为根本,面向全体,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少数“尖子生”。为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就要:以学习者为主体,目标设定要明确、具体、面向全体,面向全体。这就要考虑,首先是目标的明确,让学生学有方向,具体就要考虑具体的操作性,面向全体就要考虑到到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实际水平,以及如何教。

教学目标指向于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其种类可分总目标和技能目标。如《春》一课的教学总目标拟定为: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的设计就必须围绕总目标,为总目标服务。设计技能目标时,我们可根据“加涅模式”,从最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即从它的层次系统的下面一层的任务开始,按顺序向更深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推进。“利用”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理提高学生识别新的学习内容的能力。比如围绕上述《春》总目标的第一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设计如下几个为之服务的技能目标:

1、作者为什么说春天“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文章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2、作者在写“山、水、太阳、小草、树,花,蜜蜂,蝴蝶、野花、风,鸟,牧童的短笛、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的?写得怎么样,用了哪些方法?哪些词语用得特别精当?哪些地方观察得特别细致?

通过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的理解也就自然到位,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受益。因此,只有具体化目标学生学习才有方向,具体可操作,也便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才有可能把面向全体落到实处。

(二)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工具性的角度,工具是用来用的,不用失去了工具的功能。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注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充分利用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内容选择和目标设计上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人文性的角度,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夸父逐日》一文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总目标为:

1.通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句。2.通过词句扩写,培养学生想象和和表达的能力。3.通过夸父的人生分析,感受夸父伟大的精神品质。

围绕《夸父逐日》 上述总目标的第3条,他设计了如下为之服务的技能目标:

1、整体感知夸父的人生历程。

2、学习陶渊明《读山海经》与课文互证,探讨夸父的精神。

3、想象扩展,从精炼的语言中呈现具体的情景,感受夸父精神。

4、探讨失败之意义,进而探讨夸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班级交流)。

在目标设计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情感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以具体的教学步骤考虑学生接受性,来加以落实。在文体教学中,情感目标落实说明文教学较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文本进行具体处理。下面举一位教师的《故宫博物院》一文教学设计为例,教学的总目标为:

1、找出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感受作者洋溢其中的自豪感。

3、把握重点段落,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

围绕上述总目标的第2、3条,他设计了如下为之服务的技能目标:

1、作者说:“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分别从什么角度写出了宫建筑群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不能不令人惊叹”?自豪感体现在那里?

2、人们了解这宏伟的建筑群后有什么感受?表达了怎样感情?

3、阅读课文4——9段,文章从规模、布局、用材、雕饰等具体写了什么,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对应关系?

(三)重视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语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自我介绍”:

阅读借鉴:

1、阅读老舍《自传》,学习其语言幽默风趣、质朴,体会其言语间表现出的真诚、自谦、旷达的个性。

2、阅读季羡林《自传》,学习幽默、平实、口语化表述方式。活动前指导:

1、明确读者或者听众为老师、全班或小组同学。

2、明确“自我介绍”目的是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

3、要求:真实,便于同学接受认可;全面,便于同学全面了解你;个性,让同学迅速记住你。

自由选择下列角度介绍:

1、用幽默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

2、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要说明理由,尽可能引起别人共鸣。

3、用欣赏的口吻充分肯定自己,要求扬长避短,但要实事求是。

4、向同学介绍自己苦恼和快乐,分析原因。

5、设计未来,告诉同学老师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及理由,取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⑽ 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是需要教师动脑筋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努力,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种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模拟和真实得语言环境中学习历练的,关键的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悟、落实语言、文字。

结束语

新课程呼唤这样的课堂的: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具有科学性,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以终身发展为其终极目标。合宜的教学内容内含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使新课程理念的现实化一个坚实的落脚处,值得教学者孜孜以求。

下载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文课堂教学互动质量的提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山西柳林职业中学薛艳平一、 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

    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

    互动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互动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学校工作又落下帷幕。在这一学年中学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与工作重点,紧紧围绕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依靠全体教职工,积极进取、努力开......

    互动课堂教学系统

    互动课堂教学系统 一.互动课堂教学系统配置 1.简易型配置 正投式互动课堂系统=正投互动式电子白板+投影机+电脑 软硬件配置: 1) 设备清单: 序号 1 组件名称 正投互动白板 72吋,......

    135互动课堂教学反思

    135互动课堂教学反思 135”课堂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对自身地位变换的认识,逐渐从“独奏者”的角色......

    费姣,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

    2014年新课改“三优化一提高”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不应缺失教学机智 丰义小学 费姣 【内容摘要】教学机智是......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内容提要: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一堂......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5篇材料]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