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最终5篇)

时间:2019-05-12 06:4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全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全心理学!》。

第一篇: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在煤矿中应用

院系:

班级:

专业:

指导老师:

设计学生:

设计时间: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安全B086安 全 工 程张景钢韩洲源2010年11月28日

安全心理在煤矿中应用

摘 要:针对当前煤矿安全形势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应用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动力理论来阐述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煤矿安全心理学;以人为本;人-机-环境

一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理因素。因此,提前了解煤矿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心理进行预防和矫正,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煤矿生产安全的影响,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

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根据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导致煤矿企业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的不安全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侥幸心理

明知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碰巧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在一些从未发生或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和环节上,较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人的危险恐惧心理减弱,从而强化不良心理,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大事故。

2.逆反心理

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责代教、以罚代管,导致矿工工作热情不高、反感、不服气,也是逆反心理的致因。

3.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性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满不在乎,麻痹大意的心理状态。人们之所以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一是由于从事某项重复性的工作,习以为常,而临危不视;二是在从事一项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丧失戒心;三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反常现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束手无策;四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

4.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自我表现,敢于违章,视冒险作业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好胜心理,喜欢到处逞英雄;二是爱与人打赌,不计后果;三是曾有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历;四是为争取时间和抢工,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置之度外,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固执蛮干,不听劝阻。

5.从众心理

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做出判断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俗称的“随大流”。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

6.省能心理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以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省能心理主要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作祟,操作者可能忽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起事故。

7.厌倦心理

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性工作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煤矿井下作业是一种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地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厌倦心理;身心经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容易导致警惕性降低,从而引发事故。

8.违心心理

明知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但不敢抵制,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

三。事故是由隐患造成的,而分析事故原因的时候通常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分析事故的间接原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上的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其中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 除了井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外,主要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就要运用安全工程心理学的原理,逐步培养提高井下职工的规范操作、减少失误、自我控制素质,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避免事故的发生。感知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人的行为选择与其对客观事物状态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准确的感知是人的安全行为的前提,它对煤矿井下生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煤矿井下职工在作业时,要做到安全高效,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状况和特殊环境的感观效果,记忆理解,而达到人与各种事物环境、生产安全的适应和协调。井下职工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所处环境状态情况,做出准确的辩识和判断,这样才能在操作行为上做到及时预防, 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具体运用方法有: 1)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改善井下环境,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 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 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还要逐步改善煤矿井下环境,如:巷道断面的扩大,井下照明的增强,井下设备的位置调整,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均可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2)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为了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在安全管理中要相应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例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警觉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 46 实用技术 总第120期行),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另外还有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这些都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实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3)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这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必须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可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看到的可以记住25%。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 达到眼睛、耳朵、手

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2 安全规范的行为在科学管理制度中实现

要实现煤矿在生产中的安全,就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是其根本保证。只有这些制度真正地得以落实,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对于井下作业人员,就要求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必须坚持执行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可以通过外部的激励促使井下作业人员发挥其内部潜能,自觉而主动地执行规范操作,消除不安全行为。在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时要注意突出激励机制的作用。根据人所具有的双重性本质,可利用其人性特点,编制相关激励制度,当井下作业人员发现并报告事故隐患,或在事故发生初期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企业应尽快对职工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安全活动,可以正面强化调动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真正实现了“安全管理,全员参与”的目的。培养心理个性,调控安全行为

多数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直接原因所导致,其中包括两方面:井下作业人员因存侥幸、麻痹心理的违章行为;情绪心理变化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控制不安全的行为是以人作为对象的,因此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从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个体性格的研究和掌握入手,配以合理的管理方法,使之达到调控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目的。具体来说,人本身具有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煤矿作业人员也一样,经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减少或消除事故的隐患,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并不是要改变矿工的个性,而是要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因此,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调配其工作岗位。人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内向和外向型;怠滞和冒进型;冷静和急躁型;责任心强和责任心弱型等,通过对每位矿工性格的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为其选调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岗位。例如:井下瓦斯检查员,就适合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任;放炮员就适合沉着冷静的人员担任。2)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由于作业人员性格的不同,从科学的技术角度而言,在处理安全与矿工的关系上,不可一视同仁,经过仔细分析讲究,按照不同的对象,其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员性格中积极方面的作用,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例如:煤矿应建立有效的井下人员安全心理配置管理系统,对每位矿工的心理规律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适时地做好岗位的调整,降低事故隐患的出现机率。3)根据作业人员不同的性格,合理搭配班组成员。对于一个煤矿企业而言,每个班组是井下最基层安全生产单元,其工作稳定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矿井的安全状况。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合理搭配班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将性格、志趣、爱好较为相同的人员组合成一个班组,使大家在生产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互补、互助性,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减少操作失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加强安全心理素质培训

现阶段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对被培训者的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只能对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技术等方面素质有益,忽视了安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的培养共同作为培训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就会激发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信心增强,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证安全生产。矿工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它的应用在煤矿企业的重要性,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井下不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用安全心理来指导,使其其行为规范化,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总之,在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上,人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煤矿安全生产通过应用安全心理学,使煤矿安全管理进一步趋向于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实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虽然煤矿企业现行管理制约了一些科学管理方法的实施, 但相信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很快使安全生产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之中,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 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2] 庄景生.煤矿安全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1.[3] 欧阳文昭.安全人机工程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第二篇:安全心理学概述

安全心理学概述

一、安全心理学与人的心理现象

(一)安全心理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人类自古就对自身及周围发生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想更多的了解自己。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事故,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这些事故为什么发生?它们与人自身有无关系?能否从人的因素角度来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于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达到减少或消除事故的科学诞生了,这就是安全心理学。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安全科学的理论,讨论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情感以及与事故、职业病作斗争的意志。也就是研究人在对待和克服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心理过程,旨在调动人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其防止事故的能力。

心理学的英文为“psychology”,它是由两个古希腊文字,“psyche”和“logos”

所组成。“psyche”的含义是“心灵”、“灵魂”;“logos”的含义是“讲述”或“解说”。“psyche”和“Logos”合起来就是“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这可以说是心理学的最早定义。但历史上心理学长期隶属于哲学,该定义只具有哲学意义,并没有对概念作出科学的解释。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后,其研究内容和重点几经演变,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相对地统一于如下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的心理。然而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不能直接观察或度量。那么怎样去了解呢?幸好,心理活动有外部的行为表现,并且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的。比如说:你哭是因为你悲伤;你笑说明你高兴;等等。在这里,“哭”的外显行为是由“悲伤”这一内隐心理活动支配产生的。所以,一方面,通过对行为的观察使我们具有了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又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上例中,你哭,是因为你受到打击或失去了所爱;你笑,是因为你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或得到了满足。心理和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这些心理活动规律,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当然,不同的社会条件、身体条件、年龄和性别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并不一样。但他们都受多种共同规律的制约。当掌握了各种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时,便可以对人的行为加以解释、预测和调控。比如:教师很希望学生去参加一个活动,他就会说这个活动多么好,多么有意义,值得参加,在其大力鼓动下大多数人都会去了;但如果教师不想让学生去,他就会说这个活动意义不大,问题较多,去了会惹麻烦;等等,这样去的人数肯定就少。

总之,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行为是外显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反过来,心理活动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得到发展与表现。要掌握人的心理规律,必须从研究人的行为入手;而要了解、预测、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则更需要探讨人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规律。此外,也要看到,心理活动不是虚无缘渺的,由于它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物种发展中最高等的社会性生物,一切活动都无法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这就使得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上述心理学的定义,现已被普遍接受。但它来之不易,是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争论、伴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形成的,也是安全心理学的基础。

(二)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包括了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人的心理现象参见图l-1。

1-1

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即人脑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决不会无动于衷.总会对它采取一定的态度,并产生某种主观体验,这种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称为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在心理学中略有区别,前者与生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后者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有关。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认识、情感、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虽有区别,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各人的个性。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这些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都要通过心理活动而逐渐形成,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后又作为主观内因制约心理活动,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每个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必然带有个人本身的特点。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心理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的个性心理,两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侧面。例如以骄傲这种个性心理特征而言,在认识过程中常表现为漫不经心、不求甚解;在对待他人的情感上,常表现为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在意志上则表现为刚愎自用、独断专横;所以,人的心理活动与个性心理二者有密切关系,它们构成了人的心理现象。在劳动和生活中,人的行为无一不受心理现象的支配,客观事物的改变无一不与人的心理现象有关。所以,一切有关人类的科学都与心理学有着有机的联系,尤其是安全科学更是如此。

二、安全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安全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应用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可用图1-2表示。

1-2

安全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由图l-2可见,安全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工业心理学是不可分割的,讨论安全心理学的发生和发展,不能不涉及工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一)20世纪初泰罗的贡献

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普遍推广,市场逐渐扩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工程师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w)着重进行时间研究。泰罗出身于律师家庭,年轻时本打算继承父业,但受视力严重下降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的机会,去工厂当学徒。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德韦尔和伯利恒钢铁公司度过的——从一名普通工人到领班、工长,最后任总工程师。他对工人处境、劳动状况有着丰富的实践体验,并由此引发了他对通过提高低效率工作工人的劳动效率来改变企业工作状况的思考。对此,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要求人们按正确的方法工作,不断学习一些新东西,并改变他们的工作,作为报偿,他们可以从高效率工作所带来的更多的物质利益和成就感获得满足。关于这一思想的实践,泰罗指出,管理者必须遵守四条科学管理原则:

1.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

3.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4.均分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中的权力和职责,并最终形成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总体而言,泰罗所从事的企业管理研究的主题是十分鲜明的;一方面,科学研究作业方法,即对作业现场进行观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而确定“一个最优的作业方法”,从而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工人和管理层之间掀起一场心理革命,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他的工作为心理学在工业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冯特及闵斯特伯格的工作

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tlndtl832—1920)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行动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为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19世纪后期,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都已经相当发达,当时活跃的学术气氛对新学科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冯特原是一位哲学家和生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如何研究呢?他考虑到化学把物质分解成各种元素,如“水”可以分解成“氢”和“氧”,那么心理学是否也可以同样地通过实验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呢?根据这一思路,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为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的实验室里研究最多的是感觉和意象。他认为感觉是心理的最基本元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他的学生闵斯特伯格(H.Munsterberg)感到对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关在象牙塔内研究,而应该应用到实践中去,他最先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工业领域中,因此被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三)霍桑实验

随着生产的发展,心理学家认识到,要提高工作效率,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事的配合,人与机的配合,还要解决好人与人的配合关系。因此,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主攻方向从工业个体心理学转向工业群体心理学,这一转变的里程碑就是梅奥(E.Mayo)主持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

霍桑是一个美国工厂名,霍桑研究(Hawthome

Study,1924)持续了15年之久,研究发现,影响员工士气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心理因素。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煤气公司曾对3000多名职工进行了工作满意因素的调查,结果发现,首要因素是心理因素。

表1-1

工作满意因素的等级

满意因素

男员工所列等级的平均数

女员工所列等级的平均数

工作安全

晋升机会

工作方式

公司地位

工作报酬

人事关系

监督管理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额外福利

3.3

3.6

3.7

5.0

6.0

6.0

6.1

6.9

7.1

7.4

4.6

4.8

2.8

5.4

6.4

5.4

5.4

6.1

5.8

8.2

表1-1中所示的结果,颇使一般工业家们感到意外。他们原以为,员工们会把工作报酬列为首要因素。但事实表明,无论男女,工作报酬均列在了工作安全、晋升机会、工作方式、公司地位之后。这表明,心理因素是影响员工士气的主要因素。在这项研究之后,工业管理的方式开始兼顾到心理因素了。霍桑研究使心理学走入了工业和组织管理学领域。

(四)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

战争期间由于需要征集大量兵员,导致人员选拔和培训措施发展;复杂的武器系统,需要更好研究机器如何与操作者相配合,即需进一步研究人机关系,从而为工程心理学(亦即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的诞生奠下基础。

(五)战后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群体理论代替了工业个体理论,1958年开始使用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这个名称代替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名称,20世纪70年代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这个名称又取代了管理心理学名称,标志着工业心理学又迈向了新的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工业生产规模的日益大型化,由此而带来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普遍关注。因此,安全心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安全科学的一门新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将它和人机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并列,誉为现代安全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是工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独立分支。

三、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安全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其任务是减少生产中的伤亡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事故的原因,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探讨人的行为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安全的关系,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联以及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以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

(二)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安全心理学要研究安全问题,而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既有人本身的问题,也有技术的、社会的、环境的因素。安全心理学并不企图研究所有影响人的安全的因素,而只是从心理学的特定角度研究人的安全问题。安全心理学也要涉及其他因素,但着眼点是讨论分析其他各因素如何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安全。其基本模式可用图1-3表示。

1-3

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模式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产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如研究机器设备的显示器、控制器、安全装置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要求,以便于操作,减轻体力负荷,保持良好姿势,从而达到安全、舒适、高效的目的。

2.研究工作设计和环境设计如何适合人的心理特点。如研究改进劳动组织,合理分工协作,合理的工作制度(包括适宜的轮班工作制),丰富工作内容,减少单调乏味的劳动,制定最合适的工时定额,适宜的工作空间,适宜的工作场所布置和色彩配置,播送背景音乐,建立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等。

3.研究人如何适应机器设备和工作的要求,包括通过人员选拔和训练,使操作人员能与机器的要求相适应;研究人的作业能力及其限度,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加速新工人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及对训练的绩效进行评价等。

4.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如何相互适应,诸如研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人的动机、需要、激励、士气、参与、意见沟通、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领导心理与行为、建立高效的生产群体等。

5.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规律,诸如研究人的行为、与行为有关的事故模式、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状、与事故有关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如人机界面、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管理水平、个人因素),特别是个人因素(如智力、健康和身体条件、疲劳、工作经验;年龄、个人性格特征、情绪)以及事故的规律等。

6.研究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如根据心理学的规律研究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引人注目的能起到宣传效果的安全标语和宣传画,培养工人的安全习惯等。

总之,在研究这些问题时,首先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劳动者个人的作用,其次还必须考虑个性心理以及某些个人生活因素。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安全心理学在探讨事故原因和防止工伤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安全科学领域中,安全心理学只属于“软件”范畴,不能越俎代疱,取代劳动安全“硬件”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安全措施方面的工作(如防火、防爆的技术措施、设备的安全装置等)。做好安全工作,若不从落实组织措施、加强企业管理、改善设备情况、改进工艺流程、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加强职工培训等方面去考虑,空谈安全心理学是没有意义的。

(三)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通用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生产事故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除了遵循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尚有其本身特点。

1.调查研究

包括“看”、“听”、“读”三种手段,即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利用我们的视觉器官观察操作者在一定时间内的行为,分析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必要时也可采用摄象机、电影机等拍摄其动作,分析动作的额度、准确、协调。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在不影响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或活动情况下篦集资料。在观察中,要使被观察者不备戒心,不掺杂私人感情及偏见,从客观立场出发进行深入观察。如观察司机驾驶车辆时的行为,分析行为和事故的关系。国外研究表明,有些司机缺乏冷静,一见到步行穿越马路者;未加判断就贸然鸣笛,这种人虽然本身习惯用笛,但如果听到后面的车鸣笛就非常讨厌,他们有和人吵架的倾向,常常因为好冲动而出事故。

控制观察法大多是在借用仪器条件下,观察操作者操作的额度、准确性、协调性;或模拟出现非常事态时,借用仪器观察操作者的行为特征。如日本国营铁路劳动科学研究所模拟非常事态及出现异常场面,用仪器测量此时受试者的心理状态,这对安全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2)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与有关人员进行交谈(可以是个别或集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观察其态度,表情等行为。谈话时务必使对方了解谈话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以求获得有关某一问题的较详细的信息。目前这种方法应用得相当广泛,如安技人员、劳保人员对肇事者及有关人员的访谈即属此类。其优点是深入、灵活、可随时考察回答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缺点是不容易整理,访谈结果不易数量化,统计分析也比较麻烦。访谈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结构型访谈法和无结构型访谈法。前者是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大纲,逐一向被访者提问;后者是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3)问卷法

即书面调查表。是用明确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对象做出确切的回答或给予评议。问卷常要求被调查者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状态或事物做出明确的回答,这种问卷称为二极表。有些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三至七个等级中做出选择性的回答,如表l-2所示。

问卷分别采用标准化的打分,因此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但不足之处是,它不可能获得问卷以外的信息,还受被调查对象是否合作以及理解程度的影响,不如访谈法那样可以自由和确切地表达自已的意见。

表1-2

评定安全态度的问卷项目的不同量表方式(举例)

1.你觉得你单位的安全工作令人满意吗?

满意

不满意

2.你觉得你单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吗?

重视

一般

不重视

3.你常把安全生产挂在心上吗?

从来没有

很少

有时

经常

总是如此

4.你认为发生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吗?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有点不同意

说不准

同意

同意

2.心理测量

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如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感知一运动协调能力的测验等。对安全来说,心理测量在某些工种(如特种作业)特别重要,如美国心理学家闻斯特伯格对司机的心理测量表明,工作20年从未出过事故的人,测验的成绩最好,常出事故的司机成绩最差,“平平常常”的司机测验的结果也平常。可见心理测验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性。

心理测量应考虑两个基本要素:

1)信度

即指测验本身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测量结果反映所测对象特性的真实程度。如多次测验,结果都不变,则其信度高;如相距甚远,则表示该测验不可靠或不稳定,亦即信度很低。如测验的信度很低,则无法达到测量的目的。信度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下列四种:

重测信度

采用同一种测验,在间隔时间内,对同一受试者作两次测验,以确定信度;

复本信度

对受试者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作原本和复本测验。视两种测验结果,确定信度。所谓原本,是指原来准备用的测验,复本是指与原本性质内容、指导、型式、题数、难度、鉴别度相同,但试题不同的测验复本;

③折半信度

指将受试者对同一测验的结果,根据题目分成两半,并分别计分,再依分别计分的结果确定信度;

评分者信度

对无法作客观记分的测验.由两位评分者分别评分,然后就此两种分数间的关系确定信度。

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认为已有应用价值。

2)效度

指测量的真实性、准确性,测验结果能否真实地反映测量之目的。一种测验若效度不高,其他条件都是无意义的。所以首先要鉴定效度。一种测验的效度常与一种已被公认的测验或效标(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求其相关系数(亦称效度系数),相关系数高,表示这种测验预料的正确性高,即效度高。效度按侧重面的不同,又可分为:

内容效度

指测验的内容或材料,能够代表所测特征的程度。估算的办法是让行家按一定标准评价某一测量项目是否具有代表性,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CVR

内容效度系数;

ne

判断某一测量项目具有代表性的人数;

N

参加判断的总人数。

效标关联效度

又分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这两种效度都是将某一因素的测量与不同效标(如当前与将来的工作绩效)相比较,求其相关系数,以表明二者之关联或预测符合的程度;

构思效度

从某一构想理论出发,制订出与该构想有关的心理功能或行为假设,据此设计和编制测验项目,然后由结果求原因,以因子分析或聚类分析方法,求构思效度系数结果,是否符合心理学理论。

3.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对象的变化,获取事实材料的方法。由于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它具有一些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

1)安全心理实验中的干扰变量

实验不仅要控制自变量,同时要控制干扰变量。需要控制的干扰变量主要有:外部干扰变量(主要是环境因素)、被测试者因素、测量方法和仪器装置的因素、实验主持人的因素等。实验中对自变量和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守“最大最小控制原则”。

2)实验中对干扰变量控制的方法

一般常用的控制方法有,消除法(就是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限定法(将干扰因素控制在某种恒定状态)、纳入法(把某种或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发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使之按预定要求发生变化并观察和分析这种变化与因变量变化的关系。)、配对法(就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的分配到控制组与实验组中。)、随机法(将参与实验的被试随机地安排在实验组与控制组内。)

严格控制变量是实验室实验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人为化和降低效度的缺点。因此,将实验室研究结果用于实际时要谨慎。为克服这一缺点,在安全心理学研究中常以现场实验相补充。

4.模拟仿真

模拟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模拟通常分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物理模拟要通过与实体相似的物理模型来进行。物理模拟实验逼真度高,实感性强,具有类似现场实验的基本特点,而且可消除现场实验所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的影响。它兼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优点。因此是安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使得非常复杂的心理模拟仿真已成为可能,并在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四、行为科学与安全心理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组织目标。它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的行为表现和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对人的行为预测以及激发、引导和控制能力。

“行为科学”正式定名于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有关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研讨会上。50年代以后,行为科学才真正发展起来。此后,福特基金会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人类行为研究基金会);1952年,建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56年,在美国出版了第一期行为科学杂志。至此,行为科学在美国的管理学界风行起来,无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人的需要和人的行为规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它把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分成五种不同的需要,并按其优先次序,排成阶梯式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F.Herzberg)在1959年与别人合著出版的《工作激励因素》和1966年出版的《工作和人性》两本著作中,提出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简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200名工程师和会计人员进行访问谈话,了解他们在什么条件下感到工作满意,什么条件下感到不满意。他调查的结果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称之为激励因素;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称之为保健因素或称维持因素;保健因素不能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预防职工的不满。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Y.H.Vroom)在1964年发表的《工作和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概率模式。以后又经过其他人的发展补充,成为当前行为科学家比较广泛接受的激励模式。

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都会有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肯定的行为就有得到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否定的行为以后就会不再发生。强化理论有助于人们对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

5.斯坎伦和林肯的计划。

斯坎伦和林肯都是企业家,也是行为科学理论的应用者。斯坎伦(J.N-Scanlon)提出的斯坎伦计划,强调协作和团结,采用集体鼓励的办法。他提出的计划规定,凡因工人就减少劳动成本提出建议而使劳动成本减少的,工人可以得到奖金。但这奖金不是发给提议者个人,而是在工厂或公司范围内由工人集体共享。

林肯(J.F.Lincoln)提出的林肯计划,强调满足职工要求别人承认其技能的需要。林肯认为,激励人们工作的动力,主要不是金钱或安全感,而是要求对其技能予以承认。所以他提出一个计划,要求职工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技能,然后以“奖金形式”来酬谢职工对公司的贡献。

6.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D.Mcgregor)的X理论一Y理论是人性理论研究中最突出的成果。他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一Y理论”的人性假定。在麦格雷戈看来,每一位管理人员对职工的管理都基于一种对人性看法的哲学,或者说有一套假定。

目前,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

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有效行为;

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如人个行为、领导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决策行为、消费行为,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发展;

研究人与人的协调,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保持高昂的情绪、舒畅的心情,充分发挥潜能。

因为工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工作行为的科学,所以,通常安全心理学亦被视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安全心理学有其自己独立的科学体系,它偏重研究在工业生产中人的安全行为。

五、人类工效学与安全心理学

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又称人机工程学,它是近5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工程技术科学、劳动保护科学等有关理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方面:

1.人的方面

研究人体测量学(提供人体各部分尺寸的大小、活动范围等方面的数据),人体生物力学(包括肌力、耐力、运动的方式、速度和准确性等),劳动时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和适应,人的心理状态,工作能力及其限度,疲劳,劳动强度,工作姿势,劳动组织方式及工作时间(如轮班制、工作分析、动作时间研究),人的功能特性及人在人机系统的可靠性等等。

2.机器设备方面

研究机器设备和工具(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宇宙飞船、家用电器、家具、工具、文具、图书、衣服鞋帽、成本设备、安全装置、城市设施、住宅设施等等)的设计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要求,以达到便于操作、减轻体力负荷、保持良好姿势、保证安全和舒适。研究各种显示器、控制器如何适应人的感官和操作。

3.环境方面

研究工作场所合理的设计,保证工作环境良好的气象条件,适宜的色彩,工作场所合理的照明条件,清除和控制环境中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等)。

由以上所述的工效学研究对象可见,工效学所研究的内容大抵相当于工业心理学的工程心理和环境心理部分,工效学着力于实际应用,而工业心理学则比较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安全心理学更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安全问题。一般认为,工效学不包括工业心理学的工业人事心理、组织心理及消费心理;而安全心理学则涉及工效学的人机系统中人的子系统及人机界面的安全问题。

六、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

安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讨人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为目标的科学,正确应用安全心理学,发挥其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安全与进步。

(一)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可分为对个人和对社会两个方面:

对个人讲,它通过描述和解释各种与安全有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历程,加深人们对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了解。目前人们对许多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了解还停留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通过学习安全心理学,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某些不安全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潜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和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还可以发现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自己如何形成现在的性格和气质特点等一系列与自身有关的安全问题。此外,安全心理学不仅提供了“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还告诉人们“怎么样”解决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比如工作时精力容易分散、经常莫名其妙地急燥等,就可以寻求安全心理学的帮助。

对于社会来说,安全心理学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面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安全心理学告诉人们该如何合理地设置生产环境,以最有效的方式安排作业流程,让人们在理想的工作氛围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并保证安全。

(二)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预防工伤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分析处理事故等方面。

1.安全思想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常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和分析生产过程中人们对自身安全问题的心理现象,运用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发职工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自发的要求,这是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

2.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包括企业领导、工会干部、劳保安全技术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对从事电气、起重、运输、锅炉、压力容器、爆破、焊接、煤矿井下、瓦斯检验、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船舶驾驶等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

4.对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或与安全生产有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通过合适的职业选择,选拔合适的人选。

5.对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以便采取对策和措施。

6.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大量原始资料,通过统计处理,找出事故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有时为了找出事故的隐患,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同类原因的事故,以及采取最适宜的预防措施,常常需要对事故个案进行心理学分析。

7.对事故主要责任者、肇事者在发生事故前的心理状态、情绪以及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进行深入分析,以阐明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必要措施,杜绝以后再发生同样事故。

8.从知觉、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对一些经常有不安全行为的工人,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并将其列为重点的安全教育对象;对他们的性格、气质、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他们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改变对安全不利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9.运用安全心理学的知识,对生产设备、机具、安全保护装置、工作场所以及工作环境经常进行工程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的研究,使设备、机具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工作场所适合人的操作,工作环境不影响人的安全和健康,从而达到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设备能力、降低能耗、减少工伤事故的目的。

10.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

第三篇:安全心理学心得体会

抓安全之本源,为旷工安全保驾护航

----谈参加“安全心理学”培训学习体会

刘杰教授的“安全心理学”培训讲座别开生面,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我们以前抓安全,经常是从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教育工人我们每一条制度规程都是血的教训,要认真遵守。其结果是规章制度越来越多,安全事故却依然时有发生,目前国有煤矿设备不可谓不先进,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完善,但是近几年依然出现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不规范,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尤其是不规范的个体行为在特定环境下一定会引发事故。

所以刘杰教授说到,煤矿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有决定性地位,煤矿职工的不良心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安全心理学就是把心理学和安全管理相结合,为安全之本源。我们要想把安全工作做好,就必须在“人的管理”上下功夫,转变以往观念,抓其要害,不舍本求末。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我是北井钻机队的一名安全管理人员,我们单位因本身工作性质,常见的主要是操作钻机不当引起机械人身伤害事故,规章制度已经十分详细周全,但依然存在这类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事故责任者的不良心理,比如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麻痹心理、省能心理、冒险心理。

2、班前会,我们主要是交代当班生产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刘老师教给我们要观察了解工人的精神状态,发现疲倦的、走神的要问清情况,了接原因,解决好公认的后顾之忧,必要的话要阻止其下井。

3、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环境因素、人机不匹配、管理因素。结合钻机队来说,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原因就是一定要搞好施工现场的文明生产,创造一个干净整齐的作业环境;钻机设备一定要及时检修,确保钻机使用正常,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奖罚严明,确保工人保持严谨的作风,积极向上的态度,把安全工作时刻放在心上的责任感。

4、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人的意识水平,能力知识经验多寡,性格类型、安全心理。所以在工作时,跟班领导要负起责任,班组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安全工作一定会搞好的。发现个别人有不良的心理行为,要做好口头教育,及时制止。

5、职工自我管理要自觉,认真,把安全牢记心上,要知道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千万不能干违章的傻事,不能逞一时之快造成安全事故,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

6、班组长是兵头将尾,在煤矿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班长应该是操作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工作划分科学得当,公平公正,责任感强。比如经常出现快下班时工人急着赶车,奔跑中出现事故,那么做班长的可以专门留出人员和时间做好收尾归整工作,不出现忙乱混乱的现象。

7、井下行走也是容易出安全事故的环节,尤其是上井时,争抢坐车挤罐笼,非常容易出现事故。所以全员排队集体升入井,必须坚持贯彻实行。

8、王矿提出地面主要岗位很多员工一边工作一边玩手机,安全隐患相当大,一旦走神,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要严格规定上班期间禁止携带手机。虽然看似事不大,但是引发的问题相当严重。我们要铭记在心。

北井钻机队

王聚兴

2015-8-13

第四篇:安全心理学讲稿(1.5)

安全生产心理学及应用

讲 义

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研究虽然也有学者谈过,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践者也在无数次血的教训面前有所感悟,但将安全生产心理学升华为学科理论还很不系统、很不成熟。本讲义试图有所见述,但只能凭借直接的实践经验和点滴的积累与借鉴同类有限的文献资料作参考,目的在于针对安全生产的组织者、负有监管职责的管理者和担负生产作业的操作者,在安全生产心理学修养方面的欠缺。试图从根本上消除人在生产活动中不安全的心理过失,而诱发的不安全生产行为、乃至酿成的安全事故为切入点、直抒胸臆不避褒贬,让听者有所启迪、有所感悟。就算基本达到本讲义的初衷。

一、安全生产心理学的概述

安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需要和基本要求。生产中的安全随着生产形势的多样性,生产活动门类的复杂性,加之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不断更新,生产环境及生产条件不断改良,对人在生产中的安全素质要求程度愈来愈高。但是,生产中不安全的因素大量存在,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诱因。例如,以省安监局统计资料显示: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478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仅在‚十五‛

--1--

期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39485起,死亡34097人,事故总死亡人数列全国第五位。其中,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居全国第一,火灾死亡人数居全国第二,铁路交通死亡人数居全国第三,特大事故起数和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第四,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居全国第五。诸如此类事故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引发的不安全事故约占事故总数90%以上。经详查无一不与人的心理过失有关。据美国安全工程学家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000件工商事故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因素的占89.8%,日本劳务厅曾对350万件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96%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为了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达到在生产劳动中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之目的,除了研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设施设备质量和安全管理等措施之外,更需要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探研事故发生中,矫正人的心理状态及预防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生产与安全的现状水准。

(一)人的心理及心理学

‚心理‛中的‚心‛并非指维持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心脏,而是指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那么,为什么要叫心理学呢?原来早在古代,人们对身体器官的功能不甚了解,古人一直认为‚心‛是思维器官。例如,中国古代就有‚心之官则思‛的说法,成语‚心有灵犀‛、‚居心叵测‛等一

--2--

直沿用至今。对‚心‛的这种错误认识,随着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的发展,才逐渐被改变,人们现在已经知道‚人脑‚才是主观思维的器官,一切精神、心灵现象皆出于脑而不是心脏。但由于文化的传袭,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改变了对‚心‛的认识,这个词仍沿用下来了。习惯上,人们把思维的器官称做‚心‚,把思考、情感、意志、判断等过程称做‚心理‛。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主要体现为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如感觉、直觉、表象、记忆等,这些认识活动都属于心理反应。人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和反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故存在决定意识。这表明除感觉、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反应之外,还有想象、注意、情感、意志等外在心理活动,这些内心活动都属于人的心理。简言之,‚心‛滋生‚理‛。‚理‛源于‚心‛,心理交融而支配于‚行‛。正如‚言由心生‛、‚行由心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研究‚人心‛的学问就称之心理学。

心理学为什么对人的心理活动感兴趣呢?是因为如果了解了人的心理就会理解人的行为。因此,现代的心理学,不仅研究‚人心‛、而且还研究任何对理解人的行为有关的东西。可以说,心理学是一种范围很广的、以理解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问。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个

--3--

方面。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因而,探索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实质是起源于‚心‛,这有利于改变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人的行为实质就是内心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在观察的反应,也就是人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所谓,‚行为‛是广义的,它既包括人的外在活动、动作、运动、反应和言谈举止,也包括人的内心活动、思维等。人的任何行为都与心理活动有关,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精神异常的病人都是如此。因此,学习安全生产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于了解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主动去激发人、培养人、引导人的正确安全理念和安全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更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二)安全生产心理学的涵义

什么是安全生产心理学?它是研究人在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学科分类中横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个学科,故又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它与‚安全系统学‛、‚安全人际学‛‚安全环境学‛、等呈并列关系的三级学科。

概括的说,安全生产心理学就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从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角度,研究安全生产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校正人在生产

--4--

活动中不良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门科学

(三)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安全生产心理学的涵义可以得知,安全生产心理学是以生产活动过程中针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并以探讨和运用安全生产心理学去指导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为研究目的。

任何生产实践活动都是人与物(包括环境)两大因素构成。这两大因素则构成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大关系。尽管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不外乎与这三大关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直接相关。而在这三大关系中,人与物、人与物的关系是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均含有人的因素。因此,人的因素是生产事故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又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起源于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且人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又受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即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对安全认知的差异,如个体气质、性格和能力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活动中不当的人际关系、对福利待遇不满、规章制度不完备、作业环境不良等而造成挫折的心理。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生产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使人易产生矛盾心理或心态异常反

--5--

应,表现到行为上就直接影响到生产安全。这些问题的产生,从实质上分析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所以,在研究引发生产事故不安全行为时,必须研究和分析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这就是研究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目的所在。

二、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的特点

在明白安全生产心理学概论、由来和研究对象及目的的基础上,须进一步掌握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的特点。安全是生产活动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它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从业人员健康乃至生命都直接产生重大关系。因此,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安全生产心理学,是从促进生产安全、矫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过错心理、减少和杜绝生产事故的角度去研究生产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人、机、环、管‛高度统一,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人的主管能动性而派生的一门新型学科。通常情况下无论是生产安全工作的领导者、还是负有生产安全监管的管理者、以及具体从事作业的操作者,都须从了解和把握人的个性、群体心理特点、性格和气质表现、能力和态度差异、冒险和疲劳状态等与生产安全相关的人的内在心理轨迹,才能主动

--6--

掌握易发生事故时人的外在表现形态,及时消除人的不良心理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应当熟知和掌握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的特点,即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

(一)系统性

究竟怎样才能正确评判和把握人的内心活动及行为规律呢?必须借助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属性‚系统性‛的原理,并加以运用,方可找到答案。因为,安全生产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学科。所以,在运用中只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的评判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就有明确的结论。例如: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判断,可采取察言观色,进而到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观察者是以自己的视觉器官为工具,或借助摄像、录音、闭路电视等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注意对象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通过观察与积累、分析与概括,逐步掌握不良倾向者或心理缺陷者的外在行为轨迹。

首先研究其个性心理特征。因为,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对其个性特征了解,进一步掌握如下三个特点:

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即能力特征;

2、心理活动的动力即气质特征;

--7--

3、对现实事物和完成实践活动的态度即性格特征。再进一步综合分析其心理结构:一是个性倾向性,二是个性独特性。因为,个性倾向性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体现在个性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而个性的独特性,是指排他性和唯一性。并且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由此而产生出结论:对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的人,应当及时化解消极因素。否则,往往是酿成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再例如,对待生产安全本职工作,有些人认真负责、踏踏实实,有的人则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在工作过程中,有些人谨慎小心,有的人则粗心大意;对待艰苦环境条件的工作,有些人能吃苦耐劳,有的人却难以忍耐;在发生事故或困难条件下,有些人能沉着镇定、果敢顽强,积极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自救、互救,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程度,有的人则惊慌失措、胆怯懦弱、盲目逃避,甚至在绝望中加速死亡。诸如此类,凡有上述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的人,均易导致心理过失,产生不安全的行为:或酿成生产事故,或加重事故危害后果。针对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的人,只能遵循安全生产心理学适用中‚系统性‛的特点,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主动并积极地消除人的不良心理倾向。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更好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

--8--

用,自觉做到珍惜生命、关注安全。

(二)针对性

安全生产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生产安全过程中相关心理状态及其表现行为规律的问题。研究的重点,是适用于针对在生产安全中出现不良心理状态而导致行为偏差的不利后果。为化解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由此而派生出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中具有‚针对性‚这一鲜明的特点。如何把握和实用好这一特点呢?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辅助理解并加以运用:

其一,个别调研。如通过对某一个人、某一群体、生产组织中的某一事故,使用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连续、全面、系统地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判断,从而探索其在生产安全活动中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如:调研某企业发生事故的原由,则从该企业的历史状况入手,了解其经济生产类型、人员状况、生产情况、安评质量、组织结构、管理现状、安全目标设臵、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和法规执行等综合情况,在此基础上整理出能反映该企业的个体、群体、领导安全心理特点及事故直接责任人心理有无缺陷或过错的详实材料。其产生结论的过程,称之为针对性个案研究的过程。

其二,现场试验。如采用在人为的、严格控制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有目的的给予被试者一定难度或刺激,引

--9--

出被试者某种心理反应。它既排除了被试者的被动心态,又保留了实验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实验条件。主动引起被试者心理活动固有特征。通过实验,当被试者的心理出现不良反应时,若属本能反应加以引导、环境不良加以改进、工艺落后予以淘汰、安评不达标责令整改等措施,确保生产达到安全之目的。

其三,心理测试。心理测试必须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主持测试,它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和精密的测验仪器,是对被试者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有效方法。如能力倾向测试、人格测试、智力测试、感知运动协调能力测试等。它是发达国家在安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某些工种、尖端科研中特别重要。如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对机动司机的心理测试表明,驾龄20年以上未发生事故的人,其心理素质最好,常发生事故的司机心理素质则最差。可见,心理测试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它能有效地排除潜在发生的心理缺失或不适应某工种的人,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

综上例证,仅为辅助理解和使用安全生产心理学针对性特点,起着抛砖引玉的导向作用。

(三)实效性

实效性,是安全生产心理学使用中又一个鲜明特点。因为,安全生产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产工程中人的

--10--

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最大限度的将生产活动关系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大关系有机的联系起来。使用安全生产心理学的原理去规避安全生产风险、化解人的不利因素、选用有效的手段去杜绝和减少生产事故。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人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促进和保障生产安全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具体讲,安全生产心理学实效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为工程技术部门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参数。使其设计和制造的设施设备、作用工具等不仅具备质优、实用、性能好,而且还符合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操作规律,从而使人机结合,更具有本质安全化、人性化的特点。

2、为生产环境,作业条件的改善和改造提供指导。使生产环境和生产活动更适合于从事安全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操作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研究和改进劳动组织形式,工作场所布臵的色彩、照明、温度、湿度、有毒有害物治理等,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才能更加有效地、安全达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标准,才能减少人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异常行为。

3、为矫正人的不良心理给予科学的指导。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

--11--

程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从分析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过程着手。进一步研究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从而使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单纯的强制性约束转变为自觉地遵章守纪、爱岗敬业的心理意识。

4、使用安全生产心理学原理,抓好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当教育的方法、内容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其教育和培训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效果不可能理想,甚至适得其反。要使安全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就得学习和研究安全心理学,尽可能地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内容,则必然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心理素质和安全习惯。

5、通过群体心理分析,强化企业有效管理。研究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适用,把企业群体的心理素质修养纳入安全生产行为守则,为提高全体工人综合心理素质找到科学的引领方法。

6、使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对安全事故原因及规律进行科学分析。

对人的安全心理过失与事故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进行研究等。从而达到

--12--

为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供深层次的剖析,帮助企业为预防安全事故制定出更加行之有效的举措。

三、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的方法

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的方法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生产安全自身的规律及特点,校正可能因人的心理缺失或过错而对生产安全产生不利后果。安全生产心理学的运用方法,一般可采取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学用结合的方法达到实用之目的。

(一)因人施教

根据安全生产心理学原理和实用特点,结合安全生产发生的事故及事故责任人的心理过失,通过归类比对的办法,总结出易发生事故并且应当因人施教的10种需要进行心理矫正的人:

1、逆反心理。如对领导、对他人、对工作、对待遇等不满,或对批评教育生怨,或对处理、处分、处罚不能正确对待而产生对抗心理,而易诱发安全事故的人。

2、情绪失控。如心境不好活应急状态所致。因工作不顺、人际关系不好、亲人离异、婚恋变迁、身患疾病或因突发事件产生狂喜、狂怒、惊恐、大悲等异常失控情绪,而易引发安全事故的人。

--13--

3、注意不良。常见‚不注意‛、‚没注意‛、‚无意注意‛等注意不良心态的人,而易引发事故。

4、感知觉不足。因对自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等没有调整或发挥好作用,对客观存在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轻重、软硬等事物从心理上感知、感觉失常,而易发事故的人。

5、记忆失常。对识记、记存、回忆的心理过程出现偏差或遗忘心理状态而易导致安全事故的人。

6、情感缺失。对情感总称的安全道德感、安全理智感、安全美感出现心理缺失而易酿成安全事故的人。

7、意志薄弱。在生产中表现出行动目标常转移、分心走神不想干、对人对事很冷淡、自我约束很松散,这样心态的人也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8、逞能蛮干。在工作中沉着、冷静不足,对人缺乏善意,群体之中不能和谐相处,遇事爱出风头等,此类心态之人易滋生安全事故。

9、侥幸心理。常表现出不按章办事、不守操作规则,总想省事、省力、省钱,故易引发安全事故。

10、心态失衡。缺乏良好的心理修养,在工作中常常表现判断失误、处臵不当、处事欠妥,这种人易出现安全事故。

针对上述10种极易诱发生产安全事故的人,依据安

--14--

全生产心理学的原理,应及时掌握其心理轨迹,果断采取因人施教、攻心为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用中的又一种方法。需紧紧抓住生产活动中不断变换的人、不断变化的事,适时追踪善于多变的事物与人的内在联系,适时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去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使其长期处于安全生产所要求的良好心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安全生产事故。还是以上述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10种不良心态之人为例,通常可采用以下7种方法予以因势利导:

1、结对帮教法。如可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帮劣等办法,达到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的效果。

2、分类指导。如属心理疾病者就医,属身体不适者调整,属客观条件问题应予优化工作环境,属心理素质‚毛病‛,则须强化心理教育,实施分类专题辅导。

3、改进帮教方法。对心理不良反应的人,应多采用以情带人、用心暖人或者用榜样的作用去激励人、引导人。

4、强化科技兴安。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兴安、强安、保安,尽量降低和弥补因为人的心理缺失或过失而诱发的不利后果。

5、宽严相济。如对心理素质极差之人,可采取换岗、轮岗或下岗,对有主观意识问题的人可实施恩威并举,对

--15--

屡教不改者可采取惩、教结合。

6、赏罚严明。如完善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努力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惩逗硬。

7、谈心交心。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操作者,如能经常性开展谈心交心的方法,可以及时有效的化解不良心理状态,融洽上级与下级、下级与上级,平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群体的和谐关系。

综上所述,因势利导方法要领在于:‚心病还需心药治‛。努力做到顺势因人,用‚心‛去关心人、帮助人;用‚理‛去说服人、引导人;用‚行‛去感动人、培养人。如能选择此类方法,就能收到因势利导的效果。

(三)学用结合

安全生产心理学来源于安全生产广阔的实践活动之中,当生产与安全的关系产生不衔接、不协调的矛盾时,试图找到两全其美、兼容互利的理论指导,由此而派生出安全生产心理学说。

在生产与安全的关系之中,‚安全‛不是目的,而仅从属服务于‚生产‛。当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制约或影响到生产时,就须认真化解不利于生产的安全因素,力求达到安全与生产的一致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安全生产心理学恰好揭示了生产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容易引发不利于生产安全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则

--16--

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达到正视、研究、解决问题的目的,首先须把源于实践的理论——安全生产心理学学习好、理解好、运用好。再将好的理论还原于指导安全生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再加以丰富、完善和升华,循环往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四、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终端目标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安全生产心理学,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这个学科体系中,它研究的心理现象仅是针对生产与安全的一般形态和一般规律。由于安全生产心理学在预防生产事故方面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价值,因而近年来备受有关部门和企业、学者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毋庸讳言,到目前为止,安全生产心理学的专著还极为少见。这与当前我国生产安全状况和从事生产活动劳动者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能适应。所以,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研究及运用,还期盼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及广大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同志们、朋友们都倾心关注、共同参与。

安全生产心理学来源于安全生产的实践活动,通过普通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再把一般的理性认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加以提炼、升华,从而形成系统

--17--的、科学的理论学科。如我们煤矿广大干部职工,早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对事故与人的心理关系已有了朴素的认识和应用。例如,有的单位总结出易发事故的‚七种人‛。即:‚不懂安全知识的‘新工人’‛‚盲目蛮干的、‘粗鲁人’‛、‚新婚前后的‘幸福人’‛、‚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人’‛、‚谈情归来的‘疲劳人’‛、‚受过处分的‘情绪人’‛和‚因家庭问题精神受刺激的‘沉闷人’‛。他们列举的这七种人,包括了情绪、个性、疲劳等安全生产心理学所研究的几种作为事故诱发的心理因素。还例如,有的煤矿总结并制定了‚五不准下井‛制度,即

1、区队领导干部在班前没强调安全时,工人不准下井;

2、班前喝酒的人,不准下井;

3、工人有情绪的,不准下井;

4、工人回矿疲劳过度的,不准下井;

5、工人下井前不在保安记录本上签名的,不准下井。这‚五不准下井‛也包含了安全生产心理学的原理。这都充分证明了安全生产心理学常识已被广大劳动者自发地探讨和接受,并在安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应用,其前景实在令人欣慰。(尹贻勤老师编著的《煤矿安全心理学》,不仅对煤矿安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多领域的生产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那么研究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目的也同样在于运用。运用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检验、丰富、完善、发展研究成果的唯

--18--

一标准和有效途径。而研究运用安全生产心理学的终端目标,就是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否有利于把安全生产四大要素‚人、机、环、管‛高度和谐统一。而运用安全生产心理学,去指导和促进生产安全的决定要素是人而不是物。只有当赋有特定安全生产职责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四个有利于‛的终端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生产中人为的不安全因素。

在安全生产实践中,负责安全生产的领导者、负有监管的管理者和担负安全生产的操作者,他们的安全生产心理素质优与劣、强与弱都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的得失成败。鉴于安全生产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操作者负有特定职责和使命,他们才是安全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追求安全生产心理学实现终端目标的践行者,因而,特殊的使命理应赋予特殊的任务。在努力践行安全生产心理学终端目标的前提下,提倡当前着力践行好以下三项实践活动:

(一)倡导企业领导者带头运用心理学去指导企业安全生产。

领导是领导者运用权威或威信对被领导者进行引导或施加影响,以使被领导者自觉地与领导者一道去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在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领导者可以

--19--

运用心理学强化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1、设立一个安全目标体系。在企业中设臵明确、具体、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心理正强化工作方法。只有当目标明确具体,才能达到量化目标、细化责任、精微监管之实效。

2、以心理正强化方式为主。大量事实表明,正强化比负强化或惩罚更有效。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使用,因为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惩罚时,应当慎重实施、讲究方法、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可能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如果恰到好处的将负强化、惩罚与正强化结合运用,一般都能取得好的心里素质教育效果。

3、注重强化的时效性。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当行为发生之时,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心理方法,例如,该批评的必须对其错误行为予以纠正;该表扬的当场予以表扬;应实施奖惩的立即兑现执行。

4、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因为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等不同,个性特征及其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强化的方式理应该因人制宜、因人施教。

5、充分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在运用安全目标进

--20--

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职工了解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成果。既可以使职工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错误。

(二)引导企业强化群体安全心理素质修养。企业的安全管理要面对有组织的群体,如部门、车间、科室、班组等。个体适应群体或群体环境,就会表现出与单独情况下有所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使个体的安全心理和安全行为产生不同情形、不同程度的变化。群体心理,是折射从事生产活动的各成员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安全管理中,通过研究群体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班组、车间、生产人员的安全预测、安全监控和安全管理效果。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的生产企业体系中,群体起着一个中介作用,它是企业组织与个体之间联系的桥梁,对组织行为和个人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关注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方面,不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具体负责的组织者都应当十分注重群体成员常见的4种心理需求。

1、获得安全感。个体在群体中可以免于孤独、恐惧或者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2、满足归属感。成员与成员之间,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和支持,当个体生病、疲劳、遇到险境时能得到群体成员的互助和鼓励等。

--21--

3、自尊荣誉感。如获得集体荣誉、表扬、奖励和受人欢迎、尊重等都能激励群体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4、自信自强感。在参与企业管理、完成突击任务、参与重大活动等方面表现出群策群力、合心合力而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上述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是企业群体成员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在动力,必须倍加珍视、爱护和加以引导。

(三)指导企业对员工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据了解,当前企业对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安全心理的训练与安全生产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极不相称。因此,大量的事故和血的教训反复告诫我们,对企业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在现有的‚三级教育‛、‚经常性教育‛和‚特殊工种培训教育‛的形式中,须增设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力求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三统一‛。

1、企业‚三级教育‛应设臵安全生产心理学的内容。在‚三级教育‛中,突出抓好以下三种教育。(1)入矿(心理素质的测试教育)。在一级教育中,可采取问卷的方式了解其工作动机、自愿程度、心理承受困难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等。

(2)车间教育增设安全生产心理学内容。以提高企

--22--

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观念,培养爱岗、敬业、守纪的安全道德理想,以期达到二级教育的更好效果。

(3)岗位班组教育中,须有安全生产心理学的常识。在企业三级教育中,不断进行健康有益的心理知识辅导,使每一个员工具有良好的安全道德感、安全理智感和安全美感等良好的心理素养。

2、企业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中须有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常见的教育安全月、安全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安全专题会以及广播、黑板报、事故现场会、安全教育陈列室、安全教育展览会和安全教育录像、电影等安全教育形式中,都可以不间断采用学用结合、活学活用等形式强化职工的心理素质教育。

3、在特殊工种专门训练中,重点强化应急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培养。

可采用实战演习、实地训练、假定导演等方式,增强具有特殊职责和岗位的人员在应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反应能力、感知觉的判断能力等心理素质,以完全达到特殊使命、特别要求的安全心理承受能力。

综上教育培训中,增设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使所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仅具有良好的生产技能,而且还须具有与安全生产要求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23--

生产安全中的‚人、机、环、管‛四大要素才能达到高效、统一。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也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4--

第五篇:关于安全心理学的一些认识

关于安全心理学的一些认识

摘 要: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问题己经成为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学习安全心理学,及时掌握员工心理变化的规律,才能真正减少并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本文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分别简单阐述了安全心理学的指导过程及重要性。

关键词: 心理活动;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管理

1、引言

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新兴学科,隶属于工业心理学领域。安全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2、安全心理学简介

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研究劳动者的一般心理现象,事故的心理动因,事故后人的心理状态,安全心理活动规律,以及个性心理对行为安全性的影响等。目的是为了制订法律和安全规章制度并有效地实施,培养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及将事故发生后创伤影响降到最低点。安全心理学通过从理论上研究人们在安全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探讨心理过程、个体心理与安全的关系,人一机一环系统对劳动者的心理影响,人的失误模式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事故发生后心理干预的作用,从而揭示安全管理的本质,提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预防事故的措施,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安全控制。

3.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可分为对个人和对社会两个方面来阐述。3.1 安全心理学对个人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通过描述和解释各种与安全有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历程,从而加深人们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对自身的了解,即深刻认识自我。在所有可分析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操纵者,因此只有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目前,人们对许多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人的行为表现必有其心理上的原因和理由。例如,粗心导致观察失误,工作马虎导致疏忽大意的过失;自以为是导致过于自信的过失;性情急躁导致违章操作等等。通过学习安全心理学,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某些不安全行为为什么会出现,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规律是怎样的,并且能够发现自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自己如何形成现在的性格和气质特点等一系列与自身有关的安全问题。海因里希提出的多米诺骨牌链条中人的不安全心理引发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个关键部分就可以被及时切断,避免事故的发生。

此外,安全心理学不仅提供了“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怎么样”解决问题。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比如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差、马虎大意、精力容易分散、对小隐患不以为然、脾气不好、易怒、经常莫名其妙的急躁等,就可以寻求安全心理学的帮助。当事故己不可避免的发生后,安全心理学又能发挥其事后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作用,通过专业安全心理干预团队对事故经历者、责任人及其家属等人进行心理调查、诊断,来帮助人们克服不良情绪等创伤性心理,使其更好更快的投入到新的生产生活中。

3.2 安全心理学对社会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安全心理学告诉人们该如何布置生产环境,以最有效的方式安排作业流程,让人们在理想的工作氛围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并保证安全。

安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可以为工程技术设计部门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参照,使机器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不仅能具备改造劳动对象的优良性能,且更符合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即具有适宜人的特性;可为生产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改善和改造提供指导,使之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使安全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和科学的安全法规、条例、制度等,提高安全管理科学水平。

另外安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也用来指导安全管理培训,对预防和消除事故隐患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可为提高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效果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可为人们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供深层次的解释,从而帮助人们找到预防事故的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心理学以“人”和“心理”研究为基础,重在研究人的内在活动规律,所以通过研究安全心理学,就能发现适合“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控制、改进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目的,使其向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提高。、4、结论

综上所述,安全心理学以安全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在安全活动中对客观现象反映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客观事物,并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性特征,是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因此,注重研究包括人的性格、情绪、心态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研究企业员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外在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加强对其安全心理的引导,并找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李广进,李锦生.安全心理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江昱融,安全心理学的“魅力”,中国石油长庆培训中心,2012 [3] 杨阳,安全心理学及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南大学,2010

下载安全心理学!(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全心理学!(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意志的( D )是指对自己选定或认同的行为目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努力去实现的一种品质。 A.自制性A.有趣 B.果断性 C.恒毅性 D.风趣 D.投射法......

    生命高于一切——安全心理学实战培训

    《生命高于一切——危险作业安全心理学实战培训》 《课程背景》 “安全”是危险作业行业的永恒话题,“安全技术”和“安规”是危险作业行业一线员工的必修课和常修课,但侥幸心......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 刘云岗 (潞安集团古城煤矿建设管理处,山西 长治046204)摘要:针对当前煤矿安全形势本文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应用弗洛伊德提......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

    浅谈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与应用0. 引言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下进行的,且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因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具......

    铁煤集团09---大明矿李静---运用安全心理学开展安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范文模版)

    辽宁省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参评论文 运用安全心理学开展安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李静 (铁煤集团大明煤矿,辽宁省调兵山市,112700)摘要为了促进员工掌握劳动工具、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