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论文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
摘要:城市交通结构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首先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大城市的交通结构发展与现状,并从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发展模式、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关系、交通结构优化模型以及公共与私人交通方式竞争转化四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交通结构的研究重点,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探讨了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国内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交通结构;交通发展模式;交通结构优化
引言
交通结构是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同交通方式所承担的交通量比重,反映了交通需求的特点和不同交通方式的主要功能与地位…,直接影响着有限的交通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向交通需求者提供更优选择的可能性,是决定城市交通系统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有助于最有效地利用城市交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和作用.相反,不合理的交通结构必然带来高能耗、高污染,交通拥挤等情况,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国内外城市交通结构现状
按照交通方式划分,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可以划分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两大类,不同交通方式在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其合理的服务范围也不相同.各种方式组成的交通结构是交通系统的关键,决定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决定着城市交通职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系统结构在20世纪60~80年代经济进入成熟期前已经基本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l世纪以来,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注逐渐提高,建立具有良好可持续性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成为城市政府和公众的共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时空特征和适用范围,但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以小汽车交通为主和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两种不同的出行方式主导了两种不同的扩展模式.对国内外大城市交通结构演变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仅考虑小汽车、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出租车4种交通方式.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大都市小汽车交通增长缓慢,伦敦的小汽车出行比例在1993年到2004年之间甚至减少了7.9%;而国内大
城市的小汽车交通从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上海、广州和北京的小汽车出行比重从80年代中期到2004年以后分别增长了30.0%、14.3%和29.3%.相对应的,国外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变化也不明显;国内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则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出租车发展迅速,出行所占比例平均增长了10%左右,而公共汽车所占比例平均下降了40%左右.以上分析结果说明,发达国家的交通结构已经趋于成熟,进入了稳定期,而我国大城市正处在小汽车占据优势的机动化发展进程中,交通结构处于非稳定状态,在政策引导、规划 控制、管理调节和市场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对于城市交通结构及其优化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研究重点之一.
3、国内外城市交通结构研究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国内外关于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研究主要在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结构发展模式研究上小有成就。
城市的空间布局发展与交通结构发展模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交通工具的更新变革对城市空间扩展、布局结构变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早期研究中,J.M.汤姆逊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人手,把城市布局归纳为5种模式.
模式一为充分发展小汽车战略.分散市中心功能,棋盘格状的城市路网平均分布交通量,典型城市有洛杉矶、底特律等.
模式二为限制市中心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市中心的作用,鼓励郊区中心发展并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放射型道路网和铁路网为市中心服务,典型城市有墨尔本、哥本哈根和旧金山等.
模式三为保持强大市中心战略.交通网络是由强大的放射型道路和靠近市中心的环路组成,需要高效能的放射公共交通系统抵达中心,公共交通和私人小汽车交通在竞争中达到平衡,许多古老的大城市如巴黎、东京、纽约、多伦多、雅典以及悉尼都采用这种方法.
模式四为低成本战略.立足于对现有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城市路网主要由公共交通具有优先通行权的道路组成,并控制市中心就业人口、鼓励沿放射道路建立次中心区,例如伊斯坦布尔、加尔各答、德黑兰等.
模式五为限制交通战略.城市结构有一个强大的市中心以及为其服务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建立不同等级的分散中心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们的出行需要,同时对小汽车使用加以适当限制,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典型城市有伦敦、新加坡、香港、斯德哥尔摩等.国外研究中还有主张城市分散化发展的分散派、主张城市高密度发展的集中派以及折中派等,例如Elkin等认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具有便于步行、非机动车通行及建立公共交通设施的形态和规模,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作用来减少交通距离和小汽车的使用.国内对于交通发展模式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开始,陆锡明等1996年研究列举了国内外城市客运交通的典型发展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类别分析.周干峙等叫1997年明确指出了我国大城市以自行车为主体的交通结构的不足,并提出了2010年我国大城市客运结构发展的平均水平. 王正1996年提出了城市交通方式的层次分析模型,以居民出行距离分布、步行出行构成比例分布、自行车与公交的合理转换距离等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的合理结构.李彬等1997年建立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层次分析模型,运用Fisher综合评价法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方式抉择的综合评价法,通过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模式.毛蒋兴等2002年阐述了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之间存在的客观的互动反馈关系,总结了我国土地利用属典型高密度集中模式,提出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自行车适度发展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绿色交通模式.
国外经验表明,城市交通一旦选择了小汽车模式,再促使其向公共交通转移是十分困难的.根据国情和国内外城市交通模式发展的经验,国内研究对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于各种交通方式在城市居民出行中具体分担比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交通结构研究状况的回顾,本文认为目前城市交通结构发展和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国外一些城市的交通结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因此有关交通结构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两种交通方式上,争论的前提是私家车已经普遍进入城市居民家庭后的城市客运交通发展变化趋势.
(2)虽然国外的研究前提对于我国大城市现段而言尚不完全具备,但国外已有的关于城市客运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探讨我国建立优先发展公共客运交通政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内很多城市近年来私人小汽车增长速度对城市发 展的制约作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3)国内对于城市交通结构的研究几乎与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同时开始,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的关系、交通结构优化模型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的转化策略研究,并根据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分析借鉴了国外城市对于拥挤收费等交通管理措施的实践经验.
(4)从定性分析来看,国内相关研究多侧重于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对互动反馈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从定量分析来看,基于不同目标提出的优化模型在交通结构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是相关因素的确定和选取尚不够全面,部分约束条件还未能全面定量化.此外,对于交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引入相关的人性化指标.
参考文献:
1、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20032、王媛媛,陆化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结构组合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
3、蒋涛 基于整体效率的都市区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4、吕慎 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
第二篇:浅析天窗结构优化设计论文
1结构优化计算1、1箱梁支座的强度优化设计
箱梁节点是整个承重钢梁最为关键的部位,在施工中采用不同形式的加劲肋对该部位进行了加固处理。严格按照要求的尺寸,对GWJ-4号承重结构进行不同荷载状态下的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GWJ-4号钢架各部分的实际三维模型进行数值计算。该有限元软件研究实际模型在承重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着重对承重结构需要优化的地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优化设计方案。天窗闭合状态时不同受力荷载条件下对天窗闭合状态下的GWJ-4屋架的受力分析如下。1、1、1GWJ-4屋架在承重下的受力天窗全关闭状态下的GWJ-4屋架关键部位的受力分析。看出:在GWJ-4屋架的跨中位置附近,其应力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大的应力集中区,且最大Mises应力均小于100MPa,在此应力下支撑板是不会发生局部屈服的。最大Mises应力小于Q235B钢的单轴抗压强度,故在此工况下,箱形梁跨中部位的荷载承载能力满足要求。箱梁支座数值分析结果知,最大Mises应力约为230MPa,主要是因为梯形加劲肋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导致该位置出现了较大的应力。一般来说,由塑性材料制成的构件,应力集中对其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几乎无影响,但是该结构为滑动式玻璃天窗的承重结构,需要各种交变荷载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此支座进行优化设计,减小其应力集中系数。天窗全关闭状态下的GWJ-4屋架关键部位的位移大小分布,由于在承重荷载的作用下,箱型梁在水平方向位移值小于1mm,因此仅列出了GWJ-4屋架箱梁在天窗全关闭状态下的竖向位移分布图。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此工况下,箱形梁产生的最大竖向位移约为5mm,位置在箱型梁的跨中部位,根据钢结构的设计规范,其位移大小满足要求。1、1、2GWJ-4屋架在承重及风荷载下的受力在承重及风荷载的共同作用下,箱形梁跨中部分的应力仍然很小,因此不再重复分析。在此工况下箱形梁支座的应力状况。在两种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支座个别单元的应力已经超过Q235钢材的屈服强度(并不意味着破坏),梯形加劲肋与竖向加劲肋的接触部位存在很大的应力集中,这对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轻应力集中带来的危险。GWJ-4屋架在承重荷载及风荷载下的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通过对比可知,风荷载对竖向位移影响很小,竖向位移的最大值约为4、7mm,最大位移在跨中部位,满足工程设计的规范的要求,这说明该屋架的竖向刚度已经满足要求。风荷载主要影响箱形梁的水平位移,在此作用下,箱形梁产生了较大的水平位移,其最大值仍产生在箱型梁的跨中位置处,为4、3mm。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此水平位移的大小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因此无需另外增加水平方向刚度。1、1、3箱梁支座的优化设计由上面两种荷载条件下应力和位移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在天窗玻璃全关闭状态下,强度和刚度都满足要求,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箱型梁支座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这导致支座支撑板出现了个别单元的屈服。根据疲劳理论,在交变荷载的作用下,应力集中会降低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提出了以下可行的减小支座应力集中的实施方案。针对梯形加劲肋应力集中程度高的现象,建议在支座两侧再添加两个相同尺寸的梯形加劲肋。对优化后的支座,运用有限元对其在承重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进行应力分析,如图8所示。可以得出,经过优化后支座的最大应力是187MPa,其应力集中程度相比未优化之前的支座已经减小很多。这说明此优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连接板的优化设计
滑动天窗从完全关闭至完全打开过程中时,数值模拟分析,在连接板与箱梁的接触处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这导致了部分单元的应力超过了Q235钢的屈服强度,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超过屈服强度该连接板就要破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能会发生屈服,这对韧性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影响较小。由于支架要处于不同活荷载的作用下,为了长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连接板所受的最大应力有必要处于钢材的最大屈服强度之下,因此有必要对该处连接板进行优化设计。针对以上分析知,连接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处存在应力集中,导致了该处产生了较大的集中应力,从而影响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了消除应力集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第一种是通过构造措施减小应力集中,例如连接钢板需要倒角处理等;第二种措施是对此处连接板进行重新的设计,例如增加连接板的数量来减小每块连接板所受的应力、连接板采用强度更高的钢材等等。此处我们对第二种优化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其可行性。
2结论
经过上述对箱梁支座和连接板的数值模拟,对钢梁的主要支座、联系杆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将优化前后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节点和支座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较为显著的应力集中区域,从而使得屋盖结构的支座和连接更加合理和安全,为后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第三篇:教育论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关于##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事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全县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提出初步预测
和思考。
一、现状及预测
1、各年级在校学生数现状及预测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12所,其中小学560所,初中38所,高中4所,幼儿园9所,职中1所。在校学生8287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7786人,初中在校生25012人,高中在校生5426人,职中在校生1389人,幼儿园人数2633人。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对现有0-5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情况预测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处在高峰期,到2010年后,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
2、现有教职工现状及变化2003-2004学全县政府举办的基础教育单位总教职工人数为4331人,其中小学部分2377人,初中1453人,高中356人,职中为72人,幼儿园73人。按照目前国家的编制标准,到2010年全县基础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较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学前教育700人;小学教育1102人;初中教育1260人;高中教育1040人;职中教育142人。高中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大幅上升。
二、思考与建议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有关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对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合理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学校布局不合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从未来5─10年学生总数下降趋势和国家对课程设置改革的要求考虑,中小学布局应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轴点,以寄宿制为特征,进行合理调整,压缩学校所数,扩大学校规模。小学应由现在的560所调整至200所以内;初中学校应由现在的38所调整到30所以内;现高中布局基本合理应予以保持。
2、教育投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投资效益。现在教育建设资金很少,投入应考虑投资效益问题,有些村级学校服务人口不多,投入一、二十万元建校,再过五、六年学校就会因生源问题而改变用途,造成有限教育经费的浪费。因此,建议所有投资建设均要求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建设投入应集中投向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及调整后保留的学校,避免投资浪费。
3、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大块来思考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学前教育应着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学前班,政府不再投资新开办幼儿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示范引导,逐步建立社区、镇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现有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可根据收费与成本的变化情况,采取差额预算或核定基数定补的办法,逐步提高受教育者分摊教育成本的比例,从而有效控制财政供给人员的增加。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加大公用经费投入,认真落实“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高中教育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尽量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一是大力提高高中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纳社会资金加快学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吸纳社会贤士能人参与管理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提高和完善学校的后勤服务功能。二是引资招商开办民办高中。未来10-20年高中生源状况有开办民办高中的空间,可以在大河南或青泥、草坪、党家坝一线开办一所规模在2000名学生左右的民办高中。同时适当控制现有政府举办高中学校的发展规模,既可抑制高中教师增长过快的势头,又可以给民办高中留存充足的生源。三是改革现有政府举办高中教育的财政预算办法。基本思路是按照受教育者分摊的教育成本比例,核减预算基数,根据各高中学校收费和教育成本的变化情况,由政府采取差额预算,核基定补或自收自支等财政预算手段予以调节,尽量减轻县本级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负担。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逐步走向自我负担、自我发展的轨道。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当地教育发展作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规划,而规划的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和预测到生源的变化情况,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对课程开设改革的要求。(作者系##县教育局党委书记)
[1]
在百度搜索:教育论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第四篇:教育论文: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关于##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事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事业。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全县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提出初步预测和思考。
一、现状及预测
1、各年级在校学生数现状及预测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12所,其中小学560所,初中38所,高中4所,幼儿园9所,职中1所。在校学生8287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7786人,初中在校生25012人,高中在校生5426人,职中在校生1389人,幼儿园人数2633人。
根据目前人口出生率及对现有0-5周岁儿童的摸底调查情况预测到2012年全县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处在高峰期,到2012年后,中小学各年级人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
2、现有教职工现状及变化
2003-2004学全县政府举办的基础教育单位总教职工人数为4331人,其中小学部分2377人,初中1453人,高中356人,职中为72人,幼儿园73人。按照目前国家的编制标准,到2012年全县基础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较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学前教育700人;小学教育1102人;初中教育1260人;高中教育1040人;职中教育142人。高中教育单位教职工人数需求大幅上升。
二、思考与建议
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有关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对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合理调整中小学学校布局。学校布局不合理,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从未来5─10年学生总数下降趋势和国家对课程设置改革的要求考虑,中小学布局应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轴点,以寄宿制为特征,进行合理调整,压缩学校所数,扩大学校规模。小学应由现在的560所调整至200所以内;初中学校应由现在的38所调整到30所以内;现高中布局基本合理应予以保持。
2、教育投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投资效益。现在教育建设资金很少,投入应考虑投资效益问题,有些村级学校服务人口不多,投入一、二十万元建校,再过五、六年学校就会因生源问题而改变用途,造成有限教育经费的浪费。因此,建议所有投资建设均要求进行投资效益论证。建设投入应集中投向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及调整后保留的学校,避免投资浪费。
3、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按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大块来思考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学前教育应着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学前班,政府不再投资新开办幼儿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示范引导,逐步建立社区、镇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现有政府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可根据收费与成本的变化情况,采取差额预算或核定基数定补的办法,逐步提高受教育者分摊教育成本的比例,从而有效控制财政供给人员的增加。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加大公用经费投入,认真落实“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高中教育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尽量满足人民群众送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一是大力提高高中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政府应制定相
第五篇: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语文教育发生革命性变革。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感知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有效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计算机操作的技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实例,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优化
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通讯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指在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课程教学过程中融进信息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的方法和途径,会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别开生面的变化。我认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从以下五个方面极大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促进小学低年级情趣化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常受兴趣和情绪支配。单凭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识字教学中,如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课件与识字巧妙的结合,不仅从趣味性角度使学生在自主练习中认读,识记生字,而且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字、词、句、文以不同的情景、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反复和学生“见面”而自然获得,不知不觉中,生字就掌握了。学习的空间是自主的,学习的形式是有趣的,学生学在其中,练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变识字为有趣的活动和游戏
当学生处在情趣化教学中,识字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他们便会出现思维异常活跃、情感特别丰富、识记创新能力极强的特殊状态,也就是他们身心上了“一条高速公路”,识字教学效率达到了最优化。如教学“星”字时,大屏幕显示星星闪烁的画面,同时播放配音;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星姥姥,谁能念好我的名字星(xīnɡ),我就和他交朋友!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练习“星”的读音。(读准星xīnɡ)同时显示星星眨眼的动画。星星眨眼这一富有人性与童趣的设计,令每一位小朋友跃跃欲试和星星交朋友。在教学“暖” 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二)调动学生诸多感官来识字
第一次指导学生认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如,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生字的第一印象【1】。在识字课中,通过听声音,学习“闹钟”、“小鸟”;通过观察多媒体图片,学习“太阳”、“月亮”;通过视频进行动作模拟,学习“洗脸,扫地,升旗”等词。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识字兴趣,教师只是加了一勺“糖”,学生便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了。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我的做法是:上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班级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太阳》这一课是说明文。与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共同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开展“天文知识大家谈”活动,师生共同讨论有关太阳系的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课上,由学生主持宇宙探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险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网上探索。把在网上搜索到的内容记录在留言板上,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开展交流会,教师进行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研究活动,及时进行指导。
在集体交流时,我出示太阳与雨、雪、风形成过程的课件,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解说,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