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于连——读《红与黑》有感
良乡中学李立辉
小说《红与黑》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于连出场时已经19岁,进入了他的青年时代,但从文章的间接叙述中,读者可以隐约看到于连的童年.于连的家庭启蒙应该说是不太好,索黑尔老爹以及他的两个哥哥应该是他最初的老师,他们是于连性格中反抗和超越的力量的源泉.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社会环境对于连的心灵也有很大影响,于连14岁的时候,治安官徇情案再次教会了于连什么是虚伪,维立叶尔的内地风气熏陶了幼小的于连。可见,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童年永远是难以割舍的。
于连的性格中有一种难以束缚的激情,有远远超乎常人的欲望,在于连的艰苦的自我剖析和自我约束中欲望和尊严是一对重要的矛盾。于连将金钱看得很轻,以至于到市长家去当家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身份问题,没有提钱的事情,于连拒绝了每一点有可能丧失尊严的馈赠(连德瑞那夫人的也不例外)。于连的欲望和他的尊严紧紧联系在一起,于连出身贫困,又野心巨大,对于于连来说金钱,虚荣,名声和虚伪,无耻,平庸,骄矜是混杂在一起的。
毫无疑问,《红与黑》中最精彩的段落是描写爱情的段落,于连和德瑞那夫人,于连和马蒂尔德,还有一段小小的恋情也不应该遗忘——阿梦坦碧娜。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第一印象是“看到德瑞那夫人明慧可人的眸子,心中的怯意先就去掉了一半。俄而,惊异于她的美丽,便把什么都忘了,甚至连为什么到这来也忘了。”于连对马蒂尔德的第一印象是“不过,仔细打量之下,他私心承认,这么美的眼睛倒还从没看到过。”只有对阿梦坦碧娜那次短短的爱恋,于连是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爱恋的对象,而不掺杂社会的伦理的政治的因素。于连对于爱情有一种奇怪的同爱情无关的“职责”的态度,这职责两个字是于连自我肯定自我保护的积极抗争的生活态度,在爱情中产生这种不伦不类的想法是因为于连“尊严”“奋斗”的一生已经把他的爱情包容了进去,爱情在于连同样是一场战斗,是对自己的不公平的命运的征服,爱情的失败同样是对于连尊严的剥夺。
可见,社会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人物自身的性格也起了决定作用,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成就了于连这个人,有关于连的形象还有许多可说的,以上是我的一些粗劣的认识。
第二篇:浅谈《红与黑》于连
浅谈《红与黑》于连
财务102覃金婷201000706068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那时的法国依然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的重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同封建暴力的矛盾,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封建的反动势力,重新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能够在法国顺利发展。这一历史时期,一切反对复辟势力的思想言行,客观上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都应该得到肯定。于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复辟势力的一个反抗者,他的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言行理应给予肯定。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他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在于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总之,于连是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王朝复辟、追逐金钱与权力的特定环境中出现的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的性格复杂而矛盾,他自尊、自卑、自立、自强,既虚伪又真诚,既孱弱又坚韧,既反抗又妥协……这些都反映出其性格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第三篇:读红与黑有感
读《红与黑》有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人。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无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首先,最令我感受强烈的是于连自始至终的一种情绪和姿态:贫穷而且地位低贱,却有不甘这样的命运;抵抗蔑视的眼光,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是又坏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经历,几乎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观察,自励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毁于一旦。这样的于连令我赞叹,对他的结局感到惋惜却又充满敬佩。从于连身上,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个时期,或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或是贫穷,或是卑贱,有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在腐化的压制,强权的左右,种种阴暗的伎俩中沉沦。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与于连获得一种共鸣,则就说明,我们也和他一样,那颗心仍在跳动,那份热情并没有枯竭,绝对不能服从这样的命运,让蔑视我们的人迟早自惭形秽。也许我们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为一无所有,我们可以不顾一切,让它叫做野心吧,策马奔腾。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读着这些话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在我自己的心里也在响着同样的声音。为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几乎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终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时而呈现柔软的一面。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终于知道,这世上总有着许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达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以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吧。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心灵的 爱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我的这些看法也会受到许多的反对,但这是我心中实实在在的感受。能体味到什么,能学到什么,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这本书在我心中将是一个永恒的经典,永远的激励。
第四篇:读《红与黑》有感
读《红与黑》有感
读《红与黑》有感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 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这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灵魂辩证法。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
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沉思过”。
第五篇:读《红与黑》有感
《红与黑》读书报告
摘要:小说写的是王政复辟时期,知识青年于连对贵族阶级的不满与嫉妒,与贵族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最后成为一场悲剧 的故事。从中,我看到了人性中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引发了我的思考。关键词:于连、自我为中心、人性、财富、自由
首先说说为什么我会选择《红与黑》这本书吧。这应该算是一个偶然事件吧,本来只是随便在图书馆看看,想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不经意间发现了书架上已经破旧的《红与黑》。看到书名的一刹那,我便想到了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当中,夏雨饰演的帅子就曾因为看了当时被视为禁书的《红与黑》,而惹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让我有了一种好奇心,想看看到底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接下来就让我从几个简单的方面谈谈自己切身的感受。
于连·索海尔的人物性格
看完前面的几章,我对作者笔下的于连·索海尔感到厌恶,感觉他就是一个自私自利、怯懦虚伪的人。但接着往下看去,我又觉得他真的好可怜。其实在作者司汤达的笔下,他是一个自尊、勇敢而又自卑、怯懦的矛盾体。他有时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与自尊心,有时又显得有些屈从与依附。而在我看来,这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吻合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有时表现出这样,而有时却又截然相反。事实证明,正是于连丰富的人物性格,才吸引了我把整本书看完。
于连·索海尔,一个木匠的儿子,出身低微,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幻想着能够成为拿破仑一样的英雄。他出生于维里业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由于外表荏弱,身材纤瘦,膂力不足,从小就遭到父兄的奚落与打骂,以及上流社会的鄙夷与不屑。这些都造成了他超乎寻常的自尊心,以及令人可怕的报复心理。但在我看来,报复他人的同时,其实也伤害了自己。我想有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在干什么事,以至于常常后悔不已吧。
一次偶然的境遇,让他逐渐进入上流社会。先是当上维里业市长家的家庭教师,然后又进入神学院学习,接着成为德·拉摩尔侯爵的私人秘书。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他的两次恋情。一次是与女主人德·雷纳夫人,一次是与德·拉摩尔小姐。一开始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在利用她们,但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两位优秀的女性。我想就是他本人,也会同意我的说法的。一开始他的确显得自私卑鄙,但到了后来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深爱一个人时,却又是那么的不顾一切。而这多少让我有些感动。
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但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圣雷阿尔所说“小说乃生活历程之明镜”。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于连一样的人,他们有着“利己”的本性,谋求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人类一切行为的唯一动机。为了财富、地位和爱情而奋斗一生,这被他们视为人生在世无可争议的“伟大事业”。在我看来,他们忽略了对自己心灵的反思,终日忙碌,导致了心灵世界的空虚,精神世界的贫乏。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个人修养的提高,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小说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
从小说的副标题“一八三0纪事”就可以知道,小说是在诉说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大动荡。作者司汤达巧妙地以王政复辟为时代背景,讲述了知识分子于连对贵族阶级的不满与嫉妒,与贵族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渴望获得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的人生历程,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当时,平民唯一能够进入上流社会的途径便是当一名神甫。作为社会典型下层的代表,于连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受过资产阶级的革命的熏陶,渴望成为拿破仑一样的英雄。但由于出身低微,处于受人轻视的地下地位,从而激起对社会贵族的憎恨与不满,对地位、财富的渴求。
在当时,由于本身与社会的对立,于连·索海尔几乎没有多少知心朋友。而像于连这样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冲击着传统的封建观点。所以,个人命运的多舛,与社会的对立,便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
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中人物众多,我想从几个典型的人物身上来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看法。首先,我想说的是两位有道德而且不耍阴谋的神甫——谢朗神甫和彼拉尔神甫。他们与于连情同父子,欣赏于连的才华,而且无私地帮助他。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无私。相反地,于连的亲生父亲却显得粗暴蛮不讲理,视财如命。而小说中两位女主角——德·雷纳夫人与德·拉摩尔小姐,则是为了爱情,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甘愿抛弃一切,实在令人钦佩。至于于连,上文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多讲。
读完《红与黑》,小说中人物对自由、幸福的向往,渴望发挥才智,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个人觉得,一个读者脑海中所留下的,也应该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吧。
总结语
《红与黑》初版时,不过区区750册,几乎无人问津。但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名著。可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的社会浮躁喧哗,我们整天忙忙碌碌,不妨叩问一下心灵,去寻找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任其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寻找自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孰是孰非,孰对孰错,只是时间问题,终有定论。
最后再借用艾珉的一句话:时间,既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