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巢宗祺教授提出好课必须具备四点:
一、这节课本身有意义;
二、这节课有效、真实;
三、师生情绪饱满;
四、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
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如果我们把这三位专家确立的标准加以分析,可能对大家如何判别一节好课更有帮助。巢教授的“四点”,是从课堂、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审视的;叶澜教授的“五实”是从“课堂”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的;朱教授的“六度”则是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和课堂外这几个角度来观察的。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教师又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个问题,但愿它不再受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羁绊。真正的好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生难忘的课。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教材都没有。可有一节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姓岳的老师带着我们,奔上高高的庙台,让我们观察家乡新貌。俯瞰碧绿的田野,我才知道庄稼是那么的郁郁葱葱;远眺宽阔而安静的汉江河,我才知道家乡是如此的美丽富饶;回盼身后的连绵群山,我才明白家乡又是这般的巍峨壮美。那节课,我们是在野外站着上的,但它不仅让我真的看明白了家乡,而且打那时起,我也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家乡,同时也爱上了写作文。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一节难忘的课,一定是在学生的某种情感,某种兴趣,某种价值观中播下了能够发芽的种子,或者是使学生的某种思想得到了提升。
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富有激情的课。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参与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是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激情的燃烧中,注意力集中,思维灵活,态度端正,价值观也受到深层感染和铸造。学生充满激情的课堂,是以和谐、动情、深思、生成为表征的,而不是那种表面的热闹和做作。倘若老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课堂环境、文本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做到情境交融,那么学生就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得到全方位地熏染和升华。
一节好课,应该是实现了有效互动的课。有效互动,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全员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与生活技能。
课堂上的各种互动其实都具有不对等性。比如师生互动,很明显,老师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背景,还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都远远高于学生,他们常常处于“高位”。再看生生互动,这种互动相对来说要均衡一些,其实也不对等,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生活观察与体验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也是不对等的交流。而学生与文本更是一种不平衡交往,因为文本不具有主动性,这就要求师生必须走进文本,与其内容对话,与其人物对话,与其编者对话,与其文字对话,以达到“融入文本,真情交流”之目的。至于人与活动的互动,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因为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这是一种“互动”。先打个比方,好比人照镜子,“照镜子”是活动本身,而照镜子的人则可以在“照”的过程中不断地使自己得到校正和完美。台湾学者张静喾曾提出:“建构学习是以: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以: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他这句话中的“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也影射到了学生与活动本身的互动关系。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提高“互动”的质量呢?我觉得三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要注意调节平衡,特别是师生平衡,因为师生平衡是“有效互动”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问题。调节师生平衡关键在于心理平衡。课堂以外的良好师生关系只是课堂上双方心理平衡的一个基础。有些老师为了“降低”自己,提出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其实这都是不积极的举措,真正的心理平衡是老师利用一切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去,达到“忘我”的境界,使学生真正被教学活动感染,完全被教学内容陶醉,从而实现互动中的“真情交流”。其次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比如文本、音像、时间、实物……要把这些因素整合到“互动”过程中,使其优化。再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习惯,包括倾听、举手发言、认真阅读、观察、释放情感、发言响亮等等都是提高互动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二篇:什么是好课
什么是好课
来源: 余敏君 时间:09-06-09 人气:106
1什
么是好课
读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拜读了钱守旺老师的“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给我们一线教师解答了什么是
“好课’的问题。
当新课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人文性教学之后,一节成功的课该有些什么特 点?钱守旺老师的回答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
关于“新”,钱守旺老师分析其内涵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产生学习妨效的欲望”,并进而阐释课堂教学中求新的几种途径: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利用。
关于“趣”,钱守旺老师指出:“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方法论意义提出
操作策略,“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关于“活”,钱守旺老师有深入的认识:“‘活’表面上是课程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并进而指出课堂上的“活”表现在“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关于“实”,钱守旺老师指出:“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关于“美”,钱守旺老师论述了课堂之美的三种形式:风格美、氛围美、感受美。尽管没有从美学的专业角度展开,但钱守旺所阐释的三种形式对课堂美学有实际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感受美”的剖析,把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和感受上升到美的视野来强化,我以为这是钱守旺的贡献。就像认识“课程标准”一样,对钱守旺“好课的标准”,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其精神,内化为教学的能力与素养,而不应该追求表面形式。
仔细研读,发现钱守旺老师对“好课标准“的论述,是求质取神的平和与质朴之美,是一种美的高境界追求。这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第三篇:什么是一堂好课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
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第四篇:什么是一堂好课
什么是一堂好课
华东师大教授 李政涛
什么是一堂好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镜,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尺度,有一个标准。
一、必须把握的关键字---------实
1、扎实:这要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呢?(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兴趣和需要),我们要给学生荒漠甘泉,甘泉又分泉水、源泉。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源泉。
2、充实:这要是有效的课堂,最基本的要达到面上的课堂,即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收获。我们要计算投入和产出,即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回报。
3、丰实:这一定是有生成的课堂,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现在的老师教案意识、情结太重,我们必须打破。
4、平实:这一定要是常态下的课,即家常课,家常课是最养人的,我们要争取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但公开课最磨人,最炼人,可以使老师比较快速地成长。
5、真实:课是有缺憾的,但往往有缺憾的课是有发展空间的课。
二、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一)、开放(半开放、白开放、乱开放、真开放?老师自己一定要想清楚)
叶澜曾经很早就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权利、教学组织形式。
1、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重心偏高,沿用传统的师生间一对一方式,姑且叫它单挑。教学组织形式要重心下移,变为同桌、小组、组际间的交流,由单线性向网状互动。教师要变垂钓高手为编织高手、织网高手。
2、权利还给学生:提问权、质疑权(质疑书本、老师、同学)、评价权(同学间互评)、总结权(学生自主小结)。
(二)、扎实 扎实从何而来?
1、扎实在于清晰
学生清晰:对准学生心弦的音调。内容清晰:教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
方法清晰:怎么教?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a、基于学科性:语文学科目标抽象,笼统和模糊。譬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到什么感情,没说。如:川菜菜单------沧桑感。教学是一项充满了无限可能的事业(语文)
b、基于教学内容。
c、基于学生基础----学生基础的差异。d、基于教师个性或风格。④目标清晰:教到什么程度。⑤环节清晰
a、每个环节要解决的特殊问题是什么?要发挥的特殊作用?有这个环节和没有这个环节的区别?有困难或障碍?解决的对策和方法。
b、环节间的关联、衔接、转换与提升。(避免多环节在一个层次,无提升)
2、扎实在于细节,细节代表品质。一小组合作为例:
细节①合作意识,方法、能力、习惯(要培养训练3到6个月)。培训起点从同桌合作开始。
细节②分工---主持人?监督员?记录员?代表小组发言?补充发言?……这样的分工不要小看,它有着育人价值(有分工,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担当,才会有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细节③规则---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小组合作之前老师先判断:学生对分工明确知道吗?规则要求明确吗?
细节④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由我变成我们小组。细节⑤发言后,评价反馈,评价谁?由评价个体转变为评价小组合作质量。评价语言切记忌抽象地表扬或批评。谁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之间互评或自评。
细节⑥怎样引发组际间的互动交流。常态---报幕式交流,一小组接一小组。此时,教师要指令要求-------下一小组发言前,先评价、补充、提问、质疑上一组的发言。
细节⑦注意差异资源。教师要好的小组展示介绍经验,好的学生介入到其他小组指导学生,或小组指导小组等。
细节⑧板书老师心中要有两套板书,一是静态确定板书------教案上的板书设计;二是动态不确定板书----捕捉提炼教学资源,提供支架,板书要动态生成。
细节⑨学生批注或笔记----学会倾听他人,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细节⑩要体现年段特征,低中高段的小组合作形式、要求、标准应该不一样。
细节11如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如语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要把握好文体特征。
细节12如何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小组合作也要动态生成。
三、必须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 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教什么?老师要课前思考①我为什么要教?(教的理由)②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的理由)③什么已经不需要教?(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课后要思考:一是我想教什么?(目标)和我实际教的有什么差异?少教了,为什么少教了?多教了,为什么多教了?二是我教了什么和学生实际学了或学到到了什么的差异。
这三大点,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课堂有生长的气息。
怎样的课堂有生长气息?这里有一个词,叫课感,指要有推进感(层层推进,不是原地打转原地打转的课叫滑冰课,转圈课)、生长感。有生长感、推进感的课叫刨坑课、攀岩课、拔节课。教学如同攀岩,教学是一段师生在攀岩中共同经历的探险和冒险的旅程。跳招待来成长和发展。
思维品质------广度、深度、高度----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黑格尔《小逻辑》)
第五篇:好的课是师生的共享
好的课是师生的共享
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每次都会有一种感受,有时感觉一节课时间过得匆匆,有时感觉一节课时间过得漫长;有些课让你无时不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有些课仿佛是拖着你痛苦地走了40分钟;有时上完一节课后,你会有一些故事想尽快和同事分享,有时上完一节课后,你会带着满腹的牢骚向同事诉苦…… 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的教育生活也主要是在课堂和学生一起共度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课堂生活的质量决定着师生生活的质量,课堂生活的幸福决定着师生生活的幸福。
什么样的课堂决定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成就着什么样的老师。教育是为每个孩子一生奠定幸福的事业,我们必须让孩子从小过幸福的课堂生活,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教师要想真正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享受职业
带给自己的幸福,那就必须努力营造和创造幸福的课堂。
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一个主体群,但教师才是决定课堂的重要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一个激情、智慧、善于宽容和欣赏的老师带给孩子们的课堂一定是快乐的。一个消极、阴郁、总是抱怨和批评的老师带给孩子们的课堂一定是痛苦的。因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班上每个学生,教育是通过这个具体的人而
唤醒着、影响着更具体的人的。
课堂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场所,因而,在教师的眼中,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个个被动的知识符号,更不是成就教师的分数。每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在等待挖掘,都应该是幸福的。当老师眼中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张扬生命的色彩,充
盈生命的温暖。
知识不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是智慧不断生成的场所。当课堂只有紧张、单调、被动、接受时,我们所看到的只有教师对课堂的主宰,没有交流,没有问题,没有智慧的碰撞。教学工作的疲劳不是劳动的强度多大,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没有享受到自发的掌声、朗朗的笑声、放光的眼神、会心的情感碰撞、意想不到的智慧答案,等等。好的课堂,正像某位老师所描绘的一样,是“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的状态。这样的课堂带给孩子的是快乐,留给
孩子的是智慧,带给老师的是幸福,留给老师的是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