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如何重构组织?

时间:2019-05-12 06:3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HR如何重构组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HR如何重构组织?》。

第一篇:HR如何重构组织?

互联网纪元:HR如何重构组织?

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重构新的价值链,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消费正面临重新建构,人类面临工业革命后的一场新的、爆炸式的革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纪元。

全新的商业业态、业务经营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建,每日在发生着。适应、改变、创新将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互联网经济挑战传统的商业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挑衅者的姿态,在虚拟的空间里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互联网的经济将会是颠覆性的、不可商量的、而且会不遗余力地渗透、推进,从而产生“线上”的巨大压迫和冲击力:

互联网将会带来以下特性:

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在每个时间的碎片里,在一次次点击中实现价值;

信息传递、信息使用和价值创造形成无缝链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全部过程;

技术成为支撑营销的命脉,速度、简洁美观的设计、优质客户体验,便利性等等类似于商店的位置和入口,决定着人流和驻足者的数量;

客户体验、互动、乃至共同创造成为一种时尚,消费者可以同时是价值创造者

粉丝、传教士式的营销远远超过空洞的广告,口口相传式的价值消费、差异化消费和新奇消费会自动形成消费族,产品的价值在消费端会大于企业品牌价值

消费信息的痕迹会被记载于历史的账本,成为企业的电子档案和消费者购买的参考指南 有意义的话题、微营销,会吸引眼球,激发互动,成为拉动营销、推广企业品牌形象的高效、实用工具和手

企业和客户在上下游都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资源、时间、和价值都会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价值的理性回归......那么,互联网思维如何在企业落地?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传统的业态、传统的经营模式,决定了传统的组织架构;传统的采购、生产、营销、服务模式,员工的分工、合作和管理模式;能力资质要求和薪资分配体制;乃至于企业的思维、文化和办事模式......然而,当原料的采购可以发生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的时候,当一个消费者的声音有可能被全球人听到的时候,当生产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实现个性化定制的时候,当客户服务不再仅仅是答疑、接受投诉而是强有力的促销的时候,当我们无须搭飞机、火车遍地找客户的时候,当竞争对手变得无法隐身的时候,当工作可以随时随地的时候,当分分秒秒可以跟踪客户足迹的时候,当网上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职能的分工,团队的合作,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场所,公司的规章制度,薪资福利政策和奖励措施,领导力的考核,企业文化的建设等等,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时每刻,无疑都是在挑战。

在互联网经济面前,所有这一切,HR都必须重新检视,重新布局,重新建构,甚至要有“推倒重来”的勇气和决心。

首先,必须重新审视组织架构,评估人员配置。

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几种业务、组织管理思路上的困境:

业务是根据产品线业务模块划分还是按照地域划分?

业务可以按照线上业务,线下业务,业务外包来划分吗?

业务可以根据客户群划分吗?

业务可以是混搭的模式?无边界的服务?穿越式、互动式的、体验式的营销吗? 市场、销售、客服可以合并吗?

客服、合规部、法律部可以有直接关联吗?

采购、物流、品保(质量检测)可以外包吗?等等。

确立了新的经营模式,就必须评估现有的架构、人员配置,重新确立更加有效支持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领导班子和人员配置。进行“断舍离”、重新组阁、资源重新分配是HR变革迈出的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其次,当企业推行新的经营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作相对应的调整,对现有组织、人员、能力、制度、考评等等进行一次梳理和重新定义:

工作岗位,员工的数量,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资质和能力的要求

企业能力模型的重新设置和定义

企业内部能力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对应的方案

新型(互联网经济下)的“新”文化的创建和发展

新型绩效考核的标准、流程和实施方式

适应新的组织和业务模式的薪资政策和奖励制度

企业人才的重新定义、考评和发展,接班人规划等等

再次,为了适应互联网思维和组织的要求,HR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提升HR的价值,HR必须对自身进行反思、分析。当然,一切的改变都是以客户、业务为中轴核心,考量HR的业绩将重点围绕在成本、时间、效率、个性化服务,客户满意度,和变革与创新上。传统的矩阵结构的HR团队,单线性的服务,僵化的、硬性指标导向的管理和考核将无法适应、快速应对变化了环境,一切个人英雄主义都会将企业引向歧途。

可以预见,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面对员工的圆圈式的、扁平化的服务组织,E-HR的广泛应用,员工自助服务的深入推广,HR共享服务中心的投入,灵活的时间管理机制,变化、创新、团队协作共赢文化的建立,价值驱动将会全面取代论资排辈式的人才管理,团队目标激励、利润共享的差异化的奖惩措施等等……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刻不容缓!

随着互联网步步逼近,HR必须马上转型,任何犹豫、观望、等待,都是在浪费时间。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第二篇:酒店前台和客房服务组织重构

酒店前台和客房服务组织重构

有价值的创新都围绕三个方向:提升用户体验、降低酒店成本、提高酒店收益。

个人认为酒店的人力组织演变的趋势:从信息化-移动化-共享化-平台化的过程。一切能信息化的业务都会信息化、一切能移动化的服务终将移动化、一切能共享的部门都可以共享,一切能平台化的商业都会被平台化。我们选择国内几家中端酒店的人力组织架构作为案例探讨。

1、中端酒店人力配置

从表中各家人力资源配置可以看出不同经营思路,在150间客房基准线的人力配置上全季酒店格外显眼,全季继承汉庭极致人房比策略,能少一个绝不多一个,门店不单独设置人事和财务,224间之内的门店不设置销售。在餐厅、PA、客房、前厅相比其他中端品牌也是最低的,应该说人力配置已经到极限。

我们发现有汉庭基因的亚朵管理团队在人力配置并没有走全季的路子,而在餐厅、客房、前厅强体验的三个部门重兵投入。与其他品牌“前台”“总台”“前厅”的岗位名称不同,亚朵则以“客户服务大使(初级、中级、高级)”、“客服服务经理”、“高级服务经理”来命名,从前厅服务职能向客户体验为中心职能转变,其职责范围除了前台服务之外,酒店品牌推广、餐厅监督,以及代办客户的一切需求。“客户服务大使”承担酒店与用户的连接点,有点类似管家服务。各品牌在客房人力配置差异不大,客房服务员除了客房清洁外,还有临时清洁需求以及承担部分送物的角色。但客房卫生清洁都是标准化的工种,关联最大的因素应该是酒店的入住率。在餐饮方面,君亭延续高星酒店管理基因,注重菜品及选择丰富性,人力投入相对豪华。而开元曼居最新餐厅人力配置在做瘦身。不管团队是高星级基因还是经济型基因,大家都在用户体验、酒店房价、餐饮收益方面选择了不同的经营策略。相对于酒店的位置条件、酒店硬件是固定因素,而用户高感知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是可变因素,酒店70%人力集中在这三个部门,我们如何优化配置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人力配置多少跟用户体验之间存在哪些内在关联?我们的服务人力投入用户到底买不买单?

2、人力配置 VS 用户体验我们需要从用户端的数据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通过慧评的各家酒店2015全年的网评数据,我把各酒店在“餐厅”、“客房”、“前厅”部门的人力配置(人数)和用户好评率(百分比)进行一个交叉比对。综合服务好评率:包含客房服务、前台服务、迎宾服务、餐厅服务、服务宏观根据图表数据,按照从上到下顺序进行对比分析。用户对餐饮的评价主要是餐饮环境、菜品、餐饮服务指标。亚朵、君亭在餐饮人力配置上比全季、麗枫、曼居要多,从在用户好评率上也相应的体现出整体高了几个百分点。比较意外是亚朵9人配置好评率是86%大于君亭13人配置的好评率80%,我在亚朵和君亭都体验过早餐,应该说君亭的从菜品数量上远大于亚朵,或许在餐饮服务方面与用户群体诉求点是好评率的变量因素。

用户对卫生的评价主要以客房卫生为核心,附带大堂、走廊、餐厅、异味方面。其工作由客房服务员和PA共同完成。同样配置13人客房服务员和3人PA,麗枫(82%)与亚朵(92%)相差相对比较大,除了酒店硬件新旧的因素外,说明酒店从人力效能管理方面应该有提升的空间。

用户对前台评价主要围绕check in、check out,预订服务、总机服务、前台其他服务。这是对酒店入住、退房、服务响应时间及效率的考验。15人重兵“客户服务大使”把守亚朵以98%的好评率大幅领先。

在综合服务方面,亚朵的98%服务整体好评率非常亮眼,似乎以 “客户服务大使”的组织构架在“客房服务、前台服务、迎宾服务、餐厅服务、服务宏观”的整体服务体验得到用户端的正面反馈。

补充:来自用户点评样本个数

通过慧评的数据,我们能初步意识到用户体验和人力配置及组织架构是存在关联的,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成正比的关系。酒店面临组织优化的难点是如何用全季的人力配置能得到亚朵的好评率?也就是说,有没有办法在有限的人力配置下提高用户体验?本篇的重点讲酒店客房和前厅部门组织优化思路。

组织重构的思路在文章开头提到,落地到前厅和客房组织方面可以总结为把前台和客房的业务信息化,把前台和客房的服务移动化。从而实现标准的工作可视化,机械工作的自助化,解放出劳动力提供个性化服务。

3、前台服务流程重组

这两年我们感受比较深的是OTA和平台让“预订酒店”和“支付方式”移动化渗透加速。前厅的原有的工作职责主要围绕酒店入住流程、客房服务流程、退房流程,其实每个点都已经在陆续移动化。我分别入住流程改造、退房流程、客房服务流程提出改造思路。微信前台执行方案(入住流程):你可能会讲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场景需求。比如要考虑用户手机没电、不用微信,没有微信支付、不想关注微信账号等情况,还要考虑绝大多数酒店门锁不具备移动化,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个人的建议就是结合酒店自身的情况,尽可能把服务移动化,剩下的让用户自己去选择。从入住体验来看用户在乎check in、check out的效率,那么酒店要做的是让用户的动作足够简单。

非酒店微信的用户需要的动作是:未付款:“出示身份证” + “出示付款二维码”已付款:“出示身份证” + “扫码关注酒店微信”

已经是酒店微信的用户需要的动作是: “出示身份证”

在非需要身份验证的行业,比如餐饮行业,这样服务场景已经非常普遍。微信提供接口是扫码支付成功自动关注酒店公众账号。那么对用前台来说,核心的工作就是“验证身份” + “扫码”+ 教育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开门和提交服务请求。这时候,前厅的角色已经从“办理入住”向用户提供住店期间“客户服务”角色转变。微信前台执行方案(退房流程):

同样在退房流程上,让房卡移动化,就不存在实体交房卡。让消费结算移动化,不用到前台对账单。让开具发票需求提早准备,让用户不用前台排队等待。用户真正做到随时自主离店。

前台的工作主要三件事:“验证身份” + “扫码”+“准备发票”。如果哪天验证身份和发票在线实现移动化,理论上传统意义上的前台工作将不复存在。

4、客房服务流程重组有人会讲,用户打个电话就能解决,干嘛还要用微信来提交服务,确实简单服送物的服务需求电话也是非常容易完成服务。但对于相对复杂的需求,电话的沟通效率并不高。举一个大家点外卖的例子,你要通过电话叫餐的痛点在于“选择什么菜”、“价格怎么样”、“什么时候送到”、“是否有活动优惠”,所以更多的时候你愿意用美团或者淘点点来解决。

我总结下传统模式存在的用户痛点:

1、不知道酒店有哪些服务

2、复杂的需求沟通时间长

3、总机有可能占线

4、不知道要等多久,期间无法做其他事物(睡觉、出门等)

酒店管理方的痛点:

1、总机三班次的人力成本

2、需要二次通知相关服务员

3、服务员的服务效率/工作量/服务水平无法追踪

4、服务如果涉及清洁/送物/送餐,物资消耗无法及时统计。

基于微信的服务中心流程的基本逻辑:第一步让业务信息化:酒店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送餐”、“送物”、“洗衣”、“清洁”(多数中端酒店没有“送餐”,高星级酒店则是一个基本服务)。用户在酒店微信号上能清晰知道服务内容以及提交需求,这对酒店服务体系设计及微信端的交互逻辑要求非常高。现在简单的服务诉需求甚至可以用机器人语音来完成请求,微信后端接收服务信息。

第二步服务移动化:当用户发送需求,系统匹配相应部门的服务员,把他们准备服务的流程信息化,让用户知道自己等待时间。通过建立与用户的连接,酒店后期增加其他的个性化服务内容。

第三步服务状态及服务满意度:每个服务员服务次数、工作量、服务满意可追踪。并激发用户点对该服务员点评(类似滴滴打车),酒店通过服务的数据来优化流程及制定员工的绩效分配机制。

第四步人力分配机制:当酒店业务信息化、服务移动化比例提高到一定层度,酒店人力资源可以根据入住率以及服务频次来合理匹配岗位人力,实现全职+兼职+共享的方式弹性的解决方案。

从组织重构的建议来说,当前台和客房服务移动化逐步完善,其原有的部门组织功能在不同层度上被解构。与用户高频接触的业务部门抽调成员成立“微信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优化 “客房服务” + “前厅服务” + “餐饮服务”的移动化服务流程,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来进行针对性调整。

纵观全行业移动互联网最大机遇在于组织变革,以上是与实践的酒店朋友沟通和自我的总结,希望有实践经验的酒店朋友共同参与,进一步交流探讨酒店组织变革的方向和机会。讨论区

Q:韩伟锋 | 开元酒店集团运营总监:“首先非常认同“把前台和客房的业务信息化,把前台和客房的服务移动化”的提法,从顾客体验角度来看,经济或中档酒店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优秀的案例有听到,但是高星级酒店由于相对复杂的业务流程和顾客年龄层次等问题,通过信息化应用受到大幅提升体验感的案例听到较少,对于如何更好的在高星级酒店做好应用这问题岛主有何建议?”A:陈熙慧 | 寻龙资本合伙人:“高星级酒店提供服务的内容项目多,在业务逻辑上设计上会相对复杂。但高星级把业务信息化和服务移动化之后能够给酒店服务优化和人力匹配带来更明显的效果。从执行层面,我个人建议可以可以选取部分最核心的业务,找到几个核心服务需求做深度,把过去高星级酒店服务的频次从高到低的顺序,太低的可以砍掉先不做。对于有年纪的用户,酒店要做的是做微信功能的体验做到最优,上加上适度引导和激励,是一个转化率的问题。”

Q:王伟 | 希尔顿欢朋CEO:“有成功案例了吗?人房比变化如何?”A:陈熙慧 | 寻龙资本合伙人:“现在有邦友酒店正在都在做相关的开发工作,还未上线。刚才邦友也提到,现阶段传统流程和微信流程并存,在人房比上效果并不会明显。更多是积累服务数据,让流程优化有迹可循,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Q:韩义 | 金房卡创始人:“有没有测算一下有无微信植入并且不影响体验的情况下,这几家中端酒店能节约多少人下来。”A:陈熙慧 | 寻龙资本合伙人:“简单的粗暴的调整办法就是大家取值最小的,那么就是全季的26人。但多数酒店应该会有不良反应。如果没有技术因素,单纯部门缩减+部门重组,我想可减少的人非常有限。更多是服务的侧重点转变,在用户满意度上做提升。”

Q:Lilian | 微信支付运营总监:“文中提到把前台的业务流程移动化,把前台的复杂的功能变成只有检查身份证,因为查身份证是国家风控的诉求不是酒店业务的诉求,所以也是前台可能是变成服务的开始,用户可以把酒店变成全自助的环境。前台的功能的极简化为后台丰富创造可能性,当我需要人的时候能够给我提供管家式的人性化服务。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对行业提出了,也想了很久。到底极简化前台的功能,丰富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功能,在成本上对酒店有多大的利好?酒店有多少驱动力去做这个事情?至少我没有看到酒店有太大的动力,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A:陈熙慧 | 寻龙资本合伙人:“你讲的我也非常认同,极简化前台是为了提供丰富的个性后端服务。至于你的问题,微信的应用跟人力成本现在没有明显体现出效果,一个原因是用户使用酒店提供的微信服务比例现在比较低,需要一个过程。另外一个因素是服务移动化是个技术活,其实酒店很多环节没有完全完成(预订、支付、门锁、后端等),流畅的微信全流程体验入住酒店还没见到,多是缺胳膊少腿的,都还在完善中。”

申现波 | 书香酒店集团IT总监:微信的操作大部分还是在70,80,90后身上,商务酒店还有一定比例的客人不习惯微信的开门、支付等移动化操作,所以在一定时期同时存在传统和微信双套模式。这期间酒店的人员其实是双份工作,节约人力有限。

韩伟锋 | 开元酒店集团运营总监:酒店的服务是要靠人来提供,但是酒店的人员设置很重要,是否把人放到了宾客体验的关键点上,从文章数据来看,亚朵酒店在前厅部投入更多的人获得了宾客的认可,前厅部多放人也就意味着,创造了更多与宾客服务接触的机会,一些岗位的和服务的提供在中档酒店中具有独特性,超预期的体验往往会获得好评。毛惠龙 | 格林悦?公寓CEO:格林悦+公寓目前的人员配比是(1店长+1管家)人:16间房。安保、工程、PA绿化、服务台,全部岗位基于绿城物业基础服务团队实现;格林悦+公寓,仅配备1名店长-负责所有对客服务工作,上班时间根据当日客房出租情况灵活调剂;仅配备1名管家-负责所有客房的日常保洁工作。由于我们返租绿城物业进行反租运营,因此我们本身就是物业公司服务对象,遇到特殊需要采购维修材料等有偿付费。实际上我们采取的是“猎人式”的运营管理模式,客户来时即工作时间,客人少则工作量少。并不是常规酒店“守株式”运营模式,把看店转变成接客。我们通过店长减少房间管控数量,从而集“沟通互动-销售推广-贴身服务”于一身,实现“优选客户、优化流程、优待房客”,而不是大型酒店的做法,一个部门负责前台接待,一个部门负责营销推广,往往内部信息脱节、客户很难直接面对销售人员。目前回头客的概率和比重还是取得明显成效…… 孙锐 | 宜客宜家连锁酒店总经理:楼上的这个组织形式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商业模式中叫单边平台的业务自主体,在有些行业非常成功了,不过在酒店领域,还没有想到好的拆分形式。但是规模经营,用这个不容易。但是现在有了相当强大的信息系统,技术手段,把组织打小,发挥人的能动性,变得可能。我们昆明的一个同学,11个人管1000+长租公寓房间,他自己啥事没有,出租率95%以上,就是个例子。傅全勇 | 开元酒店集团CIO:目测这几户人家,全季的信息化应该是最到位的,所以带来了最少的人员配置。但是门店人员配置少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这些人家在总部的配置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财务和销售方面。同时人员配置和门店的信息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从用户体验来讲,服务肯定是由人来提供的,在相同规模和配置的情况下,人多必定是有优势的,尽管有些方面可以利用IT手段引导客人自助完成,但是在某些地方必须得靠人,例如餐厅客房清扫等。不管是前台还是餐厅还是客房,微信只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得靠在微信上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应用。

于洪岩 | 华住漫心副总经理:用户体验和人力成本有时候相互矛盾的,大家都在寻找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用户体验和降低人力成本。如使用移动端来培训客户并改变客户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是一个趋势。酒店减少管理人员,授权给基层员工这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客户体验的好的尝试。如果增加前台和餐厅的人力投入换来好的客户体验,从而达到提升收益,这也是一个好的尝试。关键在于收益的数字来验证模式的成功。也就是说文章中能够提供一个收益数字的对比就更好了。

张迅 | 亚朵华西区域总经理:授权服务是我们最大的亮点,酒店的所有员工,第一时间满足客人的需要,解决客人的问题,无须请示,无须汇报。“我们有权让客人满意”。客人需要任何困难和问题,酒店的任何一名员工,都需要竭尽所能,调动所有资源,让客人满意,惊喜和感动。

甘圣宏 | 君亭酒店集团执行总裁:个人的看法供你参考:

1、前台及客房的组织变革是趋势,但不能什么都往微信里面装。这个和微信变革没关系,其实是与出行的方式变化、交易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有关系。交易方式的变化与出行方式的变化,让前台从传统的交易柜台与服务柜台变成客户关系的交流场景。这让传统的销售人员变成了客户关系人员,三年前我的文章就有此观点,哈哈,可以查阅。所以,亚朵的做法也是此类,把传统的销售与前厅的交易人员转化为客户关系人员,弱化传统的交易与柜台模式。这是前厅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改变。但这也是有限服务酒店模式,全服务酒店相对来讲,变化没有这么大。

2、传统的星级酒店岗位分工过细,效能不足。通过组织变革,全部围绕客户重新进行组织设计,提高效能,也是人工红利消失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重要方向。

3、客房服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变化,客户不在需要过于亲近的贴身服务,而是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在有需求时,呼之即来,但在客房里面时,又能够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隐私,而不去打扰。客房的服务与架构将变成整理、服务二大类,服务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加高效能。

4、关于早餐,其实对客户而言,满意与评价其实是产品品质+服务感知二个部分。从产品上来讲,君亭确实不错,但从服务而言,亚朵十分出色,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

5、同样的产品与服务,不同的客户,感知不同。也就是目标客户与定位。更深层次就是考虑品牌的一致性。产品品质与服务感知,是否与客户定位相一致。这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回馈。显然,亚朵在这一领域做得是比较到位的。君亭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的升级,迭代变化太大,品牌一致性与客户定位的一致性没有新兴品牌在短的二三年时间内这么集聚。也也让君亭的服务与品牌建设,更加具有挑战性。这场组织变革的大戏,将在近二年上演,而且会越来越关注。话题很好,值得深入探讨。个人的建议是要专业加深入,看行业的本质。陈熙慧 | 寻龙资本合伙人:国内20年的酒店信息化,酒店服务移动化也就这两年的时间。服务移动化是组织重构的基础条件,但确实微信只是组织重构执行的落地点,而不是组织重构的出发点,围绕酒店的目标用户设计组织架构才是出发点。

像高星级酒店都有礼宾部,其职责也是以用户服务为中心部门,但因用户的需求与酒店的业务部门、服务部门存在信息不对称。传统跨部门协助机制很难有效的融合成一个体系。基于微信的组织重组实际上建立用户体验的服务型中心,通过微信让与用户需求、业务部门、服务部门有效连接,让用户识别,服务响应机制、服务状态、用户满意度形成整体。我们讲到如何提高前厅服务、客房卫生、餐厅用户满意度的执行方向,最好的反馈是即时反馈,当用户特征、服务者、服务内容、服务满意度形成一体的时候,就能清晰的知道问题哪里,再结合网络评价,会更加全方位。将过去的用户满意度调查从纸质化变成信息化,与用户在实时服务场景中互动起来。通俗的讲,只有解放人力,才有释放服务,只有服务移动化,才有服务个性化。

第三篇:《重构》读后感

~-7-11 字数:168

1网上对于这本书的评论很热闹,在读《Java编程思想》感觉有点疲倦的时候,我拿起了这本书。这本书作者是MartinFowler,而且封面上印着"与《设计模式》齐名的经典巨著","《设计模式》作者为本书作序","超过70种行之有效的重构方法"等宣传语。对于这些宣传语我第一个感觉是宣传的噱头,Martin没有必要通过本书与《设计模式》的比较显示自己的身价。另外由于文中常常有交叉引用,可能侯捷/熊节采用页页对译,显得每页留白很多。

开篇作者并没有像常见的那样为"重构"正名溯源,而是操刀剖析了一个出租影片程序的案例。原来的代码能够满足当前需求的功能,但是面临着眼前需要增加新功能打印HTML格式,日后可能变更影片分类的长远需求。在变更前,作者对于最初的程序画出了问号。然后按照每次谨慎地移动一小步,频繁地测试的原则,对原来的代码实施重构。小步挪动以后,擦亮了窗户,对于程序的结构看得更远了,继续微调。终于在最后解决了该程序面临的问题,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但是也使得代码变得更加复杂了,减小了函数的功能粒度。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量变,产生了质变。代码在没有改头换面的前提下进行了脱胎换骨。

第二章作者开始步入常规,解释关于Refactoring有关的What(重构是什么),Why(为什么要重构),When(什么时候进行重构),How(如何提出重沟)问题。作者也解释了重构面临的难题。我感兴趣的是重构和设计,性能比较的两节。通过对OOp的学习,我逐渐理解和接受了项目逐步培养,成长的观念。原来我一直按照瀑布式开发,在项目后期总出现一些当初设计想象不到的情况,开始我总归结于自己经验不足,需求分析做的不够深入细致。接触到Xp和重构以后,心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我想重构与瀑布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项目开发过程中两个侧面。在我所参与的动辄上百人参与,软硬同吃的项目中完全采用Xp是不可思议的,两者必须结合使用。作者对于程序性能的问题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提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着眼性能,而且通过测试而不是事前分析的方式寻找性能问题的瓶颈在那里。

接着作者用22种代码中的坏味道描绘了需要重构的种种征兆。这一章和第6章一样,我读得很"流",感觉内容很容易理解,但是读完以后脑海中印象却不深刻。尤其是具体的重构方法,有时候感觉作者挪动的步伐太小了,太谨慎了。也许像侯捷在序言中所说的,是日后计算机自动完成的步骤;也许是我看别人做事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以后跌了大跟头才能知道其中的真意吧。

UMLClassDiagram和JUnit是顺利进行重构的左右双翼。在第1章中的那些UNL类图,我认为只是对代码进行重构结果的解释,并不是通过分析UNL类图发现需要重构的迹象。如果从项目整体或者多个类的关系入手进行重构的话,UML类图可能能够负担行军路线图的重担。(但是你为什么要等到这时候才进行重构呢?)。而JUnit是进行频繁测试的依仗,只有实现测试的自动化,才可能随时的重构。作者用第4章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测试的观点,JUnit测试构架。

从名为“重新组织你的函数”的第6章开始,作者详细介绍了每一种重构方法。对于每种方法,按照名称(Name)、概要(Summary)、动机(Motivation)、做法(Mechanics)、范例(Examples)的格式进行。这么多模式,很难记忆完全,也没有必要。我想如果理解了重构的概念和原理,具体的模式可以像字典一样平时多翻翻,多琢磨。具体做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一种模式,然后严格按照书上的步骤照猫画虎。无招胜有招,把重构融入到自己平时的编程过程中才是真正掌握了。

这本书翻译得很流畅,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文中生动自然的语言带到桃源深处,领略别样风景。至于网友常常争论的翻译,用词等问题,我并不在意,也丝毫没有构成我阅读的障碍。我关注的是原理,技术本身,而不是某个词的译法、用法,因为我知道“个别代码的优化调整,对整个系统毫无意义”。

第四篇:(推荐)价值重构

价值重构,中国道路的历史性提升

——“五四讲话”学习心得(上)

文明发展的道路问题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的追求问题。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精神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价值,还是中国古典传统?正是围绕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不同的道路选择最终通向不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不同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挑战,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系统地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核心价值问题。

政治领袖与未来精英的促膝谈心

今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主席到访北京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四讲话”内容不长,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理念,而且有一些全新的提法。然而,无论是官方媒体报道,还是大学回应,都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之类标语口号式的官方表态,似乎没有认真阅读讲话内容,更不用说解读其中传达的重要信息。以至于习近平的一些重要想法非但没有传达出来,引起知识界和公众的关注、讨论和深化,反而在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中被庸俗化和浅薄化。

面对不同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挑战,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系统地回

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核心价值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固然与官方宣传长期形成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有关,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少人已习惯于过去30年形成的改革思路和官方话语体系,一时间还不习惯,也跟不上习近平的治国思路。以至于我们看到,习近平在党内高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与官方媒体公开的宣传报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由此,官方媒体虽然大幅报道习近平到访北大的新闻,却很少关注“五四讲话”的内容,甚至连评论员文章都没配发。而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大学官僚化也习惯于雷厉风行地组织学文件、听报告,“扎扎实实走过场”,而忘了习近平所强调的“大学乃是探究学问和追求真理的地方”,因此很少从思想、学问、知识和真理的角度来解读“五四讲话”。

目前文化教育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作风与习近平执政理念之间的明显脱节,恰恰让我们看出习近平试图继承并超越于邓小平时代的努力及其面临的困难。本文试图将“五四讲话”置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大背景下,从“五四讲话”的内容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在北京大学讨论核心价值观问题?第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特别强调中国古典文明的传统?第三,中国大学在核心价值观的重建中应当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需要注意这次讲话采取的形式,透过这些形式来把握讲话的内容,更可以看出其深远意义。

首先,这次讲话面对的主体是青年学生,是政治领袖与未来精英之间的促膝谈心,具有代际政治教育的意味。习近平显然希望将其政治理念播种在青年学子的心中,等到几十年后他们治国理政时才真正开花结果。这个政治理念就是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关键在于确立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这个梦想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实现,这一代青年学子正是国家栋梁。因此,“五四讲话”是对一代青年学子的政治召唤,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实践中践行,完成政治代际之间的使命传承。所以,这次讲话所传达的政治理念绝非关注一时一事,必然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

其次,这次讲话采取座谈会形式,是一种共同面向国家民族未来的对话,通过座谈对话引导青年学生探索“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究竟应当追求怎样的美好生活方式。座谈讲话可不拘泥于形式,更不需要系统阐述,可引入一些探索性的想法和启发性的教导。这些内容也许正是习近平构想中的理论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最终变成全党集体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这次讲话中透露出的新提法和新表述,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在“中国梦”基础上系统提出其政治理论的萌芽或准备。而他选择在大学来提出这些思想,不仅因为这些思想的实现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和践行,而且由于这些思想的实现与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有关。

理解“中国梦”要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

“五四讲话”集中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十八大以后,他就在一系列讲话中旗帜鲜明地论及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问题,明确提出“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的观点。他以“中国梦”来概括核心价值观,并以此统领各项工作。由此,不仅在美国、俄国、欧洲和非洲等许多重大国际场合的讲话中,而且在学习三中全会决定和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等一系列国内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始终围绕“中国梦”这个核心价值观问题,来统领内政外交。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五四讲话”是第一次正面,而且相对完整地阐述核心价值观问题。在邓小平时代,中国道路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习近平似乎在努力开辟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发展道路正迈向“价值重构”的阶段。中国崛起将人类历史推进到文明秩序重建的大历史时代。超越左右之争,“以价值重构为中心”是这个时代对中国发展道路提出的必然要求。理解“中国梦”,不仅要有全球政治秩序重建的世界眼光,而且要有中国文明秩序重建的历史眼光。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到“价值重构”,无疑是对邓小平时代的超越,但这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重返毛泽东时代。事实上,以建国以来各种左右意识形态来概括或理解习近平的治国思路,不仅过于肤浅,而且过于短视。目前,党内外不少人之所以无法跟上习近平的治国思路,往往是由于他们依然将毛泽东的建国三十年与邓小平的改革三十年潜在地对立起来,习惯于从“左派”或“右派”的立场看问题。

事实上,习近平提出“中国梦”这个概念,就是试图从历史的连续性来超越左右之分,在现代中国的基础上重建传统中国文明,以中国古典文明传统来整合目前意识形态中的左右之分。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要回应中国崛起给中国道路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从国际局势看,中国崛起已经成为现实,并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硬实力和文化价值软实力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秩序面临根本性的挑战。在全球秩序变化的历史性关头,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继续以西方文明的尾随者身份,加入这个“历史终结”的既定秩序中,从而最终被西方文明秩序所接纳和认可,还是以中国文明的独特身份参与新的全球秩序的建构过程中,从而致力于缔造“后美国世界”的一个更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然而,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以如此庞大的体量和漫长的文明传统,即使中国愿意改变自身以适应西方世界秩序,与所谓国际规则和普世价值接轨,中国也不可能获得西方世界的信任。20年前的苏联解体曾经是我们的老师,而20年后希望融入西方世界的俄罗斯再次成为我们的老师。这就意味着,中国以自己独立的文明身份参与到新世界秩序的建构中,是历史赋予中国人的不得不承担的天命。

从国内局势看,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中国人必然开始从物质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从而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人生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缺乏价值层面的精神凝聚力,那么中国人要么由于价值虚无而围绕物质利益陷入你死我活的争夺之中,要么由于价值对立而导致不可调和的冲突之中。前者体现在社会分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激烈冲突,而后者就体现在新疆、西藏、台湾和香港所出现的文化价值的冲突。如果说此前阶层矛盾是主要矛盾,而现在文化价值的冲突已逐渐变成了主要矛盾。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消弭阶层矛盾,还是缓和文化价值冲突,都必须回到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上来。而中国崛起无疑在激励着中国人对自身文明传统的自信心,因此,回答核心价值观首先要重新审视中国人的生存意义与古老文明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

上述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政治和文明两个维度始终交织在一起,迫使中国人回答我们想要并能够去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想要并能够去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这些问题,必然聚焦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不仅试图回应全球化时代中国崛起如何重建世界秩序,而且试图回应中国如何重建自身的文明秩序,而世界秩序的重构依然是处理西方文明、俄罗斯文明、伊斯兰文明与中国文明等不同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在世界多元文明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文明秩序问题,“中国梦”致力于回答走什么样的道路,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始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只有明确核心价值,才能围绕核心价值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不断丰富、扩展和提升中国文明。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是拥有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中国是拥有广阔疆域、区域发展差异化、族群和文化信仰多样化的复杂大国。这些特征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而首先是一个文明体,或者用西方学者的话说是“佯装成国家的文明”。中国不是西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在中国文明意义上多元一体的天下秩序。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虽然是西方现代国际法秩序中的国家关系,但始终面临着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张力。

因此,中国发展固然要处理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国防军事等具体的治理问题,但这些问题始终要围绕文明的根本问题展开,即中国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理想。正如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始终面临“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围绕“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展开。“路线是纲,纲举目张”,习近平之所以紧紧抓住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并试图用“中国梦”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于只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在世界多元文明格局中保持自己的政治独立性和文明自主性,才能保持、丰富并拓展中国的文明品格及其影响力,才能最终将中国建设成文明大国和文明强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中国文明秩序的治乱循环往往是这个根本问题受到了挑战,从而迫使中国人重新思索并回答这个问题,以奠定新的文明秩序,推动中国文明的不断繁荣、拓展和提升。夏商周三代,中国以礼乐封建为政治理想,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秩序。然而春秋战国之际,技术进步、经济和社会秩序变化、周边秩序冲击等一系列要素开始瓦解传统礼乐封建秩序,迫使中国人去思考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诸子百家围绕中国道路展开了辩论,不同道路在不同的诸侯邦国进行地方实践。诸子百家的辩论不仅包含了空间意义上的东西之辨,而且包含了时间意义上的古今之辨,这种辩论始终要回答“义”与“利”这两种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

随着秦汉帝国的形成,这些不同的道路尝试和理论主张最终融为一体,中国文明慢慢形成了儒家为体、道法为用,外儒内法,寓封建于郡县的新的天下秩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华夏文明秩序。此后,中国文明秩序虽然受到了外族入侵甚至征服,受到了佛教在精神层面的挑战,但儒家思想成功地吸纳了佛教思想,从而形成精神层面儒释道互补,促使中国文明秩序进行第二次提升和扩张,使中国文明秩序扩展到整个东亚,不仅形成了多元帝国的格局,而且天下体系发展为独特的东亚朝贡秩序。而中国文明秩序的两次重建、提升和扩张,始终围绕儒家的文明意识展开,在儒家确立的核心价值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文明要素,并以此提升以儒家为核心的文明秩序。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挑战给出的最终答案

近代以来,为了回应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挑战,中国人采取了激烈的反传统立场,放弃中华文明传统,转向学习西方文明。如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重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面对西方文明挑战所提交的答卷。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乃是轴心时代以来在华夏地区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唯一具有精神高度的文明形态。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冲击虽然可以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摧毁国家政权,但不可能动摇中国文明的精神理想。佛教的传入虽然在精神层面对中华文明构成挑战,但佛教并没有形成与其相配的强大政治社会力量的挑战,以至于中华文明有充分的时间来吸收并消化佛教的精华。然而,西方文明的挑战不仅仅是来自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挑战,而且是基督教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启蒙精神的挑战。面对这双重挑战,我们可以理解1840年以来中国文明面临着亡天下、亡国乃至灭种的巨大压力。中华文明面临的第三次挑战所带来的文明困境,远远超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次文明挑战和魏晋以来的第二次文明挑战。

面对西方文明的巨大压力,中国人且退且战,被迫放弃了儒家文明的道路,基于保国、保种的最低要求而走向西方文明开辟的现代化道路。如果此前的现代化努力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背景下,在技术、制度这些器用层面上学习西方文明,那么发源于北京大学的五四运动是在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问题上与中国传统文明形成革命性的断裂,“打倒孔家店”造成了维系中国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发生了根本性断裂。今天,我们往往站在五四启蒙的立场上,未能充分认识到这场精神革命引发的对中国文明传统的核心价值的系统性毁灭,以至于我们对当代中国面临的价值断裂以及由此造成的深层困境缺乏深切的体认。

1840年以来,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面对更为严峻的第三次文明挑战,不断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调试并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由此陷入不断革命(包括改革)的历史命运。在共产党的历史叙事中,近代以来从洋务派、变法派和辛亥革命派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全部以失败告终,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找到的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有效地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试图以共产主义为价值理想对中国文明进行系统的构想,那么邓小平时代基本上悬置了对文明价值理想的探索,而转向了最低的生存发展与经济强国的目标。为此他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以经济增长为标志,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共产党的历史叙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就建立在它能够有效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主要着眼于文明最低理想,着眼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水平。而在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上,“三步走”战略变成更为宏观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其目标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包括更为全面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八大进一步充实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际上将中国共产党定位为中国文明的传承者,是面对西方文明挑战而交上的一份历史答卷。在这份答卷中,如果说第一个百年要着眼于文明最低理想,那么第二个百年实际上要探索如何重建文明的最高理想。由于“两个一百年”并非前后交替,而是前后交错,也就意味着中国道路要始终兼顾文明的最低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平衡,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动态平衡。

在“五四讲话”中,习近平把“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个概念虽然包含了上述两个目标,但重心毫无疑问是回应文明最高理想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而习近平之所以和青年学子共同讨论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就在于到“第二个一百年”时,今天的大学生“很多人还不到60岁”,他们正是未来探索并践行中国文明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代,从而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一代。因此,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殷切希望他们“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所以,通过“中国梦”来重构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乃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文明的传承者,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挑战给出的最终答案。

中国文明传统的断裂引发核心价值难题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明的断裂与核心价值观分歧的起源,它引入了西方文明传统中两条不同道路和两种核心价值。当代中国政治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两条道路的分歧和斗争。中国共产党要作为中国文明的传承者来回应西方文明的挑战,就必须在核心价值层面上处理这两条道路及其核心价值的关系,处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与五四运动以来引入两种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关系。

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革命,在文明核心价值上通过彻底打倒“孔家店”所代表的儒家价值,而拥抱现代西方文明的科学与民主等核心价值,从而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开启了中国通往西方文明的道路。北京大学既是西方文明自由右翼传统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文明自由左翼传统的发源地,前者以蔡元培和胡适为代表,后者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由此,北京大学为中国人在精神价值上开辟了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两条不同的道路,二者都以文化革命的姿态否定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

五四运动虽然造成了中国文明的革命性断裂,但这个断裂是中国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的一部分,即如此激进地反传统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文明理想被毁灭的背景下,退而求其次来实现文明最低理想,由此形成了现代中国“为救亡而启蒙”的双重变奏。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面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条不同的西方文明道路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是由于中国走向了马克思主义所开辟的共产主义道路,才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并且初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才能以第三世界领袖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

当中国的共产主义道路陷入困境时,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又积极吸收资本主义道路中的市场自由、人权法治等要素,因此核心价值选择也从共产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部始终面临着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歧和张力。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市场自由、人权法治和民主宪政等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越来越强大,而国家主导、集体主义、共同富裕、民主集中、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和群众路线等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断受到侵蚀。特别是在后冷战背景下,共产主义道路在全球陷入困境,而资本主义正以“历史终结”的姿态被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唯一道路,而引导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也变成了普世价值。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道路以及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这种内在的挑战和冲突,直接导致了1989年的政治悲剧。

中国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追求

面对两条道路的分歧,邓小平采取了“不争论”策略,致力于在技术层面上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然而,资本主义要素的强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歧,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治价值形态上形成自由左派与自由右派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道路选择与核心价值的分歧不仅加剧了党内的政治分歧,而且蔓延至国际关系、社会治理乃至宗教和族群之类的敏感问题上。由此,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历史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政治矛盾、左派与右派的矛盾、国家统一与分裂的矛盾、中国道路与西方普世价值的矛盾、中国崛起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矛盾最终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中国道路究竟是什么?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困扰着邓小平时代,并愈演愈烈,以至于这些矛盾前所未有地公开化。右派将过往十年看作是“错失的十年”,未能加速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事实上,这是在上述矛盾最尖锐和冲突最激烈的局面下,在两条道理之间维持平衡的“艰难十年”,既要防止走向资本主义这条“改旗易帜的邪路”,又要防止重返教条社会主义的“封闭僵化的老路”,只能以消极被动的立场表明不能走什么道路,但未能以积极主导的方式来阐明究竟走什么道路。因此,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道路是什么?中国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能否有效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政权能否稳固,也涉及国家能否保持统一;不仅涉及对内能否凝聚人心实现中国崛起,也涉及对外能否保持中国文明主体性从而发挥文明软实力,实现中国文明的伟大复兴。

文明发展的道路问题实际上就是精神价值的追求问题。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精神价值究竟是什么,是共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价值,还是中国古典传统?正是围绕不同的核心价值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不同的道路选择最终通向不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不同价值和道路选择的挑战,习近平执政之后提出“中国梦”,并以此为契机开始系统地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核心价值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习近平专门选择在五四这一天来北京大学,与青年一代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和两种核心价值观的分歧,就源于五四运动,源于北京大学。然而,如果仔细阅读“五四讲话”,就会发现在北京大学这个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源地,习近平虽然讨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将重点放在阐述“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体系”上,从而明确主张“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出现在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中,而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变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只有解决这些根本的理论问题,才能真正回答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第五篇:重构英语课堂

重构英语课堂

—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有感

旅顺大华小学邵艳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上度过,这种“貌不惊人”和“见多不怪”常使得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课堂,忽视对课堂内涵的深刻挖掘。然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生和教师行为的。那么课堂究竟是什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通过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并结合教学实践,我找到了答案:英语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在个性化教学观的支配下,我们的英语课堂应该逐渐体现这样一些变化:

一、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习不是毫无表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沟通。《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不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所以,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拆除与学生之间的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只有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创新也能应运而生。

在我的课堂上,非常重视感情的投资,我会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面向全

体把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同一片蓝天下的欢乐,以此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我还注重用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指错误,勇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氛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例如,开学初,学生之间不是很熟悉,学了“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等句子之后,我请学生把自己的有关情况写在一张纸上,我自己也把有关情况写好,一起放在瓶子里。每次随机抽到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朋友,彼此问候、介绍和握手。特别是与老师交朋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更高了。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共享同一片阳光的平等。同时在这自由的学习空间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二、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英语课堂教学要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课堂要尽量做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要实现这三“动”,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向学生交际能力多层次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就告诉我们,在英语课上,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中“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去接纳,缺乏创造性地“学”,教师是没办法包办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而不是支配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发展个性和拓展视野。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会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帮助者的位置上,鼓励学生通过

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我经常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以便他们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既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新旧知识,从而激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外语知识,并在用的过程中认识语言,领悟语言,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给学生实践、交流的机会,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我想大多教师都会同意这种观点:在语言的学习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听说做得来的记得牢。可见,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与感受,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英语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那么,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更应该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和扩展过程。因此,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更加重要,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种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英语语言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三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每一个模块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教动物时,我会与学生一起“参观动物园”;在教颜色的时候,我会把学生引到五彩缤纷的生活当中,说说自己身边的颜色;学水果的时候,我与学生们一边吃一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生活化的交际情景中,学生学会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下载HR如何重构组织?word格式文档
下载HR如何重构组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现代组织中HR的自我定位

    浅谈现代组织中HR的自我定位 在现代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既要做好管理者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适时提供符合企业战略需要且适合流程与岗位要求的人员,并做到人工成本......

    重构绩效管理

    重构绩效管理 德勤正在重塑绩效管理系统,和很多公司一样,我们意识到德勤目前的员工评估、培训、晋升和薪酬流程与我们的期待相距甚远。在德勤最近进行的公众调查中,超过一半(58%......

    技校生自信心重构

    三位技校生自信心重构的历程 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尹凤霞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其过往的成功经验和受鼓励、受关爱的体验,相反,其自卑心理往往源于不被重视、关爱缺失......

    采集重构教案

    一)、色彩的再创造 1、 采集 ——色彩构成 ·采集重构 艺术大师毕加索曾在他的创作理论中谈道:“艺术家是为着从四面八方来的感动而存在的仓库,从天空。大地,从纸中,从走过的物......

    可重构天线研究

    可重构天线设计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系统对天线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容量、多功能、超宽带是目前无线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提高系统容量,下一代无线通信......

    公司组织机构重构说明大全

    公司组织机构重构说明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企业高效运作并实现其目标的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已成为国有摆脱困......

    重构学习笔记(合集五篇)

    重构学习笔记 2010-9-19 1. 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为程序添加一个特性,而代码结构无法很方便的那么做,那就先重构那个程序,使得特性添加容易进行,然后再添加特性。 2. 任何不会被修......

    公司组织机构重构说明

    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企业高效运作并实现其目标的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已成为国有摆脱困境的桎梏。企业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