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2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3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四、简答题 1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第一依法管理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第二“市场准入”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核准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第三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使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获得作为法人的应有权益并受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为改变国家对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作法打破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第四保障事业单位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第五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需要。第六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情况下既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通过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具体数额就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限定在开办资金的范围之中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2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力度加大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内控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内涵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关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登记管理主体、客体、体制、权利、义务、内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规定的总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是《民法通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最重要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中发[1993]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1996]17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具体的操作依据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实施办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客体是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管理机关有关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申请登记、接受有关管理,并有权对事业单位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承担依法保护经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二是事业单位有权申请登记,有权要求登记管理机关对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并对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的登记管理行为提出申诉;同时承担按规定申请有关登记、提交报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依法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义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处理违反《条例》的事件等。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在登记管理方面以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缴)证书、公告为基本程序;在监督管理方面以报告的提交和审查为基本形式,同时辅以其他形式。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我国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事业单位登记的对象
进行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科文卫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类组织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或者商品流通的活动,而是为社会化的大生产提供“后勤”方面的保障,包括人的能力培养、素质的提高、身体状况的改善、业余生活的多元化等等。二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而不像企业那样只追求经济效益。
另外,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有几类事业单位无需进行登记,只要求备案即可:一是法律规定具备法人条件,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即取得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二是法律、其他行政法规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审核或者登记,已经取得相应执业许可证书的事业单位;三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对这些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度,主要是为了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衔接。
(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体制
根据《条例》的规定,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可见,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1.统一领导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地方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都要服从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统一领导,遵守其发布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文件,统一相关的政策尺度,不得自行其是、自定标准。在对某些情况、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时,需要及时与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取得联系,获得指导。
根据《条例》的规定,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国务院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机构,定名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中央编办的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1)拟定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2)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3)监督条例和细则的执行,依法处理违反条例和细则的行为;
(4)指导和监督检查地方登记管理机关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5)负责本级登记管辖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6)主管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电子化工作;
(7)提供有关社会服务。由此可见,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一方面负责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还要根据分级登记的原则,直接负责中央层次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登记管理的事业单位为:
(1)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2)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3)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中央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4)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举办的事业单位;
(5)本条上述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6)按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应当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
2.分级登记
分级登记,是指县级以上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条例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分别对本级的事业单位实施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分级登记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制定。各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基本比照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职责,除负责对本级事业单位继续登记管理外,还负责对下级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即省级的指导地市级的,地市级指导区、县级的登记管理工作。
(三)设立登记
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是指登记管理机关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单位依法继续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核准登记,确定其法人资格,颁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1.设立登记的条件
《条例》规定,申请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所谓审批机关,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的主管部门。
(2)有规范的名称。名称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是否为独有,是否符合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是否体现自身的特色等内容。
(3)有规范的组织机构。包括产生法人意志的机关,执行法人意志的机关,民主管理和监督机构。
(4)有稳定的场所。场所是事业单位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固定地点和处所,它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
(5)有明确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这是事业单位法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6)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从业人员。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三类。
(7)有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开办资金和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是举办单位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使用、管理、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自有的财产的数额体现。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性收费、社会组织出资、捐赠等。
5(8)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法人的最基本条件。对事业单位而言,主要是指其拥有可独立支配的资产。2.设立登记的程序
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分为6个环节:
(1)申请。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有关登记请求。申请人应当如实填写有关申请材料,并对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受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登记申请不属于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申请。登记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3)审查。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规定的登记条件。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登记管理机关审查时,发现登记申请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4)核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作出不予登记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5)发(缴)证章。登记管理机关向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发(缴)证章。
(6)公告。登记管理机关以核准登记的有关事项予以公告。
(四)变更登记
变更登记,是指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对事业单位申请改变业已核准登记事项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准予变更的决定,并对准予变更的更换证书,有的还要进行公告。事业单位的变更登记,体现了事业单位动态管理的原则,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护社会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1.变更需要登记的事项
对以下几类事项的变更,必须进行变更登记:
(1)名称的变更,如将某学校更名为某研究所;
(2)住所的变更,如事业单位办事机构所在地的迁移;
(3)宗旨和业务范围的变更,如某医院的原业务范围是骨科,现在要增加牙科服务等;
(4)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如原法定代表人调离或者退休,产生了新的负责人,就需要进行法定代表人事项的变更登记;
(5)经费来源的变更,如某事业单位由全额拨款改为自收自支;
(6)开办资金的变更,如由以前的100万增加到500万;
(7)因合并、分立的变更。
上述几类事项的变更,必须进行登记。未经变更登记的,属于违法行为,变更无效。
2.变更登记的程序
与设立登记的程序相类似,变更登记也由6个环节组成:申请、受理、审查、核准、换证、公告。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变更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变更登记。
(五)注销登记
注销登记,包括注销备案,是指登记管理机关对被解散、撤销的事业单位,收缴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正、副本,《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证》及印章,将注销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和开户银行,并发布注销登记公告,宣布该事业单位法人终止。注销登记或者备案,主要是为了保护事业单位自身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合法利益免受损害,保护国有资产和债权人的利益。
1.需要注销登记的情形
在实践中,需要进行注销登记的情形主要有:
(1)举办单位决定撤销或者解散该事业单位;(2)因合并、分立解散;(3)依照法律、法规或者本单位章程,事业单位自行决定解散;(4)行政机关依法责令解散;(5)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依法被撤销,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依法被吊销;(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登记的其他情形。
2.注销登记的程序
注销登记的程度分为申请、受理、审查、核准、收缴证书和印章、公告6个环节。
需指出的是,事业单位在办理注销登记或者备案前,应当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是事业单位注销登记或者备案的主要条件。清算的内容包括:对其所属整体资产进行评估,确定资产的实际状况;清理其债权、债务及完税情况;审计其财务收支情况。
(六)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中的监督管理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双向性。即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对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登记管理行为进行的监 8 督。二是多重性。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包括登记管理机关、财税、审计等多个部门对事业单位有关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包括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对下级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登记管理行为进行的监督。具体而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监督制度包括年检、公告、处罚等内容。
(七)证书使用与管理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事业单位进行下列活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1)刻制印章、办理机动车船牌照;
(2)申办有关社会保险事宜;
(3)开立银行账户、贷款;
(4)申办税务登记、减免税收及其他优惠;
(5)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兴办企业,申办有关执照;
(6)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和统计登记;
(7)土地、房产登记管理事宜;
(8)申办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许可证,购领收据、发票;
(9)法律诉讼、公证事宜;
(10)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事宜;
(11)申办海关事宜;
9(12)有关部门要求事业单位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其他事宜。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限期有效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对废止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予以公告。但废止而未经注销登记的,其法人的责任和义务存续。
一、单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一种()行为。
A.行政管理 B.公共服务 C.公共管理 D.行政执法
2.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管理的体制。
A.统一登记 B.分级登记 C.灵活登记 D.备案
3.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
A.市场准入的需要
B.依法管理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D.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4.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
A.事业单位收入 B.事业单位预算 C.事业单位支出 D.事业单位资产
5.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叫做()。
A.业务活动利润 B.经营收入 C.事业收入 D.商业收入
6.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审核批复后执行。
A.财政部门 B.主管部门 C.上级行政部门 D.国资委
二、多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办理事业单位的设立登记或者备案、变更登记、注册登记、审查事业单位的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置
B.依法保护事业单位与登记事项有关的合法权益
C.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
D.处理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事件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体包括()。
A.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B.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C.地方审计部门 D.地方财政部门
3.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
A.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
B.法定代表人 C.经费来源(开办资金)
D.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
4.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是()
A.为了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保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B.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
C.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D.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
5.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
A.流动资产 B.固定资产 C.无形资产 D.对外投资
6.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
A.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 B.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C.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D.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7.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下面属于事业支出的是()。
A.工资 B.上缴上级的支出 C.职工福利费 D.对附属单位的补助
8.事业单位专用资金的范围包括()。
A.修购资金 B.职工福利资金
C.医疗资金 D.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三、判断题
1.1997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限期有效证书。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
3.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4.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损失。()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2.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3.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参考答案及华图名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略
2.B[解析]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即,我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登记管理的体制。
3.C[解析]事业单位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B[解析]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它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反映了事业单位一个财务收支的规模。
5.C[解析]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
6.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略
2.AB[解析]略
3.ABCD[解析]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有几类事业单位无需进行登记,只要求备案即可。事业单位备案的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执业许可证明文件或者设立批准文件等。
4.ABC[解析]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因为事业单位存在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环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目的并非为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5.ABCD[解析]略
6.ABCD[解析]略
7.AC[解析]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BD两项,但“事业支出”并不包括这两项。
8.ABCD[解析]略
三、判断题
1.×[解析]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2.√[解析]略
3.√[解析]略
4.×[解析]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四、简答题
1.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是哪个部门、更不是哪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换言之,只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实行相应的改革,以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说到底,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六个需要。
第一,依法管理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依法治国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需要,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的需要。
第二,“市场准入”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市场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因此,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核准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使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获得作为法人的应有权益,并受到相应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为改变国家对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作法,打破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第四,保障事业单位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
第五,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需要。
第六,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不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情况下,既不利于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通过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登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具体数额,就将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限定在开办资金的范围之中,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财产,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2.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力度;加大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内控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A.平行关系
B.不相隶属的关系 C.业务指导关系
D.隶属关系
2.事业单位通常以()为主要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A.单位利益
B.人民利益
C.国家利益
D.社会公益 3.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B.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对外开放的发展
D.认识误区 4.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是()。
A.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
B.事业单位的职能转变 C.事业单位的发展
D.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 5.下列属于事业单位的是()。
A.财政局
B.社科院
C.县法院
D.民政局 6.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式是()。
A.分期改革
B.分级改革
C.分类改革
D.职能转变 7.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
A.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B.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办,资源配置和服务的社会化 C.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实现事业单位运行的民主化 D.实现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精简人员
二、多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按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
A.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C.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
D.政府办事业单位 2.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是
A.满足公共需要
B.弥补市场缺陷
C.节制政府失灵
D.防止契约失效
3.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
B.政府改革的深入 C.公共事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A.统筹兼顾.分类实施,因地制宜
B.行政决策与执行相协调
C.公益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
D.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国家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故选C.2.D 【解析】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由国家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故选D 3.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它包括:(1)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经济根源。(2)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政治根源。(3)认识误区是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形成的思想根源.故选C。4.A 【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问题。故选A 5.B【解析】事业单位是指国在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固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本题中,A、D两项属于国家行政机关.,C项属于国家审判机关.故选B 6.C 【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方式是分类改革。故选C。
7.A 【解析】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即建立一个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下,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投资、多元主体承担服务,以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基本运行方式,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系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1.ABC 【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的分类.按照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D项为干扰项.故选ABC 2.AHCD 【解析】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即事业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和事业单位的作用,四个选项都是事业单位对社会的作用.故选ABCD 3.AB 【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事业单位改革的条件包括(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政府改革的深入。故选AB 4.ABCD【解析】本题考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1)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2)公益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3)行政决策与执行相协调;(4)政事、企事分开;(5)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园地制宜.故选ABCD 17
事业单位考试:财务管理制度
本篇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考点知识精讲,包括(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即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规定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原则和财政运行机制,明确事业单位收支范围及权限的一系列制度。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1.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这是指其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这种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变得比较复杂。不同性质的资金来源,需要有不同的财务制度加以管理。
2.管理目的的服务性。这是指财务管理要从财力上支持符合规章制度的管理活动开支,这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责无旁贷的义务。
3.管理程序的严密性。严密性指的是财务管理必须坚决维护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使用合法的手段和工具。
4.资金使用的节约性。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该节约使用每一笔资金,反对铺张浪费。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2.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3.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1.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2.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3.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5.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预算管理的含义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二)预算的编制
事业单位参考前一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事业单位根据事业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事业单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但是,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非财政补助收入部分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三、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一)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有:
1.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
2.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3.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4.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6.其他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二)事业单位收入管理
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四、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一)事业单位支出的范围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1.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门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2.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3.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4.上缴上级支出,即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二)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1.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2.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3.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4.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5.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责令改正。
五、事业单位结余及其分配
结余是指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结余应当单独反映。事业单位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事业单位专用资金管理
(一)专用资金的含义
专用资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二)事业单位专用资金的范围
1.修购资金,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各列50%),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2.职工福利资金,即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3.医疗资金,即未纳入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的事业单位,按照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公费医疗经费开支标准从收入中提取,并参照公费医疗制度有关规定用于职工公费医疗开支的资金。
4.其他资金,即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
各项资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
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资产的范围
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资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1.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
2.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系统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明细目录。
3.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计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事业支出。
4.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面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1.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对存货盘盈、盘亏应当及时调账。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大型、精密贵重的设备、仪器报废和转让,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主管部门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批准。具体审批权限由财政部门会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但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
3.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除国家另有规定之外计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应当计入事业支出。
4.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者备案。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八、事业单位负债管理
(一)事业单位负债的范围
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
(二)事业单位负债管理
事业单位应当对不同性质的负债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办理结算,保证各项负债在规定期限内归还。
九、事业单位清算
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并时,应当进行清算。
事业单位清算管理:
1.事业单位清算应当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2.划转撤并的事业单位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其资产分别按照下列办法处理:
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事业单位,全部资产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转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后,转作国家资本金。
撤销的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合并的事业单位,全部资产移交接收单位或者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有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更新不够及时。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部分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工作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业务上,工作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参谋监督作用发挥很不到位。
2.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预算编制,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不重视成本考核,从而使好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3.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使用效率低下,流失比较严重。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形成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存量状况,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使资产处于既管又不管的状态,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国有资产处置随心所欲,使大量资产流失。
4.未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目进行核算。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业单位为了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一些单位有意或无意地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做记账凭证。
5.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力,有意造假,导致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有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的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更多的单位有章不循,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小团体利益,要求会计入员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做假账,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出现经济犯罪现象。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1.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1)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2)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3)实现会计电算化;(4)加强培训,抓好继续教育;(5)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强化预算管理,加大管理约束力度。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全部收支编入预算。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 24 证预算与实际相符。依法执行部门预算,严格按预算批复有计划组织收入,安排支出,逐步杜绝随意变更预算、追加预算的做法。
3.规范内控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严格程序,明确职能,强化责任,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控制支出标准;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建立符合单位实际的控制措施,从而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设定资产登记管理和考核体系,自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建立健全考核指标,明确责任,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资产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的监控,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4.加大财务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要定期全面地对下属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加大外部执法监督部门的监督权、检查权、处罚权。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各项检查,指导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外部执法部门的职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措施。
第三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汇
编
西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2009年12月1日
目录
1、西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职责--------------(1页)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须知---------------------(2—8页)
3、西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9—13页)
4、西吉县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制度-------------(14页)
5、西吉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档案查阅制度---(15--16页)
6、设立登记申请受理通知书---------------------(17页)
7、变更登记申请受理通知书--------------------(18页)
8、注销登记申请受理通知书--------------------(19页)
9、注销登记不予受理通知书--------------------(20页)
10、变更登记不予受理通知书--------------------(21页)
11、注销登记不予受理通知书--------------------(22页)
12、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23页)
13、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相关事项备案表-----------(24页)
14、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25页)
15、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相关事项备案表-----------(26页)
16、准予注销登记通知书-----------------------(27页)
17、不予设立登记通知书-----------------------(28页)
18、不予变更登记通知书-----------------------(29页)
19、不予注销登记通知书-----------------------(30页)
20、设立登记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31页)
21、变更登记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32页)
22、注销登记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33页)
23、未按期报送报告警告书-----------------(34页)
24、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单位印章凭证---(35页)
第四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的调研思考范文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的调研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仍然是“事业单位”这个词语,但内涵和外延已远远超越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的定义。《决定》无疑很好地规划了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和管理的愿景,因此必须对其概念进行创新,它显然不仅仅指“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即公办的,还有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即民办的,但“为了社会公益目的”、“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仍是其要义。正因如此,“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才成为必须加以认真调研思考的课题任务。
一、莱芜市各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基本现状
以《决定》中“事业单位”的概念创新为出发点进行调查研究,莱芜市各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基本现状是“双轨登记”:公办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民办事业单位即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情况。截至目前,我市已登记事业单位法人396个,按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划分,主要承担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等职能的占20%以上,主要提供公益服务的占70%以上,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到5%;按行业类别划分,教育类126个、卫生类44个、司法科技类20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类28个、文化广电新闻体育类26个、国土建设环保类45个、农林水类43个、工商财政经济类42个、后勤服务类11个、其他11个。这些单位均为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受到严格管控。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情况。经调查摸底,我市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公益服务单位781个,其中从事教育培训的405个、从事卫生服务的232个、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55个、从事文化艺术服务的49个、从事体育运动服务的18个、从事养老婚介类服务的17个、其他5个。从整体发展情况看,这些单位法人自主权明确,危机感、责任感比较强,内部管理机制比较灵活,经济效益大多比较好。
从登记情况看,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已明显超过公办事业单位数量,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公办事业单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而这必然为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已成为全社会公益服务的重要提供力量。
二、双轨登记管理体制下的问题思考 双轨登记管理体制的根源,在于过度关注“出身”,忽视了提供公益服务这一最重要的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的政策背景下,有关问题更加不能忽视。
(一)公办事业单位登记动力不足。其表现之一是不愿意登记。许多事业单位是登记管理部门为了登记率争取他们登记的,没有主动性,有些材料也不规范不完整。表现之二是登记后对变更登记、报告等消极以对。许多单位经多次催促方才办理,或者真正用到法人证书时才办理。其症结在于政事严重不分。虽然目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但很多主管部门与其事业单位仍是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一边是“那是我的权财物”,另一边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还有大量“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职责上就是机关的组成部分且人员很少,没有进行登记的内部动力,也不宜进行法人登记,必须利用深化改革的机遇彻底消灭这种单位,但从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政策限制来说,这些单位大部分仍将长期存在于事业单位行列。
(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调研时,超过70%的受访事业单位法人认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没有用处或用处不大”。或许这是我市作为基层的特例,但从超越基层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根源上仍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在制度上,《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事业单位进行12种活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既然不是“必须”,说明不提供也无所谓,在现有体制和习惯下,只能依靠事业单位的自觉性,对证书使用的实际约束力基本为“0”;同时,配套法规极不完善,不提供、不查验证书,事业单位、有关部门要承担怎样的后果、接受什么样的处罚,至今没有任何具有约束力的规定,缺乏法人证书使用查验的规范性法制环境;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也仅仅是找到了方向,措施明显疲软,没有强制效力。而另一方面,法人登记对事业单位有什么具体益处?大家都能知道“赋予了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单位利益可以受到保护”这些概念性的说法,但行政管理服务证书查验少、进入市场机会少,逾60%的受访事业单位法人反映,实际工作过程中“感觉不到有何益处或感觉不明显不经常”。没有作用就没有使用,没有使用就没有登记,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是事业单位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就都会变成“浮云”。
(三)民办和公办两种单位待遇不同。调研中,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普遍反映它们没有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60%的受访机构希望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其目的主要是:①取得与公办事业单位的同等地位,以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提高自身的公信力;②获得财政拨款支持;③享受与公办事业单位相同的土地使用、收费、税收、社保、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政策;④有的甚至想直接转正为公办事业单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获得“铁饭碗”,其中,租赁已被撤销的市审计干校原址办学的科技成人中专,还为此多次上访。但政策待遇不同的根源不在登记,而在“出身”,如果不打破附着在“出身”上的政策和利益,只执着于登记的形式,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就是无法兑现的诺言。少数几个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想法比较有道理:登记为何种法人并不重要,关键是与同类公办机构获得同等待遇,并且不能因为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而给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增加新的不必要的干扰或制约等等。
(四)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本身问题多。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普遍规模小、资金少,大多以“个体户”的形式存在,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公信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二是绝大多数单位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逐利倾向较重,公益服务仅是其取得经济效益的途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三是办公和业务用房比较紧张,设施设备大多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有的已经难以容纳和适应基本需求,发展“空间”有限;四是内部管理参差不齐,由有关社会组织、企业等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相对规范,而由个人出资举办的往往缺乏必要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比较随意,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五是难以招到高素质的人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员稳定性较差,一旦有更好的单位,有些人特别是业务骨干就会选择离开,其中一个单位一年内就走了5人;六是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相对于同类公办机构待遇较低且缺乏有效的增长机制,社会保险都是按照企业渠道缴纳,有的甚至没有缴纳,职工的安全感较差。七是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对其管理主要是设立审批、登记许可,后续监管配套政策、具体措施非常匮乏。这一定程度导致民办机构对社会公益服务无法形成高品质的补充。
(五)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监管力量薄弱。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大政策下,似乎不应该提这个问题。但在事业单位登记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面前,这不能不说是登记监管工作的困境所在。基层的现实是,登记监管仍然是机构编制工作整体中的边缘化工作,它远不如设个机构、增个职数等更受社会、部门单位、个人重视。从性质上来说,一个是给人做好事的,一个是约束人的,登记监管是“理直”但不“气壮”;从制度上来说,相关法制建设薄弱,现有监管措施操作性差,缺乏权威性和威慑力;从队伍上来说,登记监管工作人员偏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2人,而这2人还兼职其他工作,连登记执法至少3人的底线也达不到,面对法人登记、报告、绩效考核、法人治理、实地核查、监督检查、信息公开、系统管理维护、档案管理等大量细致工作明显力不从心。如果将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统一纳入登记范围,就更需要赶快“强心健体壮力”,加强法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三、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的利弊分析
(一)从好的一面来说,有“六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变“多头管理”为“一头管理”,建立统一的登记管理体系和标准,加强对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监管,促进其淡化逐利心态,沿着公益服务目标规范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升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社会地位,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各类事业单位公平发展的平台。三是有利于引进市场机制和竞争因素,形成鲶鱼效应,激发公办公益服务机构的活力和潜力。四是有利于政府公共政策、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出效益的提升,减少消耗浪费。五是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弥补政府服务不足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和公共产品。六是有利于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由公益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公益服务的监督者、补充者。但必须认识到,不是统一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上述“六个有利于”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解除“出身”限制,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功能确定并让其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
(二)从不利的一面来说,有“五种可能”。一是可能会给民办公益服务机构造成错觉,以为自己被列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他们会以此为理由要求单位、人员享受与机构编制管理范围内公办事业单位完全一致的待遇,比如按事业单位套改工资、享受退休待遇等等,会对地区财政、经济政策造成一定压力,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二是可能会给社会形成它们就是政府机构的印象,一旦它们出现问题,政府形象不可避免受到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将矛头对准政府。三是当相关政策利好、利益显现时,逐利性的社会资本涌入有关公共服务领域,可能影响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本就不高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四是按照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在没有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等制约手段的前提下,当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出现经济纠纷、劳动合同纠纷、人员伤亡等问题突然消失或拒绝配合时,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机关可能面临巨大的责任压力和尴尬的执法境地,甚至成为法庭上的被告,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中已出现类似问题。五是可能让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范。与公办事业单位由各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职责、机构、编制、人员等有严格管理规定等相比,民办公益服务机构审批条件、程序、内容不一定规范,而且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获得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后,能否及时进行变更登记、报告公开、自觉接受监管存在疑问,而目前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处罚的法规性依据,现有处罚措施对公办事业单位已是常常无法落实,对缺乏抓手的民办机构更会形同虚设。
四、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重新明确事业单位定义。一要注意从《民法通则》“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四大法人组织的角度思考事业单位的涵义,研究到底能不能覆盖其他三类法人之外的所有机构。二要注意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来源的广泛性,这种多元化和广泛性在深化改革的当下,也应该将公民个人及其投资纳入其中。三要注意准确把握公益服务性质,研究逐利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和合理维度。四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的内涵,及其对定义事业单位、确定登记条件和程序的影响。
(二)改革事业单位生养模式。一是改“生”,即创新机构设立方式。公办事业单位一般是党委政府、机构编制部门设立的,“天生富贵”;民办公益服务机构是社会力量自己设立,申办有关证照方可运营。一个是政府主体,一个是市场主体,“生而不同”。能否借鉴国企、民企的“出生方式”统一实行登记设立?不再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通过法人登记实现机构的设立,登记发证之日,即为该事业单位设立之日,法人证书成为其唯一的“出生证明”。二是改“养”,即从根本上改变公益服务支持监管模式。一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对公民需要付费才能享受的公益服务,变投入到公益服务机构为直接投入到公民个人,由公民个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对公益服务机构的扶助,例如适龄儿童上学,持政府发放的教育证,自由选择学校上学,学校持收到的教育证到财政部门领取相关规定资金,享受相关扶助政策,既减少浪费,又能激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在实现优胜劣汰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对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服务标准、财务管理、内部分配等形成统一有效的制度约束,确保公益服务的正确方向,避免其公益服务“变味变质”。
(三)研究确定谁负责统一登记。首先要确定的是,将现有事业单位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两块职责及其机构编制、人员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登记组织实施机构。其次,要考虑是整合划归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还是整合划归民政部门统一管理。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更易强化各类事业单位的公共性、服务型,但会造成民办公益机构及社会上的误解,以为自己“上位”了,以为政府“更加庞大”了。由民政部门负责,可能让公办事业单位感觉地位和发展受影响,会遭遇反弹或产生不稳定因素。总体来说,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一些,也更符合优化民办公益服务机构的发展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的初衷,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改革相关管理支持方式加以解决。
(四)健全事业法人登记制度。在登记内容上,一是将举办单位改为举办主体,以便涵盖“个人”举办情况;二是取消经费来源这一很容易让人想起“全额、差额”等典型公办事业单位区分色彩的事项。在登记条件上,一是适应登记设立的创新,取消“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规定,不再提供“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文件”;二是根据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改革方向,删除提供“拟任法定代表人现任该单位行政职务的任职文件”的要求;三是取消“出示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的要求,让事业单位取得法人资格即“照”后再去依法办“证”,因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律主体资格的唯一证明,也是其办理所有证、事的依据。四是实行最低登记资金限制制度,由举办主体签字确认并明确相关法律责任。在登记程序上,从办理数字证书,到网上填表并扫描提交电子资料,到提供纸质材料现场复核,到核发证书,到信息公开及备案,到发布公告,到纸质归档和手工录入系统归档„„过程非常繁琐,不仅让监督管理机构疲惫不堪,也会吓坏民办事业单位的。建议取消纸质材料提供,完全电子政务化;取消信息公开备案和公告,完善登记监管系统设置,发证后,由系统直接向社会公开、公告,并自动形成电子档案。
(五)强化法人登记后续监管。强化监管的前提是明确责任。无论叫登记管理局还是叫监督管理局,我们都无法包揽监管的全部责任,应该充分发挥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作用,我们的登记监管更应该是“身份证”式的管理,重在监控其登记内容是否有变化。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揽过来,结果会使我们有无法承受之重。要建立审计监督、信用评价、公益服务评价、法定代表人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规范运行。要以信息公开为前提,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群众举报保密保护和奖惩制度,让整个社会和民众都参与监督,这是监管最省力最有效的办法。要加大惩处力度,必须让违法犯错的事业单位感到“真疼”,使其“绝不敢再犯”,并形成示范威慑效应。
(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废止《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条例》,修订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范围、条件、程序、监督管理办法等等。将联席会议制度确定的证书查验情形,写入各有关行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查验、依法办事。建立违反登记管理规定的处罚制度措施,并写入《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法治性、强制性手段提高处罚措施的效力,维护法人登记的严肃性,避免不服从或无视登记监管问题的出现。其实,公益服务完全可以企业化、交易化,“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已经为此开启了窗口。事业单位想获得利益、想把自己的服务卖出去,其首要思考的必然是提高自己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关键是创造公平的环境,别让公办事业单位躺在财政等优惠政策上睡大觉,甚至败家浪费,就能轻轻松松把辛辛苦苦干事的民办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打败。统一登记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民政部年初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将公办养老机构改为民办或企业,或许具有启示意义。
第五篇: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制度
**县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制度
第一条本县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年检,均应当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或备案。
第二条主管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要求,对所属事业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核实申请设立、变更、注销或年检所填报的项目以及所需提供的材料。
第三条事业单位在正式申报设立、变更、注销或年检材料前进行《事业单位专用光盘》的绑定。在规定时间内运行光盘,将举办单位审查后的材料在“事业单位在线”网站上填入相应表格进行网上申报,完成材料申报后适时上网查看回复信息。
第四条登记管理机关在收到事业单位在网上申报的设立、变更、注销或年检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受理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修改,对于审核通过的通知事业单位携带相关纸制材料在5个工作日前来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复核,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条事业单位根据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的信息提示,将已通过的申请书下载打印报举办单位。举办单位对所属事业单位纸质材料审查后盖章,并由事业单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
第六条登记管理机关收到事业单位提交的纸质材料后,与网上申报材料进行核对,无误后办理相应的设立、变更、注销或年检手续,并于30个工作日内进行公告。
第七条事业单位网上登记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互联网有关规定,遵守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有关制度,牢记本事业单位专用光盘的用户名,并严防外泄。如忘记用户名,立即向登记管理机关报告,登记管理机关可将其告知。
第八条事业单位专用光盘应妥善保管,如有遗失,事业单位须立即向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待登记管理机关将该单位光盘删除后,事业单位再另行购买光盘。
第九条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须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认真审查事业单位提交的各项材料,务求严谨细致,确保工作质量。
第十条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须严守本机关系统各用户名及登陆密码,坚决杜绝用户名和密码外泄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