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科技馆等展厅解决方案
博物馆、科技馆等展厅解决方案 多媒体展厅,又叫做多媒体数字化展厅。是指以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作为展示技术,以各类新颖的技术吸引参观者,实现人机交互方式的展厅形式。它是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场馆等展览展示发展的主要方向。
智立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深度挖掘展览陈列对象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实现普通陈列手段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展览形式,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提高其观赏、探索的兴趣。智立方数码科技为多媒体展厅提供技术应用解决方案:
1,天地互动/海底世界
2,互动翻书
3,虚拟现实之互动足球
4,“CAVE”沉浸式多通道环幕虚拟现实影院
5,互动沙盘
6,巨型多点互动画卷
产品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
第二篇:博物馆展厅设计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因此博物馆设计是很重要的,墨戈小编和您说下博物馆设计的重要性,首先博物馆设计可以在无形之中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程度,可以让人们很容易的看出这所博物馆的特点,可以让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更为清晰。所以,在设计博物馆的时候不仅要加入历史的文化底蕴,更要加入现代文明的元素。
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书卷气息总是会扑面而来。然而当我们想要挖掘这些文明时,却不得不走进一个地方---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的物品的地方,并对那些具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意义的珍贵艺术遗产进行归类,为人们提供了很多认识这些古老的珍品的机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们走进博物馆,然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时,最先吸引我们的却是博物馆设计。所以博物馆设计已尤为重要。
博物馆的现代文明因素更多的在于如何将一些现代气息合理融合在展厅之中,以最新的设计理念,把各种多美体互动展项、主题与高科技声光电展示手段相结合,将过去的历史、人物、物品等重现,让参观者如同时光倒流,体验耐人寻味的科技文化博物馆。
墨戈毕加装饰,国内展厅装修公司一流品牌,为无数品牌企业的展厅献计献策,保驾护航,是企业选择展厅设计公司的最佳对象。
第三篇:科技馆展厅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巴彦淖尔市青少年科技馆展厅展品维护、报修管理
制度
为了确保展品安全运行,使展品经常处于最佳技术状态,以良好的效能来保证科技馆展厅的正常运行,制定如下维修管理制度:
一、检查
开馆期间各责任区负责人对所负责区域的展品进行检查。每日两次,上午十点之前一次,下午两点至两点半一次。
二、报修
各责任区负责人在发现展品损坏后十分钟之内填报报修单,一式两份,上报展教部报修负责人。展教部报修负责人在收到报修单据后将报修单交到技术保障部
三、维修
技术保障部在接收报修单后,组织人员进行维修,并将维修结果填写到报修单上,交由展教部报修负责人。保证展品正常使用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小问题1天解决,一般问题3天解决,大问题一周解决,重大问题(需联系厂家)2周解决,保证寒暑假正常运行。
四、验收
展教部展品故障处理负责人将报修单返回报修人处,由报修人验收故障展品。如展品问题解决则将报修单返回展教部报修负责人处,如展品仍有遗留问题则写清楚遗留问题并再次上报展教部报修负责人处,继续再报技术保障部,处理步骤如上。
五、遗留问题处理
展教部分管负责人每月对报修情况进行整合并将遗留问题反馈到部长及技术保障部,由技术保障部进行处理。
维修时间规定:
保证展品正常使用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小问题1天解决,一般问题3天解决,大问题一周解决,重大问题(需联系厂家)2周解决,保证寒暑假正常运行。
第四篇: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大家好!
欢迎光临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
竹山县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为秦巴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富矿带。
整个展厅以竹山历史发展为主线,展出各类历史文物200多件,全面反映了竹山有人类活动以来,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
(大家这边请)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石器时代的陈列。
据实物考证,最晚在3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以竹山县为核心的、堵河两岸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并逐步发展为统领华夏西南少数民族的强大部族——庸。至商朝末年,已壮大成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的“庸国”。
在堵河两岸考古发现大量旧石器古文化遗址,如:柿湾遗址、小漩遗址等。并采集到大量旧石器标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等。透过这些带着我们祖先体温的旧石器,仿佛回到了30万年前、庸人刀耕火种的场景。
同时,考古发现大量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石镞、石圭等。这些石器通体光滑圆润,刀锋至今仍然锋利,无论是数量、质地,还是种类,在鄂西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
其中这件石刀在1994年经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具体功能,据有关专家分析:已经是去了生产生活用具的实用功能,而上升为“庸”部落重大祭祀活动中礼天地四方、祭祖先神灵的重器。
这里展出的是原始社会狩猎用的石镞和日常生活使用的陶杯。石 镞就是我们的祖先庸人狩猎用的石制箭头。
接下来这个展柜陈列的是战国时代、也就是古庸国鼎盛时期曾使用过的青铜兵器:戈、剑等。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部族方国伐纣,庸列八国之首,堪称当时的军事大国。1975年11月在竹山县城关镇明钦村胡家坡出土的一批战国青铜器静静讲述着3000多年前古庸国的辉煌。
这边陈列的是战国时代的铜虎形饰和铜砝码。铜虎形饰上的精美纹饰,反映出庸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这组铜砝码则是古庸国经济贸易繁荣的见证。
战国末期,为躲避战乱,庸人在巴山、楚水、秦岭间来回辗转迁徙中,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之精华,与庸文化融会贯通,在秦汉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堵河文明,其中制陶、冶炼、铸造、建筑等工艺享誉华夏。在竹山县上庸、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柳林等乡镇地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玉器,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几个展柜陈列的便是我们的祖先——庸人制造的汉代青铜器和陶器。
这是几枚铜镜,其中这一枚“君宜官位” 铜镜出自……应该是墓主人的在世时,亲朋好友赠送他的礼品,寄托了亲朋好友对墓主人生前的美好祝愿。
这是汉代贵族阶级使用过的礼器。在上古年代,鼎一直是用来祭祀祖先用的食器。所以后人多在宅内陈设鼎,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礼敬;同时也为自身祈福纳祥,以作镇宅之用。这种习俗甚至流传至今。
这边陈列的是青铜实用器:有乐器——铜甬锺,做饭用的炊器——铜釜、铜勺,日常洗手洗脸用的铜洗、铜钵等。
这些青铜器代表充分说明庸人在很早以前就拥有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这里是一些汉代的陶器:鼎、壶、豆……
这些造型各异、用途多样陶器充分说明古庸国是制陶大国。这边是一个玉器陈列:考古发现古庸国的绿松石开采加工历史悠久。2006年郧县(历史上属古庸国)乔家院春秋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一串绿松石项链和一把镶嵌有绿松石的玉柄铁剑距今至少2500年。这些从竹山县城关镇胡家坡汉墓群出土的绿松石,证明至少在25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庸人已经掌握了绿松石开采加工技艺。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显示,竹山县现仍保存有古代绿松石开采矿洞多达70多处。
《康熙字典》“娲”字解释:“《史记〃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而绿松石,则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彩石散落人间而成美玉。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我国仅三省四县拥有,约占世界储量的70%.而竹山县的绿松石储量又占全国的70%,因而被誉为“中国绿松石之乡”。2010年2月,“竹山绿松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第七个、全省唯一一个矿藏类地标产品。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已形成社会分工明确、自主配套完善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雏形初步显现。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个大展柜陈列的是竹山在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三国时期,上庸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焦点地区,连年的征战使上庸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低潮。
据《竹山县志》记载:公元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析上庸县另置安城县,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候景之乱时,地入西魏。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据此,竹山县得名已有1400多年。
这件是南北朝时期的……
到了唐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加紧经略鄂西北地区。大批王室成员往来于长安和竹房之间,竹房与首都长安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此时,竹山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竹山历史上又一次经济社会发 3 展高潮。
其中,这件 年出土于竹山县城关镇、原西关车站旅社建筑工地的“青瓷龙柄鸡首壶”是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自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上庸、竹山二县合一为竹山县开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区竹山县建制趋于稳定。
堵河流域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历来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堵河为“通向四川的盐道”和“通向江汉的中药材之路”。这个地区的居民由东西南北移民杂居混成。明清时期移民竹山的主要有四次:
一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二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
三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
四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堵河,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商业文化因子和黄梅戏、黄州点子等优秀的民间艺术。
这些移民潮给堵河地域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贸易观念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推动竹山社会经济文化逐步迈向近代化。
这边陈列的还有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竹山县民间征集的部分青花瓷器。
这里是辛亥革命以来,竹山县红色文物展区。
至近现代,从庸文化发展而来的竹山文化在经历多次外来异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后,逐渐形成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积极革命、创新的当代堵河文明。
在辛亥首义、京汉铁路大罢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浪潮中,张振武、施洋、许明清等英雄人物以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和合通变的创新意识勇立潮头,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当代堵河文明新的篇章。
从这面竹山籍革命先烈纪念墙可以看到,竹山人为抗日救国、为建立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一部分只有十五六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0来岁。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姓名和英雄事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竹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科学领导下,竹山人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化五县”发展战略,正在迎来堵河文明的伟大复兴。
这边我们还有一个黄金展区。
这是竹山县城关镇胡家坡墓出土的西汉金带板。
我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就有在腰间束革带的习俗,且有標志身份等级的作用。
竹山县古属上庸,此地出土如此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金带扣,可能不是一般的民间物品,应该与贵族流放有关。金带扣的发现,对研究十堰地区流放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是一枚金币。
汉代以前就有了黄金货币。汉代普通百姓用铜币,上层社会已较普遍使用黄金货币。
金饼在支付使用时,需要根据用量剪切成小块,重新称测它的重量,是一种称量的货币,故金饼上有被切割的痕迹。
这边是古代钱币展区。依次可以看到汉代、宋代、清代铸造并使用的各种货币。
最后一个展区是竹山民间收藏精品文物展。
竹山县民间收藏颇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收藏规模较大的约有300余家,累计散存民俗文物20多万多件,其中极为珍贵的有1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物同样是竹山乃至整个秦巴地区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第五篇: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前言
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前言
竹山县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山扼秦蜀,水控荆襄,为三省之藩屏,启西楚之门户,成华中之堂奥。女娲在此炼石补天,庸国于兹建都立国。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为秦巴地域文化积淀的富矿带。
考古发现的潘口旧石器、霍山新石器证明:最晚在3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生息繁衍。这里的族群受滔滔堵河水哺育,逐渐发展为统领华夏西南少数民族的强大部族——庸。至商朝末年,已壮大成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的“庸国”。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部族方国伐纣,庸列八国之首。
周朝后期,诸侯争霸,战乱纷然。公元前611年楚大饥,庸率群蛮以攻楚,8月,楚联合秦、巴,以骄兵之计灭庸,庸地入楚,置上庸县。此后300多年,在秦楚争雄的此消彼长中,庸地归属不定而被迫“朝秦暮楚”。
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衰更替中,勤劳智慧的古庸国后裔——竹山人,凭身处秦巴山区腹地,秦、巴、楚交汇之地利,汲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之精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堵河文明。其中制陶、冶炼、铸造、建筑等工艺享誉华夏。
时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竹山成为西连国民党陪都重庆、东接抗日前线的战略缓冲地带,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解放战争时,中原突围部队在竹山一带坚持战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上壮丽史诗。
建国后,竹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在续写着竹山新的辉煌。
这里陈列的每件文物都镌刻着竹山人成长创业的记忆,铺展着竹山历史发展的轨迹,彰显着竹山人创新、创造、奉献的伟大精神,寄托着竹山人的梦想、情感和力量。
走进展厅,就走进了竹山县厚重的历史。参观这些弥漫着文化温度的实物和图片,就能触摸到远古人类从堵河走向汉水、走向长江的文明足迹。精彩纷呈的历史场景、具体可感的历史物证、前赴后继的历史人物、切换频繁的历史主题,在这里向我们昭示着地域文明史演进的最深沉的本质规律,启迪我们更加智慧地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