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事业单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政事不分,党政机关包揽过多,管得过死,行政挤占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的情况较多;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工过细,整体效益较差,很多事业单位业务量不足,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严重;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和人员比例过大,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制约了事业单位自身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总的感觉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过去旧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难以改变。首先,是在运行机制上,事业单位的职能虽然明确,但政事不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化程度不高,事业单位现在仍然像“吃奶的婴儿”一样依赖政府,这就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其次是在资源布局上,国家对许多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够,如教育系统,资金人力设备分散,事业单位效率低下。再次,在服务质量上,事业单位量大面广,但其服务效果和社会要求相差很远,其服务方式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是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仍然过多依赖行政审批,管理手段还是分散式的部门管理,管理内容比较简单化,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改革思路:
一、对县级事业单位的改革思路
1、根据单位类别,分门别类的进行改革。县级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事业单位经费形式划分为四类,即:财政全额拨款管理、差额拨款管理、自收自支单位和企业化管理单位;另一种是根据事业单位功能划分:一是社会公益型,即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单位,如教育、文化等;二是行政管理型,即全部或部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并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草原监理所、农机监理站等,这部分单位依照公务员对待。三是生产经营型,即以经济效益为主开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并实行自主经营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幼儿园等。
2、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发展方向进行改革
要对现有的各类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界定。职能逐渐弱化或自然终结的,应予以撤销,职能单一及相近或交叉重叠的,应予以归并,综合设置。兼有行政职能的要做到政事分开,兼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要综合设置、合理核定编制。
3、根据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形式。原则上以原批准的经费形式为准,对一些创收稳定、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由全额向差额转变。差额向自收自支转变,自收自支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对一些以经营为主要目的的,效益好的事业单位,应转为企业,如县宾馆。对基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继续列入财政全额预算和差额预算管理,并对其加大投入,使群众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
多年来,我县乡镇“七站八所”,实行的是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站所的业务指导,乡镇政府负责站所的协调监督工作。从表面上看,这样管理“条块”职责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乡镇“三定”方案的执行。
1、管理体制上不顺。目前我县乡镇站所主要以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但其主要职
责是为乡镇服务,由于大部分站所的人事和财物由业务部门直接管理,驻乡镇事业站所往往只承认“条管”的领导,这样在人员管理上有脱节的现象。乡镇事业单位的服务领域在农村,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而乡镇政府直接面对的是农村。因此,乡镇事业站所的人事和财务归还乡镇政府,使其能够更好地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2、人员混岗情况严重。各站所的干部长期混岗的情况比较严重,乡镇党委、政府部门中,哪儿工作任务重就把人员集中到那,真有点像“社会主义的砖哪儿需要哪儿搬”。确保工作人员的稳定性,是一个单位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出自新世纪秘书网-http://]
3、缺乏竞争。长期以来,大部分乡镇站所依赖政府部门,手里捧着“金饭碗”却度日维艰,有偿服务意识差,自我“造血”功能弱,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打造农业强县,就必须实施“小事业、大服务”战略。要从原先单纯的管理转变为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和层次,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变“应付服务”为“全面服务”。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是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要改变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就必须推进事业单位市场化管理,激发其内在活力,通过市场培育,实现对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变革。同时要加大人员科学技术的培训力度,要根据农牧民需要、市场需要、社会需要,围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改善服务态度,大力兴办实体。
4、机构设置。现在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乡镇事业单位要进行分类归并,从乡镇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如:农技站和农机站进行合并;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精减机构,避免机构重复设置是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此外,我们要把长远发展,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来认真考虑。因为一个单位缺少人才,事业就难以发展,尤其是教育系统和涉农部门。因此,在推进
机构改革中,要增强人才保护意识,自始至终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优秀的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些优惠政策。
某县要实施“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旅游名县、文化大县”战略,必须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该进行加大投入的要加大投入,该断“奶”的一定要断“奶”,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只有这样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得以全面进步。
第二篇: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浅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路
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事业单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要看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与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政事不分,党政机关包揽过多,管得过死,行政挤占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的情况较多;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不合理,分工过细,整体效益较差,很多事业单位业务量不足,人浮于事的现象较为严重;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和人员比例过大,造成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制约了事业单位自身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总的感觉是任重而道远。我们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过去旧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难以改变。首先,是在运行机制上,事业单位的职能虽然明确,但政事不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化程度不高,事业单位现在仍然像“吃奶的婴儿”一样依赖政府,这就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其次是在资源布局上,国家对许多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够,如教育系统,资金人力设备分散,事业单位效率低下。再次,在服务质量上,事业单位量大面广,但其服务效果和社会要求相差很远,其服务方式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是在管理体制上,事业单位仍然过多依赖行政审批,管理手段还是分散式的部门管理,管理内容比较简单化,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改革思路:
一、对县级事业单位的改革思路
⒈根据单位类别,分门别类的进行改革。县级事业单位的分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事业单位经费形式划分为四类,即:财政全额拨款管理、差额拨款管理、自收自支单位和企业化管理单位;另一种是根据事业单位功能划分:一是社会公益型,即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单位,如教育、文化等;二是行政管理型,即全部或部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并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草原监理所、农机监理站等,这部分单位依照公务员对待。三是生产经营型,即以经济效益为主开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并实行自主经营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幼儿园等。
⒉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发展方向进行改革
要对现有的各类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界定。职能逐渐弱化或自然终结的,应予以撤销,职能单一及相近或交叉重叠的,应予以归并,综合设置。兼有行政职能的要做到政事分开,兼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要综合设置、合理核定编制。
⒊根据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形式。原则上以原批准的经费形式为准,对一些创收稳定、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由全额向差额转变。差额向自收自支转变,自收自支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对一些以经营为主要目的的,效益好的事业单位,应转为企业,如县宾馆。对基础、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继续列入财政全额预算和差额预算管理,并对其加大投入,使群众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
多年来,我县乡镇“七站八所”,实行的是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站所的业务指导,乡镇政府负责站所的协调监督工作。从表面上看,这样管理“条块”职责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乡镇“三定”方案的执行。
⒈管理体制上不顺。目前我县乡镇站所主要以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但其主要职责是为乡镇服务,由于大部分站所的人事和财物由业务部门直接管理,驻乡镇事业站所往往只承认“条管”的领导,这样在人员管理上有脱节的现象。乡镇事业单位的服务领域在农村,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而乡镇政府直接面对的是农村。因此,乡镇事业站所的人事和财务归还乡镇政府,使其能够更好地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⒉人员混岗情况严重。各站所的干部长期混岗的情况比较严重,乡镇党委、政府部门中,哪儿工作任务重就把人员集中到那,真有点像“社会主义的砖哪儿需要哪儿搬”。确保工作人员的稳定性,是一个单位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出自网
⒊缺乏竞争。长期以来,大部分乡镇站所依赖政府部门,手里捧着“金饭碗”却度日维艰,有偿服务意识差,自我“造血”功能弱,缺乏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打造农业强县,就必须实施“小事业、大服务”战略。要从原先单纯的管理转变为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和层次,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变“应付服务”为“全面服务”。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是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要改变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就必须推进事业单位市场化管理,激发其内在活力,通过市场培育,实现对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变革。同时要
加大人员科学技术的培训力度,要根据农牧民需要、市场需要、社会需要,围绕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改善服务态度,大力兴办实体。
⒋机构设置。现在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乡镇事业单位要进行分类归并,从乡镇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如:农技站和农机站进行合并;文化站和广播站合并。精减机构,避免机构重复设置是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此外,我们要把长远发展,防止人才流失,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来认真考虑。因为一个单位缺少人才,事业就难以发展,尤其是教育系统和涉农部门。因此,在推进机构改革中,要增强人才保护意识,自始至终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优秀的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些优惠政策。
某县要实施“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旅游名县、文化大县”战略必须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该进行加大投入的要加大投入,该断“奶”的一定要断“奶”,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只有这样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得以全面进步。
第三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瞭望: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和思路确定 将全面开闸
2011年04月10日 02:11 来源:新华网
据本刊了解,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的主要思路,将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改革任务复杂艰巨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说,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从中央的新部署看,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不再包括行政类和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可以说,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导向已经非常明晰了。‛汪玉凯说。
在宋世明看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可谓‚甩掉两头、留下中间(中坚)‛。所谓分类改革,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宋世明说,留下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甩出两头,不是甩财政包袱、甩人事包袱,而是要进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优化‛。
‚解决这些问题和阻力,需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整体推进改革。‛宋世明分析,尤其是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能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而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
受访专家解读道,对于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此类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应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则可调整为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对于已认定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过渡期内使用的事业编制须‚只减不增‛。‚市场的归市场‛
被‚剥离‛的,还有原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近年来,一些科研院所、出版社等事业单位转企改革持续推进,其间也不乏问题、波折。按照中央的明确要求,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须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定资产,由统计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等,这些程序不可缺少。转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机制,并按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责任的机构负责。
‚推进转企改制,是最具有标志性的改革动作。但此项改革特别要注意一定不能‘演双簧’,市场化要彻底‛,宋世明说,‚一定要做到清清爽爽、利利索索、明明白白‛。公益之‚分‛
被留下的‚中坚‛,也进行了细分。据了解,除了以往对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划分,此次改革部署又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公益性事业单位有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并不意味着排斥民间资本进入公益性服务领域‛,宋世明说,未来的公益性服务事业单位 3 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多元并存、竞争发展的,因此管办分开、网络化、社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优化、提升、改造
‚‘留下中坚’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改造‛,宋世明分析,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是当之无愧的主题词。受访专家解读道,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快职能转变,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长期困扰事业单位改革的种种难题,归结起来都与政府自身的改革有关‛,汪玉凯说,事业单位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同步改革和真正的‚放权‛。
此外,此次改革还强调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一切为了公益服务
根据中央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服务,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扩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通过改革,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可以看出,未来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将为公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的公益服务‛,汪玉凯说,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一切服从于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服务的需要‛。从强化政府责任的部署看,就是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先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促进公益服务公平公正。加快发展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公益事业,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益服务水平差距,切实满足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医疗、教育文化等公益服务要求。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设置事业单位,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购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据悉,高层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安排十分具体。受访专家解读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按中央要求稳步实施,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能搞‚一刀切‛。
‚在过渡期内,尤其应严格禁止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汪玉凯说。□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第四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建立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事不分。一方面,事权不立,事业单位管理行政化。许多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人事权、财产权、管理权,失去完全独立法人地位,资产所有权、资产配置权、行政管理权等职能集中于政府机关,政府机关实际上成为事业单位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直接管理和控制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则完全依附于政府部门成为内设机构,实行封闭式、内向式、“一刀切”管理导致社会服务职能萎缩、弱化。另一方面以事代政职能定位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承接了大量本应属于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行政执法权,成为事实上掌控公权力的准行政部门,导致政事边界不清,对外公共服务功能不明显,服务效率低下。
2.资源配置亟待优化。政府与事业资源混合配置,交叉履行职能,成为政事不分的“顽症”。一是混编混岗,行政领导兼任事业单位负责人,有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同时又是行政机关领导。有的事业单位人员被抽调到行政内设机构岗位,从事行政岗位工作。二是条块分割。由于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或不同的组织层级管理,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服务规范难以协调统一,相同类别、服务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的资源和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共享,导致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综合效益难以充分体现。三是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要么“保姆式”大包大揽,要么投入责任不明确,政策引导效果不明显,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公共财政费用负担过重。
3.管办不分。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的职责不明确。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公正、公平、法治环境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难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
4.事企不分。一些单位带着“事业”帽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的还管理着生产性经营企业,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和行政性保护,缺乏有效激励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生产经营缺乏活力,竞争力低下。加上国家对事业单位与一般企业的各项政策差别较大,加上固有观念的困难,企业化的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过渡难度极大。
二、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建议
政事分开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以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明晰政事关系为核心,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完善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律和制度设计。
1.“撤“、“转”、“并”,调整结构布局。一要撤销行使行政职能的行政管理、监管类事业单位职能。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对部分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属于政府的职能转归行政部门职能相近的内设机构,没有内设机构的,可以新设或新对外挂牌,原工作人员的身份、工资标准和支付渠道可保持不变,逐步分流、消化。职能调整后,重新划分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二要加大行业服务领域整合力度。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实际需求,将党政机关一些不该有的职能、不该管的事、属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划分给事业单位;对于同类服务行业,或不具备成为独立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通过撤、建、并进行整合,逐步调整取消行政级别,减少管理层级,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三要大力培育公益服务类事业发展。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大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鼓励社会通过参股、增资扩股、购买经营等形式参与经营服务,积极引导公益性服务向城乡基层发展。鼓励和支持慈善、救济、助残扶弱等非营利性机构健康发展,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2.“分权制衡、独立运作、公开透明”,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一要健全理事会、董事会制度。逐步建立以理事会为中心的、不同于公司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内部决策、管理执行、专业咨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完成中任务的重要作用。三要健全法定代表人资格准入和产生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事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法定代表人应当由事业单位编制内的人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产生、担任,并严格实行法人核准登记制度,明确界定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原有主管部门领导及公务员已兼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要逐步退出。四要健全监督制度。包括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审计和绩效考核评估制度、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五要健全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奖励、考核、培训等配套办法。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规范合同理、岗位设置管理,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行分业分类招聘、考核。根据行业特点,实行年薪制、绩效制、效益提成等分配方式。完善专业技术等级认证制度和事业单位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3.统筹“管” 与“办”,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一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部署,转变政府职能,把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转到主要制定行业政策和规划,实行人事、法律、市场、财务审计监督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上来。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严管、严审、严批事业机构和编制,严防改革成果反弹。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研究看,不断提高事业单位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二要研究制定事业单位设置动态指导目录。对事业单位的服务领域、服务类型、行业标准等进行科学划定和细分,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指导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到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引导社会事业各领域、各行业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政府有效监管监控,促进行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三要拓宽社会事业资金投入渠道,为管办分离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直接为国家安全或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服务的机构,以国家支付购买公共产品形式或国家基金进行投资建设。公立医院、教育机构等覆盖面广的城乡公共服务,以政府投入和社会保险投入为主,避免公益性服务事业过度“市场化”,以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其它服务面相对较窄的领域,在政府支持之外,主要依靠基金会和资金自筹,社会各界扶持,来实现自身功能和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4.科学定位,促进事企分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严格将事业单位的职责定位、机构设置、编制管理、隶属关系、领导职数、人员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与企业组织完全区分开来,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改企转制,通过企业化、市场化运作,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突出体现公益特色,防止经营类单位往公益类挤、公益类单位往行政类靠的倾向。党政机关要改进购买公共服务产品运作方式,特别要深化信息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大力促进和规范政府机关事务服务外包,凡是社会组织能做的机关事务,统统交给社会机构去做,不断激活社会组织的发展潜能。
第五篇: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路
免征农业税之后,农民负担确实减轻了,而乡村两级组织的运转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尤其对贫困地区来说,财政拨给乡镇的经费只够发工资,而人头经费在事业人员中,也很少甚至没有,比如乡镇企业管理员根本没有经费。虽然农民的负担没有反弹,但乡镇工作开展却极其困难,乡镇处于两难境地,改革是唯一出路。只有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切实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职能转变。过去乡镇一级本身就承担许多本不该由乡镇承担的工作,法律法规明确是县里的,却转嫁给了乡里,动不动签定责任状,给乡镇增加负担。比如,收税问题就明显倒置了责任主体。各个职能部门组织的大量考核达标,与乡里和百姓无关,但加重了乡镇的负担。也就是说原本就不属于乡镇的职能,又怎么能靠乡镇来转变?
转变职能的同时应该注意工作方式的转变,应由行政推动型向主动服务型和市场引导型转变,变领导为指导、监督为引导。
2、机构设置。根据乡镇工作执行性、综合性、直接性、不完整性等特点,机构设置应少层级、多层面、扁平、宽带、综合化,或乡镇行政不再设置内设机构而直接设置若干岗位。事业单位能市场化的尽量市场化、尽量变“养人”为“养事”。
3、编制精简与核定。乡镇行政编制并不多,要真正履行其职能、维持一级政府的正常运转,精减空间很小事业编制尽管数量也不够多,但就其发挥作用和发展趋势看,还有较大精减空间(30%左右)。
可以探索取消行政、事业编制区分,统称乡镇编制,编制核定时应考虑人口(人口应作一般因素,不是绝对因素)、管理面积、区划半径、所辖村庄、自然条件等等。
4、人员分流。对工龄比较长、年龄比较大的公务员、在不突破现有工资标准下“提前离岗”。事业人员可以参照,但需要给予改革政策的配套(限于事业正式人员)。还可以通过定编后竞争上岗,给落岗人员一定比例的工资,到退休的时候办理退休手续。
5、关于职数核定。乡镇书记同意减,认为领导多,干具体事的人就少;领导职数多需协调的关系就多,工作中矛盾也多。县委书记等主要领导不同意减,认为乡镇干部本来提拔空间就小,而精简人员安置难度大,不利于稳定。所以,中央在规定领导职数时,应适当考虑在乡镇设置非领导职数,按领导职数的比例设置。
总之,乡镇机构改革涉及面广、难点问题多、任务复杂艰巨。要确保改革顺利推进,领导认识必须到位,职能部门工作必须到位,宣传发动必须到位。
《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