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共5篇)

时间:2019-05-12 06:5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篇: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XX县交通局 XXX

交通行政是指国家交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等依法对社会交通事务进行的管理。伴随着经济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全面市场经济过渡,县级交通运输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交通管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甚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和制约作用。

一、县级交通行政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县乡道路及交通运输呈现出超常规发展态势,县级道路交通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但目前多数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仍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交通资源浪费,行政管理成本增加,影响交通行政管理效率。此外,在县级交通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

城乡之间人、财、物流动的加速,带动了县级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小城镇机动车辆拥有量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县级交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机构重叠,编制臃肿, 受传统行政管理体系形成的部门分割和条条制约的影响,县级道路交通行政管理、行业管理、治安管理及相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职权交叉、管理混乱、手续繁杂、扯皮严重等情况比较严重;二是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一直是双重管理、二元结构,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城市交通运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道路运输。交通、公安两家共管,其结果必然是职能交叉,机构重叠,重复执法、重复装备、重复收费,既增加了政府行政支出和使道路管理成本不断增长,也使两家的矛盾日趋尖锐并时有冲突;三是政企不分,削弱了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束缚了企业主动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开拓市场的手脚。凡事依赖政府,政府部门要么用政策向其倾斜,要么帮其申请补助,本应公平的市场被政府打破;四是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现行体制严重制约了道路交通运输和生产力的发展,政策法规难以统一,交通立法,执法困难。如县级交通部门设立的规章,涉及县级城管部门的,县级城管委不同意;县级城管委建立的涉及交通管理的规章,县级交通部门不同意,要么造成规章的交叉,要么造成规章的空档,加大了行政立法执法的难度。

二、主要原因

一是对发展区县交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县乡道路虽然等级很低,路况质量很差,但多年来承担着大量的城乡运输任务,但县乡交通的发展主要靠政策,长期以来,交通管理工作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干线公路、轻县乡道路”的倾向,忽视了县及乡一级道路的交通安全工作,应对措施没有跟上,缺乏对策性研究。

二是管理及教育模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城乡差距逐年缩小,交通工具种类增多,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驾驶员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但众多县乡道路沿线的交通参与者交通法规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低下,违章现象严重。

三是警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历史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县乡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十分薄弱,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很不健全。

四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复杂的队伍构成。长期以来,在城市管理中,无论是市与县两级政府之间,还是县级部门与部门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多头、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等问题。

五是城市布局与交通安全设施明显滞后。近年来,县乡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不仅线路延长、路面拓宽,而且质量明显提高,某些路段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三级公路的标准。但由于县乡道路基本属平面混合道路,两侧村庄、学校、企业较多,道路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得不到养护,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严重匮乏,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三、我国县级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思路及举措

(一)转变职能探索新体制

一是建立综合协调的县级交通管理体制。城乡交通问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协调性大,为了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使国家和城市在交通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交通政策一体化,设置更高一级的交通一体化管理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交通管理体制由分散走向集中,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权限职责内,努力构建一套综合协调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减少管理上的盲点和低效率,做好政策上的保障。

二是建立市场化的县级交通管理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市场角度看,主要是要管好县级交通建设、养护和运输市场。在道路建设市场,要认真贯彻执行《招投标法》,把住道路建设市场准入关。全面推行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 管理制。在道路养护市场,落实多元化道路养护市场主体的培育,逐步按照适应市场化和符合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组建若干养护公司,实行养护招标。

(二)认真总结县级交通管理经验,探索新方法

交通设施容量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单靠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来解决城市交通已经被证明根本行不通。为切实解决当前日益复杂的县级交通问题,县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应突破以往过多关注道路建设的传统观念,认真总结县级交通行政管理的经验,引入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交通观念、现代控制论等研究技术,长期有效地展开相关的基础研究,全面把握这一系统中的道路设施、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法规、机制设置等一系列要素,及时为科学的交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把县乡有限的人力、财力、土地资源投入到最有利于解决交通问题的方面去,实现交通容量的快速、高效扩张。

一是构建县级交通安全保障网络体系。县级道路交通管理不能只靠交巡警单兵作战,要争取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效法治安联防体制,成立县(市)、乡(镇)、村三级管理领导机构,建立政府领导、交巡警为主力、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安全综合管理机制。

二是重视县级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完善的道路标志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措施;停车场所的科学设置,是保证未来交通秩序处于良好状态的必要条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县级及农村公路重要路口路段的自动监控,但各地交通管理部门除自筹资金外,应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适当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标志标线等设施,加快县级交通管理设施的建设步伐。

三是做好县级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布局和使用效率是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够在不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压力的前提下,最充分地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实现在同等投入下的最大产出。可以说,搞好县级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途径。提高县级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手段。而对县级交通管理的讨论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县级交通政策和交通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因此,实现县级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应深入研究交通实际问题,研究交通科学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制和开发有利于实现交通管理科学化的专家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

四是加快县级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县级交通管理在科技应用上的当务之急,是尽力采用快捷、方便的通信手段和信息技术。为满足道路交通管理快速反应、灵活机动、移动性大的特点,必须大力发展集群通信,满足勤务管理、逃逸追截、执行警卫、处理事故现场和突发事件等方面快捷、方便、灵活的要求;将天气情况、路口放行情况、道路交通信息发布出去,由交通参与者通过调频收音机或专用收信机收听,实现交通诱导,提高通行效率。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交通管理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县级交通行政管理目标给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这种思路与传统的以满足运输需求为唯一目标的思路不同,其核心在于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县级交通需求,而且要考虑交通系统建设运营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和社会公平性,从而促进县级交通系统效率的提高及其与整体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提高县级交通行政管理服务质量

一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交通行政执法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涉外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县级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掌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这就要求县级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县级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思想道德、技术业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素质,是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是健全透明管理机制。县级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其最终的效率取决于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应有责权明确的领导责任制度,有实事求是的活动规划和工作标准体系,有切实可行的活动措施、严谨周密的监督保证制度、有生机活力的激励制约机制,有必要的物质保证。

三是健全领导干部体制。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表率作用,对于加强交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领导干部既是加强队伍建设的组织者,又是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公仆意识,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善于团结,联系群众,勇于进取,真抓实干,做端正行业风气的模范。各级领导机关要以思想、作风、效率、纪律为重点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认真落实加强机关建设的各项措施,带头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和行风,更好地为交通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篇: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运行调研报告

关于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琰

(2011年1月5日)

“十一五”期间,通过全体交通工作人员的努力,我县交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公路发展迅猛,公路通畅通达深度进一步增加,公路养护与管理、交通安全运输管理与运输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夺取“十二五”交通规划的全面胜利,加强交通行政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交通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现将我对我县交通行政管理体制运行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交通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

马边县交通运输局为“1+4”的行政管理体制,即:1个局机关,4个下属单位。局机关现有干部职工29人,行政编制12个,事业人员编制4个,工勤编制3个,零聘员工6人,外调人员4人,局机关内设办公室、财务股、工程股和运安股。下属单位有养路段、路政队、运管所和收费站。

二、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技术与行政矛盾。

按照职能,交通运输局负责拟定交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交通建设工程造价控制和质量监督管理等。但现实中,交通局大部分干部是行政管理人员,而技术、业务人才却相当欠缺。目前,我局的行政干部中没有一个是交通专业毕业,工程技术人员中也仅有2个是交通专业本科毕业,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才十分匮乏,行政干部因不懂交通业务而无法更好的开展履职工作。

(二)编制与机构冲突。

交通部门职能多、工作量大,而编制却严重不足,且内设机构设置非常不合理。目前,内设机构仅4个,而交通职能却相当多且技术含量高。以我局工程股为例,目前我局工程股共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编制在本单位的只有2人。此外,我局其它内设机构的人员也十分缺乏,平均一个科室只有3人,且有1人为外调人员。人员的缺乏和工作量的不断加大导致交通业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三)体制与责权不一。

如县养路段、运管所、路政队和收费站,在职能中属县交通局管,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好管,人、财、物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县收费站属市直管,但责任县交通局就有,有责无权,造成交通工作协调难,工作开展难,行政效率低。同时,分散执法行政效率低。县养路段负责省道、县道和乡道的日常养护工作,但没有执法权力,发现损坏公路的行为只能在事后进行养护,有职无权。县路政队负责全县公路路产路权的维护,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损坏路产路权的行为虽可

以制止并罚款,由于缺少人手和经费,导致整个交通路政工作难度大、工作效率低。

三、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所在。根据我局实际情况,当前深化行政体制管理改革、转变部门职能,应围绕“扩大权限、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标。

(一)优化机构,提高效率。

1、增设规划计划股。负责编制全县公路交通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以及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行业管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报立项,并监督项目实施,管理交通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程造价、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督;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指导监督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

2、增设执法监督股。制订本县交通有关政策、法规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负责交通法制宣传、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工作;归口管理交通行政执法及执法队伍建设;负责交通行业政策和法规的研究、咨询工作;负责局机关和指导所属单位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3、改设运安股。将原先的运安股更名为交通设施和安全管理股。配合养路段、路政队负责本县道路交通技术及设施的规划工作;负责本县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等交通工程设施的设置、管理工作;负责本县道路交通工程设施的检查并督促养护管理工作;负责本县站场的行业管理工作,起草本县交通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依法监督本县道路运输源头、公路建设及养护的安全管理,督促法人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负责组织本县交通行业的防汛、防震和消防安全工作;组织交通行业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和消防安全工作;负责交通行业的安全生产监察管理工作;负责机动车辆检测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4、强化办公室。协助局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综合协调各部门、股室工作;负责文秘、目标管理和政务督办,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负责组织会议和文件起草;负责宣传、职教、统战、人事管理、档案、机构改革、信访、机要保密、接待工作;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负责内务后勤管理、爱国卫生工作;负责工会、共青团、妇女、老龄、计划生育工作;负责交通行业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及调查研究有关部门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负责起草调研报告;参与行业改革等工作。

5、细化工程股。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以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交通工程建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负责编制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划,按编造公路、铁路、内港渡口码头的修建、改造计划,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负责乡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比,加强对养护人员的管理教育,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负责乡村公路、渡口码头修建改造工程的勘测设计、编造工程预算,组织施工,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上报工作;负责收集汇总工程进度、水毁等情况的资料报表。

6、优化财务室。负责交通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组织和综合拟定公路、水路交通行业中长期规划、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规划、交通科技规划、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负责交通行业统计、预测和信息引导工作;负责局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的监督;监督管理全市水陆干线基础设施国有资产的使用;负责筹集、监督、管理交通建设资金;负责交通规费的征收及使用管理;负责有关专项资金、外汇、信贷、税收及利用外资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公路、桥梁、隧道能行费项目的审定申报和站点的管理工作;负责局属单位和指导交通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负责本系统财务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负责规费征收的票据管理工作。

(二)增加编制,充盈人才。

对我县行政事业单位编制过紧、事多人少矛盾突出的状

况,积极向县人民政府争取更多的人员编制,特别要强化工程股这一重要技术管理部门的人才配备,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任务的需要根据交通运输局编制短缺的现状。力争将行政编制保持在12个,机关后勤服务数编制增加到4个,事业编制增加到14个。交通部门技术要求高,行业管理严,必须引进一些懂技术、懂专业的交通人才。为此,应增加编制,公开选任技术人才,充盈交通人才储备。

(三)权责一致,统一规范。

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水平,就要建立权责一政、责任到岗到人的责任机制,以增强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意识,解决行政部门存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

一是统一认识,抓领导。搞好行政工作领导是关键,提高领导的认识最重要。要通过会议,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行政工作责任制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局机关领导、各股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的思想认识,打消顾虑,实现领导思想上的二个转变,即变被动应付,为积极主动;变要我搞,为我要搞,从而调动各部门实施行政工作责任制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和推动交通系统行政工作。

二是精心组织,抓管理。在调研基础上,结合交通实际形成了行政依据,行政责任,行政程序,行政目标等为主要内容责任书。在具体形式上,责任书分二个层次进行签定,先是由局法定代表人与被委托执法组织和部门负责人签定

责任状,然后由局各部门分管领导分别与各股室和下属单位相关人员签定责任状。形成层层签定责任书,人人肩上有压力,个个心中有责任的局面。增强责任感,提高服务意识,规范工作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完善配套,抓落实。推行行政责任制一要配套,二要强化考核,把责任制的内容落到实处。配套就是将责任内容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交通系统行政工作百分考核细则》,使行政工作责任制考核标准科学全面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强化考核就是要重点考核各项硬性指标。同时每年年中要进行抽查考核,年终进行考核评分,考评结果不仅同年终奖金挂钩,还作为年终人事部门考核参考依据。

二O一一年一月五日

第三篇: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目前,我国“地区”一级建制逐渐演变成了实体型政府,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而过去由议事、决策、行政、司法、财政为一体的县级行政体系被肢解,逐渐形成了“双重衙门体制”;乡镇政府又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效率低的被动施政状态;村民自治也一直受到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制约、且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结果造成了农村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因此,下一步应按“撤地、强县、精乡、实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撤消“地区”建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功能,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充实村民自治必要的经费供给,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合理界定职能,正确处理党、政、群、企之间的关系。

(1)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大包大揽农村行政性事务,由此造成党、政、群、企不分,产生了行政化倾向。这不利于乡镇政府依法行使管理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行政职能,限制了市场中介组织自由发展壮大,从而使广大农民缺乏对市场信息变化的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

(2)克服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弱化的倾向。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政权和执法机关干预过多,而“条块”分割又肢解了乡镇政府行政的职能,形成责任大、权力小、部门工作难协调的被动局面。

(3)克服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准行政化的倾向。目前乡镇的“七所八站”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经常干扰农村或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村民自治组织又受到乡镇党、政、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外部性”因素制约,实际上也无法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

(4)克服农村社区群众性组织松散化的倾向。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和群体性自治组织,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自由发展的状态,甚至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这对于长久地保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带领和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要注意处理好乡镇党、政、群各种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

目前乡镇党政关系的现状,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党政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职责明确,关系比较协调。第二种情况是党政机构虽已分设,职能划分也比较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仍存在着这样的和那样的矛盾冲突。第三种情况是乡镇党委包揽一切事务,事无巨细都由党委书记一揽子安排布置,而乡镇政府不能独立履行其职能。第四种情况是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问题较多的乡镇还很普遍。因此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着手解决乡镇各职能部门党组织逐渐脱离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的问题。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是,下放“七所八站”的垂直领导权限,实行由乡镇党政组织统一领导和管理,以保持乡镇方方面面工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实行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善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是政治思想上的领导和在重大问题、重要环节上的领导,决不能超越《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去搞包办代替,更不能低估了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去搞行政干预。

(2)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严格依法办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村级,主要任务是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个是乡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接选举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严格依法行事。

(3)正确地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妥善解决乡镇党、政、群组织和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管理程序的新机制,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当前河南推广的“4+2”工作法,是对农村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四议、两公开”的充分讨论和监督,很好的规范了农村的管理机制,从而一改过去一言堂的局面。“4+2”工作法的农村管理新机制,很好的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因此创新和探索农村管理的新机制,才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

(5)打破村际间的地域界限和户籍管制,以一定人口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为单位,组建新型的经济联合体或村民自治组织,以增强农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内部的亲和力。

四、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

(1)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全国各乡镇机构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不高,素质低下,能力差,且乱作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阳光的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流下岗,精简机构,才是当下之举。同时,不断吸纳高素质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乡镇队伍中,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新鲜活力,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2)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实行乡镇“七所八站”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具体管理的新体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而不直接管理下属单位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等。

(3)让从事经营性的乡镇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和财政供养方式,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地运行。

(4)按照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因岗定员、精简高效的原则,彻底改革乡镇“七所八站”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不能再留下尾巴。

(5)积极地培育农村社区性市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目前,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发展协会,才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五、大力调整合并乡镇,科学规划中心建制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1)打破原有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合理布局、资源集中配置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目前,我国乡镇有党、政、人大组织、群团组织、司法组织、市场监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扩张性组织网络。这既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又造成农村社区管理秩序极度的混乱。必须打破原有的乡镇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布局合理、资源集中配置的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坚决撤消掉不合理的乡镇设置。

(2)改变行政管理制度,取消村民小组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合理处理好乡镇与村级机构的关系。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后,原来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虽然改变了名称,但其行政辖区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维持原状。多数的乡镇政府机关仍习惯于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组发号施令,硬性分配指标,并责令村、组干部限按期完成任务,因此应当尽快取消村、组两级“准行政”的建

制。今后村民组一级不再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原有的债权、债务由现有人口占有、使用、继承、处置。

(3)调整合并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节约使用极其有限的农村办学经费。要结合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打破县、乡(镇)、村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规模办学与边远山区办教学点授课相结合的新管理模式。农村中小学调整合并后,师资力量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办学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对于不再保留的农村中小学原有集体资产,由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评估拍卖,回收资金缴入县级财政金库,专项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被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原有的全部资产,一律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监管。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地籍———户籍———赋税三位一体的传统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一笔遗产”,成为阻碍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我国对特大城市人口总量规模控制与人口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新的户籍管理法律制度。全部放开省会城市(特大都市除外)人为的户籍管制,城乡人口按居住地统一管理。

第四篇: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

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阻碍了政府职能的优化。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力求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借此实施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前沿,近十余年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先行先试”,以“提升效能、改善服务”为目标,力求在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并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务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的困境

我省所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针对“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的制度顽疾,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构想,以“从管制转向服务”为指南。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过程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是“越减越肥”与“审批拖沓”。我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精简审批事项开始的,但同样经历了精简又膨胀的反复过程,审批事项的数量陷入了“精简又膨胀”或称为“越减越肥”的怪圈。从最近一次清理的结果来看,审批事项的数量仍然过多过杂;同时,“审批拖沓”的状况也很严重。

二是“简政放权”中的“统筹不足”。简政放权促使审批权力结构产生重大调整。以地级市为例,市级部门将一些原本管不好、管不到的事情下放到各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调动了下级部门的积极性,但同时一些需要从全市总体上进行统筹把关的事项如规划、国土和环保等事权,也大量下放到各区;个别区向镇(街)大量下放审批事权,却没有考虑到后者的承受能力。

三是“重审批”中的“轻监管”。首先,审批与管理、监督职能高度融合,责任不清晰。各部门中一般按管理条块设置内设机构,某一类事务的审批、管理和监督集中在一个内设机构中,这使得一些政策性的管理变成了审批的条件,一些管理和监督措施也由审批替代了;其次,监督执法主体存在结构性缺陷。由于大范围内的政府职能没有得到整合,监督执法主体分散在各有关部门,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监督执法任务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了监督执法缺位;再次,监督执法主体职责不清、工作难以衔接、信息无法共享又引发了职能错位。

社会转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

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拟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办理效能。各职能部门将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中,方便申请人办理。这样,以“审批部门”为中心,执著于“机构编制”、“人数多寡”的改革逻辑就转变为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以“提升效能”为导向的运营状态。中心窗口集中接件、受理、办结审批业务,真正落实一个窗口受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窗口限时办结制等改革目标,杜绝任何形式的推诿与拖沓。

二是搭建行政审批网络一体化平台。首先,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以“审批事项”为起点,实现各相关职能部门行政审批业务系统与办公系统、数据平台、审批业务操作系统的对接,扩大电子监察范围;其次,通过联网简化审批环节,对跨层级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时限监督和绩效评估;再次,推进网上一站式服务,实现审批服务的电子化,实行网上预审;最后,通过建立政府内部局域网实现不同部门非机密信息的共享。这样,既适应和满足“简政放权”的需要,又能避免缺乏统筹、安排混乱的局面。

三是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的公众参与制度。实践表明,仅靠政府自身来推动审批制度改革,效果不甚理想。许多部门往往只清楚自身所负责的审批事项,对整个涉批项目所涵盖的全部流程则无法把握。相应地,与行政审批事项发生关系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则往往更清楚某特定项目的审批流程,因此,在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的公众参与制度,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政府厘清审批制度改革思路,而且也可以提高审批制度改革的整体协同效应,在注重“审批”这一行政职能的同时,也强调“监管”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是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考评制度。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将潜移默化地以“评价”的方式,实现“监管”的功能,优化“审批”的质量。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2006年10月21日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有的需要调整,有的需要改进,有的需要加强。所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通过创新,我们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管理体制呢?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规定,明确界定了不同主体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党委要加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政府应依法履行职能,承担起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责任;社会各方面都要大力协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公众则应以适当的方式积极参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该按照这一要求,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政府应坚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公务员的基本准则,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各种类型的社区,应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各类社会组织要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政府对其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应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内在机制的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和处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前,需要重视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以便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要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包括总预案、专门预案、部门预案在内的整个应急预案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具有积极的保证作用。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下载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县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xx乡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推进xx乡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摘 要】: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

    简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精选)

    简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和员工,有效的完......

    浅谈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浅谈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学生姓名 学号 班 组 指导教师 学区、辅导站 写 作 目 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精选五篇)

    浅谈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

    试论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试论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为求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获取对自身而言相对有利的竞争力,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必须要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思路评析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思路评析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思路综述......

    大建设 创新电网建设管理体制

    大建设 创新电网建设管理体制 系列评论之五 实施“三集五大” 推进“两个转变” 构建大建设体系,以公司的整体优势实现电网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大建设体系,将优化完善现有电网......

    浅谈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_f8e6f5d4_630e_4dc3_9085_

    浅谈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资本竞争的日益激烈,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困难,再创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