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解释(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06: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解释》。

第一篇:事业单位解释

新聘人员应当公开招聘

条例: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解读: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了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所谓“萝卜招聘”、“内部招聘”,引起广泛关注,受到强烈谴责。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早有规定。人社部2013年宣布,至2012年底,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全覆盖。

“条例的出台,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从部门规定上升为行政法规,有利于这项工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从而有效杜绝事业单位违规招聘。”人社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负责人说。

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

条例: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解读:“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指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不同于劳动合同,“聘用合同期限定在3年以上,主要考虑到事业单位人员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科学研究、公益服务等事业的延续性,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人才队伍。”

条例对签订长期合同也作出新规定: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可以签订聘用至退休的长期合同。

明确员工参加社会保险

条例: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条例再次从法律层次发出信号,事业单位医疗和养老保险“并轨”已箭在弦上。

目前,在多地进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进展并不顺利,企业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差距较大,广受诟病。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下一步的方向是建立公平的规划,遵循市场化原则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将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条例: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解读:近几年,我国进行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如今各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已基本兑现到位。

“更艰难的改革,是在不同地区、行业间以及不同资金来源的事业单位间,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方式。”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凤秋说,下一步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改革将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同步推进。条例所说的工资增长机制,应当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等因素,定期调整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对此,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人15日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要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答: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二是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终止,各地做法不统一;三是奖惩等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四是人事争议处理依据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加以解决,因此有必要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问:条例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作了哪些规定?

答: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分类设置岗位有利于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对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2006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开始试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2011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规范人事管理,搞活内部用人机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赋予单位灵活的人事管理权。据此,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此外,条例还规定了岗位类别、等级和设置程序等内容。

问:事业单位应当如何进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答:公开招聘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公平公正地选择工作人员。2005年原人事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在此基础上,条例明确规定,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外,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同时考虑到事业单位种类多、行业差别大,公开招聘的具体办法不宜一刀切,条例仅对公开招聘的范围和基本程序作了规定。

竞聘上岗是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实现人员能上能下的一种竞争性选拔方式。考虑到竞聘上岗只是事业单位的用人方式之一,条例仅对需要竞聘上岗的程序作了原则规定。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还将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的办法,对竞聘上岗的条件、程序等内容作具体规定。

问:关于聘用合同,条例是如何规定的?

答:2002年国办转发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将聘用制确定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聘用合同签订率逐步提高,目前已超过90%。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条例规定了聘用合同的期限、初次就业人员的试用期,明确了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条件,列明了聘用合同解除的情形以及合同解除、终止后人事关系的终止。条例未作规定的,依照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执行。

问:如果事业单位出现人事争议,应如何解决?

答: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作为平等主体发生的争议,与劳动争议性质相同,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据此,条例原则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与劳动争议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还包括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发生的争议,这类争议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不适用调解、仲裁程序。为此,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最大的亮点还是越来越企业化、市场化,尤其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业绩考核、实际贡献与工资增长高度挂钩上。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越来越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指导思想,而这也必将是未来修订《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不过,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我们依然看到了某种“官气”的味道,比如第二条中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第五条国家确定岗位类别和等级,以及第六章奖励和处分中如同复制《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的规定,而第二十九条“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更让我们再次看懂了腐败多发的原因:常常在违反八项规定通报中出现的警告、记过、免职、撤职却原来都是临时性的。

全国3000万事业单位人员可谓穿着马甲的公职人员,其中经济、质监、物价、交通、环保、城管、公检法司、教育系统更是腐败多发,严重影响党政公信力的主要部门。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管理与规范还需进一步企业化、市场化,并引入完善、严厉的监管、问责机制,只有如此才能防范事业单位人员穿着公权力的马甲屡屡伤害人民利益和党政公信力。

第二篇: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一、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二)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各类财政拨款时: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支出 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日常公用支出 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2、月末结转时:借: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支出 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日常公用支出 贷: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借: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贷: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

二、事业支出科目的核算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发生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等-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生活补助等-其他资本支出-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等 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2、月末结转时:

(1)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时:借: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 贷: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等-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生活补助等-其他资本支出-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等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2)将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时: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3)将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时: 借:事业结余 贷: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三、专款的核算

(一)经与县财政衔接,将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专项资金收入计入上级补助收入,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二)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收到专款时: 借:其他应收款-财政代存 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上级补助收入-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2、支出专款时: 借: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贷:银行存款等

3、期末结转时: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借:上级补助收入-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四、非财政补助结转的核算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非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本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

期末转账分录

① 结转收入: 借:事业收入-各专项资金具体项目明细科目 上级补助收入-各专项资金具

体项目明细科目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各专项资金具体项目明细科目 其他收入-各专项资金具体项目明细科目 贷:非财政补助结转-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②结转支出: 借:非财政补助结转-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 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具体项目设明细科目-可按用途设明细科目 其他支出-各专项资金具体项目明细科目

2、年末,完成上述结转后,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借记本科目(××项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留归本单位使用的,借记本科目(××项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上缴: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银行存款 留用:借:非财政补助结转 贷:事业基金

五、事业结余的核算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二)事业结余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1、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本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以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的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项目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科目。

①将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本科目 借:事业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其他收入 贷:事业结余②将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本科目 借:事业结余 贷: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其他资金支出 其他支出-非专项资金支

2、年末,完成上述结转后,将本科目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借记或贷记本科目,贷记或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

(三)本科目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事业结余;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发生的事业亏损。年末结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六、报表说明、基本数字表按原来格式报送。

1、原事业支出明细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

2、原收入支出总表中补充资料关于非税收入完成情况表及往来明细表可报送余额表。

3、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按新格式报送。注:以上解释如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并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会管办联系,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第三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解释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实施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根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2012年底新颁布印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共分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等5大部分,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与原制度相比,该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产部分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设置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等科目以充分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动情况,明确规定基建(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数据至少按月并入在建工程及其他有关科目以有效纳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这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是负债部分突出体现了对负债的分类管理要求。按负债期限、对象、种类等的不同,分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应付票据等科目。将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管理并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工资”、“地方(部门)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进行明细核算,既体现国家加强对事业单位职工合法利益的保护,又是严肃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纪律的核算措施。

三是净资产部分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及流向追踪。新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分明细对事业单位占用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价值进行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规范了结余资金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收入和支出部分进一步细化规范了专项资金的核算。事业单位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各类收入中如有专项资金收入的,都应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事业单位发生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时,应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以确保专款专用。

五是会计报表部分更注重报表信息的实用性和可用性。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结构和体系,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删去事业、经营支出明细表,报表编制说明对表栏各项目内容和填列方法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以充分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第四篇:地方公务员、参公、事业单位解释

地方公务员、参公、事业单位解释

一、如果安排时明确你是公务员(比如考试进了行政线),而且你去的是行政单位,那你一定是公务员。根本不用管这个单位是否超编的事,这根本与你无关。有空编的话,直接占编。无空编,由中央增加编制。转业按规定,行政编制的调整权在当地编委,但增加权集中在中央。地级市以下增加行政编,一般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省级统一成立新单位,省编委报中央编办审批; 二是地市增加军转干部,报省编办审核,中央编办审批。举例:你所在单位50个行政编,现有55人,超5人。你进去后,由当地编办统一拟定增人计划。第二年3、4月份,编制批下来,单位变成51个编。增加的那个编制必然是你的,而另外5个超编人员根本靠不上边。如果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那就是你们单位领导忽悠你了。

拨打当地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或直接到编委督查室反映,一查一个准。现在编制都是实行实名制管理,各单位都有编制台帐,编内编外一目了然。而且实行自动化管理,数据库与台帐对应,并即时更新。是谁的编,就是谁的编。编办批准的人和台帐上的人不对应,编办是不会给上册的。想在这方面搞暗箱操作,拿着一个人的编制给另外一个人,没那么容易了。

1、公安也是公务员,属于行政编制中的政法专项,不能与党政群混用。

2、并非军转干部百分之百加行政编,国家只增加25%。如果一个地方按照25%的比例安排公务员,说明当地一个行政编制都没有拿出来,完全靠中央增加的。而有的地方公务员比例比较高,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这就是当地协调了一部分空余的行政编制,体现了对军转干部安置的重视。从源头上说,军转安置计划的依据是什么?转业、军转、转人一句话,就是当地编办提供的各单位编制空余情况和中央增加的编制数,以此制定安置计划和公务员比例。只要分到超编单位的,肯定是占用这25%的中央增加的行政编制。分到缺编单位的,占用本单位编制。它同意接收只是一方面,关键看能否纳入军转办的安置计划。如果纳入了计划,且军转办明确地告诉你是行政编,那军转办或人事局自然会协调编办给你解决。如果没有纳入计划,纯粹是自己联系的,那编制的问题就很不好说了。如果是事业单位,多大领导也是事业编,亦不是公务员但其领导干部身份不会变。很多人都混淆了编制与身份的异同。很多问题在公务员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人员是可以互调的,用一个公务员法中的名词叫“调任”。调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与外部单位交流,调出人员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调入人员需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什么叫公务员?公务员法中有明确解释: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这是公务员的本质所在,理解了这一点,所有的一切都好理解。从行政单位调入事业单位,就使用事业编制,自然而然地就失去了公务员身份。

二、编制:

1、行政编。包括党政群,政法专项,和工勤三类,以前还有老干部工作一类,现已取消。其中前两类也就是公务员;

2、事业编。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类;

3、企业编。

4、参公编。公务员与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有区别的,公务员是行政编,参公和事业单位是事业编,但公务员与参公待遇是一样的,事业编与前两者在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是编制不同,参公人员还是事业编制人员,非行政,而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必须有行政编制。原本只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两种编制,但由于一些事业单位具有行使政府相关权力的职能,但是其单位的职工却没有公务员身份,而编委会又不可能审批通过扩大行政编的编制,于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衍生产物就产生了,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编制是事业编,这点毋庸置疑,曾经看到过编办的批文,清楚的写着所有职工都是事业编,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二是名称不同,参公人员的名称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从广义上讲具有公务员身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是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需要具备2个条件,一必须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具有法律法规赋予的管理职能。具备了这2个条件后经过本单位申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报上一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进过批准后这个单位叫做参公单位,参公单位的人员符合登记条件的,经过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登记后才能享受公务员待遇。参公的叫单位,不叫机关。

三是转任不同,从公务员单位调到参公单位,编制就由行政编变成了事业编,反之亦然,参公单位调到公务员员单位,身份很自然就由事业编变成了行政编,这也就解释了我上面说的为什么事业编与公务员和参公在身份与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事业编不经过考试是不可能调入这两种单位的,而公务员和参公是可以互通的。参公人员要转任到行政机关在广东等省份是允许的,但在有些省份是不充许的,全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广东,参公人员想转任到机关当公务员要看这个单位有无多余的行政编制,而公务员转任则无此限制,意思即参公人员想转任到行政机关当公务员不但要象公务员一样办理各种转任手续而且还要看对方有无多余的行政编制(一般行政机关编制有空都向社会公开招考了),因此参公人员转任比公务员转任有难度,另外如有多余的行政编制参公人员转行政也要进行考试。(对于这一条,我有不同的理解。根据《公务员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人员的人员交流”。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从法理上来说,公务员就是一个权利义务的集合体,既然履行了公务员义务,就应享受公务员的权利,参公单位的公务员就能流动,不应该设立参公单位公务员不能流动到行政单位的界线。但这仅是从法理角度来理解,不能作为现实实践的标准)。

第五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1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实施范围是什么?

答:《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除了已经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外的所有事业单位(包括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并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企业所属事业单位)都纳入实施范围。同时规定,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参照执行,纳入实施范围。已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在未获得批准以前,要先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另外,事业单位存在三种人员,第一种是在编不在岗人员;第二种是已经没有实际功能的单位中还没有分流或安置的人员;第三种是被借用到机关或其他单位工作的“混岗”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第一、第二种人员,可以先采取06工改的做法,等国家和省里有了新的政策以后再予以统一考虑。对第三种人员,因为这些人员的人事、工资关系都还在原事业单位,所以在首次岗位设置中要在原事业单位聘任,但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尽量理顺关系,让这些人员能尽早回到原事业单位工作岗位。

2、如何对事业单位进行功能分类?

答:事业单位确定单位类型,关系到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数量及其结构比例的确定,是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事业单位如何分类,省里没有统一的细化标准,跟国家现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各个事业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也很难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主要还是要根据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来定。因此,对事业单位的功能分类,可以先由事业单位自己填报,然后再由组织或人事部门会同编办以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为根据,同时考虑现有人员结构的实际情况,逐个认定,并将认定结果告知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对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由人事或组织部门、编办、行业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共同进行商定。

3、如何确定岗位总量?

答:确定岗位总量,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基础。按照省里的规定,除了学校、医院外,其他事业单位都要严格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确定岗位总量,不得突破。但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超编或没有核编的情况。因此,《实施意见》第2条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应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为主要依据,实行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在首次进行岗位设置时应按照“先入轨、后完善、再规范”的要求,可以先按现有正式的在编在职人员(也就是纳入06工改的人员)数量确定岗位总量,确保现有正式在编在职人员能全部入岗。但是,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完成后,各地要抓紧时间,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的编制或对超编人员进行消化。

4、专业技术一、二级岗位设置有哪些规定?

答:事业单位确实需要设置专业技术一、二级岗位的,必须要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条件,并要求岗位设置具体到人,要按审批权限逐级报到省里审批。

5、乡镇(街道)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如何设置?

答: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可设置专业技术七级岗位,岗位数量原则上按每个乡镇(街道)一个的标准确定,由县(市、区)组织或人事部门统一调控使用,但是这些岗位只能用于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

6、特设岗位如何设置?

答:特设岗位是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必须经市级以上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批准设置,事业单位确需设置特设岗位的,要按照隶属关系逐级报市组织或人事部门核准。但是,事业单位首次开展岗位设置时,不设立特设岗位。

7、技术工一级、二级岗位如何设置?

答:《实施意见》规定市属事业单位技术工一级、二级岗位,县(市、区)属事业单位技术工一级岗位,由市组织或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要求这些岗位也设置到人,由市里统一核准。

8、如何掌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关于专业技术结构比例,浙委办〔2009〕138号文件已经有明确的规定,而且省里还出台了《浙江省部分行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试行)》(浙人社发〔2010〕165号),对教育、文化、1 /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卫生、农业技术、广播影视、科学研究等6个行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各地都要严格执行,不允许突破。另外,根据我市实际,补充如下规定:

一是关于专业技术三、四级岗位的结构比例问题。对不设立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事业单位,其专业技术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4:6。

二是对于省里没有明确结构比例的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专业技术为主的事业单位,市属事业单位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掌握在2.5:5:2.5,县(市、区)属事业单位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掌握在1.5:4:4.5,正、副高岗位结构比例统一为1:8,全市统一执行。当然,在不超出总体结构比例的前提下,对有些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人员集中的单位,经市级组织或人事部门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三是对超出规定结构比例的人员,在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时,可以承认现状,按照“先入轨、后完善、再规范”的要求,全部让他们入岗。也就是说,事业单位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应使现有在编在职人员,按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但是,超出规定结构比例的人员,只能按最低等级进行聘任。如原已聘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只能聘任到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已聘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只能聘任到专业技术七级岗位,以此类推。在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完成后,事业单位应通过自然减员、人员流动、低聘或解聘等方式,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9、如何掌握职员等级设置?

关于职员等级,除了《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的之外,还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县(市、区)部门和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的职员最高等级都可以设到八级;

二是新录用人员在管理岗位上见习期(初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按以下标准确定职员等级:中专(高中)、大学专科学历,可确定为十级职员;大学本科学历、获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以及未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可确定为九级职员;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确定为八级职员;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确定为七级职员;

10、“规模小、人数少”事业单位的岗位如何进行岗位设置?

答:要掌握三条原则。一是对“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的认定,掌握在10人以下(含10人);二是对“规模小、人数少”的单位,原则上要求由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设置方案,集中调控,统一平衡;三是这类单位确有特殊情况的,也可以按照管理权限,经市组织人事部门或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后,单独设置。

11、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关系如何?

答: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是本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依据。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对人员聘用制度意义的认识,加大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推行力度,实现聘用制度在我市事业单位全覆盖。因此,在认定岗位设置时,事业单位须提供本单位所有人员的聘用合同文本,否则组织和人事部门不予认定。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2

1.如何处理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人员的聘用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在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同时任职的人员(“双肩挑”人员),在设置岗位时,应按其职级设在相应管理岗位。在首次岗位聘用时,对符合“双肩挑”条件的人员,可按其已聘专业技术职务,分别计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基数,计算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内部各等级岗位,占相应等级岗位的结构比例。“双肩挑”人员聘用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报核准机关予以调整。

2.如何处理核定专业技术岗位数多于已聘人员时的首次聘用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空编”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时,先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员额以及省、市规定的行业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确定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但在确定首次聘用岗位时,要以本单位已聘专业技术人员为基数,计算高中初内部各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进行人员聘用。

3.如何处理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问题?

答:省里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实行城乡统筹,符合《义务教

/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育法》关于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的规定,因此,应按省里下达的行业结构比例执行。

但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考虑到地区和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可在下达的结构比例基础上,根据各类高中的发展现状作适当调控。对省重点高中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40%以内,以使全省高中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平均水平与省制定的行业结构比例基本一致。

4.如何掌握2006月7月1日后离岗退养人员的处理问题?

答:根据我省有关政策规定,离岗退养人员执行退休人员的待遇。岗位设置中,2006年7月1日以后离岗退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比照《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办法执行。但由于离岗退养人员尚未办理退休手续,在具体操作中,调整其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条件应当适度从紧。

5.如何处理首次岗位聘用后现有人员超过核准结构比例的后续管理问题?

答:根据省里规定,对首次岗位聘用后,现有人员超过核准结构比例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岗位晋升可按照退休(调离)两人晋升一人,即“退二进一”的办法执行。

6.如何设置管理岗位结构比例?

答: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设置。不担负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根据以下原则掌握:按相当于处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五、六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核准领导岗位职数的1/3,其中五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30%;按相当于科级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七、八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核准领导岗位职数的1/2,其中七级职员岗位数量不得超过50%;

县(市、区)部门和乡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最高可设置到八级职员岗位,岗位数量原则上控制在每个单位1个。

九级、十级职员岗位,按干部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7.不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八级职员以上岗位如何聘任?

答:不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人员,如需聘任到八级职员以上岗位,要在符合“温委办发〔2010〕93号”文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本单位有相应空缺管理岗位职数的的前提下,由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考试考核,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聘任到相应等级的职员岗位。

已经按照温政办〔2001〕84号文件规定取得八级职员以上任职资格的人员,在聘任时,原按温政办〔2001〕84号文件规定占职员岗位结构比例的,在首次岗位聘用时,仍然占管理岗位结构比例;原按温政办〔2001〕84号文件规定不占职员岗位结构比例的,在首次岗位聘用时,可不占管理岗位结构比例。

8.工勤技能人员聘任到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有什么要求?

答:根据《温州市人事局转发关于执行〈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温人专〔2006〕118号)规定,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聘用在管理岗位的,要具备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的,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工勤技能人员聘用到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必须要有相应空缺岗位。

9.如何在首次岗位设置时严格控制结构比例?

答:事业单位在首次岗位设置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各类岗位结构比例的有关规定,不得突破。如在计算结构比例时出现非整数的,原则上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计算各类岗位结构比例,但应从严掌握。

首次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结束后,对于一些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确实因事业发展需要高定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可由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县、市、区属事业单位还需经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上报市组织、人事部门,由市组织、人事部门在不突破我市整体结构比例的情况下,统筹予以考虑。

10.如何处理在首次岗位设置期间工作调动人员的职务聘任问题?

答:在岗位设置期间(2010年7月27日起至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工作结束)工作调动的事业单位人员,如调入单位没有相应空缺岗位职数的,不得超职数聘任。

11.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由于工作需要,已经或必须配备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可否按照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

/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政策解释

答:对这类单位,要充分考虑单位工作需要和现有人员结构情况,可以按照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

/ 4

下载事业单位解释(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解释(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3-1、事业单位人才统计指标解释

    “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统计”指标解释 一、 统计范围与统计对象 本表主要统计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权威解释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解读(一)适用对象及其特别规定 《处分规定》第二条第一款原则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处分规定》给予处分。......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解释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解释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4号), 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 1、为什么要改革机关事业单......

    事业单位表结构主要指标解释及逻辑关系式

    三、主要指标解释 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仅参加填写PS1表。 (一)人社统PS1号表 1. 编制数量:指编制管理部门核准的编制数。 2.从业人员总数: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指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但不......

    对于事业单位节假加班费解释(共5篇)

    对于事业单位节假加班费解释 对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如教师),的加班工资的计算不能直接适用《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即“法定休假日安排劳......

    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若干问题的解释

    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若干问题的解释 1、岗位的概念 2、设岗的基本依据(原则) 3、岗位分类 4、事业单位实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岗位管理” 5、工资标准 6、岗位管理与工资管理中......

    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统计报表指标解释(模版)

    (一)人社统PS1号表 1. 本单位编制总数:指编制管理部门核准的编制数。 2.本单位从业人员:指统计数字截止日,指本单位所有工作人员,但不含退休返聘人员、借调人员;本单位从业人员等于......

    2018南平事业单位法律知识:法理学之法律解释

    2018南平事业单位法律知识:法理学之法律解释 【考点背景】 法律解释是单位中比较偏僻的考点,某些地市,尤其像是省直事业单位中会考察的比较深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近几年的趋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