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留守儿童募捐活动
黑河市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开展“汇聚爱心、让梦想起飞”关爱留守儿童募捐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市委关于《“心连心、促和谐”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的要求及市团委“奉献您的爱心,牵手留守儿童”的倡议,3月14日,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开展了“汇聚爱心、让梦想起飞”关爱留守儿童募捐活动。全校1900余名学生纷纷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整个活动共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募集爱心款3500余元。
通过本次活动,折射出广大青年学生身上所具有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良好风貌,在明确了自身价值以及社会使命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为今后人格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给留守儿童募捐图书纪实
给留守儿童募捐图书纪实
—为山区留守儿童燃起希望之火
听老师说这学期的实践活动是给留守儿童募捐书籍,我们的心情既激动又郁闷。令我兴奋的是终于可以在学校以理论为重的教学体系下真正地做点实事,而又对去社区募捐书籍的效果忧心忡忡。
原来打算我们一组去找一个社区,结果发现找个能给我们提供活动场所的社区都神秘消失了。之前一个社区叫东林外庐小区,和他们的负责人联系许久都没有回复。我们找上门去,那位同志的同事说她出去开会了。当我们请求她代理时,她说只能找那位出差的同事。看到这种推脱责任又振振有词的同志,顿时心凉了一大截,对募捐图书的前途不敢展望了。我们冒雨继续走着,不知不觉在纵横交错的小区中迷路了,结果是走了很久的路,终于到了关山大道。在那里有一个长江社区,里面比较破旧肮脏,应该是个旧小区。看着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潮都拿着菜,衣服等物什。里面大多是老人,他们一副慈祥的面容洋溢着微笑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在一位大叔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社区居委会,当我们提到此行目的时,不知他是没有听清还是没有听懂不理解或者是其他缘由,他不等我们说完就转头跟同事说:“我们小区没有留守儿童,大多是中老年人。”我顿时就无语了。还好他的同事解释是“想让小区的居民给其他地区的留守儿童捐书”。听到此话,另外一个同事放下手中的报纸若有所思地摸摸头发然后说:“他们是哪个学校的?”我们回答说是民大,他立即反应过来:“你们那边有小区啊,你们在那边的小区募捐啊。”最开始发言的那个年长者马上插上:“你们为什么不在大学募捐啊,大学生有书啊。”我们瞬间哑口无言,我同去的同学连忙解释到:“是给儿童募捐,主要给中小学生看的。”听了解释,一个拿着茶杯出去了,另外两个扭头看报去了。像吃了摇头丸似的拼命地摇头可以代表我们有多无奈。
天边的云涌过来,天渐渐的黑了。那随风飘舞的彤云慢慢覆盖了一朵朵棉花。本来我的心情像潮退的沙滩,淤湿冰凉,这回浪潮再次袭来几乎彻底淹没我已冰凉的心房。脚步也没有开始那么轻快了,像棉花进水似的瞬间沉重许多。这时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旁边的曙光新村。看着熟悉的整齐楼房,笔直平坦的大道,还有很多小朋友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有了信心,计划着怎么跟居委会交流,把握住最后的机会。看到他们从楼梯上下来,我们赶紧迎上去向他们表明此行目的。大叔转头问了一下后面的阿姨:“上次不是有学生来过,好像也是募捐图书的,也是民大的。”阿姨点了点头并补充道:“效果不是很好,你们不是一起的吗?”我们再次失望了。一下午劳而无功,抱着失落无奈羞愧的心情给组长打电话,她说我们跟其他的组合作。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时候也只有同意的份了。
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团队,我们就忙着向其他的组讨教高招,也听取了一些建议。随后就召开小组会议,安排我们男生搭帐篷,搬东西,我们很爽快地接受了使命。我们计划是星期四(五月十号)
第三篇:重庆西沱镇留守儿童圆梦募捐活动
重庆西沱镇留守儿童圆梦募捐活动
2013年4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为西沱留守儿童圆梦募捐的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使孩子“梦想”实现的方式,让农民工子女感受温暖,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募捐活动以固定募捐与流动募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募捐自4月12日至4月14日设在新老校区各宿舍楼下,此外4月14日在一二三食堂广场开展重点募捐,流动募捐均设在校园内人流量较大处。
活动当天,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爱心。土木青协成员在一二三食堂广场都放置了募捐箱,并且轮流坚守,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当我们向同学介绍提到:“西沱镇处于三峡工程移民区,留守儿童现象尤为突出,西沱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1.97%,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监管力度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行为习惯较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重庆大学团委针对此种情况便着手收集儿童梦想,并为之圆梦,给予留守儿童以温暖与关爱,培养其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健康地成长”时,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捐十块,有的捐五十„„大家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帮助着那些孩子,有的同学甚至又去号召其他更多的人来帮助孩子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同学们的爱心接力棒一棒棒传递了下去。
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这次募捐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期待这些爱心能给孩子们带去欢乐和希望,希望他们的生活积极向上,充满阳光。
第四篇:家长为贫困留守儿童募捐发言稿
大爱无言,善举暖心
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扶困助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贫困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不让一个贫困的学生辍学”已经是国家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同样也是我们学校努力实现的目标。
政府和学校尽管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孩子虽然享受了“两免一补”的政策,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讲,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有的孩子是带着粮食和蔬菜来学校寄读的,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不少麻烦。不少家庭无法完全承担孩子的生活费用,学校给予这些困难学生的补助也是杯水车薪,学校通过帮贫帮扶的政策着力解决留守贫困生帮扶问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总数也逐年持续上升,我们深感仅靠学校的帮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贫困生的需求。为此我校为留守困难学生搞募捐活动,在我们的校园里,这些共同在贫穷中经历着成长之痛的同学,不仅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用他们的坚强毅力努力改变着
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积极、乐观、自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不少贫困生同时又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为我校自立、自强、自尊的典范。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得到别人资助和关怀的同时,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爱与被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发起爱心募捐活动,目的是让所有具有爱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些留守困难的学生,少喝一顿酒就足够一个贫困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每天少抽一包烟也足够一个留守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共同创造,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也离不开您的关心。我们知道:有人为你分担痛苦,痛苦就少了一半;有人与你分享幸福,幸福就会成倍放大。我们真情地呼唤,就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请伸出您温暖的手,捧出您善良的心,用我们的真情与爱,让贫困学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筑起一道坚强的助学长城。一分一元,百元千元万元,每一分钱都体现着人道慈善,都意味着奉献无私的爱!你们对贫困生的情义和爱心,我们不会忘记,贫困生不会忘记,社会不会忘记。我国的爱心事业将因你的参与而绚丽多姿,贫困生将因你的帮助而欢欣鼓舞,社会也将因你的奉献而更加温馨美好!
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座的家长们让我们发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共同努力,使每一名留守困难学生家庭,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构筑起辛寨初级中学和谐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九.八班家长委会主任:陈坤升
2012年4月1日
第五篇:留守儿童也需要爱
留守儿童也需要爱
在赤东的日子里,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对我的触动最大。因为我小的时候,和很多赤东的孩子一样,也是一个留守儿童。我出生在广东汕头,那时候爸妈都忙着打工赚钱。出生五个月的时候,我就被送回到我的家乡——江西于都,从此寄养在外婆家里。外婆家里虽然很穷,但对我的爱却是无微不至的,以致于到现在,我都觉得外婆格外的亲切。我的童年是充满爱的,有外公外婆照顾,有朋友伙伴一起玩耍,独独没有严肃的父爱和慈祥的母爱,童年的爱,又是残缺的。所以对于那些调皮的留守儿童,我更多的是理解和关爱,常常会找他们聊聊天,放了学,都会放下老师的架子,像个孩子一样的陪他们玩耍。因为他们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弥补他们残缺的温暖!
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外出工作,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朋友代为看护的孩子们。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在像赤东这样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非常普遍。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我们江西师范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师范生参加看护、教育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这些孩子在学校被定义为“坏孩子”,而真正的过错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孩子的父母。
所以,我希望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