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市居民住房需求调查报告
合肥市居民住房调查需求报告
010940111 冯波
这个暑期,我们小组在全国多地进行了居民住房调查,我在合肥进行了发放问卷和收集信息的工作.问卷信息主要包括现居住房情况和住房需求两项,其下分别调查了房屋使用面积、户型和住房结构等。
我是家住合肥的,对合肥各地的住房条件有一些自己的了解,最终凭借查找相关资料和大量的问卷调查发放,在一个从事装潢的刘先生的帮助下,完成了此次调查的总结。
进行此次实践活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我是土木工程的学生,所学专业和居民住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社会
需要土木人才,尤其是像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在高速发展的时候更是有很大需求,我毕业后有意向在合肥工作,而工作很有可能与住房有关。所以此次暑期实践也是加深我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巩固自己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加强自身对市场的了解程度。
2,我认为了解居民住房信息和需求是很重要的。房地产是当下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否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在如今的经济型社会,掌握切切实实的信息就是掌握着财富,这对于我对以后就业的选择有重大意义。3,想了解一下居民对现行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以及意见。将来,我可能就是建设者,这也是提前担负起主人翁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当今大学生应有的觉悟。
为了使调查真实有效,并且调查数量足够多,我选取的调查地点是合肥火车站等汽车火车车站以及一些商业街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选取的调查对象为20岁以上(目测)。
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当下住房是农村自建的,面积超过
130平米,在这部分人群中仅有十分之一左右有买房的准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安徽省的居民中农村人口基数很大,而我所调查的对象并不限于城市居民;另一个原因是作为农村的居民想要买房自然是在县城和市区,而过高的房价导致很多人买不起房或者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继续在房子上,并且很多人认为房价为跌,现在买房不划算;第三个原因是现在合肥的农村各地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大部分人对新农村分配的单元房很满意,没有买房的意愿,而其中百分之十的有买房准备的人中,大多是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区建设拆迁补偿款到手准备用于买房。
2,问卷调查结果中,选择在农村买房的人数为零。而在我的生活经验中,是有
一些人会选择在农村的乡镇街道买二手房的,而更多买房者选择在县城和市区买房,这种购房趋向主要出自住房保值和投资考虑。很多人在连年攀升的房价前景下,选择把积蓄从银行拿出来用于买房,并且这部分人坚信房价是不会降下来的,而即使是在农村,人民币贬值的概念也已经普及开来,很多人不再愿意把钱放在银行。
3,大部分有购房需求的人是原来家住合肥市区的居民,买房原因主要有3个:
一,家里孩子读书需要。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准备在孩子
入学前搬家至教学质量更好的中小学。
二,结婚生子独立需要。原来家住合肥市区,由于结婚等原因从家中搬出来
建立家庭的需要,这一部分是买房人群中是最多的。
三,投资。这一部分人同样是出于人民币贬值和房价飙升考虑的。
4,分析买房的意愿,没有人愿意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搬迁,但
在有买房意愿的人中,有将近半数的人准备从大户型向小户型搬迁。原因主要是经济限制,农村居民向城镇搬迁很难达到原来在农村的住房面积;城市户口同城搬迁主要出于独立于父母,由于经济限制,只能有条件购买小户型。5,在问卷结果显示,在采光、结构、地理位置、户型和楼层等因素中,大家最
关心的是地理位置,最不关心的是结构。这也反应了居民在买房的时候忽视房屋的结构稳定性,居民的不关心使得开放商有空可钻,导致现在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当下建筑事故频发,只有全民有了安全观念,才是监督开发商建造高品质住房的强大动力。
最后,从事装潢的亲戚刘先生补充道,现在由于房价很高,买房者在选择家装的时候大多选择高档装修材料和家具。
第二篇:成都居民住房状况及需求调查报告出炉
成都:居民住房状况及需求调查报告出炉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0月24日 06:40
李凌翌
今年8月初,成都市展开了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住房状况及需求调查,对五城区和高新区家庭基本情况、房屋情况和居民住房需求意愿等进行了入户调查。记者昨日获悉,此次调查结果现已出炉,通过对1.5万份有效样卷的回收和分析,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目前成都市房地产状况及居民需求意向的真实情况。
调查报告显示: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住房总量每年以65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成都五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7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1平方米。成都投资性购房比重占
7.22%,自住比重占92.78%,市场投机成分较低。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市住房建设总体上保持平稳、健康的增长态势。
住房状况分析
关键词住房面积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72平方米
锁定圈层: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居民居住状况
从住房总量及居住状况指标来看,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住房总面积共计9676.16万平方米,120.89万套;其中个人自有产权住房面积为7488.15万平方米,占住房总面积的77.39%,共93.55万套。
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现有住房总面积为9676.16万平方米,住房总套数共计120.89万套,总户数为117.40万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72平方米,户均人数2.87人,户均住房建筑面积为82.42平方米,套均住房建筑面积为80.04平方米,户均套数为1.0297套。
锁定圈层:本地人居住状况
我市本地人共292.04万人,101.76万户,拥有住房面积8358.15万平方米,共104.85万套。套均面积为79.71平方米;人均面积为28.6
2平方米;户均面积为82.14平方米;户均套数为1.0305套。
锁定圈层: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居住状况
根据《成都市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及配套文件的规定,当前成都市界定家庭年收入四万元以下的住户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据调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共计61.64万户,占成都市总户数的52.5%,其中,最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为0.4516万户。其中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中人均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家庭为7.29万户,占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总户数的11.83%。从居住状况指标来看,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户均面积68.21平方米,户均套数0.80套,人均居住面积23.09平方米。
锁定圈层: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状况
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进城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成都周边地区和四川各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是租房和住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人均居住面积小,超过四分之一的务工人员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三分之一的务工人员人均居住面积为5—10平方米,远远低于成都市划定的人均16平方米的居住困难户标准,配套设施缺乏。
关键词住房空置
面积空置率不足1%;城北出租率最高
从住房空置状况分析来看,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物业管理范围内面积空置率0.89%,套数空置率1.08%。总体来看,城西和市中区的套数、面积空置率相对较高;城东和城北的套数、面积空置率相对较低;比较特殊的是城南的套数空置率远远高于面积空置率,表明城南住房空置部分主要是中小建筑面积户型。市中区和城东的面积空置率高于套数空置率,表明市中区和城东的空置部分户型面积偏大。
从住房出租状况来看,我市五城区(含高新区)范围内住房出租率,按套数计算为15.31%;其中,物业管理区域内住房套数出租率为9.70%。从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整个范围来看:城北出租率最高,达到了17.34%;城南、市中区、城西出租率较高,分别为16.19%、15.99%、15.43%,城东出租率最低,为13.07%。
关键词住房套型
成都人爱二室一厅,比例高达46.36%
锁定圈层: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房屋状况
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住房成套率为91.16%。其中,二室一厅的套型比例最高,为46.36%,三室一厅、一室一厅和三室两厅的比例分别为17.1%、13.58%、7.873%。个人自有住房建成年代构成中,1990年以后建成住房总量比例超过80%,其中1990~1999年比例为45.49%,2000年以后比例为35.52%;1979年以前建成住房总量为290.08万平方米,比例为3.87%,其中二环路以内尚存零星危旧房屋138.08万平方米。
锁定圈层:成都市本地人房屋状况
调查发现,77.38%的本地人家庭自有一套住房,自有两套以上住房的本地人家庭比例为10%,尚有12.62%的本地人家庭无个人产权住房。在住房取得方式中,51.76%为政策性住房和拆迁安置房,17.84%为商品房,区位主要集中在城南、城西和城东,环域主要分布在一环到三环之间,行政区中金牛区和成华区比例较高。
锁定圈层: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房屋状况
成都市五城区(含高新区)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住房主要集中在城东和城北,行政区中成华区和金牛区共占46.23%,环域构成中34.13%的家庭分布在二环到三环之间,现有住房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房改房,84.56%的房屋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户型多为两室一厅。房屋成套率为90.25%,29.98%的房屋完好,53.48%基本完好。
住房需求分析
关键词面积需求
过半市民想买81—120平方米的住房
调查显示,有购房意向的家庭所占比例为36.19%,有房户中32.33%的家庭有购房意向;租房户中有45.96%的家庭有购房意向。在意向购房时间上,四年以上占据41.14%,三年内为23.35%,两年内为18.77%,一年内为12.28%,半年内为4.46%。
在购房用途上,92.78%的人选择了自住,4.2%的人选择给家人,购房出租的居民为1.9%的,选择转卖和其他的分别为0.37%的0.76%。
对于意向购房面积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购房时主要倾向于81—120平方米的中等面积,共占总数的54.46%,总体90平方米以下和90平方米以上的意向比率为5.4∶4.6,户型大于144平方米或小于60平方米的比例分别为3.86%和3.72%。而在意向购房总价中,26—30万元所占比例为22.47%,21—25万元比例为20.37%,40万以上为17.56%,20万元以下为15.23%。
关键词购房意向
多层住房需求近半;多数希望有小区花园
在意向购买的住房类型中,多层住房比例为49.27%,小高层比例为34.52%,高层住房为11.44%,选择花园洋房、别墅和其他的分别为3.41%、0.64%、0.72%,三项比例共为4.77%。在家庭希望购买的房屋状况中,选择现房和期房的比例分别为84%和16%。在意向交房标准选择上,70%的家庭选择清水房,20%的家庭选择厨卫简装,只有10%的家庭选择菜单式装修或精装修。
在意愿购房人群对小区内配套设施要求中,按选择次数排序,依次为小区花园(67.95%)、便利店(50.78%)、健身场所(47.1%)、公共休闲场所(48.85%)、停车场(48.85%)、游泳池(35.37%)以及休闲会所(19.23%)。
第三篇:居民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报告
居民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报告
居民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调查报告
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为充分了解我区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就社区居民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以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指导活动,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关注儿童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使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一、在线调查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150人,其中独生子女123人,家有二胎27人。就读状况:还未上学的孩子36人,占24%,上幼儿园26人,占17%,小学1-3年级29人,占19%,小学4-6年级15人,占10%,初中7-9年级11人,占7%,高中7人,占5%,大学13人,占9%,其他13人,占9%。居住方式:核心家庭(夫妻二人与子女)51人,占34%,三代同堂90人,占60%,隔代家庭(只有祖父母与孙辈)1人,占1%,单亲家庭4人,占3%,其他方式4人,占3%。经常抽空陪孩子玩或与孩子交流的家长119人,占79%,偶尔31人,占21%。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和孩子商量146人,占97%,打骂孩子4人,占3%。为人父母之前,接受过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和指导的有30人,占20%,未接受过的有120人,占80%。29%与孩子经常沟通,53%比较了解孩子,14%偶尔沟通,3%了解一些沟通非常少,1%基本不了解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67%是教育方法错误,12%是教育观念陈旧,15%是教育能力匮乏,5%则是相关知识不了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18%关注健康安全,10%关注人际交往,1%注重学习成绩,71%则关注性格发展。
被调查人员中,对于社区将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41%非常愿意参加,55%愿意参加,4%则无所谓。涉及的家庭教育内容,32%希望提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与方法,75%想学习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其处理方法,23%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调查问卷,家长常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操心,32%的家长担心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23%的孩子胆小自卑,意志不坚定,16%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15%的家长担心孩子不善与人交往。由此,76%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状态。在非智力因素方面,74%的家长侧重发展孩子的自信心,67%侧重发展独立性,46%侧重发展持久性,37%则侧重发展孩子的忍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由“重智”向“重德”转变,91%的家长认为孩子教育应该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47%的家长倾向给予孩子快乐的生活,对于学习读书技能和知识技能则相对较少,只占32%与43%。
周末或者节假日,53%的孩子会在家看电视,55%选择外出游玩,39%的孩子则会看书,而23%的孩子会帮父母做家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独生子女占优势,家庭教育失衡。目前独生子女在被调查人员占了很大比例,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家长往往用“情”替代了“理”。因此当今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的思想非常严重;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习以为常。
2.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据调查,60%的家庭为三代同堂,34%的家庭为核心家庭。当父母上班后,这些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有些年迈的祖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老人都会以溺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只顾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至于教育问题,认为自然是父母的事,管不了也不会管。由此,“娇”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3.父母和孩子缺乏交流,思想“代沟”严重。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长期缺乏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失去了对其正确引导的机会。有的家长表现为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缺乏交流沟通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关心,缺乏爱的安全感,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心理;而有的父母想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趁孩子不在时,乱翻孩子东西,偷看日记等。这种以爱、关心为借口不尊重孩子隐私权利的错误行为,必然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不仅容易引发矛盾冲突,而且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4.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无从下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怎么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困惑的。有些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有些家长则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
三、对策与建议
1.深化家庭文明建设,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各级妇联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微信、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宣传专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评选先进、树立典型,如从各乡镇(街道)选送“最美家庭”、“十佳母亲”、“十佳好儿女”等,征集好家风好家训,使辖区内的居民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引导广大市民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树立文明风尚。
2.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新北区妇联携手各乡镇(街道)妇联建立家教组织网络,组建家教领导小组、家教指导服务站、“父母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市妇联为各乡镇街道免费送课之“科学家教进万家”,区妇联也为辖区居民搭建教育平台,“幸福课堂进基层”自送课以来受到广大居民热烈欢迎。另外,区妇联与各乡镇(街道)妇联定期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亲子实践类活动,如 “五彩夏令营”、“晒晒我的家庭幸福”、“全家总动员”家庭巧手大比拼、“美德在家庭”亲子绘本剧大赛、“为童心插上爱的翅膀”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3.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新北区妇联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4.建立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德育基地。各级妇联要加强社区电子阅览室、书画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各村(社区)妇联提供场地和各方面的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第四篇:居民住房需求心态透视——北京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及满意情况调查报告
《居民住房需求心态透视——北京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及满意情况调查报告》全文: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于4-5月,在全市抽取800户城镇居民家庭开展了住房需求及满意情况调查,样本全市覆盖18区县。调查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住房现状、住房需求、居民对现居住房的满意情况;以及居民对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国办发〔2010〕4号文《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和2月21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贯彻国办发〔2010〕4号文件精神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的看法和意见。
一、住房现状
(一)逾七成居民家庭拥有房产
调查显示,拥有房产的居民家庭占72.8%,其中,政策性住房占35.1%,商品房占32.6%,旧有私房及自建房占5.1%;此外,租房和借住亲朋好友住房的家庭分别占24.4%和2.8%。
(二)超六成居民家庭居住40-100平方米住房
调查显示,本次被调查家庭中居住40-100平方米住房的家庭占64.6%,其中拥有房产的家庭占49.6%,租(借)房家庭占15.0%(见表1)。
比较这两类家庭的住房面积,发现租(借)房家庭住房面积多数在70平方米以下,有房产家庭住房面积明显大于租(借)房家庭,主要显示如下特点:
1.近七成有房产家庭居住40-100平方米住房。拥有房产家庭中,居住建筑面积在4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68.9%,其中70-100平方米的家庭占34.9%。
2.超八成租(借)房家庭居住在70平方米以下住房。租(借)房家庭中,租(借)7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家庭共占80.8%,其中40-70平方米的家庭占41.5%,4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占39.3%。
二、住房需求
“民以居为安”,住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面对高房价,居民的住房需求如何?调查结果显示:
(一)超四成家庭有购房意向
调查显示,调查样本中,72.8%的家庭已经拥有了住房,但仍有45.8%的家庭准备买房,其中22.0%的家庭计划在近五年内购房,另3.8%家庭准备在五年以后购房,还有20.0%的家庭买房的具体时间未定;54.2%的家庭不打算购房(详见图1)。
图1 居民家庭住房需求
1.有购房意向家庭中持观望态度居多,期待房价下降再购房。从表2可见,在有购房意向家庭中,买房未确定具体时间,目前仍持“未定”的家庭占多数,从平均水平看,占43.7%;从不同收入家庭看,年户均收入8万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北京城镇住户资料显示,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总收入为8.6万元)比重明显高于年户均总收入8万元以上中高收入家庭;4万元以下、4万-6万元、6万-8万元三组中低收入家庭购房“未定”的家庭比重均为各组的最高值,比重在39.5%-50.4%;而年户均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三组中高收入家庭买房持“未定”观望的家庭比重则明显低于各中低收入组,比重均在11.8%-38.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房价太高,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使得居民对买房犹豫不定,持观望态度;二是抑制房价过高增长的“国十一条”和我市“实施意见”的出台,给百姓带来了房价走低的希望,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家庭期望房价下降后再购房。
2.10万-15万元家庭中超六成家庭计划3年内买房。表2显示,年户均收入在10万-15万元家庭中计划1年后3年内买房的家庭达到52.8%,计划1年内买房的家庭占11.8%,三年内买房的家庭共占64.6%,比重居各类家庭之首。另外,年收入8万-10万元、15万元以上两组家庭中,计划1年内购房的家庭比重分别为23.8%、31.3%,仅次于本组观望家庭所占比重。
(三)70-100平方米的住房需求量最大
当问及“您家准备购买多大面积的房子”时,在有购房意向的家庭中,准备购买70-100平方米住房的家庭最多,占56.0%,表明70-100平方米的住房市场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准备购买40-70平方米住房的家庭,占比重27.3%,这类住房紧凑实用,其市场需求量次于70-100平方米住房位居第二;另外,受家庭经济条件约束,准备购买150平方米以上住房的家庭仅占2.2%(详见图2)。
三、高房价下居民心态录
面对高昂的房价,居民对现居住房、房价及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效果持何种心态,满意情况如何?调查显示如下特征:
(一)超四成居民对现居住房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 当问及“您对您家目前的住房(综合考虑,包括居住面积、户型结构、房屋质量、周边环境、物业管理、交通情况等)满意吗”时,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居民分别占22.5%和21.7%,两项共计44.2%;选择一般的占26.6%,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11.7%和17.5%。
其中,拥有房产家庭对现居住房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46.2%,租(借)房户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39.2%,二者比重相差7个百分点,租(借)房户的住房满意情况明显低于有房户。
(二)居民公认京城房价高和偏高
近年来,高房价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本市的房价如何”时,认为高和偏高的受访者共计98.1%。其中,87.1%选择高,11.0%选择偏高。因此,“京城房价高”已成公认的事实。
(三)28.2%的居民对近年来保障性住房政策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
面对“您对近几年来我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效果满意吗”问题,28.2%的受访者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中选择满意的占13.0%,比较满意的占15.2%;选择一般的占28.1%,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分别占14.7%、29.0%,由于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覆盖面主要为中低收入群体,因此,将调查样本划分为中低和中高收入两类家庭来观察其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满意情况,呈现如下特征:
1.中低收入家庭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为30.1%。中低收入家庭是保障性住房政策受益的主要群体,他们对近年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着切身的体会,从图3可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中低收入家庭分别为14.0%和16.1%,两项合计达3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
2.中高收入家庭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为17.6%。图3显示,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对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效果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家庭为17.6%,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家庭比重达60.2%,另有22.2%的选择一般。
中高收入家庭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低于中低收入家庭12.5个百分点,这其中也包括了保障性住房政策覆盖不到,而收入水平又不如高收入阶层的“夹心层”居民家庭,这部分家庭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宽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满意情况。如,宣武区某商业人员说:“老百姓中有钱的和没钱的都有房住,可怕的是中间夹心层,一般买不起房,望房兴叹!”。
居民对近年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总体满意和比较满意比重最高值仅为30.1%的情况表明,过去几年我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与百姓期望存有较大的差距。
四、“国十一条”及我市《实施意见》出台后的反响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出台的“国十一条”和《实施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居民对此的看法如何?调查显示如下特征:
(一)调控措施赞成率高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国十一条”和《实施意见》中的4项条款--“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限时公开房源”,了解百姓对此的看法,图4显示,居民对各项措施的赞成率均超过六成及以上,说明这些调控措施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认可。
1.七成居民赞赏“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条款。当被问及对“国十一条”中“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和《实施意见》中“2010年各类政策性住房用地占全市住房供地的50%以上,新开工建设和收购各类政策性住房占全市住房新开工套数的50%以上”的看法时,68.4%的居民表示赞成和比较赞成此项措施(详见图4)。有居民表示“这项条款体现政府落实了自己的责任”,但也有部分群众对政策能否取得实效存有忧虑,表示“说不清这次‘国十一条’能不能起作用”。
2.六成居民赞成“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图4可见,对“国十一条”和《实施意见》中“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的有关措施,60%的被访居民赞成和比较赞成,认为“该措施能有效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对控制房价有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买第二套房的人都是有经济基础的,提高首付款比例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3.超六成居民赞成“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对“国十一条”中“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政策”的条款和《实施意见》中依据住房性质和购买年限确定的不同税收政策,表示赞成和比较赞成的居民达到了65.0%。有居民认为“这项措施能有效控制倒房者从中渔利”,但也有人认为“这也抑制了买房后想再换大房子的老百姓的住房需求”。4.超八成居民赞成“限时公开房源”。《实施意见》中提出: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三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严格按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公开对外销售。图4显示,居民对此项措施持明显支持态度,有84.6%的被访居民赞成和比较赞成,认为“此政策对消费者有好处,让购房人心里踏实”。但也有居民担忧“就怕政府有政策,开发商有对策,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二)调控作用预期趋于理性
以上数据表明,调控措施普受百姓支持,但其作用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调控作用持谨慎态度,预期趋于理性。
认为四项措施的实施作用大和作用较大的受访者均不足半数,例如,认为“限时公开房源”对加强商品房销售中囤房捂盘等现象的监管作用大、作用较大的受访者分别为21.4%、27.5%,共计48.9%,合计比重居各项首位;认为“严格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对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作用大和较大的受访者为30.4%,比重位居各项之末。总体来说,受访者对调控作用预期趋于理性,对“调控政策能否给高房价退烧”拭目以待。
五、对策和建议
调查问卷中,围绕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设计了选择题和开放题,分析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政策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保障政策落实到位。调查中选择此项建议的居民占79.9%,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十一条”和《实施意见》实施效果的监控,保障政策落实到位。朝阳区一退休老人说:“政府政策制定的千好万好,不落实,就是一百个不好,重点在执行”。因此,抓好落实,保证政策执行过程不走样,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才是提振居民信心,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2.增加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房源,扩大供应范围。71.3%的居民选择此项建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有购房需求的群体中,有一部分属于享受不到保障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应纳入到保障范围内。因此,适度放宽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降低准入门槛,逐步将“夹心层”纳入保障范围应是顺应民心之举。是否可借鉴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操作过程尽量公开、透明,并建立相应退出机制。3.区分二套房购房用途,加大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力度。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区分二套房购房者中改善性购房需求与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并区别对待,对投资投机性购房者,应提高“二套房”购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对居民为改善住房条件购房者则放宽信贷税收标准。西城区某商业人员建议“对炒房人和想改善住房条件的百姓购房应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
4.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规范市场秩序。52.5%的居民建议要加强对商品房销售过程的监管,供需信息公开、透明、对称;43.9%的居民希望加大对开发商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开发商暗箱操作。调查中居民对开发商囤房捂盘、哄抬房价等违规行为深恶痛绝,提出:“对违规企业要通过媒体曝光,向社会、百姓公开”。(来源: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第五篇:关于市区人民住房需求的调查报告
关于市区人民住房需求的调查报告
城市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道路。为落实国家、省、市的住房建设政策,促进汕尾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顺住房供应关系,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努力解决困难市民的住房问题,加强对近期城市住房,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统筹,本人结合汕尾市实际状况通过网络、走访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汕尾市区现有户籍人口10.7万户、47.96万人。至2006年底,汕尾市区居住用地面积847.94平顷,城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0.54㎡,住房屋建筑面积909.98万m2;市区人均住房面积约20.6 m2;直管公房面积5521 m2,全部出租;户建筑面积45 m2以下或人均10 m2以下的住房困难户230户。依据汕尾市城市总体,到2010年汕尾市区总人口控制在40—45万人,其中2008年-2012年要解决的住房城镇人口为45万人,需新增住房面积400万㎡。根据不同收入家庭结构分析和较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要求,需建政策性住房280万㎡,其他商品房120万㎡。目前,我市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工作还属于刚起步的状态,住房保障问题将会随着人民住房需求进程的加快而日益突出。
二、汕尾市区人民住房需求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现在的商品房屋建设过程中,土地价格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房地产商购买土地的价格不断提高,房价也正不断上升。双特困家庭住房需求只能面向廉租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可以购买或租赁低价位商品住房,本市或市外中等以上收入家庭则可以满足其他商品住房的住房需求。
(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人民的住房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二十三点七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二十七点二平方米,达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与此可以看出,住房供求矛盾突出,中小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不应求,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需求不相适应。
(三)我市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下,而楼房价格在近些年来上涨过快的情况下,单纯衣靠市场途径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而房价过高,上升过快,这加大了人民群众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难度。
(四)建筑方面存在选址、质量、配套设施等欠缺,保障不到位。陈随意性住房归根结底只是为了保障中低收入的家庭居住而建,在其建设楼房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人民的住房需求。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往往处在交通不便的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较慢,而中心地区已经被开发,且价格较高。
三、保障汕尾市区人民住房需求的对策
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适度保障的原则,按照问需于民、以需定建、分步实施、轮候解决的思路,合理确定住房保障
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探索建立符合汕尾实际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到2011-2015年末,全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包括最低收入的特殊困难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一)保障性住房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逐步将全市现有的廉租住房、直管公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合并管理、并轨运行,统一归类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只租不售。通过建立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住房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求。除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外,暂停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将其供应对象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二)合理确定供应对象。公租房主要面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供应。
城镇低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线标准按照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左右确定,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公布;住房困难标准按照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计算,各县(市、区)的具体细则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按人均不低于13平方米自行确定。
(三)实行分类保障。符合条件的住房保障对象主要通过申请轮候公租房解决基本居住需求。其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优先予以保障。
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通过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建设的公租房解决基本居住需求。
(四)合理确定户型面积和租金标准。新建的成套公租房,单套
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为主。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建筑面积低于30平方米的小户型公租房。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公租房,应执行国家宿舍建筑设计规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
公租房租金标准参照市场租金水平确定。
(五)实行租金减免。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公租房的,其租金按公租房租金标准20%—50%范围内计收。
(六)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全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和指导实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会同市编办和市发展改革局、监察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金融办、法制局等部门,加强对全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检查督导。
(七)地方政府虽然有资金筹措的难度,但为保证扩大资金来源以及资金供应的可能性,政府应发挥市场、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由目前的直接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逐步以改变为保障性住房融资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这能解决民生的政治谋略。且政府应发挥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作用,鼓励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实现强强联手,与直接投资者和经营管理都共同实现经济繁荣。