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xx乡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推进xx乡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摘
要】: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以党的建设一体化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目前,xx乡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遭遇瓶颈,调查探讨如何改革和完善安陵镇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以突破这些瓶颈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新农村
农村行政管理
创新
调查
目 录
摘要……………………………………………………………………....1 引言…………………………………………………………………........3
一、xx乡农村行政管理现实困境……………………………………3
(一)、如何面对新农村建设……………………………………………3
(二)、行政管理遇到的困境 …………………………………………..4
(三)、财政体制如何改变 ……………………………………………..4
(四)、科学的考核机制…………………………………………………5
二、xx乡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5
三、xx乡农村行政管理的出路………………………………………5
(一)、转变职能…………………………………………………………5
(二)、科学规划…………………………………………………………6
(三)、完善体制…………………………………………………………6
(四)、建立考核 ………………………………………………………..7
四、结语…………………………………………………………………7 参考文献…………………………………………………………………8
【引 言】:乡镇基层政府要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职能转变与行政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乡农村行政机关也而进行了多次的机构体制改革,目前我乡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总体上与当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本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运作困境,须引起各方关注,并研究对策予以解决。【正 文】:
一、xx乡行政管理现实困境
(一)、如何面对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尤其在创新土地利用政策、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村集体经济、推行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制,以及在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当然,由于自然基础、经济实力及区位条件的不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展也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建设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契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党以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要推行这一系列好的政策举措,如何实施,如何落实的问题就显得较为重要。最大问题是土地配置与管理问题,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应因时因地制宜,要考虑区位条件、突出区域特色。首先,用地政策和制度有长效机制,农村用地盘活与配置也应该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来,不能像过去那样,城市大规模扩展占用耕地,但不给农村预留必要的建设用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用地需求:其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欠账太多,这一状况必然要改变;其二,公共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其三,解决目前农村生产发展的依托问题。目前解决农村生产发展的依托问题,即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镇集体财政来源是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是否能得到稳定投资。农村的臭水臭沟谁来管?越强调科学发展观,越要强调政府的作用。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用地的总指标就这么大,无用指标占了,可用指标就少了。要加强各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基础评价与研究,以指导项目建设报批的规范化和合理化。现在所进行的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就可以达到控制用地总量和优化用地结构的目标。
(二)、行政管理遇到的困境
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同时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浅薄,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再者,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政审批权,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失范,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地方承担的各种管理事务、公共服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本来应该由中央、省、市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都由基层政府承担,而乡镇一级在财政分成方面又处于最不利地位,难免造成乡镇财政困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乡镇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虽然xx现在基本上实现了条条道路通村的目标。但政府部门对道路的维护和养护不到位使得一些道路出现了坑坑洼洼,长久没有人处理。除此之外,乡镇的电线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修理,在农村只要一打雷或下大雨,必然就会停电。乡镇的饮用水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些地方水污染严重,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技术支持服务和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不足,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借机构改革将推广服务部门推向市场,甚至撤销推广服务部门,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另一方面,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较差,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乡镇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机构凋零,设备陈旧,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服务水平低下,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虽然现在都有农村医疗保险,但家里有大病的,往往能拖则拖着,不能及时的就医。因为过高的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因 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三)财政体制如何改变 乡镇的财政体制是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权大幅提高,地方财权大幅下降,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等。在地方财政构成中,省、市财政所占比重较大,基层财政所占比重较小。尽管我县的县乡(镇)财政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系改革,逐步缓解了县乡财政运行中的压力,但由于财政上的权责利益不一致,财权集中在县级,事权集中在乡镇,财权制约事权,使镇财政处于难运行境地。再者现行的县乡(镇)财政收支方式是收入上缴和支出下拨,收入上缴,即乡镇的税收全部上缴国库;支出下拨,即由县财政根据财力和人员经费核定支出基数按月向乡镇下拨。实际上县级核定的支出基数与乡镇的实际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较大缺口,处于行政体系末端的乡镇政府税源难以自控和保证,而乡镇机关人员又在不断的增加,带来工资费用急增,造成各级财政支出不断扩大和乡镇债务负担日益沉重。乡镇财政保运转支出压力过大,入不敷出,担负不起保运转促发展的重任。财政运行举步维艰,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公共服务根本无钱落实。
(四)、科学的考核机制
行政监督考核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机制,是权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督促政府减少行政失误,确保政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也可以监督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是否有成效。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中,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大多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监督体系又缺乏有力的监督主体。我镇行政机构也存在这个问题。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缺少合理的监督体系。公务员的管理也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主人的监督,但由于目前我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xx村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观念有待改变。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为了适应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培植资源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些行政管理观念尚未摈弃,诸如直接干预、微观管理、人治管理等,在部分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反,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如民主参与的管理、法治化管理、自治管理等,又尚未建立起来。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难以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竞争。因为在市场经济要求下,首先约束的是政府行为,要求政府必须遵守市场法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运行规则,尽快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清除旧的管理体制、观念和垄断利益。我们要尽快摈弃那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被实践证明已经是过时了的行政管理理念,形成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理念。行政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市场经济要求在一切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法律手段为主,尤其是在对外活动中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接轨。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承诺按照,规则办事,即应该按照被时间和实践检验了的、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和公认的、迄今为止仍被视为公正和节约成本的国际规则办事,再也不能片面强调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过去,我们虽然也宣称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往往是中国化的“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这样一些国际惯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参与性,没有说明理由、听证程序,甚至于当事人没有申诉权。市场经济需要我们按照行政管理程序办事,提高办事的效率,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这对我国现行的行政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按照法治化的要求构建完备、透明、适应国际规则的行政程序体系。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开放市场后,国外企业进来了,要求与国内企业平等竞争,从而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对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行政领导的决策能力,这也是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
三、xx村行政管理的出路
(一)、转变职能
要解决目前乡镇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新一轮乡镇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创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而前提就是转变理念,否则,政府的服务就不能落到实处。
xx乡转变职能的基本取向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综合改革新形势,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转变行政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体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一是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农村税改后,乡镇工作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抓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上,过去那种指令性、强制性行政管理模式必须转向引导型、示范型、协调型的服务工作模式,乡镇干部的工作也要由“要”字型转向“帮”字型和“带”字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服务作为贯穿农村工作的主线,在服务中体现行政管理;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乡镇工作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引导型服务。二是向效能机构转变。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干、综合、务实地设置机构,不搞上下对口,大乡镇可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便民服务室、财政所。辖区人口少、幅员面积小的乡镇或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对单一的乡镇只综合设置工作岗位,不设内设机构;彻底整合事业站所,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事业机构原则上可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可与乡镇卫生院整合或在卫生院挂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情况、区位条件、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条块结合,可增设1—2个事业机构或设置片区站所。三是向技术服务型干部转变。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工作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核心就是要加快乡镇干部转型。通过培训学习,变农业型干部为经济型干部,变管理型干部为服务型干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本领和服务质量,根据农民群众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完善乡镇服务体系,落实干部服务责任,把服务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向依法行政转变。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关键。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各项农村政策法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镇行政行为,规避行政随意性,减少行政干预性,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教育和引导的手段推动农村工作,努力建设法制型政府。
(二)、科学规划
对乡镇政府在体制内进行改革,科学界定职能。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推进机构改革,必须使乡镇机构根据服务型乡镇政府职能的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对下放的派驻机构和属干政府序列的机构采取县乡改革联动的方式,理顺县与乡镇、乡镇与站所、乡镇与县级职能部门的关系,实行分化重组,使乡镇组织机构更加合理、科学、高效。另外,根据“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应在扩大乡镇人事管理权上着力,在人事权上尊重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为乡镇的集中统一管理提供人力保障。这些都是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关键所在。
(三)、完善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1.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财权与事权上的划分。对乡镇财政必要开支要列入预算,把乡镇财政纳入国家总预算中,对原由“乡统筹”安排的属于中央事权范围项目(如农村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社会抚恤、乡村道路等)列入预算,资金不足应由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解决。属于村集体提留应予以保留,与政府行政经费分开。放弃过去形成的农村公共事业靠农民自行解决的思维定势。2.明确划分乡镇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健全乡镇一级预算制度,实行全部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以达到全面规范农村公共分配关系的目的。3.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合二为一。预算外资金的取得,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为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打开了方便之门。并且,预算外资金挤占了预算内资金,造成预算内资金不足。因此,有必要把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合二为一,控制资金来源与使用,严肃财经纪律。另外,乡镇级政府普遍存在人员膨胀现象。因此,要精简机构、减人、减事,减少财政供养人数,减轻政府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支出效率。总之,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必须完善农村财政分配体制,加大对乡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明晰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村和农民利益,解决地方财政困难,从而对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建立考核
1.精简督查考核内容。本着抓重点、抓关键的原则确定考核内容,力求少而精。要对督查考核的所有内容项目和指标,分门别类进行认真梳理,形成由“类别+具体项目”形成的“树形”督查考核内容结构体系。督查考核的具体项目要围绕中心工作,突出重点,保留重要的大项目,剔除无关紧要的小项目。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应贴近基层工作实际,减少计划色彩和“摊派”,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定性定量,使基层在落实工作时,对纳入考核的目标任务一目了然。实行督查考核内容项目指标准入制度,要求新增加的督查考核内容和指标设定。2.要整合督查考核力量。督查考核不能各行其是,要统筹考虑,有计划进行,并注意调控督查的频率和节奏。县区的督查考核应由督查室统一组织调度安排,人员可从各相关部门单位抽调,组成团队。要加强对督查考核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提高督查考核过程的公正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3.要改进督查考核手段。更多地注重平时督查考核,尽量减少或避免年终扎堆到基层督查考核的现象。督查时少一些形式、教条,少看表面,多重实效。每次督查考核前应围绕督查考核要了解或解决的问题,在充分商量的基础上,拿出督查考核方案,尽量减少在基层督查考核中的随意性或拖拉性。督查考核时,除了听汇报、看资料,更要多深入工作一线,到工作点上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要多听听群众的呼声和反映,多渠道、多形式了解真实情况,尽量把工作考实、考准、考真,提高督查考核工作的质量。要客观公正地当面对工作作出评判,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期限。督查考核除了直接组织人员实地查看了解外,还应善于借助其他途径或手段了解掌握要督查核实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对某些列入督查考核的重点工作建立专门的信息库,平时注意加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评估,改变单纯靠督查考核部门自己上门督查考核的状况。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
[1]韩云平.对我国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J].行政论坛,2007(3),89-91.[2]李述章.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J].农业,2004,71 [3]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 [J].2009年第10期
[4]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第二篇: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的4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目前,我国“地区”一级建制逐渐演变成了实体型政府,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建设与市政管理;而过去由议事、决策、行政、司法、财政为一体的县级行政体系被肢解,逐渐形成了“双重衙门体制”;乡镇政府又长期处于责任大、权利小、效率低的被动施政状态;村民自治也一直受到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制约、且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结果造成了农村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因此,下一步应按“撤地、强县、精乡、实村”的整体改革思路,撤消“地区”建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功能,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充实村民自治必要的经费供给,建立和完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和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合理界定职能,正确处理党、政、群、企之间的关系。
(1)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大包大揽农村行政性事务,由此造成党、政、群、企不分,产生了行政化倾向。这不利于乡镇政府依法行使管理农村社会经济工作的行政职能,限制了市场中介组织自由发展壮大,从而使广大农民缺乏对市场信息变化的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
(2)克服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弱化的倾向。长期以来,党组织对农村基层政权和执法机关干预过多,而“条块”分割又肢解了乡镇政府行政的职能,形成责任大、权力小、部门工作难协调的被动局面。
(3)克服市场中介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准行政化的倾向。目前乡镇的“七所八站”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经常干扰农村或社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村民自治组织又受到乡镇党、政、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等“外部性”因素制约,实际上也无法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
(4)克服农村社区群众性组织松散化的倾向。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和群体性自治组织,一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自由发展的状态,甚至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这对于长久地保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带领和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要注意处理好乡镇党、政、群各种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
目前乡镇党政关系的现状,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党政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职责明确,关系比较协调。第二种情况是党政机构虽已分设,职能划分也比较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仍存在着这样的和那样的矛盾冲突。第三种情况是乡镇党委包揽一切事务,事无巨细都由党委书记一揽子安排布置,而乡镇政府不能独立履行其职能。第四种情况是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问题较多的乡镇还很普遍。因此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着手解决乡镇各职能部门党组织逐渐脱离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的问题。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是,下放“七所八站”的垂直领导权限,实行由乡镇党政组织统一领导和管理,以保持乡镇方方面面工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实行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善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是政治思想上的领导和在重大问题、重要环节上的领导,决不能超越《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去搞包办代替,更不能低估了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去搞行政干预。
(2)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严格依法办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村级,主要任务是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个是乡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接选举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严格依法行事。
(3)正确地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妥善解决乡镇党、政、群组织和各种市场中介组织以及其他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
(4)建立健全农村管理程序的新机制,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当前河南推广的“4+2”工作法,是对农村管理机制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四议、两公开”的充分讨论和监督,很好的规范了农村的管理机制,从而一改过去一言堂的局面。“4+2”工作法的农村管理新机制,很好的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因此创新和探索农村管理的新机制,才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
(5)打破村际间的地域界限和户籍管制,以一定人口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为单位,组建新型的经济联合体或村民自治组织,以增强农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内部的亲和力。
四、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
(1)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全国各乡镇机构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不高,素质低下,能力差,且乱作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阳光的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流下岗,精简机构,才是当下之举。同时,不断吸纳高素质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乡镇队伍中,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新鲜活力,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2)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实行乡镇“七所八站”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具体管理的新体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而不直接管理下属单位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等。
(3)让从事经营性的乡镇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和财政供养方式,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地运行。
(4)按照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因岗定员、精简高效的原则,彻底改革乡镇“七所八站”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不能再留下尾巴。
(5)积极地培育农村社区性市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目前,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发展协会,才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五、大力调整合并乡镇,科学规划中心建制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1)打破原有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合理布局、资源集中配置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目前,我国乡镇有党、政、人大组织、群团组织、司法组织、市场监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扩张性组织网络。这既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又造成农村社区管理秩序极度的混乱。必须打破原有的乡镇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布局合理、资源集中配置的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坚决撤消掉不合理的乡镇设置。
(2)改变行政管理制度,取消村民小组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合理处理好乡镇与村级机构的关系。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后,原来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虽然改变了名称,但其行政辖区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维持原状。多数的乡镇政府机关仍习惯于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组发号施令,硬性分配指标,并责令村、组干部限按期完成任务,因此应当尽快取消村、组两级“准行政”的建
制。今后村民组一级不再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原有的债权、债务由现有人口占有、使用、继承、处置。
(3)调整合并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节约使用极其有限的农村办学经费。要结合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打破县、乡(镇)、村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规模办学与边远山区办教学点授课相结合的新管理模式。农村中小学调整合并后,师资力量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办学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对于不再保留的农村中小学原有集体资产,由县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评估拍卖,回收资金缴入县级财政金库,专项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被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原有的全部资产,一律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监管。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地籍———户籍———赋税三位一体的传统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稳定。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一笔遗产”,成为阻碍城乡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我国对特大城市人口总量规模控制与人口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新的户籍管理法律制度。全部放开省会城市(特大都市除外)人为的户籍管制,城乡人口按居住地统一管理。
第三篇: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农村 管理 体制创新
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1、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社会发展和管理转变的长远趋势来看,社会自主性在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就需要继续创新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所有的个体都需要依托社会才能存在,这需要政府职能从政治统治职能的角色转向全面社会管理角色当中来。
二、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非正式组织相对较少
当前农村的社会组织方面,大多数农村都有社会基层管理组织,比如医疗卫生机构、红白理事会、妇女组织等相关组织,但是文化娱乐组织、治安巡逻队等相关非正式组织却比较少。
2、社会事务单方面处理
农村社会事务处理上,虽然村民和村干部能正确反映出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等较为和谐,但出现问题之后,多数人一般是采用非正式方式进行解决,有的甚至出现没有解决的途径;另外,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但当前文体方面的活动还是比较少,还存在村民自发组织状态。
3、干部未认清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当前农村将经济发展当成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认为农村管理体制是表面上的东西,不如直接经济效益,更能体现出村干部的政绩。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被搁置在了一边。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具体策略
1、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格局,转变村级党组织的基本功能
将党支部直接管理生产与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功能,逐渐转变成社会关怀与各方利益协调者的轨道上来,淡化行政色彩,真正将社会、行政、经济、政党等归之于其各自的任务中来。强化村民委员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责,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探讨农村治理的新模式,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真正去认真探讨农村治理的新模式,将农民自治的管理权,交给交予地方人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有效扩大了当地人大的民意基础,加强了权力机关的权威,进一步理顺好了权力系统的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能通过人大对政府所实行的有效监督,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本身的指导行为,确保了农村治理模式能够不断走向完善。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正确引导并规范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
要将广大的基层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引导并规范好农村当中的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就是在制度方面要
进行创新,为农村的非正式组织提供法律方面的保障,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的农民组织的发展,并且妥善处理好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认清加强对农村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应该提倡并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与扶持经济合作型组织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余非正式组织在农村中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对其社会功能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正确引导并规范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做到整合农村社会秩序,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4、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和完善农村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农村,努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免费看电影tang)
5、提升基层农村领导干部素质
大力提升基层农村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一是提升基层农村干部抓重点,破解农村难题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主要是将发展作为一切中心,将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破解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矛盾,紧密围绕这一点来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与本领;二是不断提升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本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三是不断提升依托群众与服务群众的本领,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基层领导干部应该充分确立并且进一步强化依靠并且服务群众的大局意识,真正深入农村基层,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解决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6、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按照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强化形势政策教育,让农民群众正确的认识自我,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农民大局意识;二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要在广大农民群众当中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教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强化农村科技教育,紧密围绕着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针对实用技术大力开展培训与应用工作,提升农民知识技能。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第四篇: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
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
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阻碍了政府职能的优化。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力求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借此实施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前沿,近十余年来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先行先试”,以“提升效能、改善服务”为目标,力求在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并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务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取得了多方面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的困境
我省所推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针对“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审批方式复杂化”的制度顽疾,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构想,以“从管制转向服务”为指南。十余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过程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是“越减越肥”与“审批拖沓”。我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精简审批事项开始的,但同样经历了精简又膨胀的反复过程,审批事项的数量陷入了“精简又膨胀”或称为“越减越肥”的怪圈。从最近一次清理的结果来看,审批事项的数量仍然过多过杂;同时,“审批拖沓”的状况也很严重。
二是“简政放权”中的“统筹不足”。简政放权促使审批权力结构产生重大调整。以地级市为例,市级部门将一些原本管不好、管不到的事情下放到各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调动了下级部门的积极性,但同时一些需要从全市总体上进行统筹把关的事项如规划、国土和环保等事权,也大量下放到各区;个别区向镇(街)大量下放审批事权,却没有考虑到后者的承受能力。
三是“重审批”中的“轻监管”。首先,审批与管理、监督职能高度融合,责任不清晰。各部门中一般按管理条块设置内设机构,某一类事务的审批、管理和监督集中在一个内设机构中,这使得一些政策性的管理变成了审批的条件,一些管理和监督措施也由审批替代了;其次,监督执法主体存在结构性缺陷。由于大范围内的政府职能没有得到整合,监督执法主体分散在各有关部门,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监督执法任务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了监督执法缺位;再次,监督执法主体职责不清、工作难以衔接、信息无法共享又引发了职能错位。
社会转型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策
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拟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办理效能。各职能部门将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中,方便申请人办理。这样,以“审批部门”为中心,执著于“机构编制”、“人数多寡”的改革逻辑就转变为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以“提升效能”为导向的运营状态。中心窗口集中接件、受理、办结审批业务,真正落实一个窗口受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窗口限时办结制等改革目标,杜绝任何形式的推诿与拖沓。
二是搭建行政审批网络一体化平台。首先,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以“审批事项”为起点,实现各相关职能部门行政审批业务系统与办公系统、数据平台、审批业务操作系统的对接,扩大电子监察范围;其次,通过联网简化审批环节,对跨层级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时限监督和绩效评估;再次,推进网上一站式服务,实现审批服务的电子化,实行网上预审;最后,通过建立政府内部局域网实现不同部门非机密信息的共享。这样,既适应和满足“简政放权”的需要,又能避免缺乏统筹、安排混乱的局面。
三是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的公众参与制度。实践表明,仅靠政府自身来推动审批制度改革,效果不甚理想。许多部门往往只清楚自身所负责的审批事项,对整个涉批项目所涵盖的全部流程则无法把握。相应地,与行政审批事项发生关系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则往往更清楚某特定项目的审批流程,因此,在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的公众参与制度,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政府厘清审批制度改革思路,而且也可以提高审批制度改革的整体协同效应,在注重“审批”这一行政职能的同时,也强调“监管”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是建立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考评制度。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将潜移默化地以“评价”的方式,实现“监管”的功能,优化“审批”的质量。
第五篇: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半年
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半年
工作总结
泼陂河镇在2011年上半年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工作中,认真总结,快速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成效明显。现将我镇今年上半年创新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管理体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党组织的阵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我镇所有党组织办公场所,均做到了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版面,有党员花名册,有“三会”一课记录,有民主生活会记录。并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争优创先活动,三级联创活动,并做好资料归档工作。
2010年6月中旬,镇党委组织全体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各村支部书记,对24个村(街)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逐村检查排队评比,促进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同时,还建设齐完善了18个农村文化大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二、创造争优活动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根据方案要求,积极兑现承诺,领导定期点评,活动扎实推进,亮点纷呈:邬围孜村支部充分调动农村无联党员干部极性,10个农村无联党员小组比贡献,比成绩,掀起一股比学、赶、超
热潮,农田灌溉协调小组在老党员邬泽宗的带领下,2个多月来,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为群众协调灌溉用水,农村土地管理协调且在老支书方应文的带领下,严格执法,严守耕地红线,不让乱占一寸耕地,堵住了邬围孜村境内乱占耕地现象,为全镇村镇规划建设市场乱占耕地现象,为全镇村镇规划建设市场管理作了一个示范。
泼陂河镇街道党支部关注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了“社区民情日记6623创新模式”,即:六访(访贫困户、访创业致富能手、访孤寡老人、方信访人员和重点人员、访党员及在职干部、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六问(问生活所需、企业致富经验、健康赡养、思想状况和意见建议、兴社区良策、强社区谋略),二本(民情日记、工作落实情况记录本),三配套(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措施(日记调阅、汇总分析、督办制度),把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和考察点放在抓紧协调解决好社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进一步增强了街道社会区干部责任心和使命感,党支部的向心力极大增强,提升了党支部的形象。
黄大塘村党支部组建了26名党员的服务队,义务为农民提供养猪、养鸡、养鸭、充绒等技术服务,他们走家入户,成为农民的“座上宾”。
东岳寺村支部以开展“知民、爱民、便民、乐民、安民”
为内容的“五民工程”为切入占点,积极创建“服务型”村组组织,定期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对确定的困难户,指定专人联系,定期上门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切实得到好处。
上半年有2个村获得县委表彰,有2个村获得市委表彰,有1个村获得省委表彰,四级合名的“五好”村党组织,达标率88%,三、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建立三级培训制度。
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上级党委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依托我镇党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对党员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做到有制度,有教材,有培训计划,培训日程表和课程表,上半年共培训党员干部4期近千人次。依托远程教育系统,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各站点制度和收看记录齐全。
2、完善农村基层党员服务站建设。
在泼陂河镇财税所办公楼内我们建立了农村基层党员服务站,并做到有了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办公桌椅、有办公电脑、有人员、有制度、有服务记录、有热线电话、有典型案例,随时随地为当地党员服务。服务大厅面积160多平方米,有办公人员8人,目前已为群众服务650多次,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1、为了做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成立泼陂河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泼陂河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6月完成了全镇各村街的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工作。
2、镇党委、政府建立了“四议两公开”推广办公室,并制定了《关于成立泼陂河镇村级组织推广“4+2”工作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泼陂河镇关于在全镇村级组织推广“4+2”工作法的实施方案》。
3、为了更好的永久的落实推广运用“4+2”工作法,各村做到了“十有”即有领导小组、《实施意见》、办公室、牌子、流程图、议事记录、制度、资料、典型案例、文字图片资料、公开栏。
4、截止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我镇各村街已全部推广实施,所有重大事项决策全部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程序决策实施,半年来各村街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解决问题都不低于42次,并做到了决策程序规范、会议记录齐全,档案资料完整。
目前,“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我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也广泛推广使用。
五、村务公开工作
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县纪委和民政局的要求,在全镇24个村街建立了固定规范的村务公开栏,村务公开完成率达到100%。在时间、内容、阵地和管理规范等方面,群众满意率达98%。
六、农村社区建设
镇党委、政府严格落实社区服务工作的各项措施,在邬围孜村和王围孜村建立了农村社区。目前二个农村社区 服务平台社会化服务正常运转,如:医疗、保障、健康、文化等。
七、建立村干部教育管理和激励机制
镇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村干部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制度。村街党组织书记备案制度;现任村干部台帐,村干部报酬花名册,村干部参加社会保障台帐,村党支部书记台台帐。并按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党支部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落实好村干部报酬,村干部社会保障和离任村党支部书记补贴。建立了困难党员,困难村干部和关怀帮扶台帐,定期对他们进行帮扶。通过该项激荡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党员群众对支部的支持率得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