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式
当 前 世 界 政 治 经 济 形 势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三)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和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10月4日,温家宝抵达布鲁塞尔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和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结束对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土耳其的正式访问,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及应邀赴德国与默克尔总理会晤后乘专机回到北京。
亚欧会议成立于1996年,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政府间跨区域对话论坛。亚欧首脑会议是亚欧会议最高级别会议。本届会议主题为“改善民生:提高公民福利和尊严”,将分别讨论改善全球金融和经济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性问题、国际形势和地区热点问题、亚欧社会文化交往和亚欧会议未来发展等议题,还将正式接纳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亚欧会议成员,使亚欧会议成员增至48个。
1、温家宝总理:《推动亚欧合作进程深入向前发展——在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二〇一〇年十月四日,比利时布鲁塞尔)
尊敬的范龙佩主席,尊敬的莱特姆首相,各位同事: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布鲁塞尔。感谢东道主比利时为本届会议所做的周到安排。借此机会,我还要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加入亚欧会议表示热烈欢迎。
2008年10月,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迅速蔓延之际,我们在北京举行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发表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向世界发出了坚定信心、共迎挑战的有力信号。两年来,亚欧国家与国际社会一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明显成效。虽然各国经济复苏的进程有快有慢,复苏的动力有强有弱,但总的看,世界经济已经步入缓慢复苏的轨道。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明显乏力,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增加,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值此关键时刻,亚欧会议成员领导人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复苏的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亚欧合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亚洲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科技先进,市场成熟,在很多方面引领世界潮流。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的加入,亚欧会议成员在地缘上东西贯通,真正成为一个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48个成员人口和贸易额约占世界的60%,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的50%,亚欧合作的分量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合作的空间和前景更加广阔。我们要把握机遇,顺应形势,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不断扎实推进亚欧合作进程:
——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审慎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节奏,保持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巩固和扩大业已取得的成果,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同时,要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逐步消除系统性、结构性风险,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共同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改革,是正本清源的根本举措。应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完善国际金融机构决策程序和机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促进各方更加广泛参与,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和关切。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坚决倡导和支持自由贸易,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以现有案文为基础,早日达成合理、平衡的结果。
——共同应对重大全球性挑战。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合作,推动发展绿色经济。要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稳定能源价格,防止过度投机,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要携手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袭击活动,维护亚欧海上运输安全和正常贸易往来。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合作,相互学习借鉴,降低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共同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历史上亚欧两大文明相互学习和借鉴,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循环往复,促进了欧亚文明的共同繁荣进步。要充分尊重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各国不同发展模式和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倡导兼容并蓄,取长
补短,和谐共处。要继续加强对亚欧基金的支持,推动其在亚欧学术、文化、人员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共同维护亚欧地区和平与稳定。欧亚大陆历史上饱受战火蹂躏,我们比任何人都深知和平的可贵。亚欧会议成员奉行多边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应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密切政治交往和战略协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应大力倡导以和为贵的理念,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平息动荡,消弭战乱,为实现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中国是亚欧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推动者。亚欧会议成立以来,中国以最坚定的态度推动各方开展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促进求同存异,凝聚共识。中国深入参与并推动亚欧各领域务实合作,主办了近40项亚欧会议活动,倡议亚欧开启科技、中小企业、环境、海关、司法、反恐等合作新领域,拓展了亚欧合作空间。为进一步推动亚欧务实合作,我愿代表中国政府在此提出四项新倡议:一是建立“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通过科技合作共同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促进亚欧国家可持续发展。二是举办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深化亚欧交通运输领域合作,便利双方人员及货物往来。三是举办亚欧森林可持续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高级研讨会,推动亚欧林业务实合作。四是举办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加强亚欧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今后,中国将继续为巩固和深化亚欧新型伙伴关系贡献力量。
各位同事:
14年亚欧合作的经验证明,信任源于交流,合作带来共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上,我们要和衷共济,携手并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亚欧繁荣和谐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2、《中德总理会晤联合新闻公报》(二〇一〇年十月五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10月5日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邀请在德国梅泽贝格宫举行会晤。双方进行了深入、友好、坦诚的会谈。
此次会晤于10月6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前夕举行,中心议题是中欧、中德关系。会晤中,双方高度评价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中德愿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重视战略对话、法治国家对话和人权对话等对话机制对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方表示,中欧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协作。双方愿通过加强对话磋商和扩大互利合作促进中欧经济关系。德方将继续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与欧盟就此继续对话。
为准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两国总理谈及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世界经济问题。双方一致认为,应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促使经济稳定复苏和持续增长。双方还谈及气候变化坎昆会议的准备工作。双方再次强调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赞赏两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措施。双方一致认为,中国和欧盟应进一步努力,使坎昆会议能取得具体成果和进展。
双方确认2010年7月发表的《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体现的共识。默克尔总理邀请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赴德共同主持首轮中德政府磋商。
3、温家宝会见欧元集团“三驾马车”
10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布鲁塞尔会见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盟委员会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雷恩。
温家宝表示,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中欧加强政策协调,合作应对危机,对各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
温家宝指出,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重要的出口市场,双方要从战略高度推动双方关系健康发展。中方将继续扩大从欧盟进口,努力促进中欧贸易趋于平衡;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了人民币汇率弹性。
温家宝指出,无论从欧盟自身利益还是事实出发,欧盟都应客观公正地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这符合欧盟的利益,符合中国的利益,对世界经济有利。
欧方表示,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方感谢中国对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支持,欧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是好伙伴、好朋友。欧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搞货币战,支持通过平等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
4、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新闻公报(二〇一〇年十月六日,布鲁塞尔)
一、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于2010年10月6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国出席了会晤。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代表欧盟出席了会晤。
二、领导人对双边关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加强表示满意,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的影响逐渐显现,中欧各自步入重要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应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更大发展。值此中欧建立外交关系35周年之际,双方表示将充分利用包括《里斯本条约》带来的新的机遇,致力于开启中欧关系的新阶段。
三、双方同意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此,双方强调,在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战略引领下,统筹中欧各领域、各级别对话与合作,特别要重视中欧在政治、经贸、宏观经济等领域开展战略对话的重要作用。双方充分认识到承认彼此重大关切对于推进中欧整体关系的重要性。
四、双方回顾了双边经贸关系,对2010年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回升表示满意。双方同意进一步探讨促进双边贸易、消除贸易壁垒和确保有利于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商业环境的途径。
五、双方注意到投资联合工作组所做的工作,强调推动该领域讨论可实现巨大潜力。联合工作组将向下一轮经贸高层对话提交报告。双方对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的召开表示欢迎。
六、领导人对10月4日至5日欧元集团“三驾马车”与中方就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的讨论表示欢迎,重申需进一步共同努力,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确保公共财政既保持可持续性又有助于增长;加强结构性调整,实现更加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允许对经济基本面的发展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双方的共同努力将使全球复苏更加牢固和更加可持续。
七、领导人强调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的重要性。届时,有必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确保全球经济复苏,通过多哈回合谈判达成协议等,为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奠定基础。领导人强调加强金融稳定和确保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仍是
急需共同应对的挑战。领导人欢迎二十国集团关于实现全球增长需要缩小发展差距并减少贫困的共识。双方表示支持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前实现IMF既定的份额改革目标。
八、领导人一致认为,需要采取适当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以支持双方在节能、提高能效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领导人强调将进一步加强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和能源对话框架下的政策对话与务实合作。合作的重点应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智能电网和包括碳捕存在内的清洁煤技术。双方鼓励研究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能源研发合作,以促进节能减排。同时,领导人强调将继续致力于在“巴厘行动计划”指引下,开展气候谈判,推动坎昆会议取得全面、平衡的积极成果。
九、双方领导人讨论了共同关心的国际与地区问题。双方认为在亚丁湾就打击海盗开展合作是积极步骤,并同意探讨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双方同意在发展问题上加强合作,并重申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十、领导人表示将全力支持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并忆及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文明对话,增进中欧青年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领导人对10月6日至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给予充分支持,宣布2012年为中欧文化间对话年。
十一、双方签署了关于海洋事务和2011年青年交流年的合作协定。
第二篇:如何认识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
201×-201× 年第×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
考查卷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成 绩:
醒醒吧西方世界!发展需要和平!
——如何认识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势
摘要:2008年的经济危机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切肤之痛。如果把西方经济比作考试的话,这一次“上帝”(特指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时说的最多的那句话“GOD bless America”中的“GOD”)阅卷人又给资本主义和西方经济体制打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再看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的答卷,哎呦!!也是一团糟,利比亚、叙利亚、伊朗深受战争威胁;日本、菲律宾充当炮灰,左右为难;当然还有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主义”,正式拉开了帷幕!
关键词:新殖民主义、和平、发展
一、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形成的背景及原因
1、政治格局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英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发战争之财,尤其是美国迅速充实了本国的国力。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二战结束“雅尔塔会议”以后形成了“雅尔塔体制”促进了两极格局形成。而两大阵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及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覆灭。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旧的格局已经结束,新的格局政治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也只能在曲折中发展,这就是当前的世界政治格局。
2、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三大经济集团: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组织的新格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
用几个词来概括: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
3、形成原因
究其原因,根本原因就是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具体原因是第一,美国想建立单极
世界,但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第二,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重新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第三,科技和经济因素影响单极世界的存在;第四,经济全球化进程降低了单极世界存在的可能性;第五,国家与地区集团力量的增长导致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问题
1、当前世界政治发展及问题
政治多极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上面我已经阐述过原因。世界政治的发展我以两大鲜明的对比来阐明当前世界政治的发展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两大鲜明的对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首先来谈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等等。自从二战以后,这几个国家就没有消停过。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各国,与英、法等国家缔结了所谓的北大西洋军事公约组织,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邪恶的军事同盟。
第一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参与战争。
1992年——1995年的波黑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再一次直接参与战争,他们打着和解的旗号,实际上是搞垮南斯拉夫,是西方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整个欧洲的关键环节。
1999年3月24号,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的大使馆无辜受难,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这一时刻,北约无视《联合国宪章》,置世界人民于不顾,这一卑劣的行为,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2001年阿富汗战争,同样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以反恐为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在阿富汗发动了战争。
2003年以美英为首的联军在伊拉克发动战争,同样是以反恐为由。从上述事例可以体现出,1991年——2005年的世界上的战争都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直接参与。不管他们以何种理由加入战争,他们都是战争的直接制造者或者是参与者。
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实际上有着他们肮脏的目的。
第一、这是美国控制中东,进而控制世界石油的中东政策。
第二、从时间上再联系经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1992年、2003年正是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怎样才能短时间内恢复其经济,发动战争是最快也是最有效果的做法。郎咸平有句话:“和平时期美元的汇率与黄金的价格成反比,战争时期美元的汇率与黄金的价格成正比”。其实这句话的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殖民主义。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发现,伊拉克新的政权并不完全听从于美国的指挥,于是美国开始实行新殖民主义。
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一直再寻求战争的机会,来平息国内糟糕的经济局势。直到2011年美国以人权为由,在利比亚扶植的代理(称反对派)与利比亚政府军开战。这场战争美国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退到了幕后,英、法直接参与战争。美国向反对派提供战争物资,与利比亚政府军对抗。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卡扎菲被击毙,反对派利比亚建立过渡政府。
同样是2011年美国以同样的方式在叙利亚发展反动势力。现在的叙利亚
如果不是因为有中国和俄罗斯,恐怕局势早就和利比亚一样了。
伊朗局势也不容乐观,美国打出的牌是“抑制核扩散”。
相反,我们再看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自从我国提出和平外交方针政策之后,我国一直坚持这一基本外交原则,同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和平发展的政策,比如:亚太经济合作、东盟经济区、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等等,还有本来马上就能启动的中、日、韩三国贸易因为日本的外交失败(日本实行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而暂时搁置。我国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从对比中不难发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奉行的强权政治,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奉行的和平外交大相径庭。
2、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及问题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上面已经阐述过。
二战以后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从而对全世界的经济实行了经济殖民。欧洲为了防止美元的侵害组成了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建立了以欧元为中心的欧元区。有效的遏制了美国的经济侵略。近几年东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为东亚人民摆脱美元统治提供了出路。
虽然欧洲建立了欧元区,但是他们自身体制的弊端却没有能够解决,以至于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深受危害。我国收到的损失同样不小,出口萎靡,内需不够。但是我们并不是危机的制造者,而是危机的受害者,美国欧洲才是危机的制造者。
事实证明,资本制度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其实是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世界经济遇到的挑战并不比政治挑战简单。我会在第三大部分阐述我的观点。
3、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其中的利害关系极其复杂。
在这之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国家:委内瑞拉。
2012年10月7日,委内瑞拉举行新一届总统选举,总统查韦斯第三次连任总统。委内瑞拉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实际上摒弃了资本主义民主,实行了社会主义变革。
上世纪9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政府奉行西方倡导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已全面市场化推卸社会责任,结果纷纷掉进中等收入发展陷阱,贫富悬殊拉大,社会动荡加剧,接连发生的金融危机更是重创拉美地区经济。大部分拉美国家民众不仅没有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反而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困境。要求改变国家发展模式和方向的呼声持续高涨。
正式这样的政治土壤,成就了拉美左翼政党上台的时代机遇。面对时代机遇,拉美左翼及时转身,放弃暴力和军事手段,打出“推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政治口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左翼政党在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等拉美国家先后上台执政,拉美“向左转”引起全世界震动和关注。
不难看出,拉美“向左转”的国家政治稳定的同时,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富裕,社会的和谐!
经济关系的改变正在影响世界政治格局。作为爱好和平的我们中国应该抓好时机,大力发展经济,突破西方的经济、科技、军事封锁,创造一个崭新的和平、和谐、可持续、生态文明的世界。
三、当前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新力量以及出路
当前的世界政治与经济问题,首先要解决文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异己文化的态度是消灭。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军事。怎么样去对付外来文化。而文化是人类最美丽的财富,是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最终载体。虽然文明起源于野蛮,但绝对不等同于野蛮!
如果你知道斯巴达,那么你就会了解为什么要解决文化问题。在斯巴达统治希腊的300年间,只关心军事的发展,他的军事很强盛,但是在希腊文化这块人类的瑰宝中,斯巴达这300年的历史对文化的贡献几乎为零!
同样现在的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心只想扩张,对异己文化很排斥。他们是该醒醒的时候了,只有文化认同,才能和平共处。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亚非拉第三世界作为新的爱好和平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并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世界政治需要和平,不需要强权,不需要干涉!这是时代的呐喊!
至于经济问题,亚当·斯密以及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真正给出解决西方经济衰退的答案。其实,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理论西方可以借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我国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也相当严峻,过去我们太过于限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以失去了活力。现在十八大对于加强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我国就是在平衡市场与宏观调控。
我认为资本主义也可以实行多一点的宏观调控,来预防自由经济带来的弊端,但是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方的利益集团不喜欢政府宏观调控,他们奉行自由经济。宏观调控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至于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如果真的想解决现状,只有一条出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抛弃“上帝”,拜马克思为师,发展具有其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篇: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摘要: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的经济受全球的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经济形式走向不稳定,我国将继续实施以稳健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经融紧缩政策,实现稳中求进,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形式,调控
正文
一.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方面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总体上看,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这将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国内方面、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金融危机正在倒逼中国经济从“出口”转到“内需”上来。2012年,我国将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降速的有利时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强制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退出与调整,同时倾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及产品崛起,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转型进程中,一批出口型企业、高能耗型以及部分高成本房地产企业,将会遭
遇倒闭、重组、兼并和收购的命运;一批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生物医疗和新一代IT等新兴产业将会呈现新的盈利机会。
二.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
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税的改革,使得土地和资源等的要素成本提高;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使得环境成本的提高。2012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
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百姓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仍是消费的热点,将持续活跃;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三.调控政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1、提高财政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
鉴于目前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大体正常,物价上涨、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的 总体形势,应当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和必要的微观调控力度,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在继续
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来管理和调控市场流动
性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利用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逐步消除
负利率。在货币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多发挥财政政策结构
调整的功能,通过减税等办法推动某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
向的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 产
业等新经济增长点的快速发展。
2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
有区别地加以解决,对于落后、过剩、属于“两高一资”行业的生产能力要鼓励淘汰,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符合产业政
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要予以大力支持,加强金融组
织创 新,发展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
机构,完善与中小企业 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
银行体系.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加大财
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健全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体系,鼓
励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部门和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业
务。建 立多层次的融资信用担保,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
立企业征信体系。
3择机推进价格改革和市场准入 择机推进价格改革和市场准入
价格改革 一是改变价格管理僵化、市场反应不灵状况,让基础
产品价格真实反映供求 关系,并发挥对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 电价定价机制,推进
水价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二是放宽部分资源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
争和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型产品供求的基
础性作 用。这样有利于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稳定就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公平和完善。
4优化投资结构和规模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控制新上项
目和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的投资,严格 限制审批高耗能产业盲目
扩张和重复建设,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企业 兼并重
组,加快制定、完善和颁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
施,发挥新 增投资对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着力细
化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 策措施,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
场准入标准,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激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活
力
四.结束语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文件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总体运行良好.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在众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政策,在稳健中求发展,保持我国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冯飞
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四篇: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对策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和中国的对策
摘要
15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随着经济腾飞,中国已然在国际政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国际政事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一个新生力量的持续崛起必然导致新的一轮权力制衡的出现,其中,披着经济外衣的政治往往于无声中制服对手。经济政治全球化,局部的政治经济冲突不断。美国重返亚太,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俄罗斯财政大幅缩水,巴黎恐怖袭击。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即是这轮权力较量的具体表现,大国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利益,在环太平洋沿岸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遏制中国发展和崛起的用意不言而喻。在中国深化改革,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更加值得关注。正确分析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明确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危机,制定正确战略方针,巧妙化解中国面临的政治问题,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形势;经济问题;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我们的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更是比以前好了很多,现代化的这条道路中国走对了。综合国力的提升,证明中国人民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舞台上俨然一支新秀,但是在不断成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优秀传统,更何况目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来讲困难重重,与百年之前的中国有几分神似,只不过现在的中国不会想当年那样任人宰割了。对比二十世纪初日德的崛起和最终战败的命运,以史为鉴,分析现在中国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自身优劣,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世界的政治形势,避免中国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像当年的日德一样陷入被动,最后被打回原形。这不仅是每位台上的领导要思考的问题,每个想要中华民族在崛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人都应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崛起历程
1.1崛起的定义
崛起意味着从积贫积弱的境况发展到富强的地步,可以在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大国崛起要有基本的国际条件、政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崛起的基本国际条件是争取到了国际社会对其主权合法性的广泛承认和尊敬;一个大国崛起的政治条件是国家的政治体制基本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内战的可能性被基本消除;一个大国崛起的经济条件是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工业具备了大规模出口生产的能力,科技技术发展有了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能力,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尤为重要。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国家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崛起的准备阶段、崛起的起飞阶段和崛起的冲刺阶段。
1.2崛起的阶段
下面主要从经济发展角度来分析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从触底到崛起的过程。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饱受列强的凌辱,割地赔款,近代的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被列强瓜分的面目全非,1800—1949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跌至历史上的最低点。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到1980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准备期,这一段时期,虽然国家依然贫穷,但是我们的国防实力提升了,核武器研制成功,切实保障了中国发展的安全。1980—2020年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即经济的起飞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国民进入小康时代。根据新的五年计划,2020—2050年是中国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强盛期,并将完成全面的现代化,届时,中国将完成自建国以来的崛起过程。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崛起的起飞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结束了文革的十年浩荡,将国家的重心调整到经济发展上来,并且认识到计划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改革开放,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另外,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相对和平以及中国国防实力的提升,为中国提供了和平的发展环境,美苏冷战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忽视中国的逐渐成长,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最后,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各国的市场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这一阶段,中国完成了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技术的进步,进而加速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一阶段的完成,对于中国下一阶段崛起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政治形势
(一)当前世界的政治形势
1.1目前世界格局
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仍然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不过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朗。同时更多的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寻求政治经济利益。美国仍保持着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组织紧随其后,构成了当前世界主要的格局。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仅拥有让其他国家望其项背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还引领着世界顶尖技术发展,其雄厚的军事的实力,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充当世界警察。欧盟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政治体,充当全球的政治博弈的重要角色。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承接了前苏联绝大部分的领土和军事设施,其军事实力在全球也是处在首屈一指的地位。近年来,在铁血硬汉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对外实施铁血外交。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的政治格局呈现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世界多极化更趋明朗,并导致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演变。近年来,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使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大国、新兴大国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出现大调整,从而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演变。
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多极化从曲折前进到加快发展。美国深受一场危机和两场战争的冲击,“一超”地位动摇,单边黩武气焰有所收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深化发展。
各个政治经济体,为了自身利益,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施展自己的政治手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每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也更加依赖国际市场的巨大的需求。在彼此的合作与博弈中,构成了当前复杂的世界格局。
1.2 政治形势突出表现
在近期的国际政治斗争中,主要的突出表现一是和平是主流,局部摩擦热战不断;二是政治斗争隐藏在经济手段之下。
在21世纪的前10年,美国先后在中亚地区掀起两场战争,伊拉克战争摧毁了萨达姆政权,美国企图扶植新的政权,事与愿违,至今战争的创伤仍然使那里的人们饱受伤害。随之而来的是阿富汗战争,美国在两场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经历了08次贷危机后,美国实力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了新兴国家成长的空间。除了以上长时间的战争之外,进入2014年以来,极端武装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冒了出来,中东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发生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广场革命推翻了亚努科维奇,选举出了波罗申科,克里米亚归了俄罗斯,乌克兰东部州战火硝烟弥漫,围绕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大国间的激烈博弈利。叙利亚反政府示威游行演变成叙利亚内战,在今年导致大批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
恐怖主义势力抬头。自从美国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一直是各国头疼的问题。虽然美国在11年击毙了911事件的幕后主使本拉登,但基地组织并没有被消灭。在中国,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给中国的反恐行动敲了警钟。就在前不久,巴黎恐怖袭击,让IS恐怖组织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恐怖主义行动给世界安全蒙上一层阴影。
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经济博弈的背后是政治目的。这主要有一下两个实例:一是美国针对俄罗斯的,二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在14年乌克兰危急中,俄罗斯变现强硬,通过能源手段迫使欧洲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半岛问题上没有过多的纠缠。但这违背了老美的初衷,所以老大哥不高兴了,紧接着在2015年实行原油价格打压政策,导致世界原油价格下降一半以上,这直接导致靠能源出口的俄罗斯财富大幅度缩水,一夜之间卢布贬值10倍,经济上的俄罗斯萎靡不振。第二个,是针对中国的,在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世界的汗血工厂,同时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总量直线上升,中国在经济上走上了就崛起的道路。中国在WTO的规则下分得的经济蛋糕越来越多,在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开始害怕了。于是,从阿富汗撤军后,美国开始实行亚太再平衡策略,在经济上推动TT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实行,企图把中国隔绝在新的贸易关系之外,同时架空原有的WTO。遏制中国崛起用心险恶。
(二)中国目前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外部政治形势主要是美国重返亚太后,对中国带来的政治上的压制,这是目前中国所面临外部政治困扰的主要根源。
2.1太平洋沿岸政治形势
南海问题,是西方国家用来扰乱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手段。2010年希拉里在访问东南亚的时候发表了一场讲话,说中国不要对东南亚指手画脚,不要在南海挑起事端。在这之前其实中国根本一点事端都没有,那个时候南海是非常平静的,中国要跟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没有人去找麻烦,她一说过之后,越南和菲律宾马上去找事儿。纷纷抢占中国的岛礁,在海上建立起油气平台。之前中国一直默许,现在也没有对南海诸国抽油抽气行为采取强制等武力手段。只不过,在美国的挑唆下,菲律宾和越南更加的狂妄,中国鉴于此,在南海吹填造陆,建立三沙市,加强对南海的管理。
钓鱼岛事件是和南海问题有着相似的情节,只不过主角变成了日本和中国。背后仍然是美国,美国利用为日本提供武力保护的由头,借机把日本当枪使,用来遏制中国。
美日两国企图以南海诸国,冲绳基地,加上日本,建立已久的第一岛链,在军事上遏制中国的崛起,让中国的军事力量困在自家门前。以便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经济的主导地位。
2.2国家分裂问题
中国目前还面临着企图分裂我国问题。主要是藏独、疆独、以及台独。民主分裂问题,表面上看是中国内部民主矛盾,其实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西方国家的参与。西方新干涉主义危害凸显。西方国家策动颜色革命、搞政权更迭、武力干涉一国内部事务。只不过在中国实力强大面前的条件下,不会像利比亚,乌克兰,叙利亚等国战乱不断,国家最终分裂的局面。
(三)政治手段的本质
一切的政治手段都是各国的政治利益之间的相互博弈。新兴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便想在国际事务中攫取更多的权利和利益,老牌大国的利益自然就会被新型大国挤占。新兴国家的崛起,实力增强,老牌大国实力相对来讲就要减弱。自然像美国这样的世界头号强国,怎么可能将自己既得利益瓜分给他人。各国实力的变化导致权力的不再平衡,自然,新兴大国和老牌帝国之间就会有一番政治博弈。政治博弈的结果就是权力的再分配过程,重新在一定时期内达到权利的再平衡。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和平发展下的挑战
1.1 新干涉主义的挑战
新干涉主义(the New Interventionism)又可称为人道干涉主义,是指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从本质上分析,传统干涉主义与新干涉主义是一致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优势地位,都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现实反映。其主要手段包括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
现在主要介绍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的挑战。西方国家以“保护人权”、“人权无国界”为名,以西方的价值标准取代联合国的权威,肆意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而美国这个“最没资格谈人权”的国家却对中国人权状况评头论足,肆意攻击、歪曲,指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侵犯妇女生育权;指责中国禁止邪教“法轮功”是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指责中国限制非法出版物为限制言论自由等。经济上,西方鼓吹人权,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在中国加入WTO和TPP以人权问题对中国设置阻碍。文化上面,美国大片,美剧进入中国,企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最终达到从西方价值观的角度统治中国,使中国内部出现政治危机。
1.2美国“重返亚洲”导致中美关系紧张
进入21世纪,“财富和权力的分布正由世界的西方和北方转移至东方和南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财富增长最快和最具有活力的新的经济中心。在此背景之下,美国重新调整全球战略部署,高调宣布“重返亚洲”,并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苏浩撰文指出,美国通过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
构建“品”字形封锁链,挤压中国外部战略空间从地缘战略角度分析,美国重返亚洲的显著变化是将传统“第一岛链”的南端由东南亚延伸至南亚地区,形成了南亚(印度)、东南亚(东盟)和东北亚旧本、韩国)三大“板块”,彼此之间成“品”字形分布,其“铰合点”分别是台湾和新加坡。随着“品”字形封锁链的逐渐形成,中国外部战略空间被急剧压缩。一方面,美国极力阻挠中国走向“蓝海”。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增强,海洋战略既是事关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步骤,也是衡量中国能否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重要尺度。为了围堵中国,美国加大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军事、经济投入。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宣布,为应对“一系列始终存在和刚刚出现的威胁”,美国将军事部署的重点由西亚地区调整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按照美国的计划,到2020年,60%海军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此外,还将把本土外60%空军力量部署在亚太。美国通过构筑“品”字形封锁链,从海上遏制中国由“黄海”迈向“蓝海”,致使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海上压力趋于复杂化、常态化。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也被称作“经济北约"。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但随着谈判成员渐渐增加,美国在2008年2月宣布加入,已发展到12个成员国,最终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针对中国的一次美国主导世界贸易规则的行为,是意义与WTO相似的新区域贸易规则。
对比WTO追求的是降关税,TPP追求的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包括什么呢?包括0关税、包括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所有经济监管制度都必须统一标准。细分领域有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说明白点就是禁止各种门槛、操纵、补贴等,而这些条件和贸易准则中国目前还远远达不到。
从理论上和TPP的规则上说,任何国家都可以加入TPP,但惟独中国不行,用TPP一位官员的话说,“TPP是一个只禁止中国入内的俱乐部。”鉴于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国力不断增强这使得美国老大感到自己在亚太的主导地位不稳了,美国因此在亚太带着越南、菲律宾等小弟积极推行TPP协议。TPP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经济不带中国玩,重新制定经济规则,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二)中国发展的机遇
虽然西方国家看到中国近几年的高速崛起分外眼红,层层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综合条件下,中国还是有很多的发展的机会。
2.1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下,中国完成了初步的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在某些行业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同时转变角色,利用全球广泛的市场,将自己的资本和技术输出到其他的国家。其中不得不指出,中国高铁发展堪称世界奇迹,短短八年时间内,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现在高铁里程全球第一。10月16日,中国战胜日本,夺得印尼雅万高铁建设项目,这是从设计、施工、技术、装备、运营、管理全体系中标的一例,它绝不会是唯一,而将是千数、万数开头的“一”。同时,德国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成为德国高铁采购的选项之一。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上已经为中国资本打开了一条路。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红利
虽然TPP被指遏制中国的崛起,但这在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十三五规划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降,转而追求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中国不能也不会一直处在产业结构的下游,虽然产业结构的升级会带来经济的阵痛,使一部分行业死掉,但这对于经济的长远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中国的对策
每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路上必然会和其他国家发生权利的争夺。在世界范围内权利的再次平衡过程中,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对策都将会对全球格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年德日崛起后,采取武力征服他国,以获得在全球更多的特权的行为,引发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中国政府和人民不会这么不理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博弈,也终将在和平的范畴的内进行。
1.1 和平发展的战略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的基本国情归结为“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制定一切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中国提出坚持和平发展,正是在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国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长期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的长期发展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的和平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所需。和平发展的战略能够维护世界和平。西方国家长期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能够使这种言论不攻自破。维护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爱好和平的形象,同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良性发展,既有利于中国获得大国的肯定和支持,也有利于中国避免因与大国矛盾激化而导致和平发展中断。
1.2 同世界主要大国的斗而不破,和而不同
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美国始终将中国的快速发展视为其霸权地位的“潜在威胁”,因而,不断制造事端,以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但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不管中美之间矛盾如何激化、斗争如何激烈,中美两国既没有因矛盾冲突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也没有因持续合作而丧失自我。一方面,无论是对“银河号事件”、“炸馆事件”、“撞机事件”等危机解决,还是对“台海危机”、“对台军售”以及当下的南海争端、钓鱼岛冲突等事件的处理,都充分证明,中美双方都在格守共同的底线:斗而不破。另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中美双方坚持相同的原则:合而不同。继续在经济上同美国保持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两国都是双方最大贸易伙伴,打破双方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对于双方乃至整个世界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关系对立,全球经济都会跟着感冒,没有中美的密切合作,全球经济、能源,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球失衡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中美之间应该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尊重各自利益关切,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相互协调合作,既符合中美两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也是大国关系的新创举。
其次构建中日、中韩互惠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日之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近几十年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摩擦不断。双方应该密切磋商,应对挑战,中日两国同为世界上重要的国家,既面临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也承担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共同责任,这就需要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合作中促进两国关系向更高方向发展。中韩自贸协定的签订,预示着双方互利互惠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共同促进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
1.3 南海领土争端坚持和平解决的战略
目前在南海占有主导地位,随着三沙市的建立,中国将在南海部分岛礁实现常驻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大局要求,现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只会让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继续挑唆越南菲律宾等小国不断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事端,妨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南海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不急于解决的问题,在美国的参与下,南海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问题,远非简单的武力可以解决的,不如选择暂时搁置争议,保持和平的环境,等到中国在东亚的实力更上一层楼时,南海问题也将不再是问题。
1.4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进地区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周边关系继续深化的必然要求。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并没有独享参与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而是积极发挥中国经济的“溢流效应”,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努力实现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之中,这也是中国面对抗西方国家的经济压制积极有效的一种方式。有效推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扩大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使中亚地区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的蛋糕,同时达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创建新型地区性金融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1.5 立足国防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要想在和平崛起的道理上越走越远就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安全保障。唯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使其他国家不敢惹也不能惹。在国防建设上中国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目前和美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接下来中国应继续推动大功率高推重比的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大型航空运输机的研制,以及大型舰船航母的研制与装备使用,改变我国目前无大飞机可用,海军只能看家护院的窘境。
结语
和平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正在由国际体系的边缘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我们要学会倾听世界对中国的评价和认知,并对其进行全面梳理、辩证分析,既要避免因战略定位模糊而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担忧和质疑,又要防止被外部舆论所误导而偏离既定的战略选择,以至于重演大国争霸的“悲剧”。实践证明: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所做出的必然的、正确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周邦虽旧,其命维新。”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挑战,我们不是修正或放弃己经制定的和平发展战略,而是要继续坚持和强化,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将是一条需要世界和平又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之路;一条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共赢之路;一条坚持科学发展又对外开放的可持续之路;一条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又反对霸权、强权的负责任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树勇:关于中国崛起的若干理论争鸣及其学术意义
[2]分析称当前国际形势呈六大特征多极化更趋明朗《瞭望》新闻周刊2014-07-1 [3] 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 [4]浅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5] TPP谈判达成协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6] 张辉: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2015年03月11日
第五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论文撰写要求
1、任选一题,选题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
2、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引用部分内容须注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如发现抄袭行为记为“0”分。
3、应围绕论文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引用个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论文之中,形成完整的论文内容。
4、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
5、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左右,如果少于1000字,要酌情扣分。
6、格式与规范:应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文面符合表述规范。论文一律采用4号宋体。
二、论文题目
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国应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实现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2)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
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成为了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3.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
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4.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参考文献的标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十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
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1年第6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作者:张术环 等主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