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五课选择题

时间:2019-05-12 06:2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第五课选择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第五课选择题》。

第一篇:哲学第五课选择题

哲学常识第五课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物质,而且取决于精神。改造世界没有止境,认识真理没有止境,人的精神发展也没有止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3)

A.人类改造规律的能力与活动

B.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与活动

C.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以及人们在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D.人们改造事物联系的活动

2.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归根到底取决于(4)A.人们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视程度

B.人们的活动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C.是否具有必胜的信心

D.人们能否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

3.上述论断中的三个“没有止境”蕴涵的哲理是(2)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4.“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1)

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D.真理和谬误

5.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既要有政府的全局性措施,更要有公民的自觉行动,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实际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大家共同行动,气候问题定能得到缓解。这体现了(3)

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③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④量变的质变的关系

A. 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④

荀子《解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通常是指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道”虽有“常”,但其表现形式却又变化多端,观其一隅是不足以概括的。回答6-7题

6.下列对“道”的认识错误的是(2)

A.具有相对稳定性B.属于人的理性认识

C.一定会表现为现象D.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7.要把握“道”,必须(4)

①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③穷尽“道”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变化

④排除“道”的种种干扰直接领悟“道”的真义

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

8.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大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争论表明(2)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真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1)

A.根据身体状况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回答9-10题。

10.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这对我们党来说是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这一论断表明(3)

①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认识是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理论的创新能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十分完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11.报告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说明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这体现的哲理有(1)

①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体现

③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2008年5月1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大桥全长36公里,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自行投资的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在大桥前期工作中,设计人员围绕建设条件、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开展了70多项专题研究,为大桥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回答12—13题。

12、大桥设计人员对工程涉及的各个因素分别加以研究。这是因为只有对各要互作出周密的分析(1)

A.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B.才能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听联系

C.才能结束对该事物的认识过程

D.才能把各部分相加形成正确的认识

13.杭州湾大桥不同于一般大桥的“直线”设计。实践证明,直段太长,容易让司机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它的设计将大桥平面勾勒成S形曲线,优美活泼的桥型让司机及

乘客在行车、坐车时产生愉悦的心理。这说明(3)

①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②科学想象极为重要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能推动事物的进步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4.“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新方法之一,即利用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状发生变异。这种新方法表明(3)

A.生物或化学规律可改变生物遗传规律

B.“人工诱变”彻底改变了现成的育种方法

C.“人工诱变”是创新性思维

D.创造性思维不受条件制约

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据此回答15-16题。

15.这里的“原料”和“蜜”的关系表明的哲学道理是(3)

A.只有感性认识可靠,因为它直接来源于实践

B.只有理性认识可靠,因为它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所有的认识都是理性认识

16.“采集原料”和“酿造蜂蜜”分别是指(4)

A.参加实践和积累感性材料

B.亲自参加实践和运用他人的材料

C.努力学习知识,勤于思考

D.积累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17.“幸福指数”是将若干个指标,比如人们的收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的调查,综合计算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幸福指数”的得出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3)

A.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方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C.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D.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

18.“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经过这一过程(2)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19.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支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绽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一位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把水放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面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这告诉我们(2)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一定的行为方式决定一定的思维方式

D.哲学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20.我国在收入分配中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面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强调初次分配中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2)

①通过实践人们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②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④主观应与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相适应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

据报道:“诺基亚这一风靡全球的品牌,近两年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最初它以手机通讯为发展方向,追求全球高附加值产品,到创造移动信息社会的品牌,再到把互联网放到每个人的口袋里”。据此回答21-22题:

21.诺基亚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2)

①企业以创新为根本目的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转化为价值

③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④只有产品升级换代,企业才能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诺基亚的成功主要在于其经营者(3)

A.能做到一切从真理出发B.懂得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具有不断更新产品的创造性思维D.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据此回答17-18题

23.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是由决定的。(1)

A.事物的客观性质B.其自身的科学性

C.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D.客观规律制约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2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4)

A.伴随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B.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D.矛盾分析方法

2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不断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这必须(1)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③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④追求新发现,创造新规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通过我国微电子科学家的顽强拼搏,全国首家系统芯片(SOC)设计平台2003年5月初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电子中心建成,并于5月中旬参与完成世界第一块32位S698处理器芯片成功研制。这标志着我国不但拥有微处理器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也为建设中国硅谷找到了核心的系统设计平台,“中国芯”将有更多、更优秀的新成员。据此回答20-21题。

26.SOC设计平台的建成表明(3)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人们只要认识了规律,就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要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27.上述材料说明(4)

A.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敢于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

B.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

C.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D.技术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8年初,一场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雨雪冰冻天气袭击我国南方,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惩的影响。回答28-29题。

28.冻灾害面前,受灾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用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藐视困难的勇气和万众一心的气慨,打赢了这场抗冻救灾的战斗。可见抗救灾需要群众具有(3)A.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B.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良好的精神状态

D.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29.此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防灾意识不高有关。这说明(2)

A.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并非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C.主观决定客观,客观反作用于主观

D.知识的广度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30.“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对基活动规律的认识必须要分析大量数据,目前需要的各种数据需要从海上获得,而采集数据却十分困难。没有足够的对比数据,就很难把握“拉尼娜”现象的活动规律。人们之所以很能难把握“拉尼娜”现象的活动规律,从哲学上看是因为(2)

①有些感性认识无法上长到理性认识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要认识事物的规律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④“拉尼娜”现象并未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第二篇:第五课选择题

1.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代表大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人民代表大会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人民政府

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会议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表明全国人大具有()

A.最高决定权B.最高立法权C.最高监督权D.最高任免权

5.材料中的全国人大代表()

A.可以行使决定权、监督权B.是经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C.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D.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权

6.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这一制度()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②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保障了每位公民在国家机关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③④

7.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假如你是一位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针对当前房价问题提出了提案草案、在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提案,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那么,你履行了人大代表的()

①审议各项议案权②表决各项议案权③提案权④决定权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8.近年来,人大代表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一位人大代表说了这样一段话:“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并建议政府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这一材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B.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是人民代表的职责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D.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

2013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3月17日在闭幕会上,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据此材料回答9-10题。

9、这个过程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

①立法权②任免权③决定权④监督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务院总理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然后经过全国人大代表讨论审议通过。这表明()

A.行政机关对权力机关负责B.权力机关行使行政权力

C.监督机关产生被监督机关D.政府是权力机构的核心

11、“微博问政”进一步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青睐。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把通过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群众联系、听取群众意见当成自己的份内工作。“微博问政”()

①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决定权③是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④密切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

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①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②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D.③④

13.在某市2013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市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是()

A.审议权和质询权B.立法权和决定C.任免权和监督权D.提案权和表决权

14.2013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这一制度()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②决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④保障了人民在国家机关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③④

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了关于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草案修改意见的报告,并通过了这两部法律。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

A.监督权B.立法权C.决定权D.任免权

16.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制定了400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力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

17.某市人大实行代表无陪同视察制度。有陪同的视察,往往使人大代表看不到真实情况,听不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声音。无陪同视察,使人大代表摆脱了官气,更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可见,实行无陪同视察制有利于()

①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②政府更好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④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8.2013年两会期间,人民群众对“明星”代表、“企业家”代表的提案和言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因为其“特殊”身份和影响力,人们更加关注其言行能否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意愿。人大代表不管来自哪个地区,也不管来自何种行业()。

①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②都必须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④都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过去的人大代表是当“哑巴代表”——有口不能说;当“丫环代表”——当家不敢作主;当“举手代表”——与台上保持高度一致;现在懂得做个真正的人大代表,必须为百姓负责、当好百姓的代言人。这反映了()。

A.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B.我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善

C.人大代表的义务在不断增强D.人大代表的地位在不断改变

20.全国人大代表张某要提交一份法律修改提案,请求人大予以讨论。这个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②广泛听取意见,形成提案草案③全国人大表决 ④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形成正式提案⑤提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①③C.②④①⑤③D.②④③①⑤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第五课

第二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题: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3.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

教学时数:

理论学时2学时

教学过程: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1、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1)人生是不断变化的,人生一世,不可能一成不变。

(2)人生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求新、求变。

(3)变化时时存在,变化随处可见。

2、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第一,必须紧紧把握发展的本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第二,必须学会正确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看到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必须看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两种状态时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3、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谋求自身的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

1、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波浪式的。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4)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板书设计: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1.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2.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 1.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作业:

课后小结:

第四篇:高二哲学测试题选择题

高二哲学测试题(选择题100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有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③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要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D、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4、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移动用户编辑短信到×××,联通用户编辑短信到×××,小灵通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及今生命运”这种广告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B、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D、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

B、乐观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唯物主义命题

6、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对立的哲学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社会是由神灵创造的 C、气者,理之依也

D、物是观念的集合

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9、“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地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具体科学对哲学有反作用 11.哲学的基本问题为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 C.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12.“心外无物”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分别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近几年来,太湖流域因片面强调发展生产,肆排放污水,造成太湖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据此回答第24~25题。

24、从哲学上看,上述做法错误的根源在于

A、利用自然过于充分

B、没有对自然物进行彻底改造

C、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

D、没有认识到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的意识而存在

25、要纠正地方轻环境污染治理、重GDP追逐的偏向,必须教育地方官员树立“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表明

A、意识具有反作用

B、人的意识具有差异性

C、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7、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代表团中一位瑞典著名科学家在访问浙江大学时说:“对于知识创新时代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从哲学上讲,它说明

A.哲学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

B.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思维是存在的基础

D.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28、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C.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界

D.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29、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决定;30年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两次做法

A.都是国家领导人的意志的体现 B.都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C.都是由农民的意愿决定的 D.都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31、下列现象中属于意识现象的有

①刺激感应性 ②自然科学 ③宪法 ④鹦鹉学舌 ⑤“十一五”规划 ⑥太阳 ⑦紫外线

A.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④⑥⑦ D.②④⑥

32.如果遇到不舒服的事可以学着看电影,让电影治愈你。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看《幸福终点站》;如果你对爱失望,可观《初恋50次》;如果你自卑失落,可瞧《阿甘正传》;如果你厌倦生活,可赏《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上述说法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33、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揭开罩在它头上神秘的面纱。自“勇气号”登上火星发回大量的图像资料后,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才有了真实直观的印象。这主要表明

A.意识都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能够随时随地地反映客观事物

44.《刻舟求剑》的楚国人,错在

A.离开运动谈物质

B.离开物质谈运动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肯定了物质是运动的 45.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B.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静止就是不运动

4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

4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标的和归宿

48、元好问有诗: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9、科学发展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和矛盾提出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

B.矛盾

C.运动

D.实践

51、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A、不能把事物现象的联系作为本质联系

B、不能把事物偶然的联系作为必然联系 C、不能把事物外在的联系作为内在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2、下列对“联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53、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普遍的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重视局部 D.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4、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否则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这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无任何联系 B.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相互转化

55、经贸摩擦在两国经济交往中是正常现象,中美两国多次经济对话为消除经贸领域的摩擦和误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两国间的经贸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材料体现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同的,是可以消除的 ④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67.“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这首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只看到统一

B.坚持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注重矛盾双方的对立,忽视了其统一性

68.“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晴。白雪华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具有其特点 69.“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共同体现的哲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客观性 7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因为

A.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特殊性

B.矛盾特殊性离不开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循环往复

71.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B.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C.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2.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走出去”、“引进来”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互利互赢,从哲学角度表明

A.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整体统帅着部分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73.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74.五代著名画家曾筌曾奉皇帝之命,改吴道子画的“钟馗捉鬼图。”皇帝要求他把原画中钟馗用食指抉鬼艮改成用拇指。黄筌研究数日后无法下笔,最后把原画送还给皇帝,并说。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个指头,就要改全身、改全画。”皇帝听完,只得听从他的建议,找人重画了一张。黄筌的看法说明 A.联系是客观的,但事物的联系又是可以改变的 B.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和利用规律 C.在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整体居主导和统率地位

D.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的部分也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75.下列说法中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体现哲理一样的选项是 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76.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 A.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们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B.要有大局观念,做事情要从整体出发

84.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下,黄河入海口继续向北滚动,在黄河入海口泥沙堆积创造世界上最“年青”的陆地。黄河造陆及向北滚动说明:

A.事物变化杂乱无章,不可捉摸

B.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是客观的 C.客观事物处于永不停息运动、变化、发展中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85.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86.“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87.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我们

A.要在对立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88.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89.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从哲学上看,这两句话都强调了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90.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C.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91.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一般来说,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农养工的工业原始化积累阶段;二是农业、工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农工自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是工业积累支援农业,即反哺农业的工业成熟阶段。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

B.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D.矛盾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第五篇:哲学生活认识论选择题

认识论专题练习

1、(08北京卷)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8全国卷Ⅱ)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08天津卷)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业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08山东卷)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5、(08广东卷)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千虑一得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 一概而论

6、(08上海卷)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由此可见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7、(08四川卷)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08江苏卷)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9、(08宁夏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

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08广东卷)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1、(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幺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瀑亮的房子啊!”(选自白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12、(08江苏卷)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3、(08上海卷)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14、(08海南卷)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15、(08海南卷)“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08宁夏卷)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通过博物馆”。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2008年1月23日 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参考答案B A B BA A D DD C A C

C A C 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至6日19时,死亡人数增至156人,受伤人员1080人。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回答1-2题。

1. 以热比娅为首的“三股势力”策划煽动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使新疆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再次说明了热比娅宣传的所宣称的“非暴力”、“民主人权”,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说明了:()

A.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决定本质

C. 本质总是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D.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2. 在上面材料中,这一结论的得出:()

①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③以大量具体事实为基础④思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A. 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在西方国家面前总宣称自己是一个“非暴力、与恐怖主义毫无牵连的团体”,主张民主人权,但近日却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这说明:()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表现为现象②真象表现本质,假象则是主观臆造的产物

③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④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A、①③④B、①④C、①③D、②③④

4.2009年7月16日,世界运动会在台湾高雄正式开幕。世界运动会除了每个场馆需要详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这说明了:()

A .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达到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云南楚雄州境内发生了6.0级地震,引发巨大灾难。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6.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过程表明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④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要经历一定的曲折与反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0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参观“走

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热

情迎接着观众们的到来回答7—8题

7.上海世博会方案事先需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的认识论意义在于()

①实践是认识来源②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决定因素作用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8.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从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这一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

A、创意是主观的东西,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创造性思维往往脱离实际

C、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墨守成规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目前,人类还无法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准确预报。这表明()

①人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②人类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④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12.有人指出,推动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B、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D、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1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15、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16、2009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品味时尚”,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陈列。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的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从认识论角度看,要求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本质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坚持从实际出发④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7、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A.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18、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

B.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C.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D.只有依靠他人的评价,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19、“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2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21、“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

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22、哲学原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

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3、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探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

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

25.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

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B.②③C.①③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D.②④

1、A“非暴力”、“民主人权”是假象,分裂祖国是本质。

2、D3、C4、B5、A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6、D7、A注意学科范围“认识论”。

8、D9、C②④错误,排除

10、B11、C材料强调的是客观条件。

12、B13、C14、A15、C材料体现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16、C17、C18、B19、B20、B要符合两个条件: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21、B22、C23、D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说法不科学。

24、D25、B①不符合实际,④错误。

下载哲学第五课选择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第五课选择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与人生 第五课 第二课时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2)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 《真心英雄》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不定项选择题

    号 位 座 线 号 试 考 封 名 姓......

    高中哲学第五课《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4.5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五课第一框。 学情分析 本课既是对上节课知识“物质”理解的深化和延伸,又是理解下一框知识“意识的作用”......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五课 第六课(范文大全)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

    历届高考政治试题哲学部分(选择题)[5篇范文]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选择题) (2005高考广东卷)1、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中元素都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D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

    成语、名人名言、诗文、俗语中哲学选择题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

    高中哲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高中哲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高考资料--政治科) 2009/05/12 12:55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

    《哲学与人生》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案(精选5篇)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