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每次出去,我也常会听到不少名师的课。名师的课堂,常被课堂精巧的设计,精彩的细节,高超的智慧所折服。羡慕之余,我也曾“回家”实践,但那感觉就是不一样。于是便沉思起来,好课是怎样炼成的呢?假期里,再次阅读了《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读着那一个个经典的课堂实录,一则则精辟地点评,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也更近一步感受名师课堂的高度与厚度。
走进这本书,由“品味细节的精彩”、“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三部分组成的。许多特级老师的经典课堂教学以教学片断实录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个片断后面是听课专家、一线教师的赏析,有的章节兼有执教者的“名师反思”。打开目录,你便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吴正宪、黄爱华、张齐华、朱乐平、徐斌、钱金铎„„让你有点迫不及待。
“抓住细节与忽视细节的差异”——两位名师《射线和角》中,两位老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信息的捕捉和利用的不同。“火柴棒可以看作射线”和“手电筒的光可以看作射线”的不同处理,出现了不同的课堂效果。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教师智慧的呈现,细节决定课堂效果。抓住一个细节,往往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
“以变导练,演练别样精彩”——刘延革《圆的练习》中,整节课,以两圆移动,不断变化、组合,发挥了同一学习素材的尽可能大的功能,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演绎出练习课别样的精彩。如计算环形面积时,在学生得出三种方法后,抓住时机及时追问:“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而定,要敢于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计算两圆重叠,甲、乙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这一问题时,有一个很动人的高潮,有一位同学说出结果是15.7平方厘米,老师对他的结果并不马上判断,也不是只让那个学生说思路,而是提出:“谁能想办法证明?”把问题抛给学生,适时提供给学生反思的机会。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能在相互叙说中得到启发,拓宽了思路,激活了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了“公式推导法”“假设法”等新的见解。
“让数学课充满诗意的深刻”――张齐华《轴对称图形》。让我眼前一亮,数学课也可以上得这么美,又给人思的启迪。课充满诗意,巧妙点拨,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深入;个性评价,充满智慧。“都说实践出真知,数学学习讲究深入。就这5个图形,我觉得还有话要说,比如第一个梯形,它是轴对称,但是„„”“其他图形,你有话说吗?”“还有话要说吗?”张老师一个个极具点拨的提问,巧妙升华了学生的认知。张老师智慧的评价,让课堂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握手并不代表我赞同你的意见,而是因为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张老师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
名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教学理念各不相同,但从他们的课堂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名师们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激情,对精彩课堂的不懈追求。不管是哪一节课,名师都能对课堂的高度与厚度的正确把握,都有自己的理念作支撑。
读着他们的理解,深刻体会到,好课要新,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想法。自己要把握数学和教学的本质,努力把课上出新意。好课要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上来。好课要启智,就是使学生变聪明,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学习。好课要有应变。名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应变能力。面对千千万万瞬间而逝的细节变化,教师随之变化,以最好的策略,最妙的结果,处理细节问题,使细节更加完美,使课堂更加完美。好课要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高兴站起来,能“体面”地坐下。
读着名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收获着。华老师说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台前的风光,多几分台下的平等参与;少一些明确表态,多几分真诚倾听;少一些激昂陈词,多几分热情鼓励。”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实现着!
第二篇: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最终版)
放假时,校长送我们一些书,因为大家所教学科以及每个人特点不一,所发的书也有不同,我的书是《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着那一节节经典课堂,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品过以后,抹抹嘴巴,要自己说出点什么来,又好象很难,因为已经有人将这些课堂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分析。只因本学期去南京学习时亲自聆听过几位名师的课堂,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有薛法根、于永正、孙建锋等。
初读此书,我只顾着粗读了,没有细品,没有思考,因此,留下的也就很少了。下面,谈三点粗浅的印象。首先,综观这些经典课堂,我觉得好课都是有个人特色的。有的老师重语言文字的玩味,有的重人文熏陶,有的重情感的调动,有的重课堂对话的展开……各具个人特色,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他们多年,甚至是几十年教育艺术的积淀。就拿我在南京听薛老师的《桃花心木》一课的导入来说,三个“在不确定中……”让学生听有几句话,听写这三句话,反复读这三句话。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读中设疑,解疑,悟理。首先,1、自由读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种树人的做法奇怪?学生纷纷答题,他又指导说:“会读书的人,是从没写出中也能看出奇怪。”2、“他懒?他忙?”此时由奇怪到疑问,到提问。接着,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如:语速要稍快、读书要自然、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其中一个学生朗读很好,薛老师要奖励,说:“你读得很好,奖励你再读下一段。”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本该读的,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的是育人之道——读得好才有奖励,才能多读一些。然后悟理,“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我认为他说的没一点道理。”“我要骂他大懒虫,你骂吗,为什么?”老师就是让学生说服自己,真正理解种树人这样做的理由。最后,又反复读开头那三句话,如:在遇到困境时,班主任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语文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数学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英语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读了很多遍后老师问,你还愿意读吗?一个学生说愿意。老师就要他再接着读。很快有孩子说真话,不愿意。老师提问:是呀,不愿意反复地读、说这个道理。作者,他是怎样告诉你这个道理的?浏览课文,指明写作特点——借事喻理。读课文最后两小节,问:这两节是不是画蛇添足?回答:不是,这是事情的结果,说明种树人的做法是对的,作者悟到的道理是正确的。又叫学生看课文开头,首尾呼应。课堂以仿写句子“在不确定中(会遇到什么,怎么做)”结束了。那么,这堂课里她紧紧抓住三个“在不确定中……”。我认为他的教学风格非常明显,重在抓课文的重点句。
第二,经典课堂之所以经典,执教者站得高,看得远。有的课堂,是老师在表现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有的课堂,是老师就某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有的课堂,是老师在某个教育背景下的一次勇敢尝试。不管是哪一节,执教者都是有的放矢,背后都着自己的理念作支撑。比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他是在诗词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找“和解”,张祖庆老师的《亚马孙河探险》,他是在就老师如何在学生想象作文时进行悉心指导又不至于束缚学生想象的问题进行着探索。第三,经典课堂也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算是名师的课,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在本书中,有一章是《教法的完美与缺憾》,有几篇文章敢于与名师商榷,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这不同于有的书,只说好话,不敢较真。对于此书,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定要读第二遍。我想,只有在慢慢地品读中,才能找出一些真谛来。第三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细节,因其微小,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但是,如果你敏锐地捕捉住它,并用心去分它,你会发现某些细节真实反映了教师的观念,理念,确实可以决定教育教学行为的成败。――这就是我阅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最大的感受。书中节选了于永正、靳家彦、孙双金等名师的精彩课堂实录,将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预设生成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提炼和筛选。徜徉于名师精彩的课堂,即被书中那精妙绝伦的课堂设计所感动,同时也让我地感到自己作为一名语 文 老师要走的路还很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收获。读 于永正 老师的教学实录,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教学要讲究有效的“咬文嚼字”。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的教学任务,在 于 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他能有效的抓住课文中一两个关键词语,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通过关键词语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中。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才是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艺术。
读 王崧舟 老师《长相思》教学实录,更是带给我无限的震撼和感动。这位诗意语文的情感派大师,把我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那荡气回肠的朗读,使我更加认识到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语言的感知活动,在 王 老师的课堂中始终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景、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学生在自渎中理解词语的情感、在默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在老师的范读中想象、体验着情感,在动情的朗读中宣泄着情感。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诗意。
读特级教师 孙双金 老师的《二泉映月》教学实录,不禁为 孙 老师高超的驾御课堂能力、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独具将心的教学设计所折服。孙 老师在优美凄凉的乐曲中让学生用心来聆听、品位、感受,让乐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层层涟漪,为学生奠基了厚重的感情基础。走进文本,老师又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品读文本,触摸阿炳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学生用心来读文本,用心在品文字。孙 老师的课堂没有“花架子”,但让我感到是浓浓的语文气息,孙 老师的语文课堂没有表面的浮华,但有的却是扎实的语文教学的功底。《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真是一本语文教师必读的经典之作。语文课堂应该是焕发着生命的活力的,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今后,我要把自己在这本书中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李雪梅读书,往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引以为戒。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侯晨语说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关键词就是:读书。这学期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收获还真不小。
这本书是要通过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对于好课叶谰教授认为应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而好课的前提是“有爱”,好课的外衣是“有趣”,好课的内核是“有思”。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本书从以下三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
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少老师都知道。难就难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难在怎样把自己的设计想法有层次地科学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该书的第一编“品味细节的精彩”给我们拨开云雾。原来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能落实到位;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味,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
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名师的经典课堂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经典细节构成,细节犹如山有小口,但一旦走进去,就别有洞天。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时,对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有个学生就接着写道: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且通过运用掌握得更牢了,同时使学生作文能够言之有物。这是多么巧妙的设计呀!正像一位名师所说:上帝在细部。由此,我明白再好的理念也必须通过细节来体现和落实。细节犹如佛光散发的缕缕光芒,只有把握那丝丝缕缕,才能感受佛光,享受佛光。
二、方法,思想的生长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我们怎样才能破茧而出?教学活动永无止境,怎样创造“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的教学方法,是名师高人一筹之处。其实并没有捷径,“熟生巧,巧生华。”在第二编“教法的完美与缺憾”中,发现
名师与我们的痛苦是一样的,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曾经痛苦过。然而,他们的缺憾和当初的痛苦,无疑向我们展示了真实与真诚,同时引导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应庆幸有他们的引领。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热爱学生,苦心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就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反思,前进的车轮。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这样说。“成长=经验+反思”波斯纳这样说。在第三编中,“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带来的是名师的课堂实录及反思。课堂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反思,如何提升,如何承继优秀经验,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名师娓娓道来,他们的心得与做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启发我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聚众人之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之书,这是一份真切的关爱,这是一种摸得着的心跳,这是一种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催化剂。
第五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
赵树辉
一本好书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成长,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好课是这样练成的》一书,获益匪浅。本书汇集了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我们不仅能从中领略到名师们的教学智慧,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第二篇: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第三篇:经典课堂反思与精华。
一、关注细节显智慧
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学智慧还应关注细节。正如书中所写: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性的情况时,当具体的目标、场景随着情况发生改变时,教师能敏锐洞察到,并能灵活机智地应对。因为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细节处理的功夫上。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在很多的时候,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评价语、一声激励,会生成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往往就蕴含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的大智慧就是由一个个容易忽略的教学细节积淀而成的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各不相同的意蕴。
二、掌控教法无定法
这本书的第二篇,是由许多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见解的优秀数学老师,以他们“熟生巧,巧生华”的形象出现在我的头脑中。细细的品味了“教
法的完美与缺憾”。在字里行间,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些特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他们的这种快乐溢于言表,感染着我.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堂课不难,通过磨练上堂好课也不是很难,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上课的老师都是快乐的。这些老师们的快乐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是一种缘于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真诚的爱的快乐.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这样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的孩子,厌烦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这种厌烦就是因为我们还没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
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相互对话,相互辩论,当小老师,把科学知识融进小故事里,小游戏里,让学生通过听小故事做小游戏悟大道理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感觉课堂不再那么枯燥那么漫长,从而期盼下一节课的开始。
三、学会反思促成长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叶澜教授这样说。在第三编中,“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带给你的是名师的课堂实录与反思。课堂天下事,得失才心知,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反思,如何提升,如何继承优秀经验,如何总结失败教训,名师为你娓娓道来,他们的心得与做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启发我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还能集众人之长,不断提升自身的素
质。
我觉得教学反思,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进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上完一节课后,要立即回顾教学过程,体会教学中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包括教学中达到或超过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引起教学共鸣、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等等,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长期就积累素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升华,时间长了,就会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从中领略到了众多名师的教学智慧,同时我看到了一节好课,是在教师关注细节、掌握教法、学会反思的前提下形成的。好书也须用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提升。希望今后我也能上出更多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